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文化成就有哪些
1958年,中國第一座實驗性原子反應堆建成,標志著中國開始跨入原子能的時代;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7年,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氫彈;
1970年,中國用自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預定軌道
在醫學和農業科技領域,
1965年,中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接近牛胰島素
1973年,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秈型雜交水稻。
政治方面,1954年,召開了第一次人民代表大會,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的建立
人民代表大會期間,也創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還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經濟方面,1956年底,完成了三大改造,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以上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到十年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很少,只有修建了鐵路
然後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也就是改革開放後
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1984年,成功發射了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發射遠程運載火箭。
1999年以來,中國成功地運用長征2號系列運載火箭進行了7次「神舟」號的發射與回收實驗。
在經濟方面,1980年,實行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責任制
1984年,實行政企職責分開,建立多種形式的經濟責任制
然後與1980年開始,開放經濟特區
大概就這些了,夠你寫的了,都是我自己按照歷史書上打出來的,
蠻辛苦的,一定要給我分數哦
2. 新中國的文化成就有哪些
一、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的重要戰略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
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文化發展,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二、繁榮發展了社會主義文藝,豐富人們的精神食糧
文學藝術是我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主體,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精神風向標。在改革開放初期「傷痕」、「反思」、「改革」和「尋根」類的文學與電影交互輝映,涌現大批反映現實、尊重生活、捍衛尊嚴的優秀作品。
在「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的氛圍下,文藝等繁榮發展,題材、主題、形式、風格多樣化。
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
從六五時期開始,政府加大財政投入,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持續保持兩位數。2017年全國文化事業費為855.8億元,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61.57元;文化事業費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2%,助力城鄉文化建設。2004年開始,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逐步實行免費開放制度。
四、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覺與自信
我國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建立國家保護為主,動員全社會參與的文物保護體制。1982 頒布《文物保護法》。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由文物管理轉向對文化遺產的綜合管理。2011年頒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
五、文化產業蓬勃發展,構建了文化經濟和經濟文化
改革釋放活力。為了解決經費不足等問題,少數文化單位率先開始經營機制市場化改革的嘗試,試行「事業單位屬性,企業化管理」的雙軌制運行,文化事業單位開展有償服務和經營活動,並出現了圖書、演出、音像和電影等文化市場。
六、提升了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我國對外文化交流在不斷創新觀念、思路、體制機制和方式方法,形成了「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對外文化交流格局,提高了文化開放水平。改革開放初期文化主要是「引進來」。
2003年12月,我國提出文化「走出去」戰略,主動參與國際文化競爭,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宣傳和對外文化工作的新格局。
3. 請你簡要說一下中國文化的成就
1.文字:甲骨文、金文—大篆: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簡或絲帛。2.: 文化的勃興: 文化的勃興: 商朝甲骨文里有許多日食月食的記載。3.歷法:夏歷,到商朝時期逐漸完備,戰國時測出 24 節氣。4.醫學:扁鵲能用針刺、按摩、湯葯治病。5.文學:楚國的屈原,代表作是《離騷》 被譽為世界文化名人。6.音樂:春秋戰國盛行「鍾鼓之樂」 。7.思想:春秋戰爭時期形成「百 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 昌盛的文化: 《九章算術》成書;3.張衡 昌盛的文化:1.東漢宦官蔡倫改進了造紙技術;2.東漢時,發明了地動儀;4.華佗製成「麻沸散」 ;5.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 ;6.西漢末年佛教傳入 中國,東漢末年道教在本土興起;7.司馬遷寫成《史記》 ;8.秦始皇陵兵馬俑。 三國——南北朝時期: 三國——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 承上啟下的文化: 承上啟下的文化 1.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的第 7 位數字。2.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使而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3.酈道元 的《水經注》是一部綜合性地理學專著。4.王羲之被後人稱作「書聖」5.。顧愷之的代表作 是《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 。6.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是著名的兩大石窟。 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 輝煌的隋唐文化: 1.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 輝煌的隋唐文化:古老的一座石拱橋 2.