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大成國學院研究中華傳統文化也被理解為狹義的所有中國公民的文化,是指華人社會繼承自中國文化後不斷演化、發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有民俗,文學藝術,醫學、養生、武學、方術、玄學、預測、哲學,個人品德修養,生命、宇宙科學等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大成國學院簡述如下系列:
·儒家
古典儒學 兩漢經學 儒道釋的交會與融通
義理之學 考據之學
·道家
老子哲學 莊子哲學 早期道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時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國佛教
教義教規 歷史源流 教下諸宗 教外別傳 禮儀制度 藏傳佛教
·詩歌詞曲
先秦詩 兩漢魏晉 南北朝詩 唐詩 宋詩 元明清詩
·文章駢賦
散文 駢文 辭賦
·章回小說
形成與演變 流派與名著 民族風格
·書法篆刻
先秦書法 秦漢書法 魏晉南北朝書法 隋唐書法 五代兩宋書法
元明書法 清代書法 書論與欣賞 篆刻
·中國繪畫
教化人倫——人物畫 山境水情——山水畫 花鳥精神——花鳥畫
玄妙之門——繪畫理論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飾雕塑 宗廟造像 石窟造像 寺廟造像 建築雕塑
工藝雕塑
·傳統音樂
民歌 樂器和器樂 舞蹈音樂 曲藝音樂 戲曲音樂 樂論、
樂志和樂律學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樂舞 秦代百戲 隋唐樂舞 宋代隊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戲曲
戲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戲 元雜劇 明清傳奇 清代地方戲 京劇 傳統戲曲理論
·史官史學
史官史家 史書體裁 歷史思想 史學理論
·漢字的形質
漢字的基本類型
漢字的起源與發展 漢語方言 漢語語音 漢語詞彙 漢語語法
·書簡典籍
古籍形態 古籍整理 古典書目
·教育科舉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舉制度
·中華武術
拳術 武術器械 對練 集體項目 攻防技術
·中華氣功
淵源探蹤 歷史發展 門類劃分 研究方法 理論基礎 要領簡述
應用價值 外氣研究
·棋藝博戲 圍棋 象棋
·兵家韜略
韜略的形成與發展 韜略的理論原則 國防韜略 治軍韜略
用兵韜略
·政治謀略
政治謀略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條件及其作用 政治謀略的類型
·刑名律令 淵源與發展
理論基礎 形式特徵 主要罪名及處罰 刑罰體系主要適用原則
·中醫中葯 基礎理論 臨床基本原理 針灸學 中葯學 養生學 名醫名案
·建築園林 構造與材料 色彩與布局 傳統居住建築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築
宮殿建築 禮制與祠祀建築 陵墓建築 佛教建築傳統園林建築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銅器 瓷器 漆器 金銀器 文房四寶
·衣冠服飾
起源與初步發展 周禮縉紳與漢官威儀 從魏晉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採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簡與明代的恢復漢俗 滿漢並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飲
鬥茶品茗 瓊漿美酒 玉盤珍饌
·中國民俗
鬼神 喪葬 婚姻 宗法 節日 禁忌 相術 風水
『貳』 中華文化指的是什麼文化
中華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各民族文化的總稱,是中華文明在發展過程中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各種物態文化、精神文化、行為文化等方面的總體表現。
中華文化是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而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文化,歷史十分悠久,流傳非常廣泛,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影響。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最直接的源頭是黃河文化與長江文化,這兩大文化浪濤經過千百年沖刷洗禮和不斷交流、融合以及沉澱,最終形成了求同存異、兼收並蓄的中華文化。千百年來,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是世界上唯一五千年綿延不絕從沒中斷的古老文化,並始終充滿了生機與活力,這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
中華文化的頑強生命力,已經深深熔鑄到我們的創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們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於綿延數千年的優秀文化傳統之中,是我們的精神家園。總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是中華各族人民五千年來創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其內容包羅萬象,浩若星漢,具有很強文化縱深,蘊含豐富寶藏。
