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府文化會館是市級方誌驛站嗎
是。廣府會館位於廣帆備東省湛江市徐聞縣徐城鎮民主路棚純。廣府文化會館方誌驛站位於越秀區正南路錦榮街,以廣州城態和毀廓的歷史變遷為主線,全面展示北京街轄內人文景觀與廣府文化。
B. 廣府文化發源地
南雄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廣府文化配神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化,范圍是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周邊的粵西、粵北部分地區。
南雄珠璣巷。被稱為廣府人的祖居之地,是中國三大尋根地之一,是廣府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中華文化驛站,天下廣府根源」。廣府文化是粵語地區之中的一個地域文化,指廣東珠三角廣州府地區使用粵方言的漢族居民的文燃賣則化,范圍是以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為中心以及周邊的粵西、粵北部分地區。粵語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包括廣東粵西地區的高涼文化和廣西地區的桂系文化。廣府文化形成於廣州府地區,又流行於廣東、香港、澳門、廣西東南部以及海外粵語華人社區。
「廣府」是「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簡稱。「府」在嶺南的設皮棚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晉南北朝所設的廣州都督府,隋唐時期設置總管府和廣州都督府,但都不是行政區劃,所謂「府」也只是官署之稱。宋、元時期的行政區劃上也不存在與「廣府」名稱相關的情況,直到明代開始設廣州府。
廣府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屬於嶺南文化,由中原與江南移民文化所形成,傳承了中原漢文化的精髓,在嶺南文化中影響最大,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廣東漢文化的代表。廣府文化的代表有「廣東音樂」「粵菜」「醒獅」「廣綉」「廣彩」「廣雕」「嶺南畫派」「鑊耳屋」「嶺南園林」「粵劇」「粵曲」等等。
C. 越秀區內的廣府文化有哪些列
谷豐園旅遊渡假山莊(廣州度假村)坑背村古建築群(廣州古都/古城)寶墨園(廣州風景區)大佛寺(廣州寺廟古剎)五仙觀(廣州塔/祠堂)三椏塘(廣州風景區)流溪香雪(廣州風景區)珠江夜遊(廣州旅遊景點其它)中信廣場-大廈(廣州文化廣場)鎮海樓(廣州歷史遺跡)黃金海岸水上樂園(廣州旅遊景點其它)廣州海洋館(廣州展覽館)番禺橫檔島(廣州風景區)二沙島(廣州風景區)大河馬水上世界(廣州風景區)東方樂園(廣州公園)琶洲塔(廣州塔/祠堂)五 岳 殿(廣州歷史遺跡)北 帝 廟(廣州寺廟古剎)殷家莊古村落(廣州歷史遺跡)大丘園農庄(廣州農家/農園)新溫泉風景區(廣州風景區)鍾樓古村落(廣州歷史遺跡)廣 裕 祠(廣州塔/祠堂)黃龍湖省級森林公園(廣州公園)從化仙沐園(廣州溫泉洗浴)從化文峰塔(廣州塔/祠堂)錢崗古村(廣州歷史遺跡)三百洞生態度假區(廣州度假村)大江埔古村(廣州民俗村)碧水灣溫泉度假村(廣州溫泉洗浴)石門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公園)從化溫山友泉風景區(廣州溫泉洗浴)風雲嶺公園(廣州公園)從化「荔枝王」(廣州旅遊景點其它)蓄能水電廠旅遊度假區(廣州度假村)叢林瀑布穀漂流(廣州漂流)天湖旅遊風景區(廣州風景區)從化北回歸線標志塔(廣州歷史遺跡)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廣州公園)坳頭光布圍龍屋(廣州歷史遺跡)蕉石嶺森林公園(廣州公園)荔枝溝漂流(廣州漂流)仙村國際