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六安有什麼非遺文化

六安有什麼非遺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24 22:28:03

㈠ 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 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 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㈡ 安徽非物質遺產

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名錄擬定項目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或單位
備注

一、民間文學(6項)

1
Ⅰ—1
鞭打蘆花
宿州市蕭縣

2
Ⅰ—2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慶市潛山縣、懷寧縣

3
Ⅰ—3
桐城歌
安慶市桐城市

4
Ⅰ—4
六尺巷傳說
安慶市桐城市

5
Ⅰ—5
徽州民謠
黃山市

6
Ⅰ—6
徽州楹聯匾額
黃山市

二、民間音樂(14項)

7
Ⅱ—1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縣

8
Ⅱ—2
皖西大別山民歌
六安市

9
Ⅱ—3
壽州鑼鼓
六安市壽縣

10
Ⅱ—4
金寨古碑絲弦鑼鼓
六安市金寨縣

11
Ⅱ—5
當塗民歌
馬鞍山市當塗縣
國家名錄

12
Ⅱ—6
巢湖民歌
巢湖市
國家名錄

13
Ⅱ—7
繁昌民歌
蕪湖市繁昌縣

14
Ⅱ—8
銅陵牛歌
銅陵市銅陵縣

15
Ⅱ—9
貴池民歌
池州市貴池區

16
Ⅱ—10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縣

17
Ⅱ—11
九華山佛教音樂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18
Ⅱ—12
潛山彈腔
安慶市潛山縣

19
Ⅱ—13
徽州民歌
黃山市

20
Ⅱ—14
齊雲山道教音樂
黃山市休寧縣

三、民間舞蹈(11項)

21
Ⅲ—1
花鼓燈
蚌埠市、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國家名錄

22
Ⅲ—2
衛調花鼓
蚌埠市龍子湖區

23
Ⅲ—3
臨北獅子舞
蚌埠市五河縣

24
Ⅲ—4
火老虎
淮南市鳳台縣

25
Ⅲ—5
秧歌燈
滁州市來安縣

26
Ⅲ—6
肘歌抬歌
六安市壽縣、阜陽市臨泉縣

27
Ⅲ—7
十獸燈
蕪湖市南陵縣

28
Ⅲ—8
竹馬燈
銅陵市銅陵縣

29
Ⅲ—9
東至花燈
池州市東至縣

30
Ⅲ—10
黎陽仗鼓
黃山市屯溪區

31
Ⅲ—11
祁門儺舞
黃山市祁門縣

四、傳統戲劇(20項)

32
Ⅳ—1
廬劇
合肥市、六安市
國家名錄

33
Ⅳ—2
淮北花鼓戲
宿州市埇橋區、淮北市

34
Ⅳ—3
亳州二夾弦
亳州市譙城區

35
Ⅳ—4
墜子戲
宿州市

36
Ⅳ—5
泗州戲
宿州市、蚌埠市
國家名錄

37
Ⅳ—6
嗨子戲
阜陽市阜南縣

38
Ⅳ—7
推劇
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39
Ⅳ—8
洪山戲
滁州市來安縣

40
Ⅳ—9
含弓戲
巢湖市含山縣

41
Ⅳ—10
梨簧戲
蕪湖市

42
Ⅳ—11
南陵目連戲
蕪湖市南陵縣

43
Ⅳ—12
皖南花鼓戲
宣城市

44
Ⅳ—13
貴池儺戲
池州市
國家名錄

45
Ⅳ—14
青陽腔
池州市青陽縣
國家名錄

46
Ⅳ—15
石台目連戲
池州市石台縣

47
Ⅳ—16
文南詞
安慶市宿松縣、池州市東至縣

48
Ⅳ—17
黃梅戲
安慶市
國家名錄

49
Ⅳ—18
岳西高腔
安慶市岳西縣
國家名錄

50
Ⅳ—19
徽州目連戲
黃山市
國家名錄

51
Ⅳ—20
徽劇
安徽省徽劇團、黃山市
國家名錄

五、曲藝(6項)

52
Ⅴ—1
門歌
合肥市包河區

53
Ⅴ—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縣

54
Ⅴ—3
清音
阜陽市太和縣

55
Ⅴ—4
漁鼓
阜陽市界首市

56
Ⅴ—5
鳳陽花鼓
滁州市鳳陽縣
國家名錄

57
Ⅴ—6
鑼鼓書
六安市金安區

六、雜技與競技(2項)

58
Ⅵ—1
華佗五禽戲
亳州市

59
Ⅵ—2
民間雜技馬戲
阜陽市臨泉縣、宿州市埇橋區

七、民間美術(10項)

60
Ⅶ—1
火筆畫
合肥市

61
Ⅶ—2
靈璧鍾馗畫
宿州市靈璧縣

62
Ⅶ—3
蕭縣農民畫
宿州市蕭縣

63
Ⅶ—4
民間剪紙
阜陽市

64
Ⅶ—5
鳳畫
滁州市鳳陽縣

65
Ⅶ—6
青陽農民畫
池州市青陽縣

66
Ⅶ—7
望江挑花
安慶市望江縣

67
Ⅶ—8
徽州「三雕」
黃山市
國家名錄

68
Ⅶ—9
徽派版畫
黃山市歙縣

69
Ⅶ—10
徽州篆刻
黃山市黟縣

八、傳統手工技藝(21項)

70
Ⅷ—1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宿州市

71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阜陽市界首市
國家名錄

72
Ⅷ—3
紫金硯製作技藝
淮南市、六安市壽縣

73
Ⅷ—4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六安市壽縣、淮南市

74
Ⅷ—5
舒席製作技藝
六安市舒城縣

75
Ⅷ—6
太平府銅壺技藝
馬鞍山市當塗縣

76
Ⅷ—7
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
巢湖市

77
Ⅷ—8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巢湖市無為縣

78
Ⅷ—9
蕪湖鐵畫鍛制技藝
蕪湖市
國家名錄

79
Ⅷ—10
宣紙製作技藝
宣城市涇縣
國家名錄

80
Ⅷ—11
宣筆製作技藝
宣城市宣州區、涇縣
國家名錄

81
Ⅷ—12
徽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82
Ⅷ—13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池州市石台縣

83
Ⅷ—14
桑皮紙製作技藝
安慶市潛山縣、岳西縣

84
Ⅷ—15
歙硯製作技藝
黃山市歙縣
國家名錄

85
Ⅷ—16
萬安羅盤製作技藝
黃山市休寧縣
國家名錄

86
Ⅷ—17
徽州漆器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87
Ⅷ—18
徽州建築技藝
黃山市

88
Ⅷ—19
徽派盆景技藝
黃山市歙縣

89
Ⅷ—20
祁門紅茶製作技藝
黃山市祁門縣

90
Ⅷ—21
綠茶製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
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休寧縣、六安市、六安市霍山縣

九、傳統醫葯(1項)

91
Ⅸ—1
新安醫學
黃山市

十、民俗(11項)

92
Ⅹ—1
洋蛇燈
合肥市肥東縣

93
Ⅹ—2
塗山禹王廟會
蚌埠市懷遠縣

94
Ⅹ—3
界首苗湖書會
阜陽市界首市

95
Ⅹ—4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縣

96
Ⅹ—5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巢湖市和縣

97
Ⅹ—6
九華山廟會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98
Ⅹ—7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縣

99
Ⅹ—8
徽菜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

100
Ⅹ—9
程大位珠演算法
黃山市

101
Ⅹ—10
徽州祠祭
黃山市祁門縣、黟縣

102
Ⅹ—11
軒轅車會
黃山市黃山區

㈢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 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 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 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 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㈣ 六安竹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是,基缺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宴鋒氏。
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富含著中華民族勞動人民晌散辛勤勞作的結晶,竹編工藝品分為細絲工藝品和粗絲竹編工藝品。2008年6月7日,竹編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㈤ 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83項) 類別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民間文學
(6項) 1 鞭打蘆花車牛返 宿州市蕭縣 2 孔雀東南飛傳說 安慶市潛山縣、懷寧縣 3 桐城歌 安慶市桐城市 4 六尺巷傳說 安慶市桐城市 5 徽州民謠 黃山市 6 徽州楹聯匾額 黃山市 民間音樂
(12項) 7 五河民歌 蚌埠市五河縣 8 皖西大別山民歌 六安市 9 壽州鑼鼓 六安市壽縣 10 金寨古碑絲弦鑼鼓 六安市金寨縣 11 繁昌民歌 蕪湖市繁昌縣 12 銅陵牛歌 銅陵市銅陵縣 13 貴池民歌 池州市貴池區 14 石台唱曲 池州市石台縣 15 九華山佛教音樂 池州市九華山風景區 16 潛山彈腔 安慶市潛山縣 17 徽州民歌 黃山市 18 齊雲山道教音樂 黃山市休寧縣 民間舞蹈
(10項) 19 衛調花鼓 蚌埠市龍子湖區 20 臨北獅子舞 蚌埠市五河縣 21 火老虎 淮南市鳳台縣 22 秧歌燈 滁州市來安縣 23 肘歌抬歌 六安市壽縣、阜陽市臨泉縣 24 十獸燈 蕪湖市南陵縣 25 竹馬燈 銅陵市銅陵縣 26 東至花燈 池州市東至縣 27 黎陽仗鼓 黃山市屯溪區 28 祁門儺舞 黃山市祁門縣 傳統戲劇
(12項) 29 淮北花鼓戲 宿州市埇橋區、淮北市 30 亳州二夾弦 亳州市譙城區 31 墜子戲 宿州市 32 嗨子戲 阜陽市阜南縣 33 推劇 淮南市鳳台縣、阜陽市潁上縣 34 洪山戲 滁州市來安縣 35 含弓戲 巢湖市含山縣 36 梨簧戲 蕪湖市 37 南陵目連戲 蕪湖市南陵縣 38 皖南花鼓戲 宣城市 39 石台目連戲 池州市石台縣 40 文南詞 安慶市宿松縣、池州市東至縣 曲藝
(5項) 41 門歌 合肥市包河區 42 淮北大鼓 淮北市濉溪縣 43 清音 阜陽市太和縣 44 漁鼓 阜陽市界首市 45 鑼鼓書 六安市金安區 雜技與競技
(2項) 46 華佗五禽戲 亳州市 47 民間雜技馬戲 阜陽市臨泉縣、宿州市埇橋區 民間美術
(9項) 48 火筆畫 合肥市 49 靈璧鍾馗畫 宿州市靈璧縣 50 蕭縣農民畫 宿州市蕭縣 51 民間剪紙 阜陽市 52 鳳畫 滁州市鳳陽縣 53 青陽農民畫 池州市青陽縣 54 望江挑花 安慶市望江縣 55 徽派版畫 黃山市歙縣 56 徽州篆刻 黃山市黟縣 傳統
手工技藝
(15項) 57 宿州樂石硯製作技藝 宿州市 58 紫金硯製作技藝 淮南市、六安市壽縣 59 豆腐傳統製作技藝 六安市壽縣、淮南市 60 舒席製作技藝 六安市舒城縣 61 太平府銅壺技藝 馬鞍山市當塗縣 62 傳統加工紙製作技藝 巢湖市 63 無為剔墨紗燈技藝 巢湖市無為縣 64 徽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歙縣、屯溪區 65 石台油坊榨制技藝 池州市石台縣 66 桑皮紙製作技藝 安慶市潛山縣、岳西畢塌縣 67 徽州漆器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68 徽州建築技藝 黃山市 69 徽派盆景技藝 黃山市歙縣 70 祁門紅茶製作技藝 黃山市祁門縣 71 綠茶製作技藝(黃山毛峰、太平猴魁、屯溪綠茶、松蘿茶、六安瓜片、霍山黃芽) 黃山市徽州區、黃山市黃山區、黃山市屯溪區、黃山市休寧縣、六安市、六安市霍山縣 傳統醫葯
(1項) 72 新安醫學 黃山市 民俗
(11項) 73 洋蛇燈 合肥市肥東縣 74 塗山禹王氏嫌廟會 蚌埠市懷遠縣 75 界首苗湖書會 阜陽市界首市 76 走太平 滁州市全椒縣 77 霸王祠三月三廟會 巢湖市和縣 78 九華山廟會 池州市九殲數手華山風景區 79 跳五猖 宣城市郎溪縣 80 徽菜 宣城市績溪縣、黃山市 81 程大位珠演算法 黃山市 82 徽州祠祭 黃山市祁門縣、黟縣 83 軒轅車會 黃山市黃山區

