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待文化執法改革

如何看待文化執法改革

發布時間:2022-04-27 14:29:51

① 湖北文化執法人員改革方向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獲?
(吳王准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並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註: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範後,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麼?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後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裡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裡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麼。(表演大臣們可能怎麼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麼會由於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麼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麼?(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麼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麼說、怎麼做?為什麼?(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後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後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i貼吧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QQ空間
人人網
豆瓣
MSN

對我有幫助
272回答時間:2006-12-24 12:25 | 我來評論
向TA求助 回答者: 木原正樹 | 十二級

擅長領域: 學習幫助 法語

參加的活動: 暫時沒有參加的活動

②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首先是思想的
再有就是制度上的
對於百姓心理上適應最關鍵

③ 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

十七屆六中全會前瞻之九

文化體制改革:進展、難點和前景展望

一、文化體制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我國傳統文化體制是在建國以來的計劃體制下形成的,具有國有資本單一投資主體、管辦不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政資不分、條塊分割、城鄉二元結構和以意識形態為指導,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的顯著特徵。應當肯定,在建國初我國文化事業「一窮二百」的條件下,這種體制有利於集中資源進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隊伍建設,以及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從而在一定時期內對文化發展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行政性資源配置方式的低效率,加之頻繁的政治運動的干擾破壞,導致了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的嚴重不足。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文化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社會條件和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溫飽基本滿足的基礎上,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覺醒,形成了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的文化市場格局,自主性、互動性、娛樂性的大眾文化消費方式成為新的趨勢和潮流,從而對文化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機制和提供主體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由於我國文化體制改革嚴重滯後,經濟體制與文化體制、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發展水平之間形成了明顯的落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認識文化產品的社會屬性和商品屬性的關系,使文化建設與市場機制有機結合,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和要素配置過程中的基礎性作用,使文化與經濟協調發展,提高我國文化的活力和競爭力,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直接動因。

從國際方面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新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的崛起,促使經濟與文化日益融合,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化成為新的發展趨勢,信息產業、文化產業等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成為美、英、日、德、法等西方大國的支柱產業。美國的電影產業、英國的創意產業、德國的出版產業、日本的動漫產業、韓國的影視產業無不吸引了全球消費者的眼球,不僅成為其創造利潤和財富的重要來源,而且也是實現其產業全球擴張的利器。西方發達國家的文化傳媒集團,如美國時代華納、迪斯尼、新聞集團,德國貝塔斯曼、日本索尼公司等,依託其創意研發和傳媒網路優勢,迅速成長為跨國運營的國際文化傳媒巨頭,佔有全球70%左右的文化貿易份額。文化市場作為全球競爭的新領域,由於文化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和穿透力,深刻地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格局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進程。而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由於傳統文化體制的封閉狀態,還基本上沒有參與到這一進程中去,以致我國的文化產業規模小、競爭力不強,文化服務貿易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巨大的逆差,這與我國作為經濟大國和文化資源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與此同時,由於西方發達國家在文化產業所具有的優勢地位,因而,上世紀90年代在我國加入WTO的談判過程中,文化版權貿易一直是我國與之談判的焦點領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強烈要求我國開放文化市場,並且已經在某些領域通過種種方式進入我國文化領域。在經濟全球化的條件下,我國的文化建設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軌道,也不能不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的競爭而實現自身的發展,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如何順應國際文化產業發展的趨勢和潮流,按照國際規則逐步開放文化市場,通過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來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以應對國際跨國文化傳媒集團的挑戰,提高我國的文化競爭力和軟實力,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外部動因。

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互連網、數字化技術的產生和應用,使文化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為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動因。一方面,互連網、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使得傳統的單向文化傳播方式轉變為互動傳播,文化產品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和界限日益模糊化;另一方面,傳播渠道和傳播載體的無限擴展導致內容嚴重不足,內容創新和文化創意成為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核心和關鍵所在。這一變化在客觀上要求傳統文化體制進行變革,從國有單一提供主體向多元、互動提供主體轉變,形成全社會創新文化發展,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動活潑局面。同時,新興技術和傳播手段的日新月異,也要求打破傳統文化體制行政性資源配置的方式和條塊分割的窠臼,以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迅速地「越界」流動,優化組合,從而適應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新世紀之初,我國文化體制改革開始啟動之機,正是互連網、數字化技術在我國開始大規模推廣之時,這決不是偶然的巧合。
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進展情況的回顧

