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傳統倫理道德。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特點: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這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由家庭而家族,再集合為宗族,組成社會,進而構成國家,這種家國同構,父是家君,君是國父,家國一體滲透到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最深層。這種家國同構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根本原因。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中庸之道」是處理人與人、人和社會關系達到和諧境界的最高原則和最高境界。孔子把它稱作為最完美的道德,「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何謂「中庸」,宋代理學家解釋,「不偏之謂中,不易之為庸;中者天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可見,中庸的核心思想就是強調人們在為人處事上思想和行為的適度和守常。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儒家重義思想,其理論直接根據即其「仁」的學說。仁,《說文》釋:「親也,從人從二。」由此釋義可知,仁學本身就是處理人與人關系,所以有人說:仁學即是人學。《論語》中,「仁」字出現了66次之多。其中沒有兩個地方的解釋是完全相同的。仁是孔子哲學的最高范疇,又是倫理道德准則。
2.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文化的核心層是價值觀,價值觀能夠影響很多人的文化觀,從而能夠改變文化的方向。價值觀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歷史性與選擇性、主觀性的特點。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同時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對於價值觀較著名的研究包括奧爾波特等人的價值觀研究、M.莫里斯的生活方式問卷、M.羅基奇的價值調查表等。
價值觀的作用
1、價值觀對動機有導向的作用,人們行為的動機受價值觀的支配和制約,價值觀對動機模式有重要影響,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具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其動機模式不同,產生的行為也不相同,動機的目的方向受價值觀的支配,只有那些經過價值判斷被認為是可取的,才能轉換為行為的動機,並以此為目標引導人們的行為。
2、價值觀反映人們的認知和需求狀況,價值觀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行為結果的評價和看法,因而,它從某個方面反映了人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反映了人的主觀認知世界。
3.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文化的核心: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體現。不同種族、不同民族的人創造不同的文化。人創造了文化,也享受文化。
文化是凝結在物質之中又游離於物質之外的,能夠被傳承和傳播的國家或民族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規范、藝術文化、科學技術等,它是人類相互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對客觀世界感性上的知識與經驗的升華。
文化的層次:
文化還可分為生產文化、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至於對文化的結構,不同的說法也很多。一般地把它分為下列幾個層次: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心態文化。物態文化層是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是可觸知的具體實在的事物,如衣、食、住、行。
制度文化層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規范自身行為和調節相互關系的准則。行為文化層是人際交往中約定俗成的以禮俗、民俗、習慣和風俗,它是一種社會的、集體的行為。
心態文化是人們的社會心理和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文學藝術作品。這是文化的核心,也是文化的精華部分。
4.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忠、孝、仁、義、禮、智、信。【忠】就是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仁】就是以人為本,富有愛心。【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l【智】就是提高素質,服務社會。【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這是我們做人的准則,也是我們所要傳承的文化思想,也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