中華文化主要包括文明悠久的歷史形態、持續發展的古代經濟、特色鮮明的書法繪畫、美輪美奐的古典工藝、異彩紛呈的文學藝術、歡樂祥和的歌舞娛樂、獨具特色的語言文字、匠心獨運的國寶器物、輝煌燦爛的科技發明、得天獨厚的壯麗河山,等等,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風華獨具,自成一體,規模宏大,底蘊悠遠,具有永恆的生命力和傳世價值。
『叄』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到底指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意味深長。我們需要將抽象化的概念或描述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才有助於我們更好的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接下來我們分別從文化的含義、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的含義以及例舉傳統文化來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第三,例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在了解到概念後,我們同樣需要舉一些例子來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比如,歷代存在過的制度的、物質的、精神的等文化意識和文化產品。比如,端午節賽龍舟這項文化活動、苗族的服飾、故宮博物院等等,數不勝數。
『肆』 中華民族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在這里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對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文化的一些個人認識與感悟。民族精神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表現,不是一般的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所蘊涵的哲理,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哲理凝聚的表現。所以我講的題目就是「民族精神:中華民族文化哲理的凝現」。主要談以下幾個方面: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
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民族、文明中,為什麼只有中華民族、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主要就在於它的文化。是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中華民族的文化有這樣的特點,就是在空間上整體地看問題,整體觀;在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發展觀;而且透過現象,尋找本質,深入地辯證地來看問題,本質觀。
第一點是整體觀。中華民族文化哲理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體觀,整體看問題。中華文化認為「天人合一」,就是人同自然是一體的,或者講客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是一體的,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也是一體的。
中華文化很懂得客觀世界是整體的,都江堰是個典型的例子。李冰建造了都江堰,帶來了一個至今仍為富饒的成都平原,這不但沒有破壞與危害自然環境,而且使自然環境更好。因為李冰是全面而彼此協調地按照所有有關的客觀規律辦事,不是顧此失彼,顧近失遠。當然中華文化也懂得主觀世界是整體的。典型事例之一就是孔子的教育。孔子六藝施教:禮、樂、射、御、書、數。禮,德育;樂,美育;射箭、駕車,體育;書、數,智育;這是對一個人德美體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且德育為先。
孔子懂得美育的重要。有一個故事,說孔子向師襄子學彈琴,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師襄子告訴孔子說:行了,彈得不錯,可以畢業了。孔子說,不行呀,我雖彈得好,但是曲子的主旨何在,我沒弄清楚。又學了一段時間,老師跟他講,這下了解曲子的主旨了,可以畢業了。他說:不行,我還沒了解作這個曲子的人,我要通過這個曲子了解他是個什麼樣的人。又學了一段時間,孔子就告訴師襄子,作曲的這個人身材碩大,面略帶黑色,雙目炯炯有神,凝視遠方,這個人偉大呀!師襄子一聽,肅然向孔子致敬,他講:你真了不起!這個作曲者是文王,這首曲子就叫《文王操》。孔子能夠通過音樂了解作曲者,非常了不起。故事的真假我無從考證,但他講明了一個道理,就是音樂、藝術、文學、美育對一個人的啟迪非常大。美就是講和諧,所以禮樂射御書數、德美體智是一個整體,不能分割,各有其位,各司其職,既不能相互取代,更不能彼此分裂。
有的東西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有用。我曾看過一篇清華大學老校友的文章,說清華大學的精神是「無用」,而「無用」最為有用。他講的「無用」就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表面看似「無用」,實際上非常有用,是基礎!
