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點
魏晉南北朝,又稱 三國 兩晉十六國南北朝,關於魏晉南北朝的 文化 特點你了解多少?下面是有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點,歡迎參閱。
魏晉南北朝的文化特點
1.文化藝術成就多樣,各具特色
東晉的王羲之吸收漢魏諸家的精華,集 書法 之大成,被後世譽為“書聖”;東晉顧愷之的 人物畫 ,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
2. 科技 成就突出
如圓周率的計算、《齊民要術》、《水經注》等。
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
佛教傳入中國後迅速發展,在南北方的 政治 、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以至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也都打上了佛教影響的烙印。
4.體現了民族大融合的特色
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的民族,也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
5.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
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有著明顯的區別。特別是南北文化差異很大,如南北民歌風格的不同,外來佛教在南北的差距等。(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組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製作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大放異彩的原因
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社會政治、經濟 決定 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狀況。
政治上,雖然這一時期的民族矛盾十分激烈,但各族人民逐漸走向和睦相處,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當時,進入中原的各個少數民族,同漢族雜居,互 相學 習,不斷融合。
經濟上,北方經濟恢復發展,江南經濟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也得到了開發。
這一時期社會思想也異常活躍,各種學說並興,這是繼戰國“百家爭鳴”後,我國 歷史 上又一個思想解放的時代。社會思想和學術文化的相對自由及多樣化,有力的促進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展。
魏晉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自覺趨向型文化特徵
黃巾大起義促使東漢大帝國的瓦解,維護其封建專制統治的儒家倫理綱常受到極大沖擊,人們的思想從儒家名教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因而人的獨立人格和自覺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同時,漢末至隋約400年內,基本上處於長期分裂割據(西晉統一至八王之亂只有8年),戰亂頻仍,社會動盪不安的時代。那時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家族,每一個社會政治集團,每一個割據政權,要求得生存、自立和發展,都必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努力,或者發揮人才的優勢,從而有利於個人聰明才智的充分顯示。加之東漢統一帝國的瓦解,人們熱衷於尋找重新統一和治國的理論。這些時代條件不僅使得各類人才輩出,而且促使學術思想界儒、玄、墨、名、法、縱橫、佛、道以至兵家都應時而出,形成了我國歷史上所謂第二個百家爭鳴的時代。
二、開放融合型文化特徵
