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習傳統文化提升個人修養
國學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的沉澱與集合,既是中國數千年文明智慧的結晶,也是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正視,在今日中國乃至世界多元化的談老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當前世界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及文明沖突加劇的情況下,在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激烈市場競爭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目光轉向國學,以求深入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從傳統文化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獲得和諧、和平的發展。
當前的年輕人大多是看著漫畫書、動畫片長大起來的,學習教育也以應試教育為主,對國學知識接觸積累有限,自然的就缺少了一種人生的底蘊與沉澱,造成了今天浮躁之氣盛行。國學的學習是一種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貴在堅持,不是簡單的學習幾首唐詩宋詞就能完成的。這一過程既是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對心性的磨礪過程,更是對人生底雹侍做蘊的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國學是歷史文化所在,是我們民族的根本。以儒學價值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重人倫、求和諧、盼安定,對於處於轉型時期的中國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它有利於營造學習中華文明的氛圍,使人們領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為日後成長奠定好的行為規范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要源衡學好國學,並不是機械地看書、讀文章,使他們成為自身的標碼,而是要將傳統文化融入自己的內心,用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那份感動。國學作為具體的歷史文化概念,既包括國粹,也包括糟粕。研究「國學」,要去粗取精,要從文化的領域和視角來認識國情,認清中華民族的長處與短處,尋找出歷史上的中華民族曾經繁榮興旺與危亡衰敗於文化上的原因所在。學習國學,在於對中國文化保持理解的同時,也保持著自己深刻的反思——在感悟的同時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追捧和機械地復制前人,這才是國學真正的真諦。
簡單來說,學習國學,不但傳承了傳統文化,更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道德修養(修身、養性、齊家、治天下),開拓自己的思維,學習為人處事的原則與方法,使我們確立穩定的信仰與價值觀,啟迪良知,明心見性,為個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前進的動力。
② 怎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化,道德素質修養
1、加強自我修養,培養高尚人格,將道德融入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堅持「八榮八恥」等榮辱觀,修身律已,自覺向勞動模範學習,從他們身上學到他們優秀的道德觀念。重視自我修養,自我修養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極為重要的傳統美德。在現代社會中,自我修養在培養國人自強不息精神,增強心理承受力,提高思想道德境界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們應追求高尚人格、不斷攀登人生高境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完善自己。
2、要盡量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鍛煉和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首先要從教育者著手,教師要有豐富的全面的專業知識和高尚的道德水平。這樣學生才可以從老師身上不僅學到知識,還可以學到課本外的東西,這也可以是我們進入社會前學到的「社會經驗」。我們正處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歷史條件下,目前社會上出現的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及各種社會丑惡現象對我們的健康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網路信息廣泛覆蓋的今天,一些錯誤的思想觀念以網路為載體,快速傳播,對我們影響極大,但我們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
3、我們一方面是聯系社會實際,一方面是聯系自己的思想實際。在比較與鑒別中學習,我們要學會運用課堂所講授的理論去分析和認識現實社會生活中紛繁復雜的政治、經濟、文化、道德等現象,去比較和評價各種社會思潮和價值觀念,並在分析與比較中選擇和確立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要注重知行統一,在實踐中學習。「不行不為真知」。堅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邊獲知邊實踐,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知」的理解和認識,真正做到知行統一,從而不斷提高思想道德境界,達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總之,我們要自省自警,自珍自愛,知榮求善,知恥改過,讓社會主義榮辱觀轉化自己內在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成為自己生存發展的內在需要和為人處世的基本准則,只有做到以上我們的道德水平才能進一步提高。
