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傳統香文化什麼梗

傳統香文化什麼梗

發布時間:2023-05-23 16:54:24

『壹』 焚香亂談:古人生活中的香文化

從《周禮》中記載的湯沐香、禮儀用香,到漢代開始流行「博山爐」薰香,隋唐的中西交流使香料品種增多,制香用香方式漸漸豐富,到了宋代,焚香已經成為眾多文人墨客的雅事,與烹茶、掛畫、插花」並稱「四般閑事」。

香作為古人居家養生、陶冶情操的必備之物,在古人生活中應用廣泛。

香文化應該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國,楚地潮濕,在室內薰香以除穢、防霉、殺菌。

端午人們會焚燒或熏燃艾、蒿、菖蒲等香料植物來驅疫避穢,殺滅各種害蟲以減少夏季的疾病。

現在的蚊香,還有賓館酒店洗手間常見的衛生香,大概是從驅疫避穢這一功能延伸發展下來。

至於《世說新語》等書里記載石迅槐崇家廁所里用沉香除臭,那就純粹是赤裸裸的炫富了。

當時香料珍稀,只有皇家貴族上流社會才用得起。

曹操臨終念叨的家務事就有「余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的話。

石崇平生最好就是花樣炫富,把家裡廁所裝修得跟宮殿一樣,頌薯叫十幾個穿著華麗的妹紙在一邊侍候。「置甲煎粉、沈香之屬,無不畢備」,准備了各種香水香粉,用來洗手抹臉,廁籌用香囊裝著(等於噴上香水的廁紙)。客人如廁後還要再撒沉香粉,去除臭味。結果客人去他家都憋著不敢上廁所。

堪稱史上最燒包的官二代。

《離騷》和《楚辭》中記載了眾多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雖然是詩人表達品格高潔,但也從側面說明楚人有佩帶香草的習慣。

電視劇經常有女子贈送隨身香囊作為定情之物的橋段,看過《紅樓夢》的人應該也不會忘記那個妖精打架的香囊。

佩帶香囊應該是從佩戴香草的習慣演變而來。

香囊也叫香包,無論男女,隨身佩戴。可以直接放入香草,或者放入香料、香粉。

在古代用於佩戴的香方很多,賈寶玉的香囊裝的是二錢沉香和速香,畢竟是世家子弟。

更多的應該是《香乘》中記載的專供佩戴的梅花衣香、薔薇衣香、牡丹衣香等。

《金瓶梅》第二十六回中宋蕙蓮送給西門慶的香袋便是:「裡面裝著松柏兒、玫瑰花蕊並跤趾排草」。

禮儀用香,一個是宗教用香,所謂燒香拜佛,自古都要祭祀天地祖先神明,寺廟也好庵堂也好,道觀土地廟也好,都要用到。

無論平民百姓還是皇家貴族畝櫻友,每年這么大的用量,這么大的市場,足以催生一個行業,驅動技術革新、豐富品種。

宗教用香,可以說是香文化發展的一大驅動力。

說到這,就有一個疑問,為什麼祭祀拜神要燒香?

排除掉佛道的理論和講究,實際是因為焚香散發出的煙。

神明都是虛無縹緲,高居雲霧繚繞的天上。

煙的形態特徵和雲霧相似。

於是古人認為可以通過煙與神明溝通。

婦孺皆知,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說明周朝便有烽火台了。

而烽火台,便是通過狼煙傳遞信息。

大約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典籍《爾雅》則有記載「祭天曰燔柴。」

註疏解釋:祭天之禮,積柴以實牲體、玉帛而燔之,使煙氣之臭上達於天,因名祭天曰燔柴也。

火曰炎上,人們焚燒祭品,通過騰空而上裊裊的煙氣獻予高居天上的上蒼神明,並把祈願傳達給神明。

而後才有宗教上信香的概念,如道經說的「寶香焚在金爐內,香煙旋繞達上蒼」。

在一些皇家或大官出行的古畫上,我們經常會看到儀仗中會有一對提長柄香爐的人。

在《紅樓夢》元春省親一節中可以看出宮廷禮儀的用香情況。

大觀園中「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長春之蕊」,元春未至,賈府眾人先見到的皇家儀仗:「一對對龍旌鳳翣,雉羽夔頭,又有金銷提爐焚著御香。然後一把曲柄七鳳金黃傘過來,便是冠袍帶履。又有值事太監捧著香珠、綉帕、漱盂、拂塵等類」。