高爾夫球場(廣州高爾夫球場)南山古勝風景區(廣州風景區)何仙姑景區(廣州寺廟古剎)正果佛岩(廣州歷史遺跡)鳳台攬勝(廣州公園)大封山森林公園(廣州公園)廣州荔湖高爾夫球場(廣州高爾夫球場)谷豐園旅遊度假山莊(廣州度假村)增城盈園(廣州公園)增城荔枝文化村(廣州民俗村)廣州南華高爾夫球場(廣州高爾夫球場)白水寨風景區(廣州風景區)正果佛爺寺(廣州歷史遺跡)古海遺蹤(廣州歷史遺跡)瓜嶺古村落(廣州民俗村)畲族風情村(廣州民俗村)增城廣場(廣州文化廣場)高灘溫泉(廣州溫泉洗浴)高埔廣府民居(廣鎮橋州歷史遺跡)裕達隆花園(廣州公園)增城紫雲山莊(廣州旅遊景點其它)百花山莊度假村(廣州度假村)雁塔公園(廣州公園)掛綠廣場(廣州文化廣場)東湖公園(廣州公園)玄帝古廟(廣州寺廟古剎)北帝古廟(廣州寺廟古剎)華峰寺(廣州寺廟古剎)蘿崗香雪公園(廣州公園)水西古村(廣州民俗村)丹水坑風景區(廣州風景區)天鹿湖森林公園(廣州公園)南沙天後宮(廣州寺廟古剎)海福休閑度假農庄(廣州農家/農園)萬頃沙原野庄園(廣州風景區)百萬葵園(廣州風景區)黃閣麥家祠(廣州塔/祠堂)上下橫檔島及炮台(廣州歷史遺跡)蒲洲花園(廣州園林)大虎島(廣州島嶼)南沙大酒店(廣州飯店酒樓)橫瀝生態旅遊度假農庄逗旅槐(廣州農家/農園)大山乸公園(廣州公園)南沙高爾夫球場(廣州高爾夫球場)濕地公園(廣州公園)龍穴島(廣州旅遊景點其它)大角山海濱公園(廣州公園)秀全公園(廣州公園)九龍湖度假村(廣州度假村)盤古王公園(廣州公園)梯面山水旅遊鎮(廣州風景區)王子山森林公園(廣州公園)飛達音響(廣州旅遊景點其它)規模宏大的汽車工業城(廣州旅遊景點其它)盆景之鄉(廣州旅遊景點其它)中國皮具之都-獅嶺(廣州旅遊景點其它)南航碧花園(廣州度假村)南方花卉交易中心(廣州旅遊景點其它)花都廣場(廣州文化廣場)花都人民公園(廣州公園)雅寶新城(廣州度假村)洪秀全故居(廣州名人故居)楊荷荔枝園(廣州農家/農園)芙蓉度假區(廣州度假村)資政大夫祠(廣州塔/祠堂)道教活動中心圓玄道觀(廣州宗教聖地)市橋南區公園(廣州公園)番禺花花世界(廣州展覽館)鍾村原野庄園(廣州農家/農園)瑤池花雨渡假村(廣州度假村)番禺化龍農業大觀園(廣州園林)利泰瀑布游覽區(廣州風景區)番禺石樓千年古村(廣州古都/古城)番禺城北公園(廣州公園)番禺博物館(廣州博物館)長隆歡樂世界(廣州游樂場)騎士堡馬術俱樂部(廣州練馬場)香江野生動物世界(廣州動物園)番禺星海公園(廣州公園)祈福農庄(廣州農家/農園)麗江明珠歌劇院(廣州歌劇院)沙灣留耕堂(廣州塔/祠堂)寶墨園(廣州園林)蓮花山旅遊區(廣州山川)廣州鱷魚公園(廣州公園)大夫山森林公園(廣州公園)餘蔭山房(廣州園林)茅崗鶴林(廣州自然保護區)牛山炮台公園(廣州公園)黃埔軍校舊址(廣州歷史遺跡)橫沙書香街(廣州著名街道)南灣村(廣州民俗村)黃埔工業覽勝(廣州建築設施
D. 廣府文化有哪些短一點
廣府文化是指以廣州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為通行范圍的粵語文化,它從屬於嶺南文化,在嶺南文化中個性最鮮明、影響最大。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
E. 梧州距離珠三角很遠,為何當地卻是廣府文化發源地
在廣東和廣西之間有一座「特殊」的城市,屬於廣西,但是城市建築風格,人們的生活習慣、語言、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卻更像廣東,老百姓說粵語,吃粵菜,顯得與廣西「格格不入」。
正是漢武帝的這一策略,讓梧州在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使兩廣地區融入了漢文化核心,形成了由梧州發源的嶺南文化。不過,歷史終究「拋棄」了梧州,東漢末年,兩廣的政治經濟中心就又回到了更靠海的廣州地區,不過嶺南文化卻以梧州為中心向廣西其它地區擴散,加速了廣西的文明進程。
從明朝開始,處於發展經濟的考慮,梧州被劃入了廣西,也就是說梧州屬於廣東長達一千多年,這也是時至今日梧州人覺得自己是「廣東人」的原因,那份感情太深厚了,難以割捨。所以梧州的語言文化、生活習俗都是和廣東一樣的。
