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紅山文化和吳越文明哪個更先進

紅山文化和吳越文明哪個更先進

發布時間:2023-05-24 15:50:49

『壹』 紅山文化論文

紅山 文化 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其中遼河流域是其發祥地。下文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紅山文化論文的 範文 ,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紅山文化論文篇1

淺談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

摘要:紅山文化玉器是西遼河流域史前玉文化發展到鼎盛階段的代表,在這一時期玉器的製作工藝也日漸成熟完善。紅山的先民們在製作玉器方面已能成熟掌握切割、琢磨、圓雕、 浮雕 、透雕等基本 方法 ,同時還能成熟運用雙面雕、鑽孔、掏膛、鏤空、線刻、拋光及裝飾技巧。根據玉器結構及其表面所保留的加工痕跡考察。紅山文化玉器在切割和雕琢中運用了旋轉性工具――砣具。這一通過砣片旋轉研磨進行加工製作的工藝,即使在今天仍被普遍運用,是製作玉器的一個重要工具。

關鍵詞: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砣機

紅山文化玉器古玉屬於東北玉系統,質地為陽起石或透閃石,硬度較大,在當時沒有如現在一樣的高硬度金屬工具的條件下,加工如此堅硬的石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現代加工玉器的主要手段是碾玉,即將金剛石放在旋轉的砣上,利用摩擦力使其成型,然後琢磨,爾後才可成玉器,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在玉器的製作過程中,碾磨和琢磨是不可缺少的製作過程。所謂碾磨又叫“光亮”、“拋光”,是用紫膠、木、葫蘆、牛皮及銅制的鏈子,磨玉器的粗糙部位,使其平整。並通過應用氧化烙等一些化學粉劑原料作介質,使玉器顯露出光潔、溫潤和晶瑩的質地。琢磨也是加工玉器的重要手段。因為玉石特別堅硬,必須用鐵制圓盤――砣為工具,以水和金剛砂為介質,經過鍘、沖、壓、勾等工藝一點一點地琢磨而成。制玉工藝品最早是源自石工藝之中的,並且承襲了磨製石器工藝,是隨著玉、石的分化逐步演化而來的,但是應晚於玉石的分化,如果玉石分化是從舊石器時期人們選擇石料開始的話,那麼制玉工藝與炻器工藝分化就應該從新石器時代磨製炻器開始。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工藝主要有直接打擊法、砸擊法、間接打擊法三種,與制玉工藝聯系較少。“磨製工藝,是把炻器表面磨光、磨出刃鋒,並把石材磨製成型,這在炻器的製作上無疑是一項重大的進步。”①磨製石器工藝過程:

(1)切割。將石材打制或切割成一定形狀的粗坯,在扁平的石材上加沙蘸水,用木片壓擦,從兩面切成溝狀,然後切斷。

(2)研磨。放在大的砥石上加水磨,磨光滑。

(3)鑽孔。用石鑽、骨錐、木桿或竹管加沙蘸水在石器的上部磨透打鑽。可見,磨製石器工藝是通過切割、打磨、鑽孔三種工已藝完成的。這三種工藝完全被早期制玉工藝沿襲下來,在這一時期玉石分化也已經完成。制玉與制石工藝雖已開始分化,但並未完全脫離,這很可能是由於石玉匠還同在一個作坊內工作的緣故。紅山文化有大量玉器出土,這些玉器體現了紅山文化的先民們已經掌握了高超的玉器製作工藝。

玉器製作步驟主要包括:

(1)切割成材。紅山文化的先民們製作玉器的過程中普遍使用切割成材技術,使器物大致具備要加工的形狀,經過切割後形成玉材,形狀已基本規則整齊。

(2)打磨加工。紅山文化先民們在製作玉器的過程中一般不直接利用切割成材的玉料,而是將玉料進行近一步加工,使邊緣稜角變得圓潤光滑,把平面加工出弧度。

(3)鑽孔。紅山文化時期,先民們已熟練掌握了管鑽孔技術,並且在鑽孔後還要對孔邊緣鋒利的楞進行打磨和處理,使鑽的孔既規整又達到圓潤光滑的效果。

(4)施加文飾。紅山文化出土的玉器大部分都有文飾,對玉器施加文飾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刻線和研磨。刻線一般用來表現動物的頭部和鳥的羽翼。

紅山文化玉器上的另一種裝飾是在玉器表面磨出一種很淺的瓦溝狀文飾。這種紋飾主要用於對較薄片狀的玉器如勾雲形玉佩、玉璧飾等進行裝飾。由於瓦溝狀紋具有深線起伏隨形體而變化及瓦溝的深線、寬度勻稱的特點,並且它能隨著光線照射度的變化和器物的擺動時隱時現,所以更宜表現玉器的層次感和立體感。

雖然制玉工藝與制石工藝在製作上有很大的相同之處,但兩者也存在著一個明顯的區別,既拋光工藝。如前所述,磨製玉器大多都會運用拋光工藝,使玉器表面比炻器細膩整潔。制玉工藝從制石工藝中分離出來是由於制玉工具砣機的出現,這一新式工具的誕生給制玉工藝帶來了一場空前的革命。

紅山玉器的製作工具主要是砣機。砣機即磨玉機,明代人稱之為“琢玉機”,清朝時被稱作是“水凳”。在玉器製作的整個過程中,琢玉的工具砣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是制玉工具中最重要的得力工具,這一工具將制玉工藝推向琢磨玉器的嶄新階段,它標志著制玉工藝徹底從制石工藝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工藝。

紅山文化玉器中以砣成形的有勾雲形器、扉楞、孔、刃狀邊、勾形飾。如玉龍,高26厘米,斷面直徑2.3至2.9厘米,板材30×28×2,其底面積840平方厘米,厚2厘米。②“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緊閉,鼻端截平,端面近橢圓形,以對稱的兩個圓洞作為鼻孔。龍眼突起呈梭形,前面圓而起棱,眼尾細長上翹”,這些只有用陀機才能做到。砣機是在什麼時候被發明的,這是我國玉器史上長期爭論並且很難統一的一個問題。

