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飲食民俗文化還有哪些

飲食民俗文化還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1 19:49:02

❶ 我國少數民族的特色飲食文化有哪些

一、少數民族飲食——白族

白族人民善於腌制火腿、香腸、弓魚、豬肝醉、油雞、螺獅醬等品種繁多的食品。婦女尤擅製作蜜餞、雕梅、蒼山雪燉甜梅。白族人民是一個好客的民族,每逢客至,首先邀請上座,隨即奉獻烤茶、果品,再用八大碗、三碟水果等豐盛的菜餚款待客人。

二、少數民族飲食——回族

回族菜,一名清真菜。清者,潔如澄水,明如滿月;真者,言無虛假,行無偽詐。要做到「清真」兩字,從人到事,遍及至物,都須如此。清真膳食,擅烹牛羊肉,名菜如「烤全羊」、「涮羊肉」、「烤羊肉」。這些都是清真菜的代表。其他如滿族菜、蒙古族菜、藏族菜、朝鮮族菜等,亦各具特色,這里不一一詳述。本篇精選各少數民族傳統菜餚,品種花樣多,各有特色,以饗讀者。

三、少數民族飲食——壯族

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壯族人民善於烹調,已形成「壯味」。每年舊歷6月24日是壯族的火把節,在慶祝宴上,除了家養畜禽類菜餚外,席上必有野味。在這個節日里,各家各戶竟獻絕技,名菜佳點層出不窮。如「火把肉」,「皮旺糝」、「清燉破臉狗肉」、「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雞」等。

四、少數民族飲食——苗族

苗族人民喜愛養狗,因此,也擅長於烹制狗肉,不論燉、烤、鹵、醬,都有濃香味撲鼻而來。狗肉鮮嫩、味美,兼能溫補氣血。如「瓦罐炯狗肉」、「清湯狗肉」就是苗族菜餚的代表。

不同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都是不同的,這些習俗都是經過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流傳下來,對於當地人的意義非常重要,我們要遵守當地人的各種習俗,而且對於民族有需要注意哪些風俗習慣等知識都要了解,可以登錄佰佰安全網來了解這些景區安全知識。

五、少數民族飲食——蒙古族

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離不開奶與肉。以奶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查干伊得」,意為聖潔、純凈的食品,即「白食」;以肉類為原料製成的食品,蒙古語稱「烏蘭伊得」,意為「紅食」。奶製品一向被視為上品。肉類主要是牛肉、綿羊肉,其次為山羊肉、駱駝肉和少量的馬肉,在狩獵季節也捕獵黃羊。

最具特色的菜餚是剝皮烤全羊、爐烤帶皮整羊,最常見的是手扒羊肉。蒙古族人吃羊肉講究清煮,煮熟後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鮮嫩。喜食炒米、烙餅、面條、蒙古包子、蒙古餡餅等食品。每天離不開茶,幾乎都有飲奶茶的習慣。

六、少數民族飲食——滿族

滿族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有的地區以玉米為主食。東北滿族大多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粱米飯或玉米飯後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餑餑是滿族的特色食品,各種黏餑餑是用黏高粱、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製作而成的。含糖、油較重的「薩其馬」是滿族人喜食的特色點心。冬天,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食用油以豆油、豬油和蘇子油較多。

❷ 在我國漢族地區,傳統飲食民俗都有哪些

在我國漢族地區,傳統飲食民俗都有哪些?

米食和麵食是漢族主食鎮胡帶的兩種種類,北方和南方栽種稻類地域,以米食為主導,種植小麥地域則以麵食為主導御蘆,除此之外,全國各地的別的農作物,比如苞米、高粱、穀物、甘薯農作物做為粗糧也都變成不同地區主食的構成部分。漢族主食的製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食品,各不少於數百種。

人們常把漢族和別的相關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口感歸納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盡管過度含糊,並不準確,但也體現出含有地區性的一些味道的差別和區別。再度,全國各地的解調方式,包含調料、刀功、熟度、調料、烹飪技術性的不一樣規定和特性,全是產生菜餚種類的關鍵因素。

婚姻生活

中國漢族婚嫁習俗博大精深,民族風格濃厚。早就在春秋時期即已建立一套詳細的禮儀知識,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等,稱作「六禮」。節慶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漢族陰歷獨有的關鍵一部分,它產生和開創與中國漢族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風俗習慣息息相關。

❸ 飲食文化有哪些

飲食文化有哪些

飲食文化有哪些,說起吃每個人都不陌生,人人都會吃。不過若是談起吃的文化很多人都是一臉茫然。其實飲食文化有很多的,我和大家一起來看看飲食文化有哪些的相關資料。

飲食文化有哪些1

1、按飲食者類型可分為三種:宮廷、貴族飲食,市井、百姓飲食,民族、宗教飲食;