㈥ 合肥六安在哪裡它是一個什麼樣的地方

六安不是合肥的,是一個城市
六安(Lù ān)市位於安徽省西部,長江與淮河之間,大別山北麓,俗稱「皖西」。六安為大別山區域中心城市,地處中國經濟最具發展活力的長三角腹地,是國家級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的成員城市,安徽省會經濟圈合肥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榮膺有「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等稱號。
中文名稱:六安(ㄌㄨˋ ㄢ)外文名稱:Lu'an別名:皋城行政區類別:地級市所屬地區:中國華東下轄地區:困尺金安區等2區5縣政府駐地: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長安南路電話區號:0564郵政區碼:237000地理位置:安徽省西部,江淮之間面積:17976平方公里人口:704.8萬人(2010) 方言:江淮官話-洪巢片-廬州小片氣候條件: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著名景點:天堂寨,萬佛湖,壽縣古城,大別山莊,楚文化博物館和八公山等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火車站:六安站、金寨站、舒城站等車牌代碼:皖N市樹、市花:廣玉蘭,杜鵑名優特產:六安瓜片,霍山石斛,剮水中心位置:116°30′37″E 31°44′40″N高等院校:皖西學院、安徽國防科技學院

1999年 9月,國務院批准六安撤地設市,原縣級六安市分設為金安區、裕安區。
2000年 3月,省轄六安市成立。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地理
六安地處大別山區北麓,地勢西南高峻,東北低平,呈梯形分布,形成山前配地、丘陵、平原三大自然區域。全市界於東經115°20』-117°14』,北緯31°01』-32°40』之間,屬於北亞熱帶向暖溫帶轉換的過渡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無霜期長。全年日照1876-2003.5小時,各縣區年總降水量1008.5-1545.7毫米,平均氣溫16.7-17.9℃,梅雨季節一般在6-7月間。在特定地域和氣候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境內物產富集,礦產眾多,可謂「大別山藏珍蘊寶,淠史杭瀉玉流金」。

© 2013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六安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環境

皋城麗影2(17張)
青山綠水,六安生態環境優越,榮膺「國家級園林城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中國水環境治理優秀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等稱號。霍山、金寨、舒城三縣先後被國家環保總局確定為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其中霍山為中西部地區首個國家級生態縣。境內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總數位居全省第一,其中霍山縣還是目前全國唯一擁有4個以上地理標志產品的縣。
編輯本段資源
礦產
六安在地質構造上屬秦嶺造山帶東段武當——桐柏——大別山成礦帶,是地殼運動比較活躍的地區,也是成礦條件較好的區域。礦產資源的特點是總量大,品種多。已發現礦藏40多種,探明儲量30多種,石油、天然氣也有較好的找礦前景。目前開采利用的有金、銀、鉛、鋅、鉬、橄欖岩、明礬石、花崗岩、大理石、石英石、瓷石、膨潤土、鉀長石、石灰岩、磁鐵礦砂、各類建築砂石、礦

皋城麗影(20張)
泉水、溫泉水等20多種。
金寨鉬礦:安徽省金寨縣境內探明一巨型鉬礦床,其鉬儲量約有220萬噸以上,達到世界第二,潛在經濟價值超6000億元人民幣。經過普查、詳查,目前金寨沙坪溝鉬礦已控制礦體東西長1000米,南北寬900米,單孔最大見礦厚度945米,全礦床共估算332+333類礦石量12.75億噸、鉬金屬量超過200萬噸,而該礦體的東西兩端還未估算資源量,根據現有的勘查控製程度估算,最終可提交鉬金屬量220萬噸以上。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常印佛院士認為,沙坪溝鉬礦床具有規模大、品位富、礦體集中、經濟價值高四個顯著特點,其潛在經濟價值超6000億元。
霍邱鐵礦:國內罕見的大型鞍山式鐵礦,礦區地處淮河平原,由周集、張庄、周油坊、李樓、草樓,吳集,范橋,眾興集等9個礦床組成,已探明儲量16.5億噸,居華東第一、全國第五。
霍山金礦:已探明有霍山東溪、隆興、南關嶺金礦。東溪金礦礦體 10餘個,金銀儲量均較可觀,已開采利用。
金寨鉛鋅礦:主要分布於慧尺指金寨縣鮮花嶺,已探明中型礦床8處,其中汞洞沖、銀山畈、銀水寺等處已開采。
建築砂石:全市建築砂石資源極為豐富,質量上乘,年開采量350萬噸以上,是合肥、蕪湖、南京、上海等地建築市場上的熱銷產品。
水泥灰岩:主要分布在霍邱四平山、壽縣里洞山等地,共探明6000多萬噸。現兩處各建水泥廠一座,年開采礦石129萬噸。
地下熱水和礦泉水:境內地熱出露點已發現19處,主要分布在霍山、舒城境內。霍山陡沙河熱泉有11個出露點,組成1500米的南北兩個泉群。舒城西湯池溫泉有8個出露點,目前已開發利用。礦泉水在舒城、霍山、金寨、壽縣等境內分布,舒城柳抱泉、壽縣珍珠泉和瑪瑙泉、霍邱八卦泉以及霍山上土市等處的天然礦泉水,水質優異,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有較高的開采價值。
土地
全市土地分為江淮丘陵、江淮崗地、大別山北坡山地和平原圩畈四大單元。其中,丘陵佔16.5%,崗地佔22.4%,中山佔9.5%,低山佔13.7%,平原圩畈佔34.9%,另有3%的大水面。西南部山巒起伏,平均海拔400米以上,其中1000米以上的高峰240多座,大別山主峰白馬尖位於霍山西南部,海拔1774米;中部為丘陵、崗地,海拔一般在30—200米之間;東部和北部為沿淮平原和杭豐圩畈區,是全市優質糧、油、棉的主要產區。江淮分水嶺使境內形成了淮河、長江兩大水系,淮河流域面積占總面積的83%,長江流域面積佔17%。全市現有耕地660萬畝,山場1100萬畝,水面351萬畝(其中可養水面95.5萬畝),土地利用結構是「五山一水三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園」。土壤類型有黃棕壤土、水稻土、潮土、砂姜黑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水稻土佔36%。
水利
全市地表水資源總量為99.9億立方米,具有南多北少、年際變化較大、時

大別山玉帶明珠(14張)
空分布不均等特點,全省水資源有60%以上集中在大別山區。徑流量主要集中在汛期5—9月份,汛期徑流量約佔全年的70—80%。發源於河南省桐柏山區的淮河幹流,從霍邱縣臨水鎮入境,於壽縣郝家圩出境,流經六安市長達125公里,約占淮河總長度的12.5%。境內有淠河、史河、杭埠河等7條主要河流。新中國建立後,隨著大規模的治淮工程建設,先後建成了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白蓮崖六大水庫。以六大水庫為依託興建的淠史杭溝通航灌綜合利用工程,是我國最大的人工灌區,也是世界七大人工灌區之一。灌區控制面積覆蓋皖豫兩省1.3萬平方公里,設計灌溉面積1198萬畝,實灌面積1100萬畝,養育著1300多萬人口。

