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永昌有哪些傳統文化創意資源

永昌有哪些傳統文化創意資源

發布時間:2023-05-19 13:50:01

①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② 永昌特色小吃 永昌特色小吃有哪些

1、油餅子卷糕和糖花子

油餅子卷糕和糖花子是很有特色的小吃,也是最誘人的風味小吃。

2、清河水煮雞

清河水煮雞土香土色,且有補腎益精、滋補養顏,養血潤燥、健脾壯骨、培益臟腑,對於產後體虛食之有益。且富含磷、鈣,對於嬰兒骨質發育甚為有利;含蛋白質豐富,對於產後母體營養豐富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形成了天然、保健、養生、美味於一體的滋補葯膳清燉雞。

3、永昌卜拉子

采選香豆葉裂孝、艾葉、榆錢等天然植物花葉,摻優質精細麵粉蒸制而成。色香味俱佳,為永昌傳統的地方美食。

4、羊羔肉墊卷子

羊羔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幾百年來風行的一種風味名吃,金昌的風味則更純正地道。由於羊只主食北山咸草,羊羔肉質地細嫩,瘦而不柴,營養豐富,且無一絲膳味,堪稱塞上佳餚。金昌羊羔肉墊卷子講究用料,配方嚴歲源緩格,工藝精良。製作時乎模選擇 1-2年齡羔羊現宰殺,經過獨特的烹飪,在其肉湯中加入面卷同時加工,色正,味純,香氣四溢,鮮嫩可口,令人食而不忘。

③ 舌尖上的永昌,難以拒絕的誘惑

曾經去過許多盛產特色 美食 特色小吃的地方,西安的回民街、成都的沙西線、濟南的芙蓉街、上海的城隍廟、北京的牛街簋街,有的以精緻考究著稱,有的以地方特色飲譽國內外,但是當你來到地處河西走廊重要節點的古城永昌,就會被這里特色 美食 的琳琅滿目震驚,被這里的物美價廉折服,被這里的綠色食材迷倒,舌尖上的永昌極具誘惑。

隨便網路一下,就會知道永昌是一個 歷史 文化異常厚重的古城,這里商周、春秋、戰國時代就是西戎、月氏的牧地,畜牧業由來已久,秦漢時期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就開始在這里碰撞交融,作為絲綢之路上的經濟、文化、交通重鎮,中原的餐飲習慣,西域的異域 美食 ,本土的特色食材,再加上連綿不絕的民族交融,還有祁連山北麓和阿拉善南緣這種獨特的地理地貌,文化傳統異彩紛呈,永昌古城的特色 美食 地方小吃就具備了地域性和包容性,如此兼容並蓄想不出名都難。

說起永昌 美食 ,不能不提到具有永昌特色的農副產品,再精良的烹飪技藝也離不了優質食拆簡大材的支撐。永昌羊肉、永昌胡蘿卜、永昌啤酒大麥是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是極具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還有永昌高原無公害蔬菜近些年也是信譽卓著,娃娃菜、紅辣椒、西蘭花都行銷各地,永昌發菜和永昌蘑菇小有名氣,還有永昌驪靬金鱒魚,也徹底顛覆了人們咐棚對河西走廊的印象,優質的泉水終於讓傳統的虹鱒魚演化成獨具地域特色的金鱒魚,這些冷水魚極大地豐富了百姓的餐桌。

在永昌,人們說起 美食 就會首推永昌羊肉,這些吃著山坡中草葯,喝著祁連山融雪水長大的羊們,為人類貢獻出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榮譽的永昌羊肉,好羊肉再加上獨特的烹飪技藝,自然會製作出品味獨特的美味羊肉盛宴,黃燜羊肉、炭烤全羊、胡辣羊肉、清燉羊肉、清湯羊肉、羊肉泡饃、羊肉涮鍋,還有永昌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金昌乃至河西走廊的風味名吃,是金昌上千家「農家樂」的主打菜餚,在永昌吃羊肉,要記住一句絕對真理:吃羊肉不吃蒜,營養減一半!

羊羔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幾百年來盛行的一種地方名吃,永昌的風味則更為純正地道。這些當地的羊就喜歡吃北山上的鹼草,所以羊肉肉質細嫩,瘦而不柴,營養豐富,且無一絲膳味。說起永昌的羊羔肉或羊羔肉墊卷子,就是清朝愛國名將、兩廣總督、禁煙英雄林則徐當年在謫貶新疆的路上,在品嘗羊羔肉墊卷子之後都大為贊賞,就是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羊肉墊卷子,在征服了本地人之後繼續攻城略地,在首屆中國金牌 旅遊 小吃評選活動中,榮膺中國金牌 旅遊 小吃桂冠。

在永昌羊肉還有一種旅豎吃法,據說還上了舌尖上的中國,特製的磚砌烤爐體量龐大,透著西北的豪爽大氣,大塊的上好羊肉,特大的鐵質烤盤,一盤要有六七斤羊肉,60塊錢一斤的羊肉還是引得食客紛至沓來, 特殊的腌漬配料,碼上腌漬好的羊肉,點綴上切好的土豆塊,燃料就是當地特有的胡麻秸稈,30分鍾出爐,既是烤,也是悶,也是熏,融入胡麻秸稈燃燒後特殊的香味,再佐以永昌的蔥頭、辣椒,待羊肉上桌,頓時是滿室生香,人們味蕾大開,饕餮客們的盛宴開始了。

永昌的羊肉好吃不假,永昌的釀皮也是人間美味,其製作方法不妨也說說,在麥面中摻和一定量的鹼面,用溫水調成硬性的面團,幾經揉搓,等面團精細光滑,再放到涼水中連續搓洗,洗去澱粉,直到面團成蜂窩狀的軟膠樣時為止。這軟膠樣的面團煮熟後稱作麵筋。剩下的麵糊待水沉澱後,倒出浮水,將沉澱麵糊舀在鋪有棉布的蒸籠中蒸熟同樣煊香四溢,吃的時候切成長條,綴以麵筋數片,澆拌上自製的調料,酸辣醇香,冷熱均宜,四個季節品嘗都有各不相同的 美食 味道。

在永昌還有一種 美食 必須得濃墨重彩得說說,那就是攪團。攪團是西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可以准確地定義為用面攪成得漿糊,陝甘寧的老百姓最中意攪團,有蕎麥攪團、玉米攪團、洋芋攪團之分。在大西北有一種說法,誰家娶的媳婦是不是賢惠能幹,就看她打的攪團夠不夠光滑,夠不夠筋道。攪團是生活貧困時常吃的飯食,現在卻成了人們尋找鄉愁回味過去的特色小吃。攪團的做法不復雜,關鍵是加上炒好的酸菜、蒜苗,再配上一些辣椒,那滋味想想就令人垂涎欲滴了。

之所以要寫這篇文章,就是感覺永昌的 美食 太豐富太精彩,如果不予以推薦就感覺對不住自己,當今的時代不懂得分享就太自私了。在永昌有些 美食 的名字雖然聽上去土得掉渣,卻最能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比如搓魚子、炕鍋子、窩窩子、蓬灰面、卜喇子、甜丸子、麻花子、油饊子、麻辣粉,還有永昌羊雜碎也是極致美味,永昌水餃、清河油糕都是極致美味,雜糧拌湯據說是大醉之後的醒酒佳品。

如今在街上要想品嘗到地道的永昌 美食 ,要想欣賞到眾多永昌 美食 的製作過程,感受西北特色小吃的獨特魅力,也屬不容易,分散經營還是存在諸多問題的,衛生、檢疫、規范、宣傳、推廣都不好把控,然而在永昌古城最有名的鍾鼓樓附近,毗鄰這座始建於明代的古典建築有個很知名的鍾樓小吃城,匯聚了西北乃至華夏名吃,成了永昌特色 美食 的集大成者,天下小吃與永昌 美食 相得益彰,真正做到了物美價廉,還將環境打造、品牌營銷、文化融入、規范管理做到了極致。

其實在永昌古城不但有特色 美食 ,也有絕色美景,記載了中西方民族文化交融的驪靬古城,曾經繁盛一時的聖容寺,風光旖旎的北海子和北武當山,還有打造建設中的絲路牧歌田園綜合體,都是很值得一看的景緻。都說要想拴住遊客的心,先拴住遊客的胃,民以食為先果然是博大精深,永昌既有美景又有 美食 ,還有豐富的物產資源,關鍵是還有一群熱情好客務實能乾的永昌人,永昌的未來值得期待哦!