印刷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 唐朝印製的 《金剛經》 是世界現存最早的、 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3.光要錢股的詩壇代表人物有: 盛唐時期著名詩人李白人稱 「詩 仙」 。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詩人杜甫,人稱「詩聖」他寫的詩被稱為「史詩。 」唐朝中期的白 居易等。4.著名書法家顏真卿和柳公權並稱為「顏筋柳骨」 5 著名畫家有: 。 閻立本、 吳道子、 展子虞等。6.隋唐時期開鑿的敦煌莫高窟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藝術寶庫之一。7.著名的歌舞大 曲有歌頌唐太宗武功的《秦王破陣樂》唐玄宗參與編創的《霓裳羽衣曲》等;著名的舞蹈家 公孫大娘。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 燦爛的宋元文化: 燦爛的宋元文化:1.北宋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既經濟又省時促進了。2. 戰國時期製成了 「司南」 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開始用於航海事業, 南宋廣泛用於航海。 3.火葯:唐朝末年開始用於軍事上,宋元時期,火葯武器廣泛用於戰爭。4.沈括北宋時期科 學家編寫《夢溪筆談》一書,創制「十二氣歷」 ;郭守敬是元朝著名天文學家和水利學家, 他編寫《授時歷》測定一年為 365.2425 天與現行公歷基本相同。5.北宋司馬光著名史學家, 他編寫《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6.宋代出現的傑出詞人:北宋文學家蘇軾、 女詞人李清照、南宋的辛棄疾。元劇作家關漢卿。7.北宋的山水畫家郭熙人稱「宋畫第一」 大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使我國美術史上的不朽之作品;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人稱頌 他的畫屬於「神品」書法也很有名;宋代著名書法家有:蘇軾、蔽唯黃庭堅、米芾、蔡襄人稱「宋 四家」 。 明清時期時代: 明清時期時代: 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1.明朝時期修建的北京城是古代城市建築的傑作,城中心 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的紫禁城,是我國也是世界建築之林的茄襪瑰寶。2.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蜿蜒六千 余公里,氣勢宏偉,是世界上的一個奇跡。3.明朝醫葯學家李時珍編寫了具有總結性的醫葯 學巨著《本草綱目》成為世界醫葯學的重要文獻。4.明朝末年,傑出的科學家宋應星,寫了 一部《天工開物》 。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 17 世紀的工藝網路全書」 。科學家徐光啟,代表 作《農政全書》 ,是一部農業網路全書。這是我國農學史上最早傳播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書 籍。5.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小說。施耐庵寫的《水滸傳》是我國 第一部農民起義為題材的長篇小說。 吳承恩寫的 《西遊記》 是一部浪漫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 . 曹雪芹寫的《紅樓夢》是我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四部小說 被稱為「中國四大名著」6.明朝後期,著名戲劇家湯顯祖編寫了《牡丹亭》 ;19 世紀中期初 步形成一個新的劇種——京劇。7.明朝書法家董其昌建有「顏骨趙姿」之美。明末著名畫家 徐宏納培渭、陳洪綬。清朝的「揚州八怪」有:金農、鄭燮、羅聘、李鱓、黃慎、李方膺、高翔、 汪士慎等人。
4. 近年來我國文化成就
1,改革釋放活力 文化產業勢頭強勁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實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等文件,全面推進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文化產業增速始終高於GDP增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
據統計,截至去年12月底,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數量達297.65萬戶,注冊資本14.29萬億元;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數從2012年的3.6萬家發展到2016年的5萬家,實現營業收入80314億元。
正在深圳舉行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一批龍頭企業、數字文化創意精品和「文化+」「互聯網+」新業態集中亮相,文化與科技、互聯網、金融、商業、旅遊、體育、時尚等產業融合發展成果及新型文化產品不斷涌現。
2,立足文化自信 「走出去」步伐加快
黨的十八大以來,立足於民族文化自信,搭載文化產業發展快車,我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斷加快,國際傳播能力實現了大幅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16年,全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885.2億美元,其中出口786.6億美元;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直接投資39.2億美元,較2012年增長18.6倍;國際版權輸出不斷增加,圖書版權貿易逆差逐步縮小。
在歷屆文博會上,中華文化漸受外商青睞。以深圳文博會為例,2016年實現出口交易額176.972億元,同比增長7.35%。正在舉行的2017年文博會,吸引了40個國家的117家海外機構參展,來自美國、英國、法國等99個國家和地區約2萬名海外客商前來參會,展會的國際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3,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
目前,我國基本形成了由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電影市場、網路文化市場、藝術品市場等組成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以綜合行政執法、社會監督、
行業自律、技術監控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市場監管體系初步建立,文化市場法規不斷完善。近幾年,全國文化產業增長速度在17%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8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上升。
4,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觀念的進步,文化遺產保護領域逐漸拓寬,以《文物保護法》和《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規章為基礎,保護體系日臻完善,國家自2006年起設立「文化遺產日」。
普查建檔工作深入開展,中國民族民間10部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作收集資料多達100億字,第三次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40多萬處。
5,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化