淠史杭之響洪甸水庫
以六大水庫、三大渠首、2.5萬公里七級固定渠道、6萬多座各類渠系建築物,以及1200多座中小型水庫、21多萬座塘堰組成的蓄、引、提相結合的「長藤結瓜式」的灌溉系統,縱橫交錯在崗巒起伏的江淮大地上,溝通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江淮兩大流域,實現了雨洪資源的科學利用和水資源的優化配置,使昔日赤地千里的貧脊之地變成了今天的魚米之鄉,被譽為新中國治水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
植物
全市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被帶、皖中落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帶。境內有維管植物186科、714屬、1638種;裸子植物8科、18屬、30種;被子植物150科、644屬、1518種。糧食作物品種626個,經濟作物品種67個,蔬菜品種70個,干鮮果品19種。糧、油、麻、栗、茶、繭、肉、禽、水產等農副產品產量居安徽省第一,素有江淮糧倉、白鵝王國、茶葯寶庫、絲綢之府、水電之鄉的美譽。現有茶園37萬畝,年產干茶7000多噸,形成了六安瓜片、霍山黃芽、金寨翠眉、舒城蘭花、華山銀毫等知名品牌;板栗種植面積100 萬畝,年產量近4萬噸,居全省首位;桑園面積17萬畝,年產繭6000噸左右,初步形成了桑繭絲綢系列化開發的格局;六安是全國主要麻產區之一,主要種類有六安大麻、霍邱紅麻、舒城黃麻、金寨薴麻,其中大麻是著名的土特品種,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境內樹種資源起源較早、區系復雜、種類繁多,喬灌木樹種28 目、73科、225屬、858種,80%分布在西南中低山區,經濟價值較高的喬灌木樹種250種左右,屬國家一類保護樹種有香果樹,三類保護樹種有楠木、花櫚木、紅椿。
全市現有林業用地935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808萬畝,森林覆蓋率36.2%,活立木總蓄積量1603萬立方米。野生植物資源分布廣、藏量豐、經濟價值高。芒及五節芒系纖維植物,是造紙的重要原料,年產量達15—20萬噸,目前利用量不足10%。橡子年產量150噸左右,含澱粉多在50% 以上,可用作工業澱粉。野生香料植物有桂花、蘭草、薔薇、香附子、蒿本、白芷、獨活等。野生獼猴桃、野山楂等野果,年產量均在3000噸左右。蕨菜、薇菜、薺菜、馬齒莧菜等野菜,已成為大宗出口產品。葯用植物共203科、1360種,其中石斛、皖貝母、斷血流、茯苓、天麻、靈芝、銀杏、西洋參開發已具有一定的規模。
動物
境內動物區系具有古北界和東洋界的過渡特點,在安徽動物區劃中跨大別山和江淮丘陵兩區。有水陸棲生脊椎動物500多種,其中獸類62種、鳥類310種、魚類92種、爬行類34種、兩棲類23種。畜禽30多種,地方優良品種有皖西白鵝、霍固麻黃雞、大別山黃牛、壽霍黑豬等。皖西白鵝具有早期生長發育快、抗病力強、耐粗食、耗料少等特點,其羽絨朵大純白,品質優良,享有「世界羽絨之最」的美稱,目前年飼養量達1900萬只,佔全國飼養量的二十分之一,相當於世界養鵝王國匈牙利全國的飼養量,六安是全國最大的羽絨集散地。水生動物名貴品種有大鯢、龜、鱉、灃蝦、瓦蝦、銀魚等。葯用動物144種,名貴動物類葯材有麝香、靈貓香、全蟲等。野生動物中,有毛皮獸動物20種、羽絨動物10種、肉用動物25種、農林有益動物130種、觀賞動物25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動物有大鯢、原麝、小靈貓、金錢豹、白鷺、白冠長尾雉、白頸長尾雉等。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六安(Lù ān)市人民政府駐六安市金安區長安南路,轄2區5縣3經濟區。
市轄區
【金安區】市區東,面積1657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佛子嶺路,郵政編碼237005。
【裕安區】市區西,面積1926平方公里。區人民政府駐龍河西路,郵政編碼237010。

【壽縣】位於六安市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面積2986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壽春鎮,郵政編碼232200。
【霍邱縣】位於六安市西北,新興鋼城。面積3493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237400。
【金寨縣】位於六安市西南,革命老區和將軍縣。面積3814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梅山鎮,郵政編碼237300。
【霍山縣】位於六安市以南,國家級生態縣、工業強縣。面積2043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衡山鎮,郵政編碼237200。
【舒城縣】位於六安市東南,魚米之鄉、旅遊勝地。面積2100平方公里。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郵政編碼231300。
其它
【六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位於市區東郊,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面積24.8平方公里,區管委駐金安區經三路,郵政編碼237014。
【六安市承接產業轉移集中示範園區】位於市區東部,面積113平方公里,區管委駐六安市城東,郵政編碼237000。
【葉集改革發展試驗區】位於六安市西,安徽西大門。面積320平方公里,區管委駐葉集區葉集鎮,郵政編碼237431。
編輯本段交通
概況
六安市地處安徽西部大別山北麓的江淮平原,地跨江淮分水嶺,交通區位優

交通區點陣圖
勢明顯,是沿海、中原和西部地區梯度發展的過渡帶和東西部經濟交流的轉接點,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聯系沿海、發展中原的功能和特徵。是安徽東進西出的橋頭堡,是合肥經濟圈中心城市、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和國家級交通樞紐城市。
公路
高速公路有國家規劃的「7918」中的G35濟南-廣州高速公路,G40上海-西安高速公路,G42上海-成都高速公路,以及合肥-淮南-阜陽高速公路和合肥-安慶高速公路均經過我市。另外境內有G312、G206、G105三條國道,全市現有公路16557公里(國道314公里,省道743公里,縣道3493公里,鄉道5207公里,村道6800公里),公路密度為92.1公里/百平方公里。公路客運開通跨省班線149條,跨市班線504條,跨縣班線316條。
鐵路
已建成的有上海-武漢-成都高速鐵路,西安-南京、合肥-九江鐵路,建設中和即將建設的鐵路有六安-阜陽、西安-南京鐵路復線等。規劃中還有六安-安慶-景德鎮的鐵路、六安-廬江-銅陵鐵路等。

六安站
2005年,又一條貫穿我國東西的鐵路主幹線——寧西鐵路的通車將六安與長三角地區、西北地區緊密相連,開辟了一條從長三角地區通往西北地區的捷徑。2009年,貫穿六安全境的合武高速鐵路通車,更加縮短了六安與合肥、南京、上海、武漢這些大城市的時空距離,目前動車組列車從六安到合肥需36分鍾,到南京、武漢僅需1個半小時,到上海也僅需3個小時。合武鐵路客運專線與合寧鐵路客運專線相聯結,構成了長三角地區通往中南區域的最短路徑。
航空
4E級樞紐干線機場——合肥新橋國際機場

新橋機場
(位於合肥市肥西縣高劉鎮和六安市壽縣劉崗鎮交界處,距六安市區僅40公里)使六安的交通將更為便捷,為六安加強與國內外大城市的聯系,加快融入合肥都市圈,加速建成合六巢城市群提供了更強勁的動力。目前市區距合肥駱崗國際機場70餘公里。
水運
皖西境內有7條較大河流,水運通航里程1029公里,常年可通航50—100噸級輪駁船。周集港是安徽省重要港口,是皖西地區綜合運輸體系重要組成部分,是六安及周邊地區經濟發展、臨河產業布局、礦產資源及水上旅遊資源的重要依託,是以金屬礦石、礦建材料等大宗散貨運輸為主、兼有旅遊客運的綜合性港口,具有裝卸倉儲、運輸組織、旅遊服務等主要功能,逐步拓展港口現代物流。
編輯本段旅遊
皖西山川錦綉,人文薈萃,

皋城雙塔之北門塔
旅遊資源十分豐富,並以其山水兼得、名勝眾多而躋身於安徽旅遊大市行列,是為全省六大旅遊區之一。境內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眾多,旅遊業發展前景廣闊。奇松怪石,珍禽異獸,盡顯造化之神韻;水天一色,碧波萬頃,盡享自然之美妙。有稱「華東最後一片原始森林」的天堂寨,有保存著全國唯一完整、宏偉壯觀的宋代古城牆—壽縣古城牆,以及歷史悠久的古建築、古墓群、古戰場,文化積淀深厚,給人以智慧,催人以遐想。還有多處省級以上重點保護的革命紀念地,真實地記載著革命戰爭以來,皖西地區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主要旅遊線路:

青山綠水紅土地(21張)
西北線古文化攬勝旅遊:壽縣古城、壽春楚文化博物館(4A)、八公山、淮南王墓、廉頗墓、珍珠泉、孫公祠、臨淮崗(4A)、安豐塘、水門塔公園、李家圩地主庄園。
西南線山水觀光旅遊:天堂寨風景區(5A)、大別山國家地質公園、大別山主峰景區(4A)、銅鑼寨、佛子嶺水庫、小南嶽、龍津溪地、燕子河大峽谷(4A)、胡氏祠、梅山水庫、金寨紅軍廣場、大王廟。
東南線休閑娛樂旅遊:萬佛湖、萬佛山、萬佛溫泉、周瑜城、七門堰、啟德文化院。
六安近郊旅遊:金領歡樂世界、中華皋陶文化園、皖西博物館、淠河水利風景區、皋城雙塔、皖西烈士陵園、六安西古城遺址、皖西大裂谷、昭慶寺(3A)、大別山石窟、洞天湖、洪山寨旅遊區、獨山蘇維埃城、大華山、洞天湖、東石筍(4A)、橫排頭、九公寨、紅石谷、龍井溝。
大別山主峰景區[1]
大別山位於中國安徽省、湖北省、河南省三省交界處,橫跨鄂豫晥三省,呈東
大別山主峰景區(20張)
南往西北走向,長270千米,是長江、淮河的分水嶺。大別山主峰是白馬尖,海拔1777米,於2010年建成的以白馬尖為核心景點的大別山主峰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和國家地質公園,也是整個大別山區的核心旅遊景區,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的最南端。
編輯本段文化藝術
民俗文化
六安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土特產
六安瓜片(全國十大名茶之一)、洞藏酒[2-4](大別山臨水酒洞藏基地)壽縣廷龍瓜子、壽縣大救駕、徐集花生糖、苗家三色飯、燙面油糕、戀愛豆腐、迷宗大包、葉集羊肉等。
皋陶文化
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聖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後階段,正處於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並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於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
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綉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漢文化
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餘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餘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麼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該地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餘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它們和北面位於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並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後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地方文藝
六安的地方文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門類齊全,藝術風格多樣。
戲劇: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後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後,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燈歌、秧歌、勞動號子為主,同時還流行許多輕松愉快、曲調優美的民間小調。革命戰爭年代,六安人民創作了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如《紅軍到金寨》。在傳統民歌基礎上創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種類多、服裝鮮艷、舞姿優美。民間舞蹈《十把小扇》、《鵅鶇理窩》於1957年初被選調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珍藏。壽縣的肘閣、抬閣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鐵架、鐵桿或抬著閣樓、亭榭,托著小演員,展現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具有驚險、奇趣的特點。
曲藝: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鑼鼓書」、「四弦書」、「花鼓」、「大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唯六安獨有,早期的鑼鼓書伴奏僅一鑼一鼓,後來逐漸加入民族管弦樂器,傳統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壽州鑼鼓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既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展,藝術誇張得體,人物形態豐滿,栩栩如生。新型剪紙在傳統藝術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藝,創作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發展,藝術作品清新別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紙令人叫絕。其極具地方特色的翁墩剪紙入圍2010上海世博會參展作品。
燈會:六安民間燈會廣為流行,每逢春節、元宵節或重大喜慶日,群眾都有鬧花燈、唱燈歌的習俗。每逢燈會,家家戶戶紅燈高掛,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折字歌、五花彩、對花謎、犟驢歌」六安燈歌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
編輯本段經濟
2012年,六安市全年經濟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經核算,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918.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0%。