如國內趙汝珍認為砣磯發明於原始社會:“至唐虞之時用玉尤為繁多,制玉亦見精良,改用陀磨而不全用手工藝矣。”③夏商周時期出現青銅砣機,是一種跪式結構,高約30至50厘米,一手拉動弓弦轉動,另一手拖玉琢磨,所謂玉人就是坐在砣機前托玉蘸調水沙磨玉的人。秦漢至南北朝時期製造出鐵制砣機,並出現了專司砣機轉動的輔助工人。由幾人共同操作完成磨玉工作。鐵制砣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隋唐時期出現了一人操作的足踏高腿桌式砣機,唐代已出現了我們如今所說的“碾子”。唐宋時期人們以“碾”訓“砣”,借用碾子旋轉來象徵砣機琢玉,這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碾玉也就是用砣機制玉之意。明末宋應星《天工開物》載:“凡玉初剖時制鐵為圓盤,以盆水盛沙,足踏圓盤使轉,添沙剖玉,逐忽劃斷。”④這是對明代玉機的記載。

到清代,砣機被稱為“水凳”。李澄淵1891年(光緒17年)應英國醫師卜君要求而作《玉作圖說》是較完善的關於砣機的圖像資料。⑤他“歷觀玉琢琢磨各式繪以成圖”(《玉作圖》序),經現場調查作了寫生,每圖都輔以文字說明,不僅描繪了玉匠勞動操作的場面,還將重要工具一一註明。從中可見清代玉工如何操作水凳。這種碾機是經歷代玉匠改進而得的,是一流的古代碾玉設備,被稱為一人操作足踏高腿桌式砣機(高凳或水凳)。現代的砣機有兩種:一種為電動砣機,砣子是用鑽石粉製成,所以又稱為沙砣,轉速10~5000轉每分鍾;⑥另一種是蛇皮鑽,類似牙醫的修牙機,轉速達3000至20000轉每分鍾。⑦現代砣機不用蘸水砂,只用細流水即可,效率更高。故此,砣機在制玉工藝中的應用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使玉器更生動精美,為人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的製作工藝。

(1)玉龍。龍被稱作是中國人的圖騰,自古以來在人們心中龍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製作工藝堪稱精湛。距今5000多年的紅山玉龍最早發現於1971年春內蒙古赤峰市蒙牛特旗三星他拉村,這塊玉龍是用一整塊碧綠色鈾岩玉圓雕而成,兼有乳白色玫瑰紋,細部採用圓雕、線圓雕手法表現,鍛斷面成扁圓形。其吻部前伸,略向上翹,嘴緊閉,鼻端平齊,上沿起銳利的棱線,一對圓鼻孔,雙眼突起,呈棱形,前眼角圓而起楞,眼尾細長上挑,額及顎底皆刻有細密的棱形網狀紋,頸脊起長鬃,長約20厘米,占龍體的三分之一,呈扁平薄片狀彎曲上卷披向後背,兩側磨出不明顯的線凹槽,龍尾向內彎曲,末端圓尖,背部一對圓孔。

(2)獸面紋玉佩和勾雲形玉佩。獸面紋玉佩用較薄的長方形片狀玉製作,有鏤空出對稱的雙角、雙眉、雙耳及鼻、口等,下部有3-7個獠牙,尖銳犀利,獸眼猙獰,製作過程中採用了砣具。勾雲玉佩用對磨鏤空的方法,塑造出彎卷的溝角,鏤空部位兩側形成寬緩斜坡,鏤空以外的部位沿著輪廓的走向打磨出寬緩的線凹槽,這些斜坡和凹槽能折射不同角度的光,並呈層次感、立體感,造型優美流暢。

(3)馬蹄形玉箍。其形似馬蹄,因器內中空呈箍狀而得名。這類玉器表面上看起來簡單,但其雕琢十分費工夫,原始先民在雕琢這種器物是採用了線鋸搜空(即以鑽桿在器物邊緣鑽一小孔,穿入繩線,加入適當的水和研磨料往復穿梭進行切割的方法)、掏膛取芯的方法使之出現弧線形琢磨痕跡。在古代尚未出現金屬絲線時,即能依靠竹木纖維或獸皮藤條製成一件玉雕,著實需要費一番心血。

(4)玉璧。絕大多數為長圓形,玉璧邊緣處呈刃狀,截面近似於菱形,上側中央常鑽有兩個小孔作穿系用。紅山玉璧還有雙聯璧和三聯璧,做法是在一個上小下大的長圓狀玉片上分別琢磨出兩個或三個由小到大的圓孔,然後才在外緣上依中孔的位置兩側各切磨出一個人字形,打磨成刃狀。

(5)玉鳥。多為扁體,常做成雙翅挺展的�形,最長不超過4厘米,頭上仰,方尾,有爪的作攀附形狀,腹部靠頭處有一小孔,腹部中間厚兩側薄,背平,用紋勾勒出鳥的羽毛。

(6)玉龜。先切割出形狀,周邊進行圓雕,用陽線簡略幾筆刻畫出龜的頭部、龜爪和龜尾,然後打磨光滑,有的在尾部穿孔。玉龜略呈方形,一般5厘米左右,匍匐狀,背部稍微向上凸起。

從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與良渚文化玉器製作工藝比較來看。良渚文化聚落在東海之濱的太湖平原,屬於海洋性文化。1936年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在浙江杭縣的良渚鎮附近的六個地點進行了小規模開發,出土了一批泥制黑衣陶器,還搜集到一批石器,並調查了1930年發現的隨葬玉制棕璧的墓葬。他對這些資料作了及時地整理,寫了《良渚》一書,保存了這些考古資料。1959年,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根據考古學的命名原則,將該遺址命名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是我國南方發現的第一個新石器時代文化。良渚文化發現前後,杭嘉湖地區多次出土良渚古玉。1903年天寧寺灣出土大型玉璧;1930年,在蘇嘉公路橋北端出土一批玉器;1937年雙橋發現90多件玉器。⑧考古界一般認為良渚文化玉器的時代為周漢之間。自1973年發掘吳縣草鞋山首次確定良渚文化琮璧的時代後,⑨相繼發掘了江蘇吳縣張陵山(1977年)⑩等大型良渚文化墓地,出土了上千件琮璧玉器和裝飾玉器。紅山、良渚文化大件玉器均出自墓葬,玉器數量的多少取決於墓葬的規模,與器件數與規模成正比,但紅山與良渚玉器在製作工藝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紅山文化的琢玉技術持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已具有了比較豐富的制玉 經驗 。紅山文化琢玉的最大特點在於玉匠對玉材的熟煉運用,能較好地把握器物的造型特點,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紅山文化玉器製作的最大特色就是“神似”。紅山文化玉器多通體光素無紋,龜、鳥等只在主要部位加以刻畫,線條都為線凹槽紋,或隱或現,富於變化。玉龍軀體光潔無紋,頭部精雕細琢。紅山古玉的穿孔、拋光、琢刻都十分簡練得體。