④ 永昌街道的永昌古街

永昌街道古街是金華市現存最完整的一條古街。該街起源於元朝,初步形成於明朝,而到清朝商貿達到極盛。古街全長1000多米,至今保存有完好的明清古街坊、店鋪百餘家,以及水閣樓20多家。古街主要古跡有清徽州會館知橋、明崇德堂、宋庵頭古井等。其中永昌古橋為三孔半圓石拱橋,橋上石獅子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青石欄板浮雕圖案十分精美。專家認為,永昌古街對於研究浙西古商貿文化具有相當高的參考價值。現屬於省級歷史文化村鎮。

「先祖居汴梁河南鞏縣永昌之地,厥後徙於衢州,婿於蘭溪徐氏,卜居此地,故名永昌。謂其地久天長、子孫永遠蕃昌也。」明萬曆年間永昌趙人趙賢佐在《永昌記》一文中描述了永昌之名的來歷。永昌最初是由宋太祖之弟趙廷美第七世後裔趙公傳遷入後形成的村落,明清時期由於水陸交通便捷成為古蘭溪縣最主要的集市之一,匯集了大量徽商並建有會館。
永昌古街位於蘭溪市西部的永昌街道永昌村,距市區約10公里, 330國道從古街旁穿過。從此地孔塘殿山、大洋山、許店山等商周遺址的考古發掘情況看,該地早在商周時期就有人類活動,吳越時期已形成村落。永昌因永昌溪得名,歷來是商賈薈萃之地,古街形成於元代,發展於明代,至清代達到鼎盛時期,當時著名的徵商在此設立徽州會館,可見當時市場繁榮、店鋪林立的盛況,至今老街還較完整保存了當時原貌,商貿依然相當發達。古街東西走向,全長1000米,寬4-5米,整個古街區佔地面積約15000餘平方米,整體風貌保存的相當完整。街區兩側有多條里弄向外輻射,格局呈「豐」字形,小巷裡弄深處則分布民居、宗祠、寺廟、會館等建築。白牆灰瓦連綿成片。街區內有雙溪灌穿而過,即為居民商賈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作交通運輸、消防、排污之用。主要巷道有左右街、橫街、水坑沿、西頭掘(李山裡)、郭背路,牛市巷、鵝巧斗市巷、樟林巷、六口塘沿、橋西巷等等。孝猛磨老街上有傳統店鋪肆坊百餘家,具體有酒坊,永裕醬坊、李山號鐵店、德濟堂、太尉殿等。古街東西兩頭各立牌坊一座,分別是清乾隆59年諸葛氏節孝石坊和清乾隆47年章氏族石坊,過溪有石拱橋及20多間長四十餘米水閣樓相連,中間有一排塘,環境優美。明萬曆二十四年趙賢祖《永昌排塘記》雲:「邑之市鎮永昌為最,鎮之池水排塘為最,塘在中心,上下二湖旋、繞、左連上堰,右接雙溪,前遵大道,後附民居,有似乎排塘,故名也。」永昌現存傳統建築多為明清時期的所建,基本保持著清末民初的格局。建築類型豐富,其現存建築形成多樣有石坊、拱橋、梁橋、古溪道、水閣樓、古店鋪、古作訪、古民居、宗祠、神廟、商業會館等,既有江南水鄉特徵,又有傳統之風味。集居住、經商、作坊於一體,較完整的保存了歷史風貌,是一處典型的江南街區。主要文物古跡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積慶堂,重要傳統建築有徽州會館、崇德堂、庵頭古井、李氏蕃衍廳(李氏大廳)、忠義祠、永昌橋、節孝石坊 、旌節石坊等。傳統文化有婺劇、越劇、十響班、三合班、座唱班,說書附本地傳統戲曲演唱班,以及舞龍(迎龍燈)、舞獅、喜訂樂隊、映歌。傳統工藝有剪紙、麥桿編、竹編、草編、木雕、石雕、印染等。

⑤ 永昌縣(甘肅省下轄縣)詳細資料大全

永昌縣隸屬於甘肅省金昌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

截至2014年,永昌縣轄6鎮、4鄉,共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總人口23.53萬人(2017年底),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2017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6億元,較2016年增長3.5%。2018年10月10日,甘肅省 *** 批准永昌縣退出貧困縣。

基本介紹

建制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貌,氣侯,自然資源,礦藏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交通運輸,政治體制,經濟概況,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學技術,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衛生,人民生活,社會就業,社會保障,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風俗習慣,名優特產,名勝古跡,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據境內發掘的石犁和鴛鴦池、毛卜喇、水磨關、二壩、九壩、亂墩子灘、九個井等20多處新石器時代古文化遺址和大量文物考證,在距今萬年前到4000年前後原始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早期,人類就在今永昌縣境西大河和東大河流域繁衍生息。商周時薯此為西戎牧地,春秋戰國至秦時為月氏諸族牧地。 永昌武當山 西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冒頓單於遣右賢王逐走月氏,遂為匈奴右地。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萬騎出兵河西,逾焉支山,擊敗匈奴,在河西置武威、酒泉郡。10年後為打通西域,隔絕南羌與匈奴,又將二郡分為武威、酒泉、張掖、敦煌4郡,縣地分屬武威郡和張掖郡。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國分為13州,今永昌縣境先後置4縣,即武威郡所屬鸞鳥縣,張掖郡所屬番禾、驪靬、顯美縣。 三國魏至西晉,永昌為番禾、顯美、驪靬3縣地,先分屬兩郡,後改屬武威郡。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前涼王張軌依焉支山置焉支、新鄣2縣,屬永寧中新置之武興郡,番禾、顯美、驪靬仍屬武威郡。晉太元元年(376年),前秦滅前涼。晉太元十一年(386年)秦將呂光自立涼州牧,定都姑臧,稱後涼。隆安元年(397年),禿發烏孤正吵自稱西平王,為南涼;同年,段業叛呂光,改元神璽,為北涼,後涼遂滅,今縣地屬南涼;隆安五年(401年),北涼沮渠蒙遜滅西涼和南涼,置涼、秦、沙3州,番禾屬北涼番禾郡。南北朝時期,北魏涼州領10郡,其中番禾郡領彰(鄣)、燕支(即焉支)2縣。 西魏時顯美屬涼州,番禾郡領番禾。 驪靬城 北周時,力干(即驪靬)、鄣、燕支屬涼州總管府武威郡,廢顯美縣,其地入姑臧,番禾廢郡置鎮。 隋文帝開皇中期(590年左右),復置番禾縣,屬武威郡。大業元年(605年),將力干、鄣、燕支等縣並入番禾縣,仍屬武威郡。 唐初仍置番禾縣。咸亨元年(670年),於縣置雄州。調露元年(679年)廢州。天寶三年(744年),改番禾縣為天寶縣,景龍元年(707年)廢,先天二年(713年)復置。廣德二年(764年)被吐蕃所陷。咸通二年(861年),張義潮逐吐蕃,克涼州,復歸唐朝。 五代十國時期,涼州屬地均被吐蕃、回鶻、黨項諸族佔領。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歸宋領地,隸西涼府。宋景德元年(1004年),黨項族李元昊攻佔甘、涼2州,於景祜五年(1038年)在興慶府(今銀川)建立西夏政權,番禾置永州,屬西涼府。 南宋寶慶二年亦即西夏寶義元年(1226年),成吉思汗出兵滅西夏,重設西涼府。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諸王只必貼木耳築新城成,賜名永昌府」(《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宮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立焉」(《元史·地理志》),屬甘肅行中書省。永昌之名自此始,沿用至今。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置永昌衛,隸陝西行都指揮使司。 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永昌衛為永昌縣,隸涼州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州改道,永昌縣屬甘涼道;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各縣直屬於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劃全省為7個行政督察區,永昌屬第六行政督察區。同年11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西路軍進駐永昌,建立中華蘇維埃永昌區(縣) *** ,歷時40多天。 1949年9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縣人民 *** ,屬武威行政專員公署。 1955年10月,改稱永昌縣人民委員會,屬張掖專署(河西3專署合並)。 1961年又分設武威、張掖、酒泉3專署,永昌又歸武威專署所轄。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縣革命委員會,取代原永昌縣人民委員會。 1980年,恢復永昌縣人民 *** 。 1981年2月,國務院批准成立金昌市,永昌縣劃屬金昌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永昌縣轄6鎮(城關鎮、河西堡鎮、新城子鎮、朱王堡鎮、東寨鎮、水源鎮),4鄉(紅山窯鄉、焦家莊鄉、六壩鄉、南壩鄉),共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永昌縣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

