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由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主要著眼於農村社會效益,以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為依託,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建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長效機制等為主體,為農村提供非營利性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總稱。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對於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1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緊迫性與重要性1.1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伴隨農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日趨活躍,廣大農民的文化需求和參與願望日益增強,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卻滯後於經濟發展,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逐漸富足的同時精神生活卻呈空虛狀態。一方面,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在逐年增加,但總量仍嚴重不足,向農民提供的公共文化資源十分有限;另一方面,文化市場的產品和服務價格偏高,質量難以保證,農村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不僅要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致富,還要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塑造高素質的新農民。所以,在新形勢下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農民提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優質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是保障農民群眾充分享受文化權利,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1.2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技術先進服務型政府,體現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現實選擇十六大及十七大都明確提出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成為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目標,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的有效載體,通過擴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范圍,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質量,實現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多樣化,為農民提供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多彩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既是政府保障農民群眾文化權力,推動農村文化建設順利發展的現實選擇,也是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理念的具體體現。1.3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充分發揮文化自身價值與功能,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內在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需要把公共文化服務納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共進的整體進程之中。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就是要統籌協調農民對文化的不同需求,為農民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使文化在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層面上發揮廣泛、持久而穩定的影響,為建設新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2 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就及問題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下,農村公共文化建設有了較大發展。但在建設中也存在著問題和不足:2.1 各地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差距較大雖然一些發達地區已初步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較大改善,但大部分地區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仍不盡如人意。2.2 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匱乏。公共文化服務人才不足,尤其是專業人才嚴重匱乏是各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普遍性問題。同時,許多在農村從事基層文化工作的人員專業理論素質偏低,專業知識趨於老化,難以適應當前各項現代技術的需求。這已成為制約農村文化自我發展的「瓶頸」。2.3 公共文化設施落後,總量嚴重不足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仍然存在許多空白點,很多鄉村文化站設施簡陋,有的甚至沒有公共文化活動場所。2.4 公共文化管理體制不順,機制不活從體制上看,鄉鎮文化站等農村基層文化單位是財政定補的事業單位,由於資金投入不足,他們的工作目標主要是求生存,根本談不上謀發展,對公益性事業活動缺乏積極性。從機制上看,縣級和鄉鎮級文化單位由於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社會保障制度不健全,幹部職工缺乏動力,嚴重影響了農村公共文化建設的進程。3 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和任務要實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就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化農村文化體制改革,整合文化資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間,國家發改委和文化部將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 39.48 億元,帶動地方配套資金約 25 億元,新建和擴建 2.67 萬個農村鄉鎮綜合文化站,送書下鄉繼續實施第二期工程,向 300 個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3614 個鄉鎮,每年配送價值 2000 萬元約 170 萬冊的圖書,力爭在 2010年,做到縣有文化館(圖書館),鄉鎮有綜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動室。