還有,中華文化還把主客觀世界看成一個整體,「天人合一」。中醫的辨證施治最為典型:不但頭痛醫腳,腳痛醫頭;而且因人、因地、因時、因勢、因主客觀條件不同而不同施治,這是真科學!所以,從總體認識問題,處理問題,這是關鍵。
第二點是發展觀,變化地看問題。中華文化看一個問題,不僅僅重視其全局、聯系,而且認為這個聯系是運動的、變化的,不是靜止的、僵死的。其實,這是從時間發展上這個全局來看問題,即變化地看問題。毛主席在《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一詩中的最後兩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是客觀世界,「正道」是規律,「滄桑」是變化;客觀規律就是變化,客觀世界就是在不斷變化著,現在談「與時俱進」就是談變化,所以中華文化極其注重變化。莊子講:「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這很對!
舉個例子,就是中醫的經絡學說。在醫學的解剖中從來沒有發現什麼經絡。要知道解剖的是死人,死人沒有生命這個運動,從而死人沒有經絡,只有活人才有經絡。針灸就是基於經絡理論的。即使在西方,也有很多人非常相信針灸。針灸
什麼?灸經絡點,灸穴位。在客觀世界裡經絡的確存在。經絡可能是活人體內某類信息的傳遞、聯系與互動、交換的某種體現。
有的國外專家認為,中華文明能延續五千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中華文化尊敬祖先。這對!尊敬祖先,就是尊敬歷史,飲水必思源,數典不忘祖,無古不成今,不能超越歷史去要求前人。這就是時間上的整體觀。
第三點是本質觀,不僅從空間上整體地、從時間上變化地看問題,而且不停留於表面現象,要深入到本質上去。我們講聯系,聯系是變化的;我們講變化,變化是萬變不離其宗的。宗就是本質。中華文化一貫認為,事物是有層次的,不同層次有不同的本質,但歸根結底最深的層次是同一個東西。現在的科學技術發展更能證明這一點。比如講,冰,固體;水,液體;水蒸氣,氣體,從物質層面上是不同的;從分子層面看都是氧氣。從分子層面看,氧氣跟臭氧不同;從原子層面看,都是氧原子;從原子層面看,氫、氧、氮、碳都不同,但從粒子層面看又是一樣,中子、電子、質子;從粒子層面看,中子、電子、質子都不同,但深入下去看,還有基本粒子。再深入下去,還有更深的層次。所以在不同層次上有不同的結構、不同的本質。
我們華中科技大學有位老先生,叫塗又光,是馮友蘭先生的高徒。曾經有外國人問他,中國哲學最精華的是什麼地方?他說,如果只講一個字,就是「和」,和諧的和;講兩個字,就是「中和」;講三個字,就是「致中和」。講得真好!這話是《中庸》上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之理非常深刻:「中」要把握「度」,「和」要關系和諧,關系協調;只有把握「度」,事物各就其位,各司其職,關系和諧,關系協調,世界才能美好。《周易正義》里就講了,易有三個意思,簡易、變易、不易,我認為簡易跟整體觀相關聯,變易則跟變化觀相關聯,不易則跟本質觀相關聯。仔細想想,這同「對立統一」密切相關。諾貝爾獎得主普里高津講得對:「中國傳統的學術思想是著重研究整體性自然性,研究協調和協同,現代科學的發展更符合中國的哲學思想。」此類國外權威記述,並非少數!
