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哪個年代的南京文化最有韻味

哪個年代的南京文化最有韻味

發布時間:2023-05-21 07:35:06

A. 南京有哪些歷史沉澱的文化底蘊

南京是千年歷史文化名城,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是南京名副其實的「母親河」。歷史上極負盛名。秦淮河及其沿岸是南京最繁華熱鬧的地方,其形成的文化是南京文化的精華,秦淮河由世洞此被稱為「中國第一歷史文化名河」。

遠在石器時代,秦淮地區就有人類活動。春秋末期,這里已經是交通便利、則山物產豐富,經濟發達,人口密集的地方。十里秦淮代表了南京孫返中古代文明,是南京古代文明最佳的窗口。

B. 歷史悠久的南京茶文化

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悠久,是種茶,飲茶最早的國家。而茶也是如今的三大飲料之一。南京擁有先天的地理優勢,使得這里多次作為封建王朝的都城。這也有助於南京文化的發展,而茶更是作為主要的貨物在這里流通。

茶最早是被當作神仙賜給人間的飲品的。在清代《廣陵耆老傳》中,就記載了一個神仙贈茶的傳說。東晉初年,有位老婦人每天提著一壺茶去市上叫賣,茶香味濃,人們爭先恐後地買。奇怪的是,從早賣到晚,壺中茶水始終不竭。她把茶錢全分給乞丐和窮人。

官府以有傷「風化」為由,將她逮捕入獄。不料,夜深人靜時,老婦人攜帶茶具飛出獄窗,消失無蹤。人們這才知道,她是降臨人間救苦救難的神仙。這可算是南京地區最早有關「大碗茶」的文字記載了吧。

六朝時,位於南京的宮廷人士多喜好茶、酒。「以茶代酒」的這一中國人常說的口頭禪就起源於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吳國宮廷。此時茶飲也開始被用於祭祀。在六朝文獻中,不乏敬畏洞兄寬鬼神又身處困境的人,因虔誠地以茶飲祭奠無主孤墳而得到鬼神的回報從此脫貧解困的記載。

南京茶業的鼎盛時期是明清時代。據紀實性很強的明代名著《儒林外史》所述,當時南京有茶社1000多處,「不論你走到哪一個僻巷裡面,總有一個地方懸燈籠賣茶,插著時鮮花朵,烹著上好的雨水,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

明清時代,南京人以用泉水或雨水烹茶為時尚。尤其在梅雨日子,家家戶戶都用缸瓮收集納亮雨水。文人雅士還相約至名勝之地品嘗雨水所烹之茶,並吟詩寫字作畫,盡興揮毫。此舉被稱為「雨集」,與今天的文人筆會相仿。那時嗜茶的南京人,更有口福品嘗到來自各地的名茶。

據明代南京著名地方文獻《客座贅語·茶品》記載:「而五方茶品至者頗多,士大夫有陸羽之好者,不煩種藝,坐享清供,誠為快事。稍紀其目,如吳門之虎丘,天池山介之廟後、明月峽,宜興之青葉、雀舌、蜂翅,越之龍井、顧渚、日鑄、天台,六安之先春,松蘿之上方、秋露白,閩之武夷,寶慶之貢茶,歲不乏至。」

從唐代起,南京地區就盛產茶葉,經常有精品呈現。中華門外的牛首山又叫「天闕山」,曾產名茶「天闕茶」,據說「香色俱絕」。據清末民初《金塵襲陵物產風土志》、民國《首都志》《白門食譜》等記載,直至民國年間,牛首山、棲霞山、五台山、鍾山仍產有名茶。尤其是鍾山雲霧茶,「取山中一勺泉之水,拾山上之松毯,煮而食之,舌本生津,任何茶不能及也」。

C. 南京歷史文化介紹

南京具有相當悠久的歷史。

近年來曾在南京東郊的湯山,發現古人類遺址和猿人頭骨,表示南京早在數十萬年前就是人類聚居之地。

而根據史書記載,南京的建城始於春秋時代。

而在二千多前的三國,孫權更是據此以建國立都,史稱孫吳。

自此之後,南京便成為中國歷史史上舉足輕重的都城,更是一座擁有珍貴歷史文化的名城。

在孫吳之後,陸續有東晉、南朝(宋、齊、梁、陳)、隋、南唐、明朝前期在此建都,史稱六朝,再加上後來的太平天國和國民 *** 時期的中華民國,於是又有「十朝都會」之稱。