③ 如何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提升自身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是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
中華傳統文化還應包括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古文、古詩、詞賦、中醫、周易、道教、武術、曲藝、民樂、戲劇、棋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節日、民俗等。
中國古代的典籍浩如煙海,國學也是博大精深。弘揚國學就是要以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滋養自己,去蕪存菁,用古代明人賢士的心得來反思自己,讓自己變成一個溫文爾雅、卓爾不群的賢人。要能夠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
要做到「修生養性」,最有效的是學習國學中儒家文化,不僅是在知識層面上要掌握,還要在言行上做到「仁、義、禮、智、信」。
中國儒家思想,是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根本宗旨和目標,「仁義禮智信」作為貫穿儒家學派發展的核心因素,被稱為「五常」,是由孔子、孟子和董仲舒提出、延伸和擴充的。
「仁」:仁慈、善良,愛人即為仁,能與他人平等和諧相處,多為他人著想考慮,就是仁的表現。
「義」:正義、正直,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出手相幫則為義。
「禮」:禮儀、禮節,表現為能尊重別人,謙恭禮讓。
「智」:智慧、才智,不僅指大智慧還包括小常識。
「信」:誠信、信用,古語雲「一諾千金」,指答應別人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④ 大學生如何修身,提升素養
(一)認真學習科學知識。堅持用優秀的傳統文化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引導我們做品德高尚的人。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哲學、教育、史學、經濟、文學、藝術、宗教等,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
神風貌和氣質,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這些優秀的道德理論和文化傳統,博大精深、慎返源遠流長。堅持用這些民族的傳統精神教育,引導當代大學生增強自身自尊,自信、自強的精神。
(二)加強公德教育,培養大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懷。多數青年學生在觀念上都能夠認同,遵守公共秩序、愛護公共財產、講究衛生、尊重他人、處理好人際關系等公德意識。
(三)向先進人物學習。大學生正處在培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階段。因此,向優秀人物學習,以他枝孝信們作為模範,將會不斷激勵大學生向更高的思想境猛輪界攀登。
⑤ 如何修身養性
道家文化淵遠流長,博大精深,以先秦時代的哲學家老子為其創始人,流傳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道家文化主旨的「道法自然」,規律生活進而能修身養性,對於浮躁又急功近利的現代人來說,就是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性,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遵循自然規律,早睡早起,摒棄不良習慣,從而達到修身養性,身心健康的效果
中醫上早有記載「百病始於心」,人的心理素質不但影響人的精神面貌和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到人的工作、生活、人際交往等方面,可見「心」對人生影響之大。
學會自我認錯
人在生氣的中寬時候,往往容易埋怨、指責他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嘴頭或者心裡咒罵他人,但等氣消後,又覺得自身也有錯,後悔之前的沖動。老子在《道德經》第28章中記載:「知其榮,守其辱。」在遇到賣亮亮問題時,我們應該先看到自身的問題,學會自我認錯。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學會自我認錯永遠是一種修行和美德。
學會寬容隱忍
當你為某件事抓狂時,身邊也許會有人對你說,忍一忍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是的,忍讓在很多時候都可以避免很多沖突。「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就是這個道理。老子在《道德經》第26章中也記載:輕則失根,躁則失君。輕率和爆躁就會鍵畢失去根本和主導,在生活或工作中,凡事遇挫折都應以一顆成熟穩重的心去對待,學會寬容隱忍、智慧化解處理一切矛盾和困難。
學會與人為善
我們國家倡導和諧社會,而社會是由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成的,要做到和諧社會,人與人之間必須和諧相處,心存善良,互助互樂。老子在《道德經》第8章中記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學會與人為善,善待他人,幫助他人,反過來,他人也會善待你,幫助你。幫助他人,就是在幫助你自己。
⑥ 古人是怎樣進行自我修養的
個人修養的功夫是自我教育、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功夫,是對自己的品行進行不斷錘煉和陶冶的工夫,是一個不斷提高道德認知、培養道德情感、堅定道德意志、進行道德實踐的循環往復的過程。
