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什麼要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新時代必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
2、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不斷發展壯大的精神命脈,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沃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呈現著中華民族最深刻的精神印記,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激發了中華民族強大的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推動著中華民族的不斷向前發展。
4、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5、應該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展現中華審美風范,從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和國家發展的偉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更加自覺地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
㈡ 為什麼要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因為現在中國正在發展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它的精神支柱就是靠中國傳承下來的中國傳統文化,包括愛國主義精神,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內容。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經過艱苦的奮斗和探索從而總結出來的,雖然純在一些問題,但要懂得去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是對待世界文化一樣,人總是要前進的,而前進就少不了新鮮的事物來豐富,世界優秀文化是一個大范圍的東西,也是推動中國發展的導航燈。所以既要發揚中國傳統文化,又要學習世界各國優秀的文明成果。
㈢ 我們為什麼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認真學習和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我們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精神家園,體現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價值取向、道德規范、思想風貌及行為特徵。中華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形成的優秀傳統文化,為中華民族的生息、發展和壯大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5000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獨特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些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等,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
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也就是說,中華民族之所以是中華民族,就是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的精神氣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來之不易,它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
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民族翻開了歷史新篇章。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起來,汲取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有益養分。
持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走出了一條令國人振奮、世界矚目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縱觀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風雨歷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力量之源、情感之源、動力之源和信心之源,它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土壤。
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精神保障。在當代中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思想資源,能夠為治國理政提供經驗借鑒和智慧啟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豐富深刻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觀念等。
可以為我們在新時代認識和改造世界、走向國家治理現代化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貢獻智慧。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助力我們堅定文化自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文化自信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較量,越來越多地體現在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上。
文化軟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話語權、規則制定權的關鍵因素。在這樣的形勢下,要在世界上有所作為,首先要堅定並增強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來自哪裡?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最深厚的軟實力。
而建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的軟實力,更具長久的影響力、感染力和穿透力。事實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早已走向世界,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認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今國際社會共同面臨的一系列難題的重要啟示,值得全人類共同珍視和愛護。
4、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確立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和自主性
從歷史上看,中國自晚清開始的現代化進程本身,不過是全球化的一個產物。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於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
其結果是,「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在這一「世界歷史」背景下,中華民族一開始是被動地捲入全球化浪潮之中的。魏源提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就折射著這種受動性。
5、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對現代化固有局限的預警和免疫
現代化無疑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特別是對於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東方大國而言,現代化更是一個繞不過去的環節。但現代化也內在地包含著矛盾,它既促成了歷史的巨大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空前發展,帶來了自由、民主、平等的新理念。
同時也導致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人與自我之間的緊張乃至沖突,「全球性問題」的出現就是一個典型的歷史表徵。作為現代化深刻的基礎,商品經濟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面能夠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出巨大的物質財富,從而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
另一方面也存在著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內在本性,為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意識形態提供溫床,西方啟蒙辯證法的歷史表徵就充分說明了現代化的內在悖論。從「人的發現」到「人的喪失」,都是源於同一個事實,這就是啟蒙現代性。
㈣ 為什麼要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建設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時代要求。 黨的十八大根據我國文化面臨的新形勢,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號召全黨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並把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然要求。[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把中國實際同馬克思基本理論結合起來,而中國實際就是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立足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人類文明多元化的需要。
梁啟超認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國和巴比倫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東方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北京論壇尊重文明的多樣性,但從不隱晦自身對東方文明的重視與推崇,因為在過去的兩個世界中,西方文明及其思維模式在世界秩序的制定和文明的構建中發揮了主導性的作用,包括東方文明在內的其他文明不斷處於被懷疑和否定的地位。全球化被西方化(乃至美國化)代替,多樣性被一元化所置換,文明在相互審視間充滿了「傲慢與偏見」。今天,我們對於對於東方文明的推崇與倡導,在某種意義上是對世界文明格局的平衡與重構,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重新發現和肯定東方文明的價值和內涵。[2] 特別是在當今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世界文明的平衡。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在人類發展史中,正是由於多元化的文化的存在,促進了人類文化的融合、發展和繁榮。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東方文明的一部分,與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當今世界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的競爭,還包括文化、政治、軍事、科技、教育等的競爭。我們發現,國家在面對競爭時不僅強調國家的硬實力,越來越注重國家的軟實力。而國家的軟實力主要體現在一個國家的文化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留學生到中國來學習,以及中國在外國辦孔子學院的數量的增加,可以看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外國人的吸引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儼然成為中國在世界競爭中的一張名片。
