Ⅰ 雲南民族風俗文化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三月街民族節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木腦縱歌
最有名的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最有桐猜判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少數民族婚戀習俗之最 :
最奇特的戀愛局改場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書----鮮花
最古老的情書----來蘇
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習俗之----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最儉朴的婚禮----勞動
最獨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
少數民族奇風異俗之最 :
最奇特的書信----以物兆大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講禮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瑤族
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基諾族
最有情趣的習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魚工具----景頗族長刀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空手捕獵
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納西族
Ⅱ 獨具特色的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居住著4000萬以上的少數民族,其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等10多個民族為雲南省獨有。各民族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也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白族
白族,共有人口160萬人,其中雲南有134萬,而在這134萬人中,又有80%以上的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20%不到的白族,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
白族自稱百子、白尼、白伙、白人。白族的歷史悠久,經濟文化發達,公元前二世紀就與中原漢族有較為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受其影響較深,現在習俗部分與漢族相同。
白族使用漢字書寫,但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藝術豐富多彩。如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望夫雲》、《蛇骨塔》等;音樂舞蹈有《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等。白族的文化水準較高,各種人才輩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及「四合五天井」雕龍畫棟、鳳翥龍翔,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遠近聞名。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海東地區的白族男子則外套皮領褂,或皮質,或綢緞,俗稱「三滴小」,腰系皮帶或綉花肚兜,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是淺色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白節鞋」。
哈尼族
哈尼族共有125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24.8萬多人。哈尼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紅河和瀾滄江的中間地帶的哀牢山區。其族源和隋唐時期的「和蠻」有關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約」、「卡多」、「雅尼」等自稱。他稱有20多種,建國後統稱為哈尼族。哈尼族的歷史悠久,早期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人。隋唐時代,哈尼族與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稱為「烏蠻」。哈尼族有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至今仍在村村寨寨蔚然成風。
哈尼族的服飾多為黑色、藍色鑲彩色花邊。男子多穿對襟上衣和長褲,以黑布或白布包頭,老人喜戴帽。女青年愛用銀鏈、銀幣、銀泡為胸飾。哈尼族民間口頭文學豐富多彩,但由於有語言無文字,有的已失傳。哈尼族喜愛音樂,男女老少能歌善舞,平時都喜歡隨身攜帶樂器。
在盛大的傳統節日里,哈尼族男女唱歌跳舞、打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傣族
傣族人口162萬多人,其中雲南有101.4萬。傣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世代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氣候的肥沃富饒的壩子,主要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州和耿馬、孟連、新平、元江的河谷壩區,小部分居住在景谷、景東、金平、雙江等30多個縣區。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傣族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多彩,並以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學藝術著稱於世。音樂、舞蹈、民歌、民間傳說故事等富有民族特色,影響甚廣。
