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差別

中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差別

發布時間:2023-05-24 20:04:19

❶ 想了解一下英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差異

對於中國的文化,我們生在其中,自然而然,或許還是比較了解的。

那我們在學習英語的同時,也想了解英國的文化。相互了解對方的文化,對相互的交流與來往會是一種促進的。在開放的現代社會,跨文化的言語交際顯得愈發重要,已經成為現代交際中引人注目的一個特點。交際中的文化差異隨處可見,言語環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視。下面就是英漢文化中十大常見差異。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親屬稱謂

英語的親屬以家庭為中心,一代人為一個稱謂板塊,只區別男性、女性,卻忽視配偶雙方因性別不同而出現的稱謂差異,顯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輩、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輩中的稱謂: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媽、姨媽等」。

還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輩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輩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別。

3.考慮問題的主體

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買什麼?

您想借什麼書?

而英語中,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問候用語

中國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對方處境或動向為思維出發點。如:

您去哪裡?

您是上班還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認為這些純屬個人私事,不能隨便問。所以他們見面打招呼總是說: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對恭維

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謙虛謹慎,對別人的恭維和誇獎應是推辭。如:

「您的英語講得真好。」

「哪裡,哪裡,一點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過獎,過獎,做得不好,請原諒。」

西方人從來不過分謙虛,對恭維一般表示謝意,表現出一種自強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學生要注意當說英語的人稱贊你時,千萬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這種回答在西方人看來是不禮貌的,甚至是虛偽的。

6.電話用語

中國人打電話時的用語與平時講話用語沒有多少差異。

「喂,您好。麻煩您叫一聲王偉接電話。」「我是張英,請問您是誰?」

英語中打電話與平時用語差別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電話一般都先報自己的號碼或者工作單位的名稱。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國學生剛開始學英語會犯這樣的錯誤: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禮物

中國人收到禮物時,一般是放在一旁,確信客人走後,才迫不及待地拆開。受禮時連聲說:

「哎呀,還送禮物干什麼?」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為例。」

「讓您破費了。」

西方人收到禮物時,一般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並連聲稱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稱呼用語

中國人見面時喜歡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別人問及這些私事。西方人之間,如沒有血緣關系,對男子統稱呼「Mr.」,對未婚女士統稱「Miss」,對已婚女士統稱「Mrs.」。

中國人重視家庭、親情,認為血濃於水。為了表示禮貌,對陌生人也要以親屬關系稱呼。如:

「大爺、大娘、大叔、大嬸、大哥、大姐等」。

9.體貼他人

在西方,向別人提供幫助、關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據接受方願意接受的程度來定的;而中國人幫起忙來一般是熱情洋溢,無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看到一位老教授蹣跚過車水馬龍的馬路,出於同情心,他飛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過去,但是他得到的卻是怒目而視。請看下面的對話: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國人建議患上感冒的人馬上去看醫生,表示真誠的關心。而美國人對此不理解,會認為難道他的病有如此嚴重嗎?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夠了。

10.請客吃飯

中國人招待客人時,一般都准備了滿桌美味佳餚,不斷地勸客人享用,自己還謙虛:「沒什麼菜,吃頓便飯。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動上多以主人為客人夾菜為禮。

西方人會對此大惑不解:明明這么多菜,卻說沒什麼菜,這不是實事求是的行為。而他們請客吃飯,菜餚特別簡單,經常以數量不多的蔬菜為可口的上等菜,席間勸客僅僅說:「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見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不可忽視語言交際中的文化傾向,要適時導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以充實學習者的知識結構,提高認知能力。

❷ 中國和英國文化的差異有哪些方面,導致這種原因是什麼

文化差異的話有一個挺重要的一點是關於personal space,即個人空間.英國人的話對個人空間的要求還是挺大的,特別是陌生人靠的太近會不舒服,中國嘛這人口密度呵呵呵呵.
還有一些語言上的,比如說俚語啊典故啊什麼的,歷史文化都不一樣有些時候可能無法理解一些俚語,而且笑點可能不同,一個東西可能我們覺得很好笑他們卻無法理解.
宗教信仰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應該有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可中國大部分是無宗教信仰的.
還有各方面的禮儀什麼的,比如說用餐的時候英國會要求無聲,刀叉的擺放什麼的都有講究.
……唔其實還有挺多的不過想不起來了(攤手)