2、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

3、中華飲食文化博大精深 、源遠流長,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3)飲食民俗文化還有哪些擴展閱讀:

飲食文化介紹:

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中國飲食不但講究「色、香、味」俱全,而且「滋、養、補」的特點。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候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

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始創於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是在成都萬福橋邊,有一家原名「陳興盛飯鋪」的店面。店主陳春富(陳森富)早年去世,小飯店便由老闆娘獨自經營,女老闆面上有微小的麻子,人稱"陳麻婆"。當年的萬福橋是一道橫跨府河,常有苦力之人在此歇腳、打尖。光顧飯鋪的主要是挑油的腳夫。陳氏對烹制豆腐有一套獨特的烹飪技巧,烹制出的豆腐色香味俱全,不同凡響,深得人們喜愛,她創制的燒豆腐,則被稱為「陳麻婆豆腐」,其飲食小店後來也以「陳麻婆豆腐店」為名,麻婆豆腐的特色在於麻、辣、燙、香、酥、嫩、鮮、活。

牛羊肉泡饃原名羊肉泡饃,古稱"羊羹",宋代著名詩人蘇軾有"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的詩句。羊肉泡饃的烹飪技術要求很嚴,煮肉的工藝也特別講究。其製作方法是:先將優質的羊肉洗切干凈,煮時加蔥、姜、花椒、八角、茴香、桂皮等佐料煮爛,湯汁備用。饃,是一種白面烤餅,烤餅的面必須是死面,吃時將其掰碎成黃豆般大小放入碗內,然後叫廚師在碗里放一定量的熟肉、原湯,並配以蔥末、香菜、黃花菜、黑木耳、料酒、粉絲、鹽、味精等調料,單勺製作而成。羊肉泡饃的吃法也很獨特,有羊肉燴湯(水盆羊肉),即顧客自吃自泡:也有干泡的,即將湯汁完全滲入饃內。吃完饃、肉,碗里的湯也被喝完了。還有一種吃法叫"水圍城",即寬湯大煮,把煮熟的饃、肉放在碗中心,四周圍以湯汁。這樣清湯味鮮,肉爛且香,饃韌入味。如果再添以辣醬、糖蒜,別有一番風味。是一種難得的高級滋補佳品。西安的羊肉泡饃館很多,其中老字型大小有"老孫家"、"同盛祥"等較有名氣。

乾隆下江南時,一次曾信步來到松鶴樓酒樓,見到湖中游著條條桂魚,便要提來食用,當時那魚是用作敬神的祭品,不敢食之,但聖命難違,當差的只好與廚師商量,最後,決定取魚頭做鼠,以避「神魚」之罪。當一盤松鼠桂魚端上桌時,只聽魚身吱吱作響,極似松鼠叫聲。尺把長的桂魚在盤中昂頭翹尾,魚身已去骨,並剞上花刀,油炸後,澆上番茄汁,甜酸適口,外酥里嫩,一塊入口,滿口香。乾隆吃罷,連聲叫絕,形如松鼠、外脆里嫩、色澤橘黃,酸甜適口,並有松紅香味。

飲食文化有哪些2

餐飲產品由於地域特徵、氣侯環境、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會出現在原料、口味、烹調方法、飲食習慣上的不同程度的差異。正是因為這些差異,餐飲產品具有了強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而這種差異來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處世哲學。中國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為本」。

中國飲食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項: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諸多方面的知識內容,此外對我國獨特的飲食文化遺產進行深入的梳理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主要內容。

中國菜餚在烹飪中有許多流派。其中最有影響和代表性的也為社會所公認的有:魯、川、粵、閩、蘇、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們常說的中國「八大菜系」。一個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歷史與獨到的烹飪特色分不開的。同時也受到這個地區的自然地理、氣候條件、資源特產、飲食習慣等影響。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擬人化的手法描繪為:蘇、浙菜好比清秀素麗的江南美女;魯、皖菜猶如古拙樸實的北方健漢;粵、閩菜宛如風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像內涵豐富充實、才藝滿身的名士。中國「八大菜系」的烹調技藝各具風韻,其菜餚之特色也各有千秋。中原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中原菜是八大菜系的根源。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結束語】飲食理論、飲食審美、飲食神髓、飲食風俗、飲食流通以及烹食歷史、風味流派、傳統特色、筵席文化、筷子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都屬於飲食的中心。

