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化旅遊是什麼
文化旅遊簡褲弊稱為文旅,定義是指通過旅遊實現感知、了解、體察人類文胡姿族化具體內容之目的的行為過程。 泛指以鑒賞異國異地傳統文化、追尋文化名人遺冊散蹤或參加當地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為目的的旅遊。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風尚。
中國文化旅遊可分為以下四個層面,即:
1.以文物、史記、遺址、古建築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層;
2.以現代文化、藝術、技術成果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層;
3.以居民日常生活習俗、節日慶典、祭祀、婚喪、體育活動和衣著服飾等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層;
4.以人際交流為表象的道德倫理文化層。
在我國,發展旅遊業,開展文化旅遊是相當重要的,它不僅可以增強產品吸引力,提高經濟效益,還可大力弘揚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中國,同時也可改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不懂中國文化這一狀況。
2. 我沒文化,怎麼辦,什麼都不懂
不要自卑,不懂得知識可以學呀,俗話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要相信自己,要有吃苦的精神,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能力是自己培養起來的。
3.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關於文化建設的路線、方針和政策是什麼
一、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方針:
1、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
2、把「科學發展觀」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3、強調了發展成果應「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
二、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提出者森的戰略: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
(3)不懂什麼是文化路線擴展閱讀
黨的建設體現在以下方面:
1、堅定理想信念,補好精神上的「鈣」,黨的思想理論建設成效顯著。
2、著力培育選拔黨和人民需要的好乾部局拿,大力加強基層、基礎工作,黨的組織建桐嫌搭設取得新進展。
3、堅持不懈地加強黨的作風建設,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進一步增強。
4、堅持以零容忍態度反對腐敗,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向縱深發展。
5、積極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進一步提高。
黨的建設包括: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新時代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了頂層設計和全面部署,提出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為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指明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的根本原則,體現了「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要求,抓住了黨的建設的關鍵。要求明確「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這一黨的建設指導方針。
「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為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把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意味著新時代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注重內涵、講求實效,不斷提升黨的建設水平,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而不能重形式輕質量,不能搞形式主義、做表面文章。
4. 楚文化的發展路線是什麼如何評價
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特點,可把楚文化劃分為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4個階段。
楚人建國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在這一時期,楚國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在兼采華夏文化和蠻夷文化之長的基礎上,開始創造自己的特色文化。總的來說,此時的楚文化與華夏文化尚沒有明顯而重大的區別,尤其是陶器、青銅器等物質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畢竟顯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鳳好巫、開拓進取、不拘禮法、愛標新立異等特點為後來楚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這個時期,楚文化開始呈現出自己鮮明的特點,表現在各個方面。從社會形態上看,農奴制布滿了楚國各個縣邑,奴隸制相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間,實行撫夷屬夏的國策。對於所滅之國,楚人的作法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而不以俘掠奴隸為好。從官制上看,楚官多稱尹,從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從行政建制上,楚國首創縣制,後為各國效仿;在兵制上,稱謂、建制也與中原多異。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經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個性與氣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來。
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此時,銅器生產登峰造極,鐵器普遍推廣,絲織刺綉興旺發達,漆器木器應運而生,城市建設欣欣向榮,物質文化可算是達到了頂點。與勃興期明顯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國精神文化大放異彩,給予後世巨大的啟迪,從哲學到文學,從字畫到樂舞,無不獨風騷,彪炳千秋,更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會體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式等趨於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獨特的"這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秦漢之際為楚文化的轉變期。秦國滅掉了楚國,並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擊。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遠比物質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劉邦、項羽大興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復甦之勢,但離開了物質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終究是不可能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下去了。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自成體系的楚文化不復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卻與傳統中原文化一樣,成為新的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進,共同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5. 何為「文化」