食在梧州的說法由來已久,梧州人的飲食,粵味極濃,講究色、香、味。梧州人喝早茶的習慣最像廣東,梧州茶市以早晨為主,也有午、晚間茶市的。從三四十年代以來,茶市還備茶點供應,茶點以各類包點、糕點和燒麥為主,兼營其它,酒樓飯館用餐之前,必先上茶,飯後亦上茶供飲、漱。
騎樓是兩廣地區很常見的建築,梧州的騎樓街保存最完好,被譽為「中國騎樓博物城」,是梧州最有特色的歷史建築,現存騎樓街道有二十二條,總長七公里,騎樓建築五百六十多幢,最長的一條騎樓街兩千多米。騎樓街是梧州這座「百年商埠」的歷史見證。
F. 廣府文化有哪些
廣府文化在各個領域中常被作為粵文化的代稱。如廣州話稱為「粵語」,廣州方言歌統稱為「粵謳」;廣州戲劇音樂分別稱為「粵劇」、「粵曲」、「廣東音樂」。
廣東飲食文化體系中雖有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之分,但「粵菜」常用以指廣州菜;廣州工藝品的重要品類被稱為「粵綉」、「廣彩」、「廣雕」等。
1、節俗婚嫁
在節日習俗上,既有對中原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其地方的特色。在廣州,有除夕花市。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至今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番禺的飄色游藝活動,珠江三角洲各地的生菜會(取發財之諧音)、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日娘誕、盤古王母誕、魚花誕、田了節、龍母誕等,內容多與祭祀本地神仙以及發財致富、出航平安等主題有關。
反映了廣東風俗文化的深層結構的品格。婚姻習俗上,舊時既接受了漢族的封建婚姻制度,在廣州及珠江三角洲城鄉,還存在不落夫家和自梳女的風俗,前者保留古越族遺風,女子出嫁後,除了年節、慶賀、弔唁等紅白喜事以外,一般不回娘家,而長住夫家。
後者是一些女子為了獨立謀生和擺脫封建婚姻的束縛而宣布自梳,終生不嫁。這種婚俗,既是古老婚俗的變異,又具有個性解放的色彩。建國後。
2、飲食風俗
廣州的飲食文化享譽海內外。粵菜是我國的四大菜系之一,其特點是善於在模仿中創新,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做工考究,講究「鑊氣」,注重形象,品種繁多,五味俱全,濃淡適宜。
粵菜善於博採眾長,根據廣州的氣候、物產條件進行改造,體現了嶺南文化融通善變的韻味。粵菜中,飛禽走獸、山珍海味、野菜山花,皆可入餚。
著名的「龍虎鬥」、「菊花三蛇羹」、「上湯燜禾花雀」、「紅燒果子狸」、「瓦缽燉禾蟲」、「開煲狗肉」、「粗鹽焗乳鴿」,成為公認的美味佳餚。
雞的菜款既多又可口,更顯粵菜的製作功夫。廣式飲菜,興起於19世紀末的廣州,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大眾化茶樓興起,漸而蔚成風習,擴展至珠江三角洲城鎮及西、北江流域沿江城鎮。
茶樓的點心精美而又豐富,常見的如蛋撻、蛋盞、蛋散、干蒸、燒買以及各類粥品。改革開放以後,引進許多西點,使食品更為新潮、精美。
3、戲曲音樂
粵劇以粵方言演唱,是廣東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粵劇是由多種外來戲曲聲腔和本地土戲、民間說唱藝術不斷融合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以後又在伴奏樂器上大膽採用了一些西洋樂器,大大
增強了烘托唱腔和戲劇動作的效果。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著名粵劇演員有被稱為「粵劇四大家」的薛覺先、馬師曾、白駒榮、廖俠懷等。紅線女所創的「紅腔」近半個世紀以來影響最大。以粵語演唱的曲藝品種,有粵曲、木魚歌、龍舟歌、南音和粵謳等。
廣東音樂是產生、流傳和發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以及粵西廣府方言區的純器樂演奏的民間音樂。
