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哪些方面可以體現日本飲食文化
在日本,無論是遣唐使時期,還是禪宗傳入日本時期,以及日明貿易時期和江戶時代,中國的飲食文化對日本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例如,日本栽培的農作物大豆、赤豆、稻米、小米、玉米等,日本人飲食中常用的醬、酒、醋、鹽、豆豉、酸飯團等主要經由中國傳入日本。可以說,日本列島食文化的形成,主要是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日本飲食一般可分為主食和副食。米是主食,蔬菜及魚等為副食。中世紀至明治時期,日本人受到佛教思想的影響,對肉食有所禁忌,所以很少食肉。明治以後,這種禁忌才得以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飲食中也普及了麵包等麵食類。隨著經濟的成長,由於西方文化的不斷滲透,肉類和乳製品等的攝取也大幅增加。再加上速食食品的普及,使日本人的飲食生活愈發多樣化。
料理的方式主要有煮、炸、烤以及涼拌菜等,同時搭配有味噌湯(醬湯)、腌醬菜(漬物)等。現在的副食之中也有許多西洋料理或中華料理的搭配。中國菜的烹調方法中有若干個帶「火」旁的字,如爆、炒、熘、煨、燒、煸、燜等等,這些字在日語中是很難找到的。日本料理的特色是生、涼、油脂少、分量少、種類多、顏色好看,而且非常講究食器的選擇。即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
日本料理又稱「五味、五色、五法」料理。五味是甘、酸、辛、苦、咸;五色是白、黃、青、赤、黑;五法就是生、煮、烤、炸、蒸。而品嘗日本料理的准則在於香、豐、熟、甘、嫩。由於日本菜強調的是賣相和質感,所以每份菜的量通常很少,但原料的素質卻無與倫比。他們最強調的是材料新鮮、刀工講究、擺放藝術。
吃日本料理時,在菜牌上看到有「盛合」的供應,即所謂雜錦。通常店主會特定幾種口味的雜錦供應,並用松、竹、梅來代表大、中、小,多以分量及材料來劃分,松是超級裝,竹是特級裝,梅屬普通裝。由此可見日本料理是非常考究的。
日本人吃飯時一般使用木質的筷子,他們的筷子比中國的短,女人的筷子又比男人的短,男的22厘米,女的21厘米。
日本料理的種類很多,比較有名的料理有:懷石料理。按照字面來解釋,就是懷中抱著石頭。據說很久以前修行僧一天只能在上午吃一頓飯。當然到了晚上就會又餓又冷、飢寒交迫。所以和尚們想到一個方法,就是把加熱的石頭(溫石)抱在懷里。後來人們就把僅僅填滿空肚子,加熱身體的輕淡的素食和簡單少量的食品叫做懷石料理。實際上這是從禪宗那裡來的想法,因為禪宗和茶道又有深遠密切的關系,所以也把只在喝茶之前吃的一些簡單的飯菜叫做懷石料理。但是現在的人們,把少量的按照順序擺上來的具有懷石風格的喝茶之前的用膳,統稱為懷石料理。懷石料理簡單而雅緻,同時亦非常講究環境的幽靜。
卓袱料理。卓袱是中國式飯桌,即八仙桌。卓袱料理是中國式的料理,有蘑菇、魚糕、蔬菜的湯面、鹵面等。其特色是客人坐著靠背椅,圍著一張桌子,所有飯菜放在一張桌上。這種料理起源於我國古代的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魚翅清湯、茶、大盤、中盤、小菜、燉品、年糕小豆湯和水果。小菜又分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開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子上,邊吃邊將魚翅清湯及其他菜餚擺上桌。
茶會料理。日本的室町時代(14世紀)盛行茶道,於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最初的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茶會料理盡量在場地和人工方面節約,主食只用三器:飯碗、湯碗和小碟子。席間還有湯、梅干、水果,有時還會送上兩三味山珍海味,最後是上茶。
修行料理。修行料理又叫「精進料理」,意思是吃齋、吃素。選料有蕎麥面、豆腐、腌菜、炸蝦等。其實,所謂的「精進料理」,就是不使用肉類的素菜料理。
生魚片。日本料理以生魚片最為著名,它堪稱是日本菜的代表作。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吃生食的習慣。江戶時代以前生魚片主要以鯛魚、鮃魚、鰈魚、鱸魚等為材料,這些魚肉都是白色的。明治以後,肉呈紅色的金槍魚、鰹魚成了生魚片的上等材料。現在,日本人把貝類、龍蝦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魚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魚,是生魚片中的佼佼者,鮮嫩可口,但價格很貴。
吃生魚片必須要以芥末和醬油作佐料。芥末在日語中叫Wasabi,是生長在瀑布下或山泉下一種極愛干凈的植物(「山葵」),一遇污染就凋萎。山葵像小蘿卜,表皮呈黑色,肉質碧綠,磨碎後擱醬油吃生魚片時蘸著食用。芥末有一種特殊的沖鼻辛辣味,既殺菌,又開胃。
日本的生魚片異常新鮮,厚薄均勻,長短劃一。生魚片盤中點綴著白蘿卜絲、海草、紫蘇花,體現出日本人親近自然的飲食文化。生魚片的做法也是許多人所關注的內容。其實,生魚片的做法比較簡單,只要掌握了選料、刀工、裝盤、佐味等基本工序,制好生魚片並不難。
製作生魚片的原料較為廣泛,但以深海產的魚類及其他海產品為主。如魚類有三文魚、旗魚、鱸魚、鮪魚等;甲殼類有海膽蝦、龍蝦等;貝類有鮑魚、牡蠣、赤貝、北極貝等。生魚片的選料非常嚴格,應保證原料的新鮮、潔凈、無污染。
美觀的造型是生魚片的一大特色,故裝盤這道工序尤為重要。生魚片多選用半圓形、船形或扇形等精美餐具作盛器,再以新鮮的番芫荽、紫蘇葉、薄荷葉、海草、菊花、黃瓜花、生薑片、細蘿卜絲、酸橘等作配飾料。這些配飾料既可作裝飾和點綴,又可起到去腥增鮮、增進食慾的作用。例如,先在盤中鋪好紫蘇葉或生菜葉,再將切好的三文魚片以 5~7片為一組(即一人份),擺在紫蘇葉上,旁邊用細蘿卜絲、黃瓜花等錯落有致地進行點綴,給人一種非常清爽的感覺。
芥末和日本淡醬油是生魚片的主要佐味調料,常用的綠芥末又有粉狀和膏狀兩種。粉狀芥末的調制方法是,將粉狀芥末與水以1:2的比例調勻,再密封3分鍾,待產生芥末獨有的刺激辣味時,即可盛入碟內。膏狀芥末是成品,使用時直接擠入碟內即可。
壽司 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飯的代表。日本的大米,營養豐富,質量上乘,煮出的飯形似珍珠,芳香四溢。日本人把米粒叫做「舍利子」,管米飯叫「銀舍利」,來形容它的晶瑩剔透和像佛骨一樣的珍貴。
壽司是日本料理中獨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種類也很多,按其製作方法的不同,主要可分為生、熟壽司、壓壽司、握壽司、散壽司、棒壽司、卷壽司、鯽魚壽司等等,而其中鯽魚壽司被看作是日本料理中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壽司。鯽魚壽司是以鯽魚、米飯和精鹽為原料,經過長達幾個月的腌漬和發酵製成的。用這種方法製作的壽司,原料中會產生大量的乳酸菌,給成品添加一種特殊的酸味,而且這些乳酸菌本身亦有防腐作用。不過,今天這種用古法製作的壽司已不多見。現代日本壽司大多採用醋拌米飯的方法來加工其主料,而且由於米飯中一般要加入四種以上的調料,故壽司又有「四喜飯」之稱。
