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利用農田做文化

如何利用農田做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22 10:38:54

⑴ 簡答如何理農耕經濟的持續性與中國文化的延續力

理解農耕經濟的持續性與中國文化的延續力可以通過以下方式:

⑵ 如何增強休閑農業的文化內涵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穩步推進,休閑農業以其投資少、見效快、易復制的特性,在全國遍地開花,它不僅讓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也豐富和活躍了城鄉文化;不僅讓遊客領略到優美的田園風光,也促進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故休閑農業產生伊始,就受到各地人們的普遍歡迎。
一、增強文化內涵是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泉
勿庸諱言,休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也帶來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各地的休閑農業項目,由於缺乏文化內涵,技術含量低,容易模仿復制,重復建設現象普遍存在,模式單一,投資規模偏小,深層次開發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生態環境破壞嚴重,不僅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而且誤導了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
解決這些發展中的問題,除要加大引導力度、完善經營機制、搞好規模化經營外,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賦予休閑農業更為鮮明的文化特徵。只有注重文化內涵的挖掘,才能提高休閑農業的附加值,才能贏得市場,保證休閑農業可持續發展。否則,坐視庸俗文化入侵休閑農業,任其泛濫,勢必毀掉休閑農業美好前程,故增強休閑農業文化內涵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二、增強文化內涵的途徑與方式
作為古老的農業大國,我國農業文化源遠流長,從村落建築到農田果園,從生產方式到生活習俗,這些資源隨處可見,只要我們稍加挖掘,就能打造成具有鮮明文化特徵的休閑農業產品。
1、就地取材,挖掘田園文化。
田園文化是休閑農業蘊含的最普遍的文化形式,它主要是通過開辟特色果園、菜園、茶園、花圃、魚池等,讓遊客在摘果、拔菜、採茶、賞花、垂釣中,享盡田園樂趣。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無土栽培、立體栽培、計算機管理與智能化控制等現代農業科技項目,讓遊客了解現代農業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同時,也可在景區里恢復幾近絕跡的水車、水磨、石碾、筒車、織布機、風車、斗笠、蓑衣等,以此來激發遊客「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鄉村情懷。山青水秀、鳥語花香的環境,漁樵耕讀、夜不閉戶的民風,孩子們嬉戲在草地,青年們徜徉於林間,少女們歡唱於果園,老年人忘情於桑圃茶園之中。這不正是現代文明下的世外桃源嗎?遊客漫步其中自然會心曠神怡、怡然自得,如果還能適當參與勞動,體驗農活的「原汁原味」,並可以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帶走,其收獲的樂趣自然是商場購買所不能比擬的。
2、尋幽探微,發揚山水文化。
小編認為山水文化是人們以自然山水為素材而創造的精神成果,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無不與此密切相關。盡管不是每一處鄉村都有名山異石、大江平湖,但只要我們刻意去挖掘,就會發現身邊的山山水水都是性靈之物,一草一木、一石一泉,均可成為山水文化的代言物。我們可以選擇溪流泉眼之處,推出野營基地,讓遊客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選擇地勢平坦之地,開發踏青郊遊項目,讓遊客感受「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美景;選擇荒僻險峻之境,組織開展探險活動,讓遊客親歷「曲徑通幽處…山光悅鳥性」的妙處。在盡情享受大自然野趣的同時,實現遊客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願望。在人與自然山水的和諧中,休閑農業的品味無形之中得到了升華與提高。
3、追流朔源,傳承建築文化。
建築物可以直接表現地方文化的外在特徵,比如鄉村民居常見的堂屋、天井結構,就體現了家庭和家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家庭文化的典型代表。休閑農業項目的建築應該在保持傳統風貌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鄉村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橋、古井、古道、古廟等,通過修補和恢復仿古建築,來體現當地農村建築文化藝術,組織開展觀光、懷古等休閑旅遊活動,為遊人觀賞、攝影等提供理想的場所,從而增添人氣、搶得商機,取得巨大的文化效應和經濟效益。
4、點石成金,開發物產文化。
任何一種商品只要融入民俗文化,變成了蘊含文化要素的商品,就會產生超值現象。基於此,我們可以整理出一批民俗文化滲透進相關產品,提供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農產品、民間服飾、工藝美術品等供遊客選擇。注入了文化要素的產品具有投入少、見效快,經濟效益明顯,競爭力強等特點。比如湖南永州的「東安雞」就蘊含了許多歷史傳說,這樣有故事的「雞」自然會比沒故事的「雞」更受顧客歡迎。另外,還要善於做長產業鏈,以求利潤最大化。這樣才能有效開發利用農業資源,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擴大農產品的銷售,促進農民增收。
5、去偽存真,濃縮民俗文化。
農作方式、生活習慣、趣聞傳說、鄉村節慶等都是鄉村歷史的沉澱,有著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民間音樂、舞蹈、楹聯、曲藝、雜技等,都是開發民俗產品的良好基礎。在適當創新的前提下,組織開展一些能盡可能體現當地民風民俗的活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禮儀、競技、游藝等服務內容,把民俗民風融入田園風情,注重觀念和感情的溝通與體驗,從而大大提高休閑農業的親和力,休閑農業才不至流於淺層次的觀光游覽,而更偏重於表象下文化底蘊的體驗,為遊人提供清新自然的民俗風尚,讓遊客領略博大精深、奧妙無窮的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6、尋根問祖,盪滌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在國人心中根深蒂固,千百年來一直延續至今,從祈盼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到禱告家道平安、人丁興旺,從尋根祭祖到對山石江河等自然環境的神秘崇拜,從家祭廟祭到各種禁忌傳統,無不是在一種肅穆的氣氛中,追思先民,求福消災。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現代人們更需要精神寄託,因此,休閑農業在祭祀文化方面應大有可為。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傳承祭祀文化,是通過繼承傳統文化,陶冶人文情操,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充滿人文精神的祭祀,而不是搞鬼神崇拜、封建迷信。
三、增強休閑農業文化內涵要注意的問題
1、 處理好傳承和創新的關系。
在休閑農業文化開發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傳承就是把農村傳統文化原貌呈現出來,創新是指在休閑農業開發中加入我們這個時代的內容。因為社會在發展,文化也要進步,否則便適應不了社會。通過挖掘文化資源,生產文化產品,可以使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再現,這樣既保存了傳統文化的優秀成分,又使它在新的時期里得到弘揚。但是要特別警惕打著創新的旗號,將休閑農業庸俗化的傾向。
2、 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
小編認為在休閑農業開發過程中,不能因為經濟利益而破壞文化,降低文化格調,尋求低級趣味。應該要形成文化與經濟互相促進的良好格局,即通過休閑農業的文化開發促進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又能反哺文化建設,形成這樣一個良性循環的局面,是發展休閑農業的最終目標。

