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才能增強我國文化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首先我認為,你必須的要了解國際商場上面梁李孫需要什麼,其實競爭力說白了,也就是說國際上買你東西的人多還是少。之後,你必須要明白我國的文化產品與國際上市場需求有什麼結合點。再則,你必須了橡鏈解同類產品中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優勢是什麼。
在談,根據不同的國際消費人群要制定不同的對應產品。要壯大文化產品的聲勢,要致力於打造知名的擾散牌子,讓國際上一提到中國,就知道你這個牌子。
產品要過硬,技術,服務,質量,售後。
注重打造產品的和公司的硬實力。硬實力才是企業發展也產品制勝的關鍵。
看我打不少字了,採納了吧。
㈡ 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2022
2022年文化產業十大趨勢為:
1、文化強國建設全面推進
2022年是中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在未來,我們將繼續致力於完成到2035年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因此,未來我們將在文化產業開展全方位的發展布局,堅持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堅持以社會效益為首位、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同時加強科技發展規劃,順應數字化大趨勢,在互聯網大潮中積極應變,加強年輕化傳播,促進智能化發展。
2、文化產業繼續數字化轉型
近年來,文化產業的數字化伴隨著新技術的發展與成熟不斷轉型升級,而這在未來依然且始終將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趨勢。隨著數字中國建設的深入實踐,各種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不斷涌現。
搭乘「數字快車」,文化產業也在朝著家庭化、數字化、智慧化的方向繼續發展。科技創新賦予文化產業發展新動能,將是未來10年的時代主題。
3、電子競技成為被主流認可的文化活動
如今,電子競技作為正式項目入選2022年杭州亞運會,響應了12月13日亞奧理事會在官網「支持鼓勵單項協會和各自對應的虛擬運動合作」的口號,也標志著電子競技作為年輕人喜愛的競技賽事,已經走在了規范化、成熟化、體系化的道路上。
在未來,電子競技將越來越成為被主流認可的一項文化活動,對於我國的文化產業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4、健康與生態問題成為關注重點
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綠色、生態、健康、可持續等等關鍵詞將愈發成為廣大人民的新訴求。尤其是對於年輕一代而言,健康養生與人居環境質量的問題也日漸進入到人們的視野當中。當下,我國不再著眼於追求純粹的經濟發展速度這一目標,而開始不斷關注人民生活質量方面的話題。
5、美育成為社會新風尚
2021年,美育教育利好政策頻出,美育已經被提到時代的高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已然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發展機遇。2021年4月,教育部成立首屆全國中小學美育教學指導專業委員會。2021年5月6日,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發布《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有關情況》(以下簡稱《情況》)。
6、雙循環格局進一步完善
自2020年提出要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要求以來,我國便致力於在後疫情時代推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在文化產業領域,這一新發展格局的目標也將在未來更加清晰明確。
7、嚴格、規范化網路管理成為常態
規范且明朗的網路環境對於促成虛擬性公共空間的和諧、文明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網路平台的規范化管理,積極介入監督,加強正向引導。尤其是對於出生在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一代,更是要著力於建立起他們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
8、廣播電視領域行業法規將明確化
2021年3月,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了關於公開徵求《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播電視法(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這也意味著我國首部廣播電視法將要在未來出台。
意見稿提出,國家將加強智慧廣播電視建設,推動廣播電視科技創新與服務升級,提升廣播電視數字化、網路化、智能化水平,推進廣播電視在全媒體傳播體系中深度融合發展。
9、網路發行機制更加成熟
經過了2020年疫情的網路電影大爆發,本年度網路電影無論在製作還是在發行方式上都更加成熟及多元。多部預備於院線發行的電影轉為網路首發,如《東北戀哥》等,為網路電影市場帶來了更加成熟和精良的製作。
10、原創性文化藝術內容質量提升
2021年末,《網路短視頻內容審核標准細則》出台,對於當前常見的短視頻剪接、授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這種管理規定之下,一部分基於二度創作、視頻搬運的內容製作模式將難以再成為競爭致勝的法寶,也因此開始倒逼內容生產者朝著提升質量、注重原創、深耕內容的方向發展轉型。
㈢ 文化產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哪些
文化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方面是以創新形成更高質量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另一方面是讓市場及時出清,通過杜絕低俗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淘汰過剩供給、清理僵屍供給、盤活呆滯供給,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簡而言之,就是「良幣驅逐劣幣」。
(一)杜絕低俗供給
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警惕封建落後文化的「沉渣泛起」,警惕自身成為西方文化糟粕的俘虜;其次要從本質上解決低俗產品和服務,在受眾層面提高大眾審美水平,從文藝工作者的角度則要培育德藝雙馨的創作者,對於管理者而言則要掌握負面清單,畫出市場紅線。杜絕低俗供給,首先要提高文化審美層次,使廣大人民能夠自覺拒斥那種以丑態「愚樂」觀眾、以病態刺激觀眾、以媚態迎合觀眾的低俗娛樂。其次應建立警示名單和黑名單制度。為市場經營劃出清晰的「紅線」和「底線」,依法行政、嚴格執法,建立懲戒機制約束低俗供給。
(二)減少低端供給