㈦ 六安有哪些自然文化遺產

地方文藝
六安的地方文藝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門類齊全,藝術風格多樣。
戲劇:廬劇是六安主要劇種,皖西廬劇主要是西路廬劇,又稱「上廬」,唱腔高亢、奔放,保留了較多的小噪子唱法,接近山歌韻味。1953年,專區建立場團合一的「六安地方戲實驗劇場」(後改稱皖西廬劇團)。隨後,廬劇藝術之花在皖西大地競相綻放。大型廬劇現代戲《媽媽》、《程紅梅》晉京演出獲得成功。

民歌:六安民歌多以山歌、茶歌、燈歌、秧歌、勞動號子為主,同時還流行許多輕松愉快、曲調優美的民間小調。革命戰爭年代,六安人民創作了一大批紅軍歌曲和革命民歌,如《紅軍到金寨》。在傳統民歌基礎上創作的《月亮走,我也走》等歌曲風靡全國。

舞蹈:六安民間舞蹈分布廣、種類多、服裝鮮艷、舞姿優美。民間舞蹈《十把小扇》、《鵅鶇理窩》於1957年初被選調參加在京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並被拍攝成專題資料片,作為民族文化的瑰寶珍藏。壽縣的肘閣、抬閣歷史悠久,是古代社火活動的一種舞蹈形式,由成年人以鐵架、鐵桿或抬著閣樓、亭榭,托著小演員,展現不同戲劇人物或民間故事人物造型,具有驚險、奇趣的特點。

曲藝:六安民間曲藝獨具特色,有「鑼鼓書」、「四弦書」、「花鼓」、「大鼓書」、「淮詞」、「壽州鑼鼓」等。鑼鼓書唯六安獨有,早期的鑼鼓書伴奏僅一鑼一鼓,後來逐漸加入民族管弦樂器,傳統曲目有《休丁香》、《杜十娘》等。壽州鑼鼓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既有我國南方鑼鼓特別是江浙一帶「十翻鑼鼓」的舒緩、柔和,又有北方中原地區「威風鑼鼓」的高亢、激昂。

剪紙:六安民間剪紙的特點是線條圓潤、流暢、舒滲雀展,藝術誇張得體,人物形態豐滿,栩栩如生。新型剪紙在傳統藝術手法上融入刀刻、手撕新工藝,創作內容、形式都有很大發展,藝術作品清新別致,布局奇特,尤以手撕紙令人叫絕。其極具地方特色的翁墩剪紙入圍2010上海世博會參展作品。

燈會:六安民間燈會廣為流行,每逢春節、元宵節或重大喜慶日,群眾都有鬧花燈、唱燈歌的習俗。每逢燈會,家家戶戶紅燈高掛,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折字歌、五花彩、對花謎、犟驢歌」六安燈歌為省級非凳頃遺保護項目。

民俗文化六安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皖西文化源遠流長,特色鮮明,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從這里播向華夏,傳向世界,「成長於江漢,紮根於江淮」的楚文化在這里高度成熟,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從春秋棗喊陸戰國到西漢中期,這里一直是道家、農家和儒家學派研究和教育活躍的地區。南宋時發明的「突火槍」,是管狀兵器的始祖。明末喻本元、喻本亨兄弟的《元亨療馬集》,被後世稱為獸醫學的「本草綱目」伴隨著如火如荼的革命歲月而產生的紅軍文化熱情高亢,形式活潑,獨樹一幟。皖西文化藝術門類豐富,民歌、民舞、曲藝、剪紙、燈會和民間劇目種類繁多,折射出江淮地區和大別山區勞動人民勤勞與智慧。
皋陶文化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是中國司法的鼻祖。他輔佐夏禹理政、治水和發展生產,並為融合夷夏和後來中華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貢獻。皋陶與堯、舜、禹齊名,被孔子尊為「上古四聖」。禹根據皋陶的品德和功勞而舉他為繼承人,並授政於他。但皋陶未繼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帶封給其後裔。從禹「封皋陶之後於英、六」,到楚穆王滅六,皋陶後裔在「六」這個地方立國長達約1500年之久,是我國歷史上立國時間最長的方國之一。唐玄宗李隆基以李氏始祖皋陶為榮,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

古聖皋陶
皋陶文化的內容主要是:興「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共(恭)、子孝」。定「五禮」,即「吉、凶、賓、軍、嘉」。吉禮即祭祀之禮,凶禮乃喪禮,賓禮系部落與部落聯盟之間、部落與部落之間以及與聯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間的聘享之禮,軍禮為組織氏族、約束大眾成軍之禮,嘉禮為「飲食、男女」之禮。創「五刑」,即「甲兵、斧鉞、刀鋸、鑽笮、鞭撲」。甲兵,即對外來侵犯和內部叛亂的討伐;斧鉞,系軍內之刑,屬軍法;刀鋸,系死刑和重肉刑;鑽笮,是輕肉刑;鞭撲,是對輕罪所施薄刑。皋陶在習慣法的基礎上整合為「五刑」,無疑是一大進步,創我國刑法之始。立「九德」,即「 寬而栗、柔而立、願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皋陶制訂的「九德」,內涵包括人的秉賦、氣質、品德、才乾等許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國歷史上最早考察、選拔公職人員的標准。親「九族」,即部落聯盟核心的親屬部落。部落聯盟是一個鬆散組織,聯盟的權威沒有可靠力量作後盾是維持不下去的,所以親「九族」亦是當時歷史條件下一項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國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的最後階段,正處於文明時代的門檻。皋陶對聯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那時,部落林立,號稱「萬國」,信仰、習俗不一。他倡導並施行的「五教」、「五禮」、「五刑」、「九德」、「九族」,對於加強部落、部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和融合,促進國家的產生,都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法獸獬豸(xiè zhì)
皋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皋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遺產。為了紀念皋陶,後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皋陶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六安城東,頂有黃栗樹一株,形若傘蓋,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吳坤修書「古皋陶墓」。唐代詩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歐陽修、蘇軾等曾為皋陶墓賦詩、撰文。皋陶祠位於墓北35米,系清乾隆年間修建,咸豐年間毀於大火,光緒年間重建。為了進一步弘揚皋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目前正在興建中華皋陶文化園。

壽春楚文化我國先秦時期的楚文化光輝燦爛、博大精深,是古代中華民族文化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楚文化是古中原文化與楚蠻(今江漢一帶)區域性土著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內容豐富多彩,基本要素是:青銅冶鑄工藝、紡織和刺綉工藝、老莊哲學、屈原詩歌和莊子散文、美術音樂舞蹈等。

壽春楚文化是淮夷文化與楚文化互相影響、滲透、融合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古文化。其繁榮鼎盛時期,是公元前241年至公元前223年,歷時19年。這時壽春是楚國最後一個都城,是楚後期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這段時期,楚王室經歷國勢衰敗及其「逃跑主義」的動盪過程,貴族隨同動遷所攜物品一次比一次貴重、精細,最終形成一種聚積。從目前考古情況來看,壽縣是一座楚文化的「地下博物館」,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有楚大鼎、鄂君啟金節、郢爰等。楚文化以其底蘊深厚、遺存豐富、特色鮮明而名聞遐邇,影響後世。
六安漢文化六安是吳楚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匯地,是安徽漢文化的集中地。西漢六安國體現了西漢諸侯王國家形態已發展到較高和完美的程度。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出土文物與墓葬形式規格,對研究吳楚文化融合發展、西漢歷史與古代的墓園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六安王陵位於金安區三十鋪鎮雙墩村。雙墩村,因南北向並列的兩座突出地面的「土墩」而得名。2006年初,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所受省文物局的委託,例行考古勘探,發現沉睡千年的「雙墩」其實是並列的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雖然這座漢墓在唐代就曾被盜掘,但墓室周圍仍清理出大量遺物。完美精湛的「黃腸題湊」王室墓制構造,出土的部分漆木器殘片、玉器、金銀箔、瑪瑙及22件青銅器、300餘件木俑、木車、木馬等,仍讓我們感受了2000多年前漢家王朝的輝煌和榮耀,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西漢中晚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狀況,對研究中國西漢時代工藝美術、葬俗、葬制、服飾、雕塑、制玉、冶煉工藝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然而,雙墩一號漢墓的重要意義不僅僅在於此。六安雙墩一號漢墓的發掘,還為我們揭開了漢代六安國王陵的神秘面紗。

《史記》和《漢書》記載:元狩二年即公元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的小兒子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而來。劉慶和他的繼承者鎮守的六安國,從此國泰民安130餘年。但史書記載的六安國是什麼樣子,王陵和都城在何處,一直是千古之謎。現在六安雙墩一號漢墓部分出土的文物上有了六安國或六安王有關文字。考古專家根據該地地望、規制、出土文物和相關文獻記載綜合分析,初步推斷墓主就是第一代六安王劉慶。

雙墩一帶大大小小20餘個墩子,即為西漢六安王建置的國王陵墓區。它們和北面位於開發區內的東古城也就是六安國王都所在地遙相呼應。據專家初步勘探,在六安雙墩一號、二號漢墓四周,還有3對封土巨大、左右並列的連體雙墩,大致可以判斷是其他3任國王和王後的墓。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西漢時期、中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諸侯王王室墓葬群,核心區面積達5平方公里左右。六安國王陵保留下來的文物與蘊涵的信息是我國罕見的珍貴文化遺產。
紅軍文化皖西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早在1920年,以辛亥革命老戰士朱蘊山為代表的六安進步知識分子,就組織了「中國革命小組」,從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反帝反封建活動。1923年,壽縣小甸集成立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直屬黨中央領導,是安徽建立最早的黨組織。1929年,相繼爆發了立夏節起義和六霍起義,誕生了紅十一軍三十二、三十三師,創建了皖西革命根據地。皖西是紅軍的搖籃之一,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2年3月,徐向前在這里指揮了歷時48個日日夜夜的蘇家埠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第三次圍剿」,取得了鄂豫皖蘇區空前的大勝利。抗戰初期,六安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一度成為安徽省首府,國共兩黨的重要機構設駐於此。1938年2月,安徽省抗日民眾總動員委員會在六安成立,董必武曾在這里指導和推動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千里躍進大別山,成為中國革命戰爭中的重大轉折。

