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4篇
《蘇東坡傳》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歡迎大家閱讀!
如今,當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但相比之下,蘇軾更為著名。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當政期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為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獃子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所以讀《蘇東坡傳》同時也是在了解關於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詩。提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和他有很大關系的人王安石。眾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很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對頭。在當時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為了實施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而不擇手段,將倡異議之人全予罷黜。然而廣事宣傳新政的結果卻是基漏:在五穀豐登的年月,農民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他們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殺不得不逃離鄉里。然而蘇東坡只能為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見,當時淳儒賢臣遭到迫害、小人當政的朝廷是多麼可怕啊!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為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也許,用「能使讀者快樂」六字來評價蘇東坡的作品最恰當不過了。
最近我讀完《蘇東坡傳》,這本被譽為二十世紀四大傳記之一的著作,感觸良多,收獲頗豐。我讀的是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張振玉先生的譯本。該書考證史料十分充足,文學色彩又很濃厚,以蘇東坡一生的命運軌跡為主線,從執政、文學、詩詞、書畫、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書中還能不經意就見到王安笑枯石、歐陽修、司馬光、蘇洵等歷史大家的影子,彷彿坐著時光機穿過時光隧道,跟著作者穿越到了那個久遠的時代。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通過這句詩,我看到了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在風雨人生中不屈不撓、堅毅前行的身影,這是我感受到的蘇東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極度的戲劇色彩,是苦與樂並存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再不過如此了。他才氣橫溢,一生為官,但不斷陷入政治漩渦和黨派斗爭,幾度升遷、貶謫,從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執政28年,被貶謫12年。最高官職與宰相職位僅一步之遙,期間也因「烏台詩案」險些喪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瓊崖島,最終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氣,為官清廉,執政以「民為邦本」,處處念及老百姓的苦憂,為老百姓造福謀福利,致力於興修水利、種茶、治病、扶貧濟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蘇東坡年輕時就展現了一種豁達的哲學思想。盡管在遭受迫害時,他也生出「撿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之感。但他與生俱來的浩然正氣,堅毅、進取、慈悲的人格精神,使他何時何地,都能苦中作樂。他酷愛陶淵明,甚至認為自己的前生就是陶潛,在他流放為農夫的期間,也創作了不少經久流傳的田園詩,更是簇就了他文學上的登峰造極。「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盡顯灑脫、超然。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此人重情重義,對兄弟、伴侶、朋友皆如此。蘇軾、蘇轍兄弟倆性格相異,但兩人感情非比尋常,在患難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在蘇軾的詩搏升爛篇中,不少以子由為題,甚至往往為了子由,蘇軾會寫出最好的詩。如「苦寒念爾衣裳薄,獨騎瘦馬踏殘月。路人行歌居人樂,僮僕怪我苦凄惻。亦知人生要有別,但恐歲月去飄忽」,讀來令人不禁動容。「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間想念不能見面的子由而寫下的。