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依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戰略目標,提出了文化生產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發展文化產業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文化發展繁榮,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的論斷,提出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按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分類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建立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市場經濟相適應,「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新型文化體制,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我國文化市場的發展和繁榮。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決定選擇北京、上海、浙江、廣東、深圳、麗江、重慶、西安、沈陽9個省、市和35家國有文化單位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一些省、市也相繼選擇了若乾地區和國有文化單位進行改革試點,但不享受國家試點地區的政策。我國文化體制改革的序幕由此正式拉開。現將試點的進展情況簡要概述如下:

1、在開放文化市場投資准入門檻,發展民營和混合文化市場主體,調動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2003年6月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以來,文化部、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等有關部門相繼發布了一系列文件,對非公有制資本開放了演出、報刊和出版發行、影視節目製作與發行、影院建設與經營、非新聞類廣播電視節目製作等投資領域。2005年3月,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發布《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若干稅收問題的通知》,4月,國務院頒發了《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明確和規范了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非公有制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若干領域的界限。為了更有效地利用外商投資發展我國文化產業,同時保障我國的文化安全,同年8月,文化部等五部委發布了《關於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對外資進入我國文化市場的范圍和持股比例也進行了規范。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調動了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積極性,據文化部提供的數據,在文化部門管理的文化產業中,非公資本創造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已佔到全部文化產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就業人數佔到三分之二,由社會資本和外資參與拍攝的電影占總產量的80%以上。以公有制為主體、社會資本和外資廣泛參與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促進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健康和有序發展。

2、按照對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進行「分類指導」的改革方針,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在轉企改制,重塑市場主體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分類改革要求和2003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和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兩個規定的通知》精神,各試點地區積極推動演出、報刊和出版發行、印刷、廣電、廣告、影視節目製作與發行、影院建設與經營等文化行業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進行產業化運營。到2006年底,全國已有111家出版社、11家國有電影製片廠、23家電影公司、29家省市文藝院團完成轉企改制,同時借鑒國有企業改革的經驗,在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國有文化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普遍推行了崗位責任制、上崗競爭制、效益工資制、資產經營目標制等。其中,一些已經完成轉企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還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試點,如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以其部分經營性出版發行業務為主體,吸收相關國有和民營資本,組建了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4月成立的中國保險報業股份有限公司,吸收了10%的民營資本投資,在業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3、國有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進行改革探索和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取得了積極進展。按照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的分類改革要求,北京市朝陽區文化館、上海畫院、重慶紅岩連線等文化事業試點單位,在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提高公共服務的數量和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試點地區普遍增加了對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投入,深圳、杭州、北京等地還進行了公共文化產品面向社會實行政府采購、政府補貼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2005年4月,國務院頒發《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首次提出「要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10月,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明確了「要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目標要求。國家廣電總局明確提出要構建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並確定2005年為「對農服務年」,基本實現農村邊遠地區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實施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的兩館建設項目,從2002年到2005年4年間,國家財政投入4.8億元,對全國1078個有館無舍或設施落後的縣級圖書館、文化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解決縣級兩館設施空白點和設施落後問題,為改善農村地區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落後狀態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東省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先行試點地區,經過幾年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省、地、縣和鄉鎮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

