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文化產品如何提升國際競爭力
1.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提升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
國家形象的國際親和力,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直接體現。我國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全方位參與國棗塌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特別要重視國內政策和外交政策的統籌協調。
2.結合傳統智慧和現代文明,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的一個基礎性工作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僅具有歷史文獻和文明遺產的價值,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並以包容性的特徵彰顯其全球性價值。我們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與創新性。
3.推進文化創新和產業升級,提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創新是文化的靈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提凳前圓高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文化領域悔搏的創新,首要條件是形成一個使盡可能多的人們競相迸發創新智慧、使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的制度環境、文化環境和教育環境。
4.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提高國民綜合素質
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著眼於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著眼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努力提高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凝聚力,構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實的文化根基。
㈡ 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如何才能振興我國的文化產業
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 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和項目對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值超百億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創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字化、網路化技術廣泛運用,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4、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鄉文化市場進一步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逐步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增加。 5、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和網路進一步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重點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印刷復制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路建設。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繼續推進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資料庫和經濟信息平台、「中華字型檔」工程、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五)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六)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重點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路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整合,鼓勵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進行廣電網路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推進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的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兼並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動漫等領域。支持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文化設備及產品。 (七)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採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廣播影視、數字多媒體廣播、手機廣播電視,開發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加快廣播電視傳播和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積極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發揮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寬頻光纖接入網路等網路基礎設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網路標准,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推進三網融合。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路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和舞台技術,鼓勵文化設備提供商研發新型電影院、數字電影娛樂設備、攜帶型音響系統、流動演出系統及多功能集成化音響產品。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路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設備改造更新。 (八)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形成鼓勵、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長效機制。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展覽、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路游戲、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抓好國際營銷網路建設。支持動漫、網路游戲、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國外興辦文化實體,建立文化產品營銷網點,實現落地經營。辦好國家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通過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現場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圖書展、影視展、藝術節等國際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
㈢ 怎樣才能提高文化軟實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方法
1、需要大力宣傳,增強人民文化軟實力重要性的意識。
2、從基礎教育開始,教育下一代成為文化軟實力提高的能手。
3、弘揚國家傳統文化,從擅長的傳統文化入手。
4、增強國家文化保護意識,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5、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成為文化產業的強者。
6、需要各民族團結,有共同的目標價值觀才能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7、在世界各地弘揚國家文化,讓大家以國家文化為榮。
8、溫馨提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堅持不懈地奮斗。
㈣ 群眾如何主動學習提高文化消費能力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費在群眾生活消費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文化消費是衡量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是提升人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以精神性、知識性、娛樂性和文化傳承性推動文化發展。加強培養文化消費能力,強化文化消費意識,營造良好的文化消費環境,提高群眾文化消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就如何提高群眾文化消費能力,應該從以下四方培養:首先,要主動學習文化消費知識。文化消費知識是消費重要前提條件,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豐富的文化消費知識,才能在文化消費方面有所突破,才能做到真正的消費,使自己體驗到文化消費的樂趣,讓自己在消費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增加自己的才華和閱歷,豐富自己的經歷和文化知識。讓自己在消費的過程中不斷進步和成長,提升自己的綜合實力。樹立提高自我綜合素質,培養高雅情趣,有利於社會文明進步的文化消費理念。其次,要善於借鑒文化消費經驗。經驗是走向成功的必備條件,具備了豐富的經驗,才能在處理問題時得心應手,不會出現手忙腳亂,束手無策的局面。在借鑒經驗時,我們不能鬍子眉毛一把抓,要有選擇、有目的去借鑒,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樹立有益的消費經驗,如「開卷有益」的經驗、「終身學習」的經驗、「讀書益智」的經驗、「知識就是力量」的經驗等,克服、摒棄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費心理和行為。再次,要合理制定文化消費計劃。工作有工作計劃,學習有學習計劃,消費也要有消費計劃,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計劃。有益的文化消費,如果無計劃,不加節制,就會有害。每個人都應該處理好工作、休息、娛樂和學習的關系。現在許多人把晚上看電視、上網作為晚上的一個主要活動,看電視、上網對增長知識、提高文化水平、調劑生活有很大好處,但是,如果每天看電視、上網到很晚,就會影響第二天工作和學習的精力。特別是一些孩子,看電視、上網入迷,功課也不想做了。無計劃的文化消費必將影響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有害無益。最後,要不斷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提高文化消費水平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需要我們堅持不懈。要提高實效性,加強研究,認真分析消費心理和需求,研究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文化消費的發展態勢和趨向,總結文化消費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根源,發揮媒體在群眾文化消費中的作用,通過影視作品及圖書評介、藝術品鑒賞、文化藝術講座等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化產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價值意義、社會影響等,切實提高提高文化消費水平。