賈妃在大觀園中所見的景緻是:「於是進入行宮。但見庭燎燒空,香屑布地,火樹琪花,金窗玉檻。說不盡簾卷蝦須,毯鋪魚獺,鼎飄麝腦之香,屏列雉尾之扇。」

皇家禮儀用香還有一個重要場合,就是接聖旨。

明清時期接旨前要沐浴更衣,堂上擺香案,香案上擺香爐等儀仗用品,才能接旨。

在西漢之前,人們是將香草香料放在香爐中直接點燃,煙火氣很大。

漢武帝時,龍腦香、蘇合香傳入中土,人們開始將香料製成香球或香餅的形態,置於炭火之上,將這些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既濃,煙火氣又不大。

炷香也在這一時期出現。

香的形態變了,器物也需要改進,因此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博山爐出現了。

博山爐爐體多呈豆形,爐蓋高而尖,往往鏤雕成山形,山形重疊,大多刻有珍禽異獸,象徵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當焚薰香料時,氤氳的霧靄從鏤空的爐蓋上裊裊升騰,有如仙氣繚繞,彷彿置身仙境。

香爐在漢代及以前多稱薰爐,在戰國時期,熏爐的製作工藝已經十分精湛了。

及至西晉時期估計其他形態的香爐出現,用途細分,便逐漸稱為香爐,南北朝後,基本就採用香爐之名。

關於熏衣服,白居易有首詩:淚濕羅巾夢不成,夜深前殿按歌聲。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

這個熏籠就是罩在香爐上的器具,打個最形象的比方,就是個竹筐倒扣在香爐上面,熏香時把衣服攤開罩在上面就可以。

比較常見的是用竹子編織的,貴重的用金銀陶瓷製成。

唐人有首《宮詞》就寫到「每夜停燈熨御衣,銀熏籠底火霏霏」,皇帝的衣服每天都要熨燙,用銀制熏籠熏香。

蘇鶚在筆記《杜陽雜編》中則記載宰相元載的豪奢生活,晾曬羅紉綺綉時,下面放置了20個金銀爐來熏香,且「皆焚異香」。

熏衣服時為了減少煙火氣,使用香丸香膏,隔火加熱,慢慢散發出的香氣,一點點浸潤衣物,香味可以持續幾天。

史載趙飛燕「雜熏諸香,坐處則余香百日不歇」,坐過的地方3個月都有餘香,過於誇張。

還是三國荀彧的記載比較靠譜,《襄陽記》載「荀令君至人家,坐處三日香」。

魏晉南北朝果然都是一群燒包的人啊。

即便使用隔火加熱這樣的方式,在《紅樓夢》第八回里,還是被傲嬌的寶釵姐姐嫌棄「好好的衣服,熏得煙熏火氣的」。

清人曹庭棟所著《養生隨筆》卷四便曾指出:「熏籠只可熏香,若以暖被,火氣太甚。」

《紅樓夢》第十三回秦可卿托夢王熙鳳描寫到:「這日夜間,正和平兒燈下擁爐倦綉,早命濃薰綉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該到何處,不知不覺已交三鼓。」

在《金瓶梅》里也有多處熏被褥的描寫,第六回:「婦人早已床炕上鋪的厚厚的被褥,被裡熏的噴鼻香」,第十三回:「晚夕,金蓮在房中香薰鴛被,款設銀燈」。

古代富貴人家睡前都要先把被褥熏香,除了用熏籠,還有一種可以直接放置在被褥中,設計極其精巧的神器。

《金瓶梅》第二十一回中,潘金蓮和孟玉樓到李瓶兒屋裡商量擺酒席賞雪的事,李瓶兒還沒起床,潘金蓮把手伸進被窩里,摸到了熏被的銀香球。

「香球」在唐朝就已出現,又稱「卧褥香爐」、「被中香爐」、「香囊」、「金砸」「薰球」等。

明代田藝蘅在《留青日札》 卷二十二中記載:

「今鍍金香球,如渾天儀然,其中三層關棙, 輕重適均,圓轉不已,置之被中,而火不復無,其外花卉玲瓏,而篆煙四齣,真閨房之雅器也。」

香球通常是金屬製作的鏤空圓球,裡面放香品焚燒,無論球體如何轉動,球內盛裝香料的香盂始終保持水平,燃燒時火星不會外漏,香灰也不至於撒落散出而將被褥燙壞,所以李瓶兒睡覺時才能被窩里還放著香球。

唐代詩人元稹曾作詩贊嘆:「 順俗唯團轉,居中莫動搖。愛君心不測,猶訝火長燒。」

我們知道古人在比較嚴肅的場合,會先焚香沐浴以示鄭重肅敬。

周禮的湯沐香,最初應該是直接使用艾葉之類香草沐浴。到後來才發展成沐浴和焚香兩件事。

沐浴不用說,焚香在這里主要是靜心的作用。

比如文人撫琴時焚上一爐香,宋徽宗撫琴圖旁邊的幾上就放置著一個香爐。

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文人諸般雅事,在風雅的宋人手裡,也達到了後世難以逾越的巔峰。