當前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端存在的顯著問題,一是中低端產品生產過剩,企業產品積壓;二是高質量、高科技產品需求增加,卻生產不足。減少低端供給首先應當通過文化與科技、金融、旅遊等橫縱聯合,創新文化業態,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建立全產業鏈的大文化發展格局。此外,還應通過強化產業融合度提高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黏度,延長文化產業的價值鏈,提高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領域供給水平。
(三)淘汰過剩供給
要化解文化產業的過剩產能,一方面要分類、分級、分步進行分別處置,另一方面需要在處理方法上運用創新,把工作重點放在消除體制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化解結構性過剩、力避周期性過剩上。一是以創新能力消化和吸收收過剩供給,不斷提升文化產業鏈各環節的附加值,通過創新帶動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組織結構、制度結構和布局結構的優化,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二是以新增優勢文化產品和服務擠出過剩供給,強化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品創新、工藝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以新的有效供給帶動新需求。三是以創新政策打通供需通道消化過剩供給,完善文化市場准入和退出機制,鼓勵各類市場主體公平競爭、優勝劣汰,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
(四)清理僵屍供給
「僵屍供給」來自於「僵屍企業」。清理僵屍供給應當從其形成的根本原因上尋找對策。一方面要通過橫向和縱向整合,打造「文化航母」;另一方面要促進民營企業、小微文化企業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積蓄動能。還需要進一步推動文化企業轉型升級。適應共享經濟、長尾經濟、零成本經濟模式和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縱向上下游並購打通鏈條,生產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五)盤活呆滯供給
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形成了不少呆滯供給、呆滯資產。可以通過梳理、分類對呆滯供給的進行盤活,制定專門方案處理。一是要減少新增呆滯供給。建立文化領域負面清單制度,更新限制類新建項目和淘汰類項目,提高社會資金形成和配置效率。二是盤活存量呆滯供給。在確保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的前提下,加強文化資源梳理和合理開發利用;充分運用創意和科技手段,實現文化價值和實用價值的有機統一。
㈣ 文創產品怎麼做
文創產品
文創產品,顧名思義是指文化創意產品,是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現代科技手段對文化資源、文化用品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而產出的高附加值產品。
好的文化IP有幾個優勢:
1)知名度高(利於後期傳播,快速吸睛)
2)有一定受眾,甚至有一小撮研究者(這部分人在後期就是產品最先銷售人群)
3)歷經千百年沉澱下來的文化有足夠的背景故事可挖掘(文化內容+營銷傳播),可以看出,這種優勢可以在後期接轉化成很高的話題勢能和消費勢能。
好的文創需要具備三個特點:審美、功能、內涵,缺一不可。僅僅做到迎合消費,不算本事,更高明的是融匯古今、溝通雅俗。他指出,還有一個誤區必須打破,那就是把文創等同於衍生品。目前,許多圖書館的文創開發都配套大型的展覽或活動在做,缺乏獨立性。好的文創不應該是新奇點綴,而應該進入生活日常。
㈤ 如何促進文化產業科學發展
第一,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引領文化發展方向。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教育人民,在全社會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進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又能有力抵制各種錯誤和腐朽思想的影響。要運用各種文化形式來表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創作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優秀文藝作品,發揮其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讓人們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啟迪和鼓舞。
第二,推進和諧文化建設,培育文明社會風尚。要以增強誠信意識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要以凈化網吧、互聯網、網路游戲為重點,加大社會文化環境整治力度,大力推動適合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加強青少年網站和公益性文化場所建設,落實公共文化設施免費向未成年人開放的措施,進一步滿足廣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積極回應人們困惑的社會人生問題,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引導人們用正確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實踐活動,廣泛開展社會志願服務、送溫暖獻愛心等活動;深入推進以「講文明、樹新風、促和諧」為主題的各類文明創建活動。
第三,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落實中央關於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決策,加快形成富有效率的文化生產和服務的運行機制,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形成完善的文化創新體系,形成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要著力解決公益性文化事業與經營性文化產業的性質和功能相混淆的弊端。國家重點藝術院團和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等公益性文化單位,要全面推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投入機制、人事制度、分配製度、保障制度和激勵約束機制等方面的改革。加快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的步伐,鼓勵社會資金和民營文化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和重組。
