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
1、用餐方式的差異
在用餐方式上,中國與西方社會存在著巨大差異。中國人是喜歡熱鬧的,因而逢年過節,人們都喜歡一家圍在一大桌飯菜前一起就餐;
在公司年會時,領導與下級員工也會在一起聚餐,大家有說有笑,邊說邊聊;在吃飯時人們都會很活躍,相互敬酒、勸菜等等,整體營造出一種熱鬧溫暖的氛圍。
但是在西方國家,他們的用餐方式就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西方人沒有中國人團圓與熱鬧的吃飯習慣,他們喜歡在安靜、優雅的環境里就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盤,而每個人的食物都是提前分配好、搭配好的,並沒有中國式的一大桌子人圍著一堆菜共同而食。
2、飲食內容的差異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眾多,飲食所包含的內容也很多,其中主食以穀物為主,其次中國的蔬菜種類很多,植物類菜品佔主導地位。
西方人則與中國人不同,他們的食物中動物居多,這與他們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背景有關。
在原始西方社會,很多人以打漁、捕獵與養殖為生,而種植業在西方社會並不發達,因而人們習慣在動物身上完成吃、穿、用的需求。因而在西方國家,食物中動物類居多,如牛肉、羊肉與豬肉等。
3、烹飪方法上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十分講究的一門藝術。中國的烹飪方法是五花八門的,如煎、炒、爆、炸、溜、燜、蒸、煮、燉、烤、燴等,都是廚師們對食材進行改造的方式;
在進行烹飪時,中國人講究口味與形式的統一,做出的食物更加講究色、香、味俱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失敗的烹飪。
在烹飪方法上,西方人大體只有四種方式:煎、烤、燜、炸。這是因為,西方人注重營養的保護,他們認為過多的烹飪工序會破壞食物的營養。
『貳』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什麼
1.飲食觀念。
中國的飲食強調色、香、味俱全,追求意境。其中「美味」是飲食追求的最高要義。食材相互搭配,味道相互滲透,各種調味品在烹飪過程中適量加入,味道和火候都需適中,把握好「度」。中國飲食體現了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集體觀念和中庸思想。
西方人的食物製作過程比較簡單,注重保持菜本身的味道和營養成分。追求營養是其飲食的最高要義。食材往往不會完全混合在一起,各自獨立,各具特色。這種飲食觀念體現了西方的獨立自主和理性思維。
2.飲食結構。
中國飲食明確分為主食和副食。主食有麥、稻、黍、豆等,按地域劃分一般是北方麵食南方米飯;副食以菜為主,肉類為輔,另外還有蛋類和奶類。蔬菜是中國人飲食的主要材料,飲食比西方清淡。
西方飲食沒有明確的主食、副食的劃分。肉類、奶類在西方飲食中占據很大部分,芝士、黃油、甜點也是日常的飲食,食物有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的特徵。西方人整體上較中國人高大、偏胖,這和他們的飲食結構有關。
中國人飯後一般煲湯、喝茶或白開水,以解除油膩。西方人則飲用咖啡,或吃一小塊甜點。
3.飲食方式。
中國人的飲食是合餐制,無論是家庭日常三餐還是親友聚會,吃飯時大家往往圍坐在圓桌周圍,共同分享盤中的食物。聚餐時人們還會相互敬酒勸菜,和諧熱鬧、其樂融融。西方人的飲食實行分餐制,每個人有自己單獨的一份食物。
如果是自助餐,每個人可隨意走動並自選菜,一般不會互相夾菜。如果是請客吃飯,主人一般也會尊重賓客的意願。
中西餐具也不一樣。中國人自古以來使用筷子,其歷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前。中國的飯菜大都在烹飪時就切成了可供直接入口的大小,食用時只需簡單的兩根筷子就可以將不同形狀、不同質地的食物送到嘴中。
西方人的餐具有刀、叉、勺等,由於有些西餐食物在烹飪過程中只是簡單加工,如沙拉、牛排,因而刀叉的使用有利於將食物進一步細碎並入口。
4.烹飪方式。
中國菜一般經過高溫烹飪,冷盤的食材一般也不會完全是生食。食物在製作的過程中添加調味品:蔥、姜、蒜、咸鹽、醋、醬油、味精、香油等。餐桌上很少可見番茄醬或胡椒另放一邊。中餐的烹飪方式較為多樣,除了烤、烘、炸、煮、煎,還有炒、蒸、燉、燜、熏、鹵等西餐較少用到的方式。
西方高檔飯菜會有嚴格的製作要求,如將原料的放置精確到克,烹飪的時間、溫度等也有詳細的數字規定說明。而中餐的烹飪沒有這樣精確的要求,調味以最終的口感為准則,個人經驗也十分重要。