❸ 中國人文化和英國人文化有什麼差別

中國是信神的,英國是信睜友神父的。中國結婚是在家的,英國結婚是在教堂的。數茄中國薯早察吃飯是用筷子的。英國是用刀叉的。

❹ 英國的文化與中國文化到底有哪些不同

想必每個人都吃過千層餅和漢堡包吧,有啥不同感受呢?千層餅的特徵是一層層疊加起來的,是往返重復的結構。而漢堡包則是將麵包、肉片、蔬菜、醬料一層層柔和在一起的,是一種多層次、立體化的結構。而中國的文化是不是很像千層餅,幾千年來都保持著一個特性。而英國,在被維京人、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人、法國人等不斷征服和佔領之後,就形成了今天的漢堡包文化。這兩者的差異有哪些呢?對比一下就知道了。

❺ 英語題:同學們,你知道中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差異嗎寫一寫吧!

一個說英文一個說中文……咳咳開玩笑的。
文化差異的話有一個挺重要的一點是關於personal space,即個人空間。英國人的話對個人空間的要求還是挺大的,特別是陌生人靠的太近會不舒服,中國嘛這人口密度呵呵呵呵。
還有一些語言上的,比如說俚語啊典故啊什麼的,歷史文化都不一樣有些時候可能無法理解一些俚語,而且笑點可能不同,一個東西可能我們覺得很好笑他們卻無法理解。
宗教信仰上有很大的不同,英國應該有很多基督教的信徒,可中國大部分是無宗教信仰的。
還有各方面的禮儀什麼的,比如說用餐的時候英國會要求無聲,刀叉的擺放什麼的都有講究。
……唔其實還有挺多的不過想不起來了(攤手)

❻ 中英日常交際中的文化差異

當今世界是一個高速發展的世界,在地球的任意一點,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面對著如此迅猛的發展形勢,可以說機遇與挑戰並存。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逾深,我們國家在獲取了巨大發展空間的同時,也要無時無刻面臨著與世界其他國家更加激烈的競爭。達爾文的《進化論》,告訴我們「適者生存」的理念,而我們也深知只有知己知彼,方能做到百戰百勝,所以我們不得不在重新審視自己的同時,更多地去關注和學習和借鑒一些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對這個民族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異也會影響一個國家當前階段發展的差異。因此,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時代發展的客觀要求,而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發展則是競爭的需要。

1871年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給文化下了一個比較經典的定義:「文化是一個復合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能力和習慣。」由此看來,文化的輻射范圍是包羅萬象的,不同的民族區域以及不同的社會經濟生活,必然使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個性色彩」。當今,舉世公認最完整、最發達、影響最大的文化巨流是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起源的西方文化和以華夏(黃河、長江流域)為主的東方文化。英國是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國是東方文化的代表,中英文化的差異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果對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了解就容易造成交際上的失誤:一次善意的言談有時會讓對方十分尷尬;一個禮貌的舉止也許公被誤解為荒誕粗俗。現在我們就從多個角度來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截然不同儒家中庸之道與個人英雄主義。

由於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進程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形成的歷史傳統也不盡相同。自古以人,中華民族就以農業為主,形成了與農業經濟相對應的農耕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思想,認為人應該與自然合作,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中國文化相反,英國文化屬於海洋文化,他們把宇宙分成兩個世界,形成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認為人類應該探索自然,征服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的思想為主導,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其基本特點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為行為的基本准則,以現世的人倫關系為核心,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徵,通過協調性的倫理意識來實現文化和社會的自我肯定,「中庸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所崇尚的觀念,主張對己要「克己復禮,不喜形於色」,處世「不偏不倚、公正和諧」。在一些俗語和民諺中反映了這一民族觀念,如「吃虧是福、與人為善」、「出頭的椽子先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西方傳統文化是以「天人相分」思想為核心,崇尚獨立自主自強自立。舉例說明,「indivialism」在英語中使用頻率很高,常被譯成漢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這就使人們產生曲解,誤認其為貶義詞,事實上,在西方,indivialism是個褒義詞,可譯為「個體主義」或個性主義「而利己主義」、「自私自利」英文用selfish一詞。