壽司常用的主要原料首先是壽司米,也即日本粳米,其特點是色澤白凈,顆粒圓潤,用它煮出的飯不僅彈性好,有嚼頭,且具有較大的黏性。其次是包卷壽司的外皮所用的原料,即優質的海苔、紫菜、海帶、雞蛋卷皮、豆腐皮、春卷皮、大白菜等為常見。再就是壽司的餡料。壽司的餡料比較豐富多彩,而且最能體現壽司的特色。餡料所用的原料有海魚、蟹肉、貝類、淡水魚、煎蛋和時令鮮蔬菜如香菇、黃瓜、生菜等等。
正宗的壽司可以有酸、甜、苦、辣、咸等多種風味。因此,吃壽司時,應根據壽司的種類來搭配佐味料。例如,吃手握壽司時,因餡料中有生魚片、鮮蝦等,就需要蘸濃口醬油並塗抹適量的綠芥末;而吃卷壽司時則最好不要蘸醬油,這樣才能吃出它的原味。除了濃口醬油和綠芥末以外,壽司還有更重要的佐味料即醋姜。吃壽司時加一片醋姜,不僅有助於佐味,而且能使壽司變得更加清新味美。
天婦羅。我們常常在日劇中聽到「天婦羅」這個名稱,實際上「天婦羅」就是油炸食品。即用麵粉、雞蛋、水將其調成漿狀,再將魚、蝦、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的調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
壽喜燒。 「壽喜燒」亦稱日本火鍋,是從19世紀後半期以後才開始普及的。它是將牛肉切成薄片,與海鮮、蔬菜等一起煮,沾上生雞蛋汁、醬油和糖做成的調味料一起食用。日本古代就有這種進食的習慣,明治維新以前的農民將獸肉放在屋外的鋤頭上燒熟後食用,最初叫「鋤燒」。後來發展為在地坑上的鐵鍋里加入蔥、豆腐、魚肉、蔬菜等,大家邊煮邊吃的「壽喜燒」。
石燒。 「石燒」即石板燒。是將牛排放在燙石上燒熟,蘸鮮醬油食用。這種牛肉是經過特定的飼養技術飼養的。據說在飼養期間,會定期給牛隻飲用一些低酒精成分(4%~5%)的啤酒,令其血氣運行,加速新陳代謝,再用一些乾草或毛刷,為牛刷遍全身,令脂肪平均分布,而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紅是紅白是白的牛肉。所以,這種叫做「神戶牛」和「松坂牛」的牛肉肉質柔軟,鮮嫩異常,吃起來非常香。專門被用來做石板燒。
燒鳥。也就是燒雞。即將雞肉切成片狀串在細竹簽上,蘸上醬油、糖、料酒等配製味汁,然後放在火上烤。也有用雞或者豬的內臟作原料,不過都稱燒鳥。它價格便宜,不少人喜歡當作下酒菜。「燒鳥屋」在日本各地隨處可見。
鐵板燒。鐵板燒在日本十分流行,正宗的日式鐵板燒,顧名思義,是在一塊大鐵板上,燒烤各種美食,而鐵板燒成為日本料理中昂貴的一種,原因在於鐵板燒會選用最上乘的材料,例如新鮮的海鮮,包括龍蝦、鮑魚等,肉類亦會選用國產的牛,例如「神戶牛」、「松坂牛」或「近江牛」等,有時候一片200克的上乘牛肉,便得花上10000日元以上。
大學料理。一般日本大學里的食堂料理主要有兩大類——米飯和面條。米飯按配菜又分成咖喱類、炒菜類、油炸類、蓋澆飯4類。常見的日本式咖喱有一般的牛肉咖喱、炸肉餅咖喱、炸土豆泥餅咖喱;炒菜類常見的有生薑燒、麻婆豆腐、炒茄子;油炸類常見的有炸大蝦、炸蔬菜等。至於用魚和牡蠣做的油炸料理,大概由於太貴的緣故,在學校食堂是吃不到的。
蓋澆飯。蓋澆飯中常見的有牛肉蓋澆飯、豬肉蓋澆飯和雞肉蓋澆飯。雞肉蓋澆飯的名字聽起來有點殘忍,叫「親子」蓋澆飯,就是把雞肉和雞蛋燴在一起做成蓋澆飯。
面條類根據面的加工方法主要分成又白又粗又軟的烏冬面,又細又黃的雞蛋拉麵,還有既不白也不黃的蕎麥面條等。學校料理比較便宜,一份飯一般在500日元左右,如果在外面的料理店至少得700~1000日元。
麵食料理如前所述,日本有好幾種面條,比如拉麵、蕎麥面、寬切面和烏冬面等。這些麵食配料講究,價廉物美。尤其是蕎麥面條,是大眾喜愛的食品。
定食。當今在日本料理店流行的一種料理叫做「定食」,即每人一份的飯菜。其中白飯僅半碗,熱菜有一小盤,還有兩只小碗裝的是湯和水果,再就是一小碟鹹菜。全部飯菜加起來剛好讓人夠吃,卻又不會吃得太飽。日本料理的裝盤還注意最大限度地利用盤子的「余白」之美,結果往往是盛器較大而裝的菜卻較少,以便利用「余白」 來進行點綴,襯托出菜餚的造型美感。
納豆。納豆是日本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之一,大部分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喜愛吃,而且經常吃。納豆用日本人稱為「小豆」的豆類以特殊的方法腌制而成。納豆的外觀黑乎乎的,吃到嘴裡黏糊糊的,而且沒有任何味道,包括鹹味。因此外國人大多吃不慣,甚至看到就覺得惡心。其實,納豆具有很豐富的營養價值,富含蛋白質、各種氨基酸、維生素、礦物質等,是一種很具價值的營養食品。不僅如此,最新的研究還表明,納豆對引起大規模食物中毒的「罪魁禍首」——病原性大腸桿菌的繁殖具有很強的抑製作用。
日本人喜歡的酒類及飲料在日本人喜歡的酒類中,日本酒(酒精濃度15%~16%)用量可觀。日本酒是以米釀造的酒,全國各地都有製造,但是,名酒的產地都集中在水質好或米質佳的地方。其中著名的產地有兵庫縣的灘目、京都伏見、廣島的西條等。日本酒一般都是溫熱後飲用。日本人也常喝啤酒,但幾乎都是飲用國產啤酒,最有名的是麒麟啤酒和朝日啤酒,我國的青島啤酒在日本也比較受歡迎。無論是冬天還是夏天,日本人都喜歡喝冰啤酒,未經過冰鎮的啤酒日本人認為是不能下肚的。 另外,威士忌和葡萄酒也深受日本人的喜愛。除國產酒之外,日本也進口外國酒,比如白蘭地、茅台等。
日本最大眾化的飲料是綠茶和紅茶。咖啡也深受現代日本人的喜愛,我國的烏龍茶在日本飲用也相當普及。 居酒屋居酒屋遍布於日本城鄉,無論時代如何變遷,依舊是不變的招牌,不變的風格。雖說服務比當初有了許多改善,但最主要的功能還是以賣酒為主。最初的居酒屋據說是來自江戶時代在酒店前站著喝酒的習慣。當時因為沒有瓶裝酒,客人一般都是自帶容器。後來有了酒壺,店家對熟客出借酒壺,在酒壺上加上店名,等於為自己做廣告。當時到江戶(今東京)來幹活的農民,忙累一天之後,都要到店裡來喝一杯。有些會做生意的老闆,就在店裡增加了日本煮菜、泡飯、烤飯團、菜粥等簡單的飯食,居酒屋就這樣形成了。
居酒屋的特點一是價格便宜,二是格調不變。各式各樣的燒烤每串不過100~200日元,雞尾酒、飲料等也大都在300日元左右,兩個人吃喝下來也不會超過 3000日元。所以,一般工薪階層都可以接受。所謂不變,是說店主的管理、店內的擺設、店裡的氣氛,以及每天來喝酒的人群也很少有變化。酒客們一旦喜歡上了一個店,每天就好像點卯一樣,一般都要去露一下臉。店主就像個召集人,而酒客們如同這個團體里的成員。尤其是在過往的遊客不多的地方,很少會有新面孔。甚至父親去慣了的酒館,兒子也會接著去。尤其對於一些單身的男人,居酒屋有一種家的感覺。據說,好店都是老店,所以在日本有這么一說,叫做「不變的居酒屋 」。
現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樣化,美式快餐、漢堡包、義大利面條,已部分替代了飯團。現在,速凍食品受到主婦們的歡迎,餃子、鍋貼、包子、面條等中華料理也在日本走俏。從歐洲傳入日本的西式點心,如蛋糕、小甜餅干、糠瓜兒,從我國傳入或從禪寺素菜中演化而來的春卷、鍋貼等,也被日本人看作菜品並受到青睞。
