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帶你了解福建媽祖文化
媽祖是我國沿海地區中流傳的一種民間信仰,在我國許多沿海地區都有著媽祖崇拜的風氣。媽祖文化作為一種信仰,其媽祖的生平事跡具有非常重要的教化意義。作為媽祖文化的起源地福建,媽祖文化更是福建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漢族民間信仰。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漢族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台定台,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
漢族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漢族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
莆田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但是媽祖的娘家在寧德霞浦縣郊外一個小漁村-松山。媽祖,原名林默,於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福建莆田湄洲島。林默幼年時就聰明穎悟,過目成誦,她洞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平素精研醫理,教人防疫消災,終生以行善濟人為事,矢志不嫁。傳判飢說她能「乘席渡海」。
她還會預測天氣變化,事前告知船戶可否出航,所以又傳說她能「預知休咎事」,被稱為「神女」、「龍女」。雍熙四年(公元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林默羽化升天,年僅28歲。
從此以後,傳說航海的人常見林默身著紅裝飛翔在海上,救助遇難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漸地普遍供奉碰孫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世界各地有兩億多的媽祖信眾,在台灣媽祖信眾占人口的三分之二。
莆田古稱「興化」,又稱「莆陽」、「莆仙」。境域北連福州,南接泉州,西依戴雲山脈,東南瀕臨台灣海峽。港口資源得天獨厚,擁有「世界不多、中國少有」的湄洲笑沖鏈灣秀嶼深水良港和三江口、楓亭等輔助港;擁有湄洲灣、興化灣、平海灣三大海灣以及湄洲、南日等大小150多個島嶼。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跡,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復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
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漢族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千餘年來,無論朝野和漢族民間怎樣對媽祖崇拜無限,愛戴有加,從今天唯物論角度講,媽祖信仰是無法避忌「迷信」之嫌的。但是,拋去其「升天」、「顯靈」等純唯心思想,從媽祖人文層面看,其信仰的當代功能還是顯而易見的。
Ⅱ 媽祖文化的定義是什麼
一、媽祖文化的定義: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是人們在敬仰和頌揚媽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媽祖文化的內涵包括愛國愛鄉、尊老愛幼,勤奮好學、明禮誠信,揚善抑惡、扶危濟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博愛仁慈、熱愛和平的高尚情操,濃縮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核心價值取向。媽祖文化的外延涉及政治、經濟、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航海、華僑、移民等許多領域。媽祖文化以著述、檔案、匾額、楹聯、壁畫、摩崖石刻、碑刻、詩詞、戲曲、音樂、舞蹈、禮俗和服飾、飲食、建築、工藝品等形式表現,已知的歷史文獻資料超過千萬字,建築、工藝品和文物等不計其數。
二、媽祖文化定義產生的過程