焚香一事,可以說到宋朝才達到道的境界,才能稱之為香道。

朱新建說中國的藝術,琴、棋、書、畫、詩、酒、花、香、茶,都是一群高智商的人為了消磨掉過剩的精力搞出來的,因為這批人都讀了很多書,都有能力和准備可以去搞政治,可是沒那麼多崗位安排他們,這些人如果不安生,天天給皇帝搗亂,那就亂套了。

也正是因為這些人都是大智慧家,當他們把精力放在琴棋書畫上,把精神世界寄託在上面,中國的藝術才能達到這樣的巔峰。

楊萬里有《燒香詩》:「詩人自炷古龍涎,但令有香不見煙。素馨欲開茉莉拆,低處龍麝和沉檀。」

楊廷秀有《焚香詩》:「琢瓷作鼎碧於水,削銀為葉輕如紙。不文不武火力均,閉閣下簾風不起。」

黃庭堅更自稱有香癖,曾以他人所贈「江南帳中香」為題作詩贈蘇軾。

詩中有「百煉香螺沉水,寶熏近出江南」之句,蘇軾和詩「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黃庭堅復答又有「一炷煙中得意,九衢塵里偷閑」詩句。

愛玩香的蘇軾有首《印香詩》,詩題:「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提到的印香與銀制香篆則是宋朝開始出現的用香方式。

將各種香材研磨混合,稱之為合香。

為了方便點燃,用模具將其壓印成以篆文為花樣的字型或圖形,點燃後循序燃盡,這種用香的方式被稱為「香篆」,也叫「香印」,「香拓」。

而蘇軾說的銀篆盤便是壓印香印的模子,稱之為「香篆模」。

蘇洵也有詩雲:「搗麝篩檀入范模,潤分薇露合雞蘇。」

看來三蘇父子在家沒事都愛打香篆。

李清照的詠梅詞《滿庭芳》,也有「篆香燒盡,日影下簾鉤」的詩句。

現在我們說的香道一般都是指打香篆,近年流行的香道課,就是玩這個的。

李清照和趙明誠夫妻是金石癖,遇有名人書畫,三代奇器,不惜「脫衣市易」。

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中寫到:「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

她那首著名的《醉花陰》有一句:「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瑞腦是香料,又稱龍腦,即冰片。金獸則是獸形的銅香爐。

宋代很流行鴨、獸造型的熏爐,多以金屬製作,稱為「獸爐」,亦稱「香獸」。

《香譜》記載:

「香獸,以塗金為狻猊、麒麟、鳧鴨之狀,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以為玩好。」

這種鴨、獸形的熏爐在宋詞里經常見到。

歐陽修的《越溪春》「沈麝不燒金鴨冷,籠月照梨花」,周紫芝《鷓鴣天》「調寶瑟,撥金猊,那時同唱鷓鴣詞」。柳永《祭天神》: 「憶綉衾相向輕輕語。屏山掩、紅蠟長明,金獸盛熏蘭炷。」

最著名的當屬周邦彥那首寫宋徽宗和李師師的艷詞:「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說到香爐,不能不說著名的宣德爐。

宣德爐,是由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親自參與設計監造,參考宋代香爐形制,利用真臘 (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製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

宣德爐以色澤為亮點,其色內融。

萬曆年間鑒賞家、收藏家、畫家項元汴(子京)說:「宣爐之妙,在寶色內涵珠光,外現澹澹穆穆。」

爐身形制規整,敦厚之中不失靈巧精緻,作為書房陳設頗為雅緻。

在明清時期的畫作中常描繪到文房清玩,典型設施就有爐瓶三事。

即是香盒、香爐、香箸瓶。

爐為焚香之用,盒用來盛放香餅、香塊等香品,香箸瓶則是方便放置香鏟、香箸。香鏟用來翻鏟爐中的香灰,香箸用於夾取香品。

《金瓶梅》第四十回中就有描述:「(潘金蓮)瞧了瞧旁邊桌上,放著個烘硯瓦的銅絲火爐兒,隨手取過來,叫:李大姐,那邊香幾兒上牙盒裡盛的甜香餅兒,你取些來與我。」

中國古代熏香習俗隨著香水的引進,在人們生活中消逝。

而香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後,近年漸漸復興,附庸風雅也好,陶冶情操也好,總是華夏的傳統文化還延綿不絕。好過死掉供在神壇,讓後世之人懷疑是否存在過,或者只能在紙上懷想古典中華文明的優雅風致。