4、文化市場流通體系的改革和建設取得了重要成果。按照試點工作的要求,為培育市場流通主體,破除長期以來我國文化市場存在的國有經濟壟斷、政府管理條塊分割的弊端,促進文化資源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組合,形成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公平競爭的統一、開放、有序的文化市場,為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各試點地區在對民營和外資開放市場准入門檻的同時,積極推動文化市場流通體系改革,著力發展連鎖、物流等新型文化流通組織業態。以新聞出版行業為例,目前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新華書店已基本完成組建企業集團和轉企改制的工作。全國性的連鎖經營企業已達29家,23個省級新華書店實現了省內或跨省市連鎖經營,全國建成10萬平方米以上圖書物流中心5個,年贏利水平千萬元以上的有10個,全國性的民營連鎖經營企業8家,民營發行網點達10萬個,中外合資、中外合作或外商投資書報刊發行企業40多家,一批網路發行企業快速成長。與此同時,文化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廣電總局等國務院主管部門與地方政府合作,先後創辦深圳國際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交易博覽會,東北、中部、西部三個區域性的文化產業博覽會,形成集文化產品交易博覽、論壇、版權交易和投融資於一體的大型文化產品流通和要素配置的平台。此外,北京書市、上海國際電影節、杭州國際動漫節、廣州國際音像博覽會、成都廣播影視博覽會等大型專業化的文化產品交易平台也各具特色。對於發展和完善我國的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業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5、文化經濟政策不斷完善,文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探索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文化體制改革是在黨和政府主導下進行的,在傳統體制下形成的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要實現轉企改制,人員身份轉換和歷史債務、壞帳等一系列問題需要政府幫助解決,付出必要的改革成本;同時,文化產品的創新、生產和傳播不同於一般物質產品,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市場失靈的「意義內容的公共性」,因而同樣需要政府在財稅政策方面給予扶持。試點以來,中央和國務院各主管部門、綜合部門先後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改革試點和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稅收優惠政策。試點地區轉企改制企業給予3年的所得稅免稅政策,全國新聞出版單位享受所得稅免稅政策期限延長到2008年,試點地區新開辦文化企業給予3年所得稅免稅的優惠政策,文化產品出口給予出口退稅的優惠政策等;二是財政支持政策。國家財政相繼出資設立了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優秀劇(節)目創作演出專項資金、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電影精品專項資金、出版發展專項資金等,以增量投資的方式強化對公共文化事業和原創精品文化產品的支持力度。通過與國家發改委、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聯合實施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中華再造善本工程、清史編纂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西新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推動了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公共文化建設,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內容建設,同時也促進了國家財政的公共化進程和投資機制的轉變;三是探索市場化的文化投融資機制。江蘇省以財政增量投資2億元設立了文化產業投資公司,探索以國有資本為主體,廣泛吸納社會資本,打造混合經濟結構的文化市場戰略投資者,促進文化產業快速成長的途徑和方式。上海市投入財政資金5億元,對原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的運行機制和資助方式進行了全面、系統的改革,形成了「政府委託投資、專家管理、管辦分離、面向全社會資助」的市場化運行機制,成為我國第一家比較規范的區域性文化基金會。上海新華發行集團在改制中嘗試利用產權交易所公開掛牌出讓49%的國有資產,吸收社會資本投資參股,以1.6億元的國有凈資產實現了3.48億元轉讓收入,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值。2006年,該企業在改制為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基礎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通過買殼上市,在探索文化產業如利用何資本市場發展壯大方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

6、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場監管體制改革開始啟動,文化立法工作逐步加強。為適應文化產業融合化的發展趨勢,按照中央指示,試點地區嘗試將文化、新聞出版、廣電三個政府主管部門合並辦公,綜合行使文化管理職能。同時將工商、稅務和各文化部門的執法隊伍整合為綜合執法機構。這兩項措施,為解決文化行政管理體制方面的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條塊分割,以及市場監管中的「越位」和「缺位」問題,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未來國家和省級政府文化行政管理和市場監管體制的改革積累了經驗。與此同時,經修訂後的《著作權法》和《電影管理條例》、《出版管理條例》、《營業性演出管理條理》等一系列法規和部門規章的頒布,推動了我國文化立法工作的進程,使我國文化管理逐步進入法制化的軌道。

④ 你認為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意義和主要措施是什麼

意義:
1、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2、有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有利於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人民素質
4、體現了我黨始終代表了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
措施:

