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仰韶文化時期出現的鞋子是什麼材質
獸皮材質。
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者或兄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團模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首襲」。
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❷ 中國人最早穿的是哪種麻這種麻有什麼特點
1萬8千年前的山頂洞人已弊山經穿衣服了。在6000年喚租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過每平方厘米經緯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租鏈中痕。
到先秦時沒有棉花,所謂"布衣"是指用麻布裁製的衣服。夏天穿的細麻布叫葛,冬裝有袍和裘。袍是穿在裡面的夾衣,內實絲綿,充填新綿的叫襺,充填舊絮的叫袍。窮人填不起絲綿,只能填些碎麻,叫做縕袍。袍因是內衣,
❸ 仰韶時期的鞋子材質
獸皮,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悄宴缺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
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鞋子是人們保護雙腳免受傷害的第一個工具。後來,它們逐漸成為人們身份和地位的象徵,見證了許多特殊的歷史進程。
分類
鞋子分類有很多種:按穿著對象祥早分,有男、女、童等鞋;按季節分,有單、夾、棉、涼等鞋;按材料分,有皮鞋、布鞋、膠鞋、塑料鞋;按工藝分,有縫緔、注塑、注膠、模壓、硫化、冷粘、粘縫、搪塑、組裝等鞋。
按款式,分鞋的頭啟辯型有方頭、方圓頭、圓頭、尖圓頭、尖頭,跟型有平跟、半高跟、高跟、坡跟;鞋幫有高靿、低靿,中統、高統;按用途分,有日常生活鞋、勞動保護鞋、運動鞋、旅遊鞋、負跟鞋、增高鞋、雨鞋、滑板鞋、溜冰鞋、舞鞋等。
❹ 古人穿什麼鞋
問題一:古時的人民是穿什麼做的鞋子?巧旦擾 古代把人類身上的服飾分作首衣.上衣.下衣和足衣。足衣,就是古人對鞋與襪的總稱。當時,社會生產力極其低下,沒有發明紡織。「婦人不織,禽獸之皮足衣也。」(《韓非子??五蠹》)據專家研究,人類經歷過赤足時期,後來才發明了鞋子。在比較寒冷的地區,當時的原始人用一種小皮條將割成整塊的獸皮包紮在腳上,實際上是一種獸皮襪。這是最早的「足衣」,已有數萬年以上的歷史。因用於裹腳,亦有「裹腳皮」之稱。據推斷,它是最古老的原始鞋,也是今天鞋子的原始形態。
先秦時期的鞋履 早在仰韶文化時期,我國人民已在著屍非、屨或履了,當時男女鞋飾沒有明顯的差別。到殷商時,初步建立了禮制,已有各種鞋履,可說皮、綿、布、草俱全。專利鞋批發據《實錄》中說:「夏商舄履皆以皮為之。」從哈密市五堡墓地出土的3000年前的長筒皮靴,就是很好的證明。其靴長12.7厘米,寬9.4厘米。由靴面、靴底、靴腰三部分,以細皮條縫制而成。自靴底毛靴腰最上部約19.5厘米,靴尖上翹,並在其上及跟、靴內外兩側各附一銅扣飾。商代貴族,腹下佩黼或韋革畢,腳穿翹頭船式樣的翹尖鞋,而商代武士穿的則是薄底翹尖皮履。從河南安陽出土的商代玉人,也見已著履,並有鞋翹。其實,在殷商時,人們已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絲織物和紡織物已普遍流行。當時在貴族階層中,除穿皮履外,並且普遍地穿著各種麻鞋和絲鞋了。周代,在夏商禮制的基礎上,進一步全面完善了禮制,在服飾制度上更加完備。當時從天子以至卿士,服飾各有等差,並且還專門設「司服」一職,掌管服飾的實施。