中華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養性,追求理想人格。修養一詞源出於《孟子》的「修身」「養性」。中國先秦時期的儒家就非常注重道德修養,以後經過歷代思想家的繼承發揮和不斷完善,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豐富、自成體系、獨具特色的修養理論。這一理論指導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結合起來,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品德做起,只有修身才能齊家,然後才能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儒家認為,通過修身,人不僅能找到為人處世的恰當方法,而且收獲了更大的幸福,理解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儒家經典《大學》引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八個字來形容為學和做人,認為人格養成和完善需要類似於加工玉石的切、磋、琢、磨過程。中華先人探索了很多修養方法,在今天,仍閃現著其光輝,值得我們批判地繼承,並發揚光大。
1、立志
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很重視「志」,把立志作為修養的第一步。古鋒森人所說的志,就其內容來說,主要是志於道(人生的最高真理)、志於仁義、志於成聖成賢(聖人,為理想的最高人格)。儒家認為,人無論貧富、貴賤、長幼皆應如此。人只要努力從事於道,皆可以成聖成賢,成為道德高尚的人。
立志一是志要篤,即意志要堅定,不能半途而廢。二是志要大,志小則容易自滿,不求上進,志大則進無止境。
2、為學
古人認為,對於道德修養來說,為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步驟。孔子強調,君子可正基悶以「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但卻不能忘卻學習。古人強調要博學,認為博學可以開闊人的眼界,從而免於孤陋寡聞之患,並做到博以反約。反約指掌握要領。古人還強調學要與思結合。子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迷惑而無所得。殆,危險,指終而不能有所得。儒家強調,學者當為己,即是為了在道德上提升自己。
3、存養
存養學說最早出於孟子的「存其心,養其性」的提法。儒家講的存養指的是保養人善的本心、本性,培養自己道德、精神品格。存養的方法主要有:
(1)存心養性,即保養善良本性,指保養人的道德意識。孟子把存心養性作為君子的本質特徵。孟子所要人存養的心,亦叫良知,認為良知是先天的。孟子強調要保存、養護這一道德意識,不要使之喪失。孟子認為,喪失了道德意識,也就是喪失了人的本心(本性)。他把這一喪失本心的情況叫做「放心」。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說,學問的道理就在於能把喪失了的心重新找回來,這就是存心養性的重要功夫。雖然孟子認為道德良知是先天的觀點是錯誤的,但他提出的道德意識需要保存、養護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存心養性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說,實際上是外在道德規范舉彎的內化過程。
(2)正心誠意,即端正思想認識,培養真誠品格。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誠意就是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古人往往把正心和誠意聯系在一起。宋明時期理學家們,十分重視正心誠意的修養功夫。程頤認為:「凡學之道,正其心,養其性而已。中正而誠,則聖矣」。
(3)養氣,即養成正氣稟性。孟子提出養氣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氣指氣概、氣質或稟性,浩然之氣指的是一種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氣概、氣質,稟性。養氣的最根本方法就是要不斷培養積累自己的道德意識,保持住這種道德意識。宋以後的儒家們,又進一步發展了孟子的養氣說,提出了氣質和變化氣質的問題。他們發揮孟子提出的志與氣的思想,強調志對氣的主導作用和持志的重要。所謂變化氣質,也就是要克服氣質中的惡,使之純歸於善。而做到這一點的辦法就是持志,用志來駕御氣,使氣質完全符合道德理性。
(4)集義,即持之以恆為善,積善成德。集義是孟子在談到養氣時提出來的一種修養功夫。孟子認為,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朱熹講:「集義,猶言積善,蓋欲事事皆合於義也」。積善是說高尚的道德品質和思想境界,不是一夜之間就能養成的,它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需要我們在道德修養上努力堅持,日積月累地提高。這一方法強調道德品質的修養要從點滴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持之以恆,不能一曝十寒。一個人做幾件善事並不難,做幾件善事並不說明道德品質高尚。人只有堅持不斷做善事,堅持絕不做惡事,才能使自己的心性不斷改變,道德修養不斷提高,最後成為有大德之人、有聖德之人。
(5)持敬,就是要求有恭敬、敬畏之心。關於持敬的修養思想,孔子既已提出。他提出了「修己以敬」和「行篤敬」的思想。《易傳》提出了「敬以直內」(主敬使內心正直)的思想。宋代二程特別提倡主敬、持敬。宋代以後的學者常常把持敬作為一種主要的修養方法。朱熹說:「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敬之一字,真對門之綱領,存養之要法」。
4、克治
克制與存養相輔相成。存養是培養、保護善的心性,而克治則是努力克服、去除心性中存在的各種惡。宋儒講「存天理,滅人慾」。如果說存養主要是指「存天理」一類的修養,則克治便主要是「滅人慾」一類的修養。「存天理,滅人慾」是講要人存養自己內在的天理良心,提高道德自覺,去除各種違背道德、有悖良心的慾念。因此,「存天理,滅人慾」在今天仍有其合理成分。
早在《尚書》中就提出過「克念」的思想,孔子明確提出「克己」。宋代以後,把這方面的內容統稱為「克治」,主要指改過和克私。總起來說,剋制是指經常警惕心中不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觀念情感的發生,一旦出現,就要主動加以克服。
克治的關鍵是克私節欲。克私節欲是我國傳統道德中十分重要的思想。春秋時老子已提出「少私寡慾」的主張,孔子講的克己,無非就是要克除「己私」,即克除心中的私心私慾。孟子也提出「養心莫善於寡慾」的主張。
克私就是以公克私。雖然在不同的時代,人們所了解的「公」與「私」的內容有所不同,但古往今來的道德生活無不是以「公」與「私」為軸心展開的。在歷史上,公一般指公義,私一般指私利。公義實際上就是反映一定社會整體利益的普遍通行的道德准則。中國古代的儒家、法家等都極力提倡以公克私、公而忘私、大公無私等。