⑶ 耕種的耕種文化

一種古老的民族生產文化現象,自從人類誕生以來,就為了自己生產而奮斗或者尋找更多能夠使用的實物而忙碌。由於時代的發展和變化,時代的進步的需要,人們李拆都在創造著這個時代的進步,很多很多的耕種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被淘汰,或者消失。
耕種是人類直接利用土地獲取各種作物產品的活動。逢人類開始意識到所需需要物質可以直接利用生物的特性提供豐富的物質以來,人類一直在研究如何更好的讓土地和植物巧妙結合,達到產品最大化的理想而奮斗。這個奮斗過程就完整反應出人類的各種耕種文化現象。按照人們的生產動機,耕種文化可以分為糧食作物產生文化和經濟作物生產文化兩大類。按照耕種方式,又可分為旱田耕種文化和水田耕種文化。還可以按照其它需要進行分類。而不同的耕種方式都充分體現強烈的地域性和氣候性特點。所以,在世界各地,人類的耕種起源,歷史演變等情況是有很大差異的,導致人們種植的作物類型,規模組建等性質也不盡相同。而些,正好組成豐富多彩的耕種文化。 農作物栽培歷史各有不同,近東和歐洲開始於公元前6500-3500年;東南亞,開始於公元前6800-4000年;在中美洲和秘魯,大約開始於在公元前2500年。大多數最先進行作物栽培的地區是半乾旱氣候的江河流域。在歐亞大陸,作物栽培的方法是,先耙地,然後犁地播種;而在中美洲,因為沒有牛馬等,他們的主要作物---玉米在播種時是用木棍在地上捅個小洞再點種子。
歐亞大陸
在古代,人們先是到處打獵和採集果實,後來發展到可以栽培植物,有了可靠的食物供應後,人們就建立村莊和城鎮,更多的人可以去發展新技術、提供服務,進一步促使了這種轉變,最後,一個農業文明就形成了。中國古代,各個江河流域的人們就種植大豆、柑橘、桃、梨、大麻和茶樹等,還飼養動物,精通園藝,特別是花卉。 現在的伊拉克一帶地區很早就開始種植作物,他們發明了輪子,用滑輪來從人工渠里汲水,他們還建設了相當復雜的灌溉系統,他們馴化了駱駝、猴子和馬等動物。在古代埃及,人們利用尼羅河的水和肥沃的土壤,種植小麥、大麥和蓖麻等,埃及人還栽培棕櫚,除了公牛和馬外,他們還飼養家禽、綿羊、山羊和豬。在印度北部的印度文明(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750年)時期,他們種植小麥、大麥和水稻,還栽培棉花、芝麻、茶樹和甘蔗。 還馴化了雞,水牛等用來耕種田地。農民使用犁,修建了很好的灌溉系統和很大的谷倉。
古代美洲
在古代中美洲---現在的墨西哥等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玉米馴化前,中美洲的人還是到處打獵,耕種只是隨便種種而已。公元250年到1600年,墨西哥和中美洲等地產生了瑪雅-托爾鐵克-阿芝特克文明,人們用玉米做雜交來提高產量,還種植豆類、南瓜、胡椒、鱷梨、煙草和棉花。他們建有水渠和水上花園。還發展了乾旱農業,發明了保持水分的耕作技術。
公元1200年左右,印加人在安第斯山脈的惡劣環境中建立了一個國家,他們使用石器,修建了梯田、灌溉和排水系統。給土地施用肥料,還建造了石倉來貯藏糧食。印加人種植玉米、白甜馬鈴薯和南瓜等,還馴化了美洲駝做工,羊駝取毛。
古希臘和羅馬
從公元前2000年開始,希臘人就栽培糧食作物,主要是大麥,還種植橄欖樹、無花果和葡萄,飼養牲畜。希臘人發明了水車用來從低處向高處提水。
古羅馬人發明了一些鐵制工具,如犁、鐮、鋤等,提高了地中海地區的農業技術水平。他們種植小麥、大麥、穀子、葡萄,飼養動物。公元前200年前,每個羅馬農民都有1.8-6.1公頃土地。在隨後的200年中,富有的人從國家那裡得到了更多的土地,於是他們就叫奴隸幹活了。
中世紀歐洲
擁有土地的農民把他們的土地又分給他們的兒子。這樣,只有很少土地的農民們就很貧窮。特別是在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滅亡後,小戶農民不得不把土地獻給貴族來尋求保護。公元1000年到1300年期間,歐洲進入庄園時代,這種情況變得非常普遍,在英國、法國和德國更是如此。
在庄園時代,農奴們生活在地主庄園附近的村子裡,為地主幹活。每個農奴耕種5-12公頃土地,重要種植小麥、大麥、豆類、燕麥和黑麥,還安排有休閑土地。這種制度在中國、日本和印度也有。 執照不同的哪缺棗目的,可以對耕種文化進行詳細的分類,從各個側面全面認識耕種文化:
按照生產價值分 可以分為糧食作物耕種文化和經濟作物耕種文化。
糧食作物耕扮念種文化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關系溫飽問題的大事。在農業耕種區,人們非常重視選種,土地處理技術等。
糧食作物是谷類作物(包括稻穀、小麥、大麥、燕麥、玉米、穀子、高粱等)、薯類作物(包括甘薯、馬鈴薯、木薯等)、豆類作物(包括大豆、蠶豆、豌豆、綠豆、小豆等)的統稱。亦可稱食用作物。其產品含有澱粉、蛋白質、脂肪及維生素等。栽培糧食作物不僅為人類提供食糧和某些副食品,以維持生命的需要,並為食品工業提供原料,為畜牧業提供精飼料和大部分粗飼料,故糧食生產是多數國家農業的基礎。通常,糧食作物也是農作物中的主導作物,世界糧食作物種植面積約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85%,其中小麥、稻穀和玉米約佔世界糧食總產量的80%。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糧食作物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76.8%(1987年),糧食總產量及稻穀、小麥、穀子、甘薯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
小麥
小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主要生產國有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等國家,目前其地位僅次於水稻,可分冬小麥(秋天播種)和春小麥(春天播種)。中國冬小麥面積約佔小麥總面積的84%,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南;春小麥約佔16%,主要分布在長城以北。種植面積最大的為河南、山東兩省。 小麥籽粒含有豐富的澱粉、20%以上的蛋白質、少量的脂肪,還有多種礦物質元素和維生素B。
水稻
栽培稻是從野生稻演化發展來的,在中國有普通野生稻、葯用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三種。現在科學家仍然利用野生稻來培育新品種。中國是栽培水稻的起源地,7000多年前就開始種植水稻。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產大國。
稻米是亞洲人的主要食物,食用方式因地區習慣、季節而不同,有做粥的,也有做米飯的。
玉米
玉米又叫做苞米、棒子、玉茭、苞谷等。它是糧食作物中植株最大的的作物,植株高度可達到4.5米。
玉米原產墨西哥和中美洲其他國家,引入中國栽培的歷史僅有四百多年。在世界上,玉米的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和水稻,居栽培作物第三位;籽粒的總產量次於小麥,居第二位;單位面積產量則居谷類作物之首位。最大的生產國是美國、中國和巴西。 美國一個國家就生產了世界玉米的40%。
經濟作物耕種文化
經濟作物又稱技術作物、工業原料作物。指具有某種特定經濟用途的農作物。廣義的經濟作物還包括蔬菜、瓜果、花卉等園藝作物。經濟作物通常具有地域性強、經濟價值高、技術要求高、商品率高等特點,對自然條件要求較嚴格,宜於集中進行專門化生產。
大豆
大豆又叫黃豆。品種類型,以種皮顏色可分為黃豆、豆、青豆等;以種植方式可分為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冬大豆、禾根豆、田埂豆等。
大豆起源於中國。在中國至少有3000年左右的栽培歷史。大豆主產國是美國、巴西、中國、阿根廷。中國各省都有大豆,主要集中在東北松遼平原春大豆產區,及黃淮平原夏大豆產區。
花生
也叫落花生,原產於南美洲。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美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印度種植面積約佔世界栽培面積三分之一。中國居第二位,約佔世界栽培面積15%左右,主產區為山東、廣東、河北、河南、廣西、遼寧、四川、安徽、江蘇等地。花生對土壤適應性較廣,耐酸、耐旱、耐瘠,是開發紅壤土的先鋒作物,pH值適宜范圍5.5-7.5。
西紅柿
又叫做番茄、洋柿子,是全世界栽培最為普遍的果菜之一。美國、俄羅斯、義大利和中國為主要生產國。
西紅柿起源中心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帶。17世紀傳入菲律賓,後傳到其他亞洲國家。中國栽栽培番茄從歐洲或東南亞傳入。由於番茄果實有特殊味道,當時僅作觀賞栽培。到20世紀初,城市郊區始有栽培食用。
目前栽培的西紅柿,屬普通西紅柿,共有栽培西紅柿、櫻桃西紅柿、大葉西紅柿、梨形西紅柿和直立西紅柿5個變種。
按耕種方式 可分為旱田耕種文化和水田耕種文化。
旱田耕種文化
最典型的是小麥種植文化。例如,中國北方以旱田為主的耕作區,形成的是典型的旱田耕種文化。在世界其它地區,也有比較典型的種植類型。
小麥生產主要分布在溫帶,特別是北半球的美國、加拿大、中國、西歐和東歐有關國家,以及南半球的阿根廷與澳大利亞的平原地區。小麥的種植與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有關,即氣候溫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等條件,有利於小麥的生產。相反,如氣候過於乾旱,或過於濕潤,地形崎嶇,土壤貧瘠都不利於小麥的種植。小麥的分布區與中緯度的溫和氣候,平坦的地形,肥沃的草原土壤之間存在著明顯的相互關系。有些地方的氣候、地形和土壤條件並不有利於小麥的種植,但通過科學技術的活動,使自然條件得到改善,從而使小麥獲得較高的產量。
在氣候乾旱缺水地區,通過對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利用,以灌溉方式彌補降雨的不足,或者培育出耐旱的小麥品種以適應較乾旱的氣候。在地形坡度較大的地方,可以採用修築梯田的辦法來保水、保肥,並便於機耕等等,以克服陡坡的障礙。土壤貧瘠則可通過施用有機與無機肥料以滿足小麥生長和發育的要求,達到獲得較高的產量。
希臘山區並不利於小麥生產,但是農民卻用壘石堰的辦法使坡地變成梯田,防止了水土的流失而取得小麥高產。在美國,按氣候條件來說,五大湖以南的俄亥俄州、印地安納州和伊利諾斯州比較適合小麥種植,但是目前美國小麥的主要產區卻遠離五大湖,而遠遠分布在五大湖以西,北起蒙大拿州、北達科他州,南到得克薩斯州的北部,形成南北向的條帶。
小麥的分布不僅與自然環境有關系,也與文化環境有關系。各地區居民對食物往往有各自的偏愛與禁忌,這些文化特徵往往對糧食作物的種植與分布產生很大的影響。
東歐一些國家的人民往往喜愛吃黑麥製作的黑麵包,而美國的印第安人則寧願吃玉米做的食物;在中國,南方人一般愛吃米飯,而北方人一般愛吃麵食。這些對食物的傳統偏愛當然會影響各種糧食作物的分布,即使在自然條件並不適合的地方,人們仍願付出一定的代價來種植他們所喜愛食用的作物。
經濟效益也是一種影響作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參加共同市場的西歐各國,生產小麥的成本高於美國,可是在其關稅保護與出口補貼等政策的支持下,不僅阻止美國廉價小麥的進口,甚至還在國際貿易上爭奪市場。就上面提到的美國五大湖以南地區,由於生產飼料飼養牲畜,為市場提供牛奶和肉類可獲得更多利潤,遂把小麥地帶推向更西部的乾旱地帶。在今天很多地理現象的分布是反映出自然、經濟以及文化各因素的綜合作用的結果。
水田耕種文化