此外,日本社會運行的節奏很快,所以早餐非常簡單,午餐也比較隨便,而晚餐卻極為豐盛。日本人每逢喜事時,常吃紅豆飯和帶頭尾的鯛魚。糯米中加入紅豆一起蒸,做成紅豆飯,紅豆的顏色會將糯米染紅,而紅色象徵火和太陽的顏色,也是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的顏色。而鯛魚的魚身鮮紅,所以也成為吉祥的象徵。
❷ 韓國飲食文化概述,有多少你愛的
隨著韓流趨勢的發展,相信喜歡韓國文化的人肯定對其飲食並不陌生。就單單以韓劇來說,其劇情發展中出現的飲食料理就夠讓大家流口水了。那麼,韓國飲食究竟都有哪些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簡單了解一下吧。
都知道韓國的泡菜很有名,這泡菜就是韓國的第一美食,營養好味道好還美容,是韓國人頓頓離不了的菜。除了泡菜,韓國人還離不開辣醬,泡菜里有,烤肉上有,面條里有,海鮮上有,生菜黃瓜蘸辣醬就是一道菜。可以說,韓國菜的特點之一就是辣。這種辣和中國的辣不一樣,中國的辣是香香的咸辣,而韓國是甜甜的干辣,吃時不覺得,咽下去辣得人直喘粗氣。
韓國有一種小吃,類似中國的年糕,圓柱形,長長的被切成一小截一小截,放在煎鍋里用紅紅的辣醬拌了,煎熟吃。在很多餐館中都有這種小吃。
煎餅也是韓國比較有名的食物,但比中國的厚,裡面常常夾著魷魚絲之類的東西,而且多是手掌大小,捲起來很方便。
還有一種用土豆粉做的煎餅,要蘸著調料吃,味道很好。類似中國的飯食還有餃子(韓國叫做饅頭,手饅頭),大多是煎餃、蒸餃,饅頭也有,只是都帶甜甜的餡,好像厚皮的豆包一樣。
韓國的冷麵想必都聽說過。在冰鎮的甜酸冷湯中,放著一團細細的面條,上面卧著兩塊白煮蛋,還有兩片水梨或蘿卜,十分好吃。冷麵主要有用蕎麥面做的平壤冷麵和用土豆做的咸興冷麵,食用方法也可分為加湯的和用辣椒醬拌的兩種,口感十分筋道光滑。
韓國人請客吃飯一般都是吃烤肉,就是將牛肉或牛排用佐料鹵腌好,放在鐵板上烤熟。蒜、辣醬、生菜葉、泡菜自然少不了,高級一些的就多幾樣海鮮,用菜葉包著肉吃,味道很不錯。
還有一種火鍋,類似日本火鍋,其實就是煎鍋。在平底鍋里放上肉片、洋蔥、金針菇等,加入醬油,煎熟蘸猛沒調料吃,就是味道有點甜,吃多了有些膩。韓國人不喜歡油膩,當鍋里的肉滲出油時就用紙巾吸去。
石鍋拌飯也是韓國有代表性的美食,就是把白米飯盛在用石頭做的厚重的大碗里,那碗燒得熱熱的,放入肉、蛋、豆芽之類的菜,加進辣椒醬拌勻後吃,味道並不十分好,但是有鍋巴,脆脆的很香。
韓國人很講究滋補,也比較相信中醫(韓國說成韓醫),參雞湯一般在三伏天食用。參雞湯是用童子雞加糯米、人參、棗等燉至爛熟,在三伏天服用是因為韓國人相信人參等滋補的食物會讓人體內的熱揮發出來,三伏天食用可以避免中暑。
說起湯來,還有用牛骨牛肉熬制的牛肉湯,味道很鮮美。
據說韓國餐飲受古代皇宮生活方式的影響,比較注重形式,講究餐具。給人印象最深的是不銹鋼筷子和帶蓋的小碗。筷子比中國的木筷短一點,拿在手上,沉甸甸的,上面刻著精美的各色花紋圖案,吃飯時不小心掉下來砸在腳上很疼呢。
可能是泡菜多的緣故,盛泡菜的器皿也就豐富多樣,方的、圓的、多層的、單層的、塑料的、陶瓷的……最叫人驚奇的是,他們吃飯時常常要用一把大剪刀。這把剪刀,吃冷麵時剪斷長長的面條,吃泡菜時剪泡菜,吃烤肉時剪烤肉,總之,是用餐時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哪脊韓國的飯館吃飯,一般都是脫鞋上炕盤腿就餐。房間小小的,桌子矮矮的,要是人多如宴請時,這些小房間的牆壁就像百葉窗似的可以拉上去,要多大空間隨時可以變化調整,十分方便。客人們通常都是分坐在一張張方桌兩邊,房間多長桌子就可以拼多長,這讓人想起幼兒園小朋友排排坐分果果的情景。
在韓國的中式飲食:糖醋肉和炸醬面比較受韓國人喜歡,但是韓國人一般認為炸醬面是韓國人發明的。
韓國的酒文化:跟韓國人喝酒時不能自己給自枝緩納己倒酒,按照韓國的說法是:如果給自己倒酒,坐在對面的人會倒霉三年。在韓國不能當著年長者喝酒,在年長者面前喝酒時要轉身、背臉喝掉。
❸ 中日韓三國飲食文化比較
中國飲食文化
在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中的陰陽五行哲學思想、儒家倫理道德觀念、中醫營養攝生學說,還有文化藝術成就、飲食審美風尚、民族性格特徵諸多因素的影響下,創造出彪炳史冊的中國烹飪技藝,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170多萬年,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獲得「烹飪王國」的美譽。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帶迅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中國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 ②煲:用泥裹後燒; 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 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 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伍州,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腔行蔽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日本飲食文化
日本食物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之壽司,而日本食品於近年來已人所皆知世界聞名了。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生及肉質鮮嫩之炸暇,更有部分遊客已作好准備去日本一嗜各種各樣之日本傳統美食,總括來說享受日本之食品是閣下一生之中最難忘之事。
飲食習慣
日本的冷麵是放在竹製盤上,用筷子夾起一口的數量放在冷湯里進食。有些餐館沒有附上湯匙,日本人習慣拿起來喝湯。
夜生活
日本人習慣下班後三五成群地去喝酒。在大都市內的娛樂中心區,到處都有酒吧、的士高及夜總會。
日本的酒類
啤酒:日本人最喜歡喝啤酒,無論是生啤酒或是瓶裝的都受歡迎。在夏天,部分百貨公司更高有露天啤酒館,吸引大量遊客。
日本清酒:清酒可以熱喝或冷喝,無論那一種清酒,都是日本菜餚的最佳搭配。酒味可口甜美,容易喝過量而醉。
威士忌:日本人喜愛喝威士忌加冰加水稱(Mizuwari)
餐酒:在西餐廳內都有日本制及進口的餐酒。在中國餐館里,亦有紹興酒供應。
燒酒:這種酒是用蕃薯、大麥、蔗糖等材料製成,經過濾後的酒精,與伏特加有些類似。
飲酒的禮儀
一般普通的日式酒館,氣氛隨和且輕松,同行顧客都會互相為對方倒啤酒。如果一群人去喝酒的話,第一杯要等大家舉杯說「乾杯」後才能喝。
韓國飲食文化
主食白米飯。常用的菜餚有以肉、魚、豆腐、蔬菜等燉煮的火鍋,韓國特有的營養豐富的泡菜。以及用韓國式的調味佐料拌制的各類小菜。餐具使用湯匙和筷子。
菜館的基本佐料是辣椒與大蒜,此外又加有多種不同風味的調味品。因此韓國菜除了辣味以外,還具有獨特的色、香、味,令人垂涎三尺。
韓定食(韓國式客飯):
