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湘潭特產有哪些啊
湘潭的特產有湘鄉烘糕,羊鹿毛尖,水餃豆沙餡餅,油酥火焙魚,韶峰茶等。
湘潭,簡稱潭,湖南省轄地級市,因盛產湘蓮而別稱蓮城,又稱潭城。下轄湘潭縣,韶山市,湘鄉市,雨湖區,岳塘區五個縣區,湘潭市總面積5006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68.21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9.2平方千米。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湘潭市常住人口為2726181人。2020年,湘潭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43.1億元。
湘潭從南朝開始建縣,距今已有1500多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譽。
湘潭旅遊景區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塊,以韶山為代表。以湖南水府旅遊區為代表,以湘潭農博園和昭山風景名勝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綠色山水旅遊。以齊白石為代表的歷史文化旅遊。三大板塊構築了湘潭旅遊的大框架。
❷ 湘潭有什麼文化底蘊
湘潭地名由來
「湘潭」之名來源於它的地理特徵。一說為此地因處湘江之曲而多「潭」乃得名「湘潭」,另一說則更廣為接受,即得名於昭山下湘江中的湘州潭,即昭潭,此潭實際為湘江中較深的一段,但因為傳說中與周昭王的聯系而頗為有名,以至於作為一個主要地理特徵自唐朝起賦名其所在的地域為湘潭縣。 湘潭市境內自漢代設立第一個縣治--湘南縣並構築縣城(今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迄今2200餘年。自唐移湘潭縣治於洛口(今湘潭縣易俗河鎮)基本確立今湘潭市區和湘潭縣的境域也有1250年了。湘潭境內的古代居民,已知的至遲在距今5000年前。
一、商周時期
湘潭縣楊嘉橋鎮的金棋村老虎坑遺址,湘鄉市金石鎮岱子坪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證明此時境內居民已達到較高的文明程度。商周時期,境內文化已想當發達。尤以湘潭縣響水鄉桂花村出土的豕尊、湘潭市區十八總福建會館出土的銅爵造型雄偉、精美,說明商代冶鑄技術相當先進。西周時期出土文物也不少,其中帶有「戈」 「旅父甲」字樣的青銅器,說明境內與中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商、西周時期的居落遺址也多有發現。與此境內人口逐漸增多,形成村落。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這里是中原文化南下的一個重要據點。市區霞城鄉五星村就有大型村落遺址存在,出土的板瓦、溝瓦均為大型建築物所有。湘鄉牛形山出土的漆器,色彩艷麗,造型精美,十分罕見。
二、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代,今市境湘河口以上,漣、涓二水流域屬湘南縣(今長沙)。湘南縣城在湘潭縣石潭鎮古城村,解放初期殘存有周長約1000米、高2米、底寬5米的夯土城牆,外有護城溝(河)遺跡,當地老百姓稱為「石城澗子」,並出土了一些漢代器物。西漢建平四年(公元前3年)從湘南劃出西部一片地域作為湘鄉侯國,後轉為湘鄉縣。湘鄉的劃出,有助於保障以臨湘為中心的中心文化不受開化較晚的蠻族文化的干擾。因而自戰國至漢,乃至其後幾百年,湘鄉都成為中原文化與南方文化的撞擊點。