中華民族文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中華民族文化的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都是世界觀的表現。當然,世界觀包含了人生觀,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一,世界觀,人對世界的根本看法。中華文化說天道有常,世界是有規律的。有什麼規律?整體的、變化的、本質的。所以中華文化主張「格物致知」,研究客觀世界,了解客觀世界,一定要實事求是,這是一切的根本。
事物就是系統,系統有大小、有層次,系統里有兩個最基本的:第一,系統要有元素;第二,元素跟元素要發生關系。所以《周易》第一卦乾卦就講了元素本身:「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健就是乾。人就應向天學習,像天的樣子,自強不息地要求自己;第二卦坤卦就講了元素關系、人際關系:「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人要對人、對物、對事厚德,容忍別人,民胞物與,搞好關系。這就把元素以及元素和元素之間的關系講透了。
為什麼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呢?和諧就是指關系要和諧,和諧的前提就是穩定,沒穩定就不能和諧,和諧必須穩定,穩定不一定和諧。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一方面要承認差異,一方面要承認和諧,這才實事求是。沒有差異,這個世界不存在,要強調多元性、多樣化,這個世界才有生氣,才能發展。但只有多樣化而沒和諧的話,要打架,打架就是不穩定,老打架下去,那也不行。孔子講,要「和而不同」,這是真理。交響樂不僅有七個音符,而且音域很廣,交響樂里個個聲部的樂器也不相同,音調音色差異很大;這個差異很大,處理得好,可以形成更高級的和諧。所以差異越多,關系處理得越好,可以形成偉大的樂章,形成更好更和諧的了不起的東西。
第二,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對世界看法的一部分,是對人生的看法。中華文化既然認為天人合一,顯然,中華文化對人生的看法是和對自然的看法緊密聯系在一起的。《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多好!一心為別人!又講:「天下莫柔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天下沒有比水更柔軟的,但攻堅強的東西時,誰也沒它厲害,誰也搞它不贏。《莊子》講:「莫壽於殤子,彭祖為夭。」莊子的話是有道理的。從某種觀點看,生下來的小孩壽命長,從另一種觀點看,彭祖活八百歲壽命也短。莊子所說的壽命長,可以認為是講人的精神、人的事業可以不死。這也是《老子》講的,「死而不亡者壽。」
中國人講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很有體會。華中科技大學主校區,原來的華中理工大學、華中工學院,是1952年開始建的。建校的時候我參加了,一片荒原,一座荒山,山上一棵樹都沒有,山下只有幾棵樹;如今大樹參天,濃蔭蔽日。當初親自教我課的原機械繫的老師如今幾乎都去世了,我很有感觸,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他們為什麼種樹啊?是為了後人乘涼,所以永垂不朽。他們肉體不可能永垂不朽,他們的精神、事業卻永垂不朽。南宋末年有位詩人寫道:「遺表不隨諸葛死,離騷常伴屈原生。」講的就是這個意思。
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偉人都是非常積極向上的。鄭板橋非常愛民,寫了一首詩:「縣衙卧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肖楚女說:「人生應該如蠟燭一樣,從頂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還有雷鋒,他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這是非常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態度。
第三,價值觀。人生觀是對人生的看法,最根本的是對生死的看法。這里講的價值觀是人生觀的重要組成,是對各種關系處理的價值或意義的看法。《大學》講:「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事情是有本有末,有終有始的,要搞清哪個先做,哪個後做。《大學》講的八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做到後邊一條,必須先做到前邊一條,前後順序不能顛倒。毛澤東同志在《為人民服務》中,引用司馬遷的話:「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中國自古以來講忠、孝、節、義,就是講價值觀,講責任。忠是講要對國家,對民族負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延續了五千多年,不但沒有消亡,反而戰勝了前進道路上重重困難,在曲折中不斷發展,千萬炎黃子孫,前仆後繼,殺身成仁,捨生取義,去做「若為自由故」事情。我知道同盟會第一位犧牲在清政府屠刀下的,叫做陸皓東。他從香港潛回廣州,准備組織起義時,被清政府抓了,殺頭。臨刑時,他講:陸皓東可殺,但是,繼陸皓東而起者,不可殺絕。蔣介石叛變大革命後,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其中包括夏明翰。夏明翰臨刑前講:「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他們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什麼也不怕,敢於犧牲個人。所以我們的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我想關鍵就在於千萬志士仁人他們人生價值的取向,在於他們的精神追求。是的,我們應該「宏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人應該有精神,一個民族應該有共有的精神家園。
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及內涵