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當務之急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文化體制改革滯後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情況愈益突出。一方面,文化事業總體實力不強,結構不合理,機制不健全,受市場分割和地方保護主義影響,不少文化企事業單位缺乏活力和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和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文化領域一些深層次問題和體制性障礙日益凸顯出來。解決這些長期積累的問題,惟一的出路在於改革。《決定》指出:要「根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革除制約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第一,逐步建立黨委領導、政府管理、行業自律、企事業單位依法運營的文化管理體制。加強和改革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黨的領導主要是管方向、管幹部、管領導班子建設、管重大事項決定。進一步轉變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能,實行政企、政事分開,管辦分離,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增強服務功能和自律功能,提高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能力。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內部改革,積極培育富有活力和競爭力的微觀組織。
第二,以增加投入、增強活力、改善服務為重點,抓好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改革和發展。要增加國家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在城市,要加大對博物館、文化館、圖書館、群藝館建設的投入,加強社區和居民小區文化設施建設,滿足廣大群眾就近、經濟和有選擇地參加文化活動的需要。在農村,要加強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建設。要大力扶持黨和國家重要的新聞媒體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對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深化勞動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堅持在發展中搞活,在搞活中發展,不斷提高為群眾服務的水平。
第三,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抓好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改革和發展。以改革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面向群眾、面向市場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形成一批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國有和國家控股的文化企業。要對文化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以骨幹文化企業為龍頭,以資產為紐帶,推進集團化建設,打造一批有活力、有實力、有競爭力的微觀主體,發展壯大文化產業。
第四,健全文化市場體系,規範文化市場秩序。要按照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進一步理順文化市場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法制建設,統一文化市場管理規則,實行統一的綜合行政執法,嚴厲打擊盜版、非法出版、非法營銷等不法活動,進一步整頓文化市場秩序。
第五,健全對外文化交流機制。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有步驟、有選擇地擴大對外開放。探索建立吸收國外優秀文化和先進技術,抵制腐朽文化,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開放格局。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重點扶持一批文化企事業單位,做大做強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的文化品牌,鼓勵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擴大文化產品出口份額,使我國文化產品更多地進入國際市場,讓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⑤ 如何加強行政執法文化建設

加強行政執法文化建設

行政執法文化是行政執法部門在從事行政執法工作中表現出來的以價值理念為核心的特有思維、心理和行為方式。作為一種文化現象,行政執法文化是伴隨著公安、工商、質檢、衛生監督、環保、食品葯品監督、商檢等行政執法事業實踐發展而產生的。行政執法文化作為一種法律文化,包括觀念層面和制度層面兩方面的內容。

加強行政執法文化建設可以為行政執法建設提供有力支撐。當前,積極倡導行政執法文化建設,有利於確立社會一體遵循並普遍認可的行政法治觀,促進執法者執法理念和公眾守法觀念的進步;有助於落實具體的執法行為,實現具體的行政目標,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執法體制,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完善;有利於引導社會良俗,促進執法者和執法對象、行政機關和社會公眾的溝通與聯系。文化可以形成特有的強大推動力,有了適應時代需要、符合國情民情的行政執法文化的引領,行政執法才能更加讓人信服。
從觀念層面和制度層面加強行政執法文化建設。一是在行政執法理念方面,行政執法部門須樹立現代法治中的平等觀念和意識,塑造良好執法形象。在行政執法宗旨方面,應更加強調人性化執法,對執法對象施以人文關懷,在尊重當事人合法權利的前提下,依據正當合法的程序進行理性化的、非歧視性的執法活動。在行政執法精神方面,行政執法人員應具有較高道德素質、良好溝通和解決問題能力等。二是在行政執法體制方面,應當建立健全執法監督、制約機制以及公開明晰的行政執法責任制,明確執法許可權、執法程序,通過執法責任制的建立和實施,使得行政執法能夠做到行為規范和用權受監督,實現權責一致。在行政執法管理制度方面,建立合法、適當、規范、高效的行政執法工作制度,並將執法依據、程序、結果公示,從而實現陽光執法。在行政執法行為規范方面,應規范執法者的行為、語言及對外交往,以保證執法的規范性,展示執法者的良好風貌。
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行政執法文化的功能。我們需要開拓思維,全方面、多維度地考慮行政執法問題,重視文化的引領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從兩方面入手。首先,應深入進行法律文化應用性研究。對於行政執法文化的研究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法學是應用學科,進行具體的對策研究,直接的法律操作適用,但這不意味著行政執法就與文化絕緣,行政執法也應考慮文化問題。比如,在進行行政執法體制機制改革和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時,就應同時進行行政執法文化建設。其次,地域文化應成為行政執法文化的構成要素。需要形成符合國情、區情、民情的行政執法理念和行政執法制度。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環境差異較大,應從實際出發,探討適應基層行政要求的執法文化。譬如北京的行政執法文化,就可以將北京精神融合進來,形成具有首善之區特色的行政執法文化。

⑥ 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的意義有哪些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建立健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文化發展規律、有利於激發文化創造活力、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文化法律制度,並對制定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互聯網領域立法等提出明確要求。這一部署明確了我國文化法制建設的性質方向和重點任務,為加強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