鞋飾是服飾的一個組成部分,同樣被納入「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中不可缺少的表現形式。 在《周禮・天官》中記載:管理鞋履的職官叫「屨人」,他負責掌管正子和王後的服屨,其種類有赤舄、黑舄、素屨、葛屨等,除此之外,當時還有履、、、靴、鞋等形制。在周代,皮製鞋履已經流行。建國後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了一雙用皮縫制的鞋,距今已2000多年,這是我國現存在最早的皮鞋。它採用經過簡單鞣製的皮革作幫底,並以皮線手工縫制而成。鞋面由前蓋、前尖、後尾三塊皮革部件組成。鞋頭呈方型。款式為無帶的套式。另外一雙由塔里木盆地扎洪魯克古墓出的西周革靴,全系革製成,鞋形清晰美觀,鞋頭有皺紋,全鞋經過仔細搭配縫制而成。這說明當時製鞋設計工藝已具較高的水平。在周代,已有「氈靴」之別。《周禮・天官・掌皮》載:「共其毳毛為粘,以待幫事。」氈靴,一般是指北方寒冷地區一種用羊毛氈製成的長筒靴子,保溫性強。踏在地上既輕便又暖和。為了防寒,當時還有一種靴式獨特的連腿皮靴。皮靴出土於吐魯番腹地蘇貝希戰國古墓。全靴 為皮質,呈高筒形,它緊緊套在毛織布褲上,與膝褲、褲裝、鞋履構連成一體的形式,既利保暖,又結實耐用,還可涉水。
在我國雖然至今未發現這種「原始鞋」的實物.但在考古出土文物中,有反映遠古居民所著靴鞋的形象,為我們研究中國遠古時期文化史,提供了生動的資料。
1973年秋,在我國青誨大通縣孫家寨一座屬於馬家窯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氏族時期的一件陶器,上面一人.足上已穿鞋,而且鞋尖上翹。鞋翹,是中國古鞋最典型的特徵之;有史料記載,中國鞋翹始於石器時代,從以上文物的發現看,鞋翹起源時期還可提前。馬家窯文化屬於新石器時代,據測定,其具體年代為五千或五千八百年前,約相當於我國傳說中炎帝到黃帝時代,即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的過渡時期、那麼,當時原始人是如何從「裹腳皮」逐步過渡到鞋子的呢?當時穿的鞋及鞋翹究竟是什麼原料製作的呢?是皮靴還是草鞋,木屐?具體形狀又怎麼樣?我們仍處於無知狀態。
履是自漢以後對鞋子的總......>>
問題二:古代人下雨都穿什麼鞋子的? 木屐
木屐,它是古人穿的一種木底鞋。古人稱鞋為「履」,「屐」是一種有孝旦齒之「履」,其構造通常由三部分組成:一是底板,這就遲李是「屐」的基礎,通常以木料為之,作鞋底形,上鑽有小孔數個,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之為「系」;三是屐齒,被安裝在底板下,前後各一,呈直豎狀,有扁平、四方及圓柱體等多種,高度在6-8厘米之間,前後高低大致相等。清宮題材影視劇中皇後、「格格」及宮女們,穿的多是類似木屐的鞋子,只不過材質不同而已。木屐以質地密緻堅韌者為佳,常見的有桑木製成的「桑屐」,還有以沙棠木製成的「棠木屐」。在《紅樓夢》第十回中,寶玉說過「我這一套是全的,一雙棠木屐,才穿了來,脫在廊檐下了」的話,可見他也是穿木屐的。
古代沒有柏油和水泥路面,即使是南京這樣的六朝都城,只有主要街道才有石板和石塊鋪成「馬路」,而其他地方都是泥路土道,遇雨一片泥濘,而木屐由於底部是木板,加之裝上雙齒鞋底高度有所增加,與地面接觸面積減少,因憨,在沒有膠靴的古代,木屐就成了老百姓對付雨雪天泥濘的理想選擇。2011-8-13 9:32:46
問題三:古代人穿的鞋子叫什麼? 草民穿的就多了、想草鞋、粗布鞋寫作履、屐之類的、按不同朝代、不同的人、不同習慣、叫法不同官員上朝得穿官靴、按等級有不同的材質、在家也可穿其他布料好些的鞋子皇帝一般穿靴、最好的材質做的、像絲綢之類的吧反正、古代人主要是看材質、而不是樣式、總之、基本上誰有錢誰就有好鞋、求給滿意啦!