4 加強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4.1 完善政府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提高領導認識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需要,也是各級政府部門應盡的職責和義務。各基層黨委和政府必須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劃之中,為其提供政策法規等各種保障,並將此作為政府文化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核。4.2 轉換文化管理機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服務能力依據中央文化體制改革的總體部署,按照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試點先行、逐步推開的原則,深化縣級圖書館、鄉文化站等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單位的改革。加大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社會大眾開放的政策措施,努力做到公共文化資源共享。4.3 大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財政投入保障各級政府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擴大公共財政中的文化覆蓋面,並不斷提高用於鄉鎮、特別是村級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比例,有效降低農民參與村文化活動的成本,提高各類農村公共文化物品的使用效益;設立專項資金,確保農村重點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資金需求。4.4 積極引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主體多元化根據國外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成功經驗,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使主體多元化,可以有效彌補政府公共資源及服務的不足。4.5 充分挖掘和保護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民間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所在,但現在卻受到各種低俗、封建落後文化的侵蝕,優秀民族民間文化的發展前景令人堪憂。必須建立完善的保護傳承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的機制,使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4.6 加快培養農村文化服務人才隊伍以提高素質和能力為重點,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單位從業人員培訓,積極培養農村文化骨幹;加強農村業余演出隊、業余電影放映隊、文化中心戶、農家書屋、農村義務文化管理員等業余隊伍的培訓,形成一支紮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專、兼職公共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自辦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戶、文化室、圖書室,支持他們創作更多的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較高藝術質量的文化作品,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自我發展能力。總之,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只要其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以人為本與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積極應對時代變遷帶來的各種挑戰,相信它必然會推進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全面繁榮和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和支持。
B. 鄉村文化為什麼會出現衰落應該如何振興鄉村文化呢
農村巨變:從封閉式平穩到對外開放失調,幾千年來,中華傳統農村維持了相應的穩定性與封閉式,這類平穩與封閉式具體表現在2個層面:一是村子人口數量相對穩定,群眾大部分全是生於斯、長而斯、死於斯,是一個熟人社會;二是群眾的具體收益來源於村子,特別是在來源於土地資源。農戶在村子土地資源上辛勤勞動,從這當中得到收獲,世世代代日常生活在鄉間的農田上。
增加鄉村文化網路資源維護承傳與創造力轉換運用。農村文化振興,基本在鄉村文化網路資源維護和繼承自主創新。現階段,鄉村文化網路資源發掘、梳理、維護和運用成效明顯,但仍有某些地區對鄉村文化網路資源防範意識比較欠缺,忽略文化資源維護。
C. 如何做好農村文化工作
一、努力完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制度,使約束法制化、要求規范化
(1)完善文化工作制度。形成整套明顯的目標規劃、有強力的組織實施、有明確的規范管理和有積極的投入制度。在群眾中形成一股不斷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組織活動的優良風尚,發揚主人翁精神,弘揚當代先進文化的主旋律。
(2)約束法制化。要充分發揮文化工作為宣傳教育服務的作用和功能,切實增強農村思想文化工作實施行為的剛性;制約和完善農村群眾文化觀念、道德行為,使農村群眾的文化思想、德行操守逐步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3)要求規范化。要加強對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中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問題進行規范和界定。比如在節日活動中,對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和封建迷信、宗教活動如何界定;在進行宣傳動員、文化思想教育中,對腐朽和健康的文化如何把握;在道德建設中,對傳統美德、新道德觀念概括的方方面面等,通過行之有效的實踐和探索,使其更加明確、科學和具體。
二、開展多種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生活品質
(1)通過開展棋類比賽、舞蹈、書畫等活動,活躍農村文化氛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既能開闊群眾眼界,陶冶情操,又能戒除賭博等陋習,還能挖掘各類優秀人才,並積極培養選拔一批農村文化帶頭人,發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組織,確保文化工作有人管、管得好、有成效、見實效。