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黨在宣傳文化領域依法執政的具體體現。加強文化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不僅是推進文化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國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法律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沒有完善的文化法律法規,就不可能形成完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也不可能得到全面貫徹落實。目前,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後,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不相適應,與國家不斷推進法治建設的整體進程不相適應。必須進一步加快文化領域立法步伐,推動文化領域的建設和管理走上制度化、規范化軌道。

2.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提高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的重要途徑。提高文化工作科學化水平,需要從多方面努力。其中,加強立法工作,充分發揮法律法規的規范和引領作用,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文化法律法規是對文化建設規律的概括和總結,相對於文化政策而言更具有穩定性、規范性和強制性。通過法定程序把黨在文化領域的政策主張上升為國家法律,就使黨的政策主張獲得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把文化建設實踐中形成的新成果、新經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就為文化改革發展提供了更為科學、更為具體的遵循。這不僅有利於保證文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而且有利於推動文化工作不斷從經驗型向科學化轉變。

3.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保障。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既需要政策指引、改革推動,也需要法治保駕護航。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需要通過立法來確認和保障;國家鼓勵扶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需要通過立法進一步制度化、規范化;各級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責任,需要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和強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做法,需要以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加強文化領域立法、完善文化法律制度,不僅有利於加快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而且有利於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和文化體制改革成果的鞏固。

4.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有效手段。對我實行「西化」「分化」,是境外敵對勢力的一貫戰略。近年來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利用國際慣例和世貿組織規則,大量輸出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從近年來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爭端及世貿組織裁決來看,我們同發達國家在文化領域的競爭經常表現為法律層面的較量,掌握和運用法律武器的能力,已經成為成敗得失的關鍵。面對激烈的國際文化競爭和嚴峻的意識形態挑戰,特別是我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後文化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如果不盡快做好立法方面的准備,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就難以有效抵禦境內外敵對勢力的文化滲透,難以在文化軟實力競爭中贏得主動。

(二)

近年來,文化戰線適應改革發展的需要,加快立法步伐,先後出台了一批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互銜接、相互配套的文化法律體系框架。與此同時,大力加強文化執法工作,建立綜合執法機構,加強執法隊伍建設,積極推進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有力推動了文化的繁榮發展。

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文化領域立法工作總體上比較滯後。一是立法數量少。在我國240多部現行法律中,文化類法律只有5部。與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相比,文化立法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所佔比重偏小,低於教育、科技、衛生等方面的立法。不少方面還存在立法空白,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重要領域只有一些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產業發展、新興媒體管理方面的立法也比較欠缺。二是立法層級低。稱得上法律的,只有《文物保護法》《著作權法》《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這「三法兩決定」,其餘均為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由於法律效力低,處罰許可權、處罰力度有限,執行難度非常大,對違法違規者往往起不到約束和震懾作用。三是立法質量有待提高。少數法規規章調研不夠,內容脫離現實,在實際工作中難以貫徹執行;部分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之間存在相互抵觸的問題,在實際工作中經常出現「依法打架」的現象;一些部門規章更像政策性文件,只有原則性要求,沒有具體的行為規范,沒有違反規定應承擔的責任和處罰性條款,在實際工作中往往無所適從。

造成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講,宣傳文化領域立法具有特殊性,不同於經濟、政治、社會領域立法,意識形態屬性強,許多問題十分敏感,不僅要處理好發展與管理的關系,還要考慮國內管理規定與國際通行規則的關系,需要反復調研、反復論證。從主觀上講,長期以來我們強調文化工作的特殊性,重政策、輕法律,習慣於行政手段,對文化領域立法的緊迫感不強,對文化領域立法的總體需求、共同特點和應當把握的共性問題研究不夠,對重要法律法規合力攻關不夠。加之文化領域既懂文化又懂法律的人才非常少,立法力量嚴重不足。雖然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相繼建立或恢復了政策法規部門,但人員很少且忙於日常事務,處於「小馬拉大車」的狀態,難以適應繁重的立法工作需要。

(三)

總結近年來文化領域立法工作,針對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要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提高思想認識,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必須看到,隨著改革的深入和事業的拓展,文化領域自身的管理與過去已經有很大不同。不但要管事業,還要管產業;工作對象不僅有體制內的,還有體制外的;系統內部不僅有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還有大量剛剛轉制的企業;而文化企業中既有國有的,也有民營的,還有股份制的。做好面向全社會的文化管理工作,僅靠紅頭文件、行政手段、傳統管理方式已遠遠不夠,必須學會運用包括法律手段在內的多種手段進行綜合管理。