問題四:看看古代人都穿什麼樣的鞋子 那得看他當時所處的社會階層啊。那時候的社會底層的人說不定還沒鞋子穿呢,或許是穿草鞋,布鞋之類的。你想像那些大官的話就可以不用穿草鞋啊,可以穿靴子之類的啊。
問題五:古人冬天穿什麼鞋 我很小的時候,在冬天,人們穿 布棉鞋、羊毛 「氈疙瘩」、羊毛氈靴、牛皮 「}B」、蒲草鞋、日軍大頭鞋。極少數的人能穿 「棉皮鞋」,皮靴就更少了。
古代人大約是穿羊毛氈靴、布棉靴、蒲草鞋、布棉鞋。
蒲草鞋,是木板底的,特別便宜。一雙頂草鞋4毛錢。
布棉鞋一雙2.3元;軍用棉皮鞋一雙19元;很貴的,老百姓買不起。
問題六:中國古人下雨天穿什麼鞋子 中國古人穿鞋跟天氣沒有直接關系,在武俠片里就可以看得出來,有錢人穿皮靴,沒錢人穿布靴,勞動者穿草鞋,女孩就穿小布鞋
問題七:古人打仗穿什麼鞋子 10分 。。。你指哪種。。。什麼朝代。。。
從皮靴 到布鞋 到草鞋。。。其實都有。。。
還要看天氣。。。。南方的肯定不會有北方的棉靴。。
能給個范圍嗎 古人這個古有多古。。。。
問題八:古代的大小姐穿什麼鞋? 一尺減四寸只有六寸,有雲頭。第三階段是纏足的興盛時期宋朝(公元960-1279年)至清朝(公元1644-1911年)。這句詩是元朝民間漢族女子鞋飾的一個縮影,當我赴中國西北,中國婦女纏足便從五代開始了、禮儀和習俗,夏以夾布為之,最小的足被看作為美女的典型,也有存在的可能,一步會印出一朵蓮花,婦女形成了著靴的風氣,而漢族女子由於很少出門,「三寸金蓮」似乎又有進一步發展的趨勢,分類(包括發展和製作)和禮儀習俗三個方面對「三寸金蓮」進行論述。此外。南唐最後一位皇帝李後主喜愛音樂和美色,宮內外女子皆仿效起來,婦女和女孩的畸形腳是一種最吸引人的風俗:「凌波步小弓三寸,這是以著靴為標志婦女解放走向以纏小足為標志的婦女悲劇的一個劃時代的倒退、西北的一些農村達10%左右,纏足完全有可能因其纖細嬌美而獲「金蓮」之雅號,真可謂是獨具匠心了,綉法是最早流傳的「達子花」,在中國北方和江南一帶農村。以後由於與漢族刺綉方法交融,城市廢止較快。它也曾經是著名的上海「小花園鞋店」的特色產品。一般女子不可在包括「三寸金蓮」在內的鞋飾上用金綉和珍珠,約四寸余大,帝一閃。這一鞋色一直影響到元,744年(天寶3年)玄宗納其子壽王妃楊太真為貴妃,吳月娘自知事已敗露。前三種起源說的依據是不充足的。那時古代中國。這一說法在中國運河一帶的民間廣為流傳,便投河自盡了,鞋底特厚。此其五。即漢族女子依然著「三寸金蓮」。」這些句子的弓形和金蓮即指「三寸金蓮」,到了宋代風氣大盛,把短刀緊緊裹在腳底下、清。特別是甘肅省境內的東鄉族以「放足」、製作、發展,但仍為尖足纏足,甚至成為品美之飾:「今鞋為不纏足者所穿,經濟的不發達和外來影響甚微有直接關系,都源於宮廷、蝴蝶以及刺綉各式花鳥圖案,寵愛無比,足著軟靴,中國纏足現象將徹底絕跡,仕女興起裹足之風。因為,便召她近身,朝野普遍著靴。鞋底上刻了一朵蓮花。清代仕女漢裝的特點為,那時纏足僅為三寸,徹底改變了太宗朝「任人唯賢」的政策,都紛紛裹起足來。此後。如此,冬以棉花為之。
由唐朝晚期(一說為五代)起源的婦女纏足,又摺合今營造尺四寸三分,史學界一般公認「三寸金蓮」起源於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他們一般穿著圓頭。她用一要小布條,河北省。)此其一,當然也會有三寸綉金或飾金鞋,唐服講究靈便與實用。
在中國,在冬季里用的是黃色的臘梅花,據史載明代後妃仕女著禮服,多採用平花和散花、明,康熙七年又罷此禁。這一記載同時也表明,民間把纏足視為稀罕的事。總的來看,千嬌百媚。《陔餘叢考》載、江蘇省鹽城縣和廣東省東莞縣的「三寸金蓮」最小:康熙初,卻要選一百名美女在「運河」兩岸為他拉纖,隋煬帝見了非常喜歡。貴族女子許穿金黃色(即深黃色)「三寸金蓮」:「女子再美、經濟,13厘米鞋(約4寸不到)仍有生產:
由於步步生(金箔)蓮花的傳說而得名。但漢族女子照纏不誤,皇帝禁令也無法禁到他們頭上、藍,陶醉於歌舞昇平之中,但為了在褂下仍能露出大口綉花褲。吳月娘等皇帝身邊的侍臣離開後。
由於宮女在金蓮台上跳舞而得名。此外,農村較慢,它在中國民間曾廣為流行,想看看她的纏足:「履禮也。宋代婦女綉鞋的另一特點為鞋色,而是四寸或五寸,」徐用理在《楊妃妙舞圖詠》一詩中也寫道。為了漂亮。弓履者。
其次。而《楓窗小犢》一文中也有「衣靴弓履」之句,中國西北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纏足之風仍很興盛,並在文獻史料中屢有出現,但時間跨度(或稱時間誤差)竟有100年以上。僅《西遊記》一書就有過若干處這樣的描寫。伊世珍在《記》一文中寫道。這不能不認為是一個歷史的倒退,而且婦女均著弓形底鞋、製法......>>
問題九:古代女子一般穿什麼鞋? 宋代:綉鞋、錦鞋、緞鞋、鳳鞋、金縷鞋;
明代:弓鞋;
清代:馬蹄底、花盆底。
❺ 金縷鞋在古代什麼人穿
有顯著地位的人穿。
鞋子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們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鞋子發展到現在,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各種樣式功能的鞋子隨處可見。卜猜
(5)仰韶文化人穿什麼擴展閱讀:
公元前8000年 在密蘇里州,發現了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遺骸。
公元前3300年 一個死在法國高山上的冰商,留下了一雙原始的用草編織的鞋子。
公元前3000年 在埃及的神殿,可以發現關於鞋或鞋匠的油畫。
公元100年 光著腳丫是希臘奴隸與自由人服裝上慎唯最根本的區別。
公元200年羅馬皇帝馬可.奧里利烏斯聲明,除他和他的繼承人外,任寬弊培何人都禁止穿紅色沙鞋。
15世紀 騎士都穿長鞋頭(24英寸長)的鞋,素來提倡節儉的法律明文規定鞋頭的長度。
16世紀早期 在達芬奇的影響下,發明了高跟鞋。
16世紀中期 30英寸的高跟鞋風靡了整個歐洲南部。
17世紀早期 作為一種最流行的點綴,鞋帶出現了。
❻ 仰韶文化時期的鞋子材質
獸皮材質
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鞋子是人們保護腳不受傷的一種工具。 最早人們為了克服特殊情況,不讓腳難受或者受傷,就發明了毛皮鞋子。鞋子發展到現在,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不同時期的漢服鞋
在商周時期,鞋的系統是非常豐富的。在禮制下,只有貴族才能穿五顏六色的皮鞋或絲綢鞋,而平民和奴隸只能穿普通的布草鞋。
這一時期,鞋子的款式、做工、裝飾都非常精緻。面料、顏色、圖案也都按照服裝體系進行了嚴格的好乎規定。他們與服裝和頭飾合作,形成了中國早期的服裝體系。
在漢代,漢服鞋子以原跡或料命名,包括皮鞋,絲綢鞋,草鞋等形狀,毛坯是漢代的鞋款,質地堅硬,所以他們不得不何時縛住走路方便。為防友州悉止皮膚擦傷,特製厚布或長襪,末端用繩子系住,防止行走時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