根據中央提出的改革目標和任務,改革不斷深入。一批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完成轉企改制,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40個省級、147個地市級、
240個縣級演出公司、展覽公司、電影公司、音像公司、影劇院等文化單位完成改制。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內部改革不斷深化,國有院團改革步伐日益加快。
5. 1.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你知道哪些古代文化成就
一、數學:東漢成書的《九章算術》、南朝時祖沖之精確算出圓周率。
二、天文歷法:
商朝關於日食、月食的記錄、哈雷彗星的記錄、十九年七閏法、《甘石星經》、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地動儀、對月食的科學解釋、《授時歷》。
《徐霞客游記》中關於石灰岩溶蝕地貌的記述。
三、四大發明:
蔡倫改進造紙術,
隋朝出現雕版印刷,
北宋畢日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指南針在宋朝時用於航海,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
四、中醫學:中醫學的發展扁鵲發明切脈,形成望、聞、問、切四診法。
《黃帝內經》是中國最早研究病理學的著作。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最早的葯物學著作。
《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張仲景被稱為「醫聖」。
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外科麻醉葯物。
《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定的葯典。《千金方》總結了唐朝以前和唐朝當時的醫葯學成果。
《四部醫典》是藏醫著作。
《本草綱目》是中國古代醫學的集大成著作,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醫葯成就。
五、農學:
《齊民要術》反映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農牧業經驗,是現存中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
《農桑輯要》是忽必烈統一中國後,由國家頒發的農書,也是蒙古族接受農耕和封建化的標志。
《農政全書》介紹了我國傳統農學成就,建立了一個比較完整的農學體系。書中還介紹了歐洲的水利技術和工具,是西學東漸的代表。
六、地理學:
《禹貢地域圖》
《水經注》
《徐霞客游記》。
七、網路學:
沈括的《夢溪筆談》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其中收錄了一些日本、朝鮮、歐洲傳來的技術)。
6.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取得哪些輝煌的成就。文化方面來說
來源:國家統計局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大力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吸收世界優秀文化成果,與時代同步,與人民同心,不斷守正創新,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正在不斷向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闊步前進。
一、文化事業繁榮興盛,服務體系日趨完善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各項文化事業在恢復、改造和曲折中不斷發展。改革開放為文化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文化建設邁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極大解放和發展了文化生產力,文化事業繁榮興盛,公共文化投入力度持續加大,公共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明顯提升。
(一)文化投入力度明顯加大。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財政對文化建設的支持不斷加強,我國文化事業經費逐年增加。1953-1957年五年文化事業費總投入為4.97億元,1978年當年增加到4.44億元,到2018年達928.33億元。1979-2018年,文化事業費年均增長14.3%[1],2018年比2012年增長93.4%。
(二)文化服務設施不斷完善。新中國文化的發展是在「一窮二白」基礎上進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極其短缺。1949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僅有55個,文化館站896個,博物館21個。經過70年的發展,我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到「十五」末期,基本實現了縣縣有圖書館、文化館的目標。2018年底,全國共有公共圖書館3176個,為1949年的57.7倍,為1978年的2.6倍;文化館站44464個,為1949年的49.6倍,為1978年的9.7倍;博物館4918個,為1949年的234.2倍,為1978年的14.1倍。從2004年起,全國各級各類國有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有條件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逐步實行優惠或者免費開放。從2008年起,全國文化、文物系統博物館、紀念館開始向社會免費開放,為豐富群眾文化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廣播影視制播能力顯著增強。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充分利用傳統媒體優勢,積極發展視聽新媒體,從以前單一的廣播媒體發展到今天具有電台、電視台、報刊、網路廣播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等多種媒體構成的傳播新格局,擁有無線、有線、衛星、互聯網等多種傳輸覆蓋手段構成的現代化廣播電視傳輸覆蓋網。一是傳媒規模不斷擴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級廣播電台播出機構2647個,為1949年的54.0倍,為1978年的21.2倍;2018年實際開辦公共廣播節目2900套,比2012年增長10.4%;實際開辦公共電視節目3559套,比2012年增長8.7%。目前我國的廣播影視規模已躍居世界前列。二是覆蓋范圍顯著擴大。2018年底,全國廣播、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8.94%和99.25%,分別比1982年底提高了34.84和41.95個百分點,比2012年底提高了1.43和1.05個百分點;有線廣播電視服務人群持續擴大。2018年全國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為2.18億戶,佔全國家庭總戶數的49.0%,而1998年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數只有0.28億戶。在有線廣播電視實際用戶中,數字電視用戶數2.01億戶,佔92.3%,數字用戶數比2012年增長40.8%,佔比提高25.8個百分點。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廣播影視新媒體蓬勃發展,2018年全國網路視聽注冊用戶已達到65.7億個,節目播放次數接近2.7萬億次。三是播出能力日益增強。1978年全國僅有93個廣播電台,年播音約7.7萬小時;僅有32個電視台,年播出約1600小時。2018年全國共播出公共廣播節目1526.7萬小時,共播出公共電視節目1925.0萬小時。1979-2018年,廣播和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年均分別增長14.1%和26.5%,其中,2013-2018年,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2.2%和2.1%。廣播、電視節目播出時間大幅增加,藝術精品紛呈,品牌優勢凸顯,節目形態、樣式日益豐富,較好地滿足了受眾對節目形態多樣化的需求。