第四,加快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著力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前重點是加強城市社區和鄉村等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網路進一步向城市基層和農村延伸。推進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電影放映工程、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工程建設,著力解決基層特別是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視難、看電影難的問題。要確保廣大農村地區在2008年能無償收到看到包括中央和省級4套以上無線廣播電視節目,到2010年實現鄉鄉有文化站、基本實現全國行政村每村一月放映一場電影,實現20戶以上已通電的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在全國建設20萬個農家書屋。全國各級具有公共性質的博物館、紀念館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在兩年內要全部實現免費開放。
第五,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抓緊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從市場准入、人才培養、出口扶持、產業基地建設、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為文化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培育合格市場主體,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骨幹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做大做強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文化企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做大做強傳統文化產業,培育發展新興文化產業,完善各類文化市場尤其是文化產業產權交易市場,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第六,加強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以對歷史、對民族、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精神,加強民族優秀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護,加強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並不斷發揚光大。在城鄉建設中要加強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和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遺址、建築、街區和鄉土建築的保護。要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立法工作,加快建立健全各級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評定工作。挖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節慶文化,豐富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推動開展群眾性傳統節日文化活動。要積極探索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國民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方面的積極作用。
第七,擴大對外文化交流,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博大胸懷,勇於和善於吸收、融匯世界各國優秀的文化成果,在世界文化多樣性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增強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影響力。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積極開展對外文化貿易。積極與國際知名文化機構、文化企業開展合作,樹立現代營銷理念,掌握國際市場規則,構建文化營銷網路,努力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份額。通過對外文化宣傳、文化交流和文化貿易,搭建與世界各國人民溝通、理解、信任的橋梁,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誼,讓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出處http://www.gov.cn/2008gzbg/content_924073.htm
㈥ 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如何才能振興我國的文化產業
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和作用得到較好發揮。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按照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增強活力的原則,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活力進一步增強。 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重點行業和項目對文化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得到較快發展,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值超百億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文化原創能力進一步提高,數字化、網路化技術廣泛運用,文化企業裝備水平和科技含量顯著提高。 4、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城鄉文化市場進一步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和流通形式逐步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要力量,文化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增加。 5、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一批外向型骨幹文化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初步形成,對外文化貿易渠道和網路進一步拓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重點任務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著力做好以下八個方面工作: (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印刷復制業要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演藝業要加快形成一批大型演藝集團,加強演出網路建設。動漫產業要著力打造深受觀眾喜愛的國際化動漫形象和品牌,成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繼續推進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多媒體資料庫和經濟信息平台、「中華字型檔」工程、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等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選擇一批具備實施條件的重點項目給予支持。