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古鎮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首批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古鎮有哪些呢
首批入選“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的古鎮共有十處,分別是山西的靜升,江蘇的周庄、同里、甪直,浙江的西塘、烏鎮,福建的古田,重慶的淶灘、西沱以及雙江。
中國是一個歷史非常悠久的國家,所以連帶著一些鎮(村)也頗具文化底蘊。這類鎮(村)是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所以理應給予保護。而為了更好地對這類鎮(村)進行保護,國家從2003年開始實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稱號評選。就首次進行“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評選的2003年來說,最後共有十座古鎮自此次評選中成功入選。這十座古鎮共覆蓋5個省(直轄市),分別為山西、江蘇、浙江、福建以及重慶。
重慶省:淶灘、西沱、雙江
首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單中剩餘的三座古鎮分別為淶灘、西沱、雙江。其中淶灘始建於唐朝時期,鎮內有二佛寺、古鎮等景點。西沱鎮內則有南城寺、張飛廟等景點,外加三處市級文物保護點。雙江鎮內的文物古跡則有“禹王宮”、“清代民居”等。
⑵ 如何加強鄉鎮文化隊伍文化陣地建設
針對當前農村文化建設較為薄弱,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進展緩慢,農民文化生活單一枯燥,給發展繁榮農村文化帶來了一定困難的現實問題,賓縣縣委宣傳部利用一個月時間,專門組織開展了調研工作。通過現場走訪、召開座談會、發放調查表等多種形式,深入到賓縣鄉鎮農村地裂困者區,對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和利用陣地開展活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等進行了全方位了解,結合現實的成功經驗,探索一些能夠加強和改善農村文化陣地建設的有效措施。 農村文億陣地建設的現狀 近年來,賓縣經濟社會發展迅猛,人民群眾的精神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農村文化建設,特別是農村文化陣地建設有了長足的進步,推動了農村文化的繁榮,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有力地促進了農村三個文明建設協調發展。 1、公益性文化陣地不斷完善 賓縣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滿分局史跡陳列館一處;爭取哈爾濱市文化建設專項資金20萬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縣文化館多功能展廳,功能及配套設施齊全,並對外開放;建有圖書館一處,露天體育場一處。同時,重點在全縣部分鄉鎮開展了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體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來新建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賓西綜合文化站和建築面積460平方米的新甸綜合文化站兩處。全縣新建農民黨校和新型農民學校(綜合活動室)10餘所,年培訓人數近萬人次。投資近20萬元在休閑廣場建文化長廊一處,便民閱報欄兩處。 2、農村文化陣地建設不斷加強 通過近年來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全縣農村環境衛生有了新改善、社會風氣有了新變化、文化陣地建設有了新突破。除了傳統的黑板報、宣傳櫥窗、廣播等陣地外,又增加了有線廣播電視、新型農民學校、農家書屋、閱報欄和科技文化中心戶等,其中有線廣播電視入戶率達到96%,活動室和示範戶創建率分別達到76%和78%,到2008年農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創建達46個,建閱報欄46個,新添置圖書4萬多冊、乒乓球桌等設備;自2006年以來,分別在全縣各鄉鎮建設了農村體育健身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標准化籃球場地一處,標准化籃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徑一套。2007年在賓西鎮、平坊鎮、民和鄉、滿井鎮等4個鄉鎮分別建設了城市路徑工程。該工程項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徑一套。這些農村文化陣地為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條件,為繁榮農村文化夯實了基礎,為統籌城鄉文化一體化創造了機會,利用率較高,深受農民朋友的歡迎。 3、群眾性文體活動不斷深化 多年來,賓縣自上而下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以現有文化場所和設施為陣地,以各鄉鎮文藝骨幹為核心,以村級文化中心戶為主體,以縣級專業文藝人員為保障,建成三級文化網路,自編自演以歌頌黨、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為主題,宣傳黨的好政策和改革開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績,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眾參與性、藝術欣賞性,又有地方特色、鄉村特色和群眾特色的各種貼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極大地豐富了農村文化生活,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同時,開展「三下鄉」、送電影下鄉、廣場文藝匯演、文化大篷車下鄉等活動不斷,據不完全統計,近幾年肆薯,全縣共舉辦各類群眾性廣場文藝活動130多場。僅2008年就有大型文藝活動13項近30場,小型文藝活動近50場,觀眾達20餘萬人次。節慶活動有聲有色,重大活動主題鮮明。2008年開展了「迎奧運、迎大冬」為主題的系列文體活動,掀起農民體育運動新高潮,群眾性體育活動在全縣農村和民間得到推廣。此外,基層各地組織建起了籃球隊、乒乓球隊、巧手編織隊、讀書小組、書畫小組、文藝演出隊、鄉間樂隊等隊伍。群眾性廣尺槐場文藝活動逐步形成了組織網路規范化、內容特色多元化、參與對象社會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鄉鄉有活動,村村有歌聲」,用先進文化佔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讓公民道德行為走進千家萬戶。創建失地農民培訓學校,根據農民自身和企業的需求,對失地農民開展技能培訓。2008年對全縣就業年齡段的失地農民基本上輪訓一遍,引導農民「洗腳上崗」、「洗腦進城」,至今已有多批農民從學校結業走上了致富之路。為做好服務「三農」這篇文章,縣電視台開設了集政策性、知識性、服務性、趣味性於一體的專題節目《這方熱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鍾,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 目前農村文化建設面臨的問題 雖然近年來農村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也還存在許多不容忽視的新情況、新問題。