因此今日雖然南京不再是政治重鎮,卻仍處處可見那尚未消褪的六朝繁華及王者風范。

歷史歲月並不曾帶給南京滄桑的色彩,反而四處可見昔日繁華的餘韻。

來到南京,感受明朝文人的悠閑氣氛,想像當年秦淮河畔的旖旎風情,欣賞婉約可人的南京佳麗,相信你應該能徹底地明了「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南京的歷史名稱極多(依照時間順序):

例如:金陵邑、建康、建業、江寧、集慶、上元、南京。

因為地理環境的伏勢,歷代南京皆為軍事或商業重鎮,甚至是為首都。

所以宮殿遺址極多。

(1)冶城:吳王夫差所建。

(2)越城:越王勾踐滅吳,建越城,算是最早的古城。

(3)金陵邑:楚滅越,建「金陵邑」。

(4)漍東吳建業城:就是前的「金陵邑」。

(5)東晉;南朝改名「建康」。

(6)隋代南唐又改「江寧城」。

(7)明代改名「南京」-相對於「北京」,朱元璋改建重修南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一座設防城市。

黃帝 - 屬江南。

唐虞夏商 - 屬揚州。

周 - 為吳國,吳王夫差築治城。

春秋戰國 - 初為吳國,後為越所滅,范蠡築城於長干(今名越城),楚滅越,置金陵邑,屬江都郡。

秦 - 改為秣陵縣,又置丹陽江乘二縣,均屬鄣郡。

西楚 - 項羽稱霸,地屬西楚。

西漢 - 先後屬楚國、荊國、吳國,景帝時屬江都。

武帝元朔初析江都為丹陽、湖熟、秣陵三侯國。

元狩元年後屬丹陽郡。

為揚州刺史治理,隸縣有秣陵、江乘、丹陽、湖熟。

東漢 - 因襲西漢,存湖熟侯國置丹陽,分揚州置吳郡,置建業。

建安十六年,孫權徙治秣陵,翌年城石頭,改為建業。

二十六年徙丹陽郡,治建業。

三國吳 - 自武昌徙都建業,南京之建都自此始。

西晉 - 武帝太康元年平吳,封孫楷為丹陽侯,復改建業為秣陵縣。

東晉 - 元帝渡江建都於此,改建業為建康,改丹陽太盯知殲守為尹,以江寧為琅琊國,東平蘭陵等郡,屬南徐州。

成帝時置淮南郡,屬揚州。

南北朝 - 宋建都於此,建猛嫌康、秣陵、丹陽、江寧、湖熟並隸丹陽尹。

齊因宋舊。

梁武帝於秣陵置同夏縣,改南琅琊為琅琊郡,置丹陽尹及南丹陽郡。

陳文帝天嘉五年,罷南丹陽郡。

宣帝太建十年立建興郡,屬揚州。

隋 - 廢丹陽郡,於石頭置蔣州,依漢置太守。

江寧縣屬蔣州。

大業初改蔣州,後名丹陽郡。

揚州初治蔣州,後以江都為揚州。

唐 - 高祖武德二年,置揚洲東南道行台尚書省,三年H江寧、搮水二縣置揚州,析置丹陽、安業二縣。

更江寧曰歸化。

六年並安業入歸化,又更歸化曰金陵。

七年平輔公佑,更名蔣州,置金陵縣,廢東南道行台為揚州大都督府。

九年廢都督,徙置江都,更金陵名曰名下,丹陽隸宣州。

五代 - 吳天佑十二年楊吳大城升州,建大都督府。

武義二年改都督府為金陵府。

太和五年楊溥建都於金陵。

天祚元年以金陵為齊國,封李升為齊王,又二年禪位給升,都金陵者四年。

南唐升元元年改金陵府為江寧府,遂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

宋 - 宋太凱沖祖開寶八年平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

真宗天禧二年以升州為江寧府。

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高宗南渡改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楚威王時,以其地有王氣,埋金以鎮之,故曰金陵。