傳承朝鮮時代宮中菜的傳統風味,各式小菜擺滿桌面,除了泡菜以外,一般不加辣椒粉。蒸、烤、燙、拌等烹調方法各不相同。每家餐廳的食譜,價格也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有用小麥煎餅包里肉類,蔬菜等八種小菜食用的《九折坂》,以及加放肉類、魚類、蔬菜、磨菇燉煮的火鍋《神仙爐》。
烤牛肉和烤牛排:
在多種烤肉中最受歡迎的是烤牛肉(切成薄片的牛肉用佐料腌制後烤熟)和烤牛排(用佐料腌制後放在鐵板上烤熟)。兩者皆以生菜、芝麻葉等沾辣椒醬或豆瓣醬食用。有時附帶提供3至5樣泡菜或小菜,有的餐廳則需另加點白米飯和湯。餐廳招牌常以花園為店名。梨泰院花園(花山區梨泰院洞(797-1474),三元花園(江南區新沙洞(544-5351)、西門會館(中區西小門洞(755-4645)等較有名,在韓國一般的餐廳也可品嘗到。
烤牛裡脊:
將適當厚度的牛裡脊烤熟後,醮少許黃醬,用洗凈的生菜等新鮮蔬菜包卷後食用。或醮香油鹽佐料食用。
面條火鍋:
切成薄片的牛肉或海鮮,與各種時令蔬菜以及面條一起,放入燒開的湯鍋內,煮熟後即可食用。清淡可口,餘味無窮。
包飯套餐:
用新鮮蔬菜,包卷熟肉或其它蔬菜的風味食品。每家餐廳選用主料會略有不同,但大都是用蔬菜加少許醬(黃醬、辣椒醬或混合醬)後,卷包起來食用。與以肉為主的「包肉」不同,主料是蔬菜的包飯,不必擔心膽固醇問題。蔬菜的甘苦味,還有助於增進食慾。
冷麵:
主要有湯多且爽口的《水冷麵》和以辣椒醬調味的辣味《拌冷麵》等兩種。任何季節,在享用烤牛肉等菜餚後,以冷麵作主食是最受歡迎的食用方式。《面》有以蕎麥為原料製成的平壤式冷麵,也有以馬鈴薯為原料製成的咸興式冷麵。各餐廳的種類皆有所不同,面上加的配料大多以肉類、蔬菜或水煮蛋為主,也有放生魚片的餐廳。面可以用剪刀剪後再食用。
參雞湯:
在童子雞內入糯米、大棗、大蒜、有參後,長時燉煮。隨個人喜好還可加放胡椒粉、鹽巴等食用。由於營養豐富,是炎夏的高級補品。
鍋湯、火鍋類:
韓國家庭最經常吃的家常菜就是用豆瓣醬和蔬菜煮制的豆醬火鍋,魚和牛肉臟煮成的什錦火鍋等。火鍋中以牛的內臟和蔬菜燉煮的牛腸火鍋最為有名。此外還有用章魚加放辣椒醬等佐料煮成的章魚火鍋等種類繁多。韓國一般的火鍋多以海鮮類為原料,可享用到各種海產品的鮮美味道。
拌飯:
韓國式拌飯,其中《石碗拌飯》是韓國獨有的食譜,值得一嘗。白米飯上蓋上黃豆芽等蔬菜、肉和雞蛋等佐料,盛在滾燙的石碗內,加放適量的辣椒醬後,攪拌而食。多種材料的味道相混合形成獨特的風味,鍋底的鍋巴更是一絕。在大部分的韓國餐廳均可品嘗到,全州中央會館(忠武路776-3525)等是有名的拌飯專門店。
湯茶:
利用生薑、桂皮、人參、五味子、大棗、草決明、葛根等中葯材,長時間煎熬而成。中葯可健身防病,並有治療功效。因此,韓國人在感到疲倦時,總是飲用中葯湯茶,提神防病。
水果茶:
主要選用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的柚子、木瓜、橘子皮等水果,加水長時間煎熬後飲用,或用蜂蜜淹制後,加熱水稀釋飲用。冬季常飲,可預防感冒。
風味灌腸:
灌腸是將豆腐、粉條、大米和蔬菜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後,灌入豬腸內加工成的韓國式美味香腸。
韓果:
自古以來是祭祀的供品,也是婚禮儀式或飲茶時食用的韓國傳統點心。麵粉加上蜂蜜、麻油後油炸的油蜜草;《茶食》與中國的樣式相似,加上中葯材,以糯米等炸制的薑糖、麥芽糖亦與中國相似。此外還有將水果或蔬菜用蜂蜜腌制而成的蜜煎果,婚禮所用的韓果即可口又美觀。
❹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收獲(關於飲食)
飲食是人類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中西飲食是不同民族在不同的自然、人文等環境下所創造的不同飲食。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中西飲食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另一方面,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創造了無數的燦爛文明,在這種文化蘊藏中,使中國的飲食更加博大精深。而西方的一些國家曾是一些國家的殖民地,並且匯集著各國的移民,因此這些國家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博採眾長,並結合自己的飲食習慣,從而使西方的飲食文化成為一種綜合性的飲食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和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起源,受人們的觀念影響不同,它們自然有很大差異。下面簡要從四個方面談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一、兩種不同的飲食觀念
中國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飲食的口味感覺。俗語雲:「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西方飲食觀念是一種理性的、講求科學的飲食觀念。西方人吃的是營養,他們很少或幾乎不把飲食與精神享受聯系起來
中國飲食之所以有其獨特的魅力,關鍵就在於它的味。而美味的產生,在於調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熱以後的熟味,加上配陪晌脊料和輔料的味以及調料的調和之味,交織融合協調在一起,使之互相補充,互助滲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在中國,飲食的美性追求顯然壓倒了理性,這種飲食觀與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也是吻合的。作為東方哲學代表的中國哲學,其顯著特點是宏觀、直觀、模糊及不可捉摸。中國菜的製作方法是調和鼎鼐,最終是要調和出一種美好的滋味。這一講究的就是分寸,就是整體的配合。它包含了中國哲學豐富的辯證法思想,一切以菜的味的美好、諧調為度,度以內的千變萬化就決定了中國菜的豐富和富於變化,決定了中國菜菜系的特點乃至每位廚師的特點。
對比注重「味」的中國飲食,西方是一種理性飲食觀念。不論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營養一定要得到保證,講究一天要攝取多少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為有營養。這一飲食觀念同西方整個哲學體系是相適應的。在宴席上,可以講究餐具,講究用料,講究服務,講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麼豪華高檔,從洛杉磯到紐約,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無藝術可言。作為菜餚,雞就是雞,牛排就是牛排,縱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盤中進行的,一盤「法式羊排」,一邊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邊配煮青豆,加幾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對比鮮明,但在滋味上各種原料互不相干、調和,各是各的味,簡單明了。