一些村裡無文化活動場所,無文娛活動設施,更談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圍;農村文化的滯後,導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沒落的黃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復燃;人們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識淡薄、精神生活空虛。具體表現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現象: 1、文化場所少,陣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個鄉鎮共有7個村、56個自然屯、23000口人、農家書屋3個、文化活動室2處、村級休閑活動場所2處,活動室有的就是幾張桌子、幾把椅子和幾張報紙,圖書類型比較單一,很多內容都已經過時陳舊,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書刊極少,因此文化活動很少,許多場所長年處於閑置狀態,農村文化陣地的使用率極低。 2、資金投入少,資源利用率低。由於基礎相對薄弱,鄉村兩極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資金發展農村文化事業,造成鄉村文化事業經費嚴重短缺,活動室無力充實,圖書室的藏書更是有減無增,正常的文化活動無法開展。與此同時,現有文化資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來,在農村文化建設方面都進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陣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設施,但是,這些建設都是各自為陣,缺乏統一管理,致使農村有限的文化資源過於分散,難於發揮作用。以圖書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結果是除少數圖書室使用效率較好,大多數圖書長年無人問津,利用率極低,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形式創新少,活動吸引力低。隨著農民群眾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的文化消費結構、消費觀念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他們對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長,但目前農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較單調、乏味,農忙時幹活農閑時打麻將、看牌,還是許多農民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目前大多數農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為:看電視、打牌、閑聊、參加文體活動。不能說我們沒有開展文化活動,而是我們對農民文化需求的特點研究滯後,文化活動從形式到內容都沒有多少創新,給農民提供的活動缺乏時代性和吸引力。 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響。有些鄉鎮相對閉塞,經濟上並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無法拿出更多的資金投入農村文化建設,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2、受認識因素影響。一些基層領導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認識還不到位,思想上重視不夠,農村文化建設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軟」現象還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體因素影響。由於各種因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留守鄉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婦女和小孩群體,他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不高,使農村文化建設難有更大進步。 4、受載體因素影響。當前,農村群眾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現多樣性,但一些文化幹部對不同群體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夠,不善於運用新手段、創建新載體,組織活動過於簡單和老套,對群眾缺乏吸引力,社會效益不佳。 加強新時期農村文化建設的對策 1、思想促動,把握群眾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進文化引導農村文化。要把農村文化建設作為「鄉風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宣傳與教育,在社會倫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觀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徵,在社會價值觀體繫上突出個體發展與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從滿足農民需求出發建設農村文化。當前,農民的文化需要出現了「求富、求知、求樂」的特點,探索農村文化發展的新思路,我們就必須尊重和適應農民文化需求的新變化,綜合運用各種文化手段,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動,建立多元化的籌資體系。經費投入問題,是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問題。解決這些問題,必須堅持國家、社會一起辦的方針。實踐證明,在政府財力、物力有限的條件下,由政府包辦農村文化建設,既不現實,也不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而由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農村文化建設,不僅有巨大的潛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漲的積極性。為此,必須建立以政府和社會力量共同投資的多元化籌資渠道。一方面,當地政府要根據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農村文化建設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優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證農村文化陣地的設備更新、圖書資料訂閱、活動開展等必要的經費開支;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和已經富裕起來的農民為農村文化建設投資或通過集體、個人聯建、聯辦等形式,共同發展,共同受益。 3、隊伍帶動,建立健全長效運行機制。目前農村文化建設最困難的問題不是陣地如何建起來,而是如何確保陣地的永續利用。