又曰:地接金壇,其山產金,故名。

於是因山立號,置金陵邑」

《宋地誌》:「高宗建炎元年改江寧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

《景定建康志》:「高宗南渡,詔改建康府,紹興七年駐蹕,置留守。

建康 - 是孫吳及東晉建都之處,龍蟠虎踞,北枕長江,東有鍾山,南有秦淮,西有鳳凰台,行勢險要。

建康是南宋重要的戰略據點,又是南宋行都,管轄一路軍民財刑賦重任大員都雲集在此。

宋代方誌中可以看出南京具備了軍事以及經濟的角色,在地位的重要性上不言自表。

元 -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下江南及建康府治開省,大德元年,益都新軍萬戶府自寧國移鎮建康路。

天歷二年,改建康路為集慶路。

明 - 洪武元年建都南京,改集慶路為應天府,直隸中書省。

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金陵遂為留都。

清 - 順治二年平江南,改南京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設經略招撫內院大學士。

四年改經略招撫為總督,轄江南、江西、河南三省。

總督治所及江寧府治皆在此。

十八年為左布政使,領安慶等府州,分置右布政使,駐蘇州,領江寧等府州。

康熙三年改總督,專轄江南省,六年定為江蘇、安徽二布政使司。

二十一年復改總督,轄江南、江西二省。

乾隆二十五年,復設江蘇布政使司於江寧府。

D. 南京有哪些流傳至今的古老文化

跳五猖,民間的一種舞蹈,能流傳至今也是很不容易了。

E.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有怎樣的文化底蘊呢

南京起源於2500多年前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人在現在的南京六合區內建立了一個小村莊。後來楚國人覺得這個地方不錯,按封建迷信這一套就是地下藏了王氣,但是王氣不能外泄啊,所以他們就想辦法埋了些東西,想要鎮住王氣。

但是到了隋唐時期,這塊寶地卻不被當時的皇帝欣賞了,讓南京不僅丟了國都的稱號,還強行降級成了一個縣,大大阻礙了南京的發展,因為當時的皇帝比較看重北方地區擔心如果南方地區發展壯大,自己hold不指亮住。
他們的預言過了唯鍵寬許久,居然實現了在元朝末年的時候,朱元璋起兵造反,就以南京為國都建立了明朝,還在南京建立了華麗的故宮,後來才遷移到了北京。所以說北京的故宮其實還是南京的盜版來著。