(四)新聞出版繁榮發展。新中國成立70年來,新聞出版業緊緊圍繞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出版了大批優秀出版物,較好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的精神文化需要。2018年,圖書品種51.9萬種、總印數100.1億冊(張),分別為1978年的34.6倍和2.7倍,為1950年的42.7倍和37.1倍;期刊品種10139種、總印數22.9億冊,分別為1978年的10.9倍和3.0倍,為1950年的34.4倍和57.3倍;報紙品種1871種、總印數337.3億份,分別為1978年的10.1倍和2.6倍,為1950年的4.9倍和42.2倍。電子出版業起步於1993年,到2018年全國電子出版物8403種,發行量2.6億張。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出版業日趨規范化和精細化,緊緊圍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經濟發展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廣受讀者歡迎的優秀出版物和精品圖書。
(五)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突出。新中國成立以來,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方針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針,我國已逐步構建起了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2018年底,全國共有文物業機構數10160個,從業人員16.3萬人。1998-2018年,文物業機構數年均增長5.3%,從業人員數年均增長4.6%,其中,2013-2018年的年均增速分別為8.8%和4.5%。截止到2018年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已達到4296處,較1961年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0處,增加了22.9倍;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53項,位居世界第二;全國共有國家級非遺項目保護單位3154家,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總數達40個,是目前擁有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
自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到全面展開,我國文化產業從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
(一)文化經濟總量明顯增加。2018年我國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38737億元[2],比2004年[3]增長10.3倍,2005-2018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8.9%,高於同期GDP現價年均增速6.9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由2004年的2.15%、2012年的2.36%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逐年提高。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看,2004-2012年間,文化產業對GDP增量的年平均貢獻率為3.9%,2013-2018年進一步提高到5.5%。
(二)文化市場繁榮發展。2018年底,全國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7123個,為1978年的5.4倍,為1949年的17.1倍;藝術表演場館1236個,為1978年的1.1倍,為1949年的1.4倍。2018年全國藝術表演團體從業人員41.6萬人、演出312萬場次、全年演出收入152.3億元,分別比2012年增長72.0%、131.5%和137.4%,演藝市場規模呈現井噴式增長。2018年全國電影票房收入609.8億元,比2012年增長1.9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19.6%;電影院線擁有銀幕60079塊,比2012年增長3.6倍,2013-2018年年均增長28.9%,銀幕總數躍居世界第一。
(三)文化新業態發展勢頭強勁。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生產、傳播、消費的數字化、網路化進程加快,數字內容、動漫遊戲、視頻直播、視聽載體、手機出版等基於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新興文化業態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增長點。2016年、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信息傳輸服務業營業收入分別增長30.3%和34.6%,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業營業收入均增長8.6%。文化新業態已成為引領和示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四)文化產業集群趨勢明顯。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文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特徵日漸明顯,許多有競爭力和實力的文化骨幹企業[4]數量大幅增加,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規劃建設穩步推進。2018年,全國共有文化骨幹企業6.0萬家,比2012年增長64.3%,2013-2018年年均增長8.6%;從業人員為845萬人,比2012年增長20.9%,年均增長3.2%;實現營業收入89257億元,比2012年增長58.6%,年均增長8.0%。截至2018年底,全國共有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10個國家級文化產業實驗園區和335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標志著我國文化產業進一步向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方向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日益增強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我國文化投資和消費水平也明顯提高。
(一)文化投資快速增長。在各項政策的引導激勵下,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規模逐年加大。2017年,我國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不含農戶)3.8萬億元,為2005年的13.7倍,2013-2017年年均增長19.6%,高於同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年均增速8.3個百分點;文化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0%,比2005年提高2.9個百分點,比2012年提高1.8個百分點。從資金來源看,國家預算資金佔5.1%、國內貸款佔7.2%、利用外資佔0.4%、自籌資金佔81.7%、其他資金佔5.6%,投資主體呈現多元化、社會化格局。