東漢末年,曹、劉、孫相爭,市境初隨荊州屬劉備,後屬孫吳政權。湘鄉人蔣琬以州書佐隨劉備入蜀。諸葛亮死後,繼承相位,位至大司馬。 南朝齊,湘南縣分解,劃地給鄰近各縣,主要部分入衡陽縣,衡陽郡治一度遷至原湘南縣城。南朝齊將連道並入湘鄉,加強湘鄉的力量,一直待續至解放初期。
三、隋朝時期
隋將湘西、衡山、湘鄉合並為衡山縣。唐初恢復湘鄉縣。天寶八年(749年)將梁天監年間(503~519年)所設的湘潭縣中劃出部分地後,剩下的南起鳳凰嶺、東至軍山、北達淦田、西至馬家堰和茶恩寺一片土地與衡山縣北部合並,組成新的湘潭縣,設縣治於洛口(今易俗河),至此,今湘潭縣、湘潭市區境域大致穩定。洛口得到發展,五代馬楚政權在此設場官監督貿易。
四、唐宋時期
盛唐時期,境內農耕、水利均有長足發展。唐至五代,湘鄉始終是民族矛盾尖銳的地區,成為漢人政權與「梅山蠻」交戰的戰場,經濟受損十分嚴重。宋代,湘潭縣治移入今市區城正街。歐陽修的《湘潭縣修修葯師院佛殿記》曾記錄了湘潭商人李遷之以商船航行於長江下游真州(今江蘇儀征)一帶,「賈江湖」、」「歲一賈其入數千萬」,可見湘潭商業相當發達。南宋福建崇安人胡安國移居湘潭縣泉潭畔,講學、著述,開一代學風,形成以「經世致用」為主導思想的「湖湘學派」,對湖南近800年思想文化影響很大。
五、元朝時期
元末農民大起義中,湘鄉人易華揭竿而起,擁有烏石寨等48寨,歸屬徐壽輝、陳友諒集團,為陳友諒麾下的湖廣參政,曾兩次以十萬八千石糧助陳友諒、陳理父子。陳敗後,易華不服朱元璋,朱多次討伐,湘鄉十室九空。
六、明清時期
以米、葯等商品的轉運貿易為基礎,湘潭在明清十分繁盛,明朝時為「工商十萬,商賈雲集」的商埠,有「小南京」、「金湘潭」之稱。清朝至鴉片戰爭之前,湘潭是廣州進出口貨物運輸的重要中轉站,也是連結上海、漢口和西南地區的商業樞紐,是湖南最重要的轉口貿易城市。「湘潭亦中國內地商埠之巨者,見外國運來貨物,至廣東上岸後,必先集湘潭,由湘潭再分運至內地,又非獨進口貨為然,中國絲茶之運往外國者,必先在湘潭裝箱,然後再運廣東放洋,以故湘潭及廣州間,商務異常繁盛。」當時的湘潭發展為湖南最大的商業與經濟中心。明清兩代繁盛的商業帶動了湘潭城市的擴張。在城市人口方面,據學界研究考證,湘潭是明朝及清朝時期湖南省最大的兩個城市之一,清末縣城人口約20萬。在城市地域方面,湘潭實際城區分為城內、城外兩部分。湘潭縣1576年開始圍築縣城,東起宋家橋西至大埠橋,周長2500丈,是政治活動的區域,衙署建於此內。而商業活動則集中於城外地區,湘潭實際城區也隨之沿江擴展,至明萬曆、天啟年間,湘潭城區街市已從宋家橋延伸至石嘴堖一帶,長約7公里,形成了帶狀城市,被稱為「扁擔市」。「縣毓富浩穰,磁貨氓庶皆在城外,沿湘以上十餘里,自前明號為小南京。」此時,湘潭的實際城區規模甚至超過了長沙。「城市街衢三重,長十五里,三乘之,四十五里」,湘潭外城街區由三條主幹街道組成,從濱河起依次為河街、正街、後街,每條街長15里。而每條街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區,河街匯聚了牙行,店鋪則在正街,居家一般集中於後街以及城內。這個城區結構大致延續到了20世紀40年代。 鴉片戰爭後的清末民初時期,隨著湖南行政中心長沙開埠、粵漢鐵路通車以及廣州貿易地位的相對下降,湖南商業活動向長沙轉移,湘潭商業漸趨凋敝,抗日戰爭等戰爭的毀滅性破壞徹底結束其作為消費性貿易城市的階段,其後湘潭逐漸轉入了工業城市的階段[1]。