『貳』 什麼是中國的香文化

中國的香文化肇始於神農嘗百草,「神農嘗百草,辨識百草香;先民驅蟲疫,屢屢起煙霞。」隨著中華民族長期的歷史發展進程,香文化在不同場合起到了不同的作用。「燃我一生之憂傷,換你一絲之感悟」。香,既可頤養身心,亦可祛穢療疾,自古道人敬神、養生都離不開香道。通過眼觀、手觸、鼻嗅、冥神,對香料進行全身心的欣賞和感悟,在簡朴傳統的儀式中感悟今生,與天地融於玄妙的清靜之中~

『叄』 什麼是中華傳統香文化呢

概括起來說,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構成是:香料品鑒,制香出馨,香席施禮,驅瘟避穢,參香悟道。

中國的香文化肇始於神農嘗百草。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外交、居家生活、個人怡情等各個方面,在不同的場合運用不同的香料、採用不同的出香方式而進行的文化活動和生活舉止,進而演繹出中國特有的香文化體系,即由文化現象升華為文化理念,並由此伴隨中國人特有的宗教觀、文辯源化觀、生活觀。

這些香文化活動所養之禮,就是古人所要達到的統一思想的主要目的。顯然,焚香在神聖庄嚴的我國古代朝廷政治生活中有著重要的象徵作用,即焚香標志著君王秉受神諭,意味著貫穿天人之際的通達智慧和尊貴。

敬天祭祖的中華傳統香文化,其禮教機制就是通過香席儀禮一招一式的解讀,從頭、手、身的行為到心腦的思攜春態考,引導人們的思想和行森察為規范,警醒人們常懷感恩之心、敬畏之心、慈悲之心,把「禮義廉恥」作為人的日常言行的觀照,讓人們擁有一個共同遵守的道德標准和秩序。

『肆』 中國古代的香文化

一、新石器時代之萌芽期

人類對香的喜愛是與生俱來的本性需求,最初先民對植物中揮發出的香氣有所感覺,聞到不同香料的芳香時,

即能感受到美感和香氣快感,並逐步發現不同香味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此時,人們對香的使用仍處於懵懂之中

,使用的香料是單純的自然香料,除個別直接熏燒取香外,大多並不經過切割、研磨等加工程序,而是原始的動、

植物自然散發香味。

香道,總是作為高雅與修為的象徵,浮現在人們的腦海里,是在焚香、品香中,與所品之香靈性、魂魄的融入與合

一。歷來「焚香、品茗、插花、掛畫」,成為精神貴族追求的生活的極致。這是一種融合了財富和素養的生活方式

『伍』 中國的「香」文化從何由來

中國的香文化可以一直追溯至夏朝時期,而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早在四五千年之前就已經用香作為日常生活用品。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祭祀的時候點燃香蒿等可以散發芳香的植物及擺放香酒穀物,生活中會用芳香植物凈身,驅蟲辟邪,就連身上佩戴的飾物也有熏燒或者浸泡之後散發香氣的植物製成。

經歷了元宋朝香文化的鼎盛,到了明清時期香文化已經穩定蓬勃的發展起來,香產品的種類也更為豐富,明清時期,焚香已經有了必備的“爐瓶三事”的一套香具。即:香爐,箸瓶和香盒三種。熏香工藝上也更為精進,出現了線香,就是直線型的熏香,而且使用上還可分為“立香”和“卧香”。

『陸』 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構成是什麼

中華傳統香文化構成為養禮、養心、養生。中華傳統香文化不僅僅是擺香席「展示」香料的味、意、韻這么簡單,還需要我們「揭示」其來龍去脈,特別是要看到中華傳統香文化所承擔的沒拆教化和養生的重要職責。

養禮:肩負著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職責,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高度。「養心」引領著人們進入心性領域的探索,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深度。「養生」則關注著人們日常生枯巧棗活的方方面面,代表著中華傳統香文化的廣度。

養心:是根據香的自然屬性來發揮作用的。香的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等「四氣五味」所表達出的不同氣味會讓人感受到喜怒哀樂悲恐驚等不同的情緒,因此香的「養心」就是把香本身的味道經過提煉,特別是寬差經過人為的二次加工,類似於中醫理論的君臣佐的配伍,使每一款香表現出不同的味道來,以寄託不同的情思。

養生:神農找到並提煉出了很多能防病、治病的香材。香材本身性味歸經的特點,能讓人的身體產生生理上的反應,達到理療治病、除煩解郁的功效。特別是漢代和合香(指依據和香的緣起採用不同的配伍原則,精選優質香葯,由嚴格的炮製技藝調和多種香葯而成的香品)出現以來,香料不僅可以通過「養性」作用於人的身心,還可以直接入葯治病。

閱讀全文

與傳統香文化什麼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