大別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裡,六安人民為民族的解放、新中國的誕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30萬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生命,同時也煉就了一大批英雄傑出人物。僅在倖存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中,就走出了108位功勛卓著的開國將軍,並擁有金寨(59名)、裕安(32名)兩個將軍縣和「一鎮17將」的獨山鎮。

皖西蘇區的紅軍文化,內容豐富,形式活潑,生動地展現了如火如荼的革命生活,教育、宣傳廣大紅軍官兵和蘇區人民投身於火熱的革命斗爭。皖西蘇區紅軍文化的主要藝術形式有歌謠、戲劇、繪畫等。《皖西蘇區文化史》中記載的歌謠有300多首,包含了皖西蘇區軍民斗爭生活的各個方面,如《舊社會的苦》、《反國民黨歌》、《送郎當紅軍》、《黨是我的親爹娘》、《紅軍都是英雄漢》等。皖西蘇區的戲劇,都是圍繞革命斗爭中心任務新編的,演出形式活潑多樣,或以話劇,或以地方戲,或以活報劇,或載歌載舞,不受劇種限制,都為時裝劇,設備簡單。皖西蘇區的繪畫,多見於畫報、報刊插圖、大型宣傳畫、漫畫、壁畫、小型木牌畫等。

㈧ 安徽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安徽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計81項。其中新入選項目76項,擴展項目5項)
(按國虛孫務院文件格式排列)
新入選項目(7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
或單位 備注 一、民間文學(11項) 1 Ⅰ—9 小孤山傳說 安慶市宿松縣 2 Ⅰ—10 管仲的傳說 阜陽市潁上縣 3 Ⅰ—11 包公故事 合肥市 4 Ⅰ—12 劉銘傳故事 合肥市肥西縣 5 Ⅰ—13 捻軍歌謠 亳州市渦陽縣 6 Ⅰ—14 伍子胥過昭關的傳說 巢湖市含山縣 7 Ⅰ—15 白牡丹的傳說 巢湖市居巢區 8 Ⅰ—16 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傳說 六安市舒城縣 9 Ⅰ—17 皇藏峪的傳說 宿州市蕭縣 10 Ⅰ—18 垓下民間傳說 蚌埠市固鎮縣 11 Ⅰ—19 安豐塘的傳說 六安市壽縣 二、傳統音樂(4項) 1 Ⅱ—23 涼亭鑼鼓 滁州市定遠縣 2 Ⅱ—24 靈璧菠林喇叭 宿州市靈璧縣 3 Ⅱ—25 雲梯畲族民歌 宣城市寧國市 4 Ⅱ—26 大小鑼鼓 宣城市郎溪縣 三、傳統舞蹈(9項) 1 Ⅲ—28 蓮湘舞 安慶市望江縣 2 Ⅲ—29 二龍戲蛛 滁州市定遠縣 3 Ⅲ—30 流星趕月 滁州市明光市 4 Ⅲ—31 拋頭獅 合肥市蜀山區 5 Ⅲ—32 采蓮燈 淮南市潘集區 6 Ⅲ—33 藤牌對馬 淮南市田家庵區 7 Ⅲ—34 手龍舞 宣城市績溪縣 8 Ⅲ—35 火馬舞 宣城市績溪縣 9 Ⅲ—36 跳鍾馗 黃山市徽州區 四、傳統戲劇(2項) 1 Ⅳ—27 木偶戲 安慶市潛山縣 2 Ⅳ—28 碭山四平調 宿州市碭山縣 五、曲藝(4項) 1 Ⅴ—17 酉華唱經鑼鼓 池州市青陽縣 2 Ⅴ—18 四弦書 六安市霍山縣 3 Ⅴ—19 壽州大鼓 六安市壽縣 4 Ⅴ—20 淮詞 六安市壽縣衫戚 六、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6項) 1 Ⅵ—6 東鄉武術 安慶市樅陽縣 2 Ⅵ—7 永京拳 淮南市 3 Ⅵ—8 游龍舟、抬五帝、跳旗 宣城市績溪縣 4 Ⅵ—9 三陽打鞦韆 黃山市歙縣 5 Ⅵ—10 湖陽打水滸 馬鞍山市當塗縣 6 Ⅵ—11 鮦城火叉、火鞭 阜陽市臨泉縣 七、傳統美術(3項) 1 Ⅶ—22 碭山年畫 宿州市碭山縣 2 Ⅶ—23 靈璧或譽陵磬石雕刻 宿州市靈璧縣 3 Ⅶ—24 黟縣彩繪壁畫 黃山市黟縣 八、傳統技藝(20項) 1 Ⅷ—41 頂雪貢糕製作技藝 安慶市懷寧縣 2 Ⅷ—42 秋石製作技藝 安慶市桐城市 3 Ⅷ—43 大九華水磨玉骨絹扇製作技藝 池州市青陽縣 4 Ⅷ—44 阜陽刺綉
(細陽刺綉、界首刺綉) 阜陽市太和縣
阜陽市界首市 合並項 5 Ⅷ—45 潁州枕頭饃製作技藝 阜陽市潁州區 6 Ⅷ—46 「公和堂」獅子頭製作技藝 合肥市肥東縣 7 Ⅷ—47 口子窖酒釀造技藝 淮北市 8 Ⅷ—48 壽州窯陶瓷製作技藝 淮南市八公山區、大通區 9 Ⅷ—49 泗縣葯物布鞋製作技藝 宿州市泗縣 10 Ⅷ—50 中國傳統失蠟法 銅陵市 11 Ⅷ—51 廬江小紅頭製作技藝 巢湖市廬江縣 12 Ⅷ—52 一品玉帶糕製作技藝 巢湖市居巢區 13 Ⅷ—53 古南豐徽派本坊小缸釀造技藝 宣城市郎溪縣 14 Ⅷ—54 大王沖佛香製作技藝 蕪湖市南陵縣 15 Ⅷ—55 耿福興傳統小吃製作技藝 蕪湖市鏡湖區 16 Ⅷ—56 徽州毛筆製作技藝 黃山市屯溪區 17 Ⅷ—57 利源手工制麻技藝 黃山市黟縣 18 Ⅷ—58 余香石笛製作技藝 黃山市黟縣 19 Ⅷ—59 杜氏刻銅技藝 阜陽市 20 Ⅷ—60 石斛泡製技藝 六安市霍山縣 九、傳統醫葯(4項) 1 Ⅸ—4 武氏手診手療醫術 阜陽市潁東區 2 Ⅸ—5 王氏接骨膏葯 宿州市碭山縣 3 Ⅸ—6 祁門胡氏骨傷科 黃山市祁門縣 4 Ⅸ—7 石良道膏葯 蚌埠市懷遠縣 十、民俗(13項) 1 Ⅹ—26 王圩燈會 安慶市桐城市 2 Ⅹ—27 畲族婚嫁習俗 宣城市寧國市 3 Ⅹ—28 祭社 宣城市績溪縣 4 Ⅹ—29 小馬燈 宣城市郎溪縣 5 Ⅹ—30 八社神燈 蕪湖市蕪湖縣 6 Ⅹ—31 九連麒麟燈會 蕪湖市繁昌縣 7 Ⅹ—32 廣濟寺廟會 蕪湖市鏡湖區 8 Ⅹ—33 群龍朝神山 蕪湖市繁昌縣 9 Ⅹ—34 齊雲山道場表演 黃山市休寧縣 10 Ⅹ—35 五福神會 黃山市黃山區 11 Ⅹ—36 邀大嶺 六安市金安區 12 Ⅹ—37 送春 蕪湖市南陵縣 13 Ⅹ—38 紫蓬山廟會 合肥市肥西縣 四、傳統戲劇(1項) 1 Ⅳ-15 泗州戲(拉魂腔) 亳州市利辛縣 七、傳統美術(2項) 2 Ⅶ-4 剪紙 (和縣剪紙、皖南剪紙) 巢湖市和縣
宣城市宣州區 3 Ⅶ-11 竹編(徽州竹編) 黃山市黃山區 八、傳統技藝(2項) 4 Ⅷ-19 徽墨製作技藝
(古法油煙墨製作技藝) 宣城市旌德縣 5 Ⅷ-15 綠茶製作技藝(岳西翠蘭、舒城小蘭花、涌溪火青) 安慶市岳西縣
六安市舒城縣
宣城市涇縣

㈨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通知

國發〔2006〕1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批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518項),現予公布。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歷史的見證和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和文化意識,體現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於繼承和發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

各地區、各部門要按照《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42號)的精神和有關要求,認真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國務院

二○○六年五月二十日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518項)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寧夏回族山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樂都縣
寧夏回族自治區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地區、麥蓋提縣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歌、撫順地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陝西省綏德縣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壇彩龍) 重慶市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四川省瀘縣
108 Ⅲ—5 獅舞(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獅子、廣東醒獅) 河北省徐水縣
山西省襄汾縣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潁上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110 Ⅲ—7 儺舞(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111 Ⅲ—8 英歌(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112 Ⅲ—9 高蹺(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蹺、苦水高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樹卓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西藏自治區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山珠)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象帽舞、乞粒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安徽省岳西縣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市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孝義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214 Ⅳ—70 秧歌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215 Ⅳ—71 道情戲(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河南省太康縣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西賓頓、黃南藏戲)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連戲(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連戲) 安徽省祁門縣
湖南省漵浦縣
河南省南樂縣
232 Ⅳ—88 鑼鼓雜戲 山西省臨猗縣
233 Ⅳ—89 儺戲(武安儺戲、池州儺戲、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德江儺堂戲) 河北省武安市
安徽省池州市
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縣、沅陵縣
貴州省德江縣
234 Ⅳ—90 安順地戲 貴州省安順市
235 Ⅳ—91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孝義皮影戲、復州皮影戲、海寧皮影戲、江漢平原皮影戲、陸豐皮影戲、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弦板腔、環縣道情皮影戲、凌源皮影戲) 河北省唐山市、邯鄲市
山西省孝義市
遼寧省瓦房店市
浙江省海寧市
湖北省潛江市
廣東省汕尾市
陝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富平縣、乾縣
甘肅省環縣
遼寧省凌源市
236 Ⅳ—92 木偶戲(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遼西木偶戲、邵陽布袋戲、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臨高人偶戲、川北大木偶戲、石阡木偶戲、郃陽提線木偶戲、泰順葯發木偶戲) 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漳州市
遼寧省錦州市
湖南省邵陽縣
廣東省高州市、潮州市
海南省臨高縣
四川省
貴州省石阡縣
陝西省
浙江省泰順縣