有兩個權威解釋:
文化
culture
人類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獲得的能力和創造的成果。「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e,原意為對土地的耕耘和對植物的栽培,以後引申為對人的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培養。在中國古籍中,文化的涵義是文治與教化。廣義的文化總括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能力、物質的和精神的全部產品。狹義的文化指精神生產能力和精神產品,包括一切社會意識形式,有時又專指教育、科學、文學、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知識和設施,以與世界觀、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識形態相區別,文化中的積極成果作為人類進步和開化狀態的標志,便是文明。
文化是具體的歷史的現象。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歷史階段,文化具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民族賦予文化不同的民族特點。在階級社會中,文化不同程度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新舊文化之間存在著批判改造與繼承發展的關系。不同民族的和不同階級的文化之間也存在著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的關系。社會主義文化是在批判地吸取世界歷史上各民族文化的精粹並總結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起來的,其性質與一切舊文化根本不同。人類文化發展的總趨勢是不斷推陳出新,新興的、進步的文化克服腐朽反動的文化而不斷向前發展。人類文明從來是以進步文化為基礎,沒有進步文化的發展,就不會有文明的發展。
郝俠君
文化
culture
社會學與其他人文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之一。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造的一純坦切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在內的精神產品。
詞源 「文化」一詞在西方來源於拉丁文 cultura,原義是指農耕及對植物的培育。自15世紀以後,逐漸引申使用,把對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養也稱之為文化。在中國的古籍中,「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是指以禮樂制度教化百姓。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說:「凡武之興,謂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此處「文化」一詞與「武功」相對,含教化之意。南齊王融在《曲水詩序》中說:「設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遠」。其「文化」一詞也為文治教化之意。文化一詞核洞的中西兩個來源,殊途同歸,今人都用來指稱人類社會的精神現象,抑或泛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產品和非物質產品的總和。歷史學、人類學和社會學通常在廣義上使用文化概念。
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一詞尚無統一的定義。在近代,給文化一詞下明確定義的,首推英國人類學家E.B.泰勒。他於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書。他指出:「據人種志學的觀點來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倫理道德、法律、風俗和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習慣。」
英國人類學家B.K.馬林諾夫斯基發展了泰勒的文化定義,於20世紀30年代著《文化論》一書,認為「文化是指那一群傳統的器物,貨品,技術,思想,習慣及價值而言的,這概念包容著及調節著一切社會科學。我們亦將見,社會組織除非視作文化的一部分,實是無法了解的。」他還進一步把文化分為物質的和精神的,即所謂「已改造的環境和已變更的人類有機體」兩種主要成分。
用結構改褲枯功能的觀點來研究文化是英國人類學的一個傳統。英國人類學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認為,文化是一定的社會群體或社會階級與他人的接觸交往中習得的思想、感覺和活動的方式。文化是人們在相互交往中獲得知識、技能、體驗、觀念、信仰和情操的過程。他強調,文化只有在社會結構發揮功能時才能顯現出來,如果離開社會結構體系就觀察不到文化例如,父與子、買者與賣者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有在他們交往時才能顯示出一定的文化。法國人類學家C.列維―斯特勞斯從行為規范和模式的角度給文化下定義他提出:「文化是一組行為模式,在一定時期流行於一群人之中,……並易於與其他人群之行為模式相區別,且顯示出清楚的不連續性」。英國人類學家R.弗思認為,文化就是社會。社會是什麼,文化就是什麼。他在1951年出版的《社會組織要素》一書中指出,如果認為社會是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組成的,那麼文化就是生活方式。美國文化人類學家A.L.克羅伯和K.科拉克洪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一個概念定義的考評》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種文化定義,然後他們對文化下了一個綜合定義:「文化存在於各種內隱的和外顯的模式之中,藉助符號的運用得以學習與傳播,並構成人類群體的特殊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他們製造物品的各種具體式樣,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克羅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義為現代西方許多學者所接受。
上述各種文化定義,互有長短,反映了近現代人類學家、社會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對文化認識的歷史過程。
文化的要素 主要包括: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哲學和其他具體科學、宗教、藝術、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其中尤以價值觀念最為重要,是精神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是文化要素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是人類創造活動的動力。沒有精神文化,人類便無法與動物相區別。價值觀念是一個社會的成員評價行為和事物以及從各種可能的目標中選擇合意目標的標准。這個標准存在於人的內心,並通過態度和行為表現出來。它決定人們贊賞什麼,追求什麼,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目標和生活方式。同時價值觀念還體現在人類創造的一切物質和非物質產品之中。產品的種類、用途和式樣,無不反映著創造者的價值觀念。