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四)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五)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主題公園。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六)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重點建設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渠道。發展文藝演出院線,推動主要城市演出場所連鎖經營。支持全國文化票務網路建設。推進有線電視網路整合,鼓勵通過並購、重組等方式,進行廣電網路的區域整合和跨地區經營。推進電影院線、數字電影院線的跨地區整合以及數字影院的建設和改造。支持國有出版發行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實行跨地區兼並重組。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演藝娛樂、動漫等領域。支持優先選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質量水平高的文化設備及產品。 (七)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採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支持發展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網路廣播影視、數字多媒體廣播、手機廣播電視,開發移動文化信息服務、數字娛樂產品等增值業務,為各種便攜顯示終端提供內容服務。加快廣播電視傳播和電影放映數字化進程。積極推進下一代廣播電視網建設,發揮第三代移動通信網路、寬頻光纖接入網路等網路基礎設施的作用,制定和完善網路標准,促進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推進三網融合。積極發展紙質有聲讀物、電子書、手機報和網路出版物等新興出版發行業態。發展高新技術印刷。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和舞台技術,鼓勵文化設備提供商研發新型電影院、數字電影娛樂設備、攜帶型音響系統、流動演出系統及多功能集成化音響產品。加強數字技術、數字內容、網路技術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加快關鍵技術設備改造更新。 (八)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和項目目錄》,形成鼓勵、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長效機制。重點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展覽、電影、電視劇、動畫片、網路游戲、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產品和服務的出口,抓好國際營銷網路建設。支持動漫、網路游戲、電子出版物等文化產品進入國際市場。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獨資、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在國外興辦文化實體,建立文化產品營銷網點,實現落地經營。辦好國家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通過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現場 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等推動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支持文化企業參加境外圖書展、影視展、藝術節等國際大型展會和文化活動。
㈦ 如何發展文化產業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
(1)大力實施文化產業空間戰略。鼓勵和支持我國東部地區,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遼寧、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優先發展高科技的文化創意產業,完善專業化、富有創新活力的產業集聚,加快創新型城市的升級和功能再造,建設世界性的文化創意中心城市。為又好又快的實現這一目標,政府應重點扶持文化產業的高端部分,促進高科技和創意結合的新興數字化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我國中西部地區,政府應促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涵養文化生態,重點發展依託於獨特地方文化的文化旅遊、文藝演出和文化產品生產。
(2)借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結合之機實施我國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戰略。雖然這些年來我國政府積極致力於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將網路技術、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數字化技術等諸項新技術引入文化產業,但是這種行動並沒有上升到戰略高度,人們並未意識到這些高新技術為我國文化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迅速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甚至超越世界先進水平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會。這種認識上的不足,勢必體現為對文化產業與高新技術結合的投入不足,體現為投入行動的無系統性。為此,我國政府應該盡快制定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戰略,以戰略引導文化產業的技術升級。
(3)設計科學高效的財稅信貸支持體系。
第一,提高政府對文化消費的財政支持力度。國際經驗和國內實踐證明,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常常離不開政府對於文化消費活動的補貼。文化產業本身的發展,沒有文化市場的發展是不可能的;而且文化市場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關鍵,政府補貼是拓展文化市場的重要手段。我國文化市場空間受制於民眾有限的購買力水平,難以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提高文化消費的財政補貼已經成為我國文化界的一致認識與心聲。
第二,鼓勵文化內容出口,建立文化內容出口退稅制度。
第三,對文化企業、文化園區和文化基地實施優惠性的土地政策。
第四,鼓勵金融機構為文化企業提供貸款支持。
(4)深入推進文化產業的行業結構優化工作。大力推動以市場手段為主,行政手段為輔的產業兼並重組,提高市場集中度,打造規模大、專業化、實力強的文化企業集團,促進龍頭企業的形成;以政資分開、政企分開為手段,促進文化企業的跨地區並購和經營,改變文化產業和市場的地域分割和地域壟斷的局面。