二、「人人生而平等」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階級觀念差異

與兩千的多年的漫長中國封建社會相比,英國的封建社會只經歷了幾百年,受封建等級思想的痼疾影響不大,最早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就發源於英國。17世紀初,英國就完成了工業革命,成長並壯大起來的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的君主立憲制度。因此,英國的平等意識較強,無論貧富,人人都重視尊重自己,不允許別人侵犯自己的權力。同時,許多少也都注意尊重他人,無論自己地們高低,別人為你服務,你都得道謝。兒子為你親倒杯茶,父親要說:「Thank you.」

在中國,封建傳統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舊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眼中有著絕對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生存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總有人感嘆「父命難違」,兒子幫父親倒茶是每天的必修課。

每個民族在漫長的歲月中所形成的思想文化都會不斷的沉澱積累下來,滲入人們的血液,嵌入人們的思難,給每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語打上這個民族的深深烙印。迥然不同的中英文化,按照自己方式在時間的長河中流淌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融入了人們最平常的生活。

摸不著頭腦的稱呼與稱謂。

中國文化傳統「重名分,講人倫」的封建倫理觀念,與西方社會「人為本,名為用」的價值觀念,使得中西方在稱謂系統上存在著明顯的反差。稱謂的使用差異很容易在跨文化交際中造成不必要的誤會。例如:英語文化中以名相稱是很常見的,它適用於不同性別、年齡的朋友、同事,甚至可用於上司、長輩老師。在英美等國,許多員工對他們的老闆直呼其名,不會被認為不禮貌,相反它表示老闆和員工之間的平等以及老闆的平易近人。而在中國工作的外國老闆如果要求員工直呼其名時,中國員工往往不知所措,而堅持以「manager+姓」稱呼,以示尊重,然而老闆不但不領情,反而認為員工有意和他保持距離而感到不快。這就是英漢稱謂的差異造成的交際中的誤會。不同的稱呼一方面反映了交談雙方的角色身份、社會地位和親疏程度的不同;另一方面表達了說話者對聽話者的思想情感。

我們中華民族素來有著「禮儀之邦」的美稱,在稱呼問題上,中國文化一直認為年幼的必幼的必順尊敬年老的,這可能與我們傳統的社會倫理道德有關。稱呼比自己年長的人時,我們常常說老王、王老、老爺爺、老奶奶奶等等,因為「老」字在中國代表著見多識廣,足智多謀。但在西方文化中,除了在非常正式的場合下稱先生、女士、夫人之外,認識的人之間往入直呼其名,上級與下級,長輩與晚輩,老師和學生之間都可以這樣,他們這為這樣是關系親密的表示,尤其是年長者,如果你在他們的姓之前加上「old」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暗示著你認為他們身體虛弱,風燭殘年,失去活力,他們更希望你稱呼他們的名字,他們覺得這樣顯得更親切自然。而這種情況在中國將會被視為沒有教養,是無論如何不能被接受的。

恭維的學問

在英在英美文化中,對外貌儀表的積極評論在人與人之間相互恭維的內容中有十分突出的地們。尤其是女性的外貌儀表永遠是被恭維的對象,這種情形絲毫不受她們的年齡、社會地們和職業等因素的影響。恭維者既可以是男性,如一位男性可能對其女同事說:「You are the most beautiful woman I have erer seen」也可以是女性,如一位女學生可能會對她的女同學說:「You certainly look elegant today」而在中國文化中,女性的外貌儀表雖然也是一項被恭維的內容,但不佔主導地們,而且這種形式的恭維更多地局限在女性與女性之間。男性恭維女性的外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上是一個禁忌,現在情況雖有了一些變化,但仍受較大的限制。在討論恭維語話題時,還有一種傾向值得注意,即同女性相比,男性在外表上受到的恭維要少見得多,而男性之間就外表進行恭維則更為罕見。例如:一位美國男性在恭維朋友的穿著打扮時,對異性好朋友,他的恭維語是「sexy skirt 」,對異性普通朋友,他的恭維語是「nice sweater」,而對男性朋友則根本不會表示恭維。與此類似,一般中國男性也認為「外貌對於女性就如同能力對於男性」。在話題涉及外貌儀表時英漢恭維語中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差民是,在英美文化中,人們常常可以在外人面前恭維自己的家人,包括自己的配偶、父母及子女等。但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在外人面前一般是以他人家庭成員為恭維對象而較少「自吹自擂」。