我認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核心,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集中表現,是整體觀、變化觀、本質觀最重要的凝現。中國優秀傳統就是中國人文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用季羨林先生的話講,歸結起來就是兩點,一是愛國,二是有骨氣。愛國,文天祥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骨氣,孟子講:「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李白非常有骨氣,寫了一首詩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有骨氣。我們中國人最講究愛國,有骨氣。講愛國,首先要愛民。我國歷史上的偉大愛國人物,誰不愛民?誰不與民心心相系?他們懂得,無民哪有國?民為邦本。孟子講得非常清楚:「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我推薦學生應該好好看看《鄧小平》這部紀錄片。為什麼?最可貴就是一開始鄧小平同志的話:「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是講他屬於人民。現在有的幹部,自認為是人民的「父母官」,不對,完全錯了;官絕不是人民的父母,相反,人民確實是官的衣食父母。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是非常清楚這點的。張俞寫的《蠶婦》:「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梅堯臣寫的《陶者》:「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還有李紳寫的《憫農》、范仲淹寫的《江上漁者》、白居易寫的《觀刈麥》等等。要懂得一切都是從人民血汗中出來的,要知道自己是屬於人民的。屬於人民,就應該為了人民,應該為人民服務,而且,要為了人民,那就應該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下面我分別來談談民族精神的四個內涵。
第一點是團結統一,這是愛國主義最核心和最本質的東西,我們民族能夠延續五千多年,依靠的是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
第二點是愛好和平。《尚書》一開始就講,要「協和萬邦」。我們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睦鄰,富鄰。英國哲學家羅素說:如果世界上有驕傲到不肯打仗的民族,那麼這個民族就是中國,中國人天生的態度就是寬容和友好,以禮待人,並希望得到回報。
第三、四點就是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我認為,前面兩點講的主要是集體,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這兩點講的主要是針對個人。如果勤勞勇敢是外在表現,那麼自強不息就是內在動力。
我認為毛澤東同志講的「兩個務必」十分重要,是我國歷史上巨大成功與慘痛失敗的經驗教訓的深刻總結,是唐朝名臣魏徵所講的「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現代發展。居安思危,在今天,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就是要按客觀規律辦事;戒奢以儉,在今天,要艱苦奮斗,廉潔勤政,心繫人民。
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
什麼叫中國特色?我講:背靠五千多年,堅持「三個面向」。如果不背靠五千多年,不用說五千多年,甚至把這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前仆後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的歷史以及由此沉澱而形成的文化都丟了,數典忘祖,這種民族就失去了靈魂,就會自我埋葬。
中國特色還必須堅持鄧小平同志講的「三個面向」: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一定要面對現實;面向世界,要延拓空間;面向未來,要延拓時間。你不面對現實,不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延拓,你就不能改革開放,你就不能與時俱進,不向先進文化學習就要落後。如果不堅持「三個面向」,就沒有前進動力,一定會為時代所淘汰,再演閉關鎖國的悲劇。
我們堅持「三個面向」,就是要吸收一切先進文化,使中華民族文化能夠與時俱進,在世界上起到本身應該起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高度注重文化。《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的「序言」一開始就明確指出:「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靈魂,集中體現了國家和民族的品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文文化是第一生產力的引路燈、方向舵、動力源、活水源。所以,我們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高度重視中華民族文化,高度重視現代科學技術。我非常贊成這樣一句話:沒有文化自覺,就沒有文化自尊;沒有文化自尊,就沒有民族自尊;沒有民族自尊,就沒有國家自強。所以,文化的自覺是非常重要的。胡錦濤同志2006年4月21日在耶魯大學演講中精闢地指出:「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
我這個人特別喜歡中國古典詩詞,其中有一位詩人我特別喜歡,他就是唐朝的詩人劉禹錫,改革派,不怕打擊,不怕失敗,直面人生,勇於斗爭。他對老年人講「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對新人寄予無限的希望,「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對新生事物,他是支持的,「請君莫奏前朝曲,且聽翻新楊柳枝」;對秋天,他講「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對春天,他講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很多朋友到武漢去都要登黃鶴樓,因為它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我認為上黃鶴樓主要是可以看見大江奔騰而去的雄偉之勢,但長江在武漢不是東去,而是由正南流向正北。大江東去是總趨勢。我們國家社會主義建設就是大江東去,但有曲折,有迴流,有旋渦,有艱險,有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然而大江畢竟是東去,勢不可擋,我相信,在我們黨的領導下,堅持科學發展,充滿必勝信心,深懷憂患意識,萬眾一心,抓住機遇,扎實工作,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前途必定無限美妙!