㈤ 什麼是文化競爭力,如何提高文化競爭力,為什麼要提高文化競爭力
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在壯大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加強國防力量的同時,使國家文化軟實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1、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
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社會主義制度下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基本途徑,是實現建設成果由人民共建共享的制度保障,是各級政府必須認真履行的基本職責。必須堅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則,
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為骨幹,以全體人民為服務對象,鼓勵全社會積極參與,健全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進行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公共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
2、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經營性文化產業是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是充分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激發全社會文化創造活力的必然要求。
3、提高傳播能力。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一個國家文化的影響力,不僅取決於其內容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是否具有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強大的傳播能力。特別是當今信息社會,誰的傳播手段先進、傳播能力強大,誰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就能廣為流傳,誰就掌握影響世界、影響人心的話語權。
4、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
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當今時代,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推進,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全球合作向多層次全方位拓展。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堅定不移走改革開放之路。
5、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文化繁榮發展歸根到底要靠人才、靠隊伍。一個時代的思想文化大廈,必然要有一批名家大師和大家來支撐;一個民族的燦爛文化,必然要有一批泰斗和巨匠來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繁榮興盛,必然要有一批領軍人物來領銜。
(5)文化領域單價如何提高擴展閱讀:
提升國家文化競爭力的策略:
一、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
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
要切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主動做好意識形態工作,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
二、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重要途徑,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路,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
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三、提高文化傳播能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
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能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大做強主流新聞媒體,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輿論力量。
要高度重視互聯網的運用和管理,把發展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作為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聯網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平台、人們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間。
四、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
要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發展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台、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
要採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㈥ 說明如何提高我國居民文化消費水平
《中國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調查報告》是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攜銷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製作,於2012年10月完成的.調查顯示,當前文化消費在我國居民心目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動向;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報告簡介
編輯本段
2012年6月至10月,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
背景介紹
編輯本段
文化消費需求人人需要,天天需要,不斷更新,永無止境.文化就是經濟,文化就是市場.正如著名消費經濟學專家尹世傑先生提出的,「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發揮「文化教育是第一消費力」的作用,我們不僅要使人們感辯謹游覺到文化產品的獨特魅力,而且要關注和發掘文化消費的巨大潛力和巨大市場.發展文化教育不僅對於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消費需要,提高人們的消費質量,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通過發展文化教育能夠提高整個國家的文化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民眾的消費也步入一個新的周期,上了一個新台階.在人們肚子不餓、身上不冷、房子不漏的生活需要得到滿足之後,在追求吃講營養、穿講漂亮、住講舒適的同時,消費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購買商品,不僅是為實用,還要買個賞心悅目;人們不僅講究吃穿用等實實在在的硬性消費,而且追求旅遊、娛樂、健美、交往、情調以及提高自身素質等軟性消費;人們的消費不再是只追求傳統的耐用、價廉、看得見、摸得著的近期效益,而且追求現代的舒適、美感等長期效益;人們的消費不只是從理性上追求質、量和價格的滿意,而是更看重感性的樣式、色澤、舒適、明快、時尚等.科技性消費、休閑性消費、保健性消費、文化性消費在人們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形成一種無法阻擋的消費新潮流.
文化消費已逐漸成為人民群眾追求生活質量的新標志.正如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指出的,當代中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擴大和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消費需求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1]
重要意義
編輯本段
「調查顯示,每個月文化消費支出在50元以下的居民佔18%;50元至100元的居民佔30%;101元至300元的居民佔33%;301元至500元的居民佔13%;501元至1000元的居民佔4%;1000元以上的居民佔2%.」3月1日,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召開的國家級課題《國民文化消費狀況調查》開題會上,該所研究人員介紹了前期調研的相關情況.
2012年6月至10月,為了解我國居民文化消費的基本狀況、文化消費需求、文化消費熱點以及居民對文化消費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學會網路文化工作委員會開展了「居民文化消費與需求狀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文化消費在我國居民心目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並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動向;與此同時,我國居民文化消費還存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居民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等問題.