2.健全工作機制,提高文化領域立法的科學化水平。立法是十分嚴肅的事情,必須建立完善科學的工作機制,不斷提高立法質量。一是調研機制。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是立法的第一道工序,任何一部法律法規的起草、修改、出台都應當建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二是徵求意見機制。這是立法工作必經的民主程序,有的法律法規要在全系統反復討論,有的則需要面向全社會徵求意見。三是溝通協調機制。應當充分發揮文化立法協調機制的作用,加強與全國人大、國務院相關部門的溝通聯系,加強中央宣傳文化單位之間的溝通協調,及時研究有關重大和敏感問題,及時解決法律規范之間的矛盾和沖突問題,確保各項法律法規從精神到原則、從形式到內容、從概念到規范相互銜接、彼此協調。四是專家論證機制。要組建文化立法專家庫,聯系一批法律專家學者,每一項法律法規的制定都要向專家咨詢、請專家論證。

3.加強總體謀劃,形成文化領域立法總體戰略和中長期規劃。立法是長線工作,一部法律法規出台往往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需要總體把握、超前謀劃。一方面,要組織主管部門、立法機關、執法單位的研究力量和社科研究機構、高校的專家學者,對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文化領域立法工作進行全面總結和評估,對國外相關情況和成功經驗進行系統考察和了解,對文化立法工作的原則、思路、總體取向進行研究論證,提出對策建議。另一方面,要結合編制「十三五」規劃,制定新的文化立法中長期規劃,明確今後五到十年文化領域立法的重點項目和時間進度。要加大對文化立法相關研究工作的支持,把文化領域立法總體戰略研究納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把相關重點課題、重要立法調研納入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加大資助力度,組織力量合力攻關。

4.按照循序漸進原則,積極推進文化領域立法進程。對當前文化改革發展急需的法律法規,如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文化產業促進法、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法等,要抓緊提出立法建議,組織、協調各方面力量抓緊研究起草。要加快互聯網領域立法步伐,完善網路信息服務、網路安全保護、網路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依法規范網路行為。對目前討論、制定中的法律法規,要抓緊工作,爭取盡快出台。對列入國務院近期立法規劃的法律法規,要抓緊組織修改完善,爭取按計劃完成任務。對那些難度較大又事關重大的法律法規,要適時啟動調研工作,進行必要的研討和論證。

5.充實機構隊伍,為加強文化領域立法工作提供組織保障。無論是立法滯後,還是立法質量不高,歸根到底是人才隊伍問題。現在文化領域立法任務越來越重,立法機構不健全、工作人員少的矛盾非常突出。必須進一步健全各部門法規機構,適當調配編制、充實力量,特別是要吸收一批法律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同時,要抓好後備人才培養,把文化法律人才培養納入「四個一批」人才培養工程,參照新聞傳播能力建設的做法,選擇部分高校培養碩士研究生,不斷壯大文化法律專家隊伍,為推動立法工作提供智力、學理支持。