19世紀60年代起,嚴老烈等代表性人物,運用帶規律性的使用裝飾音和「加花」的旋律發展法創作改編出《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餓馬搖鈴》、《雨打芭蕉》等有獨特風格和地方色彩的著名樂曲,標志著廣東音樂作為樂種的形成。佛山是「南國紅豆」粵劇的發源地。
4、美術工藝
廣東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風格獨特,技法紛呈,求新求變。其代表人物有:南海林良的寫意花鳥,東莞張穆著稱畫馬,新會高儼擅長山水,順德黎簡詩書畫皆絕,順德蘇六朋、蘇仁山尤擅人物,番禺居巢、居廉工花卉草蟲,重視取法自然,創造了「撞水」、「撞彩」技法。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其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主張以倡導藝術革命,建立現代國畫為宗旨;以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為途徑;以形種兼備、雅俗共賞為審美標准;以兼工帶寫,彩墨並重為藝術手法。
獨樹一幟,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美術流派。現代,繼承和發展這一畫派藝術的,有方人定、黎雄才、關山月、趙少昴、楊善深等。廣府民系的工藝美術,品類繁多,有的在國內外享有崇高的聲譽。如肇慶端硯;廣州的象牙雕刻、玉器、紅木傢具、積金彩瓷、朱義盛首飾和廣綉等。
佛山陶瓷、木版年畫、剪紙、金銀銅錫箔、染色紙、獅頭、彩扎燈色;新會葵扇;東莞和南海煙花炮竹以及各地在建築裝飾中的木雕、泥塑、灰塑、磚雕等,其中以端硯、粵綉、雕刻、陶瓷最具特色。佛山是中國南派武術的主要發源地,是南獅的發源地。
(6)廣府文化在哪些城市擴展閱讀
歷史是一塊時間琥珀。透過這塊琥珀,照見廣州2200多年的建城史,照見廣州燦若星河的歷史文化。南越王墓博物館,封存著南越國的歷史;黃埔古港,見證了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滄桑;南海神廟,書寫了一部中外海上貿易史。
西關大屋,廣州傳統建築瑰寶,映射出昔日榮光;廣州騎樓,承載了一個時代的情懷;廣州沙面,記錄下廣州近代史與租界史……物質文化遺產舉不勝舉、千姿百態。
食在廣州,膾不厭細,體現廣府文化融通應變;粵劇藝術,美輪美奐,堪稱嶺南文化一朵奇葩;廣東音樂,自成一格,兼具傳統性與開放性;嶺南畫派,求新求變,重在折衷中西、融會古今;精彩廣綉,形象傳神,追求紋理清晰、色澤富麗……非物質文化遺產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廣州是一塊文化福地,廣府文化在這里孕育、嶺南文化在這里厚重、中外文化在這里交融,成就廣州歷史文化之博大精深,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廣州人。
G. 廣府文化的文化溯源
要了解廣府文化,先要弄清廣府民系。了解了廣府民系,則粵方言的形成與覆蓋的理據就不難明白了。有兩個古嶺南的戰斗故事,可助我們了解廣府民系分布地區古代社會的變化。
一個是秦軍統帥屠睢(sui) 死於南越族人的游擊戰中,另一個是趙佗為完成南越國統一大業而巧設美男計。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統帥,率領50萬大軍兵分五路,向五嶺之南進軍。其中一軍駐扎在余干(今江西余干),一軍扼守南野(今江西南康),一軍守鐔城之嶺(今廣西桂北越城嶺),一軍占據九疑要塞(今湖南寧遠境內),還有一軍「處番禺之都」(今都龐嶺附近,屬連縣)」(「處番禺之都」之意爭論不休,今從「五百里為都」之意。參見《廣州文博》l993~1995集刊李龍章《番禺城始建年代及相關問題探討》。)。在強大的秦軍進攻下,力量分散的百越各小國只好退出部落聚居地,躲入密林深谷之中打游擊。屠睢攻佔番禺後,急於推行暴秦的各項制度,以為可以壓服越族人。