『伍』 中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是什麼
民族文化是某一民族在長期共同生產生活實踐中產生和創造出來的能夠體現本民族特點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總和。民族文化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
民族文化作為意識形態是一定社會政治、經濟的反映,在階級社會里,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剝削階級的與被剝削階級的兩種文化,反映著兩個對立階級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觀。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具有本民族特點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飲食、衣著、住宅、生產工具屬於物質文化的內容;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屬於精神文化的內容。
民族文化的重要意義
民族文化中蘊含的優秀精神品質可以在經過動態解讀之後,與現代思想相結合,在形成民族精神的過程中起到非常深刻也非常直接的作用。
不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形成的哲學、政治、道德觀念,還是它所創造的音樂、繪畫、書法、舞蹈等藝術作品,或者是它在建築藝術、園林藝術、風俗習慣中所凝結的審美意識等等。
都可以匯聚成人們自身的素養逐漸積淀為民族心理、民族品格,使我們的民族獲得持續不斷的精神力量,而不至於因為精神力量的疲軟或坍塌失去生存與發展的動力。
民族文化中作為其中最具有民族性、最富於藝術特徵的部分,如古典繪畫、古典音樂、古代書法、古典建築等等,不僅包含了我們民族特有的審美觀念、審美表現意識,而且包涵了理解自然,理解人生,明智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許多有益的啟迪。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民族文化
『陸』 中國的名族文化到底指什麼
與文化的定義多種多樣一樣,民族文化的定義也有許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從總的方面來看,不外乎廣義和狹義兩類。 (1)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廣義的民族文化定義即普遍意義上的民族文化定義,是指一個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共同創造並賴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總和。這一成果包括物質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於兩者之間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質方面的成果實質上就是民族在物質生產活動中創造的全部物質產品,以及創造這些物品的手段、工藝、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屬的多種物品,以及製造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裝、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築物、道路、橋梁、通訊設備、勞動工具等等。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觀念性的東西,通常以心理、觀念、理論的形態存在,包括兩個部分,一是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心態、心理、觀念、思想等。如倫理道德、價值標准、宗教信仰等。二是已經理論化對象化的思想理論體系,圓缺即客觀化了的思想。如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顯,是人們反映和確定一定的社會關系並對這些關系進行整合和調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規范體系,包括政權體系、法律法規等。如歷史上少數民族的土司制、寨老頭人制、合款制、各種規約等。又如黨和國家按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少數民族的實際,建立的民族態桐區域自治制度。 (2)狹義的民族文化定義 狹義的民族文化專指民族的精神創造,它著重人的心態部分。其實,人類文化很難將物質創造和精神創造截然分開。所有以物質形態存在的創造物,都凝聚著創造者的觀念、智慧、意志,這些都屬於精神的因素。之所以提出狹義民族文化概念,就是要排除純粹的物化自然世界,集中研究人類自身的心理狀態。因此,狹義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說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經傳承積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質體現的總和, 包括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宗教信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民間工藝等等。 (3)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 在我國,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加快發展,黨和國家不僅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法律法規,還專門成立了管理民族事務的工作部門。為了管理好民族事務特別是民族文化事務,筆者認為有必要從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對民族文化的內涵和范圍進行進一步的明確和細化。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是國務院管理民族事務工作的職能部門,各省、市、自治區也有相應的省級民族事務委員會,在其中都設置了專門管理民族文化事務的文化宣傳司(處),其主要工作任務和職責就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主義文化、藝術、衛生、體育和新聞宣傳事業的發展。由此可知,民族事務工作意義上的民族文化是指少數民族的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生活和地理環境的特點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主要表現形式是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的歌舞戲劇、文學藝術、民族醫葯、傳統體育等。 4、 民族文化與其他相關文化的關系 在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中,「文化」一詞使用相當頻繁,其中有許多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或者內涵相近,或者內容交叉,或者關系密切。