5.餐桌禮儀。
中國人注重規矩和社會地位,因而餐桌上的座位也很有講究。通常面朝門口為尊、左側為尊,這些位置要留給高貴的客人和長者。較為次要的客人在其兩邊依次排開,主人與客人相對而坐。西方人提倡自由、平等、隨性,對座位並無嚴格的要求,但一般以右為尊、女士優先。
『叄』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在哪裡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根據[1]和[2]給出的資料,具體如下:
飲食口味:中西方的口味有著顯著的區別。例如,中式餐飲喜歡用糖漬、醬油等調味品製作菜餚;而西餐則偏於清淡,通常喜歡使用各種草本植物的調料,更注重使用橄欖油。
宴會禮儀: 中西方宴會禮儀伍盯差異較大。中國人喜歡在宴席上盡情暢飲,並稱為「酒席」。而在西方國家,則比較注重用餐禮節,例如必須先排隊入座、使用刀叉、多次交換對方面陪模前的餐具等。
食材選擇:中西方在食材選擇上也有所不同。例如,中式飲食會選用豆類、米類等食材,而西餐則以蔬菜、水果和肉類為主。
餐廳環境:中西方餐腔亂和廳環境也存在巨大的差異。 中式餐館通常設計為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場所, 而西餐則講究用高檔且溫馨雅緻的裝飾風格提供優質服務。
綜上所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主要體現在飲食口味、宴會禮儀、食材選擇和餐廳環境等方面。
『肆』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一)中國的飲食文化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歷史,形成了燦爛豐富、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國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中國的飲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絕,賞心悅目。這種悅目,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成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悅和精神享受。
中國的傳統飲食有四大特點: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為天」之說。見面常問「吃了沒有」,可見飲食文化的地位。朋友離合,送往迎來,人們都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和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這是飲食活動對社會心理的調節功能。
2.重養:以「五穀」養「六臟」,飲食中重視人體養生保健。中國的飲食注意各種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等陰陽調和之理性認識指導烹飪。
3.重味:中國的飲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講究「色、香、味、型」。孫中山先生講「辯味不精,則烹調之述不妙」,將審美視作烹調的第一要義。
4.重理:對於飲食活動中的情感文化,有個引導和提升品位的問題。中國的飲食提倡健康優美、奮發向上的文化情調,追求一種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 西式餐飲的主要特點是:一是生, 如牛排帶血絲;二是冷, 如凡是飲料都加冰塊;三是甜,無甜不餐,無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飲不講究精細,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華,比較大眾化。
此外西餐還有以下顯著特點:
1.重視各類營養成分的搭配組合,根據人體對各種營養(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和熱量的需求來安排菜或加工烹調。
2.選料精細,用料廣泛。西餐烹飪在選料時十分精細、考究,而且選料十分廣泛。如美國菜常用水果製作菜餚或飯點,咸里帶甜;義大利菜則會將各類麵食製作成菜餚:各種面片、面條、面花都能製成美味的席上佳餚。
3.講究調味,調味品種多。西餐烹調的調味品大多不同於中餐,如酸奶油、桂葉、檸檬等都是常用的調味品。