地貌

永昌縣境內地勢以山地、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

氣侯

永昌縣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截至2014年,永昌縣已發現的礦產地60多處,主要有鐵、銅、鎳、鉛、鋅、鎢、鉍、磷、瑪瑙、岫玉、水晶、石灰石、白雲岩、石英岩、螢石、石膏、粘土、膨潤土、煤、石油等17種。其中,大型礦床6處,中型礦床9處,小型礦床15處,礦點礦化點32處,分屬於4個礦產類型。 黑色金屬類主要為鐵礦,有中型鐵礦床1處,小型礦床1處,礦點礦化點9處,礦石總儲量2000萬噸,年開采量10萬噸。其中,東大山中型鐵礦總儲量1946萬噸,Tfe品位35.6%,現已開采,為河西堡鐵廠利用。 有色金屬類主要有銅、鎳、鉛、鋅、鎢、鉍等6種,其中巨大型銅鎳礦床1處,礦點礦化點10處。金川鎳礦(現屬金昌市轄區)為中國特大型硫化鎳礦床,僅次於加拿大國際鎳公司的礦床,居世界第2位。除鎳外,還有銅、鈷、鉑族等14種有價元素。已探明鎳儲量500多萬噸,佔全國鎳儲量的80%;銅儲量300多萬噸,僅次於江西德興銅礦,居全國第2位;鈷15萬噸;鉑族金屬儲量佔全國已探明的儲量的90%。礦床之大,礦體之集中,可供利用金屬之多,在國內外都是罕見的。 非金屬類有磷、石灰岩、白雲岩、石英岩、石膏、粘土、膨潤土等礦種。其中,大型礦床5處,中型礦床8處,小型礦床6處,礦點10處。以瑩石、陶土為最,瑩石總儲量251萬噸,年開采量2萬噸;陶土總儲量120萬噸,年開采量o.3萬噸;石英砂儲量2544萬噸,待開發。白雲岩、膨潤土儲量也相當可觀。 可燃性礦產類有煤、石油、油氣——地瀝青等礦種。其中,有小型煤礦8處,礦點l處,總儲量8497萬噸,年開采量20萬噸;油氣——地瀝青礦點2處。石油礦點1處,曾於50年代開采過,日產油200公升。

生物資源

動物資源 截至2014年,永昌縣屬國家一類保護的有雪豹、藏雪雞2種;屬二類保護的有藍馬雞、馬鹿、麝、猞猁、獺、鵝喉羚、天鵝7種;屬三類保護的有石豹、黃羊2種。獸類主要有老虎、黑熊、雪豹、豺、紫貂、水獺、猞猁、麝、馬鹿、灘黃羊等40多種;禽類多達114種,其中猛禽類有14種,鳴禽類有45種,鶉雞類有8種,涉禽和游禽類有14種,鳩鴿類有6種,攀禽類有4種。 植物資源 截至2014年,永昌縣林業用地總面積達211.37萬畝(不包括山丹馬場管理的西大河林區),其中:有林地21.91萬畝,疏林地0.58萬畝,灌木林地170.85萬畝,未成林地8.11萬畝,苗圃地0.26萬畝,宜林地9.66萬畝,活立木蓄積123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28.02%。據調查,天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樹種共24科、45屬,約70多種。在祁連山林區形成群落的主要樹種有青海雲杉、松柏、串地柏、高山杜鵑等15種;北部荒漠區形成群落的樹種有梭梭、白梭梭、花棒沙拐棗、寧條等;綠洲栽培樹種有油松、側柏、楊樹、柳、核桃、榆、沙棗、梨杏、蘋果等。野生葯用植物主要有:草參、枸杞、甘草、麻黃、益母草、黃芪、大黃、羌活、獨活、防風、柴胡、鎖陽、桔梗、土茯苓、赤芍、荊芥等。其中,以麻黃、甘草為多,利用價值較高。此外,鹿茸、麝香、羚羊角等葯材也比較豐富。

人口民族

截至2017年底,永昌縣常住人口23.53萬人,比2016年末減少0.0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82萬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0.23%,比2016年末提高1.9個百分點。全年出生人口0.23萬人,出生率為9.6‰;死亡人口0.13萬人,死亡率為5.33‰;自然增長率為4.27‰。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蒙古族、回族、番族等。

交通運輸

2017年,永昌縣公路通車總里程2187公里(含高速公路、國道、省道)。全年完成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77元,新建、改建通村油路224公里。2017年末,全縣注冊機動車總量47600輛,其中:機車19379輛,汽車27738輛;在汽車中,公路客運車120輛,貨運車3058輛,計程車593輛,小汽車23967輛。本年新增注冊機動車1341輛。

政治體制

縣委副書記、縣長:張政能 常務副縣長:趙光學 副縣長:劉延霞、祁尚榮、耿大明、張登基、尹發武

經濟概況

綜述

2017年,永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7.96億元,較2016年增長3.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09億元,較2016年增長5.8%;第二產業增加值16.81億元,較2016年增長2.1%;第三產業增加值35.06億元,較2016年增長3.2%。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23.7:24.7:51.6。人均GDP達到28831元(摺合4270美元),較2016年增長3.9%。 2017年,永昌縣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4.56億元,較2016年下降65.86%。共實施投資項目129項,完成投資21.26億元,同比下降68.30%;其中:新開工項目71項;本年投產項目52項。 2017年,永昌縣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3.3億元,較2016年下降32.16%。商品房銷售面積6.8萬平方米,較2016年增長162.13%,其中:住宅6.6萬平方米,較2016年增長154.21%;商品房銷售額2.13億元,較2016年增長173.43%。 2017年,永昌縣實現大口徑財政收入5.94億元,較2016年減少19%;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08億元,較2016年減少12%;全縣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5.02億元,較2016年增長8.6%。 2017年,永昌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99.27億元,比年初增加1.11億元,較2016年增長1.1%。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4.24億元,較2016年增加6.54億元,同比增長9.7%。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101.57億元,較2016年初增加2.43億元,同比增長2.5%。

第一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6.27億元,較2016年增長5.8%,其中:農業實現增加值12.88億元,較2016年增長5.28%,林業實現增加值0.14億元,較2016年增長7.48%,畜牧業實現增加值3.06億元,較2016年增長8.07%,漁業實現增加值0.01億元,較2016年下降36.26%,農林牧漁服務業實現增加值0.18億元,較2016年增長7.14%。 2017年,永昌縣農作物播種面積95.23萬畝,較2016年減少0.26萬畝,同比下降0.27%。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6.05萬畝,較2016年減少1.29萬畝,下降1.9%;小麥播種面積31.71萬畝,較2016年增加0.15萬畝;大麥播種面積9.63萬畝,較2016年減少1.9萬畝;玉米播種面積17.07萬畝,較2016年減少0.22萬畝;薯類播種面積6.43萬畝,較2016年增加0.34萬畝。油料播種面積7.27萬畝,較2016年減少1.03萬畝;葯材播種面積1.59萬畝,較2016年增加0.07萬畝;蔬菜播種面積14.79萬畝,較2016年增加0.99萬畝;其他作物播種面積5.53萬畝,較2016年增加1.26萬畝。 2017年,永昌縣新改建日光溫室和塑膠拱棚600座、養殖小區10個,建成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設施1萬平方米;發展高效節水面積3萬畝,建成高標准農田5.5萬畝,新建冷鏈貯藏設施9萬立方米,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市縣級示範性家庭農場26家、專業合作社34家,以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為主的現代農業發展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基本構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正式授牌,農產品線上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永昌胡蘿卜被評為「甘肅十大農業區域公用品牌」,永昌高原夏菜遠銷華東、港澳和韓國、中亞等市場,永昌羊肉在京東等知名網站開店銷售,品牌效應初步顯現。 2017年,永昌縣畜禽總飼養量達到221.26萬頭(只),較2016年增長5.07%,其中:羊飼養量112.97萬只,較2016年增長2.78%;豬飼養量10.05萬頭,較2016年增長5.13%;牛飼養量5.01萬頭,較2016年增長4.49%;家禽飼養量93.08萬只,較2016年增長12.93%。 2017年,永昌縣完成造林面積0.62萬畝,其中人工造林面積0.62萬畝,四旁植樹70萬株,新育苗木150畝,封山育林1.2萬畝、森林撫育0.5萬畝。 2017年,永昌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75.49萬千瓦,較2016年減少1.26%;年機耕面積達91.3萬畝,較2016年增長15.06%;機播面積79.5萬畝;機收面積76.39萬畝;農機化綜合作業水平達到86.17%。 2017年,永昌縣全年漁業養殖面積114畝,漁業產品592噸,與2016年持平。

第二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工業增加值11.9億元,較2016年增長2.7%,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1.3億元,較2016年增長3.0%。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省市屬工業實現增加值7.2億元,較2016年增長9.4%;縣屬工業實現增加值4.1億元,較2016年下降5%。 2017年,永昌縣54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3.46億元,較2016年減少5.7%;產銷率96.3%,較2016年提高1.8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0.90億元;利潤總額-2.54億元,減虧1.23億元。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16戶,較2016年減少5戶,虧損面達29.6%;虧損企業虧損額4.46億元,較2016年減少1.09億元。 2017年,永昌縣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89億元,較2016年增長0.3%。全縣13戶資質以上建築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77億元,較2016年下降4.15%;簽訂契約金額2.31億元,較2016年下降2.31%;本年房屋建築施工面積5.49萬平方米,較2016年減少4.79萬平方米,下降46.6%;房屋竣工面積1.76萬平方米,較2016年減少2.82萬平方米,下降61.58%。