二、中西飲食對象的差異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據西方的植物學者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謹迅。實際上,在中國人的菜餚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葷菜只有在節假日或生活水平較高時,才進入平常的飲食結構,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說,菜食在平常的飲食結構中佔主導地位。中國人的以植物為主菜,與佛教徒的鼓吹有著千縷萬絲的聯系。他們視動物為「生靈」,而植物則「無靈」,所以,主張素食主義。西方人在介紹自己國家的飲食特點時,覺得比中國更重視營養的合理搭配,有較為發達的食品工業,如罐頭、快餐等,雖口味千篇一律,但節省時間,且營養良好,故他們國家蘆滲的人身體普遍比中國人健壯:高個、長腿、寬大的肩、發達的肌肉;而中國人則顯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黃質弱。
三、飲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飲食方式有很大不同,這種差異對民族性格也有影響。在中國,任何一個宴席,不管是什麼目的,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就是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圓桌,這就從形式上造成了一種團結、禮貌、共趣的氣氛。美味佳餚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賞、品嘗的對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們相互敬酒、相互讓菜、勸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體現了人們之間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
西式飲宴上,食品和酒盡管非常重要,但實際上那是作為陪襯。宴會的核心在於交誼,通過與鄰座客人之間的交談,達到交誼的目的。如果將宴會的交誼性與舞蹈相類比,那麼可以說,中式宴席好比是集體舞,而西式宴會好比是男女的交誼舞。由此可見,中式宴會和西式宴會交誼的目的都很明顯,只不過中式宴會更多地體現在全席的交誼,而西式宴會多體現於相鄰賓客之間的交誼。與中國飲食方式的差異更為明顯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將所有食物一一陳列出來,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動自由,這種方式便於個人之間的情感交流,不必將所有的話擺在桌面上,也表現了西方人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擾,缺少了一些中國人聊歡共樂的情調。
四、飲食習慣的差異
從烹飪過程來看,中國人愛加醋、姜、蒜、蔥辣椒等佐料,可以殺菌、消脂、增進食慾,幫助消化等作用。西方人雖佐料單調,可也不乏優點,他們烹飪時不愛放味精,因為味精含鈉,攝入過量有損健康;許多中國人習慣每日購買新鮮食品烹飪;西方人往往一次性購買一周的食品貯存在冰箱里。中國人炒菜時多用大火,因而油煙多,加上多不注意廚房的通風設備;而西方人不愛用大火熗鍋,且廚房通風條件相當注意。
從飲食結構上看,中國人每天進食的蔬菜比西方人多得多,而西方人雖每天進食大量蛋白質,但腸胃功能卻因進食纖維素太少而受到影響,因此消化系統的患病率及患癌率均大大超過中國;中國人喜愛粗糧,而西方人偏愛精白粉等細糧。而實際上,粗糧所含營養物質要比細糧多;中國人愛吃植物油,而西方人做菜喜用含膽固醇較高的動物油,此外每天還攝入大量黃油。中國城鄉居民都喜愛豆漿、豆腐、豆芽等豆製品,而西方人卻往往「敬而遠之」;中國人尤其是廣州及珠三角一帶的居民愛食豬肝、腸、肺等動物的內臟,西方人則無此愛好。動物內臟含有大量的膽固醇,不宜多食;清蒸食品營養物破壞較少。西方人喜清蒸食品,而中國則偏愛熱炒,西方人已意識到被稱為「紅肉」的牛肉、馬肉和羊肉等是導致結腸癌和前列腺癌的病因之一,亦意識到紅肉的脂肪也是前列腺癌及心臟病的致病因素之一,注意到一周吃一次紅肉。中國的不少報刊也多次報道過紅肉的問題,但目前中國人卻未能引起到足夠的重視。
悠悠歷史長河中,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造就了中西文化的差異,從而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中華飲食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其博大精深不可言喻。西方飲食精巧專維、自成體系。自古以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碰撞、交流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和發展,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大貢獻。中西飲食在諸多方面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差異,當然,這些差異都具有相對性,今天,享受東西方各具特色的飲食已成為當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事情。我們在大街上隨處可見法式大餐、麥當勞、肯德基等西方的飲食,而中國菜館也開遍了全世界。飲食文化的交流正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斷充當全球經濟文化整合過程中,不同文化之間的「傳遞帶」。它已經成為了一種日益增強的文化影響力,正發揮著比其他任何全球化單一力量大得多的作用,也在悄悄地改變著全世界。
❺ 急需有沒有關於日本的飲食文化或者日本的文化之類的論文做參考
日本飲食文化瑣談
摘要日本的餐飲業比較發達,除日本自有的傳統料理外,中國料理、韓國料理、法國料理、義大利
料理等在日本也很多見。這種飲食文化體現了日水民族的雙重性格,既喜歡追求新事物並加以吸收,又
堅持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
關鍵詞料理;壽司;天然感;健康
日本的飲食文化,很能體現日本民族的雙重
性格。一方面善於追求新事物、新觀念、喜好模
仿,並能巧妙地將他人的東西有機地調合、吸收,
變為己有、為己所用。另一方面又頑固地堅持自
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族意識等,小
心翼翼地提防著被外來文化所同化,排斥性地選
擇與本民族文化不相沖突的、並可以完善自己的
東西,日本飲食文化中對外國料理的態度就顯露
了這一點。,
一、外國料理在日本
在日本各自家庭里最為普及的外國料理是:
煎荷包蛋、漢堡牛肉餅、咖哩飯、義大利細掛面
等。喜歡牛排的人也很多,但由於牛肉價格昂貴,
不能說是日常料理。(由於日本養牛需要特別的
精雀嘩飼料,所以烤肉味道鮮美,但價格特別昂貴。)
在日本較普及的外國料理有以下幾種:中國料理、
韓國料理、法國料理、義大利料理、印度料理、
巴西料理。
由此可見,不用出國遠游,在日本就可以品
嘗到世界各國的正宗風味。尤其是在大城市裡,
集中了世界各國的風味餐廳。
·
多種美食雜志上也
滿載著義大利、法國、中國、非州、阿拉伯、俄
羅斯、南美洲等世界各地風味餐廳的信息。最早
進入日本,並且贏得了日本人的喜愛的是中餐,
在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之後,尤其是中日恢復邦交
之後,中餐的影響愈來愈大。因公出差或旅遊去
中國體驗過正宗中餐風味的人,又推動了日本的
中式餐廳日益向正宗口味看齊。現在,單純用「中
式餐廳」一句話己經很難概括日本飲食行業的這
一巨大體系。因為它下面又可分為跟北京餐廳協
作經營的正宗北京烤鴨店,聘請香港一流廚師掌
勺的鴻式餐廳,專營飲茶、點心的茶樓,台灣小
吃店、客家餐廳、葯膳餐廳等多種分支。
當今,咖哩飯、義大利式細面條、神面、麻
婆豆腐等東西方食品按照日本人的口味進行了改
造,並且,製成了種種方便食品,成為家常菜譜
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二、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是在日本列島誕生發展起來的有其
日本獨特風味的菜餚。現在,日本料理正在世界
不少地方走紅。四喜飯(壽司)、天婦羅、雞素
燒、燒雞肉串,成了代表性的日本料理的品種,
甚至,日語的發音也原封不動地出現在英語的菜
單上。日本菜的一大特點就是保持新鮮魚介類原
味,含熱量低,營養平衡,並且餐具與擺盤都十
分講究。具有日本的飯菜是用眼睛欣賞的飯菜特
點。向時,日本飯菜引起了經濟發達國家那些苦
於過分肥胖和被血液循環器官疾病糾纏的「美食
家們」的關注,許多日本人也因此而陶醉。
日本除了米飯、汁、香食之外,還有墊席菜、
生魚片、燒烤食品、油炸食品、燉菜、拌冷盤、
醋拌冷盤(魚肉、蔬菜相拌)等。這些料理在保
持材料原味的基礎上,用醬油、灑、醋、沙糖等
進行調味。但調味不能太濃。
外國人所喜歡的日本料理有壽司、油炸大蝦、
雞素燒等。在以米為原料的族歲者日本烹調中,最有名
的大概就是「壽司」了。「壽司」一詞的詞源是
壽(在日語中與醋為同一讀音),也就是說「壽
司」原是一種把魚和貝類加鹽發酵後帶酸味的保
存食品。後來為促進發酵又加入米飯,有些地方
習慣把魚和米飯一起兆薯腌漬並發酵後做成壽司,如
滋賀縣的「魚即魚壽司」等。
由原來的保存食品發展到今天一般吃的那種
不發酵的壽司是在江戶、大坂等城市形成的。17
世紀左右,在米飯中拌上醋、鹽、砂糖做成壽司,
例如,放上魚介類捏成的「握壽司」,用紫菜卷
成的「卷壽司」,還有用魚介類、雞蛋、蔬菜點
綴的「散壽司」等等。其中的「散壽司」即美觀
又有營養。今天,無論什麼季節,人們經常在家
中製作「散壽司」。特別是在每年3月3日的「女
孩節」、「散壽司」是不可缺少的佳餚。在這一
天,人們擺上偶人娃娃,並備上用米或麴黴做的
甜灑,家人一起吃「散壽司」,文蛤湯及貝肉和
蔥拌成的冷盤等。油炸大蝦,是把魚介類,蔬菜
類裹在稀釋的麵糊里用油炸的食品。雞素燒雖說
不是日本傳統料理,但在19世紀後半期已得到了
普及。把牛肉切成薄片與蔬菜等一起烹調,主要
用醬油和砂糖調味。日本人喜慶之事時吃的料理
有紅飯和用鰓烤的帶頭尾的烤魚。紅飯即是在糯
米里加入小豆蒸出的米飯。小豆的顏色貼在米上
就成為紅飯了。紅色象徵著火和太陽,是由歷史
緣起的美好吉祥顏色。鰓的日語發音與可喜可賀
相同,顏色也是被看成紅色緣起的美好良色的魚。
在慶祝的宴席上,從頭到尾都是完整的形狀。這
意味著以完整的形象祝福著人類。
當今的日本人在追求生活質量的同時也正在
逐漸改變著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例如:做為消
遣之一的手工製作愛好,都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民
眾基礎。「男子漢不下廚房」的觀念開始淡薄,
男人們羞於獨自一人去市場買菜的狀況漸漸消失
了。七十年代後期「男子漢的烹調手藝開始走向
高潮」。
三、酒與飲料
日本酒是由米製作而成的釀造酒。全國各地
都能生產,有好水好米的地方稱為名酒產地。其
中兵庫縣的灘、京都的伏見、廣島的西條等地是
聞名的日本酒產地。日本的啤酒幾乎都是國產的,
深受人們的喜愛。但喝威士忌和葡萄酒的人也相
當多。這些酒除了國產之外,多數從外國引進。
還有白蘭地、茅台酒、伏特加等也是由外國引進
的。
日本酒的生產量據1985年統計為每年698萬
公升,消費量是724萬公升。其中啤酒為65%,
日本酒為18%,白酒為8%。
在飲酒方面,日本人習慣適可而止,酒杯乾
了,只要說一聲「已經可以了」。主客雙方就不
在飲了。日本人不講究請客。他們盛行的是「打
平」。就是喝完之後共同分攤酒錢。這是日本人
喝酒的常見方式。
在飲料方面最大眾化的是綠茶。茶質在原料
的使用上大致可分為玉露(上等茶)、煎茶、番
茶。玉露用不太熱的水沏。煎茶、番茶要使用高
溫水。還有把玉露級的優質茶磨成粉狀注入水不
過濾直接喝的抹茶。咖啡也受到日本人的廣泛喜
好。愛喝咖啡的人,喜歡買咖啡豆在自家調整著
喝,也有常在咖啡店喝的。出現方便咖啡後家庭
喝咖啡的習慣得以增多。紅茶也廣泛地得到了普
及,各種名牌受到青睞。蘇丹可樂果在80年代前
半葉也得到了普及。最近除了罐裝咖啡之外,各
種體育保健飲料、果汁、烏龍茶等都以成為品類
繁多的罐裝飲料。現在日本每年大約銷售150億
聽罐裝飲料。其中大約80%為自動售物機銷售的。
四、飲食與健康
日本人的平均壽命自1984年就一直高居世界
首位。男性平均壽命達到了76.57歲,女性高達
82.98歲。現在65歲以上的人口己經占人口的
14%,完全進入了高齡的社會。這一現象標明飲
食質量是起到了一定性的作用的。飲食質量的提
高改變了日本人的體格和體形。以年滿20歲的成
年人平均身高和體重為基準來觀察,1949年男性
身高為163.5厘米,體重55公斤。女性身高巧3.6
厘米,體重51.1公斤。而1993年的統計結果是
男性身高達到了171.4厘米,體重64.3公斤。女
性身高為158.4厘米,體重51.4公斤。44年的時
間里男性身高增加了7.9厘米,女性增加了4.8厘
米。在體形上,男性的身高和腿長的比例1983年
為47.3%。雖說變化微乎其微。但也證明了日本
人開始擺脫「身長腿短」的傳統形象了。女性的
身高也有所增加,但體重幾乎沒有變化,不管是
年輕的男性還是女性都日益變得細瘦苗條,接近
歐美人的體形了。這是由於戰後日本人的飲食生
活發生了從數量到質量上的轉變。衛生和營養狀
況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肉類、魚類的攝取量比過
去大大增加。所有蛋白質中動物性蛋白質的攝取
量三十年代是12.8%,1984上升到493%。這就
出現了身體內部攝取了過多的蛋白質和糖分。同
時又出現了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不足,再加上攝取
過多的高熱量食品、運動不足、單獨進食機會增
加以及平均壽命的上升等種種原因。成人病也開