②語言和符號。兩者具有相同的性質即表意性,在人類的交往活動中,二者都起著溝通的作用。語言和符號還是文化積淀和貯存的手段。人類只有藉助語言和符號才能溝通,只有溝通和互動才能創造文化。而文化的各個方面也只有通過語言和符號才能反映和傳授。能夠使用語言和符號從事生產和社會活動,創造出豐富多彩的文化,是人類特有的屬性。
③規范體系。規范是人們行為的准則,有約定俗成的如風俗等,也有明文規定的如法律條文、群體組織的規章制度等。各種規范之間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為補充,共同調整著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規范規定了人們活動的方向、方法和式樣,規定語言和符號使用的對象和方法。規范是人類為了滿足需要而設立或自然形成的,是價值觀念的具體化。規范體系具有外顯性,了解一個社會或群體的文化,往往是先從認識規范開始的。
④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社會關系是上述各文化要素產生的基礎。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的基礎。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又發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創造文化的基礎。社會關系的確定,要有組織保障。社會組織是實現社會關系的實體。一個社會要建立諸多社會組織來保證各種社會關系的實現和運行。家庭、工廠、公司、學校、教會、政府、軍隊等都是保證各種社會關系運行的實體。社會組織包括目標、規章、一定數量的成員和相應物質設備在內,既包括物質因素又包括精神因素。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緊密相聯,成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⑤物質產品。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環境和由人創造出來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飾、建築物、水壩、公園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們上面凝聚著人的觀念、需求和能力。
文化的一般特徵 主要有:①文化是由人類進化過程中衍生出來或創造出來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經過人類有意無意加工製作出來的東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庫才是文化;石頭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
②文化是後天習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遺傳本能,而是後天習得的經驗和知識。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親」或男女戀愛才是文化;前者是遺傳的,後者是習得的。文化的一切方面,從語言、習慣、風俗、道德一直到科學知識、技術等都是後天學習得到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文化是人類共同創造的社會性產物,它必須為一個社會或群體的全體成員共同接受和遵循,才能成為文化。純屬個人私有的東西,如個人的怪癖等,不為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則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動態過程。文化既是一定社會、一定時代的產物,是一份社會遺產,又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積累過程。每一代人都出生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之中,並且自然地從上一代人那裡繼承了傳統文化。同時,每一代人都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需要對傳統文化加以改造,在傳統文化中注入新的內容,拋棄那些過時的不合需要的部分。
⑤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階級性。一般文化是從抽象意義上講的,現實社會只有具體的文化,如古希臘文化、羅馬文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現代文化等。具體文化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是受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制約。如有石頭,才有石器文化;有茶樹,才有飲茶文化;有客廳和閑暇時間,才會有歐洲貴族的沙龍文化。文化具有時代性、地區性、民族性和階級性。自從民族形成以後,文化往往是以民族的形式出現的。一個民族使用共同的語言,遵守共同的風俗習慣,養成共同的心理素質和性格,此即民族文化的表現。在分裂為階級的社會中,由於各階級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同,社會地位不同,因而他們的價值觀、信仰、習慣和生活方式也不同,出現了各階級之間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由各種元素組成的一個復雜的體系。這個體系中的各部分在功能上互相依存,在結構上互相連結,共同發揮社會整合和社會導向的功能。然而特定的文化有時也成為社會變遷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阻力。
楊心恆
6.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
文化,就詞的釋意來說,文就是「記錄,表達和評述」,化就是「分析、理解和包容」。文化的特點是:有歷史,有內容,有故事。不少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一直努力,試圖從各自學科的角度來界定文化的概念。
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會現象與群族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
文化包含著八大藝術和第九藝術
其中中國文化烙印著民族與時代的特點,既有傳承又有發展,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是新時代的儒學思想。
7. 什麼是文化常識
1.什麼是文化常識
四、文化常識: 1、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2、三國:魏、蜀、吳。 3、「四大古典名著」:《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
4、「四大民間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台》、《孟姜女》、《白蛇傳》。 5、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巨匠:契訶夫、莫泊桑、馬克•吐溫、歐•亨利。