農村居民文化消費迫切性高
文化消費觀念及消費意識晌中影響著文化消費的水平.調查顯示,9.31%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非常重要」,35.92%的居民認為「很重要」,45.56%的居民認為文化消費在心目中的位置「一般」,9.23%的居民認為是否進行文化消費「無所謂」.課題組負責人石慧璽表示,對照往年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居民對文化消費越來越看重,與此同時,文化消費還具有廣闊的拓展空間和巨大的潛在市場.
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18.98%的農村居民認為文化消費「非常重要」,而「北上廣深」等大都市居民中持這一觀點的僅佔6.06%,其他一類城市中佔7.9%,二類城市中佔9.25%,三類城市中佔14.1%.統計顯示,二類城市和鄉鎮居民對文化消費「綜合重要程度」(綜合重要程度為不重要與重要的比值)的認知要遠遠高於其他區域居民.
「以上數據表明,農村偏遠地區的居民對文化消費的需求高於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這從側面說明,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居民對文化消費的要求越來越高,也說明了文化產品的消費在農村地區還有很大的潛力.」石慧璽說.
在文化產品需求方面,調查顯示,居民對喜歡的文化消費項目總體排序為:上網,看電視,看電影,閱讀書報雜志,參觀博物館、展覽館、藝術園區等,旅行,聽廣播,看文藝演出,收藏藝術品.與此同時,受訪對象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在年齡段、行業、區域、受教育程度、民族等不同維度上呈現出不同特點.以「年齡段」為例,中老年居民群體中,「看電視」是主要的文化消費形式,而青少年人群則以「上網」為主.
文化消費能力總體偏低
課題組的研究顯示,近年來,我國的文化消費取得了長足發展.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文化消費分別達到1102元和165元,比2002年分別增長170.7%和253.8%,年均增速分別快於人均消費支出0.9和2.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文化消費領域還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突出表現在文化產品供給不足、文化消費能力偏低、公共文化消費設施欠缺等方面.
從文化供給的角度來說,除了對文化產品質量不盡滿意之外,調查對象對「文化產品價格較高」反應強烈.調查顯示,認為文化消費過於昂貴的佔59.98%,文化產品價格太貴的佔56.8%.40.7%的居民認為,只有「加強創新,豐富文化產品種類,降低文化產品價格」,才能促進文化消費.
從文化消費能力的角度來說,由於文化消費總量和結構受公眾收入水平及其分配製約,而且我國市場機制尚不成熟,人均GDP水平不高,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和居民消費率僅為51.1%和38.2%,再加上人們收入水平不均衡、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教育支出過大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文化消費還處於初級階段.
文化消費能力取決於3個要素:文化消費支出水平、受教育程度和休閑時間.石慧璽介紹,調查結果顯示,63%的居民每月的文化消費支出在50元至300元之間,文化消費支出偏低;60.4%的居民只願意拿出家庭收入的5%以下用於未來的文化消費支出,居民的文化消費預期偏低;對於「一般情況下,您每周用於進行文化產品消費、開展文化休閑活動的時間是多少」,大部分居民的選擇為2至5小時,居民的文化休閑時間偏少.
建議實施文化消費激勵計劃
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滿意度直觀反映了文化消費的現狀.調查顯示,4.12%的居民對本地區組織的文化活動表示「非常滿意」;27.46%的居民表示「滿意」;44.99%的居民認為「一般」;18.85%的居民表示「不滿意」;4.58%的居民表示「非常不滿意」.課題組認為,調查數據既顯示居民對文化消費的滿意度在不斷上升,同時也表明文化的發展與居民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需要廣大文化工作者付出不懈努力,以實現居民文化消費又好又快發展.
除採取措施提高居民文化素養、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等建議外,課題組提出,應實施文化消費資助計劃,增強文化消費能力.