蘇軾情感淳樸、真摯,為悼念亡妻王弗,他寫下了「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無盡的哀思躍然紙上。除卻妻兄外,蘇軾一生中也是廣交友,在他流放的過程中,處處有友人不顧朝廷施壓給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的照顧。有名的《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均是蘇軾與友人共同遊玩時而寫下的,與友人對話佳句連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充分展現了他豁達的哲學人生觀。而我十分喜愛的「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也是蘇軾與友人張懷明夜遊承天寺留下的小記,人生有三兩知己足矣。
蘇東坡這一生,伴隨著其在詩詞、書畫、哲學等方面的登峰造極,他的很多執政理念與行文風格在現代看來也是具有很強的前瞻性和時代性。那麼,東坡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林語堂先生作了這樣的概括:「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詩人。」這些還不夠,在我看來,蘇東坡身上還有著一股道德的力量,有著人性的力量,有著迷人的魔力,有著一股強大的浩然正氣,能催人奮進,樂觀前行。「在天為星辰,在地為河獄,幽則為鬼神,而明則復為人」,這就是他。他所具備的這些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使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永遠光輝璀璨,讓世人一直無比欽佩,懷念。即便東坡已離去多年,但讀這本書,會讓你感受到快樂與力量。
《蘇東坡傳》被譽為20世紀四大傳記之一。在林語堂筆下,講述千年前蘇東坡的故事,這是一位豁達樂觀的智者,天才橫溢,是樂天達觀隨遇而安的偉人,隨著林語堂的筆觸,一個生動形象的蘇東坡向我們走來。
中國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對於詩詞、文賦、書法、繪畫,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散文方面的「唐宋八大家」,蘇軾位居其列。宋詞方面有「蘇辛」之說,蘇軾開創了豪放派的詞風。書法上宋四家的「蘇黃米蔡」蘇軾排名第一,行揩《前赤壁賦》、行書《黃州寒食帖》享譽書史。蘇軾的畫是文人畫的典型代表,他明確提出「詩畫一律」的概念,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從人生經歷上看,蘇東坡的遭遇坎坷、磨難深重,亦十分罕見。「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33歲時蘇東坡一度進入中央政權的中心,但很快由於政見不合,他便開始了大半生的顛沛流離,但一生也未能逃離波譎雲詭的政治漩渦。35歲時他正當盛年,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惡夢般的貶謫流放生活,按時間順序大致排列如下: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這個路線圖總的趨勢是離政治中心越來越遠,而離黎民百無恥政客的中傷、流言、攻擊、陷害,他不屑反駁與回擊,只是莞爾一笑,然後收拾收拾行李奔赴下一個流放地。在惠州的松風閣流連漫步時,他想到的是「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能放下的是個人恩怨以及功名利祿。而百姓萬民之憂樂卻總是掛在他的心間。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租稅、平反冤情、為民請命。每到一地,蘇東坡總是造福一方。所以,林語堂稱他是「百姓之友」。他把任何一個流放地都當作文化傳播的場所。「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杭州西湖因東坡而靈動,而「蘇堤春曉」成為西湖十景之首。他把長江邊的荒僻之地黃州打造成一座文化高地,「東坡赤壁」由此名揚天下。惠州的「玉塔微瀾」、徐州的「放鶴亭」、揚州「三過平山堂」,莫不浸潤著蘇東坡的'曠世情懷。