第三產業

2017年,永昌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5億元,較2016年增長7.2%。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5.3億元,較2016年增長10.9%;農村消費品零售額12.45億元,較2016年增長2.9%。從消費形態看:全縣批發業銷售額23.74億元,較2016年增長14.4%;零售業銷售額32.34億元,較2016年增長12.4%;餐飲業營業額10.59億元,較2016年增長14.4%;住宿業營業額0.78億元,較2016年增長16.7%。 2017年,永昌縣共登記注冊各類市場主體累計12784戶,注冊資金165.06億元,分別較2016年底增長5.3%、12.79%。其中,內資企業385戶,注冊資金36.16億元;私營企業1889戶,注冊資金91.11億元;農民專業合作社970戶,注冊資金29.05億元;個體工商戶9540戶,注冊資金8.74億元。 2017年,永昌縣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31億元,較2016年增長4.5%,佔全縣生產總值的45.6%,同比提高1.1個百分點。 2017年,永昌縣12家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增加值1.9億元,較2016年下降4.7%。 2017年,永昌縣全縣共有國家4A級景區1個、3A級景區1個、2A級景區1個,「神秘驪靬」景區被列入全省20個大景區核心景區之一;有旅行社3家、旅行社營業部2家、星級賓館9家、旅遊商品研發企業21家,星級農家樂8家。全年接待遊客222.35萬人次,較2016年增長22.35%;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1億元,較2016年增長26.03%。 2017年,永昌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1億元,較2016年增長7.1%。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2.04萬戶,其中:城市固定電話用戶1.79萬戶,鄉村固定電話用戶0.2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24.91萬戶。年末全縣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26.95萬戶。網際網路用戶達到20.77萬戶。全年訂閱報紙107.5萬份,雜志15.2萬份。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永昌縣實施科技項目13項,科技計畫項目總投資676萬元,其中安排科技三項費142萬元。落實科技實驗示範項目18項,引進推廣實用技術14項;建立科技示範基地(點)2個;新培育科技示範戶30戶;組織下派科技特派員24名,舉辦標准化種養殖培訓班10期,受訓人數2000多人(次)。 2017年,永昌縣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0.99億元,較2016年增長13.4%,佔全縣生產總值的1.45%,同比提高0.13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永昌縣有普通中國小25所、職業中學1所。在校中小學生26269人,其中:普通高中生5877人、職業高中學生1540人,國中生7107人,小學生11745人;中國小專任教師1967人。全縣現有幼稚園30所,其中:公辦15所、民辦15所,在園幼兒4191人。全縣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學率達到91.5%;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4%;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8%;普通高考專科以上上線率達到97.3%。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永昌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博物館1個,廣播電視台1座,電視轉播發射台4座,全縣數位電視入戶率達到95%,鄉鎮、村(社區)文化服務場所實現全覆蓋,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9個,市級32個,縣級48個;建成縣級非遺綜合傳習所1個、鄉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5個;「歷史再現」博物館5個。已建成「農家書屋」125個;全年圖書館共借閱圖書近5.4萬余冊,接待讀者8萬餘人次。實施體育惠民工程2項,建成農民健身工程10個。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永昌縣共有衛生機構340個,其中:縣級公立醫院2所,其它公共衛生專業機構3所,鄉鎮衛生院10個;衛生機構擁有床位數686張;衛生技術人員131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392人,注冊護士499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421人。全縣已建成城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社區衛生服務覆蓋率達到100%;在全縣111個村共有村衛生所(室)111個,標准化村衛生所101所。嬰兒和5歲以下嬰兒死亡率分別為4.07‰和5.89‰;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保持在100%;國家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平均保持在95%以上。全縣餐飲業《食品經營許可證》持證率達100%,從業人員健康證持證率100%以上。餐飲單位量化分級測評達到優秀的30家,良好的786家,一般的128家,縣城以上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縣城以下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學校食堂(含托幼機構)量化分級測評達到優秀的9家,良好的32家,一般的0家,量化分級管理率達到100%。

人民生活

2017年,永昌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154元,較2016年增長8.1%;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1234元,同比減少3.4%,恩格爾系數為2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676元,較2016年增加1998元,增長8.1%;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13954元,較2016年減少4.1%;恩格爾系數為28.4%;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47.1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376元,較2016年增加938元,增長8.2%;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性支出9389元,較2016年減少2.6%;恩格爾系數為27.9%;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79.9平方米。年末在崗職工(含四上企業)1.85萬人,較2016年減少7%;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53656元,較2016年增長7.4%。

社會就業

2017年,永昌縣城鎮新增就業6891人,安排高校畢業生就業142人,失業人員再就業6222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727人,城鎮年末登記失業人員105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1%。完成職業技能培訓3501人,輸轉6.2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12.37億元。全縣「四眾」(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台企業6家,向社會提供眾創項目10個,眾創平台從業人員176人、營業收入0.7億元、利潤總額167.9萬元。

社會保障

2017年,永昌縣參加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0746人,參加失業保險8097人,參加工傷保險7135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22494人,參保率98.85%,待遇享受31604人。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23128人,參加城鎮職工生育保險14518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95947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並軌實行統一政策,統一籌資標准,統一報銷比例。 2017年,永昌縣城、鄉低保標准由人均每月580元提高到626元,月人均補差由377元提高到407元,年末全縣城市低保對象2905戶5856人,共發放低保金3804.62萬元;年末全縣農村低保對象6184戶12614人,共發放低保金5213.07萬元。農村特困供養標准提高到7497元,發放優撫資金1277.04萬元、殘疾人補貼324.83萬元。建成互助老人幸福院85個,其中高標准新型互助老人幸福院29個,城市日間照料中心11個,鄉鎮老年活動中心1個。 2017年,永昌縣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024元,較2016年增長11.2%,爭取中央、省、市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283萬元,縣財政投入專項扶貧資金1976元,較2016年增加496萬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4個,財政專項扶貧開發項目17項,貧困人口由年初的262戶836人減少至年末的206戶650人,實現脫貧56戶178人,貧困面降至0.4%。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節子舞 永昌節子舞:俗稱打節子,又名霸王鞭。節子舞由4人到幾十人表演,節子用長80厘米的木棍做成,畫彩,中縷孔串古銅錢,舞時「嚓嚓」做響。有「串花子」、「虎抱頭」、「打四門」等套花,伴隨鼓點,亦武亦舞,變幻莫測,相傳由古時驪靬人的「魚鱗陣」演化而來,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 念卷念卷 念卷念卷是永昌民間的一種古老民俗文藝形式。由佛教「變文」演化而來,屬於講唱文學。文體為韻散夾雜,講時用散文,唱時用韻文。自宋代興起,至今已有千年歷史。 社火 社火在民間廣為流傳。永昌清河地區的社火有太平鼓,西河地區的有打節子、竹馬子,城郊一帶為龍燈和小曲子,各社火都串有舞獅、旱船、舞龍、舞熊、坐唱等。

風俗習慣

飲食:永昌民間一日三餐,以麵食為主,黃、小米次之。有時亦吃「拌面湯」、「雜面攪團」、「珍子稠飯」。 婚姻嫁娶:永昌漢族民眾,歷來實行一夫一妻制,但也有個別娶妾的。明清以來,基本上沿用宋代「朱禮」婚俗,直至民國時期,沒有大的改變。男女15歲左右,開始議婚訂婚,17、18歲即可結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新的婚姻制度。 廟會:永昌傳統的廟會甚多,一年就有30多次。較大的如農歷正月十六日的城隍廟會,五月十三日的孩母山廟會;三月「清明」的城隍會;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的東岳廟會;農歷四月初的孩母山廟會;農歷四月八的北海子金川大寺的浴佛會;農歷五月初五的北五當山廟會等。保留下來的只有「四月八「北海子廟會。

名優特產

永昌縣特產有:虹鱒魚、發菜、蘑菇、甜菜、麻黃、胡蘿卜、啤酒大麥、長壽面(灰面)、皇參、羊肉墊巻子等。

名勝古跡

驪靬城 驪靬城位於永昌縣城南10公里的折蘭寨(今驪靬干村),現存故驪靬城遺址、駐軍營盤、風燧、古戰場、炒鐵台、驪靬亭以及擬建的具有神秘傳奇色彩的驪靬風情娛樂等歷史文化和人文景觀。已成為河西走廊具有魅力的經典旅遊線。 長城 橫貫永昌縣境內的長城,漢代始建,明代補修,全長約120公里。永昌縣境內的古漢、明長城,1981年被甘肅省 *** 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鍾鼓樓 鍾鼓樓位於永昌縣城中心。明朝萬年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成。樓體三檐二層,塔式寶頂,通高24 5米。樓體四周懸有名家書寫匾額12塊,樓上置大鼓巨鍾,以"晨鍾樓鼓"激勵永昌人民。鍾鼓樓是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屬省級文保單位。 金川峽水庫 金川峽水庫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峽谷中,庫容面積6500萬立方米。 聖容寺塔 聖容寺塔座落於金川西村的一山崗上,塔因寺而名,建於唐代。其形與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現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築。高16.2米,為七級方形,空心磚結構,內有壁畫及文字題記,隔御山峽河谷對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級磚塔,高4.9米,外形與大塔相似,均屬唐代建築。其次,御山峽谷還有西夏六體文石刻,花大門石刻,北山岩畫,高昌王墓等旅遊景點。1981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聖容寺 北海子公園 北海子公園位於永昌縣縣城北1里許,始建於唐代,以後歷代都有增建,現存古建築20多個,主體有明、清建築金川寺塔、五佛寺、潔音殿、湖心亭、雷台、葯王洞、火神宮等,以及現代建築騰飛塔、一宇觀、人工湖、游泳池、旱冰場、兒童游樂園、鹿鳴園、驪 亭、馬踏泉亭等。