6、蘇軾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消帶敗,其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7、馬致遠的散曲代表作《天凈沙•秋思》,被譽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創作了我國古典小說中最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品《紅樓夢》(又稱《石頭記》),它問世後就廣為流傳,深受人們喜愛,還出現了專門研究該書的一門學問——「紅學」,「紅學」現已成為世界文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 9、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陳毅被稱為「元帥詩人」; 臧克家因詩作多為農村題材,有「泥土詩人」之稱; 田間被聞一多譽為「時代的鼓手」(擂鼓詩人)。
10、歲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書、畫。 13、文房四寶:筆、墨、紙、硯。
14、四庫全書:經、史、子、集。 15、《詩經》「六義」指:風、雅、頌(分類)、賦、比、興(表現手法)。
16、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17、桂冠、鰲頭、榜首、問鼎、奪魁:第一。
18、三綱五常:「三綱」: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 19、「四書」「五經」是儒家的主要經典:「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指《詩》《書》《禮》《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媧、神農;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21、五金:金、銀、銅、鐵、錫。
22、五味:酸、甜、苦拿顫、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說「永」字具有:點、橫、豎、撇、捺、折、鉤、提八種筆畫。 25、古代的學校有庠、序、太學等名稱,明清時最高學府為國子監。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27、古代科舉考試(從隋代至明清): A 童生試,也叫「童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合格後取得生員(秀才、相公)資格,這樣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B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由秀才參加,考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員。 C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D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
附:(表格) 級別 (童試)院試 正式科舉考試 鄉試 會試 殿試 時間 每年一次 三年一次(秋) 三年一次(春) 會試後同年4月 地點 府(州)縣 省城 禮部(京城) 宮殿 應試行大者 儒生、童生 秀才 舉人 貢士 獲取功名 秀才 (舉人)第一名為解元 (貢士)第一名為會元 (進士)前三名為: 狀元、榜眼、探花 正式的科舉考試分類:鄉試、會試、殿試三級。 連登三甲(三元及第):解元——會元——狀元古代科舉考試。
五、詩句與人: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 已知天下三分鼎,猶竭人謀就出師。
——諸葛亮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司馬遷 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李白 千古詩才,蓬萊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蓮居士謫仙人。——李白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歐陽修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世上蒼痍,詩中聖哲;人間疾苦,筆底波瀾。
——杜甫 猶留正氣參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文天祥 深思高舉潔白清忠,汩羅江上萬古悲風。
——屈原 四面湖山歸眼底,萬家憂樂在心頭。——范仲淹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枝女兒花。
——李清照 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魯迅 *** 稱朱自清:「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人。」
列寧贊高爾基:「無產階級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 芭蕾舞的化身:烏蘭諾娃。
關漢卿被稱為:「東方的莎士比亞」。 六、一句話評書: ①《三國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紅樓夢》: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曹雪芹語) ③《夢溪筆談》:中國科技史上的坐標。
(英•李約瑟) ④龍爭虎鬥:《三國演義》 ⑤帝王的鏡子:《資治通鑒》 ⑥雋永的說辭:《戰國策》 ⑦不朽的戰爭藝術:《孫子兵法》 ⑧舊時代的葬歌:《駱駝祥子。
2.何謂普及文化知識
「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普及文化知識是指在全社會廣泛開展人文社科、文藝欣賞、法制、科技衛生等基礎知識的普及工作。
加強村鎮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家庭文化建設,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推進工程」,推動文學、戲劇、音樂、舞蹈、曲藝、雕塑、繪畫、工藝品、風俗、技藝等到農村、到工廠、到軍營。 高度重視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普及教育,使廣大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識和傳統文化技藝。
在國民教育中加大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的比重,加強哲學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教育。加強群眾文化創作,發揮文化館(站、中心)等文化機構的組織作用,充分利用傳統節日、重大節慶、廣場文化活動等載體,開展歌詠、讀書、書法、朗誦、科普知識等各種群眾性文化活動。
組織文藝工作者深入基層演出,鼓勵和支持專業藝術院團富餘、離退休演藝人員開展群眾性文藝輔導或展演活動。國有文化單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場次的免費演出和藝術講座,在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藝術欣賞水平。
3.文學常識與文化常識有什麼區別區別
1、含義不同
文學常識廣義指涵蓋文化的各種問題。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學中的地理,歷史各種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們眾所周知的文學習慣。
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歷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如歷法中細分為紀年法、紀月法、紀日法、紀時法。
2、內容不同
文學常識體裁分類:詩歌、小說、散文、戲曲,小說分類:筆記、傳奇、平話、章回,散文分類敘事、游記、說理、抒情。
文化常識包括習慣、歷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等。
(7)不懂什麼是文化路線擴展閱讀:
文學常識
1、從中國上古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期間的文學,叫先秦文學。
2、神話產生在文字發明以前。神話中充滿了豐富的想像,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