五、曲藝(共計46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37 Ⅴ—1 蘇州評彈(蘇州評話、蘇州彈詞) 江蘇省蘇州市
238 Ⅴ—2 揚州評話 江蘇省揚州市
239 Ⅴ—3 福州評話 福建省福州市
240 Ⅴ—4 山東大鼓 山東省
241 Ⅴ—5 西河大鼓 河北省河間市
242 Ⅴ—6 東北大鼓 遼寧省沈陽市
黑龍江省
243 Ⅴ—7 木板大鼓 河北省滄縣
244 Ⅴ—8 樂亭大鼓 河北省樂亭縣
245 Ⅴ—9 潞安大鼓 山西省長治市
246 Ⅴ—10 京東大鼓 天津市寶坻區
247 Ⅴ—11 膠東大鼓 山東省煙台市
248 Ⅴ—12 河洛大鼓 河南省洛陽市
249 Ⅴ—13 溫州鼓詞 浙江省瑞安市
250 Ⅴ—14 陝北說書 陝西省延安市
251 Ⅴ—15 福州伬藝 福建省福州市
252 Ⅴ—16 南平南詞 福建省南平市
253 Ⅴ—17 紹興平湖調 浙江省紹興市
254 Ⅴ—18 蘭溪攤簧 浙江省蘭溪市
255 Ⅴ—19 賢孝(涼州賢孝、河州賢孝) 甘肅省武威市、臨夏市
256 Ⅴ—20 河南墜子 河南省
257 Ⅴ—21 山東琴書 山東省
258 Ⅴ—22 鑼鼓書 上海市南匯區
259 Ⅴ—23 紹興蓮花落 浙江省紹興縣
260 Ⅴ—24 蘭州鼓子 甘肅省蘭州市
261 Ⅴ—25 揚州清曲 江蘇省揚州市
262 Ⅴ—26 錦歌 福建省漳州市
263 Ⅴ—27 常德絲弦 湖南省常德市
264 Ⅴ—28 榆林小曲 陝西省榆林市
265 Ⅴ—29 天津時調 天津市
266 Ⅴ—30 新疆曲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
267 Ⅴ—31 龍舟說唱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
268 Ⅴ—32 鼓盆歌 湖北省荊州市
269 Ⅴ—33 漢川善書 湖北省漢川市
270 Ⅴ—34 歌冊(東山歌冊) 福建省東山縣
271 Ⅴ—35 東北二人轉 遼寧省黑山縣、鐵嶺市
吉林省
黑龍江省海倫市
272 Ⅴ—36 鳳陽花鼓 安徽省鳳陽縣
273 Ⅴ—37 答嘴鼓 福建省廈門市
274 Ⅴ—38 小熱昏 浙江省杭州市
275 Ⅴ—39 山東快書 山東省
276 Ⅴ—40 烏力格爾 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科爾沁右翼中旗
遼寧省阜新蒙古族自治縣
吉林省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
277 Ⅴ—41 達斡爾族烏欽 黑龍江省
278 Ⅴ—42 赫哲族伊瑪堪 黑龍江省
279 Ⅴ—43 鄂倫春族摩蘇昆 黑龍江省
280 Ⅴ—44 傣族章哈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281 Ⅴ—4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
282 Ⅴ—46 布依族八音坐唱 貴州省興義市

六、雜技與競技(共計17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283 Ⅵ—1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
284 Ⅵ—2 聊城雜技 山東省聊城市
285 Ⅵ—3 天橋中幡 北京市
286 Ⅵ—4 抖空竹 北京市宣武區
287 Ⅵ—5 維吾爾族達瓦孜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88 Ⅵ—6 寧德霍童線獅 福建省寧德市
289 Ⅵ—7 少林功夫 河南省登封市
290 Ⅵ—8 武當武術 湖北省十堰市
291 Ⅵ—9 回族重刀武術 天津市
292 Ⅵ—10 滄州武術 河北省滄州市
293 Ⅵ—11 太極拳(楊氏太極拳、陳氏太極拳) 河北省永年縣
河南省焦作市
294 Ⅵ—12 邢台梅花拳 河北省邢台市
295 Ⅵ—13 沙河藤牌陣 河北省沙河市
296 Ⅵ—14 朝鮮族跳板、鞦韆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297 Ⅵ—15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 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298 Ⅵ—16 蒙古族搏克 內蒙古自治區
299 Ⅵ—17 蹴鞠 山東省淄博市

七、民間美術(共計51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00 Ⅶ—1 楊柳青木版年畫 天津市
301 Ⅶ—2 武強木版年畫 河北省武強縣
302 Ⅶ—3 桃花塢木版年畫 江蘇省蘇州市
303 Ⅶ—4 漳州木版年畫 福建省漳州市
304 Ⅶ—5 楊家埠木版年畫 山東省濰坊市
305 Ⅶ—6 高密撲灰年畫 山東省高密市
306 Ⅶ—7 朱仙鎮木版年畫 河南省開封市
307
Ⅶ—8 灘頭木版年畫 湖南省隆回縣
308 Ⅶ—9 佛山木版年畫 廣東省佛山市
309 Ⅶ—10 梁平木版年畫 重慶市梁平縣
310 Ⅶ—11 綿竹木版年畫 四川省德陽市
311 Ⅶ—12 鳳翔木版年畫 陝西省鳳翔縣
312 Ⅶ—13 納西族東巴畫 雲南省麗江市
313 Ⅶ—14 藏族唐卡(勉唐畫派、欽澤畫派、噶瑪嘎孜畫派) 西藏自治區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
314 Ⅶ—15 衡水內畫 河北省衡水市
315 Ⅶ—16 剪紙(蔚縣剪紙、豐寧滿族剪紙、中陽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揚州剪紙、樂清細紋刻紙、廣東剪紙、傣族剪紙、安塞剪紙) 河北省蔚縣、豐寧滿族自治縣
山西省中陽縣
遼寧省錦州市
江蘇省揚州市
浙江省樂清市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雲南省潞西市
陝西省安塞縣
316 Ⅶ—17 顧綉 上海市松江區
317 Ⅶ—18 蘇綉 江蘇省蘇州市
318 Ⅶ—19 湘綉 湖南省長沙市
319 Ⅶ—20 粵綉(廣綉、潮綉) 廣東省廣州市、潮州市
320 Ⅶ—21 蜀綉 四川省成都市
321 Ⅶ—22 苗綉(雷山苗綉、花溪苗綉、劍河苗綉) 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
322 Ⅶ—23 水族馬尾綉 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
323 Ⅶ—24 土族盤綉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24 Ⅶ—25 挑花(黃梅挑花、花瑤挑花) 湖北省黃梅縣
湖南省隆回縣
325 Ⅶ—26 慶陽香包綉制 甘肅省慶陽市
326 Ⅶ—27 象牙雕刻 北京市崇文區
廣東省廣州市
327 Ⅶ—28 揚州玉雕 江蘇省揚州市
328 Ⅶ—29 岫岩玉雕 遼寧省岫岩滿族自治縣
329 Ⅶ—30 阜新瑪瑙雕 遼寧省阜新市
330 Ⅶ—31 夜光杯雕 甘肅省酒泉市
331 Ⅶ—32 金石篆刻(西泠印社) 浙江省杭州市西泠印社
332 Ⅶ—33 青田石雕 浙江省青田縣
333 Ⅶ—34 曲陽石雕 河北省曲陽縣
334 Ⅶ—35 壽山石雕 福建省福州市
335 Ⅶ—36 惠安石雕 福建省惠安縣
336 Ⅶ—37 徽州三雕(婺源三雕)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337 Ⅶ—38 臨夏磚雕 甘肅省臨夏縣
338 Ⅶ—39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四川省色達縣
339 Ⅶ—40 潮州木雕 廣東省潮州市
340 Ⅶ—41 寧波朱金漆木雕 浙江省寧波市
341 Ⅶ—42 樂清黃楊木雕 浙江省樂清市
342 Ⅶ—43 東陽木雕 浙江省東陽市
343 Ⅶ—44 漳州木偶頭雕刻 福建省漳州市
344 Ⅶ—45 萍鄉湘東儺面具 江西省萍鄉市
345 Ⅶ—46 竹刻(嘉定竹刻、寶慶竹刻) 上海市嘉定區
湖南省邵陽市
346 Ⅶ—47 泥塑(天津泥人張、惠山泥人、鳳翔泥塑、浚縣泥咕咕) 天津市
江蘇省無錫市
陝西省鳳翔縣
河南省浚縣
347 Ⅶ—48 塔爾寺酥油花 青海省湟中縣
348 Ⅶ—49 熱貢藝術 青海省同仁縣
349 Ⅶ—50 燈彩(仙居花燈、硤石燈彩、泉州花燈、東莞千角燈、湟源排燈) 浙江省仙居縣、海寧市
福建省泉州市
廣東省東莞市
青海省湟源縣
350 Ⅶ—51 嵊州竹編 浙江省嵊州市

八、傳統手工技藝(共計89項)