(2)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鄉鎮文化部門要根據廣大農民的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我鄉是彝族少數民族鄉,有中國弦子舞之鄉的美譽,在舉辦民族文化活動方面我們有優勢,可以由鄉政府主導,文化站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結合我鄉的民族特點,精心策劃、推陳出新,加大宣傳力度,把我鄉傳統的彝族弦子舞(俗稱三步弦)、鬥牛、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節推廣出去,可以把這些民間傳統作為一個產業抓起來,這樣既弘揚了傳統,開發了旅遊資源,又開展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動,可謂是一舉雙得。
(3)積極開展農民讀書活動。倡導農民多讀書,既是傳播科學知識,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實施反對邪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以當前各個村委會建立的「農家書屋」為契機,開展讀書活動,組織農民學習各種法律法規、科學文化知識及各種農村實用科技知識,引導農民用科技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並能學以致用,並教導農民群眾,只有學用相結合,才能發家致富。
三、鞏固強化文化陣地建設
(1)為保證文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的領導地位,使機構、人員、措施等都得到充分的落實。採取有效措施,優化農村文化隊伍結構,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經過組織各種文化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現有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藝術素質和工作創新能力來切實解決好農村文化機構,隊伍穩定,人員待遇等問題。
(2)要促進農村社會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必須以鄉鎮文化部門為龍頭,充分發揮鄉鎮文化部門紐帶作用。著重圍繞發揮鄉鎮文化部門「宣傳、培訓、活動載體」的職能作用開展具體工作。
(3)鄉鎮文化站、村民委員會農家書屋、村小組文化活動室等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這些設施的建立是文化事業得到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農村基層文化工作重要的網路和舉行文化活動的陣地。
(4)積極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好文化設施作用;村文化設施不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結合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和「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公益工程,提升文化工作品質,認真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充分發揮文化設施所具有和作用。
四、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
在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中,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始終不渝地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點,深入貫徹「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用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推進愛國主義、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建設。
D. 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有哪些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我市的新農村文化建設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快速發展的農村經濟和農民對科學文化的需求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表現為:
1、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一是縣(市、區)文化館、圖書館不健全。東昌府區、臨清市,陽谷縣沒有圖書館,莘縣沒有文化館,東阿縣則既沒有文化館也沒有圖書館。有的縣雖有圖書館,但十幾年沒有進過一本書。東昌府區文體局、文化館靠租賃房屋辦公;文物管理所還處於無電、無水、無基本辦公設施的「三無」狀態,不具備基本的辦公條件,致使區的幾百件文物不得不上繳市文物部門。二是鄉鎮文化站名存實亡。全市8 0%的鄉鎮文化站沒有專職人員、沒有獨立的辦公設施、沒有文化活動場所。如東昌府區1 8個鄉鎮辦事處文化站近半數沒有獨立的辦公用房,個別鄉鎮辦事處長期沒有文化站。三是村級一般沒有文化大院。過去曾一度發揮積極作用的村級俱樂部、青年之家等場所,隨著時代的變遷,有的已折價處理,有的則因年久失修而破爛不堪。
2、文化從業人員素質結構不合理.一是缺乏高學歷和有專業技術職稱的幹部;二是從業人員年齡普遍偏大,沒有形成梯形結構;三是文化專職幹部兼職過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時間太少。如東昌府區全區文化站現僅有文化站長17人,其中35歲以下4人,佔23.5%;35歲至45歲2人,佔11.7%;45以上11名,佔65%。文化站長中,本科(為第二學歷)1人,佔6%;大專(為第二學歷)2人,佔11.7%;中專及中專以下14人,佔82%。17人中僅有1人為正規藝術院校畢業(第一學歷為中專,專業為聲樂)。
造成以上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領導重視不夠.領導重視與不重視文化事業建設決不是有錢無錢的問題,而首先是個思想觀念問題。以經濟發展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文化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政府職責所在。但是在一些地方,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個理念被片面地理解,忽視群眾的文化需要,農村文化工作處於邊緣化的地位,這主要體現在對基層各級政府的政績考核中,沒有將文化建設的崗位目標責任制列入考核中,有的雖列入考核但所佔的比例太小,文化工作好壞對整個考核無足輕重,不能弓l起基層政府足夠的重視,使鄉鎮領導對文化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在經濟欠發達的鄉鎮政府,本身財力有限,更缺少文化自覺。雖然各級政府都要求加大對文化的經費投入力度,但基層政府為了追求短期內的政績,重經濟發展、輕文化建設的現象仍比較普遍。重經濟、輕文化的政績考核制度,已經成為影響群眾文化生活的制度障礙,不提升政績考核中文化工作考核的比重,僅僅依靠基層領導對文化工作的正確認識,要從根本上實現和保障農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是不現實的。
2.文化事業經費投入不足。縣、鄉兩級投入嚴重不足。有的鄉鎮把「發展先進文化,加強文化建設」僅僅是「寫在紙上、念在嘴上,貼在牆上、印在書上」,而實際投入很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常常面臨兩難之景:一方面耍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務,另一方面卻為必要的活動經費一籌莫展,更談不上主動積極地開展群眾文化工作。