典型作物是水稻種植文化。距今 7000年前的河姆渡遺址的出土物中,有大批稻穀、米粒、稻根、稻稈堆積物。這些豐富遺存,證明早在 7000年前,中國長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經完全掌握了水稻的種植技術,並把稻米作為主要食糧。最早的水稻種植僅限於杭州灣和長江三角洲近海一側,然後像波浪一樣,逐級地擴充到長江中游、江淮平原、長江上游和黃河中下游,最後形成了今天水稻分布的格局。簡言之,長江下游及其附近地區是中國也是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中心。
水稻在中國推廣種植後,很快傳到了東亞近鄰國家。大約在 3000多年前的殷周之交,中國水稻北傳朝鮮、日本,南傳越南。漢代,中國粳稻傳到菲律賓。公元 5世紀,水稻經伊朗傳到西亞,然後經非洲傳到歐洲。新大陸被發現後,再由非洲傳到美洲以至全世界。
按技術水平分
可分為刀耕火種文化和現代耕作文化。
刀耕火種文化
又叫原始耕作文化。是生產力水平和技術低下的一種耕作方式。
刀耕火種是原始農業的耕作技術。在近代一些民族中仍然保留下來。中國長江流域地區在唐宋以前的很長歷史時期里也都保留了這種耕作方式,稱為「畲田」。 宋人范成大在《勞畲耕·並序》中提到:「畲田,峽中刀耕火種之地也。春初斫山。眾木盡蹶。至當種時,伺有雨候,則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糞,日雨作。乘熱土下種,即苗盛倍收。無雨反是。山多磽確。地力薄則一再斫燒。始可藝。春種麥、豆作餅餌以度夏。秋則粟熟矣。」薛夢符在《杜詩分類集注》卷7中對於畲田有如此的解釋,其曰:「荊楚多畲田,先縱火熂爐,候經雨下種,歷三歲,土脈竭,不可復樹藝,但生草木,復熂旁山。畲田,燒榛種田也。爾雅一歲曰菑,二歲曰新,三歲曰畲。易曰不菑畲。皆音余。余田凡三歲,不可復種,蓋取余之意也。熂音餼,燹火燒草也。爐音戶,火燒山界也。」可見,所謂「刀耕火種」就是山民在初春時期,先將山間樹木砍倒,然後在春雨來臨前的一天晚上,放火燒光,用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熱下種,以後不做任何田間管理就等收獲了。一般是二,三年之後,土肥就已枯竭,就不能再種植了,而不得不另行開辟。
原始的刀耕火種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刀、石斧之類,這些都是用來砍伐樹木的。人們在進行刀耕火種的時候,首先所要面臨的就是土地的選擇。從中國南方從事刀耕火種的少數民族的情況來看,初期原始農業的土地都是選擇在林地上,草地的開發是後來的事情。選擇土地一般不是草地,而是選擇森林的邊沿、隙地或林木比較稀疏的林地進行砍種。苦聰人在定居前(本世紀五十年代)剛剛由採集經濟向農業經濟過渡,鐵器雖已傳進,但數量極少,仍以木質工具為主,他們就是選擇在森林邊緣或樹林比較稀疏的地方耕種的。
選擇林地進行耕種是因為拔除草地上植被的地上部分雖然比較容易,但沒有翻土工具的原始農人,卻難以清除其縱橫交錯的地下根莖。而且草地不能提供足夠的灰燼。這都對作物的生長極其不利。在斧斤還沒有大量使用的洪荒時代,即使是林間隙地或邊緣地帶,也有較厚的腐殖黑土,人們又可以把灌木和小樹砍倒,甚至可以把周圍的枯枝敗葉扒過來,曬干焚燒後再作肥料。這就決定了人們是選擇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為土地。
選擇什麼樣的林地作為耕地的經驗,主要是依據林木的長勢和種類,而不是土壤的質地。他們對於土壤的知識相當貧乏,但卻能十分細致地區分各種不同的林地,並且懂得因地制宜地利用它們。他們較早地注意到地形的因素,懂得選擇較平緩的、兩面稍高,中間稍低,略成槽形的,或光照較長的地段,但很少注意土壤本身的因素,而上述地段一般也是水肥比較集中、林木比較豐茂的地方。他們選擇地時也看「黑土層」的厚度,然而,所謂黑土層乃是樹林里枯草敗葉腐爛後堆積起來的疏鬆而發黑的土層,所以關鍵的仍然是林木的豐茂。
決定什麼地種什麼莊稼是根據樹木,而不是根據土壤。區分不同林地和樹種,是從事刀耕火種的民族擇地的主要依據。這種經驗一直保留在傳統農業之中。《師曠占術》曰:「杏多實,不蟲者,來年秋禾善。五木者,五穀之先;欲知五穀,但視五木。擇其木盛者,來年多種之,萬不失一也。」 《雜陰陽書》則將「五穀」和「五木」一一對應起來,有所謂:禾生於棗或楊,黍生於榆,大豆生於槐,小豆生於李,麻生於楊或荊,大麥生於杏,小麥生於桃,稻生於柳或楊。
刀耕火種一般不施肥,也不中耕,所以種植二三年之後就要另覓新地重新砍燒種植,農史學家稱之為「游耕」。但從新石器時代所出土的一些實物來看,中國一些地區的原始農業似乎在六七千年以前,很早就脫離了早期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已由「原始生荒耕作制」階段,進入了所謂「鋤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階段。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大片木結構建築遺跡、大量的骨耜、成堆的稻穀稻殼,以及半坡、姜寨由幾個氏族建立的五萬多平方米面積的部落村莊遺址來看,人們已過著較長期的定居生活。人們在幾塊土地上,輪流倒換種植,不必經常流動到別處去重新開荒。這就能導致較長期的定居生活,有利於農業的發展。這時期的遺址中還出土有大量不同類型的農業生產工具,其中石鏟、石錛、石耜和骨耜都為翻土的工具,石鋤、蚌鋤和有兩翼的石耘田器用於中耕除草。石鐮、蚌鐮、骨鐮、穿孔半月形石刀等收割工具,不但提高了收割效率,而且能連桿收割,這種收割方法為飼養家畜儲備了必要的飼料。
現代耕作文化
現代耕作文化是以先進的機械設備代替人力的一種耕種技術,又稱為機械化耕作。它的突出特點是生產效率高,勞動強度大大超過人的承受力,有利於節約勞作時間,減少勞動力。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的物質基礎。深耕深松、化肥深施、節水灌溉、精量播種、設施農業、高效收獲技術等新技術的推廣應用,需要以農業機械為載體,通過機械的動力、精確度和速度給予大力支持。農業生產中的搶收搶種、抗旱排澇、大規模的病蟲害防治等,更是需要依靠機械化作業。使用農機作業,可以大幅度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並且節種、節水、節肥、節葯、節省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污染。 炎帝和他所統領的原始先民部落,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創造了人類賴以生存、繁衍、發展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華夏文明的發軔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奠定了最初的物質、文化基礎。炎帝文化中「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的原始農耕文化是炎帝神農文化的核心。
炎帝神農氏開創農耕文化的過程就是原始民族先民認識、尊重和利用自然規律的過程:
1.正確認識不同植物的習性、特點,學會採集、利用種子是原始耕作發明的前提,更是認識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第一步。
人類要實現從索取時代到創造時代,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就是要從眾多的植物中發現哪些植物是人類可食用的,並在此基礎上認識這些植物的生長規律,從而實現人類依靠自身力量也能種植和收獲生活資料的目的。
在索取時代,人類主要是靠天生活,對大自然提供的食物只是拿來,而缺乏認識。神農時代,「人民眾多,禽獸不足」,「行蟲走獸,難以養民」的客觀現實要求必須改變靠天吃飯的狀態,實現人類依靠自身耕種獲得食物的目標。炎帝率領眾部落發現那些可以食用的植物,並掌握了它們的生長規律,從而發明了最早的耕種業。《管子·輕重篇》載:「神農作,樹五穀淇山之陽,九州之民,乃知穀食,而天下化之。」又雲「神農教耕生谷,以致民利」。《逸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而種之。」《新語·道基》載:「至於神農,以為行蟲走獸難以養民,乃求可食之物,嘗百草之實,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穀。」《搜神記》卷一記載:「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2.對天體氣候變化規律的認識、順應和尊重、對土壤肥力的把握利用是原始耕作發明的基礎,更是依靠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的關鍵。
耕種五穀,除了對植物習性特點以及生長規律要有正確掌握外,還必須正確認識天體氣候的運行變化規律及土壤肥力的利用規律。如果不掌握天體氣候的運行變化就無法實現從播種到收獲的一系列耕作過程,也就無法實現通過耕種獲取穀物目的;對土壤肥力的利用規律也是如此,土壤類型眾多,有肥有瘠、有水有旱、有土有石,什麼樣的土地才適合耕作,不同的植物對土地也有不同的要求,這些都要求正確把握好土壤的利用規律。《白虎通義·號》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淮南子·修務訓》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相土地宜燥濕肥土堯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 「因天之時,分地之利」、「相土地宜燥濕肥土堯高下」等記載表明了炎帝神農對天體氣候和土地利用規律的認識、尊重和利用。
3.耒耜——一種專為農業耕作而發明的生產用具的出現是原始農耕業發展的動力,更是掌握自然規律為人類服務的標志。
原始農業出現以後,在一段時間內,實行的是一種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效率低,產量低,遠不能滿足人類對糧食的需求,人們要求改變這種落後的生產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於是一種先進的農業生產用具——耒耜被發明出來了。
耒耜是在長期耕作實踐中被發明出來,它解決了刀耕火種形成的效率低、產量低的困難,為人工翻地提供了鋒利的農具,對開荒和擴大生產規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使田野農業得以實現;同時還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提高農業質量。《周易·系辭下傳》雲:「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逸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破木為耜、金且、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興,以助果之實。」《《白虎通義·號》說:「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做,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 在獨龍族地區,人們把林地劃分為木林地、竹林地和竹木混合林地。在木林地中,生長「斯雷」和「斯莫」樹的,宜種蕎麥、小米和稗子,生長「爾芒」和「糾」樹的,宜種玉米,在野生核桃樹地上種芋頭生長最好,而竹木混合林又以種玉米和小米為佳。竹林地也按竹子種類分為「日久垮」、「久爪」和「格魯」等。「格魯」是一種桿子細小的竹子,不如前兩種竹林地砍燒後莊稼長得好,一般不為人們所重視。他們又發現竹林地種黃豆後竹子長得不好。根據怒族人的經驗,最適宜做耕地的是生長水冬瓜樹、「色達」樹、小板櫟樹的木地。這些樹生長迅速、枝繁葉茂,燃燒後灰燼多,並且「色達」樹和小板櫟樹的林地以種旱稻最佳,長「色達」樹、水冬瓜樹的林地,以種玉米為宜,撒種天雄米(莧菜)也好。苦聰人則認為,生長「賓尼」、「怕樓」、「洋榆木」、「愛沙泥」、「素並」、「必卡」等樹木的林地最適合種莊稼,而生長「厄努」、「木槳水」、「扎八克扎喀」等樹木的林地,莊稼長不好。