節欲指節制慾望,或稱寡慾。儒家思想家們或認為物慾能幹擾良心活動,是產生不道德行為的根源;或認為物慾會干擾人們正常的認知活動,導致思想混亂等。因此,他們提出了節欲思想,主張以理或禮來節制情慾,有的甚至提出了無欲、滅欲的思想。他們認為,節欲既是一種道德修養活動,也是一種鍛煉自己意志的功夫。當然,這些觀點中有些過分誇大了物慾的危害性,甚至否定了人們正當的物質慾望的要求,帶有禁慾主義的傾向。但從道德修養的角度講,古人的節欲思想中有許多合理的成分,值得我們今天學習借鑒。一個物慾太強烈的人,是不會有很高的道德修養的。
5、慎獨。
慎獨就是指一個人在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要謹慎地注意自己的內心和行為,防止有違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為。慎獨一詞出自《禮記·中庸》:「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實際上,古人對慎獨有不同的解釋,如鄭玄的「閑居」之說,朱熹的「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五行》傳文之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等。
在任何情況下自己的所思所行都符合道德要求,是慎獨的精微所在。慎獨是儒家的重要思想,也是儒家自我修養的重要方法,它體現了嚴格要求自己的道德自律精神。這種方法已被充分證明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6、自省
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就是檢查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儒家認為,反身內省的方法,乃是修養的重要方法。孔子提出「內自省」的觀點,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影響深遠。孟子提出「自反」、「反求諸己」的思想,也是指反省自己的言行。《易傳》把這種自省的修養稱為「修省」。後來的思想家又發展了這一思想,提出了責己說,即今天所說的自我批評。總起來說,自省就是要經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辯察思想和言行中的善惡是非,嚴於自我批評,及時改正自己的錯誤。「自省」的修養方法,是儒家們所倡導的一個十分重要的修養方法,時至今日,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自省之要在做到反求諸己。中國古人強調反求諸己,意即從自身找原因,主動積極地自我檢查,通過不斷進行自我檢查,自我反省,自我批評,自我提醒,不斷完善自我的道德修養。反求諸己的過程實質上是一種自我批評、知恥改過的精神狀態,是不斷揚善祛惡,逐步培養優秀思想品德,樹立高尚情操的過程。
7、知恥
恥是指羞恥,知恥即有羞恥心。古代儒家將知恥看作勇的表現,認為羞恥心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基礎,無恥是人生的大患。古人特別重視養成知恥之心。從孔子的「行己有恥」到孟子的「人不可以無恥」,知恥教育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起點。古人強調要「恥其所當恥」,恥於道德修養和道德品質不如人。
8、改過
改過指改正錯誤與過失。孔子曾多次談到改過是善的一種體現,認為有過不改才是真正的過。孔子以顏回為例指出,有道德的人不在於不犯過錯,而在於有過就改,不要重犯。後來的思想家也提出了許多改過的具體方法,如知過、思過、補過、聞過則喜等。可以說 ,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何對待別人對自己過失的批評,一直是中國古代哲人十分重視的問題。有過錯不怕改,知過必改,歡迎別人批評自己的過錯等,不僅是我國傳統首先的一個重要的修養方法,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形成的一種重要美德。
9、力行
知行問題是中國古代哲學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力行即道德踐履,是一個人獲得道德知識,形成道德品德,成就理想人格,達到道德境界的最基本途徑。古人十分重視道德的力行,孔子倡導「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和「聽其言而觀其行」,《中庸》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辯之,篤行之」,也就是要廣博地學習,審慎地問辯、思考,最後是篤實地實行。古人倡導的力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躬行、篤行。躬行,就是親身實踐之意,篤行是一心一意實行之意。二是慎言慎動。慎言慎動指言語行為要謹慎,勿放縱之意。孔子以「訥於言而敏於行」作為仁人的重要標志,反對言過其實,更反對巧言令色取悅於人。《易傳》把謹言行作為事之成敗的重要因素。宋明理學更是把言語行為作為道德修養的重要方面,教導弟子們多在言行上克制。三是事上磨練。事上磨練是力行的重要內容,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很有價值的修養方法。孔子教人在具體事務上鍛煉才幹,磨練意志。孟子認為實際事務甚至痛苦境地的磨練是人擔當大任的先決條件。宋明理學提倡「極高明而道中庸」,更把事上磨練作為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古代思想家們普遍認為,事上磨練比書本所得更真實、更深切。事上磨練既是做了實事,又能在其中體驗人生,增進修養。
知識可以通過學習得來,而美德只能通過實踐養成。道德修養源於實踐,成於實踐,在實踐中磨煉,是進行道德修養的根本途徑。
⑦ 中國傳統文化中傳統倫理道德的修養方法有那些
(1)A、「是傳統文化中的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錯誤,原文第一段說的是「儒家倫理文化是中國傳統倫理文化的主流與正統,在教人如何進德達善、修身自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積極意義的思想」;C、「是不切實際的虛幻主張」不是原文的意思.原文第二段只是客觀陳述,認為這是道家「養精修性,虛靜淡泊」的方法;D、說「在道德修養方法上還是共同一致的」不妥.原文最後一段說「在中國傳統修養方法中,儒家走的是入世的道路,道家、佛教是超世、出世的套路」,明確指出「盡管有此分殊」,而文末只是說「有一個共同的基本特徵」,並不能說是他們的修養方法一致.故選B.