F. 請簡短介紹一下"南京"這座城市的特色比較有特色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什麼

南京 境內山巒起伏,河湖縱橫。長江橫卧城北,秦淮蜿蜒城南,鍾山盤繞在東,清涼山雄踞於西,有龍蟠虎踞之勢,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南面的固城湖、石臼湖、秦淮河,北面的滁河,城內的玄武湖等,構成豐富的水系。四周群山環抱,有紫金山、牛首山、幕府山、棲霞山、湯山、青龍山、黃龍山、方山、祖堂山、雲台山、老山、靈岩山、茅山等,另有富貴山、九華山、北極閣山、清涼山、獅子山、雞籠山等聚散於市內,形成了山多水多丘陵多的地貌特徵。
南京是我國著名的古城,與西安、洛陽、北京並稱為我國四大古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東郊湯山出土的南京猿人頭骨表明,三十萬年前這里就是人類棲息之地。六千多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的冶鑄重鎮。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復國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為南京最早古城。公元前229年,三國吳從武昌遷都建業,開創南京建都史。317年,東晉立國,定都建康。420~589年共170年間,南朝宋、齊、梁、陳(史稱六朝)均以南京為都。而後,五代時南唐和明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定都南京。史稱「十朝故都」。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 南京文化遺存眾多,文化積淀深厚,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自2470年前建城起,歷經朝代更替,曲折坎坷,僅城市名稱就有過金陵、秣陵、揚州、丹陽、江乘、湖熟、建業、建康、江寧、升州、白下、上元、集慶、應天、天京等40多次更改,建置演變頻繁為國內罕見。其間既有過令人仰止的輝煌,也有過任人宰割的衰敗。境內文物古跡眾多。越城、金陵邑遺址、六朝陵墓石刻、南唐二陵、明代城牆等大批歷史遺跡,顯示出強烈的古都特色。城市風景秀美。東南山巒起伏,西北江水環繞,城內綠樹成蔭,四十八景風光迷人,民俗風情引人入勝,已成為國家優秀園林城市、旅遊城市。歷史人物眾多。春秋時代的吳王孫壽夢、越王句踐、西漢開國大將韓信、三國吳主孫權、南唐後主李煜、南宋名將岳飛、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太平天國首領洪秀全、民主革命先驅孫中山等都曾在南京印下深深的歷史痕跡。李白的詩歌、李煜的詞曲、王安石的美文,吳敬梓的小說等為古城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南京地處遼闊的長江下游平原,瀕江近海,「黃金水道」穿城而過,南京港作為天然良港已成為遠東內河第一大港,城市發展也定位於江濱港口城市,目前已成為中國東部地區以電子、汽車、化工為主導產業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重要的交通樞紐和通訊中心。
歷代在此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六朝文化中的石刻辟邪成了南京城市標志之一。中山陵、夫子廟及秦淮風光帶兩處景區1991年被列入「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今日南京,盡展中國優秀旅遊城市風采。雪松(市樹)、梅花(市花)輝映著雄偉的明城牆,綠蔭古都――南京,笑迎八方賓朋。
南京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春季風和日麗;梅雨時節,又陰雨綿綿;夏季炎熱,與武漢、重慶並稱「三大火爐」;秋天乾燥涼爽;冬季寒冷、乾燥。南京春秋短、冬夏長,冬夏溫差顯著,四時各有特色,皆宜旅遊,因此就有了春遊「牛首煙嵐」、「夏賞鍾阜晴雲」、「秋登棲霞勝境」、「冬觀石城霽雪」之說。
旅遊景觀
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南京文化古跡遍布,從中可以探尋歷史的源頭:中山陵依山而建,結構嚴整,觀之而生一股浩然之氣;夫子廟建築群古色古香,漫步其間,讓你體味明清時代的市井繁榮;中華門氣勢宏偉,設計巧妙,置身城內,壁壘森然,耳邊似有戰馬嘶鳴;此外還有靈谷寺、石象路、三國東吳所築石頭城遺址、明代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以及革命紀念地雨花台等,引人遐思無限。
南京,歷史上曾有十個朝代先後在此建都,素稱十朝都會。
南京城歷史悠久。遠在6000多年前,在玄武湖的湖畔,就出現了原始的村落。這個村落便是名城南京的雛形。到了春秋時代,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在現今朝天宮後山上建立冶鐵作坊鑄造兵器取名冶城,這是最早出現於南京的一座土城。公元前306年,楚國滅越,楚懷王在清涼山設立金陵邑,南京古名金陵從此開始。
秦始皇統一中國(公元前221年)後,把金陵邑改為秣陵縣,秣陵成為南京的又一別稱,漢代亦沿用此名稱。東漢末年(公元212年),孫權建都在此,名為建業。到三國時,公元229年,東吳自武昌遷都於此,這是南京第一次成為首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吳亡又改名秣陵,第三年又改稱江寧縣,這是南京又名江寧的開始。西晉建興元年(公元313年)因愍帝名叫司馬鄴,為避諱起見,逐改建鄴為建康。所以建康又是南京的又一別稱。
隋朝開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滅陳,建康城被盪平,另於石頭城築新城,稱蔣州城,因蔣山(紫金山)而得名。到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1年)改江寧為歸化,公元626年又改歸化為金陵,公元627年,又更金陵名為白下,所以白下又是南京一別稱。到五代楊吳時期,設置金陵府;公元937年,南唐李氏皇帝在此建立首都,改名為江寧府。
明朝朱元璋在公元1356年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於1368年稱帝於此,逐改應天府為南京。從此,南京一名正式見於記載了。明朝永樂19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遷都北京--順天府,應天仍為南京。清朝復稱江寧府,但習慣上仍稱為南京。
公元1853年,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稱天京;辛亥革命第二年(公元1912年),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南京成為國民政府首都。
二:建置沿革
古代: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東晉南朝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之稱。東晉至南朝時,農業、手工業有了重要進步,主要表現在開墾良田、煉鋼術、造紙術和制瓷術,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來商業繁榮。都城內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個,商品的范圍相當廣泛。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來往,也比東吳時更為頻繁。