自從我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他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葯的人,連我也佩服的五體投地。世上像這樣的樂天派不多了,所以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為「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為他樂觀,還因為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他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為「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嫻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湧,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蘇東坡後來歸隱於田園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自稱「東坡居士」,所以我們才會叫他蘇東坡。他變成了普通的農夫,真正開始務農了。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了,現在我知道為什麼了,因為蘇東坡的與眾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他真的是一位優秀的詩人!
我要向蘇東坡學習,他心靜如水、胸無塵俗,而又光明磊落、恬淡閑適,而且擁有樂觀豁達的胸懷,真的是一朵名副其實的上帝的最美花兒,沒有缺點,如此燦爛的屹立在文學史上的高峰!
;㈡ 蘇東坡傳風土人情的特點是什麼
《蘇東坡傳睜仿》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蘇軾的傳記,其中蘇軾對於游歷江南的體驗及見聞的描述東坡對風土人情的理解與感悟得到了生動形象的描寫,其特點主要搏陵有:
豐富細膩的描寫:蘇東坡對於江南風土人情有極為豐富和細膩的描寫,他能夠准確地描繪人物形象、風景景象、生活場景等,能夠感受到他作為一個游歷者所體驗到的濃郁的地方文化。
情感真摯飽滿:蘇東坡的文筆情感真摯飽滿,他通過對當地的自然環境、民風民俗、人情世故的抒發,表現了其對江南風情、人文景觀的深情、頗具感染力。
陽剛豪放的氣質:蘇東坡個性陽剛豪放,他的文筆也帶有這樣的氣質。他以直白、豪放基早戚的口氣,非常有力地表現出江南的特色和江南人的性情。
強烈的地域感和歷史感:蘇東坡在描述江南風俗人情的過程中,強調了江南地域的特殊性、江南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發揚了一種民族自豪感,增強了地方文化人文的內涵。
綜上所述,《蘇東坡傳》對於江南的風土人情形成了生動的描繪,同時也反映了蘇東坡的性格、文化背景和思想境界。這部傳記成為研究唐宋時期的地方文化和社會背景的重要史料,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和探討。
㈢ 讀《蘇東坡傳》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 。蘇東坡出生在書香家庭,與父親蘇洵、弟弟蘇澈(子由)並稱三蘇。
蘇東坡的名字耳熟能詳,他的詩作普通人也會吟誦幾句。對於他的人生經歷在上學時也略有了解,知道他一生坎坷。但這次卻是第一次較為系統性的去了解作為一名詩人、政治家、畫家、生活藝術家的一生。(順便題外話一下,我看的是宋碧雲翻譯的林語堂先生的著作,林先生用英文來詮釋一位中國傳統文化千古名人,可想林先生的中西學術造詣非同一般,大寫的佩服。)
1、 蘇東坡的女人緣
東坡一生女人緣很旺,而且這些女人或多或少都幫助了他。在他剛走入政壇、心思單純時有原配夫人王弗實施照料、多多提點,時常勸他遠離小人、說話有度。但可惜結發妻子早逝,年方二十六,留下一個六歲的兒子。在妻子死後十周年,蘇東坡曾寫過一首短詞來悼念亡妻,就是這首凄美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兩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在二十七個月的喪期屆滿,他續了玄。新娘是她妻子的堂妹,叫王潤之。這位妻子比丈夫小11歲,性情比較溫和,是蘇東坡最活躍期間的伴侶,撫養了堂姐的孩子和自己的兩個孩子,也分享了他一生所有的起伏榮辱。也正是由於這位如水的女人始終能給顛沛流離中的蘇東坡一種穩定感吧,也使混沌中的蘇東坡早一點醒來。在蘇東坡居家被貶密州時,生活困苦,他又對新頒布的稅表政策不滿,有一天孩子拉著他的衣角,他不耐煩地說孩子真傻,他這位清醒又穩定的妻子說:「你才傻呢,整天閑坐獃想有什麼用?來,我弄酒給你喝。」這位蘇夫人還曾說:「我喜歡春天的月亮,秋月太悲哀了,春月使大家快樂而滿足。」可見,這位蘇夫人的樂觀、豁達也在生活上對蘇東坡起了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位妻子在蘇東坡56歲的時候去世,也正好躲過了丈夫一生中最慘淡的年華(之後蘇東坡被流放海南,這才是他一生中真正的流放)。十年後蘇東坡的弟弟將夫妻二人合葬。
在他後半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時有妾侍朝雲不離不棄,兩人在俗世的愛情和宗教的信仰下達到了合二為一(都篤信佛教)。這位朝雲在12歲時被第二位蘇夫人買了做了貼身丫鬟,後來做了蘇東坡的侍妾。蘇東坡在被貶惠州期間的故事就是圍繞著朝雲,到惠州時朝雲31歲,東坡57歲。朝雲聰明、愉快、活潑有靈氣,在蘇東坡一生中的女人似乎她最能了解他。有一次蘇東坡指著自己的大肚子問家人,他這裡面裝的是什麼,家裡人都紛紛說一肚子詩書、一肚子學問,只有朝雲說一肚子不合時宜。這位朝雲初來蘇家並不會讀書認字,但是她始終在學習,盡量在精神上與這位她敬仰的大詩慶伏人丈夫達到同一境界。蘇東坡對晚年朝雲的陪伴也作詩多首,感謝她、贊美他,把彼此的熱情化為共尋仙道的不巧友誼。然而,朝雲不久也身染瘟疫去世,從此他鰥居到老。他對她的情都在一詩一詞中:「苗而不秀豈其天,不使童烏與我玄。駐景恨無千歲葯,贈行惟有小乘禪。傷心一念償前債,彈指三生斷後緣。歸卧竹根無遠近,夜燈勤禮塔中仙」,「「不合時宜,唯有朝雲能識我;獨彈古調,每逢暮雨倍思卿。」