(2)A、過於寬泛,選文只是講了中國傳統倫理文化中的到的修養方法.B、概括不全.選文重點介紹儒、釋、道三家的道德修養方法,在「異」中找了一點「同」.C能夠概括選文內容.D、選文主要不是「論」,而是介紹儒、釋、道的道德修養論述中的具有積極思想意義的表述.故選C.
(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准確細致把握文本的主要內容,尤其是結合文章內容要點進行具體分析.中國傳統倫理文化在人類道德修養中的兩點作用,根據原文相關內容,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甚至可以結合西方倫理文化不講個人修養等情況思考,就可以從各個角度總結出中國傳統道德倫理文化的種種作用.
答案:
(1)B
(2)C
(3)①強調個人的進德達善、修身自律,重視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和人的主體性,對片面強調社會法制監督具有糾偏補失作用.②提出了一系列的具體方法,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為人們修養道德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路徑.③強調從糾邪改過上下手,築造一道堅固的道德堤壩,有防範貪欲之水泛濫,端正社會風氣之效.④要人們從貪欲、意欲、情慾、知欲中解脫出來,養精修性,虛靜淡泊,對人走上幸福快樂之路有積極作用.(意思基本正確,寫出兩點即可,1點2分.)
⑧ 大學生如何文明修身
1.1 文明修身的傳統內涵
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注重個人品行德性的修養,《大學》里說:「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這一由個人到國家、天下的遞進層級,是傳統知識分子實現人生理想所無不遵循的宗旨,作為個人發展的「修身」,無疑是「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遞進層級的起點。何謂「修身」?《禮記》的「中庸」篇引用孔子慧輪的話直截了當的講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矣。」翻譯成白話文,就是「修身」包括三個方面的內涵:一要學習,儲備知識;二要實踐,身體力行;三要知羞恥,有榮辱觀念。知識儲備,古人稱為「格物致知」,但最忌諱的是「知」而不行,所以強調「力行」,對於「知恥」,中國歷代思想家、教育家都把其置於人格修養的重要位置,孔子的名言「行己有恥」,見諸日常,孟子把「羞恥之心」視為人之為人的「四端」之一端,不知羞恥,則「非人」。
大學是人一生中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多元化以及價值紊亂,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目前,高校學生大多為「95」後,他們思想活躍,接受新觀念、新事前賣信物較快,可塑性較強,基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在今天仍然可以適用,取其精華,結合實際,無疑為當代社會的價值重構提供一種思路。
2 當前形勢下的文明修身
新時代背景下,要求人才須具備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扎實的實踐能力[1]。但當代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知識分子,容易受到社會不良風氣和多元文化思潮的沖擊,雖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專業素質,但社會實踐能力、創新能力較弱,個人利益觀念較重,人際關系淡漠,部分大學生價值觀不夠健全,誠信缺失,極大損害了大學生群體的形象。
新時代、配廳新形勢下,胡錦濤提出的關於「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精闢闡述了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基本內容,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知恥」的內涵,是中華傳統美德與新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的本質要求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明導向,對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設、特別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家葉聖陶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作為大學生,要想成才,首先要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要實踐,要「力行」,這是成才的基礎。只有加強文化知識學習;文明習慣、行為禮儀養成;謙虛禮貌,舉止文明,有榮辱觀念,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才能展示當代大學生風采,符合新時代人才的標准。
2 大學生文明修身背景及現狀研究
⑨ 假如你是一名店長如何用傳統文化去修身去經營去管理
作為經營者,一方面要懂傳統文化;另一逗余灶方面要懂點市場經濟知識體系(毀空MBA),方能游刃有餘。
有了修身養性的意識,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完善自我,潛滋暗長達到一定的境界。修生養性是個漫長的過程。
形而上要有「道」;形而下要有「術」。可以是經營之道,取財之道,做人之道...... 依靠傳統方式經營的「術」重點在於 做人做事、識山扮人用人。
悟了道,學會了術,還需要運用「法」和「勢」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