「媽祖文化」一詞被廣泛應用,但此前尚未對「媽祖文化」概念進行定義。2009年10月17日21:51日唐炳椿撰寫發給湄洲日報總編室主任林文家並於2009年10月21日在湄洲日報刊發的《為何以「媽祖信俗」名稱申報?》一文中首次提出「媽祖文化」的定義性解釋為:「許多學者根據人們對媽祖的敬仰和崇拜而形成的這個社會現象,具有當代中國社會使用『狹義文化』概念時的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三個主要特性,烙下了媽祖信眾的各種社會生活的印記,故由此而稱該現象為媽祖文化。這個名稱被大多數專家和領導所認同。」
2009年11月11日唐炳椿在起草《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時對「媽祖文化」定義內容進行慨括性描述:「媽祖文化是人們在敬仰和頌揚媽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表現形態。」
2010年5月25日唐炳椿對「媽祖文化」定義內容修改為:「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是人們在敬仰和頌揚媽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談咐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媽祖文化的內涵包括愛國愛鄉、尊老愛幼,勤奮好學、明禮誠信,揚善抑惡、扶危濟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博愛仁慈、熱愛和平的高尚情操,濃縮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價值取向。媽祖文化的外延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航海、華僑、移民等許多領域。媽祖文化以著述、檔案、匾額、楹聯、壁畫、摩崖石刻、碑刻、詩詞、戲曲、音樂、舞蹈、禮俗和服飾、飲食、建築、工藝品等形式表現,已知的歷史文獻資料超過千萬字,建築、工藝品和文物等不計其數。媽祖文化對開展海上貿易、豐富海洋文化、促進台灣開發、推動港口城市發展、傳承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密切同胞情誼、聯系華人華僑等起到重要作用。作為一種民間民俗文化,媽祖文化深刻地影響著散布全球中國人的風俗習慣和民族認同,已成為聯系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湄洲島成為了海內外媽祖信眾的精神家園。」
2010年7月21日和10月13日經過福建省文化廳先後組織召開的兩次專家評審會論證後,唐炳椿於2010年10月14日將「媽祖文化」定義內容進一步修定為:「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文化是人們在敬仰和頌揚媽祖的過程中所形成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總和。媽祖文化的內涵包括愛國愛鄉、尊老愛幼,勤奮好學、明禮誠信,姿或揚善抑惡、扶危濟困,不畏艱險、無私奉獻,博愛仁慈、熱愛和平的高尚情操,濃縮了『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核心價值取向。媽祖文化的外延涉及政治、經濟、外交、文學、藝術、教育、科技、宗教、民俗、航海、華僑、移民等許多領域。媽祖文化以著述、檔案、匾額、楹聯、壁畫、摩崖石刻、碑刻、詩詞、戲曲、音樂、舞蹈、禮俗和服飾、飲食、建築、工藝品等形式表現,已知的歷史文獻資料超過千萬字,建築、工藝品和文物等跡侍伍不計其數。」並正式納入專家認可的《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上報福建省人民政府。
2010年10月29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根據《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和專家評審意見,批復福建省文化廳和莆田市人民政府,同意在湄洲島設立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至此「媽祖文化」定義也得到省級政府認可。
2011年3月16日,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在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門戶網站上刊發《媽祖文化簡介》對外公布「媽祖文化」的這一定義。
資料來源:2009年10月21日湄洲日報;2010年10月14日納入專家認可的《湄洲媽祖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規劃綱要》;2010年10月14日新華網;2011年3月16日湄洲島國家旅遊度假區門戶網站。