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覆蓋面廣、牽涉領域多的系統工程,必須要有一套切實可行的長效管理運行機制,才能擺脫「一年轟轟烈烈,兩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滅」的窘境。首先,要穩定和充實文化工作隊伍,各鄉鎮文化站要保證有一名專職文化幹部,同時要配齊各文化場所的管理人員和其他人員,並保證他們的各種待遇。其次,要著力培養文化人才,積極扶植農村專業和業余文化隊伍,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組一支業余文藝隊伍,同時特別要充分發揮老人協會等民間組織的作用和離退休老幹部、老教師、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等的余熱,動員他們積極參與農村文化陣地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門要經常舉辦各種形式的文化培訓,為農村培養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對文化工作開展得好的鄉鎮、村予以獎勵,對長期在農村工作並做出一定貢獻的文化工作專業人員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最後,要建立內部規章制度,根據農村文化陣地的特點,及時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規范管理,使農村文化建設走上制度化、規范化和科學化的管理軌道。 4、管理驅動,發揮現有文化資源的作用。農村文化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加大投入,建好陣地,完善設施,另一方面還要注重現有文化資源作用的發揮。一是要充分發揮現有陣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陣地紅紅火火,搞活動冷冷清清」的怪圈,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把廣大農民群眾從廟堂里、從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陣地里來。可以借鑒居仁鎮三合村把文化陣地交給老年協會管理、使用的做法,將鄉村文化陣地與老年協會、教師、婦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動比較活躍的群體聯合使用與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發揮政府在文化建設中的主導作用,對圖書、音像製品進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圖書室」或「文化超市」將全鄉鎮的圖書、音像製品全部集中起來,並建立「流動文化服務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開展圖書借詞、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務,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5、創新推動,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農村文化要做到持續發展,很重要的一點是要不斷創新。要注意研究新時期農民文化需求的新特點,設計一些符合農村實際的、行之有效的活動載體,來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創新文化陣地建設。根據目前農村的實際,要重點抓好以農家書屋、農村活動室、農村休閑廣場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文化陣地工程建設,特別是要注重將互聯網引入鄉村文化陣地,添置一些電腦。免費讓群眾在網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農民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的上崗服務。同時,管理人員還可定期將在網上獲得的有關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欄」中發布。二要創新文化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要摒棄過去那種「地點老在集鎮,節目吹拉彈唱,時間都在晚上,觀眾政府組織,領導上台講話,群眾遠遠觀望」的陳舊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師、老幹部、老藝人組成的文藝小分隊,開展村頭文化、田頭文化、庭院文化活動。同時。要抓好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將當地流傳的傳統文化搬上舞台,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有召喚力,可以極大地提高文化活動的吸引力。
⑶ 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淺見
一、我市鄉鎮文化站現狀
我市現有鄉鎮文化站26個,有站址19個,文化站工作人員24人,其中有初級職稱技術人員15人,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專2人,大專以上2人。目前,財政每年每站撥經費職工工資和1000元辦公費。全市鄉鎮文化站以文體補文年總收入不足一萬元。文化站基本設施公用房屋建築面積為2453平方米,其中行政辦公用房300平方米,業務用房1500平方米,出租房170平方米,其它用房483平方米。全市鄉鎮圖書館26個,管理人員24人,藏書總數為224000本。文化站屬下各種業余表演團隊72個,人員1254人,年平均演出次數為1338次。
什麼是綜合文化站?中央兩廳《意見》指出:綜合文化站是指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動於一體的機構。
文化站該隸屬誰直接領導呢?1984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文化部「關於當前農村文化站問題的請示」中指出:「文化站是鄉(鎮)政府領導的群眾文化事業機構,業務上接受上級部門的指導,辦好文化站是鄉(鎮)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責」。根據這個指示我市地2002年鄉鎮機構改革中,把文化站劃給鄉鎮。文化站屬於鄉鎮領導,上級文化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做好對文化站的業務指導工作。
二、我市鄉鎮綜合文化站存在的問題
由於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環境,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出現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
1、現行管理體制,缺乏活力。鄉鎮機構改革之後,文化站的人、財、物都由鄉鎮直接管理,上級文化主管部門缺乏調控手段。名義上雖然具有對鄉鎮文化站工作的業務指導功能,但由於體制原因,很多方面不能過問,也不便過問,實際上鄉鎮文化站處於「鄉鎮不願管,部門管不了」的兩不管境地。這種體制,一是產生了文化專職工作人員不專的問題。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員常年承擔行政工作任務,如長年累月參與鄉鎮人中與計劃生育工作,難有精力組織文化活動。二是上級文化主管部門難以調配使用,造成文化站人員很難流動,缺乏活力。三是鄉鎮政府對文化站投入少,管理不力,如我市每個站1000元的辦公費。因財政緊張,出現文化站被出租、被擠占、被挪作它用、被拍賣的現象相當嚴重。