但是越族人,不肯屈服於秦軍的暴力,同心驅逐外敵,他們利用熟悉地形、善於水戰與爬山設伏的長處,白天隱伏於山林之中,晚上四齣偷襲中的西甌族人還發動了一次大攻擊,殺得秦軍屍橫遍野,並擊斃其統帥屠睢。這故事顯示了嶺南原住民的剛強善戰與不屈服於暴力的本根文化。明末清初「嶺南三大家」之一的陳恭尹有詩句雲,「五嶺水浮天。」(《九日登鎮海樓》),可借來形容古越族人所處的地理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還是百越族的世界,廣東的青銅時代始於商末西周,但廣東當代出土的這一時期的青銅器文物僅有5件,不過,出土的戰國時期青銅器卻達1000多件,其中,不少還是本地鑄造的。由此可見戰國時嶺南百越族的生產力已有一定的發展。先秦時,嶺南的番禺、肇慶、羅定、清遠、四會、廣寧、揭陽等地,已有越族的「小國」,如稱為番禺、縛婁,陽禺等市鎮型小國。這些「小國」是部落聯盟發展的結果,雖然並沒有在嶺南建起一個統一國家政權,但已是貿易商品的最初集散地。嶺北楚國商人也常來此貿易,出現語言交流現象,因此成熟後的粵語也還帶有一些楚音。那時,番禺的珠璣、翡翠、犀角、象牙等名貴商品,已揚名中原。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既想擴大領土,也垂涎番禺的名貴商品,遂出兵嶺南。屠睢身亡後,秦軍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百越族人也奈何不得強大的秦軍,雙方僵持不下,形成「秦軍三年不解甲弛彎」之勢。起初嶺北到嶺南的交通不暢,影響著秦軍的給養。後來,秦將監祿(一說監為官銜,名旦祥史祿)率工兵在海陽山開鑿一條水道,連通了湘江與灕江,民間稱為秦鑿渠,也稱零渠(唐代時改稱靈渠)。於是,糧草可以從嶺北水運至嶺南,解決了秦軍給養問題,使秦軍得以打持久戰。後來,秦始皇派任囂為統帥,率領趙佗等將領,出動樓船沿秦鑿渠南攻百越。水軍參戰,增強了秦軍的戰斗模悄搏力,加上任囂、趙佗步步為營的同時,善於安撫越族人,恩威並用之下,終於逐漸平定了越族的反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統一了嶺南,設置南海、象、桂林三郡。其中的南海郡,相當於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南海尉任囂在郡治番禺築城,世稱任囂城,這就是廣州建城之始。
任囂、趙佗率軍南下之時,秦皇已命一批遊民。商人隨軍移民;統一嶺南後,秦守軍號稱50萬;設南海郡的次年,秦又發配一批罪人到南海郡建屋築城;秦二世元年(前209),趙佗上書皇帝,奏請撥3萬名無夫家的女性來南海郡為士卒補衣和照顧生活,秦二世撥給1.5萬名女性,這一系列舉措,使南海郡的「中縣人」(漢族人)大大增加。他們帶來了中原文化,也帶來中原的先進生產工具與技術,大大促進了南海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任囂、趙佗採取民族和睦政策,使漢、越民族融洽相處。古越族土著語言屬壯侗語系,由於交流的需要,土著語言逐漸吸收古漢語,出現雛型粵語。任囂任南海尉時,趙佗任龍川令。他們經營南海運薯郡數年後,中原反抗暴秦苛政的義軍四起。任囂看到秦失人心、早晚覆滅的形勢,也看到嶺南有擁兵自重的有利地勢,便萌發割據之心。無奈病魔不許他再稱雄,他只好把希望寄託到心腹將領趙佗身上。任囂病危之際,委託趙佗代理南海尉一職,並把割據嶺南的計劃告訴他,希望他不要錯過機會,趙佗欣然受命。趙佗(一些古籍寫作趙他)原籍巨鹿郡東垣縣(今河北真定),他不但有治軍之才,也有治政之才。任囂逝世後,他首先令橫浦、陽山、湟溪等五嶺關隘的守軍塞絕通嶺北的通道,以防北兵南來。接著,清洗不聽號令的秦朝官吏,安插親信擔任重要職務,為稱王立國奠定基礎。 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建立漢朝,暴秦終於退下歷史舞台。次年,趙佗發兵進攻桂林、象兩郡,趙佗巧設美男計的傳說,說明他進攻時發生過激烈的對抗。那時,西甌駱裸國之主「後蜀王子」自稱「安陽王」,手下有一位「神人」輔佐。