Ⅲ 媽祖的相關知識
「媽祖」
媽祖,是人們對海上女神的親昵稱呼。據宋代的文獻史料記載,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女子。
林姓是福建望族之一。閩林始祖林祿,在晉永嘉元年(307)以黃門侍郎琅琊王司馬睿渡江鎮建業(今南京市)。十年之後,司馬睿於建業即帝位,是為東晉元帝,林祿以招遠將散騎常侍領合浦太守。太寧三年(325),林祿奉敕守晉安(今福液遲建省之閩中、閩西和閩南沿海地區,治所在福州),卒贈晉安郡王。林祿的十世孫林茂,於隋代遷居莆田北螺村(今西天尾紫霄山一帶)。迨至十六世孫林披,又遷澄渚(今西天尾鎮澄渚村)。
( 林披於唐天寶十一年(752)明經出身,官終檢校、太子詹事、蘇州別駕,賜紫金魚袋、上柱國,生九子,名葦、藻、著、薦、蘊、蒙、邁,皆官至州刺史(即州牧),世稱「九牧林」。)
媽祖的七世祖林蘊,在「九牧」兄弟中排行第六,唐貞元四年(788)明經出身,辟為西川節度推官。元和元年(806)西川節度使劉辟謀反,派劊子手持刀脅迫林蘊隨他輪滲反叛,林蘊毫無畏懼地叱罵「死即死,我頸豈頑奴礪石耶?」劉見其大義凜然,終不敢殺。川亂平後,擢為邵州刺史。卒後賜謚「忠烈」。
林蘊後裔有一支居湄洲灣沿岸,地名叫忠門,即表其「忠節」之意,現在地名仍舊。媽祖的高祖林圉,五代時仕閩。曾祖保吉,仕後周,顯德元年(954)任統軍兵馬使,鑒於天也紛亂,棄官歸隱。祖父名孚,官福建總管。
媽祖的父親名惟願(一說名惟愨),宋初官都巡檢,母親王氏,生一男(名洪毅)六女。媽祖是這個家庭中的最小女兒。
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灣口,有一個美麗的島嶼叫湄洲島。島上有一座巍峨雄偉、金碧輝煌的廟宇,供奉著世界聞名的「海神」 媽祖。
媽祖出生於仕宦之家,是福建晉代晉安郡王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是當地的望族。她原名林默,媽祖父親林惟愨,母親王氏,人多行善積德。一天晚上,王氏夢見觀音大士慈詳地對她說:「你家行善積德,今賜你一丸,服下當得慈濟之 賜。」於是便懷了孕。到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傍晚,王氏將近 分娩,見一道紅光,從西北射入室中,光輝奪目,香氣飄盪,久久不散。又聽 得四隆隆作響,好似春雷轟鳴,地變紫色。王氏感到腹中震動,媽祖於是降 生。因生得奇,甚為疼愛。她出生至滿,一聲不哭,因此,父親給她取名「默」。
媽祖有一個哥哥和五個姐姐。八歲時到一所私塾讀書,老師所教文章她能很快融會貫通。十歲余,她信佛焚香念經,早晚不懈。十三歲時,有一位老道士玄通經常往來她家,對她說:「你具仙性,應得渡入正果。」於是授以「玄微秘法」。她依法修煉,均能領悟要旨。
媽祖十六歲時,與群女閑游,照妝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後有仙班簇擁著,把銅符授給她,女伴們都鬧桐李駭得跑開,媽祖則受之不疑,不一會便靈通變化。此後,她雖身在室中,卻能時常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無不奇中。能駕雲飛渡大海,拯救海難,還經常為人治病消災,遠近的人都很感激她,並稱她為「神姑」、「龍女」。
媽祖16歲這年秋天九月,有一天,她的父與兄駕舟渡海北上,當時媽祖正在室中精心織布,忽然伏在織布機上閉起眼睛,臉色突變。一手抓梭,一手扶抒,兩腳緊踏機軸,拼盡全力在掙扎扶持,惟恐有失。其母發覺後,十分驚恐,急忙把她叫醒。媽祖於是失手將梭掉在地上。她睜開眼睛,頓足高聲哭說:「我父得救,哥哥墜海死了!」其母聽罷,十分驚慌,連忙差人打聽消息。不一會兒有人來報,媽祖所言果然屬實。當時其父在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次將翻船,若似有人穩住其舵,與她哥哥的船靠近,無奈其兄已是舵摧舟覆了。當時媽祖閉著眼時,腳踏著的是父親的船,而手抓的是兄船的舵,母親把她叫醒,梭墜地,兄船舵摧傾覆了,父親脫險返航,而其兄則被洶涌的浪濤所吞沒。兄溺水後,媽祖陪著母親、嫂嫂和幾個村民一道駕船徑往茫茫大海尋找哥哥的屍體去了。當時海水洶涌,他們突然發現一群水族聚集海面,大家不由得害怕起來。媽祖說,不要怕,並告訴水族不必迎接。突然水色變清,她哥哥的屍體已浮於海面。這時大家才知道是水神護屍來了。終於把兄屍載回,湄洲島民無不稱贊她孝順和慈善。此後凡遇媽祖誕辰,半夜即有大魚成群,環列於湄嶼之前,好像拜舞的樣子,黎明始散去。