⑷ 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各自特點以及如何融合的

農耕文明特點: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是一種種養結合的模式,如埃及人崇拜貓,中國農民家庭都有養貓的習慣,為了保證農田免遭鼠害。
游牧文化特點:以游牧為主,種植為輔,生活中以皮革和皮毛製品為主。
融合:兩者都是農業國,都有屬於各自文明特點的手工業,如農耕有絲綢,游牧有皮革製品等,通常是通過貿易的方式將各自的剩餘產品換成其他的生活必需品,就是桑弘羊說的均輸法。

⑸ 如何利用保護耕地資源

1.提高開發深度,保護耕地資源。首先,正確處理好建設與耕地保護的關系,對於經濟發展佔用耕地,理想的目標是,以盡可能少的佔用耕地面積,實現高度集約化的土地利用,使有限的農田綠地得以保存,從而滿足社會對農產品增長的需要。非農佔用耕地的擴大,在現在經濟起飛的階段不可避免,強行禁止的政策只能導致本地本應加快的城市化、工業化和現代化的進程被人為地拖遲,關鍵是我們應在建設過程中抵制亂征、亂占、濫用和浪費撂荒耕地傾向。其次,要建立專門機構,加強統一領導、規劃碼唯毀和管理。第三,編制基本農田保護區規劃和建設規劃,國家要建設,耕地要保護都是不以人們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經濟發展的客觀必然。有效克服經濟建設與耕地保護之間的矛盾,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統一規劃布局,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對策選擇。一方面要編制和制定落實各類基本農田保護規劃和耕地保護條例及有關政策,通過規劃和立法的方式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另一方面要編制國家建設與布局的總體規劃,在基本農田保護區之外劃定開發區,對各類開發區的建設數量、區域布點、佔地規模、功能結構、開發性質等進行統一的界定。一切未納入統一規劃的都應被視為非法而不予承認與批准,凡私自建立起來的堅持予以取締。第四,改造舊城區,優化城市土地資源配置。通過合理布局,改造舊城區,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單位土地面積效益,擴大城區的容量。

2.優化土地環境,全面發展經濟。第一,著眼土地、山林、草地、水面、荒山的綜合治理,進行生態修復工作,滿足生態反饋的要求,在治理中要林草先行,嚴格按照國家頒布的《退耕還林條例》執行,對25度以上的耕地堅決退耕還林、還牧、還果,對土地開發治理,採取國家、集體和個人一起上的辦法,相互配合,多方扶持。第二,發揮多學科優勢,減免土地災害,防禦國土災害的綜合體系不僅包括土地資源學,還包括水利學、國土經濟學、建築與城市建設環境工程學、結構工程學、生態學、林學、水產學、畜牧學、地理學、土壤學、地質學、大氣學、信息學和災害學,應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讓它們共同獻計獻策,從而奠定有關防禦國土災害的綜合體系的理論基礎,用以指導有關的實踐活動,在統一規劃的原則下,制定防禦災害的綜合規劃,因地制宜,讓防災減災系統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效而科學的防災綜合體系。第三,制定土地開發的優惠政策,使開發者得到更多的實惠,使政策措施和治理措施緊密結合,在短期內盡快恢復植被和增強抗禦風沙、防止水土流失的能力。第四,國家增加對治理土地環境的投入,認真抓好天然保護工程、「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低產田改造建設工程、長江和黃河水土保持工程、平原綠化建設、農村薪炭林建設和「三廢」環境改造等,通過工程、耕作和生物措施,增加對土地的投入。第五,大力發展專業性土地開發合作經營組織。發揮各種各樣的專業山如性合作經濟組織的作用,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加以宏觀引導和管理。第六,對農戶搬遷以後的舊庄基,要及時收回,集體統一整修,並入基本農田,多渠道節約耕地。第七,對土地要因地制宜地進行科學開發和利用,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工則工,開拓農業生產新領域。第八,有計劃地開發利用一部分土地來發展工業、交通、城鎮和其它事業,特別是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和重慶等大城市,利用土地發展房地產業和第三產業,經濟欠發達地區,可以由小到大,腳踏實地逐步發展。

3.調整土地結構,努力提高效益。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就是調整種植業內部各部門的用地比例,根據實際情況,主要應從以下方面入手。首先,調整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的用地比例,提高經濟作物尤其是名特優新作物的用地比重。其次,調整種植業與畜牧業用地比例,需要調整一部分耕地種植飼料作物,或通過改革耕作制度擴大飼遲備料作物播種面積,為畜牧業提供較充足的精飼料和青飼料。第三,調整各類作物內部結構,糧食作物應適當壓縮,增加經濟作物用地結構應從市場需求出發,結合考慮生產條件,擴大暢銷利大高產的優勢作物,控制和壓縮滯銷低產的作物。第四,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及林果、畜牧、葯材、土特產等,可以興辦一批鄉鎮企業和二、三產業。第五,從我國的土地資源生產布局看,應把發展旅遊業作為一項重大的產業加以建設。要在「重在自然、貴在和諧、精在特色」方面動腦筋,從自然景觀、民族文化、民俗風情著手,認真做好發展規劃,在基礎設施建設、對外宣傳、旅遊產品開發、景點建設、服務管理等方多下功夫。第六,以改造鄉鎮駐地為重點,使駐地建設企業的資本存量轉移與重新組合,發揮巨大資本存量的再投入作用,緩解土地資源資金不足的困難,推進新興消費產業的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

4.採取綜合措施,扭轉惡性循環。首先,應對工業生產的內外環境進行整治,行政、經濟、法規三位一體,解決包括城市在內的工業品污染問題,對超標污染加強監測,限期治理。在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嚴格審批制度,控制新的污染。第二,在對化肥、農葯污染治理上,一要多肥種配合並在生產前進行原料的精選,二要以高效低毒易分解的農葯和生物農葯的生產代替高毒低效且殘留的農葯生產。三要加強新肥新葯研製和推廣,達到低成本和少公害或無公害的目的。第三要治理水土流失和沙化,可採取耕作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三結合方法,同時要植樹種草和優化結構,使水土保持、防沙治沙和三料短缺問題的解決得以統籌。第四,對地質災害嚴重地區,要增加人工植被,城市建設要合理布局,加強斜坡建築管理,防止新的人為的破壞,要治坡與治水相結合,綜合防治城市環境地質災害。第五,對鹽鹼化地區,則必須推廣增施有機肥,以沙壓鹼和容土壓沙等科學改良土地的方式,杜絕大水浸灌。第六,改革農村能源結構,根據各地能源資源、自然條件、居民生活水平、交通狀況和消費結構等進行區劃和規劃,找出多種途徑,實行工業能源與農村多用途薪炭林並舉的方針。第七,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實現大地園林化,搞好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促使林地生態環境不斷向高效平衡的方向發展。第八,要在國家統一規劃下,適當擴大綠肥播種面積,增強農業投入,增施有機肥,牢固樹立用地養地相結合的觀點,提高土地生產力。

5.整頓土地市場,科學出讓土地。近年來,對土地市場進行了整頓,非農用地實行「六不報批」制度,即對土地市場秩序整頓工作驗收不合格的不批;未按規定執行建設用地備案制度的不批;城市規模已經達到或突破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指標已用完的不批;已批準的城市建設用地仍有閑置的不批;未按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建設用地預審的不批;建設項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不批。為此在城市中要實現土地有償利用,允許使用權合理流動。其目的是把土地推向市場,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土地使用制度,運用使用權出讓金和稅費這個經濟杠桿,對土地使用者進行制約,形成一種節約用地、合理地自我約束機制。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建立,不僅為各級政府開辟了新的財源,加快了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了投資環境,而且優化了土地資源配置,加強了土地在宏觀經濟調控中的作用。

