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麼是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應該如何踐行
作為一個中國人,對自己的民族,對自己的國家肯定是充滿認同感的,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也經常聽到一個詞,就是民族認同感,對於這個詞可能有人能夠理解他的具體意義,也有人可能不理解他到底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從某一方面去解釋的話,民族認同感主要就是對民族有一種認同的意識,就是對於同一個民族能夠感覺到大家屬於一個共同體。這就是民族認同感,民族認同感是非常復雜的一個結構,因為它包括很多,在生活中就可以體現出來人們對於一個群體生活有一個歸屬感。
對於我們國家民族文化的一種認同感這是非常重要的,畢竟現在文化它也是一種軟實力。國外的很多國家就是想從化方面贏得我們國家,這就要求在生活中我們一定要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對民族文化一定要有認同感,有凝聚力,只有我們國家強大了,我們人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幸福。
Ⅱ 當代大學生怎樣提示升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
1.要注重運用中華民族傳統道德文化中的優秀特質,培養大學生的民族品格。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其中包含了許多優良的傳統道德。作為偉大的民族經驗與精華的凝結和創造,直到今天仍具有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具體來說,一要培養「治國平天下」的社會責任。二要培養「自強不息」的頑強意志。要保持積極的進取精神,特別是身處逆境時要正確認識祖國的歷史和現狀,增強信念,把愛國的深厚情感和信念轉化為愛國的實際行動。三要培養「重義輕利」的價值取向。重義輕利,切實處理好、協調好公與私、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四要培育「懲惡揚善」的社會正義。大學生要有抵制惡言、惡事、惡行的能力,恥於做不善、不正、不誠、不敬之事,要懲惡揚善,一心向善。
3要注重運用先進的校園文化多姿多彩的形式,培育大學生的民族意識與價值認同感。校園文化通過營造一種共同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在創造性的群體活動中,使大學生人格得以升華,情感得以塑造,知識得以豐富,潛能得以發揮,行為舉止得以修正,可以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崇高的價值取向和偉大的人生理想。高校本身要高度重視實施校園文化工程,充分利用校內各種新聞媒介和社團活動的陣地,開展各種有意義的宣傳教育活動和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學生的審美要求,更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充盈他們的精神世界。一要利用「一二·九」、「九·一八」、「五四」等重大紀念日,開展活動,鼓舞士氣,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二要實施「高雅文化進校園」活動,邀請專家講學交流,營造高雅的育人環境,積淀並拓展民族精神的內涵。三要著力打造「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通過類似活動,使他們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民族的思想、觀念和先進文化的熏陶
2以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為依託,突出民族精神的豐富內涵。中國傳統文化作為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民族精神。在教學中應把握好以下三個方面:(1)積極引導,為我所用。採取科學的態度歷史地、客觀地評價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分清正誤、辯明良莠,增強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認同感。積極引導大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對人類發展的貢獻,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陶冶。同時,對中外文化、中外民族精神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吸取外國優秀的思想文化來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承繼開展優秀傳統,還積極吸取世界進步文明。使大學生懂得在新時期要培育什麼樣的民族精神。
Ⅲ 如何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你好,主要你要在傳統授課過程中也要將人文素質,
傳統文化的弘揚融入到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
讓他們全面掌握傳統文化中關於愛國、愛家、道德、倫理、尊老愛幼……
一系列對塑造人文素質的重要思想。讓他們把傳統文化當做一種習慣來弘揚。
Ⅳ 當代大學生如何培養家國情懷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國家、家庭與個人之間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家國情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之一,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文化自信、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而學生是祖國未來的花朵,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主體,是未來的國家的建設者,培養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Ⅳ 如何增強個人對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
如果要想,我們自己增強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認同的話,那麼我們就要有更好的覺悟,因為在我們這個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有好多的差異文化面對不同的文化,我們要有不同的採取態度,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Ⅵ 討論怎樣提高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
為提升國民的國家認同感,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應該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增進民眾的政治認同感。
為提升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國家必須重視公民權利的保障和實現: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使國家變得強大,人民過得富足;要完善各項民主制度,不斷滿足國民參與政治,分享政治權利的訴求;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們的文化素質,提升人們的精神風貌;要創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使人們的安全感不斷得到提高;要切實貫徹依法治國方略,保障人們的各項基本權利神聖不可侵犯;要創造公平正義的框架,確保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要大力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使每個人特別是社會弱勢群體的權利得到切實保障,使人們過上富有尊嚴的生活。只有使人人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使人們切實感受到國家之於個人的實實在在的利益,讓每個公民現實地感受到國家帶來的福祉,才能夠使個體自覺自願地認同國家。
為此,我們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有效地貫徹到制度設計、政策規劃和社會管理中,將價值觀念層面的要求轉變為現實,創造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為每個公民的成長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進民眾的文化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是植根於民族文化沃土上的瑰寶,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延續和升華。我們應該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華兒女將春節、元宵、清明、中秋等傳統節慶作為自己的風俗,將「龍」、「長城」、「黃河」作為自己的標志。這些共同的認同標的匯集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人」特定的身份。我們需要努力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魅力。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不斷強化國民的集體記憶,激發其共屬一體的想像。
第三,要強調民族和國家的整體利益,實現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
當代中國,只有實現國家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而非對特定族群認同)的統一,才能使國家認同獲得穩固的基礎。正因如此,當代中國國家認同的建構,必須注重中華民族共屬一體想像的調動。我們需要在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建構起一種能為各族人民所認可的共同的文化。中華文化包含著各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各民族的文化都從中華文化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要構建涵蓋少數民族文化內容的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概念和符號系統,實施「文化包容」策略,決不能僅把中華文化符號象徵系統界定在漢族文化的有限范圍內,要強調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形式和多重性內涵,要把少數民族的文化更多地納入到中華民族整體文化系統之中。使不同民族的人們切實感受到,每個人都為中華民族的發展進步,為國家的繁榮昌盛做出了貢獻,每個人也從中華民族和國家的發展進步中獲得了發展。這一點對於建構出共同的「我們感」,確立不同民族成員的「中國人」身份感至關重要。
Ⅶ 如何繁榮民族文化和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
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的要求就是要積極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
只有大家都團結起來,一起共同奮斗,才能實現國家的繁榮富強和統一。
增強了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提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向
。。。。。。。。。。。。。。。。。。。。。。
《決定》指出,要「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