序號 編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51 Ⅷ—1 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 江蘇省宜興市
352 Ⅷ—2 界首彩陶燒制技藝 安徽省界首市
353 Ⅷ—3 石灣陶塑技藝 廣東省佛山市
354 Ⅷ—4 黎族原始制陶技藝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
355 Ⅷ—5 傣族慢輪制陶技藝 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356 Ⅷ—6 維吾爾族模製法土陶燒制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英吉沙縣、喀什市、吐魯番地區
357 Ⅷ—7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 江西省景德鎮市
358 Ⅷ—8 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 陝西省銅川市
359 Ⅷ—9 龍泉青瓷燒制技藝 浙江省龍泉市
360 Ⅷ—10 磁州窯燒制技藝 河北省峰峰礦區
361 Ⅷ—11 德化瓷燒制技藝 福建省德化縣
362 Ⅷ—12 澄城堯頭陶瓷燒制技藝 陝西省澄城縣
363 Ⅷ—13 南京雲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 江蘇省南京市
364 Ⅷ—14 宋錦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5 Ⅷ—15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 江蘇省蘇州市
366 Ⅷ—16 蜀錦織造技藝 四川省成都市
367 Ⅷ—17 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 上海市徐匯區
368 Ⅷ—18 土家族織錦技藝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369 Ⅷ—19 黎族傳統紡染織綉技藝 海南省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樂東黎族自治縣、東方市
370 Ⅷ—20 壯族織錦技藝 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縣
371 Ⅷ—21 藏族邦典、卡墊織造技藝 西藏自治區山南地區、日喀則地區
372 Ⅷ—22 加牙藏族織毯技藝 青海省湟中縣
373 Ⅷ—23 維吾爾族花氈、印花布織染技藝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地區
374 Ⅷ—24 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 江蘇省南通市
375 Ⅷ—25 苗族蠟染技藝 貴州省丹寨縣
376 Ⅷ—26 白族扎染技藝

㈩ 中國的非物質遺產

一、民間文學 (共計3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 Ⅰ—1 苗族古歌 貴州省台江縣、黃平縣
2 Ⅰ—2 布洛陀 廣西壯族自治區田陽縣
3 Ⅰ—3 遮帕麻和遮咪麻 雲南省梁河縣
4 Ⅰ—4 牡帕密帕 雲南省思茅市
5 Ⅰ—5 刻道 貴州省施秉縣
6 Ⅰ—6 白蛇傳傳說 江蘇省鎮江市
浙江省杭州市
7 Ⅰ—7 梁祝傳說 浙江省寧波市、杭州市、上虞市
江蘇省宜興市
山東省濟寧市
河南省汝南縣
8 Ⅰ—8 孟姜女傳說 山東省淄博市
9 Ⅰ—9 董永傳說 山西省萬榮縣
江蘇省東台市
河南省武陟縣
湖北省孝感市
10 Ⅰ—10 西施傳說 浙江省諸暨市
11 Ⅰ—11 濟公傳說 浙江省天台縣
12 Ⅰ—12 滿族說部 吉林省
13 Ⅰ—13 河西寶卷 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酒泉市肅州區
14 Ⅰ—14 耿村民間故事 河北省藁城市
15 Ⅰ—15 伍家溝民間故事 湖北省丹江口市
16 Ⅰ—16 下堡坪民間故事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17 Ⅰ—17 走馬鎮民間故事 重慶市九龍坡區
18 Ⅰ—18 古漁雁民間故事 遼寧省大窪縣
19 Ⅰ—19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
20 Ⅰ—20 譚振山民間故事 遼寧省新民市
21 Ⅰ—21 河間歌詩 河北省河間市
22 Ⅰ—22 吳歌 江蘇省蘇州市
23 Ⅰ—23 劉三姐歌謠 廣西壯族自治區宜州市
24 Ⅰ—24 四季生產調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25 Ⅰ—25 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
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聯民間
文藝家協會
26 Ⅰ—26 江格爾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布克賽爾蒙古自
治縣、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
楞蒙古自治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
聯民間文藝家協會
27 Ⅰ—27 格薩(斯)爾 西藏自治區
青海省
甘肅省
四川省
雲南省
內蒙古自治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中國社會科學院《格薩(斯)爾》辦
公室
28 Ⅰ—28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29 Ⅰ—29 拉仁布與吉門索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
30 Ⅰ—30 畲族小說歌 福建省霞浦縣
31 Ⅰ—31 青林寺謎語 湖北省宜都市

二、民間音樂(共計7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32 Ⅱ—1 左權開花調 山西省左權縣
33 Ⅱ—2 河曲民歌 山西省河曲縣
34 Ⅱ—3 蒙古族長調民歌 內蒙古自治區
35 Ⅱ—4 蒙古族呼麥 內蒙古自治區
36 Ⅱ—5 當塗民歌 安徽省馬鞍山市
37 Ⅱ—6 巢湖民歌 安徽省巢湖市
38 Ⅱ—7 畲族民歌 福建省寧德市
39 Ⅱ—8 興國山歌 江西省興國縣
40 Ⅱ—9 興山民歌 湖北省興山縣
41 Ⅱ—10 桑植民歌 湖南省桑植縣
42 Ⅱ—11 梅州客家山歌 廣東省梅州市
43 Ⅱ—12 中山鹹水歌 廣東省中山市
44 Ⅱ—13 崖州民歌 海南省三亞市
45 Ⅱ—14 儋州調聲 海南省儋州市
46 Ⅱ—15 石柱土家啰兒調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
47 Ⅱ—16 巴山背二歌 四川省巴中市
48 Ⅱ—17 僳僳族民歌 雲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瀘水縣
49 Ⅱ—18 紫陽民歌 陝西省紫陽縣
50 Ⅱ—19 裕固族民歌 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
51 Ⅱ—20 花兒 甘肅省康樂縣、和政縣、岷縣
(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岩花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
兒會、二郎山花兒會、老爺山 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
花兒會、丹麻土族花兒會、七 縣、樂都縣
里寺花兒會、瞿曇寺花兒會、 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回族山花兒)
52 Ⅱ—21 藏族拉伊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53 Ⅱ—22 聊齋俚曲 山東省淄博市
54 Ⅱ—23 靖州苗族歌鼟 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55 Ⅱ—24 川江號子 重慶市
四川省
56 Ⅱ—25 南溪號子 重慶市黔江區
57 Ⅱ—26 木洞山歌 重慶市巴南區
58 Ⅱ—27 川北薅草鑼鼓 四川省青川縣
59 Ⅱ—28 侗族大歌 貴州省黎平縣
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三江侗族
自治縣
60 Ⅱ—29 侗族琵琶歌 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
61 Ⅱ—30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2 Ⅱ—31 彝族海菜腔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3 Ⅱ—32 那坡壯族民歌 廣西壯族自治區那坡縣
64 Ⅱ—33 澧水船工號子 湖南省澧縣
65 Ⅱ—34 古琴藝術 中國藝術研究院
66 Ⅱ—35 蒙古族馬頭琴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
67 Ⅱ—36 蒙古族四胡音樂 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
68 Ⅱ—37 嗩吶藝術 河南省沁陽市
甘肅省慶陽市
69 Ⅱ—38 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 四川省茂縣
70 Ⅱ—39 遼寧鼓樂 遼寧省、遼陽市
71 Ⅱ—40 江南絲竹 江蘇省太倉市
上海市
72 Ⅱ—41 海州五大宮調 江蘇省連雲港市
73 Ⅱ—42 嵊州吹打 浙江省嵊州市
74 Ⅱ—43 舟山鑼鼓 浙江省舟山市
75 Ⅱ—44 十番音樂 福建省龍岩市、福州市
(閩西客家十番音樂、茶亭十番
音樂)
76 Ⅱ—45 魯西南鼓吹樂 山東省嘉祥縣
77 Ⅱ—46 板頭曲 河南省南陽市
78 Ⅱ—47 宜昌絲竹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
79 Ⅱ—48 枝江民間吹打樂 湖北省枝江市
80 Ⅱ—49 廣東音樂 廣東省廣州市、台山市
81 Ⅱ—50 潮州音樂 廣東省潮州市、汕頭市
82 Ⅱ—51 廣東漢樂 廣東省大埔縣
83 Ⅱ—52 吹打 重慶市巴南區、萬盛區
(接龍吹打、金橋吹打)
84 Ⅱ—53 梁平癩子鑼鼓 重慶市梁平縣
85 Ⅱ—54 土家族打溜子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86 Ⅱ—55 河北鼓吹樂 河北省永年縣、撫寧縣
87 Ⅱ—56 晉南威風鑼鼓 山西省臨汾市
88 Ⅱ—57 絳州鼓樂 山西省新絳縣
89 Ⅱ—58 上黨八音會 山西省晉城市
90 Ⅱ—59 冀中笙管樂 河北省固安縣、淶水縣、霸州市
(屈家營音樂會、高洛音樂會、
高橋音樂會、勝芳音樂會)
91 Ⅱ—60 銅鼓十二調 貴州省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貞
豐縣
92 Ⅱ—61 西安鼓樂 陝西省
93 Ⅱ—62 藍田普化水會音樂 陝西省藍田縣
94 Ⅱ—63 回族民間器樂 寧夏回族自治區
95 Ⅱ—64 文水鈲子 山西省文水縣
96 Ⅱ—65 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市
97 Ⅱ—66 五台山佛樂 山西省五台縣
98 Ⅱ—67 千山寺廟音樂 遼寧省鞍山市
99 Ⅱ—68 蘇州玄妙觀道教音樂 江蘇省蘇州市
100 Ⅱ—69 武當山宮觀道樂 湖北省十堰市
101 Ⅱ—70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哈密
(十二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 地區、麥蓋提縣
哈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
102 Ⅱ—71 南音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03 Ⅱ—72 泉州北管 福建省泉州市