土地價格要適應經濟發展形勢,就是要反映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投資環境,符合價值規律的要求,科學地計算土地經濟價值。因此在建設中:首先應該成立土地估價委員會,對城鎮土地進行分等定級、測算地價、修訂編制區域性基準地價,對土地使用權出讓,企事業單位土地隨地而建築物轉讓、入股、出租,生產基地轉讓等地價進行評審、監督和管理。其次,要建立分布地價制度,由國家及地方政府按評估基準地價的要求,定期發布地價公告,為投資者快速提供准確的數據,這樣既有利用銀行作出貸款的估計,又為政府判斷價格是否合理提供了依據。最後要完善土地出讓轉讓登記申報制度。對土地市場中的出讓、轉讓、抵押、出租等必須經過登記。出讓受讓雙方必須申報成交價,並應同時附上有關職能部門對土地作價測算,使用效益分析的評議書,由土地管理部門進行審核批准後,才能生效。政府通過優先購買權力和凍結地價的辦法,防止地價的過高或過低的波動。

6.增強「惜土」意識,造福子孫後代。首先,要開展國土危機教育,更新傳統觀念,喚起人們對土地問題的憂患意識,增強國情、國策和法制觀念,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建立起強大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其次,是增強全民族的「惜土」意識。中國政府已將每年的6月25日確定為「土地日」,每年通過宣傳活動,採用口頭講解,版畫宣傳,典型引路,形象教育等形式普及土地資源知識,集中力量大抓,統一部署,全面動員,造成強大的聲勢和社會輿論。第三,採取多種形式開展群眾性宣傳教育。有計劃地利用多種形式舉辦土地法規知識培訓班,對鄉村幹部進行重點培訓,土地部門應積極主動地與教育部門配合,從基礎抓起,在小學搞國土觀念教育的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開。第四,規范管理土地。建立健全規范化管理制度,是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的根本保證,在實施過程中,應堅持「調查、論證、規劃、計劃、申報、審批、檢查、驗收、統計、登記、建檔、發證」十二個程序,把握好調查論證、規劃計劃、申報審批、檢查驗收、統計登記、建檔發證六大環節。第五,像抓計劃生育工作那樣,把土地管理工作抓好。認真執行《土地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和《農業法》,加大執法力度,爭取社會各界對土地管理與保護工作的理解與支持。

⑹ 如何做好農村公共服務文化設施的規劃

當前我國眾多的農村地區都面臨著發展規劃的問題,特別是和運一些農村地區段棚姿城鎮化建設缺乏合理布局,缺少合理規劃,盲目動遷,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和政策失誤。對於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來說,普遍存在發展布局不合理、建設比例不協調、建設順序混亂的問題,嚴重的會給村鎮生產、生活造成不利影響。對此,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上,應全面提升農村發展規劃設計的理念,在政策制定上尊重當地的發展特點,建設真正的符合生態文明發展觀的村鎮規劃,建設更具有前瞻性和建設的原則,並進一步完善地方政府的考核監管體系:
1.進一步加大涉農開發政策的保障力度,中央財政應拿出專項資金支持農村地區建設完善的建設規劃管理體系。對於農村地區的發展來說,新型城鎮化建設僅僅是一個發展載體,更應當全面考慮,合理進行農村建設規劃。既要從財政政策上給予充分的資金保證。又要讓村鎮建設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從科學的發展理念上看,應盡快走上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2.對農村地區的這種特殊習慣進行「拾遺補缺」式的優化,而不能粗暴的照搬城市整齊的設計模式。
3.注重對農村環境和生態的保護,保留農村特有的生態和特色。農村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文化的發源地。農村地區的環境和生態景色是一個地區自然資源的直接體現,也是這個地區人文面貌的主要方面。對鄉村繼續建設規劃時,應注重對農村地區原有自然地理形態、生物多樣性的保握絕護,盡量保持農村原有的生態環境。農村地區環境優雅,擁有干凈的水、土壤、生態良好的生態系統,不能在對農村地區進行改造的同時,將這些稀缺的資源全部破壞了。在城鎮化的進程中,應對村莊周邊的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解決農民的基本生活對資源供應能力和廢物吸收能力的需求壓力,特別要以建設鄉村規劃的「生態承載力」為主要指標。
4.尊重與保護農村的文化遺產、地域文化特徵及其自然特徵的傳統布局,這不僅是我國村莊整治建設的第一要務,也是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依託,特別是發展農村旅遊業等第三產業的重要資源。
5.尊重和保護自然。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地區占國土面積的大部分。對農村的開發和建設,應更加註重自然環境的保護。特別是涉及到農業和生態用地的保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應成為鄉村規劃管制的重點指標,成為農村地區建設的紅線。要更加自覺的保護和利用農村資源。因為現在的鄉村社會,擁有自然美景、生態敏感區、風景名勝區和自然獨特性都是十分難得的,在城市和農村雙向發展時,更應強調對大自然財富的共享。

⑺ 基本農田的文化教育功能是什麼

基本農田的文化教育功能是:節約和珍惜土地,基帆友本農田不能隨便挪作首轎念他用,基本農田是人類賴以者困生存的基礎條件!

⑻ 鄉村文化振興怎麼做

1、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弘揚主旋律和社會正氣,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2、加強鄉村公共文化軟體設施建設,促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各級政府應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鄉村寬頻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建設,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智能化,構建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鄉村文化基礎設施體系。

3、培育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傳承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農村地區應依附本地的資源稟賦,深入挖掘本地特色傳統文化符號,盤活地方特色傳統文化資源,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品牌。

(8)如何利用農田做文化擴展閱讀:

鄉村文化建設的主要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文化生活需要,豐富農村居民的精神生活。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不斷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脫貧攻堅成果舉世矚目,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同時,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城市居民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這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現。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補短板、強弱項。為此,我們亟須加快鄉村文化建設,補齊鄉村文化發展短板,這是滿足農村居民文化需要、增強農村居民精神力量的客觀需要。

⑼ 土地資源利用的基本經驗

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國家最寶貴的自然資源。它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進行工業生產和其他各項事業必須依託的場所。作為一種資源,它具有面積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質量差異性等特點。所以,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好每一寸土地,不僅對促進當前的農業生產的發展和國民經濟穩定增長具有重大現實意義,而且對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具有深遠的意義。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石家莊市及所屬各縣(市)的人民政府和廣大農民群眾對土地的合理開發利用積累了較豐富的經驗。在綜合開發、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因地制宜地科學管理等方面總結出一整套符合當地實際的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經驗和路子。

(1)因地制宜,綜合開發。

根據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省會和一個新興、開放的工業城市和石家莊市土地類型具有山區、丘陵、平原、水域等多樣化和立體分布的特點,在土地利用上必須本著「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果則果、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因地制宜、綜合開發」的原則,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使絕大部分土地得以地盡其力,形成石家莊市工、農、林、牧、漁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格局和山區林、果、牧區游帆,平原區糧食、棉花、油料區和城郊蔬菜副食品區,水域以養殖為主的區域化分布的特色。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石家莊市所屬各縣(市)、鄉、村都實行了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石家莊市農業生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勢,農用地得到較充分的利用。

井陘山區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堅持了以林果為主,林、牧、農、副綜合發展的方法。優先發展水源林、水土保持林、果林,大力建成果品生產基地;廣泛開展多種經營,發展商品生產。根據地貌特點,山區農田,採取平整土地,新建梯田,閘溝築壩,墊土造田,並興建整修中、小型水庫,引水上山、打井修池,積極發展水利,建成高產農田,徹底改造低產田,實行集約化經營,迅速發展農業生產。鹿泉市大量可利用山場,具有發展蔬菜、林果、特色養殖得天獨厚的資源和區位優勢。通過政策扶持,培育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地方特色種植養殖,拉長農副產品產業鏈,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9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835元。

平山縣利用豐富的庫灣、塘壩等水體資源和多樣的水文結構特點發展經濟。平山縣培育的冷水魚、甲魚、銀魚等特色水產品年產量達1.60多萬噸,位居石家莊各縣(市)之首。特色水產養殖是平山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調整結構培育特色農業的一個縮影。平山縣河谷縱橫,氣候多樣,發展特色農業優勢明顯,充分利用環境優勢,選擇市場前景廣闊的核桃、玫瑰、蘆筍等8個品種,著力培育拉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特色農業項目。平山縣出台了《農業特色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分類制定了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縣財政每年拿出2000萬元,支持特色農業發展,栽樹給樹苗、樹多水配套,挖塘給補貼,建棚給材料。科學規劃出特色產業的發展范圍:崗南一帶的滹沱河兩岸種植玫瑰;山溝地種植綠色小雜糧。平山縣還制定了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培訓農民技術隊伍等措施,鼓勵農民發展加工業,拉長產業鏈條。