2、設備設施落後,陣地萎縮。近年來,鄉鎮文化站逐步淡出歷史舞台。由於鄉鎮文化站文化設備設施落後、匱乏,陣地萎縮、輻射功能差,加之管理不善,實際是名存實亡(各種業余表演團隊主要由市文化館直接指導開展工作)。
3、隊伍素質偏低,人才短缺。專業知識老化,知識面偏窄,思想觀念陳舊是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員實況。想像一下,文化程度高中以下20人,中專2人,大專以上2人是什麼樣?簡直是群眾戲言「文化站死無文化」,這能領導鄉鎮文化事業、搞好農村文化建設?非也,連生存都難。沒有新人的加入,文化人才青黃不接,後繼無人。
4、文化站人員工資待遇很低。我市文化站工作人員經長期的爭取,到今年年初才得到財政全額撥款,但退休人員工資問題還未解決。
三、進一步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的幾點建議
要改變鄉鎮文化站目前的困難現狀,應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1、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鄉鎮文化站是基層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陣地,為了弘揚先進文化,提升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加大對鄉鎮文化站的支持力度。農村文化建設是政府所應承擔的公共責任。要建立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市鄉兩級政府要都將財力向農村文化事業傾斜,不斷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建議將中央財政按農村人口人均0.50元標准轉移支付的農村文化事業費由市集中統籌使用,由市財政建立專戶,市文化主管部門統籌規劃,資金隨項目撥付到鄉鎮,充分發揮農村文化事業費的有效作用。
2、調整理順管理體制。對於解決人員編制問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主要責任在縣(市)區人民政府。」縣(市)區文化局是政府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文化站是基層全民事業單位。縣(市)區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對鄉鎮文化站可實行垂直管理,將鄉鎮文化站業務、人事、工資等關系交由縣(市)區文化行政部門管理,實行定編、定崗、定員。按照1992年文化部頒發的文化站管理辦法規定,結合鄉鎮文化站實際,每個鄉鎮文化站核定編制數應為2至3人。
因此,建議由市文化主管部門對鄉鎮文化站實行垂直管理。對於目前年齡偏大、文化偏低的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可給予優惠政策讓其提前退休,充實一批年輕的文化專業人才到鄉鎮文化站工作。
3、抓住機遇,認真組織實施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 「十一五」期間,國家將拿出專項資金支持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每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國家補助資金16萬元、自治區12萬、地方配套4萬共32萬元。抓住機遇,認真組織實施好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把文化站基礎設施搞好。
總之,加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是為了農民的文化生活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更好地滿足農民朋友日益增長的文化生活需求。
(衛遠標)
⑷ 鄉鎮基層文化建設調研報告
鄉鎮基層文化建設調研報告(精選3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使用的次數愈發增長,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鄉鎮基層文化建設調研報告,歡迎大家分享。
一、基層文化建設現狀
(一)基層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實現新的突破。 總投資500萬元的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竣工,實現了我縣鄉鎮綜合文化站全覆蓋。建起了硯城鎮李家口村、前所鄉右所村、南坪村、孫家坪鄉陽坡村等30多個文化大院、文體廣場。實現了以籃球場為主的農村體育場地、農家書屋、農村文化活動室等新的「全覆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投入使用,縣圖書館向全社會免費開放。
(二)文化體育事業態頃日新月異。 積極開展文化三下鄉活動,實施「2131」電影惠民工程,舉辦廣場文化活動、歌詠比賽、文藝晚會,開展多形式的體育活動,成立了乒乓球協會、羽毛球協會、網球協帆散陸會、太極拳協會等體育社團組織,廣大群眾文化體育活動蓬勃開展。
(三)文化強縣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開展。 隨著文化消費需求日益擴大,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我縣文化企業開始涌現,從業人員不斷增加,動物標本製作、根雕、手工地毯逐漸形成規模,八大角秧歌、黑肉燴菜等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出XX。積極實施「十大文化工程」,不斷滿足群眾的體育健身需求,體育場地數量大幅增加,健身組織不斷壯大,文化產業發展和全民健身工作有序開展。
(四)重點工程建設穩步推進。 農家書屋、村級文化活動場所、農民體育健身設施等新的「五個全覆蓋」工程圓滿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平穩推進,南庄窩古塔等珍貴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進展順利。
二、存在困難
一是文化館職工年齡偏大,文化專業素質偏低,藝術人才青黃不接。
二是文化隊伍缺乏指導,疏於培訓。鄉鎮綜合文化站急需配備專職輔導員,發展農村文化事業。
三是群眾文化團體發展面臨較大困難,開展活動難度大,缺乏激勵機制和政府扶持,發展後勁不足。
四是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農村文化活動室等文化場所的使用率不高,有的成為擺設。還有些體育健身場地成為農民的打穀場。
五是農村基層文化消費意識不強,在文化娛樂方面消費比例低,不願花錢購買報刊書籍和用於其他文化娛樂上,認為能夠吃飽穿暖就行,重物質消費輕精神消費,給農村文化建設帶來一定難度。
三、對策措施
(一)加強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
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提高認識,明確目標,加強領導,加大管理和指導力度,將發展經濟和文化建設有機統一,將文化事業發展納入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黨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工作業績考核,促進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推進我縣基層文化建設。
