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沿襲兩千年的端午節 屈原精神我們如何傳承
1、紀念屈原,除了吃粽子就是劃龍舟 端午節已沿襲兩千多年,史料中關於端午起源的記載有很多種,如迎接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等。然而,流傳最廣、被大多數人所接受的還是紀念屈原。南北朝梁朝宗懍所撰《荊楚歲時記》記錄了中國古代楚地歲時節令風物故事,其中就提到「五月五日,四民並蹋百草,又有鬥百草之戲。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及「是日,競渡,采雜葯」等端午習俗。 端午習俗眾多,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包粽子和賽龍舟。端午節未至,荊州大街小巷已處處粽子飄香,2012年荊州端午龍舟賽也在緊張籌備。昨日,中國屈原學會名譽理事張世春介紹,目前,除最為人熟知的吃粽子和賽龍舟外,很多端午習俗已漸漸消逝,如插艾蒿、菖蒲,飲雄黃酒,拴五彩縷等習俗已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出。張世春認為,端午習俗源於古人生活所需,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多數習俗似乎落伍於時代。然而,端午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民俗,更重要的是對屈原的祭奠和屈原精神的繼承。 2、屈原精神,愛國憂民、志潔行廉、不苟偷安、不同流合污 人們都知道吃粽子和劃龍舟是紀念屈原,但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屈原精神和文化的內涵。 張世春介紹,屈原精神的核心體現為他的愛國和憂民情懷。史料記載,屈原為實現楚國的統一,對內輔佐楚懷王變法圖強,對外主張聯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了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後來屈原遭讒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仍堅持以祖國的興亡為念。 屈原在任職期間,志潔行廉,同情百姓,為民謀利,反對世卿世祿,限制舊貴族的種種特權,與腐朽的楚國貴族集團作殊死斗爭。他明知忠貞耿直會招致禍患,卻不苟且偷安、隨波逐流、同流合污,始終保持「忍而不能舍也」的精神。特別是在流放後,屈原投水以明志,讓世人難以忘懷。 張世春說,從屈原的作品中,可領略他的精神。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表現了他在從政期間堅持舉賢授能、修明法度、無私無畏的崇高思想;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則表達了他鼓勵自己堅持真理和探索的精神;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怨靈修之浩盪、「兮,終不察夫民心」更表現了他站在民眾的角度愛民憂民的精神。這種愛國憂民思想正是千百年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體精神。 歷朝歷代的忠誠勇士都有繼承,這也讓廣大的民眾對屈原產生深厚的感情。他們對屈原的愛國思想表示支持,對屈原的悲劇表示同情,因此,民眾對屈原精神的繼承是自發的。張世春介紹,屈原的《離騷》等作品所採用的就是楚地的鄉俗俚語,這種文化載體讓屈原的作品能口口相傳,也無形拉近了屈原和民眾之間的距離。因此,紀念屈原,不僅僅只停留在口頭上,更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和屈原精神的探索和繼承。 」 劃龍舟焰火表演包粽子 端午祭成功申遺 3、韓國江陵,農樂競賽、漢詩比賽、射箭投壺…… 他們有祭祀、端午節源於中國,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多個國家都有端午節。近年來,端午龍舟賽等端午習俗也開始在美國、加拿大等國家流行。 國外最有特色的端午節無疑是本土的端午祭,韓國端午節時間和我國端午節一樣,均是農歷五月初五。 韓國江陵端午祭最負盛名,每年來自韓國和世界各地的觀光者達百萬人之多。是什麼吸引這么多的參與者?張世春認為,這要歸功於韓國江陵市政府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端午節的核心就在於傳統祭祀。按照韓國的傳統風俗,在端午這一天要吃「艾子糕」喝,益仁汁,婦女們則用菖蒲湯洗頭發或飲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妝,「菖蒲妝」還有在門柱上貼硃砂符以避邪,稱為。或互贈端午扇以示祝賀等習俗。 韓國端午節活動十分豐富,一般會持續十多天,有假面舞劇、投壺、摔跤、農家樂競賽、漢詩比賽等特色活動。江陵端午祭是韓國端午文化核心,包含有祭祀、演戲、游藝等內容。 張世春認為,從端午歷史文化和形式上看,韓國的端午節無疑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典籍多有記載對「端午」的解釋,和中國人對端午的理解相似。然而,韓國的端午祭保留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與本土文化較好的結合。與之相反的是,國人對端午文化的傳承漸顯單薄,端午商業化的氛圍愈演愈烈。端午,不僅僅是吃粽子和賽龍舟;紀念屈原,更要繼承屈原的精神。
『貳』 端午文化需要如何傳承和弘揚
端午節又叫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節、端陽、蒲節、天中節、詩人節、女兒節、龍舟節、粽子節、醫葯節等,是最早出現的中華傳統節日之一。早在先秦已經出現,到了漢代,已有合葯、以「朱索五色印為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在胳膊上系長命縷、迎濤神等諸多習俗。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覺,關鍵是文化創新。傳統節日,蘊藏著一個民族的集體意識,描繪著一種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創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從這個角度看,弘揚端午文化,正是為了塑造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
『叄』 如何尊重和弘揚中國傳統節日,進
1、在廣泛參與中弘揚傳統節日文化
工業化及信息化的發展,讓傳統節日賴以生存的文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傳統文化除了要適應當前文化土壤,也要包容新興節日和外來節日帶來的影響,因此,包括端午文化在內的傳統節日文化面臨重大挑戰。
民眾參與是保護和傳承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途徑。讓群眾自覺、積極地過傳統節日,應該是學者們研究的重要思路。過節不是放一兩天假的事情,要讓每一個公民以切實行動參與到節日文化中去,在參與中保護和傳承我們的節日。
2、弘揚端午文化,要與時俱進,要把傳統節日的文化基因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它們發生嬗變。