在他飽受政敵攻擊、身心巨創時,皇帝不管太後管,在宋哲宗、宋徽宗時期攝政的兩衛太後先後排除眾異,給了他信任和尊重,「烏台詩案」最後也是仁宗皇後臨終對兒子宋神宗力保蘇氏兄弟,才不至於被小人殘害,最後只是被貶黃州。但是,在三位太後駕崩後,蘇東坡的命運又再次反轉,逃不了被貶被流放的命運。三位太後之所以對蘇東坡施以援手,除了他的才華,也許正是因為他們涉政不深,只是用女人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判定了蘇東坡不是朝中小人口中的壞人。宋朝敬差斗朝政混亂,但是攝政的幾位太後卻都很賢明。
作為當世才子,蘇東坡的身邊怎麼還能少了其他佳人?但這些對他而言就是那窗外的風景,倒是他把名妓琴操勸說出家常伴青燈古佛給後世留下了很多演繹的空間。關於這一點,我也認同,琴操當時同意出家,肯定也亮磨是認為自己贖身出家能嫁給蘇東坡。即便是琴操會錯了意,但蘇東坡作為一個男人還是一位風流倜儻的大詩人勸他贖身出家,人家姑娘能不多想嗎。可惜妾有意郎無情,蘇東坡沒有娶她。
2、 蘇東坡的男人緣
蘇東坡人品極好,性格豪爽、待人真摯,吸引了一大幫朋友生死相隨。當然,誰的一生遇不到幾個渣友,後來迫害他最狠的就是曾經的朋友章惇。
蘇東坡一生摯友首當其沖就是他的親弟弟蘇澈即子由。蘇東坡亦在寫給好友李常的一首詩中說:「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從出生開始,兄弟倆一起成長、學習,他們悲傷時互相安慰、災難中互相幫助,常常夢到彼此,也常常給對方寫信。兄弟倆一起步入政壇,哥哥被任命為鳳翔判事官,弟弟被任命為商州軍事推官,但是由於父親在京做官,兩兄弟總有一人要留在京城陪伴父親。於是子由謝絕赴任,送哥哥離京赴任。他們兄弟倆一有機會一定會聚在一起,蘇東坡杭州任職期間,弟弟在陳州任教,屬於自己視察行程范圍內,他就在弟弟家住了70多天,還一起過了個難忘的中秋,此後六年他們始終沒機會共度佳節。杭州三年任期滿,蘇東坡申請調往密州(密州當時屬於非常貧瘠的地區)就是因為子由當時在濟南任職,兩地都在山東距離很近。每一次的相見都會讓離別更難受,他們一生有好幾次很感傷的離別,子由送過哥哥好幾次,最短的是陳州之別,送了半個月,最長的是三個月,子由攜家屬赴商丘任通判,東坡赴徐州任職,子由就把家人交給張方平(兄弟倆人一生摯友),自己陪哥哥到徐州,住了三個月才回到家眷身邊。兄弟倆人無論相隔多遠總是書信不斷,或互贈新詩、或相互勉勵、或討論時政、或感傷牢騷,總而言之,只有兄弟二人的通信才是完全表露了自己的真心。後來蘇東坡如願來到密州卻沒有如願見到子由,就寫出了史上最好的中秋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東坡文人氣十足、個性鮮明、不合時宜、不拘小節、曠達灑脫;子由性格沉穩內斂不外露,人情世故高蘇軾一籌,常常給予兄長以忠告,因此子由的仕途相對平坦一些,然而子由也多次受哥哥牽連被貶被迫害,但子由始終不離不棄,從來沒有怨言,還曾上書皇上,願以一切官爵替哥哥贖罪。子由一共三個兒子、七個女兒,全部都是蘇東坡幫助婚配的。另據其他史料所載,蘇軾病逝後,「二蘇兩房大小近百餘口聚居。」這一點也不無可能,當蘇東坡從海南結束流放後接旨可以隨處定居時,子由就寫信讓哥哥一家和他同住,可惜兄弟二人「夜雨對床」的約定終因政風變化、東坡病逝而未能實現。
恩師——歐陽修。歐陽修曾對一位同僚說過,「讀蘇東坡的詩,我全身喜極汗下。我應當退隱,讓這個青年出人頭地。」想想就知道這句話當時對蘇東坡要產生多大的影響。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一句褒貶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這句話一出來,全京城的人都知道了。據說歐陽修還曾經對他的兒子說:「記住我死後三十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預言果然被實現,那個時代,在歐陽修死後人們確實都在談論蘇東坡,偷讀他被禁的作品。歐陽修是蘇東坡的伯樂,如果沒有他的引薦,蘇東坡也不會年紀輕輕就步入官場。後來蘇東坡對恩師如此評價:「論大道似韓愈,論事似陸贄,記事似司馬遷,詩賦似李白。」
詩僧參廖。蘇東坡與參寥交往前後將近三十年,對參寥的詩才特別賞識,經常和他吟詠唱和,互相切磋。而參寥也時常追隨他,二人可謂文學上的知音密友。蘇東坡因烏台詩案被貶謫黃州期間,參寥陪他在此住了一年多,這種情誼超越於世間政治忌諱和利害得失,顯得難能可貴,令人十分感動。蘇東坡出任杭州時,參寥又在地處西湖畔的智果院任住持。蘇東坡再次被貶居惠州、海南昌化時,他還打算往訪,經東坡去信力加勸阻才罷。洶涌的政治風雲、流淌的時間生命,唯一不變的兩人的情誼,他倆始終保持書信往來,蘇東坡常將自己的生活情況向他訴說,也寫詩文託人轉給他。再偉大的人也需要有個人靜靜地聆聽自己,懂他的心思也懂他的無可奈何。
根據書里談到的,我搜索了一下,和蘇東坡關系比較好的還有:
李公麟,字伯時,北宋著名畫家。
文同,字與可,北宋著名畫家、詩人。
黃庭堅 ,字魯直,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米芾,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
佛印,宋代雲門宗僧。法名了元,字覺老,俗姓林。
范純仁,字堯夫,范仲淹次子,北宋大臣,人稱「布衣宰相」。
秦觀,字太虛,又字少游,北宋文學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
3、 為什麼人人都愛蘇東坡?
