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文化是來自哪裡

文化是來自哪裡

發布時間:2023-05-19 23:43:54

1. 「文化」一詞出自哪裡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兩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但基本形成了以下的共識:
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的現實存在,具有與人類本身同樣古老的歷史。人類從「茹毛飲血,茫然於人道」(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二十)的「植立之獸」(《思問錄·外篇》)演化而來,逐漸形成與「天道」既相聯系又相區別的「人道」,這便是文化的創造過程。在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在實踐中的對立統一物。這里的「自然」,不僅指存在於人身之外並與之對立的外在自然界,也指人類的本能、人的身體的各種生物屬性等自然性。文化的出發點是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進而也改造自身即實踐著的人。人創造了文化,同樣文化也創造了人。舉例言之:一塊天然的岩石不具備文化意蘊,但經過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價值觀念和勞動技能,從而進入「文化」范疇。因此,文化的實質性含義是「人化」或「人類化」,是人類主體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適應、利用、改造自然界客體而逐步實現自身價值觀念的過程。這一過程的成果體現,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態、功能的不斷改觀,更反映在人類個體與群體素質(生理與心理的、工藝與道德的、自律與律人的)的不斷提高和完善。由此可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於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都屬於文化;或者說,「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 中國古代文化是從什麼地方起源

中國古代文化應該起源於黃河流域,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

形成:黃河文明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之間,前後經歷了兩千年之久。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它的升華階段。從時代來說主要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以今天的河南省為核心,大中原地區文化即中原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

其他文明:在這一時期,神州大地出現了許多地區性文明,如在長江流域有成都平原文明、江漢文明、太湖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等。在黃河流域有甘青文明、中原文明、海岱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有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馬家窯文化等。在東北有燕山地區文明,其代表性的考古學文化主要是紅山文化。

中斷:各個地區性文明都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學術界都給以高度評價,但是到後來有的文明中斷了,有的文明走向低谷,只有黃河文明恰如中流砥柱,朝氣蓬勃,吸納、融合了各地區文明精華,向更高層次發展。

  1. 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圈內。河洛文化最大的特點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都文化連綿不斷。黃河文明形成期的五帝邦國時代,黃帝都有熊,顓頊都帝丘,堯都平陽,舜都蒲坂;黃河文明發展期的夏商周王國時代,夏都陽城、陽翟、斟鄩、老丘,商都亳、隞、相、殷,周都豐鎬、洛邑;黃河文明興盛期的帝國時代,西漢至北宋一直建都在西安、洛陽和開封。上述都城均在河洛文化圈內,幾千年的建都歷史,形成了具有極大影響的國都文化。這是河洛文化最突出的特點。

第二,樹大根深的根文化是河洛文化又一特點,有許多文明源頭都在這一地區。如最早出現的國家在這里,近年啟動的文明探源工程所確定的四個重點即臨汾的陶寺、鄭州的古城寨、新寨和王城崗也在這里,《河圖》、《洛書》和《易經》等被譽為傳統文化源頭的元典、華夏文化重要紐帶之一的漢字也產生在這里。由於歷史上各種原因,中原人口大量向四方播遷,甚至播遷到海外。據姓氏專家研究,中國一百大姓中有七十多姓的祖根或一支祖根源於中原。現在播遷在外特別是海外華人,多自稱是「河洛郎」,並且前來尋根拜祖,河洛地區成為文化尋根和姓氏尋根的聖地。

第三,大一統的思想根深蒂固,形成了傳統的民族基因。善於吸收、包融、開放、凝聚的民族個性,在河洛文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但最突出的還是大一統的民族基因,從邦國、王國到帝國的幾千年中,人們為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大,反對分裂,一直進行著不懈的斗爭,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一優秀的傳統現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堅如磐石的凝聚力和靈魂。

【選自網路】

3. 何為文化,文化又從哪裡來

文化從實踐(特別是生產實踐)中來。

①定義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心靈(精神世界)的外化。精神世界具有內在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有一些他人無法感知的東西,這些方面不是文化;精神世界具有外化性的一面,人的心靈總會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來,這些形式就是文化。波普的「世界Ⅲ」指的就是文化。

狹義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與經濟、政治相對應(「文化建設」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最狹義的文化是指語言文字和文學藝術等等,與思想道德、科技教育相對應(「文化素質」等概念和相關判斷中的文化一詞)。

②大類

廣義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生態文化。

4. 文化的來源

中國古籍中關於文化起源問題的說法多與氏族祖先的功德聯系起來。中國古代文化著作多是經世致用的,對此問題雖有所論及,也多歸於「聖人」,而不願意追根究底。社會文化意識的核心乃是祖宗思想,即認祖宗而不信上帝。在古代希臘羅馬時期,由於神學占著統治地位,所以文化的起源也多被歸於神造。正是在勞動過程中,人類實現了手與腳的分工,頭腦也發達了起來,同時產生了思維和表達這種思維的語言。正是勞動創造了人類自身,也是勞動使自然界的事物變成了為人類服務的對象。文化是人類在勞動中創造的,是人類認識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從而不斷對外部世界各種事物進行價值思維肯定所創造的。

5. 文化的起源

文化是基於人類鏡像神經元的認知進化行為,是由距今一萬年左右直立人在「耕種」的實踐中獲得的。「耕種」是人類對植物生長規律實踐認知的一個「創新」,它源於自然又超越了自然是高級動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追求。正是耕種的創新和發展積累成了「農耕文化」,才會有後續的「工業文化」、「飲食文化」、「管理文化」、「民族文化」和「科技文化」等等。因此說,是創新產生了文化、讓文化創造了人類。具體細節可參閱本人《基於鏡像神經元心智的文化創新》和龍源網《基於鏡像神經元認知進化的人類起源研究》。