課題組認為,文化消費市場中的產品價格虛高制約著居民的文化消費,部分文化產品價格的定價主要針對高收入群體,這將許多中低收入消費者拒之門外.鑒於這部分人群對文化消費的需求很大,但支付能力有限,建議有關部門和機構通過發放文化消費補貼和發展文化消費信貸等方式, *** 這部分人的文化消費,發掘其文化消費潛力,拉動文化產業的發展.[2]
㈦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㈧ 提高客單價的方法具體點有哪幾種
1、 善用銷售流程
葯店和其他重點零售店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果店員不懂銷售流程,或者不會熟練應用銷售流程,就很容易得罪顧客,失去成交機會。
在顧客進店的時候,第一個環節就是招呼顧客,店員的狀態直接影響並決定顧客的感受,沒有顧客喜歡冷漠,也沒有顧客喜歡粗魯,尤其是在一個極度重視關系的客群關系中,要通過短短幾秒鍾的招待流程,培養顧客的感覺,僅憑技巧是不夠的,需要葯店店員擁有一顆對顧客真誠的關愛之心,幫助顧客建立起感覺。
接下來的第二個環節,就是運用觀察及正確的方式詢問顧客的病情,這個流程稱為「問診」階段。問診的目的就是了解他們的健康現狀及需求,在問診過程中,銷售人員要做對兩件事情:問對問題和用心傾聽。在發問的時候要注意把開放式問題與封閉式的問題結合起來,這樣有效地溝通能快速獲得顧客的新人。
再接下來的第三個環節便是辯症階段。所謂的辯症就是分析顧客出現的問題,這個過程非常重要,通過自身的專業並運用工具來分析問題。
第四個環節是向顧客推薦恢復健康的解決方案。推薦及成交這個過程稱為「立法」,在中醫領域運用十分普遍,通過「立法」確認顧客最後的用葯過程。
最後就是用葯和跟進服務了。
2、價格帶ABC法
在推薦用葯的過程中,顧客一般都比較在乎葯品的性價比,價格帶ABC法就是讓顧客感覺到自己所買的葯品性價比較高,從而買點舒服,買的安心。
在具體的成列中,可以採取在相同價格帶的品種中搭配高價位、高毛利品種或低價位、高毛利品種,以A最高價位和C最低價位品種做價格比較,在銷售的時候重點成交B,既稍低於最高價位的總代品種,或者只拿A和B 做比較,讓顧客二選一。
價格帶ABC方法能有效的提高顧客的購買價格。
3、療程推薦法
療程推薦法適合慢性病顧客,慢性病顧客用葯的特點是相對穩定和規律,在銷售的過程中要注意了解顧客用葯和治療的周期性,剛開始不要推薦過多,過雜的葯品,先從滿足顧客需求的關鍵葯品開始,根據其用葯的周期及習慣,從小到多,避免引發顧客心理負擔,給顧客造成強買強賣的不良印象。
4、活動推薦法
公司推出的各種促銷活動、買贈活動的目的就是直接幫助店員提升客單價,最終提升門店總銷售,所以每次活動都要積極准備,全身心參與,藉助公司資源及活動優勢提升自身銷售。
5、關聯銷售法
關聯銷售是提升客單價比較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就是提升葯品銷售數量及價格。商品的關聯組合有葯品與葯品之間的關聯、葯品與非葯品之間的關聯、非葯品與非葯品之間的關聯,同品類與相近品類組合和跨品類、甚至跨部類和跨大類組合。比如圍繞呼吸類、消化類、心臟科來考慮商品組合時,其實就是跨了三個大類。但是,這樣的組合對於顧客購買習慣來歲前說確實很自然的,可以「觸景生情」產生沖動性消費,在用葯搭配上往往採用主力葯+補充營養尚品,主力葯+促進康復、提高免疫力葯,針對病症葯+針對病因葯,西葯+中成葯(中葯)等方法。
6、 提籃暗示法
提籃暗示法在大中型葯品大賣場中運用比較廣泛,通過手提購物籃的方式,顧客購買的品種宴叢數能翻一倍。
調查顯示:顧客空手進入葯店,最多購買2個單品,當他提上購物籃後,平均購買數量上升到5.5個,而在主動線上分布一些購物籃之後,平均購買數量上升到6.5個,吧顧客平均購買單品由2個提高到6.5個,不用多花一分錢,這就是大葯房的厲害之處。
目前,可以說很多葯店在布局上都存在需要完善的方面,這就需要我們妥善利用現有條件,完善賣場的陳列,以吸引顧客盡可能地在賣場內逗留得久一些,使顧客自然通過賣場主通道並進入賣場深處,讓更多的商品能夠被顧客瀏覽、關注到,以此來提高客單價。
7、替代法
當顧客習慣性的認准某一葯品時,營業員一般難於介紹葯效相近的其他同類商品,但是,當顧客急需要的葯品缺貨時,營業人員還是有機會通過努力,幫助顧客購買葯效相近的其他同類商品的。主要做法:一是耐心傾聽顧客感受;二是幫助顧客化解差異化風險。顧客之所以排斥替代葯品,就是因為不習慣和擔心用葯風險,如果顧客感到店員推薦給他的替代葯品和顧客常用的葯品基本相同,並且性價比與被替代葯品相比還要高,在用葯風險上很安全,那麼是會接受替代葯品的。
8、會員積分法
在顧客購買葯品的時候,精明的銷售人員會有意識地提醒顧客當前的積分是多少,以及可以兌換哪些商品,大部分顧客都會重視這種潛在的價值回饋,為了能兌換到理想的商品,他們很樂晌雀櫻意湊夠積分,這種方式的前提是門店有充足的可兌換的商品。
9、二次促銷法
收銀台付款時恰好是與顧客溝通較好的機會,由於停留時間充分,銷售人員再次促銷會激發顧客的購買力,精明的銷售人員永遠不會放過任何一次成交的機會。
10、特殊陳列法
特殊陳列法的重點就是通過特殊的位置陳列重點葯品,最大限度的刺激顧客的消費慾望,比如促銷台、收銀台及贈品區等都是陳列的最佳位置。
㈨ 如何提高文化消費水平
近年來,我國文化消費發展很快,文化消費領域出現了許多新現象、新情況。如何提供高質量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一步開拓文化消費市場,引導和擴大文化消費,努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消費需求,是需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加以研究和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