著名人物

馬三立(1914~2003),男,回族,甘肅省永昌縣人, *** 黨員,著名相聲表演大師,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顧問、天津市曲藝家協會名譽主席等職。 永昌名人馬三立 胡執禮(1539-1589),字汝立,號雅齋,明代永昌人,祖籍蘭州。前後擔任過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文選郎中,通政司右通政提督譽黃,太僕寺卿,光祿寺卿,太常寺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等職。萬曆十七年(1589),卒於就邸。

⑥ 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柴家莊饅頭山的來歷

1、柴家莊的歷史:甘肅省永昌縣柴氏家族慎言傳說是山西省大柳樹來的移民,我們最早來永昌的祖先名叫柴興,是明朝學位,定居落戶在牧羊川,馬蹄山以北十里馬蓮灘,建庄創業。


2、地理位置概述:永昌縣新城子鎮柴家莊,位於祁連山南麓,胭脂山北坡,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時期,它是扼控東西南北的重要要塞,至今當地還有趙家西番毛達達的咐搭衫說法,西番是古時西藏的稱呼,而達達便是蒙古族的稱謂,意思是新城子的趙氏和毛氏,分別是藏族和蒙古族的後裔,由此可見,饅頭山這塊地方在古代,是一個多民族雜居之地,也是各國必爭的戰略要地,在它以南的皇城草原,至今依稀可見蒙古王爺的避暑山莊和屯兵兵營遺跡。


3、「饅頭山」的由來:金昌市永昌縣柴家莊不僅有天境般枝念美的七彩花谷,而且有著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念卷、節子舞就是唯新城子獨有的文化表演形式,目前已是金昌非物質文化遺產。衡腔尤其是新城子人民在舉止言淡中,話語中仍然帶有古文言文辭。草原山凸起的形容「一塊大饅頭」,被古代柴家人稱之為「饅頭山」


⑦ 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哪些

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世界級、國家級和省級。

一,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藏戲 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 甘肅甘南
甘肅花兒

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13 Ⅰ-13 寶卷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第二批:
555 Ⅰ-68 米拉尕黑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類——
第一批: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68 Ⅱ-37 嗩吶藝術 甘肅省慶陽市
第二批:
614 Ⅱ-115 藏族民歌 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藏族民歌
637 Ⅱ-138 佛教音樂 拉卜楞寺 甘肅省夏河縣
638 Ⅱ-139 道教音樂 清水道教音樂 甘肅省清水縣

民間舞蹈類——
第一批: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110 Ⅲ-7 儺舞 文縣池哥晝、永靖七月跳會 甘肅省文縣、永靖縣
第二批:
639 Ⅲ-42 鼓舞 涼州攻鼓子
武山旋鼓舞 甘肅省武威市、武山縣
687 Ⅲ-90 多地舞 甘肅省舟曲縣
688 Ⅲ-91 巴郎鼓舞 甘肅省卓尼縣

傳統戲劇類——
第一批:
213 Ⅳ-69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5 Ⅳ-71 道情戲 隴劇 甘肅省
235 Ⅳ-91 皮影戲 甘肅省環縣
第二批:
735 Ⅳ-134 武都高山戲 甘肅省隴南市

曲藝類——
第一批:
255 Ⅴ-19 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
第二批:
765 Ⅴ-72 秦安小曲 甘肅省秦安縣

傳統(手工)技藝類——
第一批:
392 Ⅷ-42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
398 Ⅷ-48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甘肅省蘭州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00 Ⅷ-50 雕漆技藝 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
第二批:
884 Ⅷ-101 毛紡織及擀制技藝 東鄉族擀氈技藝 甘肅省東鄉族自治縣
916 Ⅷ-133 硯台製作技藝 洮硯製作技藝 甘肅省卓尼縣、岷縣
963 Ⅷ-180 窯洞營造技藝 甘肅省慶陽市

民俗類——
第一批:
485 Ⅸ-37 太昊伏羲祭典 甘肅省天水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
452 Ⅹ-4 七夕節 甘肅省西和縣(乞巧節)
第二批:
978 Ⅹ-71 元宵節 永昌縣卍字燈俗 甘肅省永昌縣
992 Ⅹ-85 民間信俗 西王母信俗 甘肅省涇川縣
994 Ⅹ-87 抬閣(芯子、鐵枝、飄色) 庄浪縣高抬 甘肅省庄浪縣
1015 Ⅹ-108 蒙古族服飾 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
1021 Ⅹ-114 裕固族服飾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傳統美術類——
第一批:
325 Ⅶ-26 慶陽香包綉制 甘肅省慶陽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第一批擴展項目:
313 Ⅶ-14 藏族唐卡 甘南藏族唐卡 甘肅省夏河縣
315 Ⅶ-16 剪紙 慶陽剪紙 甘肅省鎮原縣

傳統醫葯類——
第一批擴展項目:
448 Ⅸ-9 藏醫葯 甘南藏醫葯 甘肅省碌曲縣

三,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85項)

一、民間文學(共計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天祝土族《格薩爾》 西北民族大學

2 Ⅰ-2 隴東紅色歌謠 慶陽市

3 Ⅰ-3 肅南裕固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張掖市肅南縣

4 Ⅰ-4 東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東鄉縣

5 Ⅰ-5 保安族口頭文學與語言 臨夏州積石山縣

6 Ⅰ-6 河西寶卷(武威寶卷張掖寶卷酒泉寶卷) 武威市張掖市酒泉市

7 Ⅰ-7 東鄉族小經文與民間敘事長詩 《米拉尕黑》 西北民族大學

二、民間音樂(共計8項)

8 Ⅱ-1 敦煌藝術-音樂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9 Ⅱ-2 花兒 (蓮花山花兒會 松鳴岩花兒會 二郎山花兒會 新城花兒會 張家川花兒會) 臨夏州康樂縣臨夏州和政縣定西市岷縣甘南州臨潭縣天水市張家川縣

10 Ⅱ-3 佛宮音樂"道得爾" 甘南州

11 Ⅱ-4 清水縣道教音樂縣 天水市清水縣

12 Ⅱ-5 嗩吶藝術 慶陽市西峰區、環縣

13 Ⅱ-6 裕固族民歌 張掖市肅南縣

14 Ⅱ-7 天祝藏族華銳民歌 武威市天祝縣

15 Ⅱ-8 甘南藏族民歌 甘南州

三、民間舞蹈(共計13項)

16 Ⅲ-1 敦煌藝術-舞蹈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17 Ⅲ-2 高高蹺 蘭州市永登縣

18 Ⅲ-3 蘭州太平鼓舞 蘭州市

19 Ⅲ-4 攻鼓子舞 武威市

20 Ⅲ-5 旋鼓舞 天水市武山縣

21 Ⅲ-6 荷花舞 慶陽市西峰區

22 Ⅲ-7 巴當舞 定西市岷縣

23 Ⅲ-8 甘地蹦子 酒泉市

24 Ⅲ-9 多地舞 甘南州舟曲縣

25 Ⅲ-10 尕巴舞 甘南州迭部縣

26 Ⅲ-11 巴郎鼓舞 甘南州卓尼縣

27 Ⅲ-12 儺舞(文縣儺舞-池歌晝 永靖縣儺舞 西固軍儺) 隴南市文縣臨夏州永靖縣蘭州市西固區

28 Ⅲ-13 鍋庄舞 甘南州

四、傳統戲劇(共計8項)

29 Ⅳ-1 道情戲 省隴劇院、慶陽市

30 Ⅳ-2 皮影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隴南影子腔 永登皮影戲 天水皮影戲) 慶陽市環縣隴南市蘭州市永登縣天水市

31 Ⅳ-3 曲子戲 (敦煌曲子戲 華亭縣曲子戲 秦安老調 通渭縣小曲) 酒泉敦煌市平涼市華亭縣天水市秦安縣定西市通渭縣

32 Ⅳ-4 秦腔 省秦劇團

33 Ⅳ-5 燈盞頭戲 平涼市靈台縣

34 Ⅳ-6 "南木特"藏戲 甘南州

35 Ⅳ-7 高山戲 隴南市武都區

36 Ⅳ-8 玉壘花燈戲 隴南市文縣

五、曲藝(共計8項)