4.注重色澤。在色澤的搭配上則講究對比、明快,因而色澤鮮艷,能刺激食慾。 5.工藝嚴謹,烹調方法多樣。西餐十分注重工藝流程,講究科學化、程序化,工序嚴謹。西餐的烹調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燴、烤、燜、焗、炸、熏、鐵扒等十幾種,其中鐵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講究。烹調的炊具與餐具均有不同於中餐的特點。特別是餐具,除瓷製品外,水晶、玻璃及各類金屬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伍』 中國和西方飲食文化差異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記載:「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以食為天」,飲食是全世界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隨著歷史的積淀,飲食也逐漸發展形成一種文化。由於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人們價值觀念、社會環境、傳統文化等差異,使得中國和西方國家在飲食文化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1、飲食觀念上的差異
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可以概括為:中國的飲食觀念相對感性,西方國家的飲食觀念相對理性。
中國有著名的「川、粵、蘇、閩、浙、湘、徽、魯菜」8大菜系,各菜系有著各自的文化特色,蘇、浙、徽菜系如江南美女,粵、閩菜系如儒雅公子,川、湘菜系如才子,魯菜系如北方壯漢。這些菜系盡管風格迥異,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注重對「色、香、味、形」的追求,所以說中國人飲食看重飯菜的外在,注重飯菜的感官享受,飲食觀念偏向於感性。
打開網路APP,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西方人崇尚理性主義,他們關心食物是否能夠給他們帶來營養,食物的味道、色彩、形狀等不是他們的追求的重點,即使有些食物很難吃、很難看,只要有營養,他們也會照吃不誤,使得多數西方人的體格健壯、個子高大。因此,西方人的飲食觀念是理性的。
2、烹飪方式的差異
概括地說,中國的烹飪方式復雜多樣,西方的烹飪方式相對簡單機械。
中國的食材是豐富的,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地上跑的,沒有中國人不敢吃的,西方人認為沒有營養的動物內臟、雞爪、魚頭等,在中國人看來都是做菜的好材料。中國菜的烹飪方式很多,包括炒、煎、炸、拌、熗、煮、蒸、燒、烤、拌、鹵、燜、爆、泡、熏、腌、焯、涮、扣、煨等,其中最常用的當數炒了。而且,有時候做一道菜可能需要涉及多個烹飪方式和復雜程序,一種菜也會變換烹飪方式,做出多樣化的菜品。
西方人的烹飪方式要簡單很多,主要是燒、煎、炸、烤、燜等。各種做菜原料也是單獨製作,很少摻和在一起。假如要是做個西紅柿雞蛋菜,中國人會把西紅柿和雞蛋摻和在一起炒,西方人則會在煎好的雞蛋邊上配上些西紅柿片。由於西方人做菜的簡單機械化,自然就形成了快餐文化,產生了肯德基、麥當勞這些快餐店。西方人烹飪方式盡管簡單機械,但是食物營養還是 比較充足的,而且確實比較方便快捷。
3、吃飯方式的差異
概括地說,中國人吃飯是共食制,西方人吃飯是分食制。
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團圓,吃飯時候也會圍坐在一起,賓客也會高聲聊天,餐桌文化氣氛活躍,人人都樂在其中,共享美食。在吃飯過程中,互相之間也會夾菜、勸食等。如果將飯菜分開食用,總覺得打破了待人接客的規矩,甚至是不禮貌的表現。
西方人吃飯的分食制,和他們對自由和獨立的追求一脈相承。在餐桌上,每個人的食物都是定量配置的,吃飯的過程中客人按照各自的需要取食,不經客人同意,主人是不會主動為客人夾菜或者勸客人喝酒的,整個吃飯過程中,人們是輕聲交談、環境和氣氛相對安靜。中國人在餐桌上表現出來的熱情、大聲聊天,對於西方人來說,是不禮貌的表現。
總的來說,中西方飲食文化是不同的、有差異的。飲食對於中國人來說是頭等大事,飲食有時候不單單只是果腹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國人追求烹飪藝術、豐富節日文化、加厚親朋感情、促成生意合作的重要媒介。而飲食對於西方人的文化含義,相較中國人來說,則相對簡單了很多。不過,在一些西方人看來,中國的飯菜確實很好吃啊!