第一, 蘇東坡性格樂觀豁達、隨和謙遜、生動活潑、風趣幽默、真摯豪爽。這種性格在他小時候就能看出。他小的時候除了讀書還有很多興趣愛好,比同齡人貪玩。他會和丫鬟一起偷探鳥巢,拉著兄弟姐妹去逛市集,遇到好石頭還會做硯台,經常記錄自己的夢境,總之是個很有趣的小男孩。蘇東坡一生漂泊不定,被貶數個地方,被動的游遍了祖國山川河水,但是每到一個地方他都是閑不住。貶謫黃州期間,他已經四十歲了,會蹲在田頭和種田的大伯聊個半天,認真討教種莊稼的技巧,也會自己築水壩、修魚塘,種蔬菜果苗,脫去了知識分子的矜持,當上了實實在在的農夫,自己寫詩:「去年東坡拾瓦礫,自種黃桑三百尺。今年刈草蓋雪堂,日炙風吹面如墨。」他還自己做飯,燉豬肉、煮魚,還發明了東坡羹。簡直是五好男人。實際上黃州是個很貧瘠的地方,他過得十分清苦,連肉都吃不上,而靠著詩人樂觀豁達的萬縷閑情、豐富的想像力、知足常樂的精神和一點點的月光美食,竟然混合成為強大的魔力,使蘇東坡在此地過的很詩意,而換作常人早就叫苦不迭了,哪能寫出那麼多佳作還註解了《周易》和《論語》?被貶惠州期間他又忙活著學釀酒,被貶海南時他又忙活著采葯、治墨,還在兒子的協助下整理各種雜記,編成《東坡志林》,又註解了《尚書》,完成了124首「和陶詩」,真正的閑不住,但又自得其樂。蘇東坡特別喜歡開玩笑,自己也開的起,有一次他想拿佛印開玩笑,就說:古人常用僧對鳥,比如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我佩服古人以鳥對僧的智慧。佛印回答:難怪我這個僧人要坐在你的對面。(古代的鳥字在俚語里含有淫穢的意思)。蘇東坡待友人十分豪爽,在他主動申請赴杭州任職,皇帝送給他茶葉、銀兩還有一匹馬,蘇東坡就把這匹馬送給了窮書生李薦去賣錢。還有,無論對象是誰,蘇東坡凡遇不平,不吐不快。
蘇東坡讀過杜默一首《送守道六子詩》,詩曰:「學海波中老龍,聖人門前大蟲。推倒楊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這樣形同白開水的詩也被石介列為文壇「三豪」之一,蘇東坡深感反胃,忍不住打趣說:「吾觀杜默豪氣,正是京東學究飲私酒,食瘴死牛肉,醉飽後所發者也。」這么多性格特點在他身上集合,形成了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得他無論陞官還是被貶,身邊總會吸引大批的文人墨客和老百姓擁護他、愛戴他,連他被貶的哪幾個地方的太守都是極盡禮遇,並經常給他送酒菜、陪他遊山玩水、吟詩作對(當然後來被小人章惇知道都給罷免了)。
第二, 蘇東坡的心中始終裝著天下蒼生。王安石變法是失敗的,加速了宋朝的滅亡,蘇東坡早早就看到了新政的弊端,多次上書朝廷直言,歷經宋神宗、宋哲宗、宗徽宗,他向神宗進言:改革不是簡單的加減法,要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他對激進的改革進行批評,讓宋神宗和王安石都不高興。於是蘇東坡被貶。即使是面對排擠,蘇東坡依然對「青苗法」提出了直言不諱的批評。「青苗法」,簡單地說就像由政府成立一個「農業銀行」,農民春種時借錢買種,秋收時還本付息,其目的一是抑制土地兼並,二是為農民提供生產資金,三是政府創收。然而,這一表面誘人的政策,在執行中卻由「不許抑配」,即農民自願演變成了強迫貸款,由幫助資助生產與政府創收兼顧變成了政府創收和官員謀利,導致許多農民債台高築,有的甚至家光業盡。歉收的時候農民吃不飽,豐收的時候農民換不上賬,很多人都是背井離鄉。蘇東坡了解實情後,連續向皇帝上了《上神宗皇帝書》、《再上神宗皇帝書》,細數「青苗法」在執行中對農民造成的傷害。王安石知道後,十分惱怒,不久便指使御史彈劾蘇東坡。蘇東坡從此開始了貶官生涯,由北至南,由富庶之都到不毛之地,越貶越遠。最後,六十一歲的他,還被貶至茫茫海外的海南。
蘇東坡被貶,但更貼近百姓,深深地了解到百姓的疾苦,因此也創作了很多詩詞,描寫人民悲慘生活情景,揭露抨擊苛稅弊政,以他的知名度這些詩詞迅速的傳遍全國,也在一定程度上給統治者施壓。我摘錄幾句,即便是現在也能感受到當時水生火熱的黎民百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飢。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里招羌兒。豈是聞韻解忘味,邇來三月食無鹽。
因為胸懷天下黎民百姓,蘇東坡付出了一生的代價。不過,蘇東坡雖然因為剛直而屢遭厄運,但他的境界高就高在,他只對事不對人,不記恨那些給他使過絆子的人,對王安石、章惇等人,從來都沒有表露過絲毫的怨恨或憤懣之情,後來甚至到南京還去看望了王安石,與他一起談詩論佛。
第三,蘇東坡踏踏實實的為百姓辦實事。蘇東坡一生做過無數的好事。徐州大水漫城,他捨身救城,好幾周沒有回家,每天住在城牆頂的小棚內,監督工程,洪水退去後他又主動上書朝廷要求加強堤防,獲准後在城外建了一道木壩,還修建了「黃樓」,為當地人民解決了水患。他親身關注囚犯的健康和利益,古往今來這么做的人這怕也是鳳毛麟角。蘇東坡指出,法律雖禁止地方官鞭死囚犯,對囚犯病死或失於照顧而死卻沒有明文規定,囚犯也是百姓,因此第一次排除獄醫照顧病患。他看到很多士兵離營逃走,變成強盜,只因為軍士出遠差沒有旅費,逼得他們債務滿身,因此他立即糾正這一規定。
到杭州,他最關心的是杭州居民的用水問題和穿過市區的運河淤泥。他到任後第三個月就開始實施運河清理工程,耗時七個月。原先,城中運河需要海水才能運行,但海水造成河床充滿淤泥,疏通麻煩,挖出來的泥沙就堆在百姓門口,交通也十分擁擠。蘇東坡在城北餘杭門外又挖了一條運河,與西湖相通,這樣用水源源不斷,疏通城內鹽河橋的費用和煩惱也免除了。當時的百姓喝的是帶鹽分的水,不然就要花錢買湖水,一文錢一桶。接下來,他想把西湖的水引進城裡,他將輸水管道全部由竹筒換成了陶制的管子,上下用石板保護,這是一個投資巨大的工程,要建築長達274米的陶管,由一個水庫通向另一個水庫。他還把湖水引進杭州北郊的兩個新水庫,供應軍營用水。據說,工程修好後,杭州幾乎每個地方都可以喝到西湖的清水。下一步自然就是應對大水庫——西湖了。整治之前,西湖湖面蔓草叢生,已經覆蓋了西湖一半的面積,他感到意外和悲哀,於是立即向太後請旨撥款,整個計劃需要三萬四千貫,他籌到了一半經費,請太後再給他一萬七千貫。太後同意後他立即著手動工修湖。挖出來的水草和淤泥又成為一大問題,這時候蘇東坡靈機一動,用這些修建了長堤。他還在湖心小島開發了「三潭印月」。如今我們不得不感嘆東坡居士的審美。引用林先生一句話:「蘇堤和西湖之於杭州就像明眸之於美人」。西湖之美不在一汪湖水,而是有了這畫龍點睛的蘇堤和仙島。
蘇松坡在杭州還建了史上最早公立醫院。杭州氣候潮濕、河湖密布,加上經濟貧困和醫葯匱乏,古代瘟疫頻發。對當時那種零碎的、沒有組織的救治工作十分不滿意,於是就從公款里拿出兩千緡,自己又捐了五十兩黃金,在城中心眾安橋建了一座公立醫院。這所名為「安樂坊」、看病吃粥不要錢的免費醫院,明顯帶有民助性質。後來醫院搬倒西湖邊,改名為「安濟坊」。
蘇東坡在被貶黃州期間,了解到當地有溺嬰的陋習,立刻寫信給朱太守,希望一起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自己還成立了救兒會,自己捐一部分錢,向富人募捐不少錢財,創立了史上第一個孤兒院,救治下不少嬰兒。
有些小事只要有人肯做,就可以輕易辦到,可惜只有蘇東坡關心而已。