(二)完善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
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文化事業的關鍵,是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物質載體,其建設水平決定著群眾的參與程度。要採取「向上爭、本縣投、民間吸」等多渠道籌措資金,形成國家、集體和個人共辦文化的新格局,實行文化建設社會化,文化服務有償化。在向上級爭取投入的基礎上,縣財政每年用一定比例的資金用於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和文體活動補助。同時,動員社會力量投資農村文化事業,形成產業,實行有償服務。
(三)建立健全文化隊伍管理體制
文化隊伍建設是發展基層文化事業的根本,是文化軟體建設的主體,其素質高低決定著群眾文化生活的繁榮程度,同時也影響著群眾的文化取向。在逐步加強硬體建設的基礎上,必須加強文化隊伍建設。一是要按編職數配齊配強鄉鎮綜合文化站專職輔導員,明確村文化室兼職人員,並考慮適當工作報酬。二是積極培育自發性的群眾文化掘梁團體,提高他們的組織能力和業務水平,並對民間文化團體加強引導,加強管理,鼓勵和支持其開展文化活動,力所能及地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和問題。三是加強對我縣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將真正具備各類文化素質的人才充實到文化隊伍,提高文化工作質量。
(四)豐富群眾文化生活載體
一是要繼續搞好送戲、送電影、送科技知識下鄉活動。二是要適時組織開展球類、棋類、牌類等比賽活動和戲曲歌舞等表演活動。三是鼓勵支持開展民間文化活動,使群眾廣泛參與豐富多彩的文體節目。四是加強對民間歌舞、民風民俗等非物質文化的發掘、保護和利用,使其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五是切實把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大院、農家書屋、農村文化活動室充分利用起來,發揮作用。
(五)改變群眾文化消費觀念
精神生活是人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的發展,物質生活的改善,文化生活也應隨之提高。但部分群眾知識淺薄,觀念落後,對文化生活沒有認識,沒有追求,沒有參與,沒有投入。要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宣傳活動和娛樂活動,加強引導,使廣大群眾從中得樂,從中受益,認識到怎樣生活才是美好、豐富、幸福的人生,激發他們的熱情,使他們逐步改變傳統消費觀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書刊和其它文化用品,參與文體活動,以構建一個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大文化社會。
人民大眾既是文化的擁有者,也是文化的建設者,更是文化成果的最終享有者。基層文化建設是文化建設的基礎,是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主要途徑。通過對盂縣基層文化建設和文化需求的調研,深深感到基層文化建設是任重道遠且十分艱巨的工作。
一、 盂縣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的基本現狀
近年來,我縣把加強基層文化建設有了長足發展。確立了「以建設忠義文化為統領,建造一批文化設施,打造廣場文化、節會文化幾個亮點,統籌縣、集鎮、鄉、村四級文化網路,構建盂縣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村落文化五個平台,真正讓樂起來。加大了對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營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環境。同時從文化建設的軟環境看,近年來每年評選文明廉潔家庭標兵戶10,學習才藝型家庭標兵戶10戶、好婆媳10對、好夫妻10對、好妯娌10對、好鄰里10對。全縣創建44個星級文化活動室、歷年來表彰誠信經營戶350個為全縣的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大提升了盂縣人民的整體素質。目前,盂縣文化館、劇院、圖書館、新華書店等設施向立體式多樣化轉變。新建了文化廣場、文化公園等活動場所。農村大部分中心村都已建有各類活動室、閱覽室及黑板報、宣傳窗等設施。全縣已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城鄉一體的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
農村基層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通過走訪和問卷發現,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文化建設設施總量不小而實用量不足民間文藝隊伍龐大而文化工作專業人才欠缺。目前全縣農村文體活動的設施總量為875個,其中包括籃球場、乒乓球室、老年活動室、棋牌室、影劇院、健身室、書畫室、古戲台、閱覽室、多功能廳等真正成為農民的文化活動場所的卻是少數。我縣絕大部分民間藝人都在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全縣14個鄉鎮只有14名文化員編制,同時多或少地兼干其它工作。文化員隊伍總體素質偏低,專業出身的幾乎沒有,農村文藝後備人才相當缺乏。另外各類文藝下鄉活動雖然形式優美、格調健康,但是取材於基層生活的題材不多,藝術品味雖高但貼近廣大農民的實際需要不夠。縣圖書館藏書總量為769120冊,除了一些經典的文學著作外,很多內容都已經落後過時,適合當代農民閱讀的作品極少,而且一些地方還沒有圖書閱覽室,普及程度不夠,許多基層群眾無書可讀。
二、 強化基層文化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綜合調查走訪,我們認為盂縣基層文化建設必須繼續深入貫徹落實縣委精神,全面實施「文化塑縣」戰略,以文化塑造精神、塑造品牌、塑造形象為抓手,著力打造「崇文、忠義、爭先、包容」的「盂縣精神」,推動盂縣各項事業健康發展。
(一)、進一步拓寬基層文化建設的出路
加強基層文化建設,要切實改變目前基層文化建設在經費上「吃不飽、餓不死」、人員上「丟不掉、甩不脫」、事業上「放不開、搞不活」的局面,走出一條減輕實際負擔、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促進文體事業自我發展的新路。具體講,一是政府要積極規范引導基層文化中心創建工程 。二是構建適應市場經濟的新機制。三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打造忠義文化品牌。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新型的文化機制,把文化推向市場。立足當前,起好步、走好路,依法嚴格規範文化市場,真正使文化發展惠及人民群眾。
(二)、構建覆蓋全縣城鄉公共文化網路體系
構建全縣公共文化網路服務體系總體框架。充分發揮陽泉網路優勢,逐步建立縣、鄉(鎮)、村三個級網路體系。在堅持政府為主導同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鼓勵和支持各種社會力量,以捐贈贊助等方式,興辦公共網路文化事業,提供公共網路文化服務,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無紙化辦公等等各項網路文化建設事業,以增強公共網路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能力,促進公共網路文化服務事業的發展。推動盂縣規劃和建設公共網路文化設施,填補圖書館、藝術館的空白,並通過新建和改擴建的方式,實現縣級網路圖書館和文化館達到國家級標准。