傳說這位神人名皋通,製作了一張神弩,一發能殺300人!這種神奇武器令趙軍連吃敗仗,於是趙佗暗派太子始潛入安陽王宮。由於太子始生得一表人才,又能言善辯,遂使安陽王之女媚珠芳心大悅。為了討太子始的歡心,媚珠竟盜出神弩,交給太子始毀掉,趙儂遂得擊潰安陽王。這個傳說不能說絕對真實,但也說明了趙佗平定嶺南並非輕而易舉。趙佗通過武力進攻與拉攏越族首領等計,終於使大多數越族部落歸心。他又把象郡分為交趾、九真二郡,任用友好的越族首領為長官,把原來的嶺南三郡牢牢控制於掌中。從此,嶺南出現安定的局面。公元前204年左右,趙佗自稱南越王,建南越國,在國都番禺擴建任囂城,史稱趙佗城或越城。1997年,在廣州中山四路原市文化局的地下揭出南越國御苑遺址,震動國內外。專家們推測,南越國宮苑的中心在今廣州兒童公園范圍內。南越國初創時,其統治范圍是:北界西起今廣西三江、龍勝縣南境,經興安嚴關、恭城、賀縣,歷廣東連山、陽山、樂昌、南雄等縣一段,再折向南經連平、和平、蕉嶺;東界從福建永定、平和、漳浦等地到達南海;西界為今廣西環江、河池、東蘭、巴馬、百色、德保,與夜郎、句町等國接壤;南界到今越南中部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國都番禺處於東、西、北三江交匯之處,航運已有一定發展,成為犀、象,毒冒,珠璣、果布等商品雲集的都會,引來不少客商,語言交流增加,促使雛型粵語進一步變化。由於越族人多,居於南越國也只得入鄉隨俗。趙佗對越俗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對服裝,習慣卻聽其自然變化,如漢高祖為與趙佗結好,派陸賈南來作說客,趙佗接見他時穿越俗服裝,束發插椎。席地交股而坐。趙佗除了帶頭與越俗同化外,還大力提倡漢越通婚,趙家與越族名門呂家結為秦晉之好,融洽了漢越關系。他還推廣漢族的語言文字,使漢文化在國中佔了重要地位,越族語言因而更加與漢語融合,雛型粵語得以進一步發展。後來,對中縣人有較強抗拒心理的部分越族人向西江流域或西南方的茂名、徐聞、合浦,乃至廣西遷移,使粵語地域有所擴大。趙佗推行友好睦鄰的政策,對漢朝,只有幾年關系不好,其他時間皆友好往來。
趙佗於公元前196年臣服於漢朝,使漢越貿易合法化,中原地區獲得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也得到中原提供的農業生產必需品,如鐵器工具及馬、牛、羊等牲畜。後來呂後執政時,歧視南越,斷絕供給南越生產必需品。趙佗一怒之下於呂後五年(前183)自尊為「南越武帝」,發兵攻打長沙,呂後便派兵攻打南越,卻攻不進嶺南。呂後死後,漢文帝再派陸賈南來,與趙佗盡歡而別,陸賈還朝時,趙佗進貢了一批珍品給漢文帝。托陸賈帶回的趙佗《報文帝書》是見於典籍最早的嶺南文學作品,此後,嶺南與中原的政治、經濟聯系再次增強,使嶺南的經濟順利發展。趙佗活了一百餘歲,南越國歷五主,到漢元鼎六年(前111年),終為漢朝所滅。漢滅南越國後,在嶺南設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九真、交趾、日南、珠崖、儋耳等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設交趾部統轄上述9郡,交趾部的治所設於廣信(廣信,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史家認為,廣信之名寓「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廣信位於嶺南腹心之地,地處灕江、賀江、西江交匯之口,扼水陸要沖,故為漢代所重視。此後,廣信作為嶺南的政治、文化中心,發展了300餘年,其對粵語的發展是頗有影響的。秦鑿靈渠把湘江與灕江溝通,從而成了中原漢人進入嶺南歷史上第一條水上主要通道,而由灕江轉入西江到嶺南,必先進入廣信一帶。秦統一嶺南後,廣信一帶已有不少秦守軍駐守,此處扼西江咽喉,沿江東向可達番禺,溯江向西可達南寧,乃戰略要地。因此,漢族移民也大批居於此地,加速此地的開發。在漢代,廣信也出現了幾位學問家,如陳欽、陳元父於及士燮等。古籍載,交趾太守士燮的威望可媲美南越王趙佗,可見其影響之大。