始不斷增加,中年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者相
當多,而且成人病的患者的年齡也在不斷地向下
推移。小學里肥肥胖胖的兒童的數量越來越多。
這也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因此,在七十年代
社會上就出現了健康熱。綠色食品、天然食品的
市場需求日益高漲,健康食品和功能性食品的市
場佔有率不斷擴大。強化了的鐵質和鈣質的牛奶、
餅干以及含有纖維質的飲料、維生素水果糖等,
在任何一家便利店的貨架上都很容易找到。低熱
量食品深受糖尿病患者和刻意減肥的女士的歡
迎。由此可見,日本人也擺脫著自我中心主義的
飲食生活樣式,開始立足於全球,重新審視自己
的生活,平心靜氣地考慮究竟什麼樣的生活才能
稱為富裕生活。
參考文獻
[1]新日本制鐵株式會社能力開發室
·
[J]日本:1998
[2]松下幸之助·關於日本和日本人[M]
❻ 中日兩國在飲食文化方面的相互影響有哪些。主要是日本曾對中國飲食文化產生過怎樣的影響。
是中國飲虧源食文化對日本產生影響吧 你反了吧
受中國飲食文化影宴姿響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大量的中國食品,如干薄餅、干蒸餅、胡餅等糕點,還有製造這些糕點的工具和技術。日本人稱這些中國點心為果子,並依樣仿造。當時在日本市場上能夠買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種。
鑒真東渡還把中國的飲食文化帶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飯時使用筷子就是受中國的影響。唐代時,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還幾乎把中國的全套歲時食俗帶回了本國,如元旦飲屠蘇酒,正月初七吃七種菜,三月上巳擺曲水宴,五月初五飲菖蒲酒,九月初九飲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節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後,日本人又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作了一些改進,並發展出若干品種,如道喜粽、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時,日本還從中國傳入了面條、饅頭、餃子、餛飩和制醬法等等。
中國菜對日本菜的影響很大。17世紀中葉,清代中國僧人黃檗宗將素食菜餚帶到日本,被日本人稱之為「普茶料理」。後來又有一種中國民間的葷素菜餚傳到日晌空絕本,稱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對日本的餐飲業影響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湯」等,至今還列在日本一些餐館的菜譜上。
轉自http://www.meishij.net/wenhua/diangu/33364.html
❼ 餐飲學習心得體會通過學習有什麼收獲
4月23日在我的人生中是一個轉折點吧,就在這一天我和許多的同學一起踏上了去深圳實習的路,這對於沒有出過遠門的我是答帆一次莫大的考驗也是一次蛻變。面對這陌生的城市還沒來得及惶恐和茫然時,便已經感覺到了公司領導對我們的關心。
剛上來第一天,從車上下來的時候是凌晨,天還是灰濛蒙的一片,接著我們被公司的管理人員帶到了宿舍,進去後剛坐下,就聽見有敲門聲,一開門葛經理走了進來,一開口就是一句句關心的話語,一聽蠻感動的,原來在這陌生的城市還有人在關心著我們,葛經理說:「等下帶你們去公司看一下熟悉熟悉環境,」雀薯這一看回來時天已經黑了,等第二天去時頃舉者便是開始緊鑼密鼓的培訓,在培訓的時候很累有很多同學都想走了,可是最後還是咬咬牙忍了下來,經過一星期的培訓後就迎來了,嚴格的考試,先是筆試,再接著實操,終於在下午6點左右考完了,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想著終於解放了,可是後面等待我們的卻是分離, 4月28日是大家分開的日子,天也下著小雨灰濛蒙的,彷彿天也在哭泣,大家各自坐上了開往自己上班屬店的汽車。
而我也是這樣子來到了益田店,剛到店裡的時候塗經理安排了店裡的人帶著我們去熟悉了一下環境,我心想這就是我以後工作的地方了,心裡暗暗的想,我一定要努力的工作,這樣才不能辜負這么多天的辛苦,5:30 的時候我參加了班前會,感覺還蠻好,等開完的時候鄭主任叫我們留了下來,為我們安排了師傅,對我們說,「這個以後就是你們的師傅了,以後要好好跟著師傅學。」5月1日便正式跟著師傅上崗了,這時心中又開始茫然了,為什麼我在學校學的是國際商務,為什麼我出來卻是做服務員的工作呢?那我在學校這兩年半來的努力又算什麼呢?一時間想不明白,但工作的忙碌讓我沒有時間多想,後來才發現原來做服務員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在這期間讓我學到了很多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與理論。
領導對我們都很關照,很讓人溫馨,而且也體會到餐飲行業中服務員的辛苦與 開心,工作中有時通過自己熱情的服務讓客人滿意而歸是件非常開心的事。有時也會遇到有些脾氣暴躁的客人就會被罵幾句,雖然會覺得很受委屈,但是有時想想:人生就這么短短幾十年,何必為了這點小事而壓抑自己,讓自己不開心呢,把這些當作家常便飯,吃飽了就等著慢慢消化,也許自己也有很多未做好的地方,自律自己。其實我們的工作每天都在與不同的人和事接觸,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這都是需要技巧、膽量和勇氣,還有工作的速度、以及對事的認真負責,而這就是個人要在每天的工作中不斷的提升了。在其位謀其事,然做了一個服務員就要認真的把工作做好,這樣才能對得起上級領導對你的信任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只有付出了才會有回報,
工作了三個月後,我剛剛經過入職轉正的考試,正在等待結果。如果考過了,那麼我又向邁出了一步,超越了同一起點的人。這是公司和領導給我的機會,如果沒有努力,沒有付出或許這個機會就是別人的,所以我在不斷嘗試,不斷地從日常的工作中去提升自己,就像上樓梯,你不去努力向前永遠也不知道自己能走到哪一個階梯,通過考試後。我正式接任了特產員的工作開始接觸那些密密麻麻的數字和產品,例如要了解特產的價錢和口味以及它的儲存啦,和每天的銷售情況,要統計起來,每個小組每天銷售了多少,每人每天銷售了多少,還要做它的庫存,每個周要做總結,總結就是這個周每天的銷售額,以及它的成本和毛利,做好後發到管理公司,沒到月底的時候還要做它的月結,像這個就比較麻煩,這個的話是要做一個月總的銷售額,和每個產品的銷量是多少?和它的排名,那個產品銷量最好,那個產品銷量最差,要不要取消不賣,剛開始接觸這些的時候感覺好麻煩,總是擔心東西會不見,或者做錯帳,這都是要很仔細的不能出差錯的,如果錯了的話等到你做月帳的時候也會跟著錯,慢慢的我就開始逐漸的上手了,也不會怕這怕那了,感覺好簡單,公司的人說我學的很快,都超過我師-父了,但是其中的辛苦只有我知道!