文化消費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在消費總支出中所佔比重,是衡量國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人們總是在滿足溫飽或基本生活需求之後,才會考慮較高層次的文化需求。文化消費的水平又是衡量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積淀、社會文化氛圍和國民文化素養的重要標志,文化消費的價值指向則是觀察人們精神面貌和社會發展變化的晴雨表。比如,在當代中國,反映現實生活、展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受到歡迎,說明人們的社會參與意識日益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日益認同。再比如,個別文化產品在如何看待中國革命史、黨領導人民的奮斗史、改革開放史等方面認識模糊,說明一部分人還沒有樹立正確科學的歷史觀。可見,文化消費是一面鏡子,能夠清晰地映照出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程度和狀況。
文化消費是提升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從一定意義上說,積極健康的文化消費過程,就是人的素質潛移默化的提高過程。文化消費數量多少、質量高低、能力強弱,是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階層與階層相區別的特徵之一,也是評價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准。當今社會,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正在加快,要跟上時代步伐,適應社會發展,取得事業成功,必須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而良好素質的形成,一方面需要實踐鍛煉,另一方面,就要通過學習受教育。學習受教育的過程,正是文化消費的過程。當代人應加大學習和發展方面文化消費的力度,拓展知識,開發智力,提高能力,助推人生和事業成功,為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文化消費是文化創新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文化消費作為人類消費的一種方式,與物質消費一樣,受文化生產的制約,又對文化生產有著巨大的影響和不可忽視的反作用。人們消費某些文化產品,就會產生繼續消費的願望,還會產生對其他文化產品的消費聯想。這樣就為文化生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信息和動力,也為文化創新提供了精神文化條件。因此,文化生產者只有到社會生活的最基層,更好地了解生活、體驗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提高創意水平、提升藝術境界,才能不斷激發消費願望,不斷開發消費層面,不斷擴大消費者隊伍,形成文化生產與消費的良性循環。
當前,人們的文化消費正從過去的內向、封閉,向開放、交流、互動演變,從過去的求同、求穩,向求新、求變、求時尚演進,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社會文明程度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但不可否認,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首先,主流文化價值體現不夠。崇高、犧牲、奉獻、勇敢、誠實、守法等積極價值導向有被疏遠的傾向,對精神世界和價值意義的追求有被消解的態勢。一些人對明星大腕的人生經歷、情感變化、家庭生活傾注較多興趣,而對英雄模範和普通勞動者缺少關注,真正讓人感動、給人啟迪、引人深思、使人震撼的文化消費還不是太多。其次,精神文化含量不足。許多文化消費停留在快餐式、瀏覽式、游戲式、休閑式等淺層面上,缺乏思考、感悟、欣賞、理解、接受等較高層次的文化體驗。再次,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消費還不同程度存在。一些人為滿足感官刺激和低級趣味,自覺不自覺地消費那些低俗、粗糙、無聊的所謂文化產品;還有一些人熱衷於消費那些帶有偽科學、淫穢、色情等有害內容的產品,熱衷於參與賭博、迷信等有害活動。面對多樣多變的文化消費以及存在的問題,必須加強引導。