傣族村寨多臨江河湖泊,住宅通常每戶一座竹樓,竹籬環繞,果樹、翠竹掩映,環境十分優美。傣族人民性格溫和,喜愛歌舞。有人說,傣族婦女的穿著打扮,是全世界最美麗的,它就像孔雀開屏一樣,五彩繽紛,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著窄袖短衣和統裙,把他們那修長苗條的身材充分展示出來。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圓頸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就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背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
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輕柔,鮮艷明快,會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刷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上一個用織錦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多種多樣,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傈僳族
傈僳族自稱「傈僳」,「傈」是這個民族的族名,含有「高貴」之意,「僳」一般是指人或族漢文中籍記載的栗粟、栗漱、傈呰、傈蠻、呰蠻都是傈僳族。「傈僳」族名的來歷,據傈僳族老人解釋,「傈」是「四」的意思,「僳」是「人」的意思,「傈僳」即「老四」。「傈僳」二字是傈僳語的音譯。傳說古時候有七兄弟,老大是漢族,老二是彝族,老三是藏族,傈僳族是老四……
僳僳族服飾典雅、美觀、大方。不同地區的僳僳族婦女因服飾顏色的差異而被稱為白僳僳、黑僳僳、花僳僳。白僳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素白麻布長裙,戴白色料珠;黑僳僳婦女多是右衽上衣配長褲,腰系小圍腰,纏黑布包頭,戴小珊瑚之類的耳飾;花僳僳婦女喜穿鑲彩邊的對襟坎肩,搭配綴有彩色貝殼的及地長裙,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搖曳多姿,風情萬種。
僳僳族男子服飾最早模擬喜鵲的顏色與樣式,稱喜鵲服。上衣是麻布短衫,下穿及膝黑褲,纏黑布包頭。僳僳族男子多喜歡在腰間系一條羊毛綵帶,肩背革制箭包、砍刀等物。
佤族
佤族共有人口35.1萬人,其中雲南有34.7萬之多。佤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分布在滄源、西盟、孟連、瀾滄、耿馬縣、鎮康、雙江等縣。佤族的先民在先秦時期便是「白濮」族群的一支,唐代稱為「望蠻」、「望苴子」、「望外喻」;明代稱「吉刺」、「哈刺」;清初稱「卡佤」等。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佤崩語支,有四種方言。佤族民間文學豐富而優美,滄源岩畫十分有名,是佤族藝術的珍品。
佤族善於雕刻。在佤族村寨中,處處可見雕刻有人物或動物的圖案。佤族崇善紅色和黑色,服飾多數以黑為質,以紅為飾,基本上還保留著古老的山地民族特色。西盟地區的男子用黑布或紅布纏頭,上身穿無領短衣,褲子短而寬,喜歡赤足。青年男子身佩長刀,勁帶竹藤圈,頭戴銀箍,身挎背帶,顯得威風凜凜。他們喜愛裝飾品,耳朵穿孔戴大圓耳環,手戴銀鐲銀鏈。
佤族女子多留長發,飾以銀質發箍,披肩的長發上常用馬尾製作的發網網住,發網上飾有銀珠。女子著黑衣、紅裙,上衣十分短小,蓋胸露腹,無領、對襟、短袖。裙子過膝,常以紅色為底,間有黑白綠條紋。耳懸銀質大耳環,銀環一至三個不等,項帶兩三個銀質項圈和若干彩色珠料,再配上兩三個鳥骨或貝殼製成的項鏈,五光十色,特別耀眼。裸露的腰部纏繞若干竹圈藤圈,染成紅或黑色,有的還雕飾有很多花紋。手臂戴兩三個竹圈銀圈,手腕配銀鐲兩只,小腿纏竹藤圈數圍。
佤族熱情好客,客至以水酒相敬。佤族男女普遍紋身,男子多在勁下、胸前、脊背和四肢繪刺花鳥、牛虎圖案,女子則在勁下、胳膊和腿上繪刺各種形狀的花草。佤族人還喜愛歌舞,常見的舞蹈有「圓圈舞」、「甩發舞」、「春米舞」等。逢年過節,佤族群眾會自主的聚到一起歌舞三天,他們唱的調子很多,主要有以《木鼓調》為主的哀歌,以《賀新房》為主的喜歌,以《蘆笙調》為主的歡歌,根據不同的場合唱不同的調子。
拉祜族
拉祜族歷史源遠流長,有豐富的歷史傳說。傳說拉祜族祖先原來是過著狩獵的生活,為了追逐竄入南方密林中的一匹馬鹿,發現了水草茂盛的草原,而開始從北向南遷徙。其服飾兼具早期北方游牧文化和近現代南方農耕文化雙重風格的特點,也反映了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據考,拉祜族應源於古氐羌系統,屬於古氐羌遺裔之一,生活在青海湖流域一帶,早期過著游牧生活,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舉族遷入雲南。有人認為,遠在二千年前的西漢時代,游牧於滇西洱海地區的「昆明」或「昆明之屬」,可能就是包括拉祜族在內的彝語支某些民族的先民。當時的「昆明」人還處在「無君長」的原始社會,過著以氏族為單位的狩獵生活。歷史上拉祜族以擅於獵虎而聞名。在巍峨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區,無數碧綠如茵的草坪坡地,便是他們馳騁游牧的場所。
拉祜族的服飾美觀、寬松、大方,極富民族特色。衣尚黑色是拉祜族服飾的一個突出特點,服裝大都以黑布襯底,用綵線和色布綴上各種花邊圖案,再嵌上潔白的銀泡,使整個色彩既深沉而又對比鮮明,給人以無限的美感。拉祜族男子穿無領右開襟上衣和褲管寬大的長褲,裹黑色頭巾。青年男子還要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頭上有的戴帽子,有的包黑布包頭。帽子用6-8片三角形的藍、黑布拼縫而成,下沿鑲藍布或黑邊,帽頂綴一彩色線穗。婦女的服飾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右襟黑色長衫,兩側於齊腰部位開叉口,衣腳直齊腳面,在長衫叉口及衣邊、袖口,鑲綴紅、白、黃等色的幾何圖紋花邊,沿衣領及開襟鑲嵌數十個銀泡,下穿斜拼襠黑色長褲。另一種是開襟很小的短衫,幾乎像對襟,衣邊鑲有花布條紋,無領,小袖口,衣長齊腰間,下著筒裙。上身內襯一白色汗衫,短衫露在筒裙上面。頭裹黑布包頭或綴有線穗的各色頭巾。穿長褲的婦女,冬季多在小腿部套上綉有花紋的護腿。婦女都慣戴銀耳環和手鐲。同漢族、傣族接觸比較多的地方,拉祜族男女也喜歡穿漢式和傣式服裝。