37 Ⅴ-1 蘭州鼓子 蘭州市

38 Ⅴ-2 賢孝(涼州賢孝 河州賢孝) 武威市涼州區臨夏州臨夏市

39 Ⅴ-3 回族宴席曲 臨夏州

40 Ⅴ-4 春官歌演唱 (平涼崆峒春官歌演唱西和縣春官歌演唱) 平涼市崆峒區隴南市西和縣

41 Ⅴ-5 阿肯彈唱 酒泉市阿克塞縣

42 Ⅴ-6 藏族民間彈唱 甘南州瑪曲縣

43 Ⅴ-7 南梁說唱 慶陽市華池縣

44 Ⅴ-8 甘南"則肉"演唱 甘南州

六、民間雜技與競技(共計2項)

45 Ⅵ-1 高抬 平涼市庄浪縣

46 Ⅵ-2 萬人扯繩賽 甘南州臨潭縣

七、民間美術(共計8項)

47 Ⅶ-1 敦煌藝術-美術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48 Ⅶ-2 夜光杯雕 (酒泉夜光杯雕 武山夜光杯雕) 酒泉市天水市武山縣

49 Ⅶ-3 藏族唐卡 甘南州

50 Ⅶ-4 磚雕 臨夏州臨夏縣

51 Ⅶ-5 慶陽香包綉制 慶陽市

52 Ⅶ-6 木版窗花年畫 定西市岷縣

53 Ⅶ-7 剪紙 慶陽市、平涼市、 定西市、天水市、 白銀市、張掖市、蘭州市

54 Ⅶ-8 馬尾編荷包 平涼市庄浪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13項)

55 Ⅷ-1 敦煌古樂器製作技藝研承 敦煌研究院

56 Ⅷ-2 天水雕漆製作技藝 天水市秦州區

57 Ⅷ-3 洮硯製作技藝 (岷縣洮硯製作技藝 卓尼縣洮硯製作技藝 臨潭縣洮硯製作技藝) 定西市岷縣甘南州卓尼縣甘南州臨潭縣

58 Ⅷ-4 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 臨夏州積石山縣

59 Ⅷ-5 東鄉族擀氈技藝 臨夏州東鄉縣

60 Ⅷ-6 刻葫蘆(臨夏刻葫蘆 蘭州刻葫蘆) 臨夏州臨夏市蘭州市

61 Ⅷ-7 甘谷脊獸製作技藝 天水市甘谷縣

62 Ⅷ-8 肅北縣蒙古族馬頭琴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3 Ⅷ-9 肅北雪山蒙古族馬上用具製作技藝 酒泉市肅北縣

64 Ⅷ-10 舟曲縣織錦帶 甘南州舟曲縣

65 Ⅷ-11 夏河金屬飾品製作技藝 甘南州夏河縣

66 Ⅷ-12 蘭州青城水煙製作技藝 蘭州市榆中縣青城鎮

67 Ⅷ-13 蘭州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 蘭州市

九、傳統醫葯(共計2項)

68 Ⅸ-1 靈台縣皇甫謐針灸術 平涼市靈台縣

69 Ⅸ-2 藏醫葯 甘南州

十、民俗(共計16項)

70 Ⅹ-1 博峪採花節 甘南州舟曲縣

71 Ⅹ-2 夏河縣香浪節 甘南州夏河縣

72 Ⅹ-3 乞巧節 隴南市西和縣

73 Ⅹ-4 合水麵塑風俗 慶陽市合水縣

74 Ⅹ-5 蘭州羊皮筏子 蘭州市

75 Ⅹ-6 隴東窯洞民居文化 慶陽市

76 Ⅹ-7 肅北雪山蒙古族服飾 酒泉市肅北縣

77 Ⅹ-8 裕固族人生禮儀 張掖市肅南縣

78 Ⅹ-9 太昊伏羲祭典 天水市

79 Ⅹ-10 十八路湫神祭典 定西市岷縣

80 Ⅹ-11 西王母祭典 平涼市涇川縣

81 Ⅹ-12 公劉祭典 慶陽市西峰區

82 Ⅹ-13 插箭節 甘南州

83 Ⅹ-14 "※"字燈會 金昌市

84 Ⅹ-15 周祖祭典 慶陽市慶城縣

85 Ⅹ-16 拉扎節 定西市臨洮縣

⑧ 永昌旅遊景點有哪些

永昌旅遊景點有哪些:
1、鴛鴦池遺址位於縣境河西堡鎮鴛鴦池村以南;2、驪靬古城遺址據現有史料考查,驪靳縣建於西漢,是今永昌縣最早的古縣之一;3、長城橫貫於永昌縣境內,漢代始建,明代補修;4、鍾鼓樓位於縣城中心,又名聲教樓;5、北海子風景區古建築群位於縣城北1公里處,因青泉匯集,潭水彌漫而得海名,為古永昌「八景」之一。
永昌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數千年的發展和變遷中,保存和遺留了豐富的文物古跡。據統計,全縣已發現的文物點178處。其中,屬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5處。在上述43處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石窟2處,古遺址9處,古建築15處,古墓葬9處,石刻4處,革命遺址4處。
更多關於永昌旅遊景點有哪些,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a007561630188566.html查看更多內容

⑨ 永昌的風俗習慣

永昌的風俗習慣

永昌縣農歷「四月八」廟會簡介

來源:永昌縣人民政府網

位於縣城北郊的「敕建金川大寺」(後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北海子公園),是永昌縣的「八景之一」,也是農歷「四月八」廟會的主要場所。每逢農歷四月八日,北海子公園內遊人如織,商賈雲集,盛況空前,十里八鄉的農民群眾幾乎全家出動,前來「枝攜趕會」,趕會人數多達10多萬。農歷「四月八」廟會,相傳始於唐代天寶年間的金川大寺浴佛會,至今已由1000多年的歷史,是永昌留傳至今的最古老的傳統廟會。據《永昌縣志》記載:「城北二里許,曰金川寺,唐時敕建。僧惠妙不時募資修建,前後鑿池引水,種松柏諸樹,蔚然深秀」。又載:「四月八,金川大寺浴佛,四鄉仕民多興佛事」。到明、清時期,北海子寺觀不斷得到增修,魁星閣、佛塔、太清宮、轉輪寺、酒仙閣、雷台、葯王洞、火神洞、五佛寺等廟宇「鱗次相接,其地周延五六里,高下布置,據一邑之勝。聲聞甘(張掖)、涼(武威)、肅(酒泉)諸州」。每當四月八浴佛會,從這天清早開始,佛家弟子奏著各種法器,撐著旗幡、羅傘、抬出寺藏的長卷佛像,在春日的陽光中浴曬。人們從四鄉聚集到這里,觀看浴佛盛況,頂禮膜拜,祈禱佛祖保佑,健康吉祥,風調雨順。整個浴佛活動場面宏大,氣勢空前。到後來,當地一些精明的商人看準這一有利時機,在金川大寺周圍,擺攤設點,從事小商品零售買賣,收獲頗豐。到了20世紀後期,隨著改革開放和經 濟的不斷發展,旅遊業的興起,四月八,已成為永昌縣規模空前的大型商貿交流會。每年從農歷四月初開始,縣內外商客和一些文化娛樂團體雲集與此,進行商品交易、經貿洽談和文藝演出活動,會期也延長至10日左右。期間,寺廟的佛事活動仍在正常進行,但已不是「廟會」主要內容。

地方風味美食

羊羔肉墊卷子:具有悠久的歷史,選擇乳奶而還未曾食草的羔子宰殺,經過獨特的烹任。其講究用料,嚴格配方,精良工藝。味美,肥而不膩,是永昌最具有風味的美食。

鱒魚:為永昌培育的名貴魚種。分金鱒和虹鱒。其魚肉質細嫩,口感滑潤,甜、酸、熱、涼俱佳,是宴客的上品美味。

長壽面(灰面):為傳統的手工長面,用天然蓬灰和食鹽餳擀捏成,長可達丈余,細如粉絲,食用佐以色拉,味美精爽,口感厚長。

永昌水餃:為永昌地方小吃,以洋芋和精選羊肉為主,皮薄餡多,香味淳厚,營養豐富,食而不膩,老少咸宜。

灰香豆:選擇優良黑豆,佐以蓬灰煮煎,溫涼後調入食糖,味色俱佳,食之清熱涼血,是解暑消渴的風味小吃。

香豆卜拉子:采擇香豆、艾葉、榆錢等天然植物花葉,摻以優質麵粉蒸制而成。色、香、味俱佳,為永昌傳統的地方美食。

胡蘿卜:胡蘿卜為永昌特產。色澤鮮艷,味甜汁多,營養豐富,生、熟可食,很受消費者的喜愛,宴客、饋贈均為上品。

皇參:生長於山野的植物根莖。味甜色黃。據傳,隋煬帝西巡到驪靬村,地方士民貢獻,煬帝食後大加稱贊,隨之鄉人稱其皇參,傳至今日。生、熟甜蜜都可宜。

永昌縣概況綜述

永昌地處河西走廊東部、祁連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緣。東鄰武威、北接金川、西迎山丹、南與肅南接壤。位於東經101°04′——102°43′,北緯37°47′——38°39′。東西最長距離144.8公里,南北最寬距離144.55公里,總面積7439.27平方公里,總人口24.3萬人,轄於中國鎳都——甘肅省金昌市。下轄6鎮4鄉,111個行政村,917個村民小組,10個社區。境內地勢以山地、慧銀平原為主,與戈壁沙漠東西展開,南北山嶺夾峙,相間排列,山地平川交錯,綠洲荒漠綿延。最低海拔1452米,最高海拔4442米,平均海拔2000米,耕地海拔1452~2400米。氣候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8℃,平均降水量185.1毫米,無霜期134天。年平均日照2884.2小時,日照率65%。年蒸發量2000.6毫米。