第一,引導人們提高文化消費層次和能力。文化消費具有不同的層次,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引導。即使消費那些高雅經典的文化產品,如果缺乏引導,也會存在一些人理解不了、接受不了的問題;那些歷史文化背景深厚、內容和形式復雜的文化產品,如果沒有引導,也會影響一些人的消費、吸收;那些引進的國外文化產品,意識形態色彩濃厚,如果缺乏引導,人們就可能分不清其中的精華與糟粕,受到不良影響;那些低俗文化產品流入市場,如果缺乏引導,一些人就可能喪失警惕,受到腐蝕侵害;即使是優秀文化產品,如果缺乏引導,也會影響其積極作用的發揮。實踐表明,文化消費具有隨意性、不明確性、從眾性、時尚性等特徵,受周圍文化環境和氛圍的影響很大,人們的文化需求和實際的文化消費有時是矛盾的、錯位的。面對紛繁多樣的文化產品,有時不免眼花繚亂,難以取捨,在不自覺中盲目地消費自己並不滿意的文化產品。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日益壯大,傳播手段日益豐富,對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越來越多的文化產品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為此,必須進一步加大引導力度,幫助人們提高對各類文化產品的理解力、領悟力、辨別力、接受力,幫助人們選擇更有價值和意義的文化產品,加強文化消費的計劃性和選擇性。
第二,引導人們樹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費理念。一些人把文化消費簡單等同於休閑、找樂,這是片面的;少數人把文化消費看作是尋找感官刺激的途徑,這更是有害的。要通過宣傳引導,幫助人們樹立有利於提高自我綜合素質,有利於培養高雅情趣,有利於社會文明的文化消費理念。如「開卷有益」的理念、「終身學習」的理念、「讀書益智」的理念、「知識就是力量」的理念等等,克服、摒棄那些不健康、不文明的消費心理和行為。
第三,切實提高文化消費引導水平。文化消費引導是一項長期艱苦的工作。要提高引導的實效性,就應加強對大眾文化消費的研究。認真了解分析各階層、各群體、各種不同的消費心理和需求,研究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文化消費的發展態勢和趨向,研究文化消費領域存在的問題和根源,從而制定有針對性、預見性的對策措施。還要更好地發揮媒體在文化消費引導中的作用,通過影視作品及圖書評介、藝術品鑒賞、文化藝術講座等形式,深入淺出地介紹文化產品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價值意義、社會影響等,切實幫助人們提高文化消費能力和水平。
㈩ 如何提升文化產業品牌的核心價值和影響力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代表著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的升級方向。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印發,其中提及旅遊、出版等多個文化領域。文化品牌建設是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短板所在。在消費者更加註重品質和品牌消費的背景下,如何通過提高文化產品質量和文化創新能力,打造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1、融合創新,品牌培育提升文化產業內涵
●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連續11年發布的《中國文化品牌發展報告》,共發布了373個中國文化品牌,覆蓋了影視、旅遊、出版、藝術品、動漫、互聯網等各領域。從中可以看出,我國文化品牌類別分布廣泛,文化品牌培育對文化產業提速起到了拉動和引導作用。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比文化產業自覺更早,近年來,在倡導文化自信和振興文化產業後,我們又有了新的品牌自覺意識。」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主任歐陽友權說。在他看來,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精神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凝聚,有著豐富含金量,只有品牌產品才有競爭力和感召力,文化產業要贏得市場、參與國際國內文化資本的激烈競爭、使自身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走品牌化之路。
此次《意見》對旅遊、出版等文化領域的品牌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開發一批有潛質的旅遊資源,形成以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旅遊休閑區、國際特色旅遊目的地等為支撐的現代旅遊業品牌體系,增加旅遊產品供給,豐富旅遊體驗,滿足大眾旅遊需求;鼓勵傳統出版企業、廣播影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加快發展數字出版、網路視聽等新興文化產業,擴大消費群體,增加互動體驗。
我國旅遊業近年來進入以品牌競爭為核心的發展階段,豐富的旅遊資源為品牌化之路提供了基礎——湘西文化濃郁的鳳凰古鎮、富有文藝情調的麗江、「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每年都吸引眾多慕名前往的國內外遊客。旅遊與其他業態的結合也催生了一系列知名品牌,如「印象系列」「又見系列」通過結合當地特色資源,將山水景色、傳統文化融入藝術表演,成為許多遊客必看的經典演出。