納西族
納西族是雲南特有的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納西族有本民族語言,納西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納西族在文藝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景頗族
景頗族現有人口12萬人,雲南有11.8萬人。景頗族是雲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及怒江州瀘水縣的片古崗地區,少數散居在騰沖、耿馬、瀾滄等縣。景頗族中有景頗、高日、蒙友等支系,主要使用景頗和載佤兩種方言。據本民族歷史傳說,景頗族先民最早居於青藏高原,約在一千多年前沿金沙江,怒江南遷,到十七世紀以後才逐步定居在緬甸北部和德宏等地。景頗族人以驍勇彪悍、頑強剛毅著稱。他們十分重視本民族的團結。
景頗族男子喜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圓領上衣,包頭巾,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
Ⅲ 雲南名族歷史文化
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一綵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後邊跟隨一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弦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發情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則滑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綉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綉花加綉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綉花鞋,腰系加綉有花、鳥等圖案的綉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一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一天叫「踩棚」,後一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通常都要砌喊拆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注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氂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小年。過小年在每年的農歷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飲酒食肉,歌舞狂歡,放牧人員備受優待。全家都會贈給放牧人員豬膘肉、香腸、雞蛋、粑粑等禮物。他們還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條紅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員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來年水草豐茂,牲畜興旺。過大年在每年的臘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門前要栽兩棵青松,房頂上插松枝和彩色經幡。桌上供煮熟的豬頭祭祖先和神靈,青年們舉行摔跤,打鞦韆,對山歌,跳土風舞等活動。
他們的傳統節日是轉山節,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湖畔的摩梭人都要盛裝前孫滲臘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
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的普遍的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個村落或某一地域的保護神。
白族對本主的信仰具有悠久的歷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的盛大節日,這是村中重大的宗教活動之一。據說這一天是本主的誕辰,祭祀時間各地不一。各地所崇拜的本主也不盡相同。有自然崇拜之神、有崇拜的英雄為神、有南詔和大理國的統治者及其親屬、也有南詔大將等等。
民間婚俗
Ⅳ 簡述雲南民族習俗文化的特點
雲南民族習俗文化的特點:
1、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有著25個少數民族。在民族分布上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
在聚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數民族自己獨特的建築樣式,例如大理白、彝族、寧菠納西族、怒江傈僳族、元江哈尼族、西雙版納傣、景頗族等,在這些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築樣式都是統一的,沿襲自己民族幾千年來的風格。
在雜居的地方,可以看到各少數民族相互交流,相互吸取,由此而衍生出的很多新的建築樣式。。
2、雲南少數民族的服飾絢麗多彩,各具特色。
彝族婦女的服裝多為寬邊大袖的左衽衣服,在衣服的胸襟、背肩、袖口或整件衣服上用紅色、金色、紫色、綠色等顏色的絲線挑綉各種花紋圖案,在衣領上還鑲嵌有銀泡。
納西族女子上身著長過膝蓋的大褂,寬腰大袖,腰系百褶圍腰,下著長褲,背披披肓。
這種披肩是用羊皮去毛、洗凈、硝白,而後縫制而成的,然後在披肩上綉上兩條白布帶,勞動時就將披肩的布帶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緊,看上去猶如七顆閃亮的星星圍著一輪明月,人們把這種著裝稱為「披星戴月」。「披星戴月」衣即美觀又防風雨還耐磨損。