飲食文化有哪些3

一、飲食文化有哪些

1、吃烤火雞

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與地域和時間的變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鳥,有些是野鴨野鵝,但目前主要是火雞和火腿。 在加拿大,有38%的家庭會在感恩節購買火雞,一共有3100萬公斤的火雞肉(也就是加拿大年消耗量的三分之一)在節日宴會上被吃掉。 在感恩節當天,家中男主人和孩子一般都是感恩節晚餐的准備著。這是對於家中女主人一年來的辛苦表示感恩,也是讓家中的孩子通過做甜食、擺餐桌的家務勞動,鍛煉他們獨立的生活能力,讓他們從小就學會感恩。 加拿大感恩節的烤火雞外表看上去油光閃亮,肉質稍很粗。加拿大人品嘗火雞時,會將火雞削切成手掌大的片狀,一般每個客人碟子放上兩片火雞肉,兩塊胡蘿卜,一塊南瓜,一勺土豆泥,加上一些烤雞的填料,再澆上一些咖喱調料和紅色的山楂醬,這樣一盤豐盛的感恩節晚餐就准備好了。

2、吃南瓜派

一家人團聚一堂,享用烤火雞和南瓜派是最經典的感恩節畫面。可是你知道為什麼是火雞和南瓜呢?想當初物力維艱,放眼望去,只有滿地的野生火雞和盛產的南瓜,自然而然就成為時令的佳餚了。 南瓜派,加拿大最傳統的吃法,是淋上盛產的蔓越莓醬汁(Cranberrysauce),而做南瓜派的小心得,據加國友人透露,以罐頭南瓜製作會比新鮮的來的香醇順口

3、太妃糖

太妃糖,英文Toffee的意思是西式糖果,也是糖的一個種類的統稱,用紅糖或糖蜜和奶油做成的硬而難嚼的糖。製作方法是將糖蜜紅糖煮至非常濃稠,然後用手或機器攪拌這種物質,直到糖塊變得有光澤並能保持固態形狀時為止,即成。 太妃是由「toffee」音譯而來,有時也叫「拖肥」,本義是柔軟、有韌性的意思。一般是由煉乳、可可液、奶油、葡萄糖漿、香蘭素和榛子經過充分細致地攪拌、烘烤而成。味道香甜,內有軟糖心。

4、霜降為什麼要吃柿子

俗話說「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霜降這天為啥要吃柿子呢?因為柿子的最佳成熟時期在霜降前後,有諺語為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軟棗」,「霜降不摘柿,硬柿變軟柿」。 霜降時節的柿子個大、皮薄、汁甜,可謂達到了全盛狀態,營養價值高,含有胡蘿卜素、維生素C、葡萄糖、果糖及碘、鈣、磷、鐵等礦物元素。假如一個人一天吃一個柿子,所攝取的維生素C基本上就能滿足一天需要量的一半。 說起霜降吃柿子,其實與朱元璋有關,據說他小的時候家中十分貧困,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有一年霜降節,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餓得兩眼發黑,突然在一個小村莊里看到一棵柿子樹,上面結滿了紅彤彤的柿子。朱元璋飽飽地吃了一頓柿子大餐,才得以活命。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有一年霜降領兵再次路過那個小村莊,發現那棵柿子樹還在,他將其封為「凌霜侯」表示感謝。這個故事在民間流傳開來後,就逐漸形成了霜降吃柿子的習俗。

以上就是我為大家介紹的幾種飲食文化。以後如果有人問您,飲食文化有哪些?您就可以大方地為其講解啦!吃東西其實是一個享受美食的過程,我們要用心去體會,切不可將吃東西當做任務,狼吞虎咽,填飽肚子就滿足了,而是要慢慢地享受它!

❹ 你還知道中國的哪些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有:川菜文化、粵菜文化、蘇菜文化、閩菜文化、魯菜文化。

1、川菜文化

川菜是四川省的傳統菜系,以其麻辣味和豐富多樣的口味而聞名。川菜講究「鮮、香、麻、辣」,並注重食材的處理技巧和烹飪方法。

❺ 過春節的飲食習俗都有哪些

春節飲食習俗,實際上是一種抹不去的民俗文化,它意味著家人團聚的溫馨,辭舊迎新的輕松和期盼。提起春節的過法,人們腦海中通常會想到年夜飯吃餃子、貼春聯、掛年畫、放鞭炮、大拜年等習俗。但是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同樣一個春節,在大江南北,過法卻不盡相同,許多地方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春節習俗,其中不少一直延續至今。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圓胡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現簡述我國部分地區的飲食習俗。