與紅山玉器相比,良渚古玉則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它缺少紅山玉器那種精細靈氣,它以線刻技術聞名。最能體現良渚文化玉器製作水平的是獸面紋的刻畫。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間立槽,槽兩邊基本等距離,每一節上下間距幾乎相等,誤差極小。琮的獸面圖基本相同,獸面不在側面中間,而是在旋角上,兩個半面構成一個完整的獸面,使獸面的鼻、口更具形象。獸面的紋飾刻劃最細的僅0.7絲米,內眼圈直徑只有2毫米,只可在放大鏡下才能清晰辨別,琢玉水平十分精湛。

另外,對於製作工藝中的鏤空的方法也不一樣。紅山文化以砣具鏤空為主,稱為“砣具鏤空”,如勾雲形玉佩就是用砣具雙面對磨而成。鏤空末端呈尖線狀,鏤空處上寬下窄,邊緣似薄刃是紅山文化典型玉器的獨自砣具鏤空特徵。良渚文化則以呈鑽配合軟性線具樓空為特色,稱“線具鏤空”。

從玉的製作工藝可以辨別玉器的真偽。紅山文化玉器已有上百件被科學地發掘出來,它對填補和豐富我國上古玉文化的內容起了推動作用,也導致中國史上“玉兵時代”的再提出和文明起源的再討論。11 文物界對玉的性質及玉器所反映的文化特徵進行的考古研究,進一步提高了紅山文化玉器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注 釋:

①徐惟誠.中國 網路 全書[M].北京: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474.

②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③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④宋應星.天工開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3. 308.

⑤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⑥趙永魁,張加勉.中國玉石 雕刻 工藝技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33.

⑦趙永魁,張加勉.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0.34.

⑧衛聚賢.吳越考古匯志[J].說文月刊,1939,(3).

⑨殷志強.紅山、良渚文化玉器的比較研究[J].北方文物,1988,(1):8-12.

⑩楊伯達.關於琢玉工具的再探討[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2):72-76.

紅山文化論文篇2

試談紅山文化玉器類型

摘 要: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造型多樣,類型劃分方法也有多種,按照玉器形制及使用功能,紅山文化玉器可分為裝飾類、工具類、 動物類 和宗教典禮類4種類型,這些造型多樣、寓意深刻的玉器,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先民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更體現了先民們的獨特理解和創新精神,反應出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關鍵詞:紅山文化;玉器;類型

紅山文化是我國重要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這一古老而內涵豐富的文化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西部、河北北部等北方地區,其中遼河流域是其發祥地。1971年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圖的大玉龍被鑒定為紅山文化遺物,紅山文化玉器討論和研究開始興盛,自70年代至今阜新胡頭溝、朝陽牛河梁等多地的玉器被源源不斷的發掘,古老的紅山文化玉器震驚了海內外人士,學界對其研究也深入到了各個層面,本文將對其類型作主要探討。

一、裝飾類

和原始先民製造的青銅器、石器一樣,紅山文化玉器也存在著大量的裝飾類玉器,可以佩戴在人們的手、耳、頸等部位。

玉環――玉環是壁的一種,有大小之分,大的可以用來佩戴在手腕和手臂上,充當手鐲、臂鐲,小的可以佩戴在手上、耳朵上或者作為串飾佩戴在衣服上。在牛河梁發現的玉器均佩戴在手腕上;

玉珠――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玉珠類型已經非常豐富,在形狀上有圓珠、半球、扇圓形以及扁圓薄片形,可以串起來充當衣服上的飾物或佩戴在頸部。巴林右旗那斯台發掘的玉珠有60餘件,其他如城子山、胡頭溝遺址也有大量玉珠發現;

玉�――形狀多為扁平圓形或環形,上面有一個缺口。從已經出土的情況來看,玉�多放在墓主的耳邊,因而推測是重要的耳飾。克什克騰旗南檯子遺址出土有兩件玉�,形狀為圓環形,有一缺口,在墓主耳部。

二、工具類

在已經發現的考古遺址中,工具類的玉器和某些石制或陶制的生產工具非常類似,因而工具類玉器應是仿照實際的工具進行雕琢而成的。

玉斧――玉斧和普通的石斧類型相似,都為梯形弧刃,做工非常精緻但沒有刃口,因而應為非實用玉器。在巴林右旗那斯台出土的玉斧為長方形,和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斧外形非常接近;

玉棒――這種玉器在紅山文化玉器中非常常見,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短柱狀,一端呈圓弧凸起,且有兩匝凸棱,另外一端為漫圓尖,還有一類是長柱形,一端是橢圓形的斜面,另一端則為圓尖狀。胡頭溝遺址發掘了4件玉棒屬於第二種類型,牛河梁遺址發掘的一件玉棒則屬於第一種。根據這類玉棒的形狀,可以推測是模仿石椎、石磨棒而製造的,著名的考古學家古方則提出是薩滿巫師使用的鼓槌;

玉勾形器――這類玉器出土的不多,那斯台遺址曾經出土過一件,顏色為青色,呈扁平體,兩面均磨刃,鋒部為彎鉤,末端有孔,其中內援間還有一個凹形槽,應作為復合器使用。

三、動物類

這類玉器在已經發掘的遺址中所佔比例也較多,在動物造型上有豬、鳥、魚、龜等多種。

玉豬龍――這是紅山文化中非常典範的代表,在多處遺址中都曾發掘。各地的玉豬龍形態差別不大,均為身體蜷曲,頭部和豬類似,豎耳圓眼,口微張,口眼間有橫向溝紋皺褶,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玉器富予了和人類生活相關的豬的體態特徵,因而“豬龍變化說”擁有很大一部分支持者。這種玉器可分為兩種:一種蜷曲如環,首尾相接或相近,頭部比較大,雙耳豎起,雙目圓睜,頭部有一圓形小孔。牛河梁、敖漢下窪、那斯台、巴林左旗尖山子等地都有這種玉器。還有一種,首尾明顯分開,雙目為梭狀,沒有雙耳,在頸後有彎勾狀長鬣。這種玉龍比較少,當前僅在三星他拉發掘出一件,精雕細琢,通體拋光,體態造型都非常完美,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好的龍形象;

雙豬首環形器――這種玉器當前也僅在知城子山發掘1件,整體為長條形,頂側為三聯弧狀,器身中部有3個並排圓孔,兩端均有一個豬首,且兩個豬首的神態相近,耳朵較大,額頭隆起,眼睛呈菱形,底面平直中部有4個漏斗狀小孔;