3、在語言和文化方面也有各自的語種和文字。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多語種、多文字的邊疆省份,全省2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水、滿3個民族使用漢語文外,其他22個少數民族使用26種語言,14個民族使用22種文字。
4、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多民族所共有。
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僳僳僳族的刀桿節等。
5、雲南是全國宗教類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原始宗教在雲南均有,堪稱中國的「宗教王國」。
Ⅳ 雲南名族風情文化有哪些
雲南有23個少數民族,可以去昆明民族村去體驗,23個少數民族寨都有
Ⅵ 如何介紹雲南文化和特色
寫作思路:應該寫出關於雲南地區特有的一些文化習俗等,比如說雲南人他們用的語言。
例文:雲南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語言文字豐富多彩。雲南的漢族語言屬北方語系(西南官話),其他各民族的語言分別屬於漢藏語系和南亞語系,語言使用主要有:母語型、雙語型、多語型和母語轉用型四種類型。
雲南各個民族除回族、滿族、水族通用漢語外,其餘都有自己的語言,使用的民族文字共22種。其中,傣族文字語言與泰國有一定的歷史淵源。納西族的東巴文化歷史悠久,東巴文字是迄今還在傳承的象形文字。
雲南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邊疆省份,信仰宗教者共有450多萬人,其中90%以上是少數民族。
(6)雲南民族文化怎麼寫擴展閱讀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位於東經97°31′至106°11′,北緯21°8′至29°15′之間,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屬低緯度內陸地區。全省東西最大橫距864.9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90千米。全省國土總面積39.41萬平方千米。
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為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部緊依西藏自治區,西部與緬甸接壤,南部和寮國、越南毗鄰。雲南有25個邊境縣分別與緬甸、寮國和越南交界,國境線長4060千米,其中,中緬邊界1997千米,中老邊界710千米,中越邊界1353千米。
Ⅶ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南詔大理國時期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影響:南詔大理國是唐宋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產生重大影響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是全面發展的文明社會,其文化呈現出開放多元、兼容和諧的特徵,其文化受到了自然環境的影響,由於受到時間、空間的限制和影響,使客觀自然地理環境因素和主觀人文環境因素的發展相互產生了一定阻礙作用。由於雲南本身自然地理環境的特殊性,山高峽深的地形導致其交通在南詔大理國時期並不發達,對外界的聯系早期並不充分。因此當時的地方民族文化呈現出一定的邊緣化。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邊緣化。同時,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地方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在後期,隨著中原漢文化的崛起,漢文化影響力逐漸提升,隨著人口遷移,貿易以及俘虜等流入,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沖擊。同時,因為雲南地方民族文化也有著強大的包容性,雲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並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態的和諧性,體現著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都經由雲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雲南文化的多元特點和包容性。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族文化與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在南詔大理國中後期也頗為頻繁,在文化領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青銅文化各個領域二者都有充分交流,同時,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沖擊並不是同化,而是相互補充,融合發展,也因為漢文化帶來的先進生產技術,思想觀念,也促進了雲南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強了雲南與中原的聯系,給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注入活力。總而言之,南詔大理國時期漢文化對雲南地方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有利於文化的互補融合發展,給南詔大理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也注入了活力,雲南,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路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濃重而有力一筆亮彩。而南詔大理國的漢文化沖擊更是使文化交流加深,給雲南後世的文化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促進了雲南地方與中原各地的文化認同感與歸屬感。是雲南文化歷史繁榮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