後人稱呼蘇軾最多的就是蘇東坡,而事實上,他的人生也就以此名號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或者說,成為東坡居士後的蘇軾其身心發生了巨大的改變,才造就了後人所敬仰的巨星。也就是在被貶黃州期間,他開始因情勢所迫務農、又因脾氣和天性變成隱士,自比陶公,變成了可愛的遊走在大自然的大頑童。而此時,他剛剛經歷過生死,靈魂受到巨大的沖擊,大頑童的釋放讓他找到了真我。黃州之貶後的第三個春天,蘇東坡和友人郊遊,途中偶遇風雨,他便寫下了這首《定風波》 ,標志著另一個更沉穩豁達、超凡脫俗的東坡居士歸來!我自己也最喜歡這首。
《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㈣ 《蘇東坡傳》主要內容
蘇軾(1037~1101)北宋人,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享年66歲。南宋高宗朝乾通6年,贈太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漢族,是蘇洵的第五個兒子,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散文家、詩人、詞人,豪放派詞人代表。嘉佑二年(1057)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熙寧二年(1069),父喪守制期滿還朝,為判官告院。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反對推行新法,自請外任,出為杭州通判。遷知密州(今山東諸城),移知徐州。元豐二年(1079),罹「烏台詩案」,責授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文。哲宗立,高太後臨朝,被復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東蓬萊);4個月後,遷為禮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又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後改知潁州,知揚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被遠貶惠州(今廣東惠陽),再貶儋州(今海南儋縣)。徽宗即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卒於常州(今屬江蘇),年六十六,葬於汝州郟城縣(今河南郟縣)。他與他的父親蘇洵(1009~1066)、弟弟蘇轍(1039~1112) 皆以文學名世,世稱「三蘇」;與漢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齊名。作為傑出的詞人,開辟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為「蘇辛」。「三蘇」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時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稱,即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蘇洵是蘇軾.蘇轍的父親,蘇軾是蘇轍的哥哥)、王安石、曾鞏。 (分為唐二家和宋六家)】。蘇軾的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在政治上屬以司馬光為領袖的舊黨。
[編輯本段]【蘇軾生平】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成就。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如慶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渣蠢握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檔蔽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編輯本段]【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編輯本段]【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御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於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台,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蘇軾在御史台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後終能倖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後獲釋離開御史台之獄。後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為一部《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漢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後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台為烏台。由於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見習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致禍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須有罪名」外,據說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當時人的筆記里曾記載其事。
說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幺會在花心上卧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幺,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幺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幺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這段記載的真偽已不可考。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軾,錯改兩句詩似乎不是王安石討厭蘇軾的真正原因。其實質上的原因,當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所以,蘇軾才會在仕途有所不順。