石家莊市周邊地區,環繞省城,地處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良好,土壤肥力高,光熱資源充足,水利條件好,農業機械化水平高,是河北省重要的糧食、蔬菜、棉花、油料的高產區。多年來,在各級黨委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田、水、林、路綜合治理,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基本實現了高標準的園田化。近年來,石家莊市電業部門認真貫徹農電發展戰略,扎實推進「井井通電」工程。2007年,河北省電業局給石家莊市下達了改造2739眼無電機井的任務。目前,石家莊市機井全部實現了「井井通電」,使廣大農民告別了用柴油機灌溉的歷史,嘗到了用電灌溉的甜頭。在開展「井井通電」改造過程中,石家莊市對各地機井周邊的電線採用地埋電纜方式,增加了電力設施的防盜能力和農戶的用電安全性。同時,石家莊市又改造完成排灌機井「戶戶持卡」11028眼,採用磁卡預付費電度表方式,將原來的按井收費改為按戶收費,讓群眾用上明白電。2008年石家莊市電力系統全面解決了石家莊農網過負荷問題,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充足電力保障。同時,在實現「井井通電」的基礎上,還完成了4.8萬眼機巧睜井的「戶戶持卡」計量裝置改造。

(2)建設高產高效農田,充分挖掘現有耕地的增產潛力。

石家莊市除井陘縣、贊皇縣、靈壽縣、井陘礦區和鹿泉市西部地處山區丘陵以外,大部為太行山山麓平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神寬雹,水源較充足,能夠滿足一年兩熟糧食生產對熱量的要求,適宜種植業的發展。蔬菜栽培技術水平高,可以一年兩熟、三熟。近年來,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發展商品經濟的需要,農民對大力發展雙高一優農業的積極性進一步高漲,突出的是溫室大棚蔬菜栽培技術的普及推廣。為市場穩定地提供了大量反季節蔬菜,不僅豐富了城市新年、春節期間的蔬菜供應,保證了城鄉人民雙節期仍能享受到美味可口的菜餚,同時也增加了菜農的經濟收入。塑料拱柵和塑料薄膜覆蓋栽培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截至2009年3月,石家莊市10個農業縣共改造中、低產田11.27萬公頃,改善灌溉面積10.20萬公頃,新增灌溉面積1.07萬公頃,增加農田防護林面積9.00萬公頃,有力地促進了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實現了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現代化高標准農田種植模式,是實現節水、高產、優質、高效目標的重要舉措。石家莊市在有條件的10個農業縣(市)中,大力推廣高標准農田種植模式,助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據統計,現代化高標准農田與傳統農田相比,平均每公頃節電費306元,每公頃可節水3534立方米,節約工時費157.5元,節地率佔0.86%,可增收162.9元。推廣優種平均每公頃比普通小麥增收1012.5元。採取農藝措施增效,實行小麥機械化保護性耕作後,每公頃可節約機械作業費525元;可少澆一次水,節約電費85.5元;每公頃增產小麥292.5千克,增收474元;林網建設,每公頃每年增收1375.5元。

石家莊市是河北省的糧食主產區和高產區。2009年種麥時節,由於政策扶持力度大、小麥市場價格高、生產資料價格下跌,再加上土壤墒情好,農民種麥積極性高漲,石家莊市完成小麥播種37.99萬公頃,比上年增加1.09萬公頃。其中,優質小麥面積達到30.13萬公頃,佔到小麥種植總面積的80%左右。

2009年三秋生產時,石家莊市啟動了「百千萬」高產創建活動,確定9月份為石家莊市小麥播種技術宣傳月,石家莊市農業局還組成10個督導組,深入各縣(市、區)對種麥工作進行現場指導。同時加大宣傳力度,石家莊市共印發技術明白紙50餘萬份;加強技術培訓,現場培訓農民20餘萬人,在電視台舉辦技術講座70餘期次。國慶期間,石家莊市農業系統500餘名技術人員,深入一線,包方、包村,加強指導,嚴格按照統一培訓、統一品種、統一測土施肥、統一播種、統一種植形式的五統一生產模式落實技術規程,確保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確保品種優、播種質量好,為石家莊市糧食豐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3)調整農作物用地結構,建立合理的輪作制度,實行種地養地。

根據石家莊市地形地貌、氣候、土壤和社會經濟及生產條件等特點,從現行各種農作物布局和輪作倒茬的具體技術出發,為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石家莊及所屬各區縣十分重視農作物結構的合理調整和合理輪作。石家莊市周邊區域,蔬菜在農作物種植的比重較大,為保證城市人民對蔬菜、副食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蔬菜種植面積應穩定和增加,並在蔬菜品種、上下茬口上科學安排,做到排開播種,均衡上市。為解決淡季不缺,要大力發展溫室大棚。平原糧、棉產區,在糧食生產上要以冬小麥、夏玉米兩茬平播或套種,一年兩熟,產量高、成本低、效益好,土地利用率也高。

丘陵、山區的水澆地,多實行小麥套種玉米、間作大豆,「兩糧一豆」,既增加了復種指數,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又利於不斷培肥地力,增加植物蛋白質的收獲量,促進飼養業的發展。丘陵、山區旱地,以一季春玉米或春甘薯、棉花為主,一年一熟;平原棉區則推廣冬小麥與夏播棉滿幅套種,一年糧棉兩熟。這樣既保證了棉田面積,又增加了糧食總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效益。

(4)開發利用閑散地和廢棄地。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近年來石家莊市加大對閑散地和廢棄地的開發整治力度。各地本著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的方針對轄區內的沼澤、廢棄坑塘、塌陷地區進行綜合整治,從根本上改善了地質和生產生活環境,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以井陘礦區為例,為改善地質和生產生活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區政協經過幾個月的調研和考察,向區委、區政府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加快治理塌陷沉積土地》的建議案。區政府認真採納政協建議,聘請專家對全區塌陷地和濕地進行了詳細勘查,並做出了科學規劃。2009年以來,該區共投入3000餘萬元,分別建設了佔地46.67公頃的清涼灣濕地公園、佔地80餘公頃的杏花溝生態公園、佔地640餘公頃的西王舍水上公園和佔地33.33餘公頃的紅旗水庫生態公園等4大濕地公園,初步建成了融合當地特色、合理利用塌陷地形、三季有花、四季常綠,天然性與生態性並存的濕地景觀。此外,井陘礦區為加快生態環境的恢復,把植樹造林、綠化荒山作為改善環境的重點,先後投入1100萬元,實施「萬樹進村」和「封山育林」工程,把綠化工作與農民致富結合起來,使經濟林果與綠化樹種共同發展。目前,該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3.2%,林果面積達到667公頃以上。

(5)修繕名勝古跡,利用自然資源,發展旅遊事業。

旅遊業稱無煙工廠。石家莊所轄縣區中有不少山水並茂的自然景觀和許多名勝古跡,是發展旅遊事業的良好基礎和寶貴資源。

鹿泉市有白鹿泉、蓮花山、抱犢寨、韓信廟、龍泉寺、封龍山、玉皇頂等8大景觀及老君堂、呂洞賓試劍石等古跡。有戰國時信陵王救趙、韓信九里山點兵和白鹿泉等傳說,交通方便,每年遊人數以10萬計。最近重新修繕的龍泉寺公園,有山有水有泉,可供游山、釣魚、劃船,還可建度假村,供人們避暑療養。為城鄉人民提供服務。今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交往的與日俱增,旅遊事業必將進一步的興旺。

井陘縣山川秀麗,境內峰巒疊嶂,奇峰聳立,旅遊風景資源也十分豐富。尤其是南部的蒼岩山,林木蒼郁,危崖聳立,古樹參天,石橋峻秀,樓殿輝煌,集十六勝景,七十二觀,素有「五嶽奇峰攬一山,太行群峰唯蒼岩」之稱。已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叢山中的劉秀洞、硃砂洞、九蓮洞等奇觀。有淮陰侯韓信背水陣大破趙軍之戰的古戰場,境內的古長城、古關隘、古寺廟、古墓群、古塔、古驛道,摩崖石刻等構成井陘山區獨特的風景名勝和旅遊資源。

靈壽縣自然景觀主要有:被譽為「河北省省會後花園」的五嶽寨國家森林公園、生態環境保持完好的河北省漫山自然保護區以及各具山水特色的橫山湖度假村、三夢山、神仙洞、磨子坨、車軲轆坨等景點;人文景觀主要有:中山國遺址、北齊幽居寺、宋曹彬故里碑、明石牌樓等國家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此外,還有晉察冀邊區政府舊址、陳庄戰役紀念碑、抗大二分校紀念館等一批紅色旅遊資源。

平山縣境內有四大景區、五大名勝、六大古跡,國家、省、市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160多處。有奇峰、溶洞、森林、草原、河湖、瀑布、溫泉等自然景點100餘處,是河北省綜合性旅遊大縣。西柏坡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天桂山鍾靈毓秀,素有「北方桂林」之稱。中山國都城遺址,馳名中外,具有很高的考古研究價值。避暑勝地駝梁臨近佛教聖地五台山,主峰海拔2281米,原始森林保護完好,自然風光秀美,被稱為太行山上的綠寶石。