Ⅷ 多彩的雲南民族風情,雲南有哪些文化特色
在小編看來,雲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鄉。古人曾用“彩雲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美麗的雲南生活著許多民族,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構成了雲南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那麼就由小編來帶大家一起看看雲南有哪些文化特色吧。
好了,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到這里吧,我相信大家的想法各有各的不同,如果大家有什麼想要和我們分享的,都可以在評論區下方留言討論哦。
Ⅸ 雲南獨特的民俗文化
雲南各民族和衫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
每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戀、喪葬、生育、節典、禮儀、語言、文字、圖騰、宗教、禁忌、審美,莫不結撰為個性鮮明的文化鏈;
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貝頁文化、彝族的貝瑪文化……潑水節、刀桿節、插花節、火把節、木鼓節、三月街……神話、史詩、歌舞、繪畫、戲曲、古樂……莫不獨具特色,深邃而幽遠。
Ⅹ 雲南的民俗文化
雲南獨特的民俗文化 10分 雲南十八怪
雲南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奇異現象,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法。
【雲南第一怪】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篾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火筒能當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像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背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成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昆蟲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姑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互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綉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綉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火車沒有汽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品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花生蠶豆數堆賣:舊時滇省民風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桿。
【雲南第十七怪】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盆。
【雲南第十八怪】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
雲南的民風民俗有哪些? 景觀:從』99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從「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到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 *** 、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麗、富饒的雲南,是祖國西南邊疆的一塊寶地,它土地遼闊、山川壯麗、資源豐富,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早在170萬年前,元謀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這里是中國古代「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口岸。雲南有10個國家級風景區,48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海拔6740米終年積雪的高山東省,至今無人能夠攀登頂峰;不古老茂密的原始森林,險峻深邃的峽谷,喀斯特岩溶地貌開成的石林以及九鄉溶洞等奇觀。
繞三靈
又叫「繞三林」,始於南詔,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種儀式,後來逐漸演變為白族群眾文體娛樂與郊遊活動的民族盛會,每年農歷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圍白族群眾穿紅戴綠聚紅成隊,前來參加活動,或掛一綵綢,葫蘆,手執蚊帚、拿著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後邊跟隨一男女,唱著調子,打霸王鞭,彈著三弦琴和月琴,載歌載舞,由蒼山東麓至慶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繞三靈」。三靈指的是佛都、神都、仙都這三都。
彝族踏歌
打歌,又稱踏歌,以巍山、南澗、漾濞等縣流行較廣。大體可分為模擬動物體態的動物舞。以及抒 *** 感的情趣舞兩類,大凡婚喪嫁娶,民族節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腳下,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邊跳邊唱,可隨意編詞,也加固定唱詞。有領有和,瀟灑自如,激烈時,熱情奔放,情緒激昂。打歌調以葫蘆笙,竹笛吹奏的曲調為兩個聲部,與人唱的打歌調結合,形成三個聲部的打歌音樂、音樂效果非常強烈,這種特殊的和聲,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見的。