3.人員管理體制不順。現行管理體制下,文化站以鄉鎮辦事處管理為主,只能給什麼樣的人,用什麼樣的人,縣級文化主管部門無法統一調配,文化工作人員長期處於固定狀態,不能流動,很少更新,缺乏活力,不利於整合文化人才資源。
4.基層文化站職能大為弱化.當前,許多文化站幹部不能集中精力從事文化工作的情況也非常突出。各鄉鎮名義上都配備了文化站管理人員,但有的在編不在崗,有的身兼數職,大多數文化站工作人員從事的是鄉鎮中非文化站業務的工作,無暇從事文化工作。特別是近幾年鄉鎮機構改革後,不少鄉鎮文化站的組織管理職能相對弱化,文化站幹部不能很好地履行組織引導和文化輔導的本職,出現「種別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難堪狀況。熟悉鄉鎮文化情況、有文藝方面一技之長的文化站幹部,本該可以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大顯身手,但鄉鎮領導對文化站建設的忽視,導致文化站對農村文化組織輔導職能的喪失,直接影響當地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二、對加強新農村文化建設的幾點建議
1、切實加強領導,加大考核獎懲力度,建立健全基層文化工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把基層文化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作為考核領導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列入年度目標考核責任制,考核從整體出發,按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進行,文化工作在考核體系裡占的比重要在l\4左右。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要予以表彰;對工作不力的,要依據有關規定進行處理。
2.加大投入,把基層文化建設納入當地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按照山東省文化廳[1997]第8號《關於重新修訂、印發(山東省「社會文化先進縣」標准>的通知》的規定,用於文化事業的經費(不含基本建設投資)不少於上年財政收入的1%,或按當地人口數額年人均1元列支,重大活動事項單獨撥款。因此,基層文化建設所需經費要列入各級地方財政預算,建立文化投入的穩定增長機制,切實提高政府投入的效益和效率,積極爭取將重點文化建設工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重大活動、重點工作所需經費、文化設施維護經費和必要的日常辦公經費等納入財政支出總盤子,不斷加大對文化建設的資金扶持力度。
3.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形成較為完備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全面建設縣、鄉、村文化設施和活動場所,按照「以政府為主導,以鄉鎮為依託,以村為重點,以農戶為對象」的工作原則,發展縣、鄉、村文化設施和文化活動場所,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以實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為重點,全面加強和完善鄉鎮、村的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第一,在縣一級建設好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第二,進行基層文化站、文化大院建設。按照國家到2 01 0年基本實現「鄉鄉有綜合文化站」的目標,統一規劃,分級負責,整體籌劃,分步實施,建設好具備書報閱讀、廣播電影電視播放、信息提供、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普教育、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綜合性功能的鄉鎮綜合文化站。在每個行政村建成有文化活動、圖書閱覽、文化資源共享、黨員遠程教育、農民科普、電影放映等功能的農村文化大院或社區文化活動中心。
4、不斷穩定和加強農村基層文化幹部隊伍建設.隨著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今後文化工作將面臨更加繁重的任務,僅靠當前一個文化站一名文化站長的局面很難適應形勢發展。結合外地市建制情況,建議在人口過5萬的鄉鎮辦事處設文化站長1名,一般工作人員2名;人口少於5萬的鄉鎮辦事處設文化站長一名,一般工作人員1名。
5、在不斷加大農村文化建設經費投入,完善農村文化設施,加強農村文化幹部隊伍建設的基礎上,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農村文化活『動要貼近群眾的生產生活,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在堅持「群眾自願」原則的基礎上,開展富有鄉土特色、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大力培育文明鄉風,建立健全並大力宣傳誠信守法、尊老愛幼、崇尚科學、健康向上的村規民約,全面提高農民素質,逐步破除當前農村存在的不良習俗和社會風氣,使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新文化佔領農村陣地,並深入千家萬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
在開展農村文化活動過程中,要切實讓農民成為文化活動的主角,要善於調動蘊含在民間的「鄉土藝術家」和文化活動積極分子的積極性,活動形式必須靈活多樣,為廣大農民中所喜聞樂見。這樣既可以增強農村群眾文化活動的效果,又可以培植和豐富農村特色文化,激發農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6.繼續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聊城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民間特色文化手工業源遠流長,江北水城的建設,旅遊業的逐步興起,為聊城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發展富有特色的文化產業,可以為旅遊市場提供豐富的文化旅遊商品,藉助江北水城的知名度,可以將文化旅遊商品推向全國甚至世界各地,使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業的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因此要認真總結東昌府區葫蘆產業的發展經驗,積極培植新的文化產業增長點,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
九三學社聊城市委
E. 如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如何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
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
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
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
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
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