獸面形器――該玉器也僅在牛河梁遺址發掘出1件,在墓主人腹部正中,因而有學者如郭大順推測為腰帶飾。顏色為淡綠色,器體扁平,耳部較大,為圓尖狀,豎起,眼睛及鼻孔用圓孔刻出,鼻、嘴均用陰線表示,嘴唇緊閉,嘴角下咧,中部有兩個小孔,能夠穿系捆綁;

玉鳥――這種玉器發掘出的較多,除正式發掘品外,還有採集品和傳世品。體態多樣,造型不一,在胡頭溝、那斯台、阜新縣福興地均有出土;

玉�――即民間所說的貓頭鷹,�形象也較為常見。主要有兩類:一類翅膀略微展開,爪攀附,背面有2或3個橫穿孔,在斯台遺址中可以看到。還有一類翅膀展開幅度較大,圓弧形,沒有爪,背面有一孔,胡頭溝遺址中能夠看到這類;

玉龜――也是紅山文化玉器中多見的類型,說明龜對當時人們來說一種重要的存在。牛河梁遺址發掘出一件,龜殼狀,雕琢精湛,尤其是龜的龜紋雕刻非常細致逼真,也是迄今為止時代最早的玉龜;

玉魚――紅山文化遺址附近多有河流經過,而古代人們漁獵是人們生存的重要保證,也是重要的裝飾品造型的素材。玉魚為扁錐形,頸部刻有陰刻線紋,左側有淺槽,雙目對穿呈孔;

玉蠶――蠶也是古代先民重要的崇拜生物,在缺乏自然知識的理解下人們希望自己可以像蠶一樣轉而再生,同時用來祈求豐衣足食。那斯台遺址共發掘了4件玉蠶,造型相近、製作較為粗略,體態也較為原始,是迄今為止所發掘的最早的蠶形象。

四、宗教典禮類

古代先民們為了祈求風調雨順產生了各種巫術崇拜和宗教典禮,這種玉器造型和其他類型相比較為獨特。

玉璧、雙聯璧、三聯璧――其中玉璧的形狀外緣為圓或方圓,內緣都是圓形,邊緣處均磨薄,一側邊緣中部有1―4個圓孔,也有少數無鑽孔。這類玉器見於胡頭溝、牛河梁遺址;雙聯玉上小下大,上端有半圓、圓弧、尖圓等3種形狀,下端則為圓或方圓,中部有兩個鑽孔,邊緣均磨薄,上下體連接處有凹痕。這種玉器出土較少,在牛河梁遺址發掘了3件;三聯玉璧有兩種,一種在造型上和雙聯玉璧相近,只不過體中部的圓孔自上而下逐漸變大,體側有凹痕,在胡頭溝發掘出1件。還有一種為長條狀,一側平直,一側為三聯弧形,中部有3個圓孔。在內蒙古的那斯台遺址發掘出1件; 玉箍形器――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典範代表,數量較多,大都為扁圓筒狀,腹壁斜直,部分玉箍形器的平口邊緣有兩個圓孔。在牛河梁遺址中有出土,置於墓主頭骨下面或胸部;

勾雲形器――勾雲形器形體扁薄,造型上和卷雲或變體動物較為相似。勾雲形器和其他玉器相比形態較為多樣,包括5種,一種為長方形,中部圓形鏤空,兩側勾角略直,器體兩面非常光平。在牛河梁遺址中發掘的就屬此類;第二種也為長方形,中部同樣鏤空但為勾雲狀,外圍有淺凹槽紋,兩側勾角彎曲較為明顯。城子山、那斯台遺址發掘的當屬此類;第三種大略為方形,中部和二類相同,上下兩端各有一對勾角,上端邊緣處尖狀小凸,下端中部有尖齒狀小凸,器體兩側各有一個較長的勾角,下端向外彎曲,為圓尖形。巴林右旗巴彥他拉蘇木發掘的玉器當屬此類;第四種為橢圓形,中部有3個三角形排列的圓孔,上側及兩側均外弧,下側中部外有尖齒狀小凸。在牛河梁遺址發掘的當屬此類;最後一種為圓角長方形,上下側呈長邊平直狀,左右側略弧,中部和四類一樣有3個三角形排列圓形小孔,左右兩側中部有方形小凸,下側兩端尖角內收,正、反兩面均有淺凹槽紋路。這種玉器目前僅在牛河梁遺址出土1件。

事實上,除了上述4種類型外,紅山文化玉器中還有 人物類 玉器,但是此類玉器目前所發掘數量較少,學界對於其特徵的研究還存在不少疑惑之處需要進一步探討。這類玉器造型各異、大小不一,主要分為石雕人像和玉人面飾兩種,那斯台遺址出土了兩件石雕人像,4件人面形石飾。巴林右旗出土了1件玉人面飾。

綜上所述,紅山文化玉器主要分為動物造型和宗教典禮類兩種造型,其他類型地位並不突出。這些造型多樣、寓意深刻的玉器,不僅能幫助我們了解先民們當時的生存狀態和精神狀態,更體現了先民們的獨特理解和創新精神,反應出文化的傳承和交流。

參考文獻:

〔1〕索秀芬,李少兵.紅山文化研究[J].考古學報,2011,(03).

〔2〕王小磊.紅山文化典型玉器淺析[J].大眾文藝,2011,(21).

〔3〕呂昕娛.試析紅山文化玉禮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2).

〔4〕崔岩勤.紅山文化玉器教學資源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5〕呂軍,欒兆鵬.紅山文化玉器研究綜述[J].北方文物,2000,(03).