永昌自然礦藏豐富。全縣已經探明的礦產資源約60餘種,礦產地90多處,其中大型礦床約20種,中小型礦床難以定數。除包括鎳在內的鐵、銅、錳、鋅、鋁、鉛、鎢、鈾、銻等金屬礦藏外,非金屬礦產有花崗石、大理石、陶土、膨潤土、石英砂、石灰石、白雲石、硅石、水晶石、冰洲石、王髓瑪瑙等。儲量豐富,潛前搭宴力無限,亟待投資開發。其中煤炭、花崗石儲量尤為豐富,產量居甘肅省前列。

豐富的水電資源是永昌縣作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的有力支撐。境內地表水資源總量年均5.37億立方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1.6萬千瓦。轄區內建有火電廠一座,裝機容量30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千瓦時以上;現已建成梯級小水電站五座,年發電量600萬千瓦時以上,成為鄉鎮企業、合資企業和地方工業發展的能源保障。1996年國務院授予「農村水電電氣化縣稱號」。永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國道312線和蘭新鐵路東西橫貫全境;縣、鄉公路四通八達,交錯成網,公路硬化率達100%。

縣城距中川機場280公里。程式控制電話裝機容量12000門,縣城電話普及率達74%,已與國際國內聯網。同時開通了無線尋呼、行動電話和農村「一點多址」微波電話。西蘭烏光纜東西穿越縣境。

永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勤勞敦厚的永昌人民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會就繁衍生息在這塊土地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共歷鸞鳥、番和、驪靬、顯美、焉支、嘉麟、天寶、永昌八縣相沿至今。悠久輝煌的歷史為留下了大量的名勝古跡、文物典籍,提供了歷史沿革和自然風情相交織的旅遊資。

永昌地域廣闊,土地肥沃,農業土地資源開發潛力頗大,其中現存耕地58萬畝是河西走廊的主要產糧區,甘肅省糧油生產大縣,1994年被列為全國商品糧基地縣。每年為國家提供的商品糧佔全省的十五分之一,商品油佔全省的九分之一,甜菜、黑瓜籽、大豆均已形成規模種植。森林覆蓋率高達12.1%。南部祁連山原始森林蒼郁豐茂,松杉柏樺,破土生金。西大河、東大河、金川河三河沿崖楊柳成林,封山育林工程浩大,成效卓越,造林面積14萬畝,有效地防止了風沙移山,禾稼受害,維護了植被完整,生態平衡。祁連山終年積雪形成的雪水資源,不僅養育了永昌的高產農業,而且也使永昌的水產養殖形成規模。本地魚種鯽魚、鯉魚、草魚銷售市場良好,從美國引進的世界四大名魚之一的虹鱒魚早已飲譽絲綢之路。縣境內有中央、省、市大中型企業20餘家,以冶金、化工、電力、鑄造等行業馳名全國,有力地帶動地方工業和鄉鎮企業向前發展。永昌縣工業示範區在1995年被確定為全國鄉鎮企業東西合作示範區。全縣工業涉及糧油加工、礦業採掘、建築材料、金屬冶煉、紡織地毯、機械製造、造紙等22個行業,160多個品種。其中部分產品已獲得全國全省名牌產品的盛譽,也有部分產品問鼎海外。目前,永昌文化、教育、科技、體育、衛生、社會保險保障等各項事業都已同步齊飛;交通、通訊、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立體交叉,相輔相成。縣內基礎設施配套,功能齊全;城市道路寬闊筆直,樓房林立;商業服務漸趨一流,食宿之地、購物中心、娛樂中心和游覽場所眾多,分布均勻,質量上乘,強化了城市服務功能。永昌縣委、縣政府已制定了招商引資和扶持外資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誠招天下客商,聯袂振興永昌。以永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良好的投資環境,本著互惠互利、風險共擔的原則,合作的前景必然廣闊,經濟騰飛拭目可待。