三、民間舞蹈(共計41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04 Ⅲ—1 京西太平鼓 北京市門頭溝區
105 Ⅲ—2 秧歌 河北省昌黎縣
(昌黎地秧歌、鼓子秧歌、膠 山東省商河縣、膠州市、海陽市
州秧歌、海陽大秧歌、陝北秧 陝西省綏德縣
歌、撫順地秧歌) 遼寧省撫順市
106 Ⅲ—3 井陘拉花 河北省井陘縣
107 Ⅲ—4 龍舞 重慶市
(銅梁龍舞、湛江人龍舞、汕 廣東省湛江市、汕尾市
尾滾地金龍、浦江板凳龍、長 浙江省浦江縣、長興縣、奉化市
興百葉龍、奉化布龍、瀘州雨 四川省瀘縣
壇彩龍)
108 Ⅲ—5 獅舞 河北省徐水縣
(徐水舞獅、天塔獅舞、黃沙 山西省襄汾縣
獅子、廣東醒獅) 浙江省臨海市
廣東省佛山市、遂溪縣、廣州市
109 Ⅲ—6 花鼓燈 安徽省蚌埠市、鳳台縣、潁上縣
(蚌埠花鼓燈、鳳台花鼓燈、
潁上花鼓燈)
110 Ⅲ—7 儺舞 江西省南豐縣、婺源縣、樂安縣
(南豐跳儺、婺源儺舞、樂安儺
舞)
111 Ⅲ—8 英歌 廣東省揭陽市、汕頭市
(普寧英歌、潮陽英歌)
112 Ⅲ—9 高蹺 山西省稷山縣
(高蹺走獸、海城高蹺、遼西高 遼寧省海城市、錦州市
蹺、苦水高高蹺) 甘肅省永登縣
113 Ⅲ—10 永新盾牌舞 江西省永新縣
114 Ⅲ—11 翼城花鼓 山西省翼城縣
115 Ⅲ—12 泉州拍胸舞 福建省泉州市
116 Ⅲ—13 安塞腰鼓 陝西省安塞縣
117 Ⅲ—14 洛川蹩鼓 陝西省洛川縣
118 Ⅲ—15 蘭州太平鼓 甘肅省蘭州市
119 Ⅲ—16 餘杭滾燈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
120 Ⅲ—17 土家族擺手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21 Ⅲ—18 土家族撒葉兒嗬 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
122 Ⅲ—19 弦子舞 西藏自治區
(芒康弦子舞、巴塘弦子舞) 四川省巴塘縣
123 Ⅲ—20 鍋庄舞 雲南省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鍋庄舞、昌都鍋庄舞、玉 西藏自治區
樹卓舞) 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
124 Ⅲ—21 熱巴舞 西藏自治區
(丁青熱巴、那曲比如丁嘎熱巴)
125 Ⅲ—22 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羌姆 西藏自治區
126 Ⅲ—23 苗族蘆笙舞 貴州省丹寨縣、貴定縣、納雍縣
(錦雞舞、鼓龍鼓虎-長衫龍、滾
山珠)
127 Ⅲ—24 朝鮮族農樂舞 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
(象帽舞、乞粒舞) 遼寧省本溪市
128 Ⅲ—25 木鼓舞 貴州省台江縣
(反排苗族木鼓舞、滄源佤族木鼓舞)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
129 Ⅲ—26 銅鼓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壯族、彝族銅鼓舞)
130 Ⅲ—27 傣族孔雀舞 雲南省瑞麗市
131 Ⅲ—28 達斡爾族魯日格勒舞 內蒙古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132 Ⅲ—29 蒙古族安代舞 內蒙古自治區庫倫旗
133 Ⅲ—30 湘西苗族鼓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4 Ⅲ—31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135 Ⅲ—32 黎族打柴舞 海南省三亞市
136 Ⅲ—33 卡斯達溫舞 四川省黑水縣
137 Ⅲ—34 ?舞 四川省九寨溝縣
138 Ⅲ—35 僳僳族阿尺木刮 雲南省維西僳僳族自治縣
139 Ⅲ—36 彝族葫蘆笙舞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140 Ⅲ—37 彝族煙盒舞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141 Ⅲ—38 基諾大鼓舞 雲南省景洪市
142 Ⅲ—39 山南昌果卓舞 西藏自治區
143 Ⅲ—40 土族於菟 青海省同仁縣
144 Ⅲ—41 塔吉克族鷹舞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什庫爾干
塔吉克自治縣

四、傳統戲劇(共計92項)

序號 編 號 項目名稱 申報地區或單位
145 Ⅳ—1 崑曲 中國藝術研究院
江蘇省
浙江省
上海市
北京市
湖南省
146 Ⅳ—2 梨園戲 福建省泉州市
147 Ⅳ—3 莆仙戲 福建省莆田市
148 Ⅳ—4 潮劇 廣東省汕頭市、潮州市
149 Ⅳ—5 弋陽腔 江西省弋陽縣
150 Ⅳ—6 青陽腔 安徽省青陽縣
江西省湖口縣
151 Ⅳ—7 高腔 浙江省衢州市、松陽縣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岳西高 安徽省岳西縣
腔、辰河高腔、常德高腔) 湖南省辰溪縣、瀘溪縣、常德

152 Ⅳ—8 新昌調腔 浙江省新昌縣
153 Ⅳ—9 寧海平調 浙江省寧海縣
154 Ⅳ—10 永安大腔戲 福建省永安市
155 Ⅳ—11 四平戲 福建省屏南縣、政和縣
156 Ⅳ—12 川劇 四川省
重慶市
157 Ⅳ—13 湘劇 湖南省衡陽市
158 Ⅳ—14 廣昌孟戲 江西省廣昌縣
159 Ⅳ—15 正字戲 廣東省陸豐市
160 Ⅳ—16 秦腔 陝西省
161 Ⅳ—17 漢調桄桄 陝西省漢中市
162 Ⅳ—18 晉劇 山西省
163 Ⅳ—19 蒲州梆子 山西省臨汾市、運城市
164 Ⅳ—20 北路梆子 山西省忻州市
165 Ⅳ—21 上黨梆子 山西省晉城市
166 Ⅳ—22 河北梆子 河北省
167 Ⅳ—23 豫劇 河南省
168 Ⅳ—24 宛梆 河南省內鄉縣
169 Ⅳ—25 懷梆 河南省沁陽市
170 Ⅳ—26 大平調 河南省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171 Ⅳ—27 越調 河南省周口市
172 Ⅳ—28 京劇 中國京劇院
北京市
天津市
遼寧省
山東省
上海市
173 Ⅳ—29 徽劇 安徽省、黃山市
江西省婺源縣
174 Ⅳ—30 漢劇 湖北省武漢市
175 Ⅳ—31 漢調二簧 陝西省安康市
176 Ⅳ—32 泰寧梅林戲 福建省泰寧縣
177 Ⅳ—33 閩西漢劇 福建省龍岩市
178 Ⅳ—34 巴陵戲 湖南省岳陽市
179 Ⅳ—35 荊河戲 湖南省澧縣
180 Ⅳ—36 粵劇 廣東省文化廳
香港特別行政區民政事務局
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
廣東省廣州市、佛山市
181 Ⅳ—37 桂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182 Ⅳ—38 宜黃戲 江西省宜黃縣
183 Ⅳ—39 亂彈 浙江省台州市、浦江縣
184 Ⅳ—40 石家莊絲弦 河北省石家莊市
185 Ⅳ—41 雁北耍孩兒 山西省大同市
186 Ⅳ—42 靈丘羅羅腔 山西省靈丘縣
187 Ⅳ—43 柳子戲 山東省
188 Ⅳ—44 大弦戲 河南省滑縣、濮陽縣
189 Ⅳ—45 閩劇 福建省福州市
190 Ⅳ—46 壽寧北路戲 福建省壽寧縣
191 Ⅳ—47 西秦戲 廣東省海豐縣
192 Ⅳ—48 高甲戲 福建省泉州市、廈門市
193 Ⅳ—49 碗碗腔 山西省孝義市
(孝義碗碗腔)
194 Ⅳ—50 四平調 河南省商丘市、濮陽市
195 Ⅳ—51 評劇 天津市寶坻區
河北省灤南縣
遼寧省沈陽市
196 Ⅳ—52 武安平調落子 河北省武安市
197 Ⅳ—53 越劇 浙江省
上海市
198 Ⅳ—54 滬劇 上海市
199 Ⅳ—55 蘇劇 江蘇省蘇州市
200 Ⅳ—56 揚劇 江蘇省揚州市
201 Ⅳ—57 廬劇 安徽省合肥市、六安市
202 Ⅳ—58 楚劇 湖北省
203 Ⅳ—59 荊州花鼓戲 湖北省潛江市
204 Ⅳ—60 黃梅戲 安徽省安慶市
湖北省黃梅縣
205 Ⅳ—61 商洛花鼓 陝西省商洛市
206 Ⅳ—62 泗州戲 安徽省宿州市、蚌埠市
207 Ⅳ—63 柳琴戲 山東省棗庄市
208 Ⅳ—64 歌仔戲 福建省漳州市、廈門市
209 Ⅳ—65 採茶戲 江西省贛州市
(贛南採茶戲、桂南採茶戲)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白縣
210 Ⅳ—66 五音戲 山東省淄博市
211 Ⅳ—67 茂腔 山東省高密市、膠州市
212 Ⅳ—68 曲劇 河南省
213 Ⅳ—69 曲子戲 甘肅省敦煌市、華亭縣
(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214 Ⅳ—70 秧歌戲 河北省隆堯縣、定州市
(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繁峙縣
秧歌戲、繁峙秧歌戲)
215 Ⅳ—71 道情戲 山西省右玉縣、臨縣
(晉北道情戲、臨縣道情戲、太康道 河南省太康縣
情戲、藍關戲、隴劇) 山東省萊州市
甘肅省
216 Ⅳ—72 哈哈腔 河北省清苑縣、青縣
217 Ⅳ—73 二人台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山西省河曲縣
河北省康保縣
218 Ⅳ—74 白字戲 廣東省海豐縣
219 Ⅳ—75 花朝戲 廣東省紫金縣
220 Ⅳ—76 彩調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1 Ⅳ—77 燈戲 重慶市梁平縣
(梁山燈戲、川北燈戲) 四川省南充市
222 Ⅳ—78 花燈戲 貴州省思南縣
(思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雲南省玉溪市
223 Ⅳ—79 一勾勾 山東省臨邑縣
224 Ⅳ—80 藏戲 西藏自治區
(拉薩覺木隆、日喀則迥巴、日喀則 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
南木林湘巴、日喀則仁布江嘎爾、
山南雅隆扎西雪巴、山南瓊結卡卓扎
西賓頓、黃南藏戲)
225 Ⅳ—81 山南門巴戲 西藏自治區
226 Ⅳ—82 壯劇 廣西壯族自治區
227 Ⅳ—83 侗戲 貴州省黎平縣
228 Ⅳ—84 布依戲 貴州省冊亨縣
229 Ⅳ—85 彝族撮泰吉 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

230 Ⅳ—86 傣劇 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231 Ⅳ—87 目連戲 安徽省祁門縣
(徽州目連戲、辰河目連戲、南樂目 湖南省漵浦縣

閱讀全文

與六安有什麼非遺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