湄洲之西,有一個地方叫文夾(今名文甲),為湄洲灣出入的要沖。礁石夾雜,分布其地。有一次有艘商船經過這里遭到巨風襲擊,船角觸礁,海水涌進船艙,情況十分危急,船中人哀號求救,媽祖知道後,非常焦急,忙對村民說:哆頭商船即將沉沒,應趕快前去援救。可是大家看著狂風巨浪,不敢向前。在這緊急關頭,媽祖信手將腳邊小草,找了幾根,拋向大海。剎時間,幾根小草變成大杉,排駕流向船旁,商舟有大杉相附,於是不致沉沒。不一會,風平浪息,船上的人相慶大難不死,都以蒼天相助,互相慶賀。待到將船靠岸,忽發現大木不知去向,經詢問鄉人,才知化草成杉附舟,乃是媽祖的神奇功力。這就是傳說中的《化草救商》。
話說當時湄洲嶼西北方有二神:一聰而善聽,號順風耳。一明而善觀,號千里眼。二神經常出沒作崇,村民甚受其苦,祈求媽祖懲治。神姑於是混雜在婦女當中上山採摘,經十餘日,方與之相遇。二神誤以為媽祖是民間女子,將近前,經媽祖將手中絲帕一拂,遂霾瘴蔽空,狂風卷地,兩怪仍持斧疾視。媽祖說:敢擲下你們手中的斧么?他們竟然丟下,但再也收不起來,因而咋舌伏法。兩年後,二神又出來作崇。這次是在水上出現,乘濤騎沫,沉浮滾盪。當時巫覡都治不了它們。媽祖說:「江河湖海,水德攸鍾,彼乘旺相之鄉,須以土木方可克之。」於是演起神咒,林木震盪,呼呼作響,沙石飛揚,二神無處躲閃,於是拜伏在地,願歸依媽祖。神姑乃將他們收之為徒,作為耳目,為拯救海難,驅惡揚善效力。
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媽祖時年二十八歲。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媽祖對家中人說:「我心好清凈,不願居於凡塵世界。明天是重陽節,想去爬山登高。預先和你們告別。」大家都以為她要登高遠眺,不知將成仙。第二天早上,媽祖焚了香,念了經,與諸姐說:「今天要登山遠游,實現自己的心願,但道路難走而且遙遠,大家不得與我同行,」諸姐笑著安慰她說:「要游去游就是了,何須多慮呢!」媽祖於是告別諸姐,直上湄峰最高處,這時,只見湄峰頂上濃雲四合,一道白氣沖上天空,彷彿聽見天空有絲竹管弦奏起的仙樂聲,直徹雲天,彩虹輝映,媽祖乘長風駕祥雲,翱翔於蒼天皎日間。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然彩雲布合,不可復見。湄洲人仰頭望去,無不欷噓驚嘆。此後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她在山岩水洞之旁,或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或朱衣飛翔海上。常示夢顯聖,救人急難,護國佑民。於是鄉里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廟,虔誠敬奉,後人前來朝拜者,絡繹不絕。
媽祖一生在大海中賓士,救急扶危,在驚濤駭浪中拯救過許多漁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為懷,專以行善濟世為已任。
http://www.mazu.org/
Ⅳ 媽祖文化資料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而當代閩台媽祖文化交流,則又有更大的發展。那媽祖文化,也是媽祖信仰,而媽祖信仰也是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台定隱族型台,這一切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這就是「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的真實寫照。而影響所及,媽祖由航海穗態關系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等,因此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同時也為海洋人文發展,體現灶猜了一個地方文化形態與特徵。
Ⅳ 媽祖文化的介紹
媽祖是流傳於中國沿海地區的傳統民間信仰。
媽祖文化肇於宋、成於元、興於明、盛於清、繁榮於近現代,媽祖文化體現了中國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中國民間在海上航行要先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媽祖,祈求保佑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立媽祖神位供奉。
媽祖文化的思想:
1、弘揚愛國思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陸和台灣,同根共祖,千餘年文化傳承,形成了堅不可摧的民族意識。媽祖是中國的「神」,媽祖之愛國也決定了其信眾的愛國。