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會集建康,從而使它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當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4座學館,佛學、道家思想、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和醫葯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思想家范縝;文學家郭璞、沈約和謝靈運;文藝評論家劉勰、肖統和鍾嶸;史學家范曄、裴松之和肖子顯;佛經翻譯家法顯、寶去和佛馱跋陀羅;道家兼化學和醫葯學家葛洪和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繪畫家顧愷之;數學兼天文學家虞喜和祖沖之父子等先後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東晉以來,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的表面繁榮局面。
清代的南京和太平天國的天京是明清兩代交替期間,南京城並未遭到什麼破壞,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兩江總督衙門,管轄江蘇、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為東南重鎮的地位。
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絲織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政府特設江寧織造署來管理絲織業,著名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經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近60年之久,從而構成了《紅樓夢》書中內容的重要歷史背景材料。
1853年3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太平軍進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兩江總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為「天朝宮殿」(1853-1864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期間,曾經在此頒布了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天朝田畝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軍內部實行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並設立諸匠營和百工衙等統一管理各種手工業的機構,還實行了解放婦女和逐步開放商業的政策。
由於太平天國政權的種種失誤,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來反撲。1864年7月天京終於被攻陷。清軍入城後,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倉庫,並縱火焚燒,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連明故宮、明孝陵及大報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毀。
近代:
太平天國後,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統治東南地區的中心。並根據被迫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將南京下關開放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間,南京開辦了幾處以軍火工業為主的近代機器的印刷、發電等工廠。興建的寧滬、津浦兩條鐵路,分別於1908年和1911年通車,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高等學堂,以及三江師范學堂(後改稱兩江師范學堂)等等。我國近代的文豪魯迅,曾於1898年至1902年間先後就讀於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封建帝制。同年12月,宣布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並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後,在經過了十餘年的軍閥統治以後,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對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規劃。規劃以明故宮一帶為中央政治區,新街口一帶為商業中心區,江蘇路一帶為花園住宅區,城南和城北為一般住宅區。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醫院」、「黃埔軍官學校」、明故宮機場等幾項較大的建築。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園路。當年,孫中山靈柩南下安葬時,即經這條大道。後來又陸續修了幾條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宮、太平路一帶建了一批銀行、商場、酒樓和旅館等。這樣,明清以來的南京城區有了一定的改觀。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後分三路進攻南京。蔣介石於12月5日逃離南京,國民黨政府所屬機構分別遷往武漢和重慶。12月13日,日軍佔領了整個南京城。日軍一進入南京,就開始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我無辜同胞慘遭殺害達30萬人以上。日軍佔領南京後,把侵華日軍總司令部設在南京,後來,以漢奸梁鴻志為頭子的維新政府和以漢奸汪精衛為頭子的偽政府均設立於南京,使南京成為日、偽統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軍宣布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黃埔路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南京,就維護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的問題,繼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11月15日,國民黨反動派悍然推翻政協決議,發動了反人民的全面內戰。
現代:
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的精銳主力部隊幾乎喪失殆盡。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者的授意下為了爭取喘息時間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陰謀,發表了一個「引退求和」聲明。4月1日,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飛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百萬雄師,在千里長江分三路渡江作戰。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蔣介石「總統府」的門樓上。從此,南京這座世界聞名的文化古城獲得了新生,永遠歸入人民的懷抱。捷報傳到北平,毛澤東寫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不朽詩篇;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為了紀念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渡江戰役,南京市軍民在下關熱河路廣場新建了渡江勝利紀念碑。上有當年指揮渡江戰役的鄧小平手書的「渡江勝利紀念碑」七個大字。