(三)、加強政策引導構建良好的文化市場氛圍
1、制定完善各類文化產業政策。 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主要用於項目補貼、後期贖買、獎勵、貸款貼息以及搭建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平台,如組織文化產業博覽會、舉辦大型文化活動、優秀文化產品評獎推介等。
2、培育市場主體,優化產業結構。 充分發揮我縣現有文化資源和工藝美術、民間工藝、文化產業製造方面的優勢,培育市場主體,在具備條件的地方重點建設一批文化產品製造、演藝、休閑娛樂等產業示範基地和文化產業園區,提高文化產業的集約化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形成具有盂縣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根據我縣北、西、東、南部不同的歷史文化特色,扶持建設集文化、休閑、娛樂、度假為一體的大型文化產業基地和文化觀光園區,在藏山旅遊景區打造一批旅遊演藝系列節目。形成我縣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3、培育文化產品市場。 重點扶持3-5個有規模的藝術品交易市場;積極培育小型多樣、具有我縣特色的剪紙、編織、木刻等農村民間文化產品的交易市場,形成民間藝術品生產銷售基地。逐步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各種類型的文化中介服務機構,加強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自身建設,發揮其推薦、聯系、協調的橋梁作用,創新、健全市場運行機制。
4、精心組織各類文化活動,塑造忠義文化品牌,推出盂縣精神。 舉辦具有影響的地域性大型文化節慶活動,積極參加全國性的博覽會、交易會,運用舞台藝術劇、影視作品等多樣化的宣傳手段,塑造文化品牌,提升地域形象。全方位展示根祖文化、晉商文化、佛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盂縣特色文化,在塑造有影響的文化品牌的同時,為藝術品交易搭建展示、營銷平台。
( 四)、根據目前我縣文化建設現狀,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1、盂縣歷史悠久,傳統文化積淀異常深厚,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繁多。 建議按照申報國家級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條件,結合我縣實際情況,制定相關條例,規范我縣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建立文化精品生產機制,確定全縣重點專業藝術院團名錄,出台精品獎勵辦法,政府舉辦藝術節。建議盂縣要確定重點專業藝術名錄。制定《盂縣文化藝術精品獎勵實施辦法》,把藝術創作經費和文化活動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保證藝術生產和文化活動穩定的經費來源渠道,為繁榮創作和組織引導文化活動,提供必要的資金保證;對在全國或國際上產生一定影響的文化精品給予重獎,對宣傳盂縣和樹立盂縣良好形象。同時要創新藝術節投資模式,引入多元化的投資,將各種要素資源集中於營造環境,提高藝術節的品牌價值上,形成良性循環的.投入產出機制,使藝術節永遠充滿生機與活力。
2、建議制定盂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使盂縣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更為明確、方法更為科學、效果更為明顯的基礎。 鑒於我縣文化資源分散、涉及管理部門較多的現狀,擬組成多個相關部門參加的規劃編制工作機構,全面開展編制盂縣文化產業規劃工作。編制文化產業規劃要與文化產業調查相結合,為文化產業發展摸清家底,為篩選文化產業項目提供依據。各部門應立足不同的文化資源和經濟基礎,找准發展的切入點,為建立支柱型文化產業,豐富文化產品,完善文化產業門類結構打好基礎。
3、繼續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建議設立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視和對文化工作者的深切關懷,設立盂縣文化人才獎勵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是在文化戰線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方針的具體體現。積極推進公民文化建設,相關部門要定期評選道德模範、見義勇為、誠信經營等凸顯忠義文化為主體的先進個人和集體,逐步構建道德文化、誠信文化、法治文化、選舉文化、機關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校園文化、網路文化、節會文化等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文化建設格局。
從盂縣文化建設的整體看,基層文化建設相對薄弱。為了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活躍百姓文化生活,使群眾的精神面貌昂揚向上,使群眾的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發展活力得到實質性提升,真正做到以人為本,服務於民,把精力放在管理上,投資落在群眾中,是政府從辦文化、送文化逐步轉型為政府管文化、發展文化建設的種種積極探索。
在對南溪等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及運行現狀「解剖麻雀」過程中,我圍繞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滿足誰的需求、滿足什麼樣的需求、如何來滿足這些需求等方面,作了比較系統的思考和梳理,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總體來說,一是要重點加強也要統籌推進,既要盡快做長短板、補齊欠賬,又要搞好總體設計、堅持協同推進,實現資源利用和惠民成效的最大化;二是要持續實施也要創新發展,把文化惠民工程的「接力」建設和創新發展統一起來,努力實現農村公共文化設施的「從無到有」和「從有到優」;三是要全域覆蓋也要中心集聚,在全覆蓋、保基本的基礎上,克服設施建設條塊分割弊端,加大跨部門資金、項目整合力度,將文化資源重點向人口相對密集的中心村集中,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小的區域性綜合文化活動中心;四是要長「送」文化也要深「種」文化,一手抓「送」,一手抓「種」,興民間藝術、育鄉土人才;五是要加大投入也要改進服務,在堅持以政府公共財政為主渠道加大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創新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模式,多開展流動、網點、上門服務,不斷提高農村基層公共文化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具體來講,我們有五條改進措施和建議:
(一)著力在中心村整合打造「農民文化樂園」。 就是構建滿足學教禮儀、文體活動、鄉風展示、議事聚會等多種需求的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使之成為農村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平台、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建設的主要陣地、新時期廣大農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將結合全省開展的美好鄉村建設,以改擴建為主、新建為輔,以設施建設為基礎、內容建設為核心,充分利用好現有的場地、設施以及閑置的學校、祠堂、廠房等,對中心村已有、在建、將建的村文化活動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以及鄉村學校少年宮、留守兒童活動室、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等進行整合提升。目前已在六安等6個市選擇20個不同類型的中心村進行試點,明年起逐步在全省中心村展開。
(二)相應提高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補助標准。 去年底安徽將國家有關經費與省、市、縣配套經費合並起來,每個行政村每年安排1萬元農村文化活動和設施運轉專項補助。下一步應根據實際需要有所增加並用活用好。一是將每村2400元的文藝演出補貼增加到4800元,以適應目前一場演出40005000元的成本。以縣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按群眾意願統一采購文藝演出送到行政村,讓群眾一年能夠在家門口觀看一場正規文藝演出。有條件的地方還要爭取讓群眾一年看上兩場。二是將補助農家書屋的2000元資金增加到3000元,其中1000元由村裡給書屋訂報紙,2000元由縣圖書館根據農民意願集中采購圖書和期刊。建立「縣總館+鄉鎮分館+村服務點」三級服務體系,縣圖書館通過鄉鎮綜合文化站,每半年對農家書屋圖書和期刊進行一次更新,使每個農家書屋擁有基本藏書1500冊、流動圖書300冊,報紙10種、流動期刊50種。三是將農村電影放映每村2400元增加到3000元(即每場增加50元),從而保證租片質量,多放映一些群眾喜歡看的影片。
(三)深入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適應「三網融合」和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信息化趨勢,盡可能擴大縣鄉村三級有線聯網覆蓋,並積極探索多種工程技術路徑,解決非有線電視用戶收看本地節目難問題。引導地方頻道針對受眾特點安排播出內容,多辦諸如農技服務、地方戲曲、群眾性文化活動等農民愛看的節目。採取在鄉鎮設立維修點、預置備用設備等措施,方便群眾及時維修、更換損壞的直播衛星設備。在條件成熟時可考慮免收農村或貧困地區有線電視收視費,將其作為「村村通」工程的後續項目列入民生工程,進一步鞏固擴大電視作為主流媒體的主導權和影響力。
(四)大力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在配齊配強、專職專用鄉村兩級宣傳文化工作人員的基礎上,建議參照教育按學生數、衛生按服務人口數核編的做法,科學核定基層文化工作人員編制。逐步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待遇,對行政村配備的專(兼)職宣傳文化幹事,工資待遇參照村「兩委」幹部標准;對服務時間長、成績突出的鄉鎮綜合文化站長,比照財政所長、計生辦主任等享受副科級待遇。加快提升隊伍業務素質,分類型、分批次對基層文化工作者、群眾文化輔導員和農村文化能人等進行培訓,爭取三年輪訓一遍。通過「選育用」結合,組建更多的農村文化志願者服務隊、群眾文化輔導點;把志願服務作為職稱評定、考核獎勵的重要依據,促進專業文藝人才踴躍為基層文化服務添磚加瓦。
(五)切實加大財力投入和績效考評力度。 建議參照教育、科技投入的做法,明確文化建設投入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例,保證財政對文化建設投入增幅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力爭「十二五」末全省人均文化事業費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對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應減少或免除文化惠民工程縣級配套資金。改進投入方式,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以獎代補、貸款貼息、稅收減免等政策措施,不斷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把基層文化建設成效作為衡量一個地方發展水平和幹部政績的重要方面,提高其在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和政府目標管理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中的權重,設置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城鄉文化活動、文化建設投入等指標予以量化硬化,同時在宣傳文化系統內也要加強對惠民工程投入績效、使用效率等方面的考核,確保農村文化建設落到實處。
;⑸ 如何組織和開展鄉鎮基層群眾文化活動
近年來,大門鎮文化站在工作實踐中,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正確把握群眾需求,把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放在重要位置,在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促進了全鎮群眾文化活動的日益繁榮。一、深入基層,摸准需求,制定活動計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越來越迫切,越來越多樣化。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與群眾交朋友,面對面地和他們交流、溝通,摸准群眾的真實想法,把握群眾的實際需要。只有真正掌握了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才能在制定群眾文化活動計劃時做到有的放矢。大門鎮文化站每年都在年初制定全面、詳細、具體、操作性強的文化活動方案,並落實具體牽頭人,確保每一項群眾文化活動都能有條不紊的開展。二、加大投入,完善設施,夯實活動基礎據統計,近年來大門鎮累計投入建設資金200多萬元,一大批文化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截止目前,全鎮25個行政村,已擁有水泥球場18個,棋牌室25個,電腦室10個,乒乓球室8個;擁有健身路徑49處;村村建有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室)。這些設施的建成悶亮使用,為該鎮廣返猛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三、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提升活動品位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中,大門鎮文化站充分螞世寬了解當地群眾對文化活動的特殊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大門鎮利用傳統廟會的有利時機,把群眾組織起來,對一些傳統節目進行重新編排,注入時代氣息,然後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漁燈踩街活動,增添了傳統節日的魅力。四、加強指導,健全隊伍,提高活動水平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組建培養一批文藝骨幹是必不可少的。為此,畫水鎮文化站十分注重文化隊伍建設。專門聘請專職文化教師、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知名人士作為輔導員,開展不同藝術門類的培訓、輔導,傳授文化活動技能,指導群眾開展文化活動。目前,全鎮有女子健…