『陸』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表現在哪些方面
美食觀念、審美標准、原料選用、飲食功能、切割工藝、餐桌類型、進餐形式、進餐用具、進餐速度和食物溫度等十個方面。
『柒』 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
中西方飲食 文化 差異主要表現在飲食觀念、飲食對象、飲食方式與餐桌禮儀等方面。下面就隨我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一、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飲食觀念是一種理性的,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強調飲食的營養價值,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營養一定要保證。他們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質、脂肪、熱量和維生素的多少,講究食物的營養搭配是否適宜,以及這些營養成分是否能為進食者充分吸收,並盡量保持食物的天然營養。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要吃下去。西方人幾乎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系起來,在飲食上反映出一種更為科學、規范的方式。
中國人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而不注意食物的營養,多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飲食的好壞。民間有句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簡單地說,中國人吃的是口味。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要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所以幾乎每個中國菜都要用兩個以上的原料和多種調料來調和烹制。如福建名菜“佛跳牆”,裡面有雞鴨、蹄筋、鮑魚、海參、魚翅等多種主料,還有數種輔料。這樣調制出來的成品,個性全被埋沒,而整體卻光彩熠熠,與中國人貶抑個性、講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二、飲食對象的差異
從傳統上來看,西方經濟發達國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熱量肉食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纖維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國則主要從穀物中攝取熱量。這就是為什麼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癌症,而中國人不少營養缺乏、體質偏弱的原因。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且食物的種類單調,最中意的無外乎牛、雞、魚。西方人很少吃豬肉,打開西餐 菜譜 ,很少看見豬肉類的菜餚。西方人不吃動物的內臟,歐共體明文規定:任何動物的內臟不得製成食品向人出售。法國鵝肝這道佳餚應該是個例外。配菜多是蔬菜,有助於人體胃腸蠕動和消化,更增加菜餚的營養。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習慣是以植物性食料為主。主食是五穀,輔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這一習俗的主要原因是以農業生產為主的經濟生產方式。據西方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中國飲食歷來以食譜廣泛、烹調技術的精緻而聞名於世。不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風味與特色,就是同一菜系的同一個菜,其所用的配菜與各種調料的匹配,也會依廚師的個人特點有所不同。因此,原料的多樣,刀工的多樣,調料的多樣,烹調 方法 的多樣,一種原料便可做成數種以至十數種、數十種菜餚。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三、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讓菜,在美好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雖然從衛生的角度看,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足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反映了中國古典哲學中“和”這個范疇對後代思想的影響。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但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有人形象地說:如果說中餐文化像是一首混聲大合唱,那西餐就像是一支浪漫的小夜曲;如果說中餐充滿了一股陽剛之氣,那西餐則富有一種陰柔之美;中餐營造的是一種公眾交友的場所,而西餐則是在製造私密幽會的空間。從此可見中西餐飲食文化的差異。但是,這種差異似乎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的模糊。營養平衡、搭配合理、重視健康已成為中西方飲食的共識,也是中西方飲食文化交流最重要的基礎。在世界科技騰飛與國際交往不斷加強的今天,豐富的生活和新鮮的思想為千年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注入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中國飲食帶著中華民族文化神韻逐步走向世界。
看了關於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有哪些的人還看:
1. 日本拉麵的做法
2. 淺談飲食文化特色旅遊