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
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
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
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
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
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
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
——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
——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
——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
——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
——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
——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
——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F. 如何進行文化建設
問題一:怎樣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 ***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前稿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廣泛開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廣大人民團結凝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之下。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確導向,提高引導能力,壯大主流思想輿論。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這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要閉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加轎悔鄭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堅持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加快推進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廣和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引導群眾在文化建設中自我表現、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加強和改進網路內容建設,唱響網上主旋律。加強網路社會管理,推進網路規范有序運行。開展「掃黃打非」, *** 低俗現象。普及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提高全民科學素養。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文化實力和......>>
問題二:如何加強組織文化建設 淺談如何通過企業文化的建設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隨著經濟的全球一體化,中國企業不僅面臨著國內企業的競爭,還要和國際跨國公司競爭;同時,在金融危機逐步深入的大環境下,我國企業也面臨多方面的挑戰。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逐步深入,世界各國企業在這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影響下都經歷著極大的挑戰,諸多知名跨國集團都以減薪裁員、縮小生產規模甚至破產清算來應對。而對於正處在成長中的中國企業而言,無疑也經歷著一場巨大的危機。中國企業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應如何變危機為機遇保持自身的發展,勢必要進行一場深入的改革來促進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本文就我國企業如何通過企業文化建設提升核心競爭力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所謂企業文化是基於共同價值觀之上,企業全體職工共同遵循的目標,行為規范和思維方式的總稱。當今企業文化的價值愈益為企業界所重視,因為企業文化的體系的建設與形成對於一個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磨滅的重大意義。 核心能力就是企業發展的獨特技術,開發獨特產品和創造獨特營銷手段的能力,它具有三個明顯特徵(1)能夠為用戶帶來巨大的價值;(2)能夠支撐多種核心產品;(3)競爭者難以模仿或復制。這種能力的擁有對於在當今世界經濟體系,市場體系日益完善的商品市場決定了這個企業能否具有生命力,能否獲得長遠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一】:企業文化的內涵,特質與作用 作為管理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企業文化理論,是繼以泰勒、法約爾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階段,以梅奧、馬斯洛為代表的行為管理階段,以決策論、戰略論為代表的管理叢林階段後管理學發展的新時期。其核心思想之一就是:不僅僅把人看作是「經濟人」、「社會人」,更把人看成是「文化人」,它豐富了前者的內涵,是對前者的繼承和發展。企業文化應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創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即使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的總和。其中企業精神文化在整個企業體系中處於核心地位,是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之源,包括企業價值觀以及與之相關的企業使命、企業經營哲學、企業精神、企業願景、企業宗旨等。 企業文化的特質是指其具有的不同於其他文化形態的獨特品質。因為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帶有組織文化的明顯烙印,所以企業文化一方麵包含了組織文化獨有的特徵,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企業文化對企業的獨特影響作用。企業文化不是封閉的,我們從它的發展過程、它與社會文化(主要是市場經濟文化)以及它與管理制度、員工、企業形象等的聯系和能動作用中,挖掘出企業文化特質的主要內容。企業文化的特質兼有組織文化和社會文化的特點並深受其影響,就其范圍來講,是社會文化的有機組成和亞文化,是社會經濟生活的精神表現。 對於作為支撐社會經濟發展的企業而言,企業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其一,「塑造人」的作用。人是文化的產物,不同文化塑造不同類型的人,企業文化作用於企業,培養出企業需要的人,可以使人學到進行生產經營及管理的知識、經驗,使人樹立崇高理想。 其二,導向作用。由於企業文化集中反映了員工的共同的價值觀、目標,因此,它對任何一個員工都有一種無形的強大的感召力,把員工引導到既定的目標方向上來,始終不渝地為實現企業目標而努力奮斗。 其三,輻射作用。企業文化通過產品,精神,工宣傳等途徑對社會有擴散的作用。即把企業良好的精神風貌輻射到社會,對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等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四,激勵作用。企業文化的激勵是一種內激勵,它給員工提供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使員工享受到精神的滿足和快樂,激發其努力工作;為員工塑造一種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給員工提供充分......>>