⑹ 鄉鎮文化牆的要求
應符合鄉鎮文化牆建設標准。
文化牆涉及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群眾路線、環境保護、村規民約、為人處事、誠信孝義等各個方面。
文化牆是宣傳政策、優化環境、樹立新風的重要手段,更是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傳遞能量的重要載體。固城鄉將文化建設牆與道德講堂、善行義舉四德榜、五星級文明農戶評選等活動有機結合起來,讓群眾充分認識到建設文化牆的重要意義。讓文化牆逐漸成為繁榮農村文化、促進鄉風文明的有效途徑,也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文明講堂。
⑺ 鄉鎮綜合文化站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鄉鎮綜合文化站的建設,加強對鄉鎮綜合文化站的管理,充分發揮鄉鎮綜合文化站的作用,根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條例》和國家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第二條本辦法中的鄉鎮綜合文化站(以下簡稱「文化站」),是指由縣級或鄉鎮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機構,其基本職能是社會服務、指導基層和協助管理農村文化市場。第三條鄉鎮人民政府負責文化站日常工作的管理,縣級文化行政部門負責對文化站進行監督和檢查,縣文化館、圖書館等相關文化單位負責對文化站開展對口業務指導和輔導。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四條文化部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制定全國文化站建設規劃和標准,並對其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第五條文化站建設應納入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建設規模應符合國家有關規定;應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優先安排用地指標,無償劃撥建設用地。
各級人民政府應對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的文化站建設予以重點扶持。第六條文化站應位於交通便利、人口集中、便於群眾參與活動的區域,一般不設在鄉鎮人民政府辦公場所內。
文化站的選址、設計、功能安排等應徵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同意。第七條文化站基本功能空間應包括:多功能活動廳、書刊閱覽室、培訓教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點和管理用房,以及室外活動場地、宣傳欄等配套設施。第八條文化站應配置開展公共文化服務必需的設備、器材和圖書等文化資源,並有計劃地予以更新、充實。
文化站設施和設備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辦理資產登記及相關手續,依法管理,確保國有資產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第九條因鄉鎮建設規劃需拆除文化站或者改變其功能、用途的,應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擇地重建。鄉鎮人民政府在作出決定前,應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並徵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同意,報縣級人民政府批准。第三章職能和服務第十條文化站的主要職能是,開展書報刊借閱、時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藝演出活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公共文化資源配送和流動服務、體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第十一條文化站通過以下方式履行職能,開展服務:
(一)舉辦各類展覽、講座,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傳遞經濟信息,為群眾求知致富,促進當地經濟建設服務。
(二)根據當地群眾的需求和設施、場地條件,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和廣播、電影放映活動;指導村文化室(文化大院、俱樂部等)和農民自辦文化組織建設,輔導和培訓群眾文藝骨幹。
(三)協助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等文化單位配送公共文化資源,開展流動文化服務,保證公共文化資源進村入戶。
(四)在縣級圖書館的指導下,開辦圖書室,開展群眾讀書讀報活動,為當地群眾提供圖書報刊借閱服務。
(五)建成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開展數字文化信息服務。
(六)在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指導下,搜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展示、宣傳活動,指導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
(七)協助縣級文化行政部門開展文物的宣傳保護工作。
(八)受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委託,協助做好農村文化市場管理及監督工作。發現重大問題或事故,依法採取應急措施並及時上報。第十二條文化站應完善內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服務規范,並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保障其設施用於開展文明、健康的文化體育活動。文化站應在醒目位置標明服務內容、開放時間和注意事項。第四章人員和經費第十三條文化站應配備專職人員進行管理,編制數額應根據所承擔的職能和任務及所服務的鄉鎮人口規模等因素確定。第十四條文化站站長應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或具備相當於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熱愛文化事業,善於組織群眾開展文化活動,具備開展文化站工作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文化站站長由鄉鎮人民政府任命或聘任,事先應徵求縣級文化行政部門的意見。第十五條文化站實行職業資格制度,文化站從業人員須通過文化行政部門或委託的有關部門組織的相應考試、考核,取得職業資格或崗位培訓證書。
文化站從業人員可根據本人的學歷條件、任職年限、工作業績和業務水平等申報相應的專業技術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