3.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
4. 春秋時期飲食文化有什麼特色
5. 西餐文化禮儀知識
6. 北美洲飲食文化有那些特色
7. 西方餐飲禮儀
『捌』 關於西方飲食文化與中國飲食文化的區別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人吃的是口味。「味」,是中國飲食的魅力所在。中國人飲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飢,同時還滿足對美味的渴望,帶來身心的愉悅。
西方是一種理性的,講求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飲食用絕對的理性來規范人的行為,用「科學」、「營養」來排斥能給人帶來愉悅享受的美食,雖能滿足生理需要,但不能使人從中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可謂美中不足。西方人注重營養,以至他們大多數是高大強壯的。
2、烹飪方法的差異
在中國,烹調是一種藝術,它以極強烈的趣味性,甚至還帶有一定的游戲性,吸引著以飲食為人生之至樂的中國人。烹調之於中國,簡直與音樂、舞蹈、詩歌、繪畫一樣,擁有提高人生境界的偉大意義。中國烹飪方法奇多:溜、燜、燒、汆、蒸、炸、酥、燴、扒、燉、爆、炒、砂鍋、拔絲等無所不有,做出的菜餚更是讓人眼花繚亂。
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復雜多變,西餐的裝盤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選擇新鮮、無污染、天然、操作工藝自然的,盡量發揮其本味,干貨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3、用餐禮儀的差異
在禮儀方面,中西之間更顯不同。在中國古代的用餐過程中,就有一套繁文縟節。《禮記·曲記》載:「共食不飽,共飯不擇手,毋放飯,毋固獲;毋揚飯,卒食,客自前跪,撒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辭於客,然後客坐。」
這段話大意主要是:大家共同吃飯時,不可以只顧自己吃飯。如果和別人一起吃飯,必須檢查手的清潔。不要把多餘的飯放回鍋里,不要專占著食物,也不要簸揚著熱飯。吃完飯後,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主人跟著起身請客人不要勞動,然後客人再坐下。這些禮儀有的在現代也是必要的禮貌。
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餘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就不再勸人家吃,也不按中國人的習慣頻頻給客人勸酒、夾菜。吃東西時不發出響聲,但客人要注意贊賞主人准備的飯菜。若與人談話,只能與耐弊鄰座交談,不要與距離遠的人交談。
4、用餐器具的差異
中國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輔之以匙,以及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烹飪講究餐具的造型、大小、色彩與菜品的協調,講究「美器」,把飲食當作藝術活動來對待。不僅要一飽口福,還要從中得到一種知畝乎美的藝術享受。
西方人多用金屬刀叉,主要有不銹鋼或鍍搭悉銀、純銀等餐具,以及各種杯、盤、盅、碟,也是各司其職,不能混用。但西餐在裝盤配器上不象中國人這樣強調藝術美,其餐具的種類、菜餚的造型,都較為單調。
由以上可以看到中西飲食文化存在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的。飲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斷充當全球經濟文化整合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傳遞帶」。
『玖』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什麼
中國的飲食方式主要以筷子為主,西方主要以刀叉為主。中國以米飯為主要麵食,北方還有大餅包子饅頭等。
西方以三明治漢堡,披薩等麵食為主。中國飲食口味偏重有辛辣,酸甜等多種口味,西方的飲食口味偏輕,味道單一。
文化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將飲食文化歸納出以下幾個特點:
四季有別
一年四季,按季節虛乎者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中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頃物;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
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差薯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拾』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是什麼
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如下:
中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有著許多差異,比如我們是蔬菜熟吃,水果生吃,西方是蔬菜生吃,水果熟吃,這其中的差異不僅有歷史原因,也有經濟原因,同時也與中西方哲學思想有關。
中國飲食偏感性,講究色、香、味,屬於感性飲食,西方則偏理性,對食物的色、香、味不在乎,但對營養要求比較高,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的飲食比較理性化,不注重食物的味道,注重食物帶來的營養,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
大概是西方歷史上吃飽這件事情比較難,畢竟他們是以肉食動物為生,而肉食動物的生長周期比較長,一般要好幾年,這樣客觀上就要求飼養很多的肉食動物,但過去的歷史畜牧業並不發達,所以吃飽飯這事兒在西方比較難,這也可能是西方人口少的一個原因,所以他們在營養方面更加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