〔6〕劉國祥.牛河梁玉器初步研究[J].文物,2000,(06).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紅山文化論文”

『貳』 三星堆遺址名稱由來是什麼

『叄』 中國歷史學家為什麼隱瞞"三星堆"研究

因涉及中國文明到底是兩河流域原發的,還是外來的文化這一問題

對於現在以歷史為榮的國人而言,這一論點頗為刺耳,甚至可能會有過激群眾破壞三星堆。

三星堆部分文物指出,我國轎清古代文化的部分因子可能來自於西亞

中國其先的文化,有仰韶、河姆渡、紅山、良渚、屬仰韶的半坡文化近於最古老,約6000多年,半地下室式的,遺存除了一些粗陶,找不到文明的影子,河姆渡約5500—6000年,有稻穀,無甚文化,紅山文化5000年,文化程度高一些,良渚文化4000——4500年,更先進一些,玉器較精美。但所有這些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相較,都相形見拙。

三星堆是中國文明平地一聲驚雷。三星堆文化可溯及4600年,延續至3000年前,史學公認,它是青銅器、城市、文字元號和大型禮儀建築的燦爛的古代文明。同時期的中原根本就找不到這樣豐富的文化堆積,還是沒有證據的傳說時代。甲骨文最遠3500年,婦好墓3200年,後母戊大方鼎3200年,毛公鼎2800年。三星堆的青銅器的製造水平要高於同時代的中原地區,很可能中原的鑄造工藝更多的受到三星堆的傳播而不是相反。(但要注意,三星堆也分層的,每一層時代並不相同。請務必不要拿後期的三星堆青銅器按照前期的時間對同時期的中原文明進行過度的歧視)

看過三星堆的青銅面具和黃金面罩的觀眾將受到深深的震撼,這些人物的面部特徵根本不像華夏族!更像外來人種。而且這個文明在浩瀚如煙海的中國古藉中根本找不著記載,反向證明三星堆文明遠於商周文明,它是文明的傳播者而不是相反。

而且三星堆里有大量的象牙,而這些象牙的長度表明其並非亞洲象,這很有可能也是外力帶入,初步分析可能是用於祭祀,說明三星堆文明還很可能是一個宗教中心。

不過一切都只是考證而已而且即核帆運便是部分文明的因子來自於西亞,文化發展的過程中也有大量的創新和演變,早和原本大相徑庭。以現在的考古證據來看,哪怕再豐富十倍,也絕不可能定義成古代中國文化=xx文化分支的程度,頂多是定義為部分因素受到了外界的影響

而且最有可能的就是,三千年前的世界改梁,各地的交流程度依然超乎我們的想像。雖然有著科技,人力的巨大差異,但文明和文明之間非孤島,文明的火光依然互相傳播。這點才是三星堆現在考古得出的部分推論的精髓所在。

但為了防止不愉快的事情發展,三星堆文化內容暫時封藏

『肆』 吳越文化是哪裡的文化吳文化和越文化又有什麼不同

「吳越」這個叫法實際是江浙地區的代名詞,而這個詞的最早來源,是源自於吳國和越國的國名,用來指兩個國家的疆域和核心地區

從商代後期開始,太湖流域的吳人和越人就開始分別建立起了國家。在當時,吳越兩個政權有著極大的深仇大恨,各自成為敵對的對象。不過,雖然兩國打得你死我活,積怨殊深,但是卻同屬一個部落,在語言、習俗文化等方面都是同屬於一個民系,可謂是「兄弟」國家。



『伍』 楚文化的發展經歷哪四個階段

楚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不斷發展壯大的。按楚文化不同時期的特點,可把楚文化劃分為濫觴期、勃興期、鼎盛期和轉變期4個階段。

楚人建國丹陽至周平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是楚文化的濫觴期。在這一時期,楚國完成了由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轉變,在兼采華夏文化和蠻夷文化之長的基礎上,開始創造自己的特色文化。總的來說,此時的楚文化與華夏文化尚沒有明顯而重大的區別,尤其是陶器、青銅器等物質文化方面,但楚文化又畢竟顯示出了一些自己的特性。崇火崇鳳好巫、開拓進取、不拘禮法、愛標新立異等特點為後來楚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春秋時期是楚文化的勃興期。這個時期,楚文化開始呈現出自己鮮明的特點,表現在各個方面。從社會形態上看,農奴制布滿了楚國各個縣邑,奴隸制相反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在民族政策上,楚人把自己定位於夷夏之間,實行撫夷屬夏的國策。對於所滅之國,楚人的作法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而不以俘掠奴隸為好。從官制上看,楚官多稱尹,從中央到地方,少有例外;從行政建制上,楚國首創縣制,後為各國效仿;在兵制上,稱謂、建制也與中原多異。這些大的文化背景已經充分昭示了楚文化的個性與氣魄,楚文化也由此成熟起來。

戰國時期是楚文化的鼎盛期。此時,銅器生產登峰造極,鐵器普遍推廣,絲織刺綉興旺發達,漆器木器應運而生,城市建設欣欣向榮,物質文化可算是達到了頂點。與勃興期明顯不同的是,鼎盛期的楚國精神文化大放異彩,給予後世巨大的啟迪,從哲學到文學,從字畫到樂舞,無不獨風騷,彪炳千秋,更為主要的是,楚人的政治社會體制、民族文化心理,日常生活方式等趨於成熟定型,使楚文化真正成了獨特的"這一個",千百年來為人們津津樂道。

秦漢之際為楚文化的轉變期。秦國滅掉了楚國,並排斥楚文化,使楚文化遭受重大打擊。但楚文化的精神因素方面遠比物質因素方面根深蒂固,因此楚文化被打而不倒,秦末,楚人劉邦、項羽大興楚文化,使楚文化有復甦之勢,但離開了物質文化根基的楚文化終究是不可能沿著自己的道路發展下去了。漢武帝獨尊儒術後,自成體系的楚文化不復存在,但楚文化的某些因子卻與傳統中原文化一樣,成為新的漢文化的組成部分。至此,南北文化相互交融,彼此促進,共同創造著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

『陸』 中國發現的史前文明有哪些

肯定有的,
《中國史前神話解密》 《人類文明起源研究》
還有歷代史書中有引用過,如《太平御覽》中引用過的《三五歷記》等
都是描繪中國有史前文明的書籍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良渚文化距今5300年至4300年,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代表之一,1936年才被發現,目前發現的遺址集中分布在上海周邊的長江三角洲地區。
中國發現的遠古人類遺址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著名的北京猿人距今約四五十萬年。

舊石器時代指距今約一萬年以前的時期,新石器時代指距今一萬年左右到四千年左右的時期。

泥河灣文化 按地質年代和考古鑒定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即以小長梁遺址和馬圈溝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早期遺址群(距今約150—200萬年),以侯家窯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中期遺址群(距今約10—30萬年),以虎頭梁遺址為代表的泥河灣晚期遺址群(距今約萬年). 是迄今為止,東亞地區發現的最早的具有確切地層的人類活動遺址,對人類起源於非洲衣索比亞的一元論提出了挑戰。

距今2萬~10萬年間浙江寧紹平原是越族人發展的一個基地。

距今1.5萬年寧紹平原自然環境惡化,迫使越族人幾次大規模遷徙。

以下是新石器時期我國主要文化遺存簡單記略:

距今1萬年左右,有一支越過錢塘江進入今浙西和蘇南丘陵地帶生息繁衍創造了馬家浜文化。

紅山文化是東北地區以出土玉器為主要特徵的新石器文化,萌芽於公元前8000~6000年前後,發展於公元前5000~4500年前後,輝煌於公元前4000~2500年前後,一般把公元前6000~3000年這一時期帶有紅山文化特徵的玉石器通稱為紅山文化。

賈湖遺址 賈湖遺址的地層比較單純,主要為裴李崗文化遺存,絕對年代為BC7000—BC5800年,距今9000年左右。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存,提供了連接黃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間新石器文化關系的一個連接點。發現有房子、陶窯、墓葬與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缽、雙耳壺與錐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崗文化同類陶器特徵。有契刻符號的龜甲與石器 ,其契刻符號可能與原始文字有關。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首先在河北武安縣磁山發現而命名。1973年發掘。年代約為公元前5400~前5100年。該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系密切,有人把兩者連稱為「裴李崗·磁山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浙江餘杭良渚鎮而得名,距今約5250~4150年,在1936年被發現,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遺址分布於太湖地區。在杭州市餘杭區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布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范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台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復合,。

仰韶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5000~前3000年。仰韶文化以其分布之廣泛,延續之久長,內涵之豐富,影響之深遠,而成為中國諸新石器文化中的一支主幹,它展現了中國母系氏族制繁榮至衰落時期的社會結構和文化成就。

半坡文化屬黃河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位於陝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約為公元前4800—4300年,半坡村的原始居民是定居的,以氏族或部落為單位,建立村落。半坡是一個沒有貧富差別的原始社會。

三星村遺址 三星村遺址位於江蘇金壇市西崗三星村,年代為公元前4500—3500年左右。它對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類型和文明起源等課題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為中國新石器時代區域研究、體質人類學研究增添了新資料。 相當於長江下游地區崧澤文化早期到馬家浜文化中晚用。出土的距今6000年前的石鉞,是一件禮器,表示擁有者的權力、身份、地位。較目前最早最完整的良渚文化玉鉞的年代早1000餘年。

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 安徽省含山縣銅閘鎮凌家灘村,遺址總面積約160萬平方米,經測定距今約5300年至5600年,是長江下游巢湖流域迄今發現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遺址還出土了兩件科學文化史上有著特殊意義的文物——玉龜和玉版。專家推測,玉龜和玉版,有可能就是遠古洛書和八卦。在即將開始的安徽凌家灘文化遺址的第五次發掘,將採用紅外線攝影技術,尋找可能存在的5000年前的文字。

石家河文化 銅石並用時代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因發現於湖北省天門市石河鎮而得名。此地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遺址群,多達五十餘處。該文化已經發現有銅塊、玉器和祭祀遺跡、類似於文字的刻劃符號和城址,表明它已經進入文明時代。陶器大部分為黑色,不過也有不少紅色的陶杯和陶塑,是該文化的一大特色。
陶塑個體均很小,有獅、象、虎、雞、魚、龜,還有人像。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於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豐富,有人面、飛鷹、豬龍、蟬、璜、管等,雕刻精細,工藝水平相當高。
該文化出現如石家河遺址群那樣的中心聚落,由鄧家灣、土城、肖家屋脊等數十處遺址組成。當時的經濟生活以稻作農業為主。在鄧家灣遺址發現了銅塊和煉銅原料孔雀石,標志著冶銅業的出現。琢玉工藝崛起,特色鮮明,玉器有人面雕像、獸面雕像、玉蟬、玉鳥、玦、璜形器等,都屬於小型玉器。鄧家灣遺址的個別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達數千件之多。所塑有鳥、雞、豬 、狗 、羊 、虎、象、猴、龜、鱉以及抱魚跪坐的人物等。這些陶塑可能供原始巫術、祭祀活動之用,鄧家灣似為專門產地,通過交換輸往各地。
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別懸殊。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長3米多 ,隨葬品百餘件 ;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該文化已發現的玉器墓之首。鍾祥六合大多數瓮棺內隨葬玉石器及玉石料。這些表明人們以玉器為財富。一般認為,該文化已處於原始社會瓦解階段。

廟底溝文化與仰韶文化形式由於時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內容,因首先在廟底溝發現,所以稱廟底溝類型文化。"碳化"測定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

河姆渡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360年—前3360年。主要分布於浙江寧紹平原。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加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

北陰陽營文化 中國長江下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因南京市北陰陽營遺址而得名。分布在江蘇省寧鎮地區和安徽省東南部。估計年代為公元前4000~前3000年。北陰陽營文化大致處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但已孕育著父系氏族社會的萌芽。

馬家浜—崧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前2685年。主要分布於上海、江蘇南部與浙江北部。以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黑皮陶,有夾砂、泥質、夾炭陶。燒成溫度760—1000℃。陶器大部分手制,少量輪修。
大汶口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分布於山東、江蘇北部、河南東部、安徽東北部。有泥質、加砂陶,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並出現白陶、蛋殼陶。手制為主,晚期發展為輪制陶器,燒成溫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單耳杯、觚形杯、高領罐、背水壺等。許多陶器表面膜光,紋飾有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印紋、鏤孔等。彩陶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紅、黑、白三種,紋樣有圈點、幾何、花葉等。

大溪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825—前2405年,主要分布於三峽地區和湖北西部長江沿岸。多泥質陶,細泥陶、加砂陶比較少,還有少量的夾炭陶;紅陶為主,少量灰陶、黑陶。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600—800℃。

城頭山古文化遺址 城頭山古城內遍地可見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和龍山文化的陶片和文化堆積。城頭山城始建於6000年前的大溪文化時期,距今5000年左右屈家嶺文化時期又經過兩次築造。陶鬶、陶觚和陶溫鍋的發現,說明城頭山及周邊地區,5000年前飲酒已相當普遍和講究,酒文化的發展已達到相當水平。

盤龍城遺址 盤龍城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村,是我國長江中游地區首次發現的商代早期城市遺址(距今3500年),也是迄今我國發現的同時期保存最好的城址之一。