G. 誰來和我講講南京的文化啊

分類: 地區 >> 江蘇 >> 南京市
解析:

一、南京文化的過去時是「京都文化」

三國時的吳國、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五代十國時的南唐、明王朝的朱元璋、太平天國的洪秀全、民國時的蔣介石,都曾以今南京為京都(按:在朱元璋定都南京前,南京有過許多種地名,不贅述)。長時期的京都文化,使南京文化的過去時具有如下特性:

一是開發性。孫權定都建鄴(今南京),「對東南地區的開發有顯著的成就」。公元二三O年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載1萬士兵的大艦隊到遠海求亶、夷州(今台灣);二四二年,譴將軍聶友率兵3萬攻珠崖、儋耳(今海南島),將今海南島納入版圖。二二六年,又譴朱應、康泰出使海南。朱應、康泰所經歷及傳聞凡百數十國(以上參見範文瀾著《中國通史簡編》修訂本第二編)。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進一步開發了我國的東南地區。《中國通史簡編》稱東晉和南朝是「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發展時期」。南唐二李(李升、李環),著重開發了今蘇南地區,為今蘇南的灌溉系統打下了基礎。朱元璋定都南京後,對開發江南地區更不遺餘力。可以這樣說,南京文化的過去時,開發性是它的主要方面。

二是導向性。盡管今南京主要是過去我國偏安國家的京都,但從東晉、南朝起,南京文化由於它在文化上的強勢地位,卻在全國具有導向性。當時,北方地區、北兆埋朝,在軍事上、政治上處於強勢地位,但在文化上卻以南方地區文化、南朝文化「馬首是瞻」。北朝曾出現溫子升、邢邵、魏收三個著名的文士,但他們都「模擬南朝人作詩文,並無特色」。王褒、庾信原是南朝的大文士,梁國破滅後,「他們到西魏做官,給北方將興的文學以很大的推動」(見《中國通史簡編》第二編)。朱元璋以八股文取士,有很大的消極作用,但這種科舉八股文,卻在明清兩代,對讀書人也產生了導向作用。南京文化過去時的導向性,是不爭的事實。

三是浮靡性。東吳的末代皇帝孫皓,即大建宮室,生活靡爛,影響所及,浮靡文化泛濫吳國。東晉、南朝時期,浮靡文化更遍及江南。陳後主(叔寶)、李後主(煜),將浮靡文化推到極致,終於亡國。東晉、南朝、南唐是短命王朝,原因之一,即那時文化的浮靡性都很嚴重。「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 花」,可見其影響之深。蔣介石定都南京22年後東逃台灣,與南京文化過去時的浮靡性也不無關系。1949年,南京解放,至今56年。南京文化經過56年的改造已經進入現代時。

二、南京文化的現在時是「名城文化」

現時的南京首先是教育文化名城,高等學校數和在校學族租螞生人數,居全國第一位,有南京大學、東南大學、河海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共30多所;有南師附中、金陵中學、一中等數十所中學;有南師附小,琅琊路小學等近百所小學。南京不僅以高校、中學、小學數量多著稱,更以教育質量高聞名,南京是名符其實的教育文化名城。

現時的南京又是戲劇、影視文化名城。昆劇、京劇、錫劇、楊劇、話劇、歌舞劇、評彈、白局、小紅花、南京電影製片廠、江蘇電視製作中心……共有十多家戲劇、影視文化單位。除上海、北京外,在全國占第三位。

現時的南京還是旅遊文化名城。鳥衣巷、台城、胭脂井、秦淮河、清涼山、孫權墓、南唐二陵、玄武湖、莫愁湖、夫子廟、天王府、總統府、瞻園、燕子磯,閱江樓、石頭城、番君樓…..共有數十處景點。除西安外、北京外、南京是我國第三個旅遊文化名城。

因此,我認為南京文型笑化的現在時是「名城文化」。它和南京文化的過去時有聯系,但顯然不是南京文化過去時的簡單延伸,而是南京文化過去時的繼承、發展和改造。

南京文化現在時也有三個特性:

一是包容性。現在時的南京文化是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的交匯;吳文化與楚文化的交叉;江海文化與內地文化的結合。南京人沒有排外性,因為南京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

二是開放性。還在晚清時期,南京即是洋務運動策源地之一,進入民國以後,南京文化吸納了西方的進步文化。新時期到來,南京對外開放,走在全國前列。吸收外資的數額、外國留學生在南京的數量、外國專家在南京的數量、除北京、上海外,以南京為省會的江蘇同樣佔全國第三位。

三是傳承性。南京文化現在時是南京文化過去時的傳承和繼續。南京文化過去時的開發性、導向性被繼承下來了,並有所發展;而南京文化過去時的浮靡性,卻被逐漸糾正和克服了。

在明確了南京文化的過去時和現在時以後,南京文化何處去,也就可以基本明確。一是進一步建設教育文化名城的南京、戲劇影視文化名城的南京、旅遊文化名城的南京,促使南京早日成為世界文化名城。二是弘揚南京文化之所長,將南京文化過去時和現在時中的開發性、導向性、包容性、開放性、傳承性發揚光大,使之成為南京文化的核心,徹底克服南京文化過去時中的浮靡性。三是提倡創造性。南京的教育文化要強調開創一代學派;南京的戲劇影視文化要提倡建立新的戲劇影視流派;南京的旅遊文化要發展、恢復和創建新的旅遊景點(如無錫的「三國城」成了新的旅遊景點),搞出南京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招納千百萬中外旅遊者。

可以肯定,南京文化的未來時,一定會比南京文化的現在時更亮麗、更光輝、更加吸引人,更有知名度!

H. 與繽瑞二刷南京,深度體驗六朝古都之韻味

南京最古老寺院,始建於西晉時代,居「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南京是我國江南地區唯一的古都,從南北朝時期到明朝經歷了很多血雨腥風。同樣歷史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很多珍貴遺跡,比如我國南方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寺院等等。其中有一座寺院始建於西晉時代的永康元年也就是公元300年的寺院,成為南京最古老的寺院。你知道是哪一座寺院嗎?我想很多人肯定能夠猜到是雞鳴寺了。

起初來雞鳴寺游覽本以為這座佛塔就是一個普通的古塔,後來知道是葯師佛塔後就深入研究了,不僅得知這兆侍座古葯師佛塔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居然還了解到了這座葯師佛塔居然還是《新白娘子傳奇》里的雷峰塔,這真的太神奇了。暢游南京雞鳴寺,欣賞這座葯師佛塔,或許會跟你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

I. 南京文化的介紹

南京文化是以中國四大古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京為中心,輻射周邊地區所形成文化圈,是漢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南京歷史上長期是中國南方的政治、經濟、文教中心,衣冠南渡中的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南京文化,其顯性特徵便是南北交匯、兼容並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1南京文化以南京官話與吳語的並存互融為其語言文化特徵,從歷史上看,中國三次衣冠南渡使南北方文化交融,南京文化也吸納了中原地區的主流文化,形成獨樹一幟的文化區域;從地域上看,南京文化本源具有明顯的江南文化和吳文化特徵,吸納江南文化的細膩市井。南京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主流的都城文化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了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1自古「天下財富出於東南,而金陵為其會」,南京又是十朝都會,「衣冠文物盛於東南和都市大氣之特色,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透露出幾分儒雅之氣,豪傑之風,斯文秀美,亢朗沖融。」同時南京作為天下文樞所在,文化底蘊深厚,所謂「菜佣酒保也有六朝煙水氣」。

J. 你知道南京這座城市有哪些深厚的文化

南京是中國繪畫、書法的重鎮。在六朝時有王羲之、顧愷之等書畫大家;在明末清初,在南京曾經產生過金陵八家,以及金陵九子。1930年代,眾多畫壇名流雲集南京,其中徐悲鴻、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現代書畫界又有12位南京知名畫家、書法家被稱為「金陵十二家」。20世紀中後期,南京還出現了「新金陵花鳥派」的金陵四傑。

閱讀全文

與哪個年代的南京文化最有韻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