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雖然人們對恭維採取的反應主要受制於「贊同准則」和「謙虛准則」。但很顯然,文化背景不同,人們採取的反應方略也會不同。一般而言,英國人在受到恭維時往往要贊同恭維人並接受恭維。講英語的人幾乎一致同意,對恭維語約定俗成的回答是「Thank you|」。事實也的確如此,面對美國人的恭維,用「Thank you」進行回答確是萬無一失。但實際上,美國人除了使用「Thank you」來進行應答外,還有不少人是使用其它方略的。如:(1)受恭維者首先同意恭維語,再進行客觀評論,從而避免自己直接受到恭維。(2)回贈性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贊揚聲反回到恭維施予者身上。而中國人接受恭維時的態度及反應則不太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1)含糊其辭的答語。中國人大多內向、含蓄,很少公開表露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人認為中國文化是一種「牆文化」,自有幾份道理,正因為如此,他們的喜怒哀樂極少溢於言表。(2)否定的答語。在這類答語中,說話者認為受恭維的人或物不值得獲此殊榮,似乎恭維者的贊語有點言不符實。中國人說話講究含蓄,力戒自我吹噓,因此聽到贊美之辭時,往往極力否定自己,以示自謙。(3)減弱的答語。

中英民俗風情的不同

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規約。如果把一種文化中的模式移栽到另一文化上面就會造成交際障礙。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這種風俗長期發展,約定俗成,已成習慣。如中國人到別人家做客,當主人問是否要喝水時,客人會客套一下,即使想喝,回答也是不喝,而主人往往都要給客人倒上水,這是一種習慣而在英美國家,若客人想喝,就直說不喝,主人便不倒水,

中國人招待貴客時總是精心准備豐盛的酒席款待,大魚大肉,品種繁多,主人忙上忙下,並不停地往客人盤里夾菜。往往是客人都吃不下了還在夾菜,西方人將其誤解為不文明的行為。因為西方人認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決定,用不著主人為他夾菜添酒;而且飲食過量是極不體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飯後,主人不必勸他再吃。在中國,主人往往在吃的同時,還會說粗茶淡飯,沒好好准備,不成敬意。這使英美國家的人非常吃驚,還會疑問,難道中國人天天都是吃這么豐盛的酒席嗎?

中國人探望病人常會對病人說些「注意身體」,「多吃點兒西」,「按時吃葯」,「多穿點衣服」等表示關懷。如果對英國人這樣說就會引起他們的不滿,他們會認為自己的身體自己知道該怎麼保養,不用別人來說,這樣的問候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他們常用祝願早日康復的話來問候病人。

中國人在別人家做客,如果要走,他們一旦提出,就會立即起身往外走,此舉會讓英國的人覺得很突然,感到沒禮貌。英國的人在說再見時往往會客套幾句,然後再走。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中英文化中有許許多的共性的東西,但也不可認,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間也存在問及此事差異,尤其是在交際文化方面,中英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於不同的民族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語言所處的生態、物質、社會及宗教等環境不同,因而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人們說話方式或習慣的不盡相同,如怎樣開始交談和保持談話繼續進行,怎樣組織信息,怎樣表示說話的連接,怎樣表示強調,怎樣表示禮貌,等等。因此,在交流中,人們總喜歡用自己的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來解讀對方的話語,這就可能對對方的話語做出不準確的推論,從而產生理解障礙或語言沖突。因此我們在英語使用過程中,無論是正確的理解或正確的表達,都需要注意根據語境先擇合適的詞句。