臘八粥

「臘八節」。這一天在中國民間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喝臘八粥在我國已有千年歷史。臘,在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的名稱,夏朝稱「清祀」,殷商稱「嘉平」,周朝時改稱「臘」。「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故「臘」「獵」相通。因為一歲之終,農作物已收曬完畢,農閑了,人們便到野外獵取禽獸,用來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之為「臘祭」。南北朝時,農歷十二月初八才被正式固定為「臘八節」,在這一天要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臘月初八這天,中國各地都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據史料記載,我國喝臘八粥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富人還是窮人,家家都要喝臘八粥。最早的臘八粥是用紅小豆來煮,後經演變,加之地方特色,逐漸豐富多彩起來。「臘八粥」又叫「七寶粥」「五味粥」,不僅清香甜美,而且能暢胃氣,生津液,因而頗受人們喜食。隨著時代的發展,花樣越來越多的臘八粥已發展成具有地方風味的小吃。臘八,本身是個傳統節日,又是年節的前奏,可以說臘八節拉開了春節的序幕。「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兒就是年」「吃了臘八飯,就把年來辦」。臘八節後,春節將至,人們便開始購置年貨,打掃衛生,布置居室,以嶄新的面貌迎接「年」的到來。

年糕

春節吃年糕,「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稔。」寓意萬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種類有:北方有白糕飥、黃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灣有紅龜糕。漢代楊雄的《方言》一書中就已有「糕」的稱謂,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

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了製做方法。明、清時,是糕已發展成市面上一種常年供應的小食,並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二種,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湯煮諸法。

餃子

北方年夜飯有吃餃子的傳統,但各地吃餃子的習俗亦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餃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餃子,北方一些山區還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餃子的習俗。吃餃子是表達人們辭舊迎新之際祈福求吉願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國古代記時法,晚上11時到第二天凌晨1時為子時。

「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餃子就意味著攜腔握更歲交子,過春節吃餃子被認為是大吉大利。另外餃子形狀像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與北方不同,南方的年夜飯通常有火鍋和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象徵「吉慶有餘」,也喻示著生活幸福,「年年有餘」。南方還有一些地方過春節講究吃年糕,年年高(糕),象徵收成一年比一年高,境界一年比一年高。

元宵

南方叫做「湯圓」,在江蘇,上海等地,大年初一早晨都有吃湯圓的習俗。

元宵節,道教稱之為「上元節」。據元代伊土珍《(女郎)環環記》引《三餘帖》記:嫦娥奔月後,羿思念成疾。正月十四日夜忽有童子求見,自稱為嫦娥之使,說:「夫人知君懷思,無從得降,明日乃月圓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團團如月,置室西北方,叫夫人之名,三夕可降而。」羿如法而行,嫦娥果然降臨。可見元宵節吃元宵,是取「團團如月」的吉祥之意。

明代時,元宵在北京已很常見,做法也與今天無異。清代康熙年間朝野盛行「八寶元宵」、馬思遠元宵。民國初年還有袁世凱因元宵與「袁消」音同,故下令禁喊元宵之事。

元宵用面除江米面外,還有粘高梁面、黃米面等。餡則有桂花白糖、山渣白糖、什錦、豆沙、棗泥等。形制上,或大若核桃,也有小如黃豆的「百子湯元」,還有實心圓子和薄辯慶皮的「碌皮湯園」。

春餅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

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吃春餅的食俗也影響了兄弟民族。如耶律楚律隨成吉思汗征西域時就曾命廚師作春盤,並作詩日:「昨朝春日偶然忘,試作春盤我一嘗。本案初開銀線亂,砂瓶煮熟藕絲長。勻和豌豆揉蔥白,細剪萎蒿點韭黃。也與何曾同是飽,區區何必待膏梁」。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甲。