[編輯本段]【烏台詩案前後蘇軾詩詞風格的變化】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台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台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㈤ 蘇東坡傳主要內容
書中講述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書,是飲酒成性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但是這還不足以道出蘇東坡的全部……蘇東坡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這種混合等於耶雀伏穌所謂蛇的智慧加上鴿子的溫文爾雅。
(5)蘇軾傳中有哪些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蘇東坡雖文章名聞天下,仕途卻歷盡艱辛,屢遭迫害,但終不改其樂觀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釋、道於一體,詩、文、詞、書、畫俱在才俊輩出的宋代登峰造極;他比中國其他的詩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體現的進取、正直、慈悲與曠達,千年來始終閃耀在中國歷史的星空。
學貫中西的林語堂先生用生花妙筆,將一位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的一生娓娓道來,同時,也把一個性格鮮明、多才多藝、形象飽滿、可敬可愛的蘇東坡清晰地呈現於人們的眼前。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1922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後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後為《語絲》主廳衫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倡「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後,在美國用英文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雲》、《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
1944年曾一度回國到重慶扮歲腔講學。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台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㈥ 有關蘇軾的生平,文學成就和地位
蘇軾
(1037~1101)
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生平
與思想嘉佑元年(1056),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蘇洵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他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他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元佑元年(1086),舊黨執政。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紹聖元年哲宗親政,新黨得勢,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海南儋縣)。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逗毀。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死於常州。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山仔備」(《書吳道子畫後》)。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但更多地方則針砭了新法的流弊。部分關懷生產的詩歌,如《次韻章傳道喜雨》、《答呂梁仲屯田》、《石炭》、《秧馬歌》、《游博羅香積寺》等,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蘇軾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蘇詩奔放靈動,逸態戚旁橫生,才思四溢,觸處生春,藝術上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蘇軾體察敏銳,詩筆爽利,無論描寫風光、物態和人情,都可做到寫物傳神,頗饒情韻。蘇詩想像豐富,奇趣橫生,比喻新穎貼切,引人入勝。蘇詩有時直抒胸臆,議論英發,文思如潮,極富氣勢。蘇詩的議論化,固然有助於抒寫的自由和格調的流暢,但對詩的形象性和韻律美則不無影響,又由於應酬賡和,某些和韻詩近於文字游戲;矜才炫學,某些作品有用典過多或粗率冗長之弊,這些都影響了他的創作成就。蘇軾對古近各體均能駕馭自如,但更長於古體和七言。他的七古波瀾壯闊,變化莫測,最能體現奔放的才情,妙筆馳騁,奇氣橫溢。五古則寫得樸厚無華,詞清味腴,以自然入妙見勝。蘇軾的七律也很出色,氣韻天成,格調流麗圓轉,略與白居易、劉禹錫詩風相近,而更為奇警。蘇軾對五言近體用力較少,五律五絕不多,而七絕則寫得精美明快,有不少傳誦頗廣的名篇。
在北宋詞壇上,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蘇軾在詞中,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聽穎師彈琴詩》,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發展了歐陽修平易舒緩的文風,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如《石鍾山記》、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如《記承天寺夜遊》、《記游松風亭》,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此類文字,實開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筆記》,亦系後人輯錄而成。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蘇文長期沾溉後學,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文賦而外,對書畫也很擅長。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cn/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8.htm