《意見》也對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數字化成為傳統出版業跨越發展的契機。鳳凰傳媒、中國出版集團等出版社都積極探索與互聯網結合,並與演藝、影視、游戲等行業合作打造全產業鏈。專家認為,隨著「文化+」的興起,創新意識、跨界融合意識在品牌建設中越來越重要。
2、補足短板,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提到國外的知名文化品牌,人們自然而然會想到日本的動漫,韓國的電視劇,美國的好萊塢電影等。這些擁有全球市場的文化品牌以其強大的影響力帶動了企業生產和市場消費。相比之下,我國文化產品的品牌效應不算突出,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中外文化貿易逆差逐漸縮小,與我國『走出去』的民族文化品牌之間有著必然的關聯。」歐陽友權提到,培養民族文化品牌成長,並逐步走向國際化之路,將是未來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中國文化品牌建設任重道遠,與發達國家相比,文化品牌影響力差距較大。」歐陽友權提出,在文化產品生產過程中,一些文化企業的套現思維導致了眼光短視,過度迎合市場,而忽略了對文化附加值的開掘,對市場的後勁支撐乏力。
在許多專家看來,我國文化品牌建設存在明顯短板。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起步晚,發展方式較為粗放,產業附加值偏低,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例如好萊塢的衍生品收入大約占總收入的七成左右,票房收入僅佔三成;而我國則相反,票房收入占近八成。此外,文化品牌同質化問題嚴重,缺少自身特色,雷同的產品造成市場惡性競爭,如影視劇生產跟風現象嚴重,相同題材而製作粗陋的影視劇層出不窮,各地旅遊景點也常出現似曾相識的文化街區和類似的旅遊紀念品。
歐陽友權提出,當前我國的文化品牌呈「兩頭大、中間小」的業態失衡狀態。「兩頭大」是指傳統的老牌子,如國粹等傳統文化的世界認同度高,同時,與新興科技相結合的新品牌,如騰訊、阿里等新媒體、影視娛樂類品牌等成長快;「中間小」是指占絕大多數文化業態的行業品牌少,發展滯後,即資源依賴型的文化行業如文化旅遊、民族民間藝術、傳媒業等佔比很大卻品牌較少。
「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影響力還未達到應有高度。只有將優質內容凝練成文化品牌,才能進一步在國際市場實現快速、有效、大范圍傳播。」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指出。
3、提質升級,加強傳統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
●《意見》提出,要凈化市場環境,建立更加嚴格的市場監管體系,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要清除制約因素,建立產品質量、知識產權等領域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健全黑名單制度,大幅提高失信成本;要制定激勵政策,積極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帶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支持自主品牌發展。
目前來看,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數量優勢明顯。然而當前階段更需要從注重數量到注重質量的轉變,發掘產品背後的內涵與深層價值。「德國八千多萬人口,卻為世界貢獻了兩千多個品牌,許多品牌限量生產,而不是迎合市場、越多越好,這就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品牌意識。」歐陽友權說。
《意見》提出,要「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文化領域品牌建設的方向所在。歐陽友權認為,文化品牌的未來發展要拓寬三大路徑:一是注重民族文化資源的現代轉化,二是扶持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意開發,三是品牌培育要有持之以恆的工匠精神,防止急功近利。
善用民族文化資源,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對我國文化「走出去」意義深遠。陳少峰指出,我國在對外品牌塑造和傳播方面不應局限於舉辦大型活動,還應逐步建立包括國家、社會、企業、城市、明星、項目產品等各層面的系列品牌。
「品牌是文化傳播的影響力來源,優質內容則是品牌形成的基礎。」在陳少峰看來,文化「走出去」最重要的是堅持「內容為王」,這就需要形成保護知識產權的氛圍。
實際上,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市場很受歡迎,好萊塢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花木蘭》都融入了中國元素,並獲得很高的票房和很好的口碑;而我國卻少有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類似作品,因此不僅要善於運用傳統文化資源,更需要加入創意,並結合市場需求加強現代運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