同時,「三日街」、「火把節」、「蝴蝶會」、「花朝節」、「石寶山歌會」、「潑水節」、「賽花船」、「要海會」、「漁潭會」、「菊花會」、「本主節」等也都是雲南著名的民風民俗。
白族風俗
大理地區的白族男子多著白色對襟上衣,外穿鑲花邊黑領褂,下穿白色或藍色肥寬褲子,頭纏白色包頭,肩挎綉花挎包。白族婦女穿白襯衣,著艷紅、藍或淺藍色領褂,下穿灰藍、綠色布料加綉花加綉花邊褲角的褲子,腳穿綉花鞋,腰系加綉有花、鳥等圖案的綉花短圍裙。
白族婚禮熱鬧而且繁瑣,一般要三天。結婚這天稱「正喜日」,頭一天叫「踩棚」,後一天叫「散客」。其中頭兩天較有特色,「踏棚」這天的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戲」。
大理地區的白族民居建築獨具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築,正房對面的院落圍牆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勻稱,外觀十分優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還非常注重裝飾,使照壁顯的更加高雅秀麗。
摩梭風情
摩梭古稱「摩沙」,是寧蒗境內的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屬於我國古代游牧民族「氂牛羌」。特殊的社會地理環境,使永寧摩梭人一直保留著獨特而神奇的風俗禮儀。瀘沽湖畔摩梭人傳奇式的家庭婚姻形態,成為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的母系文化奇觀,形成一個撲朔迷離的幽遠的夢境。普米族和摩梭人的孩子,長到13歲,便要舉行成年禮。
摩梭人至令還保留著人類母系氏族的婚姻形態。流行於摩梭人中的阿夏婚姻形式有兩種,即阿夏異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靈,相信天地萬物、日月水火、風雨雷電,引經據典由神靈主宰,所以長期以來逐漸形成了形式各異的祭祀方式。
摩梭人過年分為大年和......>>
雲南名族風情文化有哪些?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根據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分布的數據,全國56個民族中,雲南就有52個,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民族有26個,除漢族外,少數民族有25個,各民族分布呈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其中雲南的世居民族有15個: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全省總人口約4192萬人(1999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300多萬人,佔全省總人口的1/3。在25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彝族,有400多萬;人口最少的是獨龍族,僅5500人。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
根據語言發展的歷史和語言之間語言要素(即語音、詞彙、語法)的異同,可以把語言劃分為語族、語支等各種類別。若把歷史同出一個「基礎語」(即母語)的許多語言歸為一大類,則稱為「語系」;同一語系的語言,根據語言之間的異同,又分為若干「語族」;語族之下分為「語支」;同語支的語言關系最密切,保留的共同點也最多。語支之下又包括若干語言。
按照語言的分類法,雲南境內的25個少數民族語言可劃分為2個語系、4個語族、11個語支。現將這些民族語言系屬分類及其有關歷史文化介紹如下。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時代性和民族性,涉及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民族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積累、傳承的。 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包括:文化多樣性、封閉性、鄉土性、邊緣性、兼容性以及親和性等等。
1、雲南飲食文化
雲南民族飲食文化具體表現可歸為器、形、藝、俗。器包括兩個方面:一是3餐飲器具,二是民族器具;形主要指餐飲菜餚形狀與用料;藝及民族烹調技術,包括烤、焐、舂、鹽煽、腌熏等;俗指的是飲食具有物質消費和精神消費的雙重含義。
2、雲南的建築文化
雲南少數民族民居建築各具特色,各式和樣。雲南民族建築具有多樣性、豐富性、原生性及景觀獨特性等文化特徵,反映了各民族人民與自然的和諧,反映了各民族歷史上不同的社會形態和家庭結構,還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類型、文化差異、審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兼收並融
雲南民族建築是各民族智慧和創造力的象徵,是一份厚重而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3、雲南的交通文化
交通文化是交通行業各部門、各單位在長期的建設、運輸和管理等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廣大交通員工所普遍認同並自覺遵守的,具有現代意識和行業特色的使命、願景、精神和價值觀,以及各部門、各單位制定各種規章制度、展現各自外在形象所遵循的價值理念。
4、雲南的節慶文化
雲民族節目也豐富多彩,有的民族有許多節日,有的節日則是 多民族所共有。大致分為宗教祭祀性節日、生產活動性節日、紀念慶祝性節日、社交娛樂性節日。 較著名的節日有:彝族的火把節、白族的三月街、傣族的潑水節、納西族的三朵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 僳僳僳族的刀桿節等。
5、南少數民族藝術文化
在雲南豐厚的文化土壤上,不同的歷史積淀形成了每一個民族自己獨特的藝術。雲南省有25個少數民族,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近20年來,隨著人們對雲南少數民族藝術的關注,掀起了一股追尋民族文化的熱潮,雲南25個少數民族形態多樣、絢麗多姿的藝術也得到了大家更多的關注和探究。