咸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1874年),湘鄉人曾國藩辦團練、建湘軍,與太平天國戰,與捻軍戰。湘軍名噪一時,僅湘鄉一縣以戰功敍官見於地方誌的達7800餘人,文官知府以上86人,武官副將以上1153人。湘軍的中、上級軍官,湘鄉人幾達半數,時有「無湘不成軍」之說。湘軍在反對外來侵略中亦多立戰功。尤以劉錦棠為前敵總指揮,蔣凝學以布政使兼理糧台專司糧秣供應的西征軍最突出。兩個湘鄉人配合默契,率「老湘營」掃盪阿古柏、白彥虎匪幫,為收復新疆建立了赫赫戰功。從此,部分湘軍留守新疆、甘肅、寧夏一帶,其後裔有的定居於此,甚至自成村落,保留湖湘習俗、方言,故有詩稱「湖湘子弟滿天山」。
七、晚清民國時期
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興起,境內率先投入斗爭者劉道一、劉揆一,為黃興引薦了湘潭會黨首領馬福益,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籌劃了「甲辰起事」,不料事泄流產,次年,馬福益犧牲。光緒三十二年,湘鄉人禹之謨發動湘鄉學生反對知縣陶福曾,掀起一場震動全省的學生運動,不久,禹之謨冤死獄中。同年,劉道一奉命發動「萍瀏醴起義」,湘潭會黨成員參加者眾多,起義堅持近月,後遭湘、鄂、贛三省五萬余官兵反撲,因力量不敵而失敗,劉道一犧牲。 古湘潭縣城圖辛亥革命失敗後,各派軍閥連年混戰,多在境內進行拉據戰,弄得兵災不斷,民眾叫苦不迭。此後,湘潭工商業日漸衰落,僅滴水埠之石膏、鶴嶺的錳礦和譚家山的煤礦先後得到開采,產業工人達到一定數量,湘潭也成了中國的「錳都」。193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決定在湘潭下攝司地區興建中央電工器材廠(電機廠)、中央機器廠(飛機廠)、中央鋼鐵廠、電廠,並修築湘黔鐵路,然而由於日軍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侵入華北、華中,致使機器廠、鋼鐵廠、電廠和鐵路、鐵橋停建,所征9000畝土地後來修成飛機坪,湘潭失去了一次復興經濟的機會。以後由於日本帝國主義有燒殺擄掠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湘潭經濟更加蕭條,人民生活十分貧困。「道路不平、電燈不明、乞丐成群、工商凋零」是解放前夕舊湘潭的真實寫照。
湘潭縣境內民國時開始修築鐵路,粵漢、浙贛、湘黔交匯在縣城以東30公里的株洲,湘潭縣城的交通樞紐地位逐漸由其取代,株洲鎮快速發展,並最終脫離湘潭獨立成市
❸ 湘潭市雨湖區包括哪些鄉鎮
截至2013年,雨湖區轄4個鎮、2個鄉;
分別為:
鶴嶺鎮、楠竹山鎮、姜畲鎮、響塘鎮4個鎮;
長城鄉、響水鄉2個鄉。
雨湖區總面積451.39平方公里,轄12個街道、4個鎮、2個鄉,2016年總人52.0914萬人。
雨湖區隸屬湖南省湘潭市,是湘潭市的兩個城區之一,位於湖南中部湘江之濱。雨湖區因境內有千年名勝「雨湖」而得名。
(3)湘潭雨湖區有什麼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雨湖區是湘潭城市的發祥地,宋代湘潭縣治遷於此。因瀕臨湘江,水陸交通發達;雨湖區內有萬樓、文廟、關聖殿、魯班殿、唐興寺、秋瑾故居等文物景點56處。
雨湖區內有杭瑞高速、京珠高速兩條東西、南北交通大動脈在此交匯,潭衡高速正在加緊建設,長潭西線高速公路將長沙市嶽麓區與雨湖區連成一片。
320國道、107國道在這里會合,湘黔鐵路橫穿全境,湘江千噸級碼頭四季通航,距長沙黃花機場僅半小時車程。特別是「百年地標」工程——湘潭火車站,改擴建後有9股道3個站台2個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