良渚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3300~前2000年,正式進入歷史時代的吳越應該就是良渚人與吳越人有著某種關聯的一種印證,其後馬橋文化可能是他的繼承者尚無根據;良渚文化先民分為兩只一隻到達粵北融入石硤文化,一隻與中原部落交戰,被吸收同化融合,出現在龍山文化之中。分布在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是承繼崧澤文化發展形成的,得名於杭州附近的良渚遺址,良諸文化的稻作農業、竹木製作、養蠶、絲織、麻織等都有重要發展。尤為令人注目的是發現了以琮、璧、鉞為主的大量玉器,浙江餘杭的反山和瑤山、江蘇武進的寺敦等地都出土有良渚文化的精美玉器,不僅說明制玉工藝精湛,而且其器形和紋飾多反映了社會上層建築的深刻變化。

馬家窯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3190—前1715年。受仰韶文化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主要分布於甘肅和青海的東北部,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為中心。

石峽文化是嶺南地區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得名於廣東曲江石峽遺址,其時代約為公元前3000—前2000年之間。

屈家嶺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50—前2195年。主要分布於長江中游江漢地區。早期以黑陶為主,晚期灰陶為主,少量紅陶。陶器以手制為主,少量輪修,燒成溫度900℃左右。
龍山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繼承仰韶文化因素發展起來。早期主要分布在關中、晉南、豫西一帶。晚期主要分布於河南、和河北的南部。

馬橋古文化遺址 馬橋古文化遺址含3層不同時代的文化遺存 :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印陶文化遺存;中層出土大量商代石、骨、陶器,為太湖地區早期印陶文化的典型遺存,被命名為馬橋文化;下層發現新石器時代建築遺跡和墓葬,為距今4000年的良渚文化遺跡。文化遺存下面還有一條貝殼沙帶,說明遺跡所在地是古代海岸。遺跡的發現對於研究上海地區古海岸位置和成陸年代具有重要意義。

齊家文化 年代約為公元前1890—前1620年。繼馬家窯文化而發展起來。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寧夏等地。

小結:我國的古代神話傳說,大多來源於新石器時代,由於年代的久遠,文史資料的匱乏,思想的蒙昧等給我們的先民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二十世紀以來,隨著考古學的發展,使我們有機會近距離的接觸他們,這無疑對我們正確地認識人類的歷史和文化有重要的意義!夏商周的斷代工程已經可以暫告一段落,而新石器時期的文化即史前文明的研究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另一巨大任務!有待我國廣大的考古,文字,歷史等學者的進一步努力。

『柒』 在世界文明的發展史中,哪些大河流域孕育了人類哪些早期文明各有何重大成就

兩河流域文明: (Mesopotamia)希臘語的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土地。 原義「河間地區」,亦稱「兩河流域」。廣義的指底格里斯與幼發拉底兩河的中下游地區,東抵扎格羅斯山,西到敘利亞沙漠,南迄波斯灣,北及托羅斯山。北部為山地,向南經過於草原和平原到南部沼澤性的兩河三角洲。美索不達米亞為人類最古的文化搖籃之一,灌溉農業為其文化發展的主要基礎。公元前四千年已有較發達文化,曾出現巴比倫與亞述帝國。此後又經過波斯、馬其頓、羅馬與奧斯曼等帝國的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其主要部分成為獨立的伊拉克。狹義的僅指兩河之間的地區。 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又稱兩河文明)發源於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之間的流域——蘇美爾(Sumer)地區(中下游地區)。美索不達米亞是古巴比倫(Babylon)的所在,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國境內。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兩河文明的鼎盛時期,《舊約全書》稱其為"希納國"(Land of Shinar)。兩河沿岸因河水泛濫而積淀成肥沃土壤,史稱"肥沃的新月地帶"(南美的那個和"金三角"齊名的地區稱為"罪惡的新月地帶")。由於兩河不象尼羅河一樣是定期泛濫的,所以確定時間就必須靠觀測天象。住在下游的蘇美爾人發明了太陰歷,以月亮的陰晴圓缺作為計時標准,把一年劃分為12個月,共354天,並發明閏月,與太陽歷相差的11天。把一小時分成60分,以7天為一星期。還會分數、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發明了10進位法和16進位法。他們把圓分為360度,並知道π近似於3。甚至會計算不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一些錐體的體積。 公元前4000年,蘇美人最早發明了表意和指意符號的象形文字,因為這種文字大多刻在磚、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筆重而印痕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稱為楔形文字。 著名的例子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的新巴比倫城牆。城牆以亮麗的藍色為底色,由白;黃兩色組成的獅子;公牛和龍的圖案散布在城牆各處,由上到下一層一層地排序著,昂首闊步,栩栩如生。被後世人稱為「空中花園」。 之後的尼羅河文明和印度河文明,是在兩河文明的促進下發展起來的。希臘人從那裡學到了數學、物理學和哲學;猶太人從那裡學到了神學,並將它傳播於世;阿拉伯人從那裡學到了建築學,並以此教化了中世紀時整個野蠻的歐洲。 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阿摩利人建立了以巴比倫城為首都的巴比倫王國。公元前1792,漢謨拉比(Hammurabi)即位,征服了蘇美爾人和阿卡德人,統一了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並頒布了《漢謨拉比法典》,這是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備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烏爾納木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共有282條,刻在一塊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 公元前689年,巴比倫王國被亞述所滅。公元前605年新巴比倫王國滅掉了亞述。後來,神廟祭師集團當權,終於在公元前538年,被位於伊朗高原的波斯所滅。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便告結束。 埃及尼羅河文明: 。天文學和數學 古埃及的農業生產需要掌握尼羅河水泛濫的確切日期,因而根據天象來確定季節就成了十分重要的工作,天文學知識因此而不斷積累和豐富。古埃及人在公元前2787年創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太陽歷。制定方法是把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在地平線升起的那天(此時尼羅河開始泛濫 )定為一年之始,一年三季共12個月,每月30天,加上年終5天節日全年共365天。這個歷法每年只有1/4天的差數,是今天世界通用公歷的原始基礎。由於尼羅河水每年泛濫之後須重新丈量和劃定土地,年復一年的工作使古埃及人在幾何學方面比當時的任何民族都做了更多的實踐練習,積累了很多的數學知識。修建水利設施以及建築神廟和金字塔,使這些數學知識得到應用,並且進一步豐富和發展。古埃及人用的是10進制記數法,能計算矩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形的面積,以及正圓柱體、平截頭正方錐體的體積。他們所用的圓周率π=3.1605。在代數方面古埃及人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一些較簡單的一元二次方程。這些知識後來成為古希臘人發展數學的基礎。 2。解剖和醫葯學 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能在另一世界繼續生活,因而將死者解剖刷成木乃伊(干屍)。由此積累了很多人體生理和解剖知識,這些知識無疑有利於他們的醫學的發展。古埃及醫生能做外科手術,能治眼疾、牙痛、腹瀉、肺病以及婦科的許多疾病。他們用各種植物、動物和礦物配製葯物。古埃及的醫葯學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這些知識後來通過古希臘人對西方的醫葯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3。手工業技術 埃及的手工業也得到相當程度的發展。早在公元前2700年,古埃及人就造出了長達47米的船。公元前1600年發明了製造玻璃的技術,陶器、亞麻織物、皮革、紙草(用於書寫)以及珠寶等製造工藝技術也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公元前1500年建前後古埃及人學會了青銅冶煉技術,但銅礦資源不豐富。鐵器的使用較晚,到公元前7世紀才普遍代替銅器。 4。建築技術 建築技術是一項綜合性技術,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個社會的總的技術水平,在古代尤其如此。古代埃及在人類歷史上最為顯著的技術成就就是用石頭建造至今猶存的巨大金字塔和神廟。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國王)的陵基。現存的70多座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為修建於公元前2600年的胡夫金字塔。塔高146.5米,底為邊長山米的正方形,全培用琢磨過的巨大石塊築成,每塊平均重2.5噸,共用巨石約230萬塊。石塊間未用灰泥粘接,砌縫嚴密。古埃及人的神廟建築也非常驚人,如現存尼羅河畔卡爾納克的一座建於公元前14世紀的神廟,它的主殿佔地約5000平方米,矗立著134根巨大的圓形石柱,其中最大的12根直徑為3.6米,高約21米,可見其何等壯觀。在三四千年前使用石器和青銅器的條件下,古埃及人竟然修建起了金字塔和神廟這樣宏偉的建築,實在是人類歷史的奇跡。 5。象形文字 6。紙草文獻 埃及的象形文字成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文字之一。有了文字之後,埃及人又學會用蘆桿蘸了調和著膠汁的煙墨,在一種「紙草」上書寫文字,於是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紙草文獻。 印度河流域文明: 印度的遠古文明是在1922年才被發現的。由於它的遺址首先是在印度哈拉巴地區發掘出來的,所以通常稱為「哈拉巴文化」;又由於這類遺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所以也稱為「印度河文明」。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 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銅時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種城市文明。從已經發掘的城市遺址來看,城市的規劃和建築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摩亨佐·達羅城,面積達260公頃,全城劃分為12個街區,有整齊寬闊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統,有的住宅精美寬敞,開始邁入文明的門檻。這一文明延續了幾百年之後逐漸衰落,於公元前18世紀滅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後,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創立了更為持久的文明。雅利安人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出現在印度西北部,逐漸向南擴張。到了公元前6世紀初,相傳在印度形成了16個國家。經過長時期的兼並戰爭,公元前4世紀,在南部的恆河流域建立起以摩揭陀為中心的統一國家。 在這一時期,印度西北部的印度河流域遭到波斯帝國的入侵。波斯人統治印度河流域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公元前4世紀後期才一度被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所征服。旃陀羅笈多領導了反馬其頓起義,在驅逐了侵略者後統一了北印度,不久又推翻了摩揭陀國的難陀王朝,從而建立起古代印度最為強盛的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時代發展到全盛時期。他經過多年征戰,使王朝版圖擴展到除印度半島最南端以外的整個南亞次大