雲南少數民族文化豐富多彩,絢麗多姿,博大精深;想要有更多的了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雲南風俗文化 雲南,以其美麗、豐饒、神奇而著稱於世,一向被外界稱為「秘境」,吸引著世界各地的遊客。
雲南簡稱「滇」,戰國時期,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雲南,意即「彩雲之南」,另一說法是因位於「雲嶺之南」而得名。古語雲「一日長一丈,雲南在天上」,她確實離天很近。300萬年前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使地處海洋深處的谷地突兀而起,造出了一片峰谷縱橫、川流迴旋的奇異高原。
「嶺巒涌作千傾海,峰簇栽成萬仞蔥」。從海拔僅76米的鎮南河口溯向高達6,740米的德欽梅里雪山卡格博峰,雲貴高原以平均每公里6米的節律抬升著,恰是一座綠蔥蔥的九百里天梯。聞名於世的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幾乎並排地經這里流向遠方,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造就了這塊神奇美麗的樂土。
從1999年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地的省城昆明,到「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從高原水城麗江、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從「天下第一奇觀」的石林、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到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凶的虎跳峽……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地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 *** 、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美麗、神奇、豐饒的雲南險峰峽谷縱橫交錯,江河溪流源遠流長,湖泊溫泉星羅棋布,綿亘的群山巍峨的雄峰,激流奔騰的大江水,蜒蜒潺潺的小溪,廣袤無際的森林植被,鮮艷奪目的奇花異草,自在歡快的珍禽異獸,無不顯示出這方高原紅土地上的獨特魅力和勃勃生機。
景點眾多的昆明風光,「風花雪月」的大理名勝,堪稱「古建築博物館」的建水古城,天下聞名的石林奇觀,千姿百態的元謀土林,鬼斧神工的溶岩洞景,世所罕見的「三江並流」,江狹水洶的虎跳峽,騰沖熱海的「大滾鍋」孔雀曼舞的西雙版納,神奇的「香格里拉」-中甸高原水城麗江,萬里長江第一灣石鼓這些迥然相異的山川景色如一個天然的自然博物館,每一位來到這里的遊客都會深深感受到這是一塊博大而充滿 *** 、深邃而富有魅力的神奇之地。
當您踏上雲南高原大地,肥美的沃土,各種資源寶藏就會展現在您的眼前: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和立體氣候,形成各種植物、花卉的大量分布,使雲南享有「植物王國」、「天然花園」、「香料之鄉」、「葯物寶庫」等美譽。茂密的植物資源,為野生動物棲息繁衍提供了條件,形成雲南野生動物堪稱全國之冠,素有「動物王國」之稱。此外,還有無數的地下寶藏,被譽為「有色金屬王國」。
生態旅遊是游覽欣賞、探索和認識自然的高層次旅遊活動,是人與自然的情感交流。通過審美娛樂的活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和責任感,同時在旅遊地獲得基本的地理、自然、文化、社會、經濟、民族、動物、植物等方面的知識,滿足各種遊客的需要。由於雲南生態旅遊資源在全國名列前茅(自然旅遊景觀、人文旅遊景觀),且有生物多樣性特徵,因此,雲南無疑是您生態旅遊的最佳選擇。
雲南,古人用「彩雲南現」來遙指這片神秘的雲嶺高原。「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天」,在這塊紅土高原上,生息繁衍著26個自強不息的民族,由於各自不同的自然環境,呈現出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
雲南各民族豐富多彩的風俗民情,是一個活的歷史博物館。每一個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戀、喪葬、生育、節典、禮儀、語言、文字、圖騰、宗教、禁忌、審美,莫不結撰為個性鮮明的文化鏈;納西族的東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貝頁文化、彝族的貝瑪文化……潑水節、刀桿節、插花節、火把節、木鼓節、三月街……神話、史詩、歌舞、繪畫、戲曲、古樂……莫不獨具特色,深邃而幽遠。
雲南瑰麗獨特的風景名勝和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無不具......>>
雲南的民族風俗 中國的漢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個古老民族,由於其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所以風土人情多姿多彩,豐富異常。
中國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並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台、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等。[1]
雲南民族風俗文化 少數民族節日之最:
影響面最大的節日――傣族潑水節
最大的物資交流盛會――大理三月街民族節
最驚險的少數民族節日――傈僳族刀桿節(上刀山、下火海)
最隆重的少數民族舞會――景頗族的木腦縱歌
最有名的鬥牛節――苗族鬥牛會
最有名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
最有民族特色的禮節――基諾族的成人禮
少數民族婚戀習俗之最 :
最奇特的戀愛場所----姑娘房
最有趣的情書----鮮花
最古老的情書----來蘇
最委婉的說親方式----討谷種
最優雅的戀愛方式----以琵琶、口弦傳情
世界上最古老的婚姻習俗之----摩梭人的阿注
最奇特的婚俗----搶親
最儉朴的婚禮----勞動
最獨特的離婚儀式----設宴請客
少數民族奇風異俗之最 :