藁城境內有台西商代遺址、前西關商代遺址、九門古城遺址和「梅花慘案」遺址4處國家、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耿村民間故事和藁城戰鼓被列為石家莊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台西商代文化遺址、耿村故事和藁城戰鼓先後分別被列為第6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首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古代文化遺址:台西商代遺址、前西關商代遺址、肥子國遺址、九門古城遺址、庄貨頭古寺遺址。古代墓葬:南董元代古墓群、徐村石氏家族墓、五里庄刑部尚書墓、明代劉繼墓誌銘。石刻文物:北朝石造像、戒石碑、戒賭碑、靳庄李氏祖先遷民紀略碑。館藏文物:藁城出土尖首刀、瓷器珍品、銅器精品、佛造像精華。近現代歷史紀念地:梅花慘案遺址、三邱地道戰遺址、藁城市烈士陵園、梅花革命烈士亭、河西營烈士亭、宮燈博物館。農業觀光園區:石家莊現代農業觀光園位於藁城市崗上鎮故城村村北,東起石家莊民航機場路,西至石家莊長安區界,南至石黃高速公路,北至滹沱河新南堤濱河大道,緊鄰307國道、新趙線,距石家莊市區10千米,規劃佔地40平方千米的省會東部休閑度假區中的重要項目。石家莊現代農業觀光園總投資概算5億元,是集現代農業生產示範、生態農業旅遊觀光、農業科普教育和推廣、農產品展示展銷、生態休閑度假等功能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示範工程。

贊皇縣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嶂石岩位於縣境西南部,奇峰林立、植被繁茂,冬暖夏涼,是距石家莊最近、最理想的消夏避暑勝地。嶂石岩地貌與丹霞地貌、張家界地貌並稱中國三大砂岩地貌。有世界最大的天然迴音壁,已被列入吉尼斯記錄大全。另外,縣境內還有南部的天台山,東部的五馬山,西部的棋盤山、鎖雲湖等正在開發的新旅遊景點和壇山避暑岩、周穆王「吉日癸巳」碑、李左車城、韓信拜將台、唐李德裕書院、治平寺石塔、李氏墓群等名勝古跡。

元氏縣山川秀麗,旅遊景點眾多,悠久的歷史為元氏造就了許多名勝古跡,東韓台古墓群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矗立著開化寺塔,雄偉壯觀。元氏西周墓出土銅器34件玉器5件,銅器大都完整。近幾年又開發了封龍山、蟠龍湖和白果樹三大旅遊景點。封龍山旅遊開發區有封龍山石窟、漢碑、修真觀遺址、封龍書院遺址、義軍寨遺址等諸多人文景觀,更有千年白果樹枝繁葉茂。蟠龍湖旅遊區山清水秀,千年古剎蟠龍寺聖景宜人,目前已開發了許多高檔別墅和各種游樂服務設施,蟠龍湖旅遊區已成為集度假、娛樂、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理想場所。封龍山、蟠龍湖與白果寺景區已構成該縣的旅遊經濟「金三角」。

趙縣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1處,其中,國家保護文物有安濟橋、永通橋、陀羅尼經幢、大觀聖作之碑、柏林寺塔,省保文物有各子漢墓群、宋子城遺址、宋村商周遺址、許家郭漢墓、禪林寺舍利塔、李憲墓,另外,還有10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6)因土種植,開辟常規種植的新形式。

石家莊市西部山地丘陵區,約占市域面積的40%,由於區域內氣候乾旱,土地大都處於「靠天收」狀態,嚴重影響了當地農民的收入。近些年來,石家莊市通過政策、資金支持,不斷加大對丘陵區的開發力度,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的發展之路,丘陵區成為了市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區域。丘陵區適宜種植具有抗旱、耐瘠、抗逆性強、適應性廣等特點的穀子、綠豆、蕎麥、燕麥等小雜糧豆薯作物,這些經濟作物,在山區丘陵地帶形成了常規種植的新形式,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元氏縣西部的蘇村鄉,屬於淺山區、丘陵地帶,水資源匱乏,並不適合大面積發展小麥、玉米等作物種植。在政府的幫助下,這里的農民發展特色種植,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蘇村鄉甜瓜種植已有多年的歷史。

靈壽縣在丘陵區著力培育發展食用菌種植,同樣創出了效益。他們種植的金針菇、白靈菇已經成為農業博覽會上的名優農產品,甚至全國的金針菇價格都要受到靈壽縣金針菇的影響。

在平山縣崗南鎮,保加利亞玫瑰的種植,已經使當地農民清楚地看到了效益。當地農民過去常規種植小麥和玉米,每年要忙上好幾個月,除去種子、農葯、化肥等費用,每公頃純收入只有7500元左右。2004年後,該鎮逐步推廣玫瑰種植,到現在,玫瑰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33公頃以上,涉及8個村,1000多農戶,成為國內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種植基地。而玫瑰本身抗蟲害,幾乎不用打葯和施肥,耐旱性好,每年只需集中耕作20天,日常管理簡單,每公頃地的純收入卻在21000元左右。像崗南鎮玫瑰種植和蘇村鄉決明子種植這樣依靠發展特色種植業實現農民增收的例子還有很多,認清本地條件,發展適合本地地理條件的種植產業,並依據市場需求進行調整,尤其是突出特色產業的發展,成為促進丘陵區農戶增收的有效途徑。

靈壽縣丘陵地區有1.03萬公頃坡地,以前是植被稀疏,土地乾旱,水利灌溉條件差。陳庄鎮鹿溝村處於丘陵、山區地帶,曾是有名的「旱庄」,可是全村家家戶戶都有板栗樹。山上溫度低,病蟲害少,幾乎不用葯,沙土地上長出來的板栗甜度高,很受歡迎。山東,唐山遷西、遵化等外地客商前來收購,每千克6~8元。

丘陵區並不是荒涼貧瘠的代名詞,只要把它的資源優勢發揮出來,就能實現丘陵經濟的快速發展。

(7)抓住有利時機,發展特色農業。

近年來,特色農業在農民增收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石家莊市下發《石家莊市現代都市農業發展指導意見的通知》,《通知》明確了石家莊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發展的總體布局:重點建設一環兩帶,突出打造三大板塊。通過3~5年的努力,把城市周邊區域建設成為石家莊最大的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的「菜籃子」基地,構建起林水相依、生態良好的城市森林體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現代都市農業園區。將石家莊現代都市農業規劃的發展鎖定為六大重點,包括高效設施農業,綠色生態農業,特色種養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現代園區農業,農產品加工、物流產業。目前,已經形成規模的特色農業包括:

1)西部山前大道建5000畝觀光帶。「一環兩帶」即以石環公路為主線,以環省會綠化、石環公路綠化、城區與組團間隔離空間綠化、西山綠化、滹沱河綠化等為重點,構建環省會綠色屏障體系。

沿滹沱河區域,以水為特色,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和景觀建設,構建集旅遊觀光、休閑娛樂、文化科普等為一體的滹沱河特色農業開發帶。沿西部山前區域,以山為特色,依託西部山前區域綜合開發和綠化美化,構建集生態旅遊、農事體驗、餐飲娛樂等為一體的西部山前生態農業開發帶。沿石環公路兩側各建50米寬的綠化林帶,植樹20萬株;沿滹沱河兩岸發展速豐林及林下產業4000公頃;沿西部山前大道兩側建設果品採摘、觀光帶5000畝。建設鹿泉上寨大棗採摘園、李村葡萄採摘園、藁城惠誠果蔬採摘園、欒城范台草莓採摘園、正定東里雙黃桃採摘園等。

2)石家莊周邊建三大農業板塊區域。石家莊西北部涉及新華區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陽橋、北早現等區域,以生態觀光為主題,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調工程、植物園、小壁林場、石家莊森林公園、中山湖公園等,重點發展生態綠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種植、水產養殖以及森林旅遊、生態採摘、垂釣觀鳥、田園度假等項目,打造石家莊西北部現代生態農、業板塊。

石家莊東北部涉及藁城崗上、九門、正定諸福屯等區域,以產業園區為主題,依託滹沱河綜合整治工程、濱河新區、正定現代農業示範區、藁城濱河生態園、彩色植物生態園、國大溫泉度假小鎮、長安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等,重點發展高效農業、精品果蔬、特色養殖以及現代農業示範展示、休閑度假、觀光採摘、農事體驗等項目,打造石家莊東北部現代園區農業板塊。

石家莊東南部涉及高新區郄馬、欒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頭等區域,以高效設施為主題,依託初具規模的設施蔬菜、瓜果生產基地,集中連片發展日光溫室,擴基地、上設施、創品牌、增效益,打造石家莊東南部現代設施農業板塊。

3)滹沱河上游建一批高標准休閑魚庄。石家莊市城郊區域全部取締散養畜禽。以滹沱河上游區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現、新華杜北等107家池塘養殖場為依託,建設一批高標準的集漁業養殖、休閑垂釣、餐飲娛樂於一體的休閑魚庄,規劃佔地566.67公頃以上、水面373.33公頃。在正定城南郊107國道兩側,建設佔地66.67公頃以上的觀賞魚產業基地項目。以鹿泉鄧庄康泰中華鱉省級水產良種場為依託,規劃建設133.33公頃中華鱉養殖、觀光科技示範園區。