問題三:如何加強我國的文化建設 一是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唱響網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倡導科學精神、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 二是要提高網路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提高網路文化產業的規模化、專業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作為網路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動我國優秀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路化,加強高品位文化信息的傳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網路文化品牌,推動網路文化發揮滋潤心靈、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 三是要加強網上思想輿論陣地建設,掌握網上輿論主導權,提高網上引導水平,講求引導藝術,積極運用新技術,加大正面宣傳力度,形成積極向上的主流輿論。 四是要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凈化網路環境,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氛圍,營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園。 五是要堅持依法管理、科學管理、有效管理,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思想教育、行業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規范有序的互聯網信息傳播秩序,切實維護國家文化信息安全。
各級黨委和 *** 要從加強規劃、完善制度、規范管理、充實隊伍等方面採取措施,加強信息產業發展與網路文化發展的統籌協調,切實把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貫徹到網路技術、產業、內容、安全等各個方面。要制定政策、創造條件,加強 *** 網站建設,扶持擁有優秀網路文化內容的網站,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路文化產品,加強和改善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信息和服務。要加快網路文化隊伍建設,形成與網路文化建設和管理相適應的管理隊伍、輿論引導隊伍、技術研發隊伍,培養一批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幹部。各級領導幹部要重視學習互聯網知識,提高領導水平和駕馭能力,努力開創我國網路文化建設的新局面。 其次,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制機製作保障 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桿。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等亟待改進。 ①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最根本的辦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 ②佔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緊迫任務。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產業政策,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壯大國有文化企業,保護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打造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 ③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圍繞轉變 *** 職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把工作職責轉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 ④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 ⑤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 *** 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為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標,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內部改革,不斷增強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為杠桿,努力......>>
問題四:如何進行項目團隊的文化建設 一、項目管理團隊及其團隊精神
兩位國際知名作者瓊.R.卡扎巴赫和道格拉斯.K.史密斯在《團隊的智慧》一書中指出:「團隊不是指任何在一起工作的集團。團隊工作代表了一系列鼓勵傾聽、積極回應他人觀點、對他人提供支持,並尊重他人興趣和成就的價值觀念。」
考察一個成功的團隊,不難發現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其一,團隊最基本的成分――團隊成員,是經過選拔組合的,是特意配備好的;其二,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干著與別的成員不同的事情;其三,團隊管理是要區別對待每一個成員,通過精心設計和相應的培訓使每一個成員的個性特長能夠不斷地得到發展,並發揮出來。
這樣,團隊與一般性集體鮮明的差別就顯現出來了――創造團隊業績。團隊業績來自於哪裡?從根本上來說,首先來自於團隊成員個人的成果,其次來自於集體成果。一句話,團隊所依賴的是個體成員的共同貢獻,而得到的實實在在的集體成果。不是要求團隊成員都犧牲自我去完成同一件事情,而要求團隊成員都發揮自我去做好每一件事情。
可見團隊的一大特點:團隊成員一定是在才能上互補的。共同完成目標任務的保證就在於發揮每個人的特長,使之產生協同效應。
而協同效應的產生就需要全體成員的向心力、凝聚力。使得集體從鬆散的個人 *** 走向團隊,這就是團隊精神的最高境界凝聚力DD團隊精神。
那麼究竟什麼是團隊精神?我們是否可以說就是在集體里有這樣一種氛圍:能夠不斷地釋放團隊成員潛在的才能和技巧,能夠讓員工深感被尊重和被重視,鼓勵坦誠交流,避免惡性競爭,用崗位找到最佳的協作方式,為了一個統一的目標,大家自覺地認同必須擔負的責任和願意,為此而共同奉獻。
二、團隊文化及其特點