最奇特的書信----以物代言
最崇敬火塘的民族----哈尼族
最講禮貌的民族----怒族
最喜歡拔眉毛的民族----瑤族
最喜歡戴耳環的民族----基諾族
最有情趣的習俗----半夜搬家
喝酒方式最奇特的人----克木人
最奇特的捕魚工具----景頗族長刀
最高強的狩獵方式----空手捕獵
最善於養鷹捕獵的民族----納西族
雲南有哪些風俗 雲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
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艷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
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綉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綉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
汽車還比火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
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干,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閑,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
花生蠶豆數著賣: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桿。
雲南第十七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里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里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艷陽天,一面雨傾蓬。
雲南第十八怪:
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雲南各省市有哪些民俗文化活動 民族節日名稱 主要活動內容 時間(農歷)
彝族(楚雄州等地)
火把節 耍火把、摔交、鬥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節 插花、對歌 二月初八
彝族賽衣節 歌舞、鮮艷服飾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節 跳虎笙、虎舞 農歷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節 祭神儀式
牟定「三月會」 物資交流、民間歌舞表演 三月二十七日至二月十九日
白族(大理州等地)
大理三月街 物資交流、賽馬、歌舞表演 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
白族青姑娘節 歌舞 正月十五日
白族繞三靈 祭祀、栽秧 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
白族栽秧會 祭祀、栽秧、對歌 芒種節令
白族火把節 樹火把、賽龍舟、唱大本曲 六月二十五日
白族石寶山歌會 廟會、對歌 七月底
白族梨花會 梨園里野餐 每年梨花盛開時節
白族本主會 祭祀、歌舞、洞經音樂 各村寨不同
傣族(西雙版納州、德宏州等地)
傣族潑水節 賽龍舟、潑水、歌舞 陽歷四月中旬
傣族送龍節 祭祀、歌舞 公歷一月
傣族關門節 琰佛塔、歌舞 陽歷七月中旬
傣族開門節 串寨、放高升、歌舞 陽歷10月中旬
哈尼族(紅河州等地)
哈尼族阿瑪突 祭祀、歌舞、擺街宴 農歷二月屬龍日
「苦扎扎」(六月年節) 打鞦韆、摔交、歌舞 六月二十四日
哈尼族「里瑪主」節 歌舞、摔交 陽春三月
哈尼族捉螞蚱節 捉螞蚱來食用 農歷六月 二十四日
哈尼族姑娘節 鞦韆、歌舞 農歷二月初四
哈尼族祭龍日/新米節 鑼、牛皮鼓,巴烏、四弦琴 農歷二月二日
哈尼族米索扎節 鞦韆、歌舞
哈尼族苗愛拿節 篝火、歌舞 五月上旬
苗族(文山州等地)
苗族花山節 爬花桿、蘆笙、歌舞 正月
僳僳族(怒江州等地)
僳僳族澡堂會 溫泉沐浴、賽歌 正月初常
僳僳族「盍什」節 吃團圓飯、射弩比賽 正月初一至十五
僳僳族刀桿節 爬刀桿、下火海、丟包、歌舞 二月初八
納西族(麗江市等地)
納西族米拉會/棒棒會 野炊、賽馬、歌舞、農具交易 二月初八
納西族三多節 祭祀、對歌、鬥牛 六月二十五日
納西族騾馬大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農歷三月中旬/七月中下旬
納西族祭天 祭祀 春祭在正月/秋祭在七月
納西族七月會 物質交流、文體表演 夏歷七月中旬
納西族祭龍節 物資交流、文體表演 正月十五
拉祜族(普洱市、臨滄市等地)
拉祜族庫扎節(年節) 象腳鼓舞、對歌 傣歷三月底或四月初
拉祜族葫蘆節 篝火、歌舞 農歷的十月初十
拉祜族祭太陽神 祭祀、歌舞 立夏日
佤族(普洱市、臨滄市等地)
佤族拉木鼓節 祭祀、歌舞 佤歷「格瑞月」/公歷12月
布朗族(西雙版納州、臨滄市、普洱市等地)
布朗族岡永節 祭祀、歌舞 四月和九月
獨龍族(怒江州等地)
獨龍族卡雀哇(年節) 祭祀、剽牛、歌舞 冬月或正月
景頗族(德宏州等地)
景頗族目腦縱歌 祭祀、歌舞 農歷正月
怒族(怒江州等地)
怒族年節 敬祖、祭土、歌舞 十二月至次年正月十日
怒族鮮花節 採集鮮花、歌舞 農歷三月十五日
阿昌族(德宏州等地)
阿昌族會街 耍白象、跳象腳鼓舞 農歷九月中旬
普米族(麗江市、怒江州等地)
普米族「大年」節 盪鞦韆、賽馬、歌舞 臘月初六
普米族轉山會 游山、歌舞 五月五日
藏族(迪慶州等地)
藏族草地 *** 節/藏歷年 賽馬、野餐、跳鍋庄 農歷正月
藏族「花兒」會 對歌 農歷六月 十四
藏族跳神法會 祭祀、歌舞 藏歷除夕
藏族......>>
昆明傳統文化習俗 昆明最傳統的美食就是豆面湯圓,小鍋米線,豆花米線,而且酸漿米線就只有昆明才有,別的地方吃不到。俗就是三月三要爬西山。文化就是雲南十怪,還有傳統的昆明話。著名的旅遊景點就是大觀樓,翠湖,講武堂,雲南大學,還有旁邊的逼死坡,圓通山,眠山,狀元樓,還有盤龍江。
有關於雲南的傳統文化你知道多少? 10分 盲目自大自尊,是驕傲無知的人生,一味自暴自棄,是消極悲觀的人生。了解自己比了解別人更困難,喜歡自己比喜歡別人更不容易。擁有健康的恰當的自尊心理,面對挫折會表現得格外堅強。不為外界的誘惑而丟失自我,不為一時的挫折否定自己。時時客觀冷靜地評價自己,每每樂觀中肯地贊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