❽ 韓國的飲食文化特點
韓國人和日本人一樣,習慣於席地而座,盤腿就餐。其傳統飲食比較簡單,主食為米飯,愛吃泡菜,泡菜的出口量據說是世界第一,種類之多我看也能拿冠軍,因為每餐都有它堂而皇之地上桌,精緻 盤碟中能擺出不少花樣:白菜、蘿卜、辣椒,還有我們叫不出名的,既開胃也好吃。他們餐桌上的素菜顯然比我們多,因為靠海的緣故,海產素菜也相當多。另外一項「多」是醬製品。我們的「醬缸文化」在那裡的影響,大概已達到「青出藍而勝於藍」的地步,他們有專門用來摻和著菜拌地飯的一種醬,我試了一下,味道很不錯。以上「三多」,恐怕構成他們飲食中的低糖、低脂肪、符合營養學要求的合理因素。我們注意到韓國人中肥胖者不多,一般中老年人都能保持身材且有健康的氣色,這是不是同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關呢?
韓國人飲食主面的節約與科學,還可以從一種專供飲水機配套使用的「微型紙杯」上得到佐證。那是一種只有中指長、兩指寬的小紙片,經過特別處理,拿上手就變成一個很小的杯子,放到龍頭就能接水。比起那種透明塑料杯和普通紙杯,自有它微小、簡便的優越必天韓國街頭和快餐店裡常能見到。
韓國飲食中最有名的恐怕還是燒烤。「鐵板燒」不僅用來燒菜,也用來炒麵。最有意思的,是一種「石頭燒烤」:用一堆鵝卵石放在鐵架上電熱升溫,先攤放肉塊,待到一定火候再用長剪將大塊肉絞成小塊,拼柔到滾滾的石頭中去,不一會就響吱吱地冒出香氣。據介紹,鵝卵石是進口的,既然能蓄熱均溫,使肉免於烤焦,又能去油去腥。
韓國傳統飲食
韓國有各種飲食,由於韓國過去處於農耕社會。因此從古代開始主食就以米為主。最近,韓國飲食與各種蔬菜,肉類,魚類共同組成。泡菜(發酵的辣白菜),海鮮醬(鹽漬海產品),豆醬(發酵的黃豆)等各種發酵保存食品,以營養價值和特別的味道而聞名。韓國擺餐桌的特徵是所有飲食同時擺出,傳統菜數為貧民三種,王族十二種等,擺餐桌根據面條或肉類而有所不同。與中國和日本相比韓國飲食提供湯,在韓國飯匙實用使用更頻繁。
傳統韓國飲食的種類
1. 米飯和粥
飯是韓國飲食的知主食,大部分人吃白菜飯。為增加營養也有大悄時添加豆類,栗子,高梁,紅豆,大麥,穀物。粥是營養價值高的飲食。種類很多,有添加米,紅豆,南瓜,鮑魚,人參,蔬菜,雞肉,蘑菇,黃豆牙等做成的。
2. 湯
湯是上飯時必提供的飲食。湯的種類根據蔬菜,肉類,貝類,海草,牛肉骨等而不同。
3. 砂鍋
砂鍋跟湯相似但比湯更濃。最有各的砂鍋最大醬砂鍋。砂鍋的味道較辣,在砂鍋里煮好後趁熱端上來。
4. 熏和燉食品亂仿咐
熏和燉食品是類似蔬菜里加入醬油調味製作的食品。熏和燉食品用微火製作。
5. 拌菜
拌菜是加入鹽,醬油,椒鹽,嘩純芝麻油,蒜,洋蔥後稍微焯一下或炒一下作成。
6. 腌海物 (用鹽腌好的海產品)
腌海物是特別鹹的食品,用魚,海蠣子,蝦,魚子,魚內臟等發酵製作。腌海物可以做為一道菜。還可以在腌鹹菜時當調料使用。
7. 烤食品
烤食品是把事先放好作料的肉在炭火上烤制而成。烤食品的代表食物是烤肉和排骨,也可以用這種方法烤魚。
8. 煎餅
煎餅是把蘑菇,角瓜,干魚,海蠣子,青椒,加鹽和胡椒粉的肉等。放入麵粉和雞蛋里攪拌後,煎製成的類似煎糕的食品。
9. 餃子
餃子是把肉,蘑菇,角瓜,綠豆芽,豬肉等絞成陷後,用麵皮餃好的食品。
❾ 日本飲食文化很好,它好在什麼方面
日本中華傳統文化,如茶藝、花道的與此同時,也跳迪斯科。觀光城區、歷史悠久寺廟和多層建築鄰近而建的場景並不新奇。因此當代的日本文化藝術是融合了悠久的、新起的、酉洋的和東洋的文化藝術而產生。
日本把菜餚稱為美食,因而日本菜日文稱為日本美食,中國菜稱為中國美食或中華美食,西餐廳統稱為酉洋美食。另有一種觀點便是日本的稱呼和食孝清,西洋菜稱為洋食,日文中基本上不用說中食,可是美食文化在日本呈和,中,洋三足鼎立之勢。
以上就是我的詳細介紹,希望看完對大家悄慎納有所幫助,早日了解清楚,大家還有別的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