在此,就幾個主要的橘閉辯與民族文化相關的概念及其與民族文化的關系進行探討。 (1)國別文化:國別文化是以國家為劃分文化的社會依據,以國家特有的歷史與國情為基礎,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文化。我國的國別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也稱中華文化。由於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所以,中華文化具有多維性的特點,是由境內56個各自特色鮮明的民族文化構成的共同體文化,即多元一體的文化。這種多元一體的文化有二個重要的內涵,這其中也體現了中華文化與民族文化的關系:其一,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互相交流,互相吸納,互相浸透,互相促進,多角度地交融,全方位地契合,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格局;其二,漢民族文化作為主流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歷史發展中,起到了引導、團結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主導作用。 (2)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在我國是指以中華文化為源頭的、中國境內各民族共同創造的、長期歷史發展所積淀的文化,它強調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著這個本源傳承下來的全部文化遺產,是迄今為止中華民族經過篩選、淘汰,不斷豐富又不斷發展的人文精神的總和。民族文化是一個不以時代劃分的、動態的和發展的歷史范疇。民族文化與傳統文化兩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每個民族都因區域和發展程度的差異而形成了自已的傳統文化;第二,任何一種民族傳統文化,在各個歷史時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響,引進和吸納其他民族文化的成分,這些被引進和吸納的外來文化一旦與自身的文化相結合,它便也就成為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第三,民族文化的豐富和發展是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如果離開了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的發展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民族文化就不成其為民族文化,就會失去民族特色,就失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3)主流文化(強勢文化):在同一文化系統中,處於主導地位、決定共同體文化發展方向、起著團結和凝聚其他文化作用的文化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主流文化或者說是強勢文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為,在事物由多種矛盾所構成的矛盾體系裡,各種矛盾力量發展是不平衡的。處於支配地位的、對事物的發展過程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復雜矛盾體系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其他處於從屬地位的非主要矛盾,與主要矛盾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並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在中華文化這個多元一體的共同體文化中,漢族文化毫無疑義地處於主導地位,是主流文化,其他55個少數民族文化處於從屬地位,是非主流文化。漢族文化和民族文化就是主流與非主流關系,就是主要矛盾與非主要矛盾的關系,這種關系是辯證的。第一,由於歷史發展條件和文化本身的結構、功能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民族的文化在發展中,在這一或那一歷史時期,相對而言,有比較昌盛、發達、普及的;也有昌盛、發達、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不會因此而失去其鮮明的民族特色。由於每一種民族文化都是獨特的,所以作為一種價值而言,它們均處於平等的地位,對於這一或那一民族本身說來,都是同樣重要的,對於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第二,在中國歷史上,漢族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以及與這種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始終處於領先地位,這就決定了其文化的發展也處於領先,在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影響、團結和凝聚著各民族的文化。第三,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與漢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相互浸透、相互促進。
『柒』 中國文化象徵是什麼
中國文化象徵包括以下內容:
1、琴
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
2、棋
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3、書(書法、篆刻)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漢字等。
4、畫(繪畫)
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
5、十大名曲
《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
6、十二生肖
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7、傳統文學
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四大名著等。
8、傳統思想
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9、傳統節日
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10、中國戲劇
崑曲、豫劇、湘劇、京劇、皮影戲、越劇、川劇、黃梅戲、京戲臉譜、地方戲等。
(7)中國民族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象徵—中國元素
「中國元素」應分為三部分,第一是中國固有元素:比如中國的領土(包括300萬平方公里的領海),中國的人種,中國的氣候等等;第二是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這個不做累述;第三是中國的現代文化元素:比如北京的奧運精神,中國的航天精神,中國的電影文化,中國著名企業的文化等等。