3、在中國流傳最廣的神話是「女媧補天」、「後羿射日」、「精衛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書》是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相傳曾經由孔子編選。
5、《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廟樂章共305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代文化常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學常識
4.知識和文化有知識沒文化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知識什麼是文化呢 愛問知識
「有知識 沒文化」的含義簡單地說就是受過各類高等教育,卻不懂如何待人接物,沒有教養。
這里的知識側重指人們的專業技能,是人們改造社會、造福人類的手段。主要是指具體學科的知識,例如物理知識、醫學知識、文史知識等,是偏重於記憶性、技術性、職業性的知識 這里的文化側重指人們的精神層面,包括人格修養、理想信仰、精神境界、文化自覺、社會責任等等; 有專業知識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有文化的人,知識水平也不一定高.文化是個人修養修為,李有才板話中的李有才,也識不了幾個字,但他絕對是個文化人,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生活常識沒他不懂的.。
5.文化和知識有什麼區別
人們總把知識分子當作文化人來看待,我覺得不妥。知識分子是掌握了一定知識的人,實質是工匠,知識工匠而已。不要混淆了知識與文化的概念。文化與知識是相互聯系有互相區別的兩個概念。前人的文化結果或者成就只能是後人的知識,後人掌握了並不意味著後人就擁有了文化,只能是掌握了知識。
什麼叫文化?什麼叫知識?什麼叫知識分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寫的《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定義的。文化,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同樣的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知識,1、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2、指有關學術文化的:知識份子-知識界;知識分子,具有較高文化水平、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如科學工作者、教師、醫生、記者、工程師等。從概念看而這就是有相當的區別的。
現如今,文化一詞被廣泛的濫用了,酒文化、茶文化等等。文化一詞似乎已經貶值到了一文不值的地步。不論什麼事情彷彿一和文化掛上鉤就瞬間高尚了、高雅了。如此說來 *** 現象乾脆也叫做 *** 文化、艾滋病也理所當然的可以稱之為性病文化的組成部分了。腐敗也可以稱之為腐敗文化了。那樣,我們是不是可以開設一些相關學科,大學里也相應設立什麼酒文化系、 *** 文化系、性病文化系、腐敗文化系了?培養一些此類學科的碩士、博士。不過至今尚沒聽說中國、就是外國也沒聽說有開設此類學科的。現今的中國人一向崇尚與國際接軌,可是在這個問題上恐怕是沒有什麼軌可接,不然以我們中國人的特性早就接上軌了
6.文化和知識有什麼區別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
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
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
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
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
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
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
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知識:①人類的認識成果。
來自社會實踐。其初級形態是經驗知識,高級形態是系統科學理論。
按其獲得方式可區分為直接知識和間接知識。按其內容可分為自然科學知識、社會科學知識和思維科學知識。
哲學知識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知識的總體在社會實踐的世代延續中不斷積累和發展。
②有關學術文化的:知識界|知識分子。 ③相識;朋友: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
根據上述內容,個人覺得文化和知識最基本的區別,詞語的內容上一個趨向感性,一個則是較為理性。
7.文學常識是什麼
文學常識的范圍
1.作家作品。包括:中國古代作家姓名、字、號、溢號、朝代、作品及作品集、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品集的體例;中國現代當代作家姓名、籍貫、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外國作家的姓名、國籍、時代、作品及作品集、成名作、代表作、文學流派、對作者及作品的評價。
2.古代文化常識。如天文歷法、地理、官職、科舉禮儀、稱謂名號等。
3.文體知識與類別。包括古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和現代文體知識及類別,如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詩歌、散文、小說等。
4.有關作品內容的知識。如名家名篇中的人物形象、情節安排、環境描寫的名句、名段;古代作家作品中的成語、典故、名句的出處;詩、詞、曲的名句;等等。
8. 什麼是文化
①定義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心靈(精神世界)的外化。精神世界具有內在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有一些他人無法感知的東西,這些方面不是文化;精神世界具有外化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會通過各種譽舉形式表嘩改現出來,這些形式就是文化。波普的「世界Ⅲ」指的就是文化。
狹義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與經濟、政治相對應(「文化建設」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最狹義的文化是指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等等,與思想道德、科技教育相對應(「文化素亂虛判質」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②大類
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態文化。
9. 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目標與路線是什麼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建設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關鍵是增強全民族亂唯文化創造活力。要深化文嘩滲培化體制改革,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為人民提供廣闊文化舞台,讓一切文化創造源泉充分涌流,開創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生活更加喊蠢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10. 走文化人路線好還是走江湖人路線好
走文化橡空人路線好遠遠走江湖人路臘孝線
不過文化人路線代輪如稿價很高的
還是好好的走平常人的路線繼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