⑦ 文化部長信箱

關於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調整和完善建議
作為一名文化市場執法人員,對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充滿了期待,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免隱隱有點擔心,因為在改革中一些關鍵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體制不順,編制不足,經費無保等問題,同時,還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如果這些關系改革成效的問題在改革中得不到全面解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將不能稱其為改革,僅是名字的改變而已。畢竟,發揚和鞏固原有基礎的優勢,完善其不足,才可稱為「改革」。
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體制理順不徹底
文化市場走綜合執法之路,一統形式不可逆轉。在相關文化領域內實行綜合執法,統一行使文化、新聞出版、廣電、文物、版權等部門的執法職能。綜合執法機構取以上各部門之執法職能,在文化領域內實行綜合執法,不但能有效解決當前普遍存在的機構膨脹、職權交叉、多頭執法、效率低下、干擾執法和執法擾民等問題,而且充分考慮到了文化市場的特殊屬性和執法的專業性,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節約了執法成本,減少了相互之間的牽制和矛盾。更有利於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符合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的有效改革措施。但在實際操作中,有的地方,新的綜合執法機構與文廣新局的關系定位,也就是職能定位上沒有處理好,造成了新的職能交叉管理體制理順等問題。文化綜合執法體制改革的目標是要實現「管理重心下移」,如果不能將市、縣兩級執法機構及與同級文廣新局的關系理順,將不利於工作的開展。建議將市、縣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直接隸屬於市縣人民政府,作為市縣人民政府的直屬執法機構,將市文化綜合執法機構作為縣執法機構的上級主管部門,實行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行政機關雙重領導體制。
二、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的性質不統一
按照200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於在文化體制改革綜合性試點地區建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意見》的要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為事業單位,其人員為事業編制,執法人員參照公務員管理。受這一文件影響,多數地方行政執法隊伍的性質定為事業,只有少數地方建成了行政機構。造成了目前各地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性質仍就不一,有些地方是屬於行政機構,有些地方是事業單位。筆者認為,既然有設置機構的必要,行政執法就應該是統一的行政編制。這一方向性決策問題,正在全面鋪開的事業單位改革中得到印證,「對承擔行政職能的,逐步將其行政職能劃歸行政機構或轉為行政機構」。
三、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的名稱不規范
與執法機構性質相對應,各地文化綜合執法機構的名稱缺乏統一規范。如:「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有的還是原來的「文化市場稽查隊、管理辦公室」等不一而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名稱不規范,是最顯而易見的。筆者認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若直接隸屬於同級人民政府政府的當以「執法局」命名。省、市、縣(市、區)三級,名稱統一規范為:省(市、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局。若作為文化部門下屬的,自然要稱「執法隊」更合適。省、市、縣(市、區)三級,名稱統一規范為:省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總隊、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縣(市、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
四、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編制配備缺乏統一標准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編制,應綜合考慮轄區人口、面積、文化市場經營業戶數量及發展水平等因素核定。如按照轄區人口核定,原則上每5萬常住人口配備1-2名人員編制。具備條件的縣(市)區根據當地文化市場發展需要和財政承受能力,在此標准基礎上可作適當浮動,同時,可綜合考慮其它相關因素設定每個地方總編制數的上限和下限。地市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則按各縣(市)區平均數的1-1.5倍比例配備。逐步建立與文化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科學的編制總量控制管理方式,以適應加強基層服務型政府建設的要求,適時增加縣(市)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編制總量。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缺乏完整理論支撐,缺乏整體設計,缺乏強有力的指導;沒有統一建制標准,科學制定機構編制方案,沒有提升試點經驗,選定全國推行的統一模式。最終造成了地方各自為政,建制標准不一、形式多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畢竟還處於成長階段,實踐中暴露出的許多問題,需要加以改革,我們必須把它一一找出加以剖析,才能對症下葯,使改革有的放矢。「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要走的路很長,進一步採取有效措施,加強督導,全力深入推動這一改革穩步進行,還在許多工作要做。這也正是下一步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規范化建設必要性所在。(來源: 江西省吉安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

⑧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希望能幫助到你~

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六大作出的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大戰略部署,緊緊圍繞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實質性進展,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新的跨越,開創了文化建設新局面。
一、樹立和落實新的文化發展理念,文化領域堅持改革創新、推動科學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已形成了廣泛的共識,對文化發展方向、思路、目的、動力、格局、戰略的認識,對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建設中重大關系的認識,都在不斷深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推動文化科學發展,越來越得到各方面的積極參與和全力支持。
二、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機制創新,有利於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初步形成。國有文化企業發展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升,市場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不斷深化。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取得重大進展,有效改變了「多頭執法」的局面。政府職能加快轉變,文化宏觀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
三、加強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建設,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按照體現「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努力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
四、推動文化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文化產業整體規模和實力快速提升。制定和實施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加大金融支持文化產業力度,推動我國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日益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涌現出一批總資產和總收入超過或接近百億元的大型骨幹文化企業。資本、產權、人才、信息、技術等文化要素市場加快發展,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初步建立,條塊分割、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逐步打破。
五、推動文化出口,中華文化「走出去」步伐明顯加快,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明顯增強。在推進以政府為主導文化交流的同時,積極探索市場化、產業化運作方式,對外文化交流的范圍、領域和渠道不斷拓寬,以企業為主體的文化貿易不斷擴大,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正在形成。加大對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的扶持力度,推動越來越多的文化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文化產品和服務進出口逆差逐步減少。