可對節日性質、外在形式進行調整,適當將傳統節日活動范圍由家庭向社會擴大。例如,在現代居民社區中,開展社區范圍的節慶習俗,增強居民間公共文化空間的意識與責任,培植社區良好的意識共識。蔡靖泉也舉例說道,如端午節也叫詩人節,因此,在舉辦紀念活動時,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開展詩歌朗誦等文藝活動,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
在挖掘端午文化資源、建構新型節日形態方面,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顧久幸建議,要在教育方面,展示端午文化中屈原的愛國主義精神內涵;在生活方面,把食粽習俗擴展為飲食文化的展演習俗,形成端午飲食的系列產品;在娛樂方面,發掘民族特色濃厚、娛樂性強的體育和娛樂活動,宣傳健身養生意識,開發端午養生健身系列產品;在旅遊方面,把節俗當作一種地方旅遊項目來開發,拓展和發掘新的內涵。
3、相較於形式的繼承,弘揚端午的文化精神內涵更為重要。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羅楊認為,傳統節日是勞動人民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的創造,多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體現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對幸福的美好期盼,鮮明地表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望和性格特徵。傳統節日的共性中又包含著個性,端午節日的文化內涵大致包括幾方面:人類與自然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尊重一種捨身報國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精神信仰;崇尚一種剛正不阿如明月清風的道德人品。這就是為何端午節附麗了很多古人而後定格在屈原身上的原因所在。中華民族尊崇的是將個人夢想與民族、國家的命運維系在一起時所產生的崇高與偉大。
4、形成民族間文化共識
隨著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不斷交融,各地區獨特的民俗風情在他鄉傳承發展已不鮮見。每逢傳統節日,在國外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中國特色民俗,如除夕全家團圓吃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等。
「人類歷來"迷信"於數字,認為數字有某種力量。我國先人認為,五月五日內含著一個陰陽轉換的節點,為了平安度過這一日子,各地民眾驅毒避邪,衍生出各種各樣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說。
不僅在國內,因為各地的文化差異,形成了不同的端午節民俗;在端午文化傳出去之後,也因各國文化的不同,融入了當地獨特的地域特色。「韓國江陵端午祭是中國端午文化傳到那裡後,同當地文化相結合產生的。在韓國學者的研究和著作中,對此有很明確的論述。」劉魁立說,由於長期的歷史演變,盡管韓國江陵端午祭與我國端午文化形態各有特色,但這依然可以展示中國「軟實力」的實力,能夠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
5、端午文化因素傳播到世界各地,融入當地人的文化生活,能夠讓這些地方的人們與我們擁有同樣的文化概念,讓大家達成一種文化共識,促進各地域間的文化交流與往來。劉曉峰認為,應該立足於地域文化共享的立場,把端午節這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看作是地域共同的文化財富,從而促進區域認同、雙邊合作與文化發展等。
『肆』 怎麼把端午節的傳統發揚光大
重塑、擴大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使傳統節日與時俱進,使之符合新的歷史時期的要求。比如在新的時期,可以淡化端午節辟邪的傳統節日文化,著重開發愛國的文化內核,甚至可以創造性地開發一些新的節日習俗,比如網上祭掃屈原等等,將端午節發揚光大。
要保護好傳統節日文化,使傳統節日重新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文化要素,就要實現傳統節日的與時俱進,而不是固步自封、一成不變。讓傳統節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的需要,才能讓節日文化被大眾所接受,才能實現傳統節日的傳承、發展,乃至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是民族不忘本而又面向未來而為今天的美好人生而奮斗的基本標志和重要體現是凝聚,這種文化使團結民族的力量爭取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極為重要的方式也是我們要記住的文化傳統,這是一個民族自尊自重自愛和自強的表現和希望也是我們發展的希望。
(4)回民如何傳承端午文化擴展閱讀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重午節、午日節、龍舟節、正陽節、浴蘭節、天中節等,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端午節俗以祈福納祥、壓邪攘災等形式展開,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祈福納祥類習俗主要有劃龍舟與祭龍,壓邪攘災類習俗主要有掛艾草、浸龍舟水、洗草葯水、拴五色綵線等,節慶食品主要有粽子、五黃等。
端午節是古已有之的民俗大節,起源於中國,比韓國的江陵端午祭早,最初是我國古代江浙地區吳越部族崇拜龍圖騰並以龍舟競渡形式祭龍祖的節日。亦有起源於惡月惡日、夏季時令、蓄蘭沐浴以及紀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總的來說,端午起源於我國南方吳越一帶,把五月五日視為「惡月惡日」起於北方,注入夏季時令「祛病防疫」風尚,附會紀念屈原跳江自盡等歷史人物紀念內容,最後形成如今端午節文化內涵。
『伍』 如何傳承端午節的傳統文化
端午傳統文化要立起來,與現代生活對接、與時代精神共鳴,才有可能火起來、融進去、傳出去。比如,端午節詩詞欣賞,漫畫,圖解等不斷被傳播,各種關於端午習俗的H5,小游戲刷屏,其中既有對傳統文化的持續解讀,又有對中華文化關鍵內容的解鎖。
通過互聯網,更多挖掘和運用端午傳統文化的精髓,才能使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富參與性和共創性的方式久久流傳。
新穎的形式與傳統文化的結合,古與今的碰撞,激盪出耀眼的火花,賦予端午節新的活力。用心用情為傳統文化找到適應時代的語態,方能為推動傳統文化繁榮興盛注入不竭動能。
(5)回民如何傳承端午文化擴展閱讀:
端午節吃粽子注意事項: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也有用竹葉的。
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
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