(5)針對不同產權類型和規模的企業實行不同的政策。具體而言:
第一,加大對中小型文化企業的支持力度,將扶持中小型文化企業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戰略措施來抓。近幾年來,我國以製造「文化航母集團」為目標,將大量資金投放在大型國有控股企業上。但是,正如德國的經驗所顯示的,在文化經濟中,中小企業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主要部門。不僅如此,文化產業還有其特殊之處。由於文化產品和服務既有標准化、規模化、大眾化的要求,也有區域性、差異性、小眾化的特點,比起一般產業,文化生產單位更為豐富多樣,文化企業、社會組織、個體都能成為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者,而且相互不可替代。那些為不同的受眾群體提供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企業,小而精幹反倒是其優勢所在。此外,文化產品對獨創性要求很高,很多情況下一些文化生產單位常常以個體或人數很少的創意團隊完成。在我國,大學生就業難在當前乃至未來若干年裡都將是一個突出的問題,但是對於第三產業——尤其是文化產業而言,大學生正是產業發展的巨大資本,是我國的優勢所在。不過,想要發揮這部分人力資源的巨大潛力,政府必須加大對於中小文化企業的扶持力度,為這類企業的創辦和發展保駕護航。倘若政府能做好這方面的工作,那麼不僅能顯著緩解我國的就業壓力,而且將會化負擔為優勢,借機迅速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大發展和文化的大繁榮。就這個取向而言,國際經驗和我國香港地區的經驗都證明,企業孵化器是達到扶持中小企業成長的有效方式,借孵化器為中小文化企業提供財政資助和服務資助。因此,在「十二五」期間,我國應該尤其關注中小型文化企業,首先要賦予中小型文化企業以合法地位,然後通過建立企業孵化器的方式,向這類企業在政策、資金配置和服務方面給予廣泛和有效的支持。另外,政府可以通過建立文化企業的稅收優惠制度來鼓勵文化小企業發展。具體來說,我們建議,對於雇員5人以下,或者銷售收入50萬元以下的文化企業,減免企業所得稅。
第二,在財政扶持上打通體制內外。政府要跳出國有、民營的界線,不再將做大做強文化企業的目標僅僅寄託於國有文化企業,而是從更廣闊的范圍內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只要具備做大做強的實力,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政府都可以扶持。民營文化單位其實是中國文化產業包括文化市場培育的最基礎的群體,面對壟斷的渠道,民營企業的議價能力非常弱。在財政對產業資金進行分配的時候,應該有所傾斜。為此,政府應該改變扶持對象遴選標准,一方面不再強調產權的國有屬性,另一方面強化對企業實力的要求。由於目前一方面國有企業集聚了大量優勢的資源,另一方面民營企業更具活力和發展潛力,作為一項臨時的平衡性措施,在「十二五」早期,政府還應該適度偏向民營企業,給予民營企業更多的支持。也就是說,在設計扶持對象的遴選指標體系時,給予民營企業更高的權重。
第三,加強對國有文化企業的監管。國有文化企業是行業壟斷的主力軍,因此加強對這類企業的監管,構成在文化產業避免壟斷、創造公平競爭環境的重點。對於「事業體制,企業運營」的國有文化事業單位,堅決剝離其經營性業務,使其轉變為純粹的事業單位。
(6)設立創意產業扶持基金。建立國家和省市三級文化發展基金,文化發展基金占政府支出比例的1%~3%左右。鼓勵企業、機構和個人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按非贏利機構進行注冊和管理。鼓勵文化風險投資。研究和建立促進文化投資的稅收和融資機制。
(7)延續《「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的措施,繼續促進數字技術、網路技術、智能化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
(8)針對不同的文化產業領域,除了實施技術改造升級工作之外,我們還建議:在電影和舞台表演領域,應盡快打造中國自己的全國票務網路系統,盡快制定和實施電影分級制度。建設覆蓋國內大中城市的票務銷售網路,可以把對國家文化安全具有戰略意義的終端市場把控在我們自己手中,有利於中國文化產業鏈的健全與發展,有利於扶持國有院團增強市場能力、擴大市場份額,有利於整合集成中國的文化資源和文化生產力,從而形成中國文化產業的強大國際競爭實力。電影分級制度的實質是對電影審查標准化、透明化的期待。長期以來,我國都沒有實行電影分級制度。雖然已經多次有人提出應該建立這樣一套機制,但是這一制度遲遲不見出台。我國對電影的審查就是通過對電影中某些鏡頭的刪減以達到讓所有年齡觀眾都可以觀賞的目的。所謂「眾口難調」,這種「老少咸宜」的要求對電影創作構成顯著的制約。由於目前電影內容的貧乏直接導致觀眾對影院的冷淡態度,如果分級實行,則電影創作會有更大的空間,畢竟分級制度能照顧到更多層次觀眾的口味。
㈧ 怎樣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文化產業,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規劃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文化產業發展目標任務和當前文化體制改革的重點,大力培育市場主體,加快轉變文化產業發展方式,切實維護我國文化安全,推動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將文化產業培育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二)基本原則。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堅持以體制改革和科技進步為動力,增強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提升文化創新能力;堅持走中國特色文化產業發展道路,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積極推動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展;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快推進重大工程項目,擴大產業規模,增強文化產業整體實力和競爭力;堅持內外並舉,積極開拓國內國際文化市場,增強中華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三)規劃目標。
1、文化市場主體進一步完善。基本完成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活力進一步增強。
2、文化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以資本為紐帶推進文化企業兼並重組取得重要進展,力爭形成一批跨地區跨行業經營、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產值超百億的骨幹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3、文化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文化體制機制創新取得實質性進展,文化產業發展活力明顯增強,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創新體系初步形成。