如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1、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2、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步伐,著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
3、著力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切實增強國有文化企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4、大力推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強文化建設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後勁;
5、加快構建有利於科技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
6、積極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如果要再具體就從以下幾個方面談
1、加快推進出版發行體制改革,推動我國出版業又好又快發展;
2、加快推進電影體制改革,推動我國電影業再創新輝煌;
3、加快推進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推動我國演藝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4、切實抓好新聞媒體的改革,推動我國傳播能力有一個大的提高;
5、繼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積極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
6、大力推進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進一步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後勁和整體實力;
7、積極創新文化「走出去」思路途徑辦法,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世界影響;
8、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促進政府職能轉變。
答: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是黨中央作出的一項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決策,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必然要求。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抓住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加大力度、加快進度,在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上實現重點突破,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一是要創新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二是要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步伐,著力培育合格的文化市場主體;三是要著力培育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切實增強國有文化企業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四是要大力推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進一步增強文化建設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後勁;五是要加快構建有利於科技與文化產業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大力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六是要積極創新文化走出去的模式,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文化體制改革的原則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確保國家文化安全;堅持勇於實踐、大膽創新,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
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任務: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微觀運行機制、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以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
推進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要根據現有文化事業單位的性質和功能,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明確不同的改革要求。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投入,調整資源配置,逐步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鼓勵捐贈和贊助等各項政策,拓寬渠道,引導社會資金以多種方式投入文化公益事業。加大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解決農村文化產品和服務相對缺乏的問題,豐富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社區文化設施,加強文物保護,扶持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繼續支持中西部地區、老少邊窮地區建設和改造文化服務網路。要改進和完善國家扶持方式,堅持和完善有關文化領域的重點扶持政策和措施。要以項目投入為手段,以激發活力為目標,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新聞媒體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始終確保黨和人民喉舌的性質。要優化組織結構,整合內部資源,轉變經營方式。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推進人事、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按照政事分開的原則,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不得相互混崗。
深化文化企業改革,要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轉制企業要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合理確定產權歸屬,做好資產評估和產權登記等工作。確認出資人身份,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要確保國有資產安全,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轉制企業自工商登記之日起,實行企業財政、稅收、社會保障、勞動人事制度,重視職工權益保障,在一定期限內給予財政、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要切實做好勞動人事、社會保障的政策銜接,妥善安排富餘人員。要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推進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要著力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創新對外文化交流體制和機制。實行政府推動和企業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企業,成為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主體。
培育現代文化市場體系,要加強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建設,打破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城鄉分離的市場格局,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重點培育書報刊、電子音像製品、演出娛樂、影視劇等文化產品市場。
加強和改進文化領域宏觀管理,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職責,理順文化行政管理部門與所屬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關系。
要切實加強對改革的組織領導,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大力支持、黨委宣傳部門協調指導、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密切配合的文化體制改革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

⑨ 文化體制改革著重圍繞什麼開展

文化部日前公布2010年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要點,明確了今年文化體制改革的六大重點。

一是加快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步伐,促進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深入推進全國文化系統經營性單位轉企改制,培育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深入落實《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大力發展演藝、動漫、文化娛樂、游戲、文化會展、文化旅遊、網路文化、文化產品數字製作與相關服務等重點文化產業。

二是深入推進國有文藝院團體制改革,著力培育演藝領域新型市場主體。與有關職能部門合作,推動制定相關優惠政策,吸引符合條件的大學畢業生、志願者到西部和少數民族地區從事演藝服務,探索建立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基層群眾的文化援助機制。

三是全面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著力創新文化市場管理模式。推動全國副省級及副省級以下城市整合現有文化(文物)、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版權)等有關行政執法隊伍,2010年底前基本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的組建工作。

四是深入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運行機制。做好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工作,提高服務質量,逐步推動公共美術館、科技館、圖書館、文化館免費開放。通過政府招標采購、服務合同外包、社會志願服務等多種形式,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多元化、社會化。

五是積極創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斷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把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結合起來,創新思路、途徑和辦法,大力實施以企業為主體的文化「走出去」。進一步創新管理方式,設立全國對外文化交流項目庫、文化貿易產品信息庫,搭建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平台。

六是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體制改革工作的領導,確保完成各項改革任務。完善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體系,調整充實文化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建立健全全國文化系統體制改革工作體系。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文化執法改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9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20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93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