6.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於哪裡

「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周易》中,其有雲「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譯文:觀察天地運行的規律,以認知時節的變化;注重倫拿鍵梁理道德,用教化推廣於天下。)。 以文教化則是「文化」一詞的基本含義。

「文化」一詞可分為廣義與狹義兩種:廣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與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狹義的文化則主要指意識文化。

南北兩大文化區的形成

南北兩大文化區的形成在新石器時期就已經出現端倪,根據目前出土的考古材料,可以看出南方的石器以細石器為主,而北方以粗石器為主;南方的岩畫多用塗儲法,而北方岩畫技法以敲鑿法亮搏為主。

即使是出土的新石器時期陶器也存在極大的不同,南方陶器的陶紋用柏印的方法裝飾打造紋路,而北方文消運化圈出土的陶器多用刻畫或彩繪製作紋路。

7. 「文化」一詞的來歷是什麼樣的,中國何時開始出現文化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現在很多人都開始主動的弘揚中國文化。我們每天都把文化掛在嘴上,要讓我們准確的說出來什麼是文化,對於我們來說還是有點困難的。文化這個詞它來源於《周易》但是它最初的意思並不是我們今天理解的,到了西漢的劉向時期,文化這個詞才逐漸地與我們今天表達的意思相接近。用我們現在理解的文化概念來講,我認為是在夏朝時候最先出現文化的。

文化在現在被人們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是人類在社會生產生活中所留下來的,我們可以得到實物叫物質文化。那些精神文化則是我們無法觸及,到但又深深地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更加重要。我認為我國開始出現物質文化是在夏朝,而開始出現精神文化則在春秋戰國時期。這些文化一直延續到我們現在,物質文化值得我們保護,精神文化值得我們不斷學習。

8. 文化是怎樣產生的,文化這個詞從何而來呢

文化的產生是出於當時的社會需要,它的包容性非常多,比如現在的科學、經濟、社會等等都在文化當中,文化這個詞一開始是在《易經》中出現,後來人們沒有合適的詞彙形容人類精神等全部產物,所以“文化”才被後人引用,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流傳已久的歷史寶藏,更是現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

中國文化既然在古代就能有所記錄,這代表著當時的人們對於文化就有了淺慎陸層的概念。後來,隨著人們將文化道路的不斷拓寬,讓很多人參與進來,文化不再是一個冰冷的詞彙,很多人通過自己的智慧改造,賦予了文化更多全新的內容。

9.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哪

中國文化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中國文化,是華夏文化為基礎,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文化。不同於中華文化的國際屬性,可以稱之為「中國的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文化)。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東方文明體系被稱為「漢文化圈」,特指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政治、經濟與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反映。從舊石器時代的發明創造,到康梁的維新變法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無一不是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中國文化不但對日本、朝鮮半島產生過重要影響,還對越南、新加坡等東南亞、南亞國家和乃至美洲地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很多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發明以及指南針技術首先應用於航海,才導致了人類所謂藍色文明和環太平洋文化圈的形成(李二和《中國水運史》);鄭和七下西洋更加深了這種文化的傳播和輻射。並由此形成了世所公認的以中國文化為樞紐的東亞文化圈。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國際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國包括亞洲、歐洲在內的一些國家都對中國文化以給予了高度的認同和重視 。

10. 「文化」一詞出自哪裡

「文化」一詞出自西漢的」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
據專家考證,「文化」是中國語言系統中古已有之的詞彙。「文」的本義,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易· 系辭下》載:「物相雜,故曰文。」《禮記·樂記》稱:「五色成文而不亂。」《說文解字》稱:「文,錯畫也,象交叉」均指此義。在此基礎上,「文」又有若干引申義。其一,為包括語言文字內的各種象徵符號,進而具體化為文物典籍、禮樂制度。《尚書· 序》所載伏曦畫八卦,造書契,「由是文籍生焉」,《論語· 子罕》所載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是其實例。其二,由倫理之說導出彩畫、裝飾、人為修養之義,與「質」、「實」對稱,所以《尚書·舜典》疏曰「經緯天地曰文」,《論語·雍也》稱「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其三,在前兩層意義之上,更導出美、善、德行之義,這便是《禮記·樂記》所謂「禮減而進,以進為文」,鄭玄注「文猶美也,善也」,《尚書·大禹謨》所謂「文命敷於四海,祗承於帝」。
「化」,本義為改易、生成、造化,如《莊子·逍遙游》:「化而為鳥,其名曰鵬」。《易·系辭下》:「男女構精,萬物化生」。《黃帝內經·素問》:「化不可代,時不可違」。《禮記·中庸》:「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等等。歸納以上諸說,「化」指事物形態或性質的改變,同時「化」又引申為教行遷善之義。
「文」與「化」並聯使用,較早見之於戰國末年儒生編輯的《易·賁卦·象傳》:(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這段話里的「文」,即從紋理之義演化而來。日月往來交錯文飾於天,即「天文」,亦即天道自然規律。同樣,「人文」,指人倫社會規律,即社會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縱橫交織的關系,如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構成復雜網路,具有紋理表象。這段話說,治國者須觀察天文,以明了時序之變化,又須觀察人文,使天下之人均能遵從文明禮儀,行為止其所當止。在這里,「人文」與「化成天下」緊密聯系,「以文教化」的思想已十分明確。
西漢以後,「文」與「化」方合成一個整詞,如「聖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後武力。凡武之興,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說苑·指武》),「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文選·補之詩》)。這里的「文化」,或與天造地設的自然對舉,或與無教化的「質朴」、「野蠻」對舉。因此,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本屬精神領域之范疇。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成為眾多學科探究、闡發、爭鳴的對象。

與文化是來自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7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
© Arrange www.lianjie114.net 2012-2022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