因此說,廣信一帶的百姓在粵語發展過程中,是曾起了一定作用的,今日的西江流域兩岸縣市的粵語,與珠江三角洲的粵語語音,語匯比較一致,也可證明這個結論。(參見葉國泉、羅康寧:《粵語源流考》,載《語言研究》1995年第一期。)不過,也不能說粵語形成於廣信一帶,因為西漢惠帝時,入仕朝廷的番禺人張買。「能為越謳,時切諫諷」,可見西漢時番禺也流行越(粵)語。西漢時南海郡治所仍在番禺,南海郡轄番禺,中宿(今清遠)、四會、博羅、龍川、揭陽6縣(東漢時增加增城),東漢獻帝建安八年(203年),交趾部改稱交州,州治仍在廣信。建安十六年(211年),交州刺史步騭到番禺視察時,認為番禺農業、商業發達,地勢更有利於發展,故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遷交州治所到番禺。粵語的發展成熟便主要在廣州一帶。 晉代,大批中原人南遷嶺南,也把中原的漢語帶到嶺南。至唐代,有詩人詠道: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唐代,商業的交流在番禺一帶更盛,還有官員被貶到嶺南,皆使粵語吸收了不少中原語音。與此同時,粵語在發展過程中變得更規范化與書面化,形成比較獨立的語言體系。今日的粵語還保留著不少中古時代的漢語語音,且看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朗讀此詩,廣州話比普通話更押韻。因為,深、心、金、簪這四字粵語音同韻,而普通話現代語音中卻不同韻。另外,「家書抵萬金」的「抵」字,廣州人一讀已知是「值得」之意,但北方人一般不理解。這是因為粵語保留了部分中古音與古詞彙。粵語還保留了古四聲,故廣州人學起近體詩聲韻時也較容易掌握。唐末宋初,粵語己成為一個獨特的語系,「自立門戶」,較少吸收中原語言了。在構詞、語法、讀音等方面,也都成熟起來,其語音、詞彙,大體已奠定了現代粵語的基礎。宋代的粵語,已與北方漢語語音相距甚遠了,廣州與珠江三角洲一帶,也成了粵語流通區域的主體。元代,雖有大批隨宋末小朝廷南下的官民留居廣州地區,帶來不少北方語言,但己產生不了多少作用,明代,粵語已與現代粵語大體相同,清至民國,由於與外國人交往增多,粵語中也吸收了一些外來語。
隨著廣府人出國及遷居港澳者增多,粵語的影響更加擴大。在長期的發展中,粵方言成為漢語方言七大支系之一(另六大支系是: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閩方言、客方言、贛方言)。當代學者認為,廣東境內的粵方言可以分為幾個片:一、廣府片,主要分布在廣州、佛山、南海、番禺、順德、三水、花縣(今花都)、從化、增城、清遠,龍門、佛岡、東莞、寶安、深圳、中山、珠海、肇慶、高要、高明、新興、雲浮、英德等縣市,韶關、曲江、樂昌等縣市的城區,以及香港、澳門也屬這一片,總計廣府片人口約2000萬。二、高廉片,主要分布在陽江、陽春、茂名、高州、電白、信宜、化州、湛江、吳川、遂溪等縣市,人口約500萬。三、羅廣片,主要分布在四會、羅定、德慶、廣寧、懷集、封開、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人口約700萬。四、四邑片,主要分布在鶴山、江門、新會、恩平、開平、台山、斗門等縣市,人口約400萬。合計今廣東省使用粵語人數在3800萬左右。此外,廣西的梧州、蒼梧、賀縣、南寧、邕寧、崇左、寧明、橫縣、桂平、平南、玉林、北流、容縣、岑溪,藤縣、蒙山、貴縣、昭平、博白、欽州、合浦、浦北、靈山、防城、北海等縣市也使用粵語,人口約1300萬。海南省的石碌、八所、三亞、白駢,陵水、鶯歌海等地的廠礦、林場、鹽場等企業單位多流通粵語,儋州話也可歸入粵語系統,合計使用粵語人口約幾十萬。還有南北美洲、大洋洲、東南亞、歐洲、非洲不少華僑、華人也使用粵語,人口約1500~2000萬之間。總計起來,全世界使用粵語人數約有7000萬!(見李新魁《廣東的方言》,廣東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在粵語各個片之間,乃至各方言點之間,在語言方面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近代一兩百年來,廣東省省會所在地廣州的語音,成為粵語區各地的標准音,廣義的廣州話是指粵方言(粵語),狹義的廣州話則指作為標准音的廣州市所使用的語言。