4、現代文化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得到更好的發揮,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文化消費領域不斷拓展,在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中的比重明顯增加。
5、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進一步擴大。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大幅增長,文化貿易逆差明顯縮小,成為我國服務貿易出口的重要增長點。
三、重點任務
(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以文化企業為主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建設一批具有重大示範效應和產業拉動作用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
(三)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
(四)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
(五)擴大文化消費。不斷適應當前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新變化和審美的新需求,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文化消費意識,培育新的消費熱點。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開發與文化結合的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服務性消費,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六)建設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產品市場和文化要素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
(七)發展新興文化業態。採用數字、網路等高新技術,大力推動文化產業升級。
(八)擴大對外文化貿易。落實國家鼓勵和支持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優惠政策,在市場開拓、技術創新、海關通關等方面給予支持。
四、政策措施
(一)降低准入門檻。落實國家關於非公有資本、外資進入文化產業的有關規定,積極吸收社會資本和外資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參與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二)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投入,通過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方式,支持
(三)落實稅收政策。貫徹落實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研究確定文化產業支撐技術的具體范圍,加大稅收扶持力度,支持文化產業發展。
(四)加大金融支持。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文化企業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上市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企業債券。
五、保障條件
(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建立相關的考核、評價和責任制度,作為評價地區發展水平、衡量發展質量和領導幹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通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活力。大力推動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
(三)培養文化產業人才。
(四)加強立法工作。進一步完善法律體系,依法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范管理。完善國家知識產權保護
㈨ 我國文化產業如何才能做大做強
(一)培育壯大市場主體
1.培育骨幹文化企業
2.扶持中小文化企業
(二)轉變彎祥文化產業發展方式
1.鼓勵集聚發展
2.促進產業融合
3.打造文化品牌
4.加強引導調控
(三)優化文化產業布局
1.加強文化產業區域布局
2.統籌城鄉文化產業發展
3.培育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
(四)加強文化產品創作生產的引導
1.堅持正確創作生產方向
2.鼓勵文化創新模吵
3.完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五)擴大文化消費
1.培育文化消費習慣
2.改善文化消費條件
3.促進文化消費升級
(六)推進文化科技創新
1.加強對傳統文化產業的技術改造
2.加快推進新興文化產業發展
3.發揮科技項目的支撐引領作用
4.推進文化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七)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八)健全投融資體系
1.推進銀行業全面支持文化產業
2.發揮資本市場作用
3.促進文化產業投資
4.完善文化產業投融資配套服務
(九)強化人才支撐
1.加強培訓教育
2.完善人才政策
(十)推動文化產業「走出去」
1.促進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
2.鼓勵文化企業開拓境外市場
3、加強國際文化產業交流合作
三、重點行業
(一)演藝業
(二)娛樂業
(三)動漫業
(四)游戲業
(五)文化旅遊業
(埋碼搏六)藝術品業
(七)工藝美術業
(八)文化會展業
(九)創意設計業
(十)網路文化業
(十一)數字文化服務業
㈩ 中國如何把握文化產業成為支柱性產業
首先要嚴厲打擊盜版 把握好知識產權 其次要鼓勵創新。另外,我認為,文化建設、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都要根據客觀實際,實事求是地予以推進。具體到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我有以下幾點想法:一是加強研究學習。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學習和借鑒外國的經驗、研究自身產業發展的規律等,都做得還不夠。我們國家東部、中部、西部各地的情況千差萬別,要根據當地實際,尋找不同的推進方式。二是要有「文化」意識。在我們國家,文化有其特定的功能、性質和作用,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不能忘記文化的基本作用。三是推動產業和文化的結合。在充分認識文化的作用的基礎上研究文化和產業結合的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四是克服浮躁心態。現在有的地方盲目投資做項目、建園區、建主題公園等,這種苗頭值得注意。
發展文化產業一定要按照中央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扎扎實實推進,如果盲目推進,很可能會為了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甚至給文化產業發展造成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