魏晉南北朝開放型文化特徵,是由於國內各民族大融合,中西文化交流頻繁,以及自覺趨向型的文化心態等時代條件決定的。當時人們的思想較為開放,原先的封閉狀態被打破了,首先是漢族對外來文化表現了一種包容和吸取的積極精神,同時少數民族中的傑出人物也熱衷於學習漢族先進文化。尤其在北中國,表現得更為明顯,政治制度、經濟生活、 禮儀 風俗、學術思想等,都不是漢族單一型的,而是以漢族文化為主,對國內各少數民族和外來文化兼收並蓄,包羅宏富。早在東漢末年,西域文化便傳入我國。史稱漢靈帝”好胡服、胡帳、胡床、胡坐、胡飯、胡空侯、胡笛、胡舞,京師貴戚皆竟為之”(《續漢書· 五行 志》)。西晉泰始(265—274)以後,”中國相尚用胡床貊槃,及為羌煮貊炙,貴人富室,必蓄其器,吉享嘉會,皆以為先”。太康(280—289)時期,人們普遍以胡人生產的氈”為絈頭及帶身、袴口”,並相習成風(《晉書·五行志》)。西晉滅亡以後,北方和長江上游先後由五胡建立起十六國政權。當時屬於民族融合的第一階段;匈奴、鮮卑、羯、氐、羌人大都保存著自己的語言、生活習俗和禮儀風俗。他們在漢族地區建立的封建割據政權,大多帶有部落 軍事 統治和封建統治雙重性,政權組織形式為胡漢混雜體制,其官制大致上皆胡漢雜糅。北魏前期政權,也不例外。北魏後來實行的均田制,西魏北周實行的府兵制,前者乃是鮮卑拓跋氏族公社公有制和儒家理想政治的結合,在當時北方大亂之後地廣人稀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出現的;後者則是鮮卑八部大人制和《周官》六軍之制二者的結合。在國家政權政治制度上,從十六國到北朝始終存在著全國的或局部的胡漢體制的混雜,已為史家所共識。這是開放型的文化特徵,在政治制度上的反映。
語言是傳播文化的主要工具。西晉滅亡之後,北方語言較為混雜。十六國時期,在北方流行著少數民族語言。北魏初期,鮮卑語盛行。孝文帝改制雖禁鮮卑語,但僅限於30歲以下的人,而30歲以上的鮮卑人,並不要求立即改說漢語。更何況孝文帝改制後只有5年時間即死去,以後改制實際上處於流產狀態,因而北方勢必形成漢語和鮮卑語並存狀態。
再如胡服。十六國時和北魏前期,胡人多穿胡服,自不待論。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改制,明令禁穿胡服,改著漢人服飾。經過4年以後,太和二十三年(499)正月,孝文帝從鄴城回到洛陽,猶”見車上婦人冠帽而著小襦襖(指鮮卑服飾)者”。孝文帝責問留守洛陽的任城王元澄:”尚書何為不察?”澄對曰:”著猶少於不著者”(《魏書》卷十九中《任澄王澄傳》)。足見當時著鮮卑冠服者,還不在少數。不久,孝文帝病故,服飾改制並不徹底。東魏高歡部將羯人侯景,”與人論掩衣法為當左,為當右?”尚書敬顯攜曰:”孔子雲:‘微管仲,吾其被發左衽矣。’以此言之,右衽為是。”王紘反對說:”國家龍飛朔野,雄步中原,五帝異儀,三五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北齊書》卷二十五《王綋傳》)這次爭論以掩衣左右皆可而結束,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人認為胡服和漢服雜用均可的一種文化觀念。
關於儀禮中所用的音樂。十六國北朝時期,中國傳統的所謂雅樂正音,只有涼州張氏政權保留一部分,前秦滅張氏得之。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後,一部分傳入南方,一部分保留於後秦。顏之推在隋開皇2年(582)上言:”禮崩樂壞,其來自久。今太常雅樂,並用胡聲”。隋初鄭譯定樂之”七調”,實即周武帝時龜茲人蘇祗婆之”七聲”(《隋書》卷十四《音樂志》中)。開皇初定七部樂為:《國伎》、《清商伎》、《高麗伎》、《天竺伎》、《安國伎》、《龜茲伎》、《文康伎》。又雜有疏勒、扶南、康國、百濟、突厥、新羅、倭國等伎。至煬帝大業(605—618)中又定九部樂為《清樂》、《西涼》、《龜茲》、《天竺》、《康國》、《疏勒》、《安國》、《高麗》、《禮畢》等。上述隋代九部樂,除《清樂》、《禮畢》兩部樂書自漢族外,其餘七部樂均為十六國北朝時期出自東夷、北狄、西戎或西域、天竺。而且隋樂對唐樂影響極大。魏晉以後禮儀音樂等文化觀念的開放性,對唐代影響頗深。
最能代表開放型文化觀念的,乃是”胡床、胡坐”在漢人生活中傳播後,漢人生活起居產生的巨大變化。從東漢末到隋代,我們所見到的有關胡床的資料較多,當時漢族皇室、貴族和一般家庭,在各個生活領域中多使用胡床。胡床只能垂腳坐,加之佛教東來跏趺坐(盤腿坐)的影響,開始改變了我國古代傳統的跪坐法,這在漢人生活起居習俗上是一個較大的變化。古代漢人的坐具,由席地而床、榻,由床榻而胡床,由胡床而小床,再由小床演變為高足椅子。同時人們的坐法,也由跪坐改變為垂腳高坐。這個變化過程大約從東晉南朝開始,至唐中葉以後完成(參考拙文《胡床·小床和椅子》,見《文史知識》1989年第5期)。李濟先生在《跪坐蹲居與箕踞》一文中提出假說,認為”跪坐習慣在中國日常生活中被放棄,大概起源於胡床的輸入,以及東來佛教僧徒跏趺的影響”。這個假說已為史實所證明。
再從學術思想領域看,佛教與中國文化相交融,開始於魏晉。湯用彤先生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6章《佛教玄學之濫觴》中指出,魏晉”五十餘年中,中華學術生一大變化”,即佛教的玄學化。牟子《理惑論》