粵語的形成與覆蓋大致如上述。但廣府民系的「廣府」怎樣解釋?這是因為唐代對廣州一帶已有「廣府」之稱,而明清更有以廣州為治所的廣州府,廣州府人簡稱廣府人。廣府民系的人口組合是怎樣的呢?學者認為,嶺南三大民系——廣府民系、福佬民系、客家民系,其人口組合大致在宋元之際形成,雖同屬嶺南漢族居民,但也有不同的文化特徵。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口的遷徙,不要說當代,就是在明清,廣府民系地區的人民已非一定是古嶺南人的後裔了,特別是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的城市中,絕大部分是兩晉兩宋移民的後裔。查看珠三角地區的族譜,姓氏都記載其先祖在南雄珠璣巷南遷到珠三角地區。他們生活於廣府民系地區之中,成了廣府人,潛移默化地受了地域文化的影響,又為廣府文化的發展作出了不少貢獻。 廣府人崇尚「英雄莫問出處」一語,一般只重實干成效,不喜歡炫耀出身,資歷(這就是廣府文化大眾性的體現)。因此,要深究廣府民系居民的先祖分類比率,其實是不可能的。
H. 廣府文化是珠三角本土傳統文化,這個文化有什麼特色
珠三角廣府文化的特色
三、南雄珠璣,認同標記
廣府民系是嶺南三大民系中最早形成的民系,也是中原漢族南下移民與本土居民融匯時間最長、融匯形式最多,構成最復雜的民系。各個區域的廣府文化與粵方言一樣,共性突出,個性鮮明。珠江三角洲是以廣府民系為主體族群的區域,該區域的廣府民系較其他區域的廣府民系而言,有著較強的區域文化認同感,大多數人均為「珠璣後裔」,有共同的發祥地--南雄珠璣巷。細分析,主因有二。
1.珠三角廣府民系的構成
唐宋以後,南下移民多取道粵北大庾嶺梅關新道,南雄珠璣巷成了南遷移民的聚居地及轉散珠三角及其他地區的中轉地。宋代,移民中江南籍比重大增,因而,珠三角的粵方言,吳語痕跡較明顯。據《珠璣巷民族南遷記》的記載,分布在珠三角廣府人的211個氏族中,有191個氏族是從南雄遷入的,而其中又有187個是宋代經南雄遷入的,佔了總數的98%。這種特定的民系構成,使珠三角廣府民系易於有共同的文化認同。
2.珠三角的發展史
宋以降,珠江三角洲的開發蓬勃發展,並漸具規模。至明代,珠江三角洲已成為嶺南著名的糧食和多種經濟作物的生產基地,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基塘農業模式,建立了多層次的農業經濟架構。依託著廣州這個世界貿易大港,建立了活躍的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市場。明代後期,珠江三角洲的農業生產商品化傾向日益明顯,成為嶺南最活躍、最具商品意識,最富有反傳統精神的地區。以廣府人為主的「廣幫商人」,清中期便馳名全國。從19世紀末葉,廣東近代工業的新興產業,主要從珠江三角洲一帶興起。崇尚興辦實業,是廣府文化有別於客家、潮汕兩大民系文化最大的特徵之一。經濟發達推動了文化的興盛,自宋代以來,珠江三角洲人文薈萃,工農商並舉,迎來了廣府文化發展的又一個高潮。
可見,「南雄珠璣巷」,是特定的歷史與特定的民系構成衍生而成的文化認同標記,有著極強的凝聚力。 宋代是嶺南迅速崛起的朝代,也是廣府民系形成的重要階段,宋以後,珠三角地區領先嶺南地區的發展,影響全國,並成為著名的僑鄉,「珠璣後裔」遍布世界各地。「南雄珠璣巷」,成為海內外廣府人的尋根祖地,珠三角地區的廣府文化成為廣府文化以及嶺南文化的代表,省城的廣州文化成為主導,廣州話成為粵方言的標准語,並最終成為跨國界的語言,「2008年正式被聯合國定義為語言,幷且認定為日常生活中主要運用的五種語言之一(LeadingLanguagesindailyuse),僅次於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MandarinChinese)。」便不難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