2、傳播博愛精神,教化眾生向善。浩瀚宇宙,蒼莽無垠,而人卻是宇宙的主宰。盡管因地域,種族,文化的差異,派生出審美觀、價值取向、風俗習慣等方面的不同,但作為「生」的本能,人性對於善惡美醜之認知卻趨於大同。
3、啟迪良知,樹立珍惜自然、回歸自然。千餘年來,人類在對神靈的不斷祈禱中逐漸地得到啟發:眾生平等、萬物有靈,道法自然……。保護生態環境,回歸自然已成了全球、全人類的呼聲。
(5)媽祖文化知識有多少擴展閱讀
媽祖的主要功績:
1、濟師助戰。濟師助戰表明了統治者收復失地、統一國土的願望,為此感念媽祖的神功。
2、助剿海盜。海盜猖獗,沿海漁民難有寧日,因此,清代朝廷非常重視剿除海盜,以安撫漁民。
3、協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媽祖生前以護航導流而受人景仰,其顯聖助漕運、海運、祛除水患的記載相當多,同樣體現了統治者對海上和平的期盼。
4、冊封琉球。對琉球的冊封表現了清王朝對琉球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當時兩國的一段和平共處的歷史,而這些都與媽祖的神功庇佑有關聯。
5、緩解兩岸關系:媽祖對當代兩岸信眾關系的和解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開始首倡實現兩岸「三通」。1982年,台灣北港朝天宮董事蔡輔雄來到湄洲島,並了解湄洲媽祖祖廟的復建情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媽祖文化
Ⅵ 媽祖的歷史
媽祖的歷史:
媽祖是從中國閩越地區的巫覡信仰演化而來,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其他民間信仰(千里眼順風耳)。隨著影響力的擴大,又納入儒家、佛教和道教的因素,最後逐漸從諸多海神中脫穎而出,成為閩台海洋文化及東亞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自北宋開始神格化,被稱為媽祖(當地人對女性祖先的尊稱),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朝廷承認的神祇。
媽祖簡介:
1、媽祖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的後裔。她的原名叫林默。至今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
2、媽祖誕生於宋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宋太宗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年僅二十八歲的林默與世長辭。
3、因為她天資聰慧,樂善好施。她從小生活在海邊,通曉天文氣象,熟悉水性,經常在海域救助人,所以被人們廣為知曉,尊重。她的傳說並不是空穴來風, 是有真事存在的,因為人們對她很敬仰,所以越傳越神。
4、媽祖在東亞海洋史的研究引出東亞在西方航海地理發現前己有的朝貢貿易、琉球網路及跨國移民史討論,而媽祖信仰圈成為東亞海洋經濟及社會結構形成的歷史見證之一。
Ⅶ 華南媽祖文化簡介
媽祖,又稱天妃、天後、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海洋貿易者、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春陸世信奉的神只,尤其是在福建、廣東、海南、台灣、東南亞中有廣泛的媽祖信仰,許多沿海地區均建有媽祖廟。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於神靈的保佑。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佑順風和扒肢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媽悉飢祖的真名為林默,小名默娘,故又稱林默娘,於960年(宋建隆元年三月廿三),誕生於莆田縣湄洲島,987年(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逝世。
Ⅷ 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
新媽祖重人事、重德育、重進取,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中,完成祖國的和平統一,有作用。偉大的「新時代」,媽祖文化應該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重來敘我天妃德,風月平分入湄洲。媽祖文化源於民俗,莆田古代交通不便,海路需神保佑,所以造神。莆田婦女堅韌勤勞,有美德,因此海神是女的。莆田自古重視讀書,對儒學理解深,有媽祖文化起源、傳播和發展的條件。