中國元素——凡是在中華民族融合、演化與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由中國人創造、傳承、反映中國人文精神和民俗心理、具有中國特質的文化成果,都是中國元素,包括有形的物質符號和無形的精神內容,即物質文化元素和精神文化元素。
如思想意識、道德觀念、價值體系、民俗事象、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建築、藝術、科技、法律、倫理等,上至三皇五帝,下到宋元明清,大到故宮長城,小至窗欞門釘。中國傳統文化都是中國元素,但中國元素不全等於中國傳統文化,還包括中國現代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評論員隨筆:中國文化,讓世界看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元素
『捌』 什麼是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的精神紐帶,是民族的靈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精神導向,是推動民族進步發展的智慧動力。
而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科技和經濟力量更是在民族文化熏陶孕育之下成長壯大起來的。中華民族盡管有過無數次改朝換代,內憂外患,但其歷史幾千年延綿不絕,最終浴火重生,如日中天。其根源之一在於悠久、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
中華文化磨礪了民族風骨,洗滌了民族靈魂,反映了時代脈搏,順應了發展規律、延續了民族生命、壯大了民族力量。因此,中華文化綿延千年,經久不衰,理所當然成為世界文化歷史的一朵奇葩。
一個國家,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運,就必須有自己的文化設計,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的文化發展觀。只有實現文化自強,才能實現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強民、文化強國。
當前,文化和經濟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正成為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難以替代的競爭優勢。一個國家,只有當文化體現出比物質和資本更強大的力量時,當經濟發展體現出文化的品格時,這個國家才能進入更高的發展階段。
因此,文化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大;文化的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轉變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增進民生幸福、促進社會和諧,文化都是重要內容和衡量指標。
從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來看,一個多元文化發展的世界格局正逐步形成。而實現中華民族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大復興,必將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助力和鮮明標志。
(8)中國民族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民族文化形成的節日: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參考資料來源:南方網—談談什麼是民族文化?
『玖』 中國傳統文化是什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中華文明演進與融合的民族特徵和特點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總體代表。
中國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及其先民在中國領土上的創造,是中華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展,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而言之,它是不同文化形式所表達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和精神的總稱。
中國傳統文化應首先包括思想、文字和語言,然後是禮樂、射擊、朝廷、書號六大藝術,再是書法、音樂、武術、曲藝、象棋、節慶和生活繁榮產生的民俗。傳統文化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秦時期,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對人、對社會的理解和對社會行為規范的追求——「仁、義、禮、智、信」。儒家學者強調「禮」,追求「禮」,即確立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調整和約束人們的社會行為。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等。古「文」字是指紋理、花紋之意。後來發展為包括美好的言語、思想、行為、待人、處世等表之於外的都稱為「文」。文明一詞就是「文」的延續。「化」是「教化」、「教行」的意思。
『拾』 中國傳統文化的含義
中國傳統文化起源於遠古文化時期的神農氏 時代以前,依據中國歷史大系表順序 ,經歷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炎帝、 黃帝軒轅氏 、堯、舜、禹等時代,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
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0)中國民族文化代表什麼擴展閱讀:
剪紙在中國農村是歷史悠久,並且流傳很廣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剪紙,就是用剪刀將紙剪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如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這種民俗藝術的產生和流傳與中國農村的節日風俗有著密切關系,逢年過節亦或新婚喜慶,常常會貼「囍」這個字,
人們把美麗鮮艷的剪紙貼在雪白的牆上或明亮的玻璃窗上、門上、燈籠上等,節日的氣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濃郁喜慶。剪紙藝術是漢族傳統的民間工藝,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是中國民間藝術中的瑰寶,已成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一種珍藏。
那質朴、生動有趣的藝術造型,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其特點主要表現在空間觀念的二維性,刀味紙感,線條與裝飾,寫意與寓意等許多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