http://www.ycrkjsw.com/Html/mzfq/145551144.html

⑩ 甘肅傳統文化有哪些,豐富多採的中華傳統文化

甘肅特色文化
1、河西走廊
這里是甘肅著名的糧倉,也是昔日鐵馬金戈的古戰場和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聞名於世的敦煌莫高窟民俗、肅南裕固族風情、肅北蒙古族風情、阿克塞風俗、天祝藏區風情交相輝映,民間筵悅、駱駝隊等奇風異俗在這里熠熠生輝。
2、甘肅東南部的天水市和隴南地區
這里是山川錦綉、民俗奇特的天然膏沃之地,有小江南之稱。
唐玄奘在天水的傳說,使佛公嬌、萬紫山、滲金寺等地,成為民俗旅遊的主要景點。
3、甘南、臨夏
甘南、臨夏兩個自治州是藏、回、東鄉、保安、撒拉等少數民族的集聚地,有獨具一格的民情和風俗。這里的宗教民俗活動,獨特隆重,令人嘆為觀止。
4、甘肅東部的慶陽、平涼地區
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歷史的老區。境內除有眾多的革命遺跡外,還有道家聖地崆峒山、王母宮山以及公劉廟、菩薩山等廟會,都成為民向文化的傳播陣地,特別是嗩吶、剪紙、社火、戲曲等民俗文化尤具魅力。
5.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
敦煌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交匯處,公元前111年設郡,是古絲綢之路的「咽喉鎖鑰」和樞紐城市,華夏文明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地,被譽為「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敦煌市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等世界四大文化體系的交匯地,是佛教東漸進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匯之地。敦煌是世界級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城市,不僅擁有豐厚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還擁有以「大漠奇觀」著稱於世的鳴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級自然奇觀。敦煌莫高窟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寺遺址,是世界上歷史延續最悠久、保存較為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代表了公元4—14世紀中國佛教藝術的高度成就,是兩項符合世界文化遺產全部六項標準的文化遺存之一。20世紀初以來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以及懸泉置漢代簡牘的考古發掘,由此發展出國際東方學的一個重要分支——敦煌學,是世界公認的國際顯學。敦煌是絲綢之路上的著名旅遊勝地,是中國旅遊的一張標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位於敦煌市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保存著四世紀到十四世紀的700多個洞窟,有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構建築5座,珍貴文物5.6萬件。在我國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每個洞窟裡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泥塑和壁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獲得「世界文化遺產」認定。在收入《世界遺產名錄》的981項遺產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遺產」6條標準的遺存僅有2個,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遺產玉門關遺址現為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位於敦煌西南70公里處,始建於漢武帝時期,是絲綢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經關卡。唐代詩人李白的名句「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王維的名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之渙的名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詩中的陽關玉門關正是今天的敦煌陽關玉門關景區,也正是因為《陽關三疊》和《涼州詞》的絕世詠唱使陽關玉門關名垂千古。陽關玉門關佔有「一夫當關,萬人莫開」的險要地勢,現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您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悠然而生。
6.長城文化——邊關防衛的古戰場
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命先驅孫中山評論長城時說:「中國最有名之工程者,萬里長城也。……工程之大,古無其匹,為世界獨一之奇觀。」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在參觀了長城後說:「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在幾百年前,萬里長城就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約公元前7世紀楚國最早修築長城,長城修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立、自強、自信、團結統一精神的象徵。「不到長城非好漢」,萬里長城已經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
秦、漢、明三代修築的長城都以甘肅為起點,象一條巨龍,穿越戈壁,翻山越嶺,蜿蜒東行。甘肅境內保存的長城總計超過3600公里,佔全國現存總量的60%以上,除陽關玉門關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關」嘉峪關關城、距嘉峪關關城2.5公里的官園、距嘉峪關關城20公里的橫溝屯庄、金塔縣漢長城、山丹縣漢明長城、民勤縣漢長城、永昌縣漢明長城、景泰縣明長城、臨洮縣秦長城、渭源縣秦長城、通渭縣秦長城、隴西縣秦長城、岷縣秦長城等遺址。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北方漢民族與游牧民族的金戈鐵馬、逐鹿戰場方面的軍事斗爭,都會反映在這些作為邊關防衛要地的甘肅長城遺址上。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甘肅省長城內外留下了不朽的邊塞詩篇。唐代詩人李白的「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李碩的「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柳中庸的「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今天,雖然烽火狼煙不再,但歷史邊關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維《隴西行》詩中描繪:「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關山正飛雪,烽火斷無煙。」
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嘉峪關(部分),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嘉峪關關城景區,包括嘉峪關關城、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黑山峽等。嘉峪關關城兩翼地勢險要,南是白雪皚皚的祁連山,北是連綿起伏的黑山,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整個關城由內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成重疊並守之勢,城內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現在的「第一雄關」城樓,建於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14座,關城內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布局精良,氣勢雄渾,建築精良,顯示了古代邊關將士的傑出軍事才能和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嘉峪關關城是明代長城沿線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是長城沿線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關隘之一,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名「天下雄關」。「天下第一雄關」、「天下雄關」分別系陝甘總督左宗棠和肅州總兵李廷臣所書。如今登關樓遠眺,長城似游龍浮動於浩瀚沙海,若斷若續,忽隱忽現。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樓,或塞上風光,奇特景色,盡收眼底。沿戈壁灘南行,至討賴河北岸陡壁邊,與祁連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長城西端第一個台墩起點——萬里長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肅鎮肅州兵備道李涵築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軍事報警中起過重要作用。今天,遊客參觀茫茫戈壁上的萬里長城第一墩,仍可憑吊蒼涼冷穆的邊關歷史,遙想當年狼煙四起,鳴炮報警的肅殺之氣,還可以欣賞討賴河絕壁天險,尋撿大漠風雨奇石,領略戈壁的浩瀚風姿。懸壁長城是嘉峪關關城的左翼長城,位於嘉峪關關城北8公里處石關峽北側的黑山坡上,始建於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順城牆頂拾級而上,平坦處如履平地,陡峻處如攀絕壁,有詩贊雲:「萬里長城萬里長,疊嶂黑山暗壁懸」。黑山峽位於懸壁長城南側150米,是長城文化和絲路文化的真正交匯處。置身黑山峽中,可以領略原始荒蠻的自然風貌,感受黑山岩畫的古老、多樣和神秘。
7.佛教文化——攝人心魄的佛國世界,絢麗多彩的石窟長廊
宗派也開始出現,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廟也在甘肅大量建造,佛教藝術初顯其獨特的光輝。唐朝時期,甘肅佛教文化進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藝術從內容到藝術都有新的創造,達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時期,藏傳佛教在甘肅大發展,不少佛寺改宗為藏傳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畫重繪,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肅境內的大量佛教窟龕,自河西向隴東, 猶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鑲嵌於「絲綢之路」甘肅黃金段的每一個重要節點上,把當時甘肅境內佛教文化的輝煌,表現得淋漓盡致。 據統計,甘肅境內絲綢之路沿線佛教石窟有70多處,除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1、麥積山石窟。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四大石窟之一,始建於十六國後秦時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藝術著稱於世,被譽為「東方藝術雕塑陳列館」,現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麥積山風景名勝區的一部分。2、永靖炳林寺石窟。世界文化遺產,創建於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現存窟龕196個,造佛像近800身,壁畫約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國內最早墨書紀年題記的石窟寺。3、瓜州榆林窟。被譽為「莫高窟姊妹窟」,開創於隋唐之前,現存完整壁畫的洞窟42個,壁畫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畫佛神像10826幅。4、肅南馬蹄寺石窟。建於北涼,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70餘個,各類塑(雕)像300餘尊,壁畫約450平方米,寺中有國內僅有的、古樸稚雅的大型浮雕飛天。5、祁豐文殊寺石窟。建於北涼時期(公元401—433年),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現存窟龕100多個,有些壁畫內容可彌補敦煌莫高窟之不足。6、武威天梯山石窟。被譽為「中國石窟鼻祖」,創建於十六國北涼王沮渠蒙遜時(公元401—432年),現存3層,大小洞窟17處,雕像100多尊,壁畫數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時期的漢、藏寫經、初唐畫像等珍貴文物。7、武山水簾洞石窟。建於十六國時的後秦,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釋迦牟尼像結痂趺坐於蓮花台上,高達40餘米,是中國最大的摩崖浮雕。8、甘谷大像山石窟。鑿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甘谷大佛釋迦牟尼佛造於盛唐,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寬10.4米。9、庄浪雲崖寺石窟。始建於北魏,現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因山崖懸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還有:瓜州縣東千佛洞、武山縣木梯寺石窟、涇川回山王母宮石窟、涇川南石窟寺、慶陽北石窟寺等。
8.黃河文化——九曲黃河繞隴原,甘肅黃河風情之旅
黃河是華夏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黃河全長5494公里,為中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長流河。黃河之源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顏喀拉山脈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湧出的河水,清澈見底,潺潺有聲;東流經四川入甘肅,上游穿行在高山峽谷之間,跌盪起伏,湍急迴旋,水流依舊清冽;及至河口過寧夏入內蒙古,穿行陝西、山西、河南,流經黃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黃,由山東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無垠的高原千萬條溝壑如同黃土的巨龍,一齊擁入大河的懷抱。 黃河以她柔韌博大的胸懷哺育了黃河文明的先民,吸納、融合了各地區的文明精華,形成了大地灣文化、仰韶文化、齊家文化、馬家窯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為早期中華文明的主流。「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等膾炙人口的優美詩句,將黃河文明的大氣磅礴,質朴與絕代風華,展現無遺。
黃河自青海東流,進入甘肅,在長達913公里的黃河幹流甘肅段上,形成了黃河瑪曲第一彎壯美奇觀和劉家峽、八盤峽等高峽平湖。 在甘肅境內的黃河流域,誕生了燦爛輝煌的大地灣、馬家窯等彩陶文化和黃河農耕文明。 遊客沿著黃河甘肅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賞河水清澈、溪流縱橫、草場豐茂的黃河首曲美景; 感受「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情景再現;飽覽高峽平湖、絕壁萬仞的壯觀景色,並體驗獨特的鄉風民俗,探究中華民族文明之源。
9.始祖文化——華夏文明之源,炎黃子孫之根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化的主要發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國最古老的創世神話。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誕生在天水,在此演繹八卦、教化眾生,開創中華文明的肇啟時代;黃帝誕生在天水軒轅谷;西王母降凡於涇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創業興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隴西。 木有本而根深葉茂,水有源而源遠流長。追本溯源,華夏民族血脈相連。如今,甘肅東部的天水、平涼、慶陽和隴西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子孫探尋血脈淵源,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觀光游覽的尋根朝覲聖地。
10.民俗文化——走進隴原大地,體驗特色風情
甘肅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鮮明。目前,甘肅省已有甘肅花兒、甘南藏戲等2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54項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蘭州市的太平鼓、蘭州鼓子、苦水高高蹺、黃河大水車製作技藝,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的松鳴岩花兒會、臨夏磚雕、保安腰刀鍛制、東鄉擀氈技藝,慶陽市的道情皮影戲、香包刺綉,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樂「道德爾」、藏族民歌、史詩《格薩爾王傳》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縣二郎山的花兒會、洮硯製作技藝,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樂、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縣的河西寶卷、夜光杯雕、涼州賢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飾、敦煌曲子戲、永昌萬字燈會,隴南市西和縣與禮縣的七夕節(當地人叫「巧娘娘節」)、武都高山戲、文縣儺舞「池哥晝」,平涼市涇川縣的西王母信仰習俗、庄浪縣抬閣等。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濃郁見長,或以古老風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顯其價值。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甘肅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勞動人民表達對理想追求和對幸福生活熱愛的一種民族音樂傳唱形式,內容豐富多彩,語言生動形象,曲調高昂優美,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樣,有獨唱、對唱,也有合唱,特別是集體對唱頗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組成的對歌雙方,相互間展開風趣、生動的「花兒」對唱,十分吸引人。集體對唱逐漸演變成有相對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的、各民族自發舉行的對歌、賽歌集會的「花兒會」,如臨夏州和政縣「松鳴岩花兒會」、永靖縣「炳靈寺花兒會」、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定西市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等。在這些「花兒會」中,影響最大、規模最大的是「蓮花山花兒會」,每年農歷六月初一到初六,穿著艷麗服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接踵而來,登山會歌,常聚有數萬人,整個花兒會包括攔路、對歌、敬酒、告別等程序,都是在優美的歌聲中進行的,從山腳到山頂,從河邊到樹林,整座蓮花山都回盪著悠揚高亢的花兒,被國內外專家譽為「民歌的海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甘肅臨夏「中國花兒之鄉」的稱號。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甘南藏戲,藏語稱「南木特」,即「傳記」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稱「拉卜楞藏戲」。甘南藏戲的演唱,系說唱形式,具有表演細膩,韻白清晰,繪形繪色,唱腔時而高亢爽朗,時而低緩悲涼等特點,兼具京戲和藏戲之優。將歌舞表演和劇情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順步」,即同一側的臂和足同時朝著一個方向的動作身段,大量運用到各劇中大臣、儀仗隊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緩慢,動作優雅。劇目主要以民間、佛經、歷史故事、古典小說為原本改編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節曲折、脈絡清晰、聯想豐富、比喻生動、語言朴實等特點,以及較強的浪漫主義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發展到《達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諾桑王子》、《羅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贊》、《降魔》、《松贊干布》等9個劇目,形成了豐富完整的藝術表演手法。

閱讀全文

與永昌有哪些傳統文化創意資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