媽祖活了二十七年多點,靈妃一女子,神通廣大,一方面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緣故,如窺井得鏡的傳說;另一方面也是人類對於理想人物的善意的想像加工,如乘席渡海的記載。對於這一類素材,應當有中庸的正確態度。關於媽祖文化的著述,古籍不少。比如元人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人袁枚的《子不語》等多種。古籍中,有簡潔的敘述,又有穩妥的立論。天妃風貌最娉婷,合在湄洲應和星。其中,《天後顯聖錄》、《敕封天後志》最有代表性。
媽祖的傳說多,比如媽祖花、玉手捧砂等,富浪漫主義色彩。歷代皇帝對媽祖賜封達三十七種之多,如清雍正所賜「神昭海表」等,媽祖文化帶有廟堂文化的色彩。詩文如南宋二句詩,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典雅含蓄,優雅簡朴。新時代,媽祖書大量出現,如《媽祖》、《林默娘》等。媽祖信徒虔誠朝拜,願望是祈求媽祖賜福平安,要想平安,單靠自身的力量往往不夠,尤其是在大海中與大風大浪相搏鬥時。所以,需要一種超凡的力量來幫助。媽祖,體現的正是人類心靈所需求的超凡力量。
千年媽祖保平安,這句話有誘惑力。即使以中庸哲學的標准來衡量,媽祖文化也是充滿魅力的。當然,媽祖文化的內涵,還包含著美好的人性,溫暖的人情,也還包含著其他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如忠、孝、義、信、廉、儉、勤、讓等。但這些美德,歸屬於媽祖文化的第二個層次的內涵。平安,才是理解媽祖文化的關鍵。也可以這么說,媽祖文化是中庸內涵的生活化的表達。媽祖文化所蘊含的所有美德和價值觀,是經受得起時間考驗的。至少,也可以認為,媽祖是一位慈祥親切的心理醫生。
最初,媽祖賜福平安,主要是在海面或沿海一帶,如台灣、香港、澳門、上海、天津等地,因為媽祖是海神。後來,以「平安」為內涵核心的媽祖文化,漸漸地擴展到各種領域。不可否認,人類的主要活動還是在陸地,陸地上的風險也不少,所以,自然而然地,媽祖的神通就廣大到了大地,上自郊廟朝廷而下達於鄉堂閭巷。除了東南沿海,內地許多地方,媽祖文化也影響甚大。應當承認,媽祖文化的內容和價值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地方,是得到局部的修正或改良的。
天道觀上,媽祖文化強調人的主觀努力,把人類通過勞動達到幸福的認識放在重要地位。媽祖文化是尊重理性,尊重人類主觀能動性的,也正因為如此,一千年來,媽祖文化才可以經受得住風吹雨打,歷久彌新,長盛不衰。信仰媽祖的人們,是真誠地對這個世界充滿善意的,是熱愛生活的,是遵循中庸哲學的,這一點在海外也可看到。海外的媽祖信徒推動了媽祖文化的傳播,也發揚光大了民族美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上貫於天,下達於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會有媽祖信徒,也就會有與人為善、憂勤惕厲的美德的光輝在閃耀。
媽祖的故事就是真善美的故事,中庸和氣的故事,正義必勝的故事,助人為樂的故事,勞動致富的故事。這種故事,在台北、高雄、基隆、吉隆坡、新加坡等地,都可以聽到。媽祖傳說,作為研究媽祖文化的原始素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況且,有些傳說,涉及到歷史名人,如戚繼光、鄭成功、鄭和、施琅、林則徐等;也涉及到一些歷史事件,如抗倭、收復台灣、禁煙、下西洋等。但這些傳說是後人整理、加工或想像而成,對其應當採取審慎的態度,心平氣和,一分為二,實事求是,取其精華,去其不完善的東西。
由鄉土文化的特點所決定,媽祖文化內涵隨事而異,零星散亂。然而,媽祖文化也顯示出獨特魅力,故事親切樸素,傳說簡潔生動,禮儀靈活多變,活動豐富多彩,其語和而庄,其義寬而密,貼切地昭示著勞動人民的樂觀情懷,顯示出無比寬廣的拓展空間,從而多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地展現出民族優秀品質,有利於全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准確地了解中華文化。有時,媽祖還被作為祖國的象徵。海外華人和華僑,通過媽祖文化活動,含蓄地寄託愛國情懷。媽祖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中庸智慧,美好夢想,很多滲透到民族性格當中,成為中國人的美德,察之情性,涵濡體之,具有很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