(二)文化消費穩步提高。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數量不斷增加,質量不斷提高。2018年,全國居民用於文化娛樂的人均消費支出為827元,比2013年[5]增長43.4%,2014-2018年年均增長7.5%,文化娛樂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2%。分城鄉看,2018年城鎮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1271元,比2013年增長34.3%,年均增長6.1%;農村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280元,比2013年增長60.0%,年均增長9.9%。城鄉居民人均文化娛樂消費支出之比由2013年的5.4∶1,降低到2018年的4.5∶1。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對外文化交流覆蓋面小,主要是與社會主義國家及亞非拉友好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改革開放後,我國對外文化交流不斷擴大和深化,已成為國家整體外交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交流、文化貿易和文化投資並舉的「文化走出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已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得到提升。
(一)文化貿易快速增長。一是文化產品的進出口總額穩步擴大。2018年,我國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為1023.8億美元,為2005年的5.5倍,比2012年增長15.4%,2013-2018年年均增長2.4%。其中,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達184.8億美元,比2012年增長43.2%,占文化產品進出口總額的18.1%,比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二是文化貿易夥伴呈現多元化格局。2018年,美國、中國香港、荷蘭、英國和日本為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前五大市場,合計佔59.6%。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為162.8億美元,而2008年僅為55.4億美元。
(二)文化對外投資有序推進。越來越多具有規模和實力的文化企業積極發展在海外的投資,已成為我國文化領域對外投資的重要力量。2018年,我國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對外投資額為16.9億美元,分別為2008年和2012年的84.5倍和8.5倍,占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的比重為1.3%,比2012年提高1.1個百分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是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70年,是文化建設全面繁榮的70年。展望新時代,我們相信,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我國文化建設將呈現出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嶄新局面,人民群眾的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將進一步增強,中華文化將持續煥發出無限生機與時代風采!
7. 近年來,我國文化領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1、5年出台4部法律1部決定
不到5年時間里,全國人大常委會先後審議通過了《網路安全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國歌法》以及《關於加強網路信息保護的決定》等4部法律、1部決定。出台和修訂了一大批文化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可以說力度大、數量多、效果好。
2、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黨的十八大以來,連續實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戲曲振興、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國家美術發展和收藏等。
為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開展「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的主題實踐活動和大范圍集中輪訓,僅2016年就有10萬人次參加基層采風活動。2015年和2016年,全國共推出原創首演劇目近2900部。
3、三分之二的村有文化中心
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
近年來,我們堅持「重心下移、共建共享」,加快推進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全國縣級文化館有3153個,博物館、紀念館4109個,文化館3322個,鄉鎮(街道)文化站41175個,已經有三分之二的村有了文化中心。
所有社區都有文化活動室,覆蓋城鄉的國家、省、市、縣、鄉、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已基本建成。
4、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補助從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確立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理念,著力加強保護傳承能力建設。在大規模普查、登記基礎上,啟動實施了非遺記錄工程。積極支持廣泛開展傳習實踐活動,2016年國家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傳習補助從每人每年1萬元提至2萬元。
5、中國已與20個國家簽署合作拍攝電影協議
在對外合作方面,我們已經與20個國家簽署了合作拍攝電影的協議。中美、中歐各國、中亞各國的電影合作日趨活躍,開放競爭、合作共贏局面正形成。
8. 中國古代文明成就有哪些
四大發明、中醫、中華武術、戲曲、茶道、漢服、瓷器、國畫、書法、圍棋、絲綢等等,這些就是一直流傳千年的文化瑰寶,這些文化瑰寶現在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在世界各地流傳,展示著我們中華文明特有的東方韻味。
9. 中華文化有哪些成就
科技與文化成就:火箭衛星上天、神6上天、龍芯的開發研製等。
增強文化自信的方法:不斷推進理論、科技、制度、知識等各個方面的創新發展,不斷開拓新領域、創造新產品,在激烈的國際競純凱爭中克做世喚敵制勝。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將3顆不同用途的衛返源星送入地球軌道,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的壯舉。根據航天運載的需要,我國研製成功了「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三號」、「長征四號」等4種「長征」系列火箭。
以下是踐行文化自信方法的相關介紹:
踐行文化自信,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要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以上資料參考網路——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