交際是雙向的過程,要使跨文化交際得以順得進行,交際雙方都應該進入對方的文化背景中,從對方的文化實際出發,進行交際。這就要求跨文化交際者不僅要熟悉本國傳統文化、風俗習慣,還要注重學習、掌握交際對象國文化以及這兩種文化之間的言語差異。只有這樣,才可能有成功的交際。因此英語學習者應樹立文化意識,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學習文化知識。文化知識可以加深學習者對語言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於理解和掌握。英國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因此要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並且將它與自己的母語進行比較,認識異同點,尊重不同點。還必順重視語言形式的社會意義,重視語言在實際場合的運用,以提高在不同語境中正確理解和使用得體的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國。這樣就能夠在跨文化交際中選擇恰當的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從而避免跨文化交際中的語用失誤。

❼ 英國與中國文化有哪些不同

1.回答提問

中國人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以肯定或否定對方的話來確消轎歲定用「對」或者「不對」。如:

"我想你不到20歲,對嗎?」

」是的,我不到20歲。

(」不,我已經30歲了。」)

英語中,對別人的問話,總是依據事實結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 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 Iam.'

("No,Iamnot.")

❽ 中國和英國的習俗區別

1、飲食

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國人民在100多萬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英國人一般較喜愛的烹飪方式有:燴、燒烤、煎和油炸。對肉類、海鮮、野味的烹調均有獨到的方式;對牛肉類有特別的偏好,如燒烤牛肉(ROASTED BEEF),在食用時不僅附上時令的蔬菜、烤土豆,還會在牛排上加少許芥末醬;在佐料的使用上喜好奶油及酒類;在香料上喜好肉寇、肉桂等新鮮香料。

2、節日

中國重大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此外,各少數民族也都保留著自己的傳統節日,諸如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彝族的火把節、扒笑瑤族的達努節、白族的三月街、壯族的歌圩、藏族的藏歷年和望果節、苗族的跳花節等等。

英國的除夕夜,人們常帶上糕點和酒出去拜訪,他們不敲門,就徑直走進親友家去。「除夕舞會」則是另一種慶祝活動。

3、語言

中國,在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 滿兩兆舉個民族通用漢語外,其他53個少數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語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個,共使用27種文字。

從語言的系屬來看,中國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分別屬於五大語系: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系、南亞語系和印歐語系。

英國名義上沒有官方語,實際上以英語為主要語言。英格蘭以外地區有其他官方語言,例如威爾士北部還使用威爾士語,蘇格蘭西北高地及北愛爾蘭部分地區仍使用蓋爾語。世春猜含界各地移民到英國的人也講自己的家鄉語言,如孟加拉語、漢語、印地語、旁遮普語和烏爾都語。英國是印度以外印地語使用者最多的地方。

❾ 中英文化的差別

淺談中英文化差異

新教學大綱規定,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初步能力。英語考試也逐漸向這個方向靠攏。每種語言都背負著其民族的歷史、文化。要談到英語教學就不能迴避中英文化的差異問題。

(一)中英文化存在的一些差異

一、從詞彙的文化負載中看差異

詞彙中往往負載著許多文化內涵。如在中國虎代表的是百獸之王,詞彙中常常出現將門虎子、虎踞龍蟠、虎虎生威等詞語。但在英語中虎的地位被獅子所代替。如英國的別稱以及前段時間播映的動畫片《獅子王》。又如狗在中文中多含貶義:狗腿子、狗奴才等;而在英國文化中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再如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horse)、a busybody並非大忙人而是「好管閑事的人」、black tea並非黑茶而是紅茶、黃色書刊不是yellow book而是dirty book……;因而如果根據字面直譯就會鬧出大笑話。

二、從姓名及稱謂中看差異

1、結構形式上的差異

我們知道,姓名由姓(Family name)與名(Given name)組成。英國人的排列方式是名(Given name)+姓(Family name)而中國人的卻與之相反是姓(Family name)+名(Given name)。為什麼會存在著這種差異呢?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價值觀念有關。由於相較而言英國封建制度存在的時間較短,資本主義發展得較早,尤其是文藝復興時期宣揚個人主義至上的思想,崇尚以個人為中心深深地影響了英國人。因此這個國家的國民具有強烈的個體本位主義,反映在名字上就出現了名在前的形式。