團隊精神一定來自於團隊成員自覺的內心動力,來自於共識的價值觀。團隊文化作為一個組織的團隊內部的全體成員的共同價值觀和道德准則,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為規范,是團隊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
而團隊文化也就具有了以下的功能和特點:
1、導向功能。它指明了團隊的努力發展方向,把團隊成員引導到團隊所確定的團隊目標上來。團隊提倡什麼,崇尚什麼,團隊成員的注意力必然轉向什麼,團隊文化越強有力,越用不著巨細無遺的詳盡的規章制度。
2、提升功能。先進的文化理念可提高團隊形象的美感度,增加團隊品牌的附加值。
3、凝聚功能。被團隊成員認同的團隊文化,如同一面大旗,使團隊成員自覺簇擁其周圍,並吸引後者跟入,同時對團隊合作夥伴和服務對象產生吸引力。
4、激勵功能。崇高的文化會產生一種巨大的推力,讓團隊成員有盼頭,有奔頭,讓團隊外部的合作者產生合作的動力,對服務對象激發其信心。
5、穩定功能。正確的文化存在著一種同化力量,對一些消極的「亞理念」起著削弱、改造的功能,從而使正確理念「一統天下」,團隊處於有序狀態,以利平穩而有力地運行。
三、團隊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企業是一種以經營為手段,以營利為目的的經濟組織。企業這種經濟組織的生存和發展行為的實施,同其他社會行為一樣滲透著文化的底蘊。企業文化作為企業組織和員工行為的一種精神顯現,更能折射出一個企業綜合素質的優劣。成功的企業都具有強勢文化,即全體員工都從內心深處認同並自覺遵守公司價值觀、制度、行為方式,認可並熱愛公司的標志、品牌形象,企業具有強大的內部凝聚力。因而,培育優秀的企業文化,滋養和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一種戰略選擇。
而項目管理團隊作為企業為了實現某一具體項目,達到一個階段性目標而組織的集體,同樣也離不開企業文化的影響,同時更重要地要在企業文化大背景之下,建立團隊所擁有的團隊文化。
團隊文化的形成,使得團隊中的每個員工已不再是鬆散的個體,而是對企業的願景、......>>
問題五:如何進行團隊文化建設 團隊文化,有時稱團隊精神,一般指團隊中長期形成的共同理想、基本價值觀、作風、生活習慣和行為規范的總稱,是團隊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團隊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團隊成員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眾多人的興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統一起來,是團隊長期文化建設的反應。它是團隊領導倡導、培植、並身體力行的結果,通過各種方式灌輸到全體團隊成員的日常行為中去,日積月累地逐步形成。團隊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團隊管理發揮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團隊文化是一個信念、價值觀、理想、最高目標、行為准則、傳統、風氣等內容的復合體,是一種精神力量,用於調動、激發目標對象作出貢獻。團隊文化是個復合概念,由「外顯文化」與「內隱文化」兩個部分組成。「外顯」指的是文化設施、文化教育、技術培訓和文娛活動等;「內隱」是總目標的倡導,要求遵循的價值標准、道德規范、工作態度、行為取向和生活觀念,或指這些內容融匯而成的風貌或企業精神。團隊文化是社會文化與團隊長期形成的傳統文化觀念的產物,包含價值觀、最高目標、行為准則、管理制度、道德風尚等內容。它以全體員工為工作對象,通過宣傳、教育、培訓和文化娛樂、交心聯誼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統一員工意志,規范員工行為,凝聚員工力量,為團隊總目標服務。團隊文化的重要性和加強文化建設的必要性優秀的團隊文化可以促成優秀團隊的形成和發展,優秀團隊必定有自己的優秀文化。團隊精神在實現企業管理中已佔據重要位置,這也是團隊文化必不可缺的主要內容。真正的團隊必須具備三個要素,一是必須能創造出共同的「產品」,有共同的目標;二是全體成員為共同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工作;三是團隊成員之間家裡或形成互相認可、互相負責、共同遵守的契約。團隊文化的區間性:團隊文化所包含的所有內容都離不開團隊這個主體,反之,在團隊之外的文化,它可以與團隊生存發展有密切關系,甚至對團隊文化產生重大影響,但它不屬於團隊文化的范疇。團隊文化的依附性:中國傳統文化歷來以人為本,認為「人者,五行之秀氣也」。團隊文化就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行為活動,不斷進化凝聚而成。由此可見,團隊文化紮根於團隊,依附於團隊,最活躍的因素是人,離開人去談團隊,就是無源之水。團隊文化的可塑性:有團隊就有團隊文化,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但團隊文化並不是團隊純自然產生的,而是繼承上的發揚,是在一定基礎上的不斷挖掘、改進、整理和概括。文化建設包括的幾個部分團隊文化是一項以人為本的復雜工程,是團隊經過長期的實踐提煉而成的。團隊文化建設要注意群眾性,吸引廣大員工參與,絕不是少數人的事。團隊文化的核心是團隊員工共同價值觀的形成與導致的統一行為,因此它的成果必須是全體員工在實踐 *** 同創造。它來自員工群體,普遍受這個群體的歡迎和接納,機場說得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只有得人心的團隊文化才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團隊文化必須倡導團隊精神,凝聚合力,共同為總目標服務。團隊文化具有為團隊總目標服務的特性。總目標的實現主要依靠組織、指揮、協調、控制來構成,因而團隊文化必須為優良的管理提供輿論支持,形成良好氛圍,使各項管理得以順利實施,更主要的是協同企業組織系統內的各子系統以至員工每個人、每個崗位都在團隊中發揮積極作用。團隊文化的實施方法上要採取樹立榜樣,、典型引路、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優秀團對文化一般都比較注意發現和推崇身邊的典型、樹立榜樣。這是應為,這樣做可以集中體現團隊文化的魅力。使團對文化人格化、模特化,使員工能看得見,學有榜樣,比得上,效仿有型。團隊文化的組織實施,需要一定的形式來體現,也需要一定的物力財力加以保障,僅高喊口號是無濟於事的。團隊......>>
G. 如何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
重新復興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堅持正確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堅持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創新,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立足實踐,堅持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的民族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實踐要求,對其內涵和表現形式加以拓展、補充、完善,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表現形式。
充分展現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民族文化作為我國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國民族的根本。民俗習慣的不斷傳承,對於民俗文化的發展與繁榮提供了重要保證。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不斷的受社會的影響。民俗文化的變遷與發展,是其自身發展的需求,也是當代社會的需求。