4)12個縣(市)建萬畝蔬菜示範區,5年後「菜籃子」品種基本無害化城郊區域發揮區位優勢,以設施蔬菜、果木、花卉為主,分別集中連片建設新型日光溫室生產園區和觀光、休閑、採摘園區。以「兩沿一區」帶動石家莊市蔬菜生產,實現溫室、大中小棚、地膜合理搭配、協調發展,確保全年正常生產、季節均衡供應,提高蔬菜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今後,石家莊市將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主的設施蔬菜生產,突出抓好京石、石德鐵路沿線和石家莊城郊區域的「兩沿一區」標准化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建設,積極創建蔬菜標准園區。涉及的藁城、高邑、無極、正定、新樂、鹿泉、辛集、欒城、晉州、深澤、靈壽、元氏等12個縣(市)分別建設2~3個萬畝蔬菜示範區、3~5個千畝設施蔬菜示範區。日前,石家莊市出台了《關於推進全市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12年,石家莊市瓜菜面積達到16.67萬公頃以上,總產達到1100萬噸以上,其中,設施蔬菜面積達到8.67萬公頃,肉、蛋、奶、果和水產品產量分別達到79萬噸、103萬噸、132萬噸、240萬噸和4萬噸。

5)滹沱新區建正定現代農業產業園。石家莊市將重點在藁城崗上規劃建設藁城現代農業產業園,在滹沱新區規劃建設正定現代農業產業園,在高新區加快建設東佐現代農業示範園。

6)北部、西部乳業,東部、南部糧油,東北部板材。將初步建成以市區北部、西部乳業,東部、南部糧油,東北部板材為特色的都市圈農產品加工產業帶,以及以石環公路南環沿線為主的農產品物流產業帶和鹿泉大河農產品物流產業區。

7)發展果品觀光、採摘園、農家樂等特色品牌。鹿泉市為了讓特產成為特色,特色成為品牌,該市堅持實施品牌戰略,培植優質名品。先後從省農科院、省社科院等引進一批名優葡萄、大棗新品種,選擇在土壤肥沃、空氣清新、遠離工業污染的區域,按照無公害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截至目前,已培育出「紫藤」葡萄、「上寨」大棗、「田仙」紅石榴等三大果品商標。其中,「紫藤」葡萄榮獲河北省名牌產品。按照生物防治技術,專業生產放心菜,培育出了「久康」等無公害蔬菜品牌。品牌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該市農產品的知名度。

借勢發展特色游,讓農民腰包鼓起來。隨著林果業的發展,鹿泉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前來觀光休閑的石家莊市民與日俱增。為了發展以觀光休閑旅遊為內容的現代特色農業,該市引進和建設了現代農業示範基地、農業示範園等一批農業觀光旅遊項目,建起了葡萄觀光長廊,開展了大棗、石榴採摘活動。將田園風光、農耕景緻、現代設施與高科技完美結合,舉辦石榴採摘節、櫻桃採摘節、金秋大棗採摘節及吃農家飯、住農家院、采農家果等農家樂活動,借勢發展特色游,促進農民增收。截至2009年8月,該市舉辦的大棗採摘節、山杏採摘節,已接待遊客9萬餘人次,銷售大棗22萬千克,收入達200餘萬元。

石家莊市將建設120個果樹標准化示範園區,果品標准化生產技術推廣面積力爭達到16.67萬公頃以上,優質果率、精品果率分別達到90%、30%以上,石家莊城郊區域建設30個有一定規模和影響力的果品觀光、採摘園,並且力爭到2015年,無公害蔬菜和果品基地認定面積達到80%以上。

石家莊市將大力發展符合動物防疫條件及環境保護要求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小區),改造升級現有奶牛規模養殖場(小區),加快推進豬、雞標准化規模養殖,積極扶持生態養殖場區建設,石家莊市每年新增標准化規模化養殖示範場區50個以上。

大力發展水產品健康養殖示範場區,擴大設施養殖面積,做大冷水魚、中華鱉兩大內陸特色產業,支持水庫漁業發展。

力爭到2015年,石家莊市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每年新增20家以上,主要「菜籃子」品種基本實現無害化。

(8)強化土地管理,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1987年以來,石家莊市及所屬縣、區的土地管理局相繼成立,經過廣大土地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石家莊市已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土地管理網路,改變了原來多頭和分散管理的局面,強化了對土地的管理。石家莊市所有的鄉鎮都建立了土地管理所,村級和街道也都配備了專職土地管理員或小組。為了提高土地管理水平,提高各級土管人員的素質,石家莊市普遍堅持了業務培訓,幾年來先後舉辦了「土地管理基本知識培訓班」、「土地監察人員培訓班」、「建設用地培訓班」、「土地資源調查培訓班」、「土地申報、登記、確權發證培訓班」等。並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土地管理文件、規定。如《石家莊市基本農田保護區管理暫行規定》、《石家莊市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暫行規定》、《石家莊市鄉鎮企業有償使用土地暫行規定》、《石家莊市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管理暫行規定》、《石家莊市國家建設用地管理暫行辦法》,並與有關司法部門聯合制定了有關處理和審理土地糾紛行政案件、土地權屬糾紛等文件,對強化土地管理發揮較大作用。

在國家、鄉鎮企業基本建設徵用土地時,各級土管部門都認真堅持一個「嚴」字,努力做到把好4關,即嚴格控制佔地指標,把建設用地納入各區縣的目標管理,年初有指標,年終有考核;嚴格審批程序,要審批一批地,都必須有計劃、有資金、有規劃定點,有嚴密的設計;嚴格控制佔地數量,精打細算,杜絕圈大院,多征少用;嚴格把握尺度。土管人員要深入現場實地勘測、嚴格掌握。各縣、區還特別重視對農民宅基地用地的管理,從轉變農民對土地的傳統觀念入手,針對農村建房中內棄外延的突出問題,狠抓了收交村內閑散地和空白宅基地的工作。

⑽ 如何做好農村文化工作

一、努力完善農村群眾文化工作制度,使約束法制化、要求規范化

(1)完善文化工作制度。形成整套明顯的目標規劃、有強力的組織實施、有明確的規范管理和有積極的投入制度。在群眾中形成一股不斷完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組織活動的優良風尚,發揚主人翁精神,弘揚當代先進文化的主旋律。
(2)約束法制化。要充分發揮文化工作為宣傳教育服務的作用和功能,切實增強農村思想文化工作實施行為的剛性;制約和完善農村群眾文化觀念、道德行為,使農村群眾的文化思想、德行操守逐步納入法制化的軌道。
(3)要求規范化。要加強對當前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中一些模糊不清、似是而非的問題進行規范和界定。比如在節日活動中,對傳統節日民俗活動和封建迷信、宗教活動如何界定;在進行宣傳動員、文化思想教育中,對腐朽和健康的文化如何把握;在道德建設中,對傳統美德、新道德觀念概括的方方面面等,通過行之有效的實踐和探索,使其更加明確、科學和具體。

二、開展多種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生活品質

(1)通過開展棋類比賽、舞蹈、書畫等活動,活躍農村文化氛圍,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既能開闊群眾眼界,陶冶情操,又能戒除賭博等陋習,還能挖掘各類優秀人才,並積極培養選拔一批農村文化帶頭人,發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組織,確保文化工作有人管、管得好、有成效、見實效。
(2)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鄉鎮文化部門要根據廣大農民的需要,積極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我鄉是彝族少數民族鄉,有中國弦子舞之鄉的美譽,在舉辦民族文化活動方面我們有優勢,可以由鄉政府主導,文化站具體負責組織實施,結合我鄉的民族特點,精心策劃、推陳出新,加大宣傳力度,把我鄉傳統的彝族弦子舞(俗稱三步弦)、鬥牛、六月二十四彝族火把節推廣出去,可以把這些民間傳統作為一個產業抓起來,這樣既弘揚了傳統,開發了旅遊資源,又開展了廣大群眾喜聞樂見,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活動,可謂是一舉雙得。
(3)積極開展農民讀書活動。倡導農民多讀書,既是傳播科學知識,是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需要、也是實施反對邪教,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以當前各個村委會建立的「農家書屋」為契機,開展讀書活動,組織農民學習各種法律法規、科學文化知識及各種農村實用科技知識,引導農民用科技知識武裝自己的頭腦並能學以致用,並教導農民群眾,只有學用相結合,才能發家致富。

三、鞏固強化文化陣地建設

(1)為保證文化建設事業的健康發展,必須加強黨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的的領導地位,使機構、人員、措施等都得到充分的落實。採取有效措施,優化農村文化隊伍結構,並加大人才培養力度,經過組織各種文化業務培訓,努力提高現有人才的專業知識水平,藝術素質和工作創新能力來切實解決好農村文化機構,隊伍穩定,人員待遇等問題。
(2)要促進農村社會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必須以鄉鎮文化部門為龍頭,充分發揮鄉鎮文化部門紐帶作用。著重圍繞發揮鄉鎮文化部門「宣傳、培訓、活動載體」的職能作用開展具體工作。
(3)鄉鎮文化站、村民委員會農家書屋、村小組文化活動室等文化設施,是開展農村文化活動的有效載體,這些設施的建立是文化事業得到發展的重要標志,是農村基層文化工作重要的網路和舉行文化活動的陣地。
(4)積極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好文化設施作用;村文化設施不僅要建好,而且要管好、用好,結合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和「農家書屋」等農村文化公益工程,提升文化工作品質,認真做好公共文化服務,充分發揮文化設施所具有和作用。

四、緊緊抓住思想道德建設

在農村群眾文化工作中,要始終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意識、把農村文化建設目標納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目標,始終不渝地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義思想道德建設這一重點,深入貫徹「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用喜聞樂見的文藝形式,推進愛國主義、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建設。

閱讀全文

與如何利用農田做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