而我們中國具有漫長的封建歷史,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強調中庸之道,反對個人主義。最重視的是家族的傳承,體現的是一種群體本位主義。由此出現了將家族標識-姓放在前面而代表個人的名放在後的形式。

2、姓氏使用的差異

由於我國早在遠古姓氏出於圖騰,進入封建社會後常以出生地、封地、官職、封號等作為姓氏的來源,將姓作為一種榮譽。因此在姓氏的選擇和使用上顯得極為謹慎和謙恭。

而英國人卻在姓名的使用上充分顯示了其自我、自由的特徵。有人以職業為名,如:Cook庫克(廚師);有人以家庭關系為名,如:Johnson約翰遜Jackson傑克遜;有人以天氣、季節為名:Snow斯諾(雪)Frost梅弗羅斯特(霜)、Summer薩默(夏天);有人以聖經人物為名:Bible拜布爾(聖經);以長相為名:Strong斯特朗(強壯的)、Longfellow朗費羅(大個子);以神話人物為名:Apllo阿波羅(太陽神)、Hymen海門(婚姻之神)、Mars馬爾斯(戰神);以動、植物名稱為名:Bull布爾(公牛)、Wolf沃爾夫(狼)Rose羅斯(玫瑰花);有的以日期為名:May梅(五月)、Sunday森迪(星期日);以物體名稱為名:Stone斯通(石頭)、House豪斯(房屋)等林林總總,形形色色,不論美醜。有姓駝背的、有姓壞蛋的、有姓胖、姓瘦的、有叫教堂,有叫灌木(Bush)的……因而我們在翻譯英國人姓名時往往用音譯而不用直譯法。

而在取名時又存在著一個更大的差異,那就是在中國社會中子孫及其他位卑者要避尊者諱,不能直呼長輩及位尊者的名諱。例如:唐太宗名李世民,結果觀世音菩薩也被改名為觀音菩薩;唐朝詩人白居易一生不詠海棠只是因為他的母親名為海棠。而在英語國家長輩則以子孫使用自己的名字為榮,於是出現了類似查理一世、查理二世的稱謂,以及爺孫同名的事來。

3、稱呼上的差異

在非正式場合、平輩人中英兩國人都喜歡相互以名字來稱呼以示親密。但在上下輩中的稱呼上,就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在中國人中需要嚴守上下輩分的差別,對長輩要用尊稱不能直呼其名;在英語國家中則不一定嚴格照此實行,在非正式場合中或雙方關系較為密切的情況下,則常以名字來相互稱呼,對父母、師長、領導、長輩等均是如此。常常出現對父母直呼其名的情況。

在對親戚的稱呼中,中國人分得很細而英語國家則是較為粗略。例如:uncle一詞的中文含義就有伯伯、叔叔、舅舅既有有血緣關系的也有無血緣關系的,是個統稱。這與兩個國家人民的家族觀念有著很深的關系。

此外,中國人喜歡以職務和身份來稱呼,如王老師、老王等;而英語國家則不會如此,如王老師-Mr./Miss/Mrs Wang 而不叫Teacher Wang(但在我們初中人教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種錯誤)。

語言是一種工具,由於社會的發展必然出現一些新的詞彙,而留心身邊日常生活中出現的英語詞彙是十分必要的。

如:E-mail(電子郵件) teletext(圖文電視)

homepage(主頁) mobile telephone(行動電話)……

三、日常交談規則習慣

由於我們日常對語言的聽說能力注重得還是不夠,尤其是對某些詞句在具體語境中如何運用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故而在實際運用中常常出現使用了一些句子無論是從語法角度來說還是從語言角度來說並沒什麼問題的句子但卻與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不相符或是想當然地套用一些母語的語言形式即通常所說的Chinese English,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錯誤來。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如:1、對贊揚和感謝的反應就存在著有趣的差異。中國人將自謙當作一種美德,因而在遇到外國人的贊揚與感謝時,外國人說:You did so well. 中國人的第一反應就是:Oh,no.或是Well,just so so.而這一反應將引來贊美者的不快。正確的回答應是:Thank you.