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民族文化自信。 全球化已經成為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文化的全球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重大影響。當今中國在面對外來文化的傳播時,容易出現文化盲從。文化的盲從主要表現在於,一方面,年輕人一味的崇洋媚外,對洋節日興趣濃厚,傳統節日卻拋之腦後;再如一些產品試圖提高自己的檔次,不用漢字標識和說明全部用外文。另一些非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主流文化。外來文化帶來了文化的多元發展,但是如果這些傳統文化占據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地位,產生超過主流文化的趨勢就成了盲從。[3]文化盲從的背後實際上是公眾對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對自身文化的不了解。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可以使公眾了解中國的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好感,在面對外來文化時,也能夠看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樹立起對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文化素質。 一個民族自身的優秀傳統文化對於培養具有民族氣質、民族血脈的公民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自己公民的思維習慣、人格特徵和行為方式。[4]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至今還在生活中影響著中國人 ,而儒家文化中的「以和為貴」也影響著中國人與人和諧相處的交往模式,另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里的「愛國主義」對當代中國人來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更為重要。當今社會是法治社會,可是總有些地方不能用法律約束,比如說有人在公共場合亂扔垃圾,工作人員給他發了一張罰單,但他第二次還是會這么做,難道要把他關進監獄么?這是關於一個人的素質問題,只能靠他自覺遵守秩序。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能使他意識到自身對社會的責任感,自覺地遵守秩序。所以說,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提高公眾文化素質。
㈤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何在
傳承經典傳統文化的意義在於:
傳承中華民族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既是為了弘揚中華民族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勤勞勇敢、團結統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是為了讓子孫後代永遠牢牢記住: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數百年來的戰亂中,堅定信念、浴血奮戰、前赴後繼、寧死不屈,就是因為我們有積淀深厚的文化及其延伸出來的可貴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大義。
中華文明是由五千年的民間文化中的精華所組成的。它不僅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弘揚,更需要子孫後代的傳承。請黨組織相信我,我有決心學好這些我們文化中的精髓,讓自己的頭腦被知識武裝。
(5)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
1、區別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優劣,有利於社會前進的腳步。
2、以時代的角度,以比較的觀點和方法看問題。
3、繼承、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是中國今後文化發展必由之路。
二、傳統文化特點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㈥ 為什麼要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1、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
2、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3、青少年學習、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 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思想道德狀況如何, 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
㈦ 我們為什麼必須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因為中華傳統文化在規范傳統社會的政治秩序、維系家庭的孝親觀念和培育個體的價值取向等方面發揮過積極作用。
其一,傳統文化有助於社會穩定的鞏固。傳統文化是在農業生產基礎上形成的農業文明,它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倫理綱常、家國同構的政治結構以及物我不分的認知方式。
其二,傳統文化有助於以家庭為中心的倫理觀念的形成。傳統社會建立於血親關系的基礎上,相對於公共社會而言,它是一個以生產勞動為中心的固定血緣和親屬關系的集合體,是一個熟人社會。因此,傳統社會注重人際脈絡和家族歸屬,建構起「以孝為本」的家庭關系模式。
其三,傳統文化有助於培育以「德」為中心的個體價值取向。在以家庭為基礎的社會認知中,傳統文化注重人的德性的形成和培養。《論語》開篇「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其中「學」與「習」指的就是對於德性的修養和踐行。
從整體來講,傳統文化在當今時代的重大價值和現實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基礎和精神保障。現代化並非西化,也無固定模式,但任何國家的現代化都無法脫離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否則現代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其次,傳統文化所孕育的民族精神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價值紐帶。兼容並蓄、融會貫通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它可以凝聚社會各領域的力量,激發各民族成員的歸屬意識、認同意識和進取意識,形成推動社會發展的凝聚力和創造力。
最後,傳統文化的思想智慧可以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有益幫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標識,是華夏兒女保持族群認同和精神團結的文化符號。
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中,我們既要保持民族文化底色,守住民族精神陣地,又要參與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為世界文明進步作出應有貢獻。
(7)為什麼傳承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首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出爐
教育部表示,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活動,是不斷創新新時代高校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念、形式與方法,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創新的優勢與作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舉措;
是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引領學生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的重要途徑;
是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探索學科融合協調發展,整合優化教育資源,全面提升高校美育體育質量的創新之舉。
教育部要求各傳承基地要扎實推進建設工作,進一步對標基地建設原則、任務和要求,緊密圍繞課程建設、社團建設、工作坊建設、科學研究、輻射帶動、展示交流六個方面建設任務,面向全校學生開設以傳承項目為內容的選修課程,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實行學分制管理,切實落實2個學分;
建設2—3個校級傳承項目學生社團和1個實踐工作坊;加強以傳承項目為重點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輻射帶動當地3所左右的中小學校和1個社區,開展基於傳承項目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普及教育活動,加強成果交流與展示,切實將傳承基地打造成本校的特色和品牌。
教育部將對傳承基地實行動態管理,引入退出機制,定期對建設效果與質量進行跟蹤監測和綜合評價,對建設成效明顯、具有推廣價值的傳承基地,將進一步予以支持。根據建設目標,2019年教育部將啟動第二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建設工作。
㈧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為什麼重在傳承
因為一旦沒有了傳承,那麼就意味著斷絕!斷絕就意味著滅亡、死亡,死亡了就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了,而成了“前中國傳統文化”。所以傳承是最重要的,也是在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過程中唯一不可放棄的一個因素,或者說傳承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目標。
這就是我國傳承了五千年的精神文化,可以睡但絕不倒的精神。然而這種精神其中最寶貴最重要也是人們最忽視的一點,就是它的連續性!如果中間斷裂了,那麼就相當於一個人死了一次,哪怕復活了也不一定還是那個他,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連續性。所以文化的傳承就相當於人類的種族延續,都是一個種族、一個文明最基礎、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
㈨ 為什麼要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和美德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加強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建設,是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發展繁榮。傳統文化和美德對於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今時代,傳統文化和美德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日益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讓優秀傳統文化美德走進生活。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在漫長發展進程中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凝聚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紐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內容。而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煥發蓬勃生機、展現獨特魅力、實現創新發展,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讓優秀傳統文化走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