『捌』 簡述吳越文化對江西文化有哪些影響

江西文化,又稱江右文化,它泛指贛地從古至今所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贛文化在上古時代脫胎於越文化、吳文化,在兩千多年中不斷接受華夏文化的浸染,最終發展成江西本土文化。吳越文化對江西文化的影響:

(1)江西習俗深受文化、荊楚習俗的影響,又呈現另一番風貌;

(2)習俗的同化反映了江西文化與吳越文化、荊楚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深入;

(3)在中原文化和贛鄱先民傳統文化的結合中,江西產生出有著本土地域特色的文化。

(8)紅山文化和吳越文明哪個更先進擴展閱讀:

吳越文化的文化影響

吳文化、越文化都起源於長三角地區,隨著歷史的演變,吳越文化所蘊涵的內容和精粹,不斷豐富和促進長三角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研究吳越文化,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與關注,對長三角地區乃至其他地區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和諧共存的吳越文化

吳文化和越文化,都起源和發展於長三角地區。在古代,吳和越是活動於今長江以南的東南地區的原始居民,是東南地區的百越土著部落的一個分支。百越是我國的一散握個古老部落,分布於我國東南及南部,甚至越南北部的廣大地區也有百越的足跡。

二、 和而不同的吳越文化

吳越兩地比鄰相處,其先民皆為吳越族,有許多相同的文化特徵。但是,吳越兩地,由於地域的不同及生產力發展不平衡,也產生了吳文化與啟野越文化的不同魅力。

一是地域文化對吳越文化的影響。

在歷史發展中,吳文化主要是接受了周文化的影響。太伯、仲雍來到吳地,帶來了中原地區的先進生產技術和先進文化,使吳人耳目一新。東漢桓帝時的吳郡太守麋豹在悄掘喊《泰伯墓碑記》中肯定了中原文化對吳文化的影響。

而當時的越文化,同吳文化相比,就相對保守。越國更注重本土文化,注重鮮明的越地土著特色,這也導致越文化與吳文化在歷史演變中的差異和區別。

二是生存環境對吳越文化的影響。

吳地處在太湖流域的平原上,農業生產比較發達,水陸交通便捷,商品流通便利,社會生活相對穩定,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而越地臨海濱江,山多平地少,俗稱「七山二水一分田」,雖有林、牧、漁、副多種經營,但與吳地相比,生活空間就相對狹隘和閉塞。

由於地理環境的差異,吳文化的內涵就多一些典雅、精巧和柔美,越文化就多一些通俗、樸野和陽剛。吳人雖精明,卻安於守成;越人雖樸野,卻敢於冒險。這些,無疑對吳越經濟的不同模式,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是相互爭霸對吳越文化的影響。

吳越兩國以及周圍列國為爭霸一方,相互為敵,戰事不斷,先是吳國戰勝越國,再是越國滅掉吳國,後又楚國滅掉越國,秦國又滅楚國。

在這漫長的戰亂和爭斗中,吳越文化與長江中游的荊楚文化、長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既交相輝映,相互滲透、多元交融,又相互轉化、變換、釋放各自的文化能量。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力,又影響和作用於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變革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紅山文化和吳越文明哪個更先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