2、電話的開場白上的差異

Hello, this is May speaking. Is that Mary?這是英語中一個簡單的電話開場白。中文意義為:您好,我是梅。你是瑪麗嗎?這里就不能簡單地運用中文想當然地用上I am和Are you的句式。

3、其他差異

對於中國人來說純粹屬於自己的隱私似乎沒有,而英國人卻極為重視個人隱私。中國人見面喜歡問的年齡、收入、婚姻家庭狀況等問題在英國人看來是讓人極其惱火的事情。對於這種問題的答案往往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不關你的事。)

還有一些習慣用法。如:聖誕快樂應為Merry Christmas而不是Happy Christmas同樣是快樂不能通用僅僅是因為習慣而已(初中英語沿海版教材中就曾出現這一錯誤)。

當然,作為分析性語言的中文與作為綜合性語言的英語在語法上還存在著相當大的差別。在這里就不詳細說明了。

(二)如何在教學中解決這些問題

淺談中英文化的差異的意義在於:由於存在差異,我們的母語-中文勢必對我們學習英語產生一些負遷移作用,如何通過了解差異,在教學中 避免母語產生的負面影響提高學習效率?主要做好以下兩點工作:

首先,在搞好英語日常教學的基礎上,有目的地在教學中滲透一些交際文化背景。可以讓學生進行一些輔助性的課外閱讀,或組織英語原聲電影、錄像、VCD的觀看,運用網路,通過一些有聲的無聲的,有形的無形的,字面的形象的社會文化內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盡可能地觸摸到最原汁原味的英語世界。

其次,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在課堂上用純英語教學,創造一些英語聽說氛圍。通過創造模擬情景,鼓勵學生大膽開口實踐,使學生身臨其境反復練習,形成良好的英語語感,增強學生在實踐中的應對能力。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的教學將會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影響學生交際應用能力的提高。唯有注重提高學生對語言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社會知識的了解,才能真正讓學生在語言學習運用中立於不敗之地。最終達到學習的目的。

❿ 英美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不同點是什麼十條

一、發展態勢不同

中國文化從整體上看,是一種靜態文化、一種家國文化。中國處於亞洲東部,在歷史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地理環境優越,這為人長期居住、生產提 供了良好的環境。人們長期居住在同一個地方,使得家族發展很快。

英美國家長期以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很快,有發展就會有競 爭,有競爭,斗爭就在所難免,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種斗爭。

二、倫理觀念不同

中國文化以家庭倫理為本位,而西方文化則主張個人本位。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家國文化,家國文化以家族為本位。家庭中長幼有序,夫妻有分,家庭成 員各守其責,各安其分。

最重要的家庭倫理關系是一個「孝」字。「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的根本,是國粹。中國的「孝」文化自古有之,古人以孝治天下。

英美國家強調「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它們的文化追求的是人格獨立,於是個人主義、騎士精神、英雄主義盛行。英美文化主張個人利益神聖不可侵 犯,他們以個人為本位、自我為中心。

這種個人本位思想即使在親人之間也劃分得界限分明,如就餐時的AA制、年滿18歲子女必須獨立生活等。這種文化反映在 家庭中,就是家庭各成員都是平等的,講究的是溝通,而不是命令。

三、對人與自然的基本觀點不同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與基礎。傳統的中國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要內容,而儒家思想的 核心是「仁」。「仁」是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友愛、幫助、同情等,人與人的關系達到「仁」才算是完美。英美國家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競爭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機 會均等,就看競爭力是不是足夠強大。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繫上,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應物」,往往把大自然人格化、神化,不是改造自 然,而是順應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很久以前就開始了對自然奧秘的探索,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為人類服務是它們的主流思想。英美國家十分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它們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充滿斗爭的,認為人可以征服自然,控制自然,並利用自然。

閱讀全文

與中國和英國有哪些文化差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