民俗文化對於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審美、社會心理等多方面都有著影響,民俗文化是社會團結的重要根源,也是人們價值觀的體現,在現代社會發展中,民俗文化是社會文化中的核心內容。
H. 鄉村文化建設有哪些措施
新農村建設中有兩個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 另一個是如果真的還有人願意關心農村文化發展問題,習慣的做法是把我們認為的城市優秀文化帶到農村去改造農村的愚昧和落後。 中國傳統的農村社區的經濟基礎是土地私有,人們也是從事著一家一戶的分田單干,但是並沒有因此導致散沙狀態,比較重要的原因是人們一直保持著群體的文化生活,這種活動成為在小農狀態下維系農村群體存在的精神紐帶。但是我們改革開放後的分田單干卻成為真正的分家,沒有任何公共財產,沒有任何群體活動存在,沒有公共事務,沒有公共權威,再加上掠奪性的稅收又「打倒」了唯一可以作為公共權力來源的基層政府。於是農村就再也沒有合作的基礎了。但是像中國農村這樣脆弱的經濟基礎,沒有群體合作又怎麼存在和發展?散沙狀態的農村對於權利的侵害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也就必然分崩離析。失去文化基礎的農村社區必然衰敗。所以,今天的文化的恢復與重建已經變得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了。 文化重建的意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認識: 1、農村文化具有獨特的動員作用。在農村很難讓大家聚在一起,開個會都成為很難的事情。但是一旦你說要唱戲,來的人就多了,而且來的人也會很高興地參與組織和管理中來。所以我們的經驗是在農村開會一般都會把文藝配合起來。我們一般的思路是:在新開的實驗點,一般都要建起一支農民文藝演出隊。 2、文化建設起到了矛盾和解與社區和諧的作用。各個村社幾十年來都積累了深刻的矛盾,最後導致整個村社的分崩離析。但是,文化活動就給大家創造了一個很好的空間,文藝活動無界限,不同姓氏的人,甚至於不同信念,從來不說話的人,只要不是死敵,都可以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慢慢的就造成了一種和解和交流的氛圍。這個作用在那種曾經有過沖突的社區作用非常的明顯。 3、文化生活和經濟組織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文化的匱乏使得農村變得難以協作,沒有合作文化基礎的合作是很難想像的。在建立合作組織實踐過程中,就不斷地有農民問我們搞合作社又不是搞公益組織,我們搞文藝隊干什麼?後來農民自己找到了答案:文藝隊和合作社互相補充。合作社藉助文藝隊給自己提高影響,增強凝聚力;而文藝隊則可以藉助合作社的經濟優勢,可持續發展。像合作社這樣的需要高度合作精神和信任感作為基礎的組織,雖然可以在現有的農村村社建立起來,其基礎卻相當的脆弱,如果沒有持續不斷的信任和道德維系,只靠金錢和利益的作用,用不了多久就會跨掉。所以,合作社需要形成合作文化作為紐帶。不僅僅是合作社,像婦女協會、老年人協會,文娛活動都是其中必有的內容,沒有文娛活動為內容的組織,發展多半都會出問題。 4、文化建設具有教育、輿論功能,創造了公共空間。用街頭劇、唱歌、快板、戲曲等形式達到教育目的,農民會把法律政策、道德風尚、表揚批評,溶於這些具體的表達形式中,讓農民高高興興的接受。不僅如此,這種娛樂也造成了一種公共空間,並進一步形成了公眾輿論。輿論空間的形成,是農村社區真正形成的開始。在此之上,農村的公共生活才得以恢復,社區的完整性才會體現出來。 5、文化重建是社區再造的一個部分。文化建設本來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是農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農村和城市不同,城市有著豐富的文化活動形式,但是農村的文化活動卻相對單調。除了電視外,就剩下打牌、打麻將、聊天了,所以單調的生活不僅僅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畸形的文化方式,如賭博、******、黃色的泛濫;同時,也使得農村原本順暢的人際關系更加變得冷漠,農村社會生活失去了光彩。如果想重新造就一個和諧農村生活,就必須先造就一個新的農村和諧文化。 農村現實是傳統文化被我們的城市文化淹沒了,其實農村因為缺少城市的物質基礎和生存方式,根本沒有可能「享受」城市的所謂現代文化。在農村盲目推行城市文化的結果是把農村變成了半人半獸的妖怪。類似於我們在一位純情的少女身上重妝塗粉,讓她走貓步,結果是把一個好孩子變成了既不是少女,又不是貴婦那樣的人。 而且這種城市文化對於農村發展而言很有危害:調高了農民的胃口,讓她嚮往城市文明,但是城市又無法接納他們進入,最後就是心在城市身在農村。或者雖然身在農村卻拚命想去獲得城市的奢華,以低微的收入去換取奢華的城市生活,最後必然頭破血流。這是被城市文化入侵造成的怪胎。這些城市文化已經為害農村幾十年了,所以這些文化的入侵要對農村的衰敗承擔相當的責任。用所謂城市的先進文化去摧殘農村,農村的衰敗就幾乎是沒有任何醫治的可能了。這種文化下的新農村建設的目標無論如何都是沒有可能達到的。 農村的文化確實不同於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可以依賴於昂貴設備投入和商業化的操作,是物質化的甚至過分商業化的追求。但是農村的文化卻是另一種情境,簡陋、粗放是外表,實質卻是純朴、真誠和簡單。所以伴隨這種文化基礎上的文化活動也就要求自然、簡單、直白和不過分依賴設備。比如唱歌,基本要求是要聲音大、直白,不能過分忸怩,同時色彩要鮮亮等;農民的舞蹈一般也要貼近生活,和生產生活結合起來;農民的學習活動也要求和自己的實際需要結合在一起。 農民一般比較喜歡的娛樂類文化活動形式是唱歌跳舞、秧歌、龍燈、腰鼓等。只是村裡已經很少有類似的活動了,也沒有什麼人來組織這些活動了。合作組織正在改變了這一切。幾乎有合作組織的地方就有文藝活動,有合作組織的地方就有學習,農民的認識是:不學習的合作社是愚蠢的合作社。大學生們入村以後舉辦的「十佳兒媳」 評選、「五好家庭」評選就成了村裡一個很好的文化慶典活動,這種活動具有很好的恢復公共生活和道德傳播的作用。 以倡導合作和奉獻為基本內容的合作文化其實是農民合作組織建立和發展的基礎,沒有合作的文化而指望農民的合作組織能夠健康發展是很難想像的。建立農村合作組織的關鍵是能否重新建立農村的合作文化。所以,一個經濟體就應該同時也是一個文化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我們可以把文化活動分成兩類:一類是精英型的文化活動,如只有少數人能夠參加的腰鼓隊、龍隊、豫劇團等,這類形式的文化活動一般參與的人較少,技術含量高,只適合少數人參與,而且成本高。另一種是大眾的文化活動,這種活動主要是大眾參與型的,一般沒有什麼技術含量,也沒有什麼成本,甚至對參與人員也沒有什麼限制。這種活動具有著相當的大眾娛樂性,如秧歌隊、象棋等。農村文化既是大眾的,也是精英的。我們要靠精英的文化給我們提高水平、比賽表演、也作為獲得收益的手段;但是同時也是大眾的,讓大家都能夠參與進來,讓大家都玩的高高興興、開開心心。我們不能為了好看,為了賺錢就把我們的文化變成了精英文化,那樣我們就失去了農村文化活動的目的。 農民們把文化分成三種:灰色的、黃色的、紅色的。灰色的是指古代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戲,沒有好處,但是也沒有很大的壞處;黃色的就是色情文化,現在在農村開始泛濫;紅色的文化,就是有利於農村進步和農村文明的文化,這種文化有的是農民自己創造的,有的是經過對灰色的文化改造的。 我們要什麼樣的文化呢?我們要紅色的文化。紅色的文化也應該是進步的文化,應該是合作的文化。這種文化體現出來的特點應該是本土的,進步的,生活化的,真實純朴的,體現群體合作的。本土的要求是為了保持本地文化在時間上和地域上的適應性;而進步性、真實純朴性則是為了和舊文化和物利文化相對抗;它要求返回到本真生活中去,恢復農村的真實生活狀態;而群體合作性則更是體現出今天農村發展現實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