㈦ 《蘇東坡傳》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什麼
《蘇東坡傳》這部書的主題思想是:學習蘇東坡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能夠讓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不能因為一時的迷茫而誤入歧途,根據資料顯示《蘇東坡傳》是林語堂著作筆記,於1947年首次出版。這本書一共4卷28章。第1卷描寫的是蘇東坡童年時代,第2卷寫的是蘇東坡青少年時期,第3卷寫的是蘇東坡成熟階段,在朝廷為官做事情的一些生活,第4卷寫的是蘇東坡政治生涯斷送被迫流放生涯。
我們只有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熏陶下,才能樹立遠大的理想,手鏈做同時每個人也能找到自己的家國情懷,如果一個人沒有家國情懷,我認為這個人將會生活得很失敗,只有家國情懷的人畢衡才能生活得越來越好,才能讓自己感受到時代的變化。蘇東坡就是那個時代的旗幟,我們這個時代也並喚襪不缺乏旗幟,只要自己用心尋找就一定能找到。
㈧ 蘇東坡傳每章的主要內容【共四章】
1、童年與青年
蘇東坡和爸爸蘇洵、弟弟蘇轍共稱三蘇,在當代乃至後世的影響己經不能簡單用一個「大」字來行容。在蘇洵年輕的時候就己經看出「鬼才」的潛質了。年輕時的蘇洵一直游手好閑,在一次偶然機會之下認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為此發奮讀書不在話下,並沒有用多長時間,蘇洵的名氣己然震天響。
但是遺憾的是,一直於高中無緣。蘇洵將希望寄託在了兩個兒子身上。蘇氏兄弟一同科舉,一同高中,一同為朝廷效力。
2、壯年
蘇氏兄弟一同科舉,一同高中,一同為朝廷效力。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比之下,秦少游多少有點命運多舛的味道。進入朝廷的兩人憑借過人才氣得到皇上的賞識。連皇上都說:「我為朝廷找到了兩個宰相。但是也是因為兩人高調的「入職」,引起了周圍人士的不滿與忌妒。
在北宋那個言論並不自由的年代,肢銷備弟弟子由憑借著冷靜、沉著的性格躲避了不少災難。而我們的主人公蘇東坡先生,卻大擺言論自由,殊不知別有心思的人,早己視他如肉中刺,拔而後快。第一次得意過後的失意來了。
第一次的失意主要與王安石集團的碰撞中產生的。結果很明確:蘇東坡要被流放至惠州。這位舉世知名的大文豪可以完全從朝廷大員變身成普通農夫。「他脫去衣袍、帽子、靴子,頭發用最廉價的皮筋束起,躺在草地上盡情的享受大自然的恩澤。」「他為了和朋友在船上相聚暢聊,竟回家央求妻子給他些酒」。
「他會努力的學習種糧食、向有經驗的農民討教,認真的種地。」集各種情境與一身的蘇東坡,更愛研究東西,他研製過墨,後來聽大兒子邁說,他差點把房子點著了。最讓蘇東坡著迷的還是煉丹術。
在流放的這段日子,蘇東坡還結實了很多道士和和尚,這段廣納友誼,閑去野鶴的日子讓蘇東坡產生了放棄官場的想法。然而一切在皇帝崩,小皇帝即位,太後掌權後又有了變化。他脫去農夫的外衣,繼續他的使命。
3、老年
王安石的倒台為蘇東坡贏得了歸京的機會。據皇太後說「皇帝是悔恨中駕崩的」。深諳蘇東坡治國之才的皇太後,一紙聖旨將蘇東坡召回京都,並升至翰林學士。這讓另一拔,蘇東坡有莫大敵意的幫派深感不安。
新一輪陰暗的絆子出現了。章淳,一個曾被蘇東坡稱為「以後將殺人不眨眼的人」,就是這個人使蘇東坡體會到了身心疲憊。雖然他不忍心辜負皇太後對於他斗顫的信任,同時不舍子由,在猶猶豫豫之中回想第一次失意時生活的諧意簡單與舒心,讓蘇東坡下定決心,離開事非之地,回歸自然。與他的偶像陶潛一樣,做一介普通的農夫。
4、流放
然而命運弄人。護身符的皇太後死了,小皇帝當政了。這個脾氣暴燥、急功盡力的小皇帝不可避免的被懷有居心的人利用,頒布了一系列的罷黜流放聖旨。一批三十多個朝廷曾經的重臣無一倖免,全被流放到海南蠻荒之地。
這次的流放條件非常艱苦,蘇東坡當起了蠻荒之地的閑去野鶴。心靈得以寬慰的他並不埋怨國家。據說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幾首千古經典就是出自這個時期。讓人心寒的是此次流放,也成為殺害蘇東坡的罪魁獲首。
(8)蘇軾傳中有哪些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蘇東坡歷史評價: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
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當然,這種範式更適用於士人遭受坎坷之時,它可以通向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的人生境界,這正是宋以後的歷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歷毀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在當時文壇上享有巨大的聲譽,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
再加上陳師道和李廌,又合稱「蘇門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儀、唐庚、張舜民、孔平仲、賀鑄等人,也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蘇軾影響。由於蘇軾的成就包括各種文學樣式,他本人的創作又沒有固定不變的規范可循,所以蘇門的作家在創作上各具面目。黃庭堅、陳師道長於詩,秦觀長於詞,李廌以古文名世,張、晁則詩文並擅。同時,他們的藝術風貌也各具個性,例如黃詩生新,陳詩樸拙,風格都不類蘇詩,後來黃、陳還另外開宗立派。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在後代文人的心目中,蘇軾是一位天才的文學巨匠,人們爭相從蘇軾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在金國和南宋對峙的時代,蘇軾在南北兩方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蘇詩不但影響有宋一代的詩歌,而且對明代的公安派詩人和清初的宋詩派詩人有重要的啟迪。
蘇軾的詞體解放精神直接為南宋辛派詞人所繼承,形成了與婉約詞平分秋色的豪放詞派,其影響一直波及清代陳維崧等人。蘇軾的散文,尤其是他的小品文,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還以和藹可親、幽默機智的形象留存在後代普通人民心目中。他在各地的游蹤,他在生活中的各種發明都是後人喜愛的話題。在宋代作家中,就受到後人廣泛喜愛的程度而言,蘇軾是無與倫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