❻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有哪些

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五味調和的美食觀《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制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系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為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餚饌。追求餚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為珍。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可以說中國的飲食無處不在。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幾千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為我們積累下的屬於我們炎黃子孫的寶貴物質及精神財富。
中國傳統飲食發展歷史
1.最早的是有巢氏(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飲食狀況是茹毛飲血,不屬於飲食文化。
2.燧人氏:鑽木取火,從此熟食,進入石烹時代。主要烹調方法:①炮,即鑽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後燒;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燒紅的石子燙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燒熱,再把植物種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飲食上,結網罟以教佃漁,養犧牲以充庖廚。
4.神農氏:"耕而陶",是中國農業的開創者,嘗白草,開創古醫葯學,發明耒耜,教民稼穡。陶具使人們第一次擁有了炊具和容器,為製作發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兒因為當時沒灶,還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來煮酒的。
5.黃帝:中華民族的飲食狀況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為灶神,集中火力節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廣泛使用在秦漢時期,當時是釜,高腳灶具逐步退出歷史舞台,"蒸谷為飲,烹谷為粥"首次因烹調方法區別食品,蒸鍋發明了,叫甑。蒸鹽業是黃帝臣子宿沙氏發明,從此不僅懂得了烹還懂得調,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時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成形時期,以穀物蔬菜為主食。春秋戰國時期,自產的穀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結構與現在不同,當時早田作業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稱穀子,長時期佔主導地位,為五穀之長,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黃梁。黍,是大黃粘米僅次於稷,又稱粟,是脫粒的黍。麥,大麥。菽,是豆類,當時主要是黃豆,黑豆。麻,即麻子。菽和麻都是百姓窮人吃的,麻又叫苴。南方還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後中原才開始引種稻子,屬細糧,較珍貴。菰米,是一種水生植物茭白的種子,黑色,叫雕胡飯,特別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裡揉來脫粒。
7.漢代:中國飲食文化的豐富時期,歸功於漢代中西(西域)飲食文化的交流,引進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黃瓜、菠菜、胡蘿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於馬糧),萵筍、大蔥、大蒜,還傳入一些烹調方法,如炸油餅,胡餅即芝麻燒餅也叫爐橈。淮南王劉安發明豆腐,使豆類的營養得到消化,物美價廉,可做出許多種菜餚,1960年河南密縣發現的漢墓中的大畫像石上就有豆腐作坊的石刻。東漢還發明了植物油。在此以前都用動物油,叫脂膏,帶角的動物油叫脂,無角的如犬,叫膏。脂較硬,膏較稀軟,植物油有杏仁油,奈實油,麻油,但很稀少,南北朝以後植物油的品種增加,價格也便宜。
8.唐宋:飲食文化的高峰,過分講究。「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最具代表性的是燒尾宴。
9.明清:飲食文化是又一高峰,是唐宋食俗的繼續和發展,同時又混入滿蒙的特點,飲食結構有了很大變化,主食:菰米已被徹底淘汰,麻子退出主食行列改用榨油,豆料也不再作主食,成為菜餚,北方黃河流域小麥的比例大輻度增加,面成為宋以後北方的主食,明代又一次大規模引進,馬鈴薯,甘薯,蔬菜的種植達到較高水準,成為主要菜餚。肉類:人工畜養的畜禽成為肉食主要來源。滿漢全席代表了清代飲食文化的最高水平.

❼ 中國的飲食傳統有哪些

1,講究美感

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對菜餚美感的表現是多方面的,無論是個紅蘿卜,還是一個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種造型,獨樹一幟,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

2,注重情趣

中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國菜餚的名稱可以說出神入化、雅俗共賞。菜餚名稱既有根據主、輔、調料及烹調方法的寫實命名,也有根據歷史掌故、神話傳說、名人食趣、菜餚形象來命名的,如「全家福」、「將軍過橋」、「獅子頭」、「叫化雞」、「龍鳳呈祥」、「鴻門宴」、「東坡肉」。

3,過年吃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餚。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徵生活富裕。人們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里,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4,元宵節吃湯圓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里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

5,新春吃年糕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❽ 中華各個民族的飲食習俗是什麼

1、漢族:傳統飲食習俗是以糧食為主食,輔以各種蔬菜、豆製品、豬肉、雞肉和魚。

2、朝鮮族:主要食糧一般是大米和小米。以魚肉蛋奶製品和海鮮產品為輔,基本以素食為主,辣泡菜是飲食中不可缺少的菜。

3、傣族:傣族地區以產米擾滾御著稱,糯米是主要食品。用糯米加工成的食品有香竹飯、黃米飯、紫米飯、米干、米線、粽子、千層年糕、各種糯米粑粑等,多達數十種。肉類以豬肉為主,牛肉次之,常食用的還有雞、鴨、緩岩鵝等。

4、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烤羊肉串。谷類、粉食類食品中的用小麥粉和雜谷粉烤制的餅狀的饢。日常菜餚以肉乳製品為多,當地的手抓羊肉是待客和備前節日食品。

5、苗族: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 典型食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❾ 中國的飲食文化主要有哪些

傳統有八大菜系:徽菜、粵菜、閩菜、湘菜、蘇菜、魯菜、川菜和浙菜。
有四種主要菜式:
1.粵菜事實上也是北方菜和南方菜的大結合,大面積的吸收了很多外來菜式,路上跑的,水裡游的,地上爬的,天上飛的都能吃。
2.北京菜,北京是很多朝代的首都,也是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因此北京菜傳統上代表了古代宮廷口味,以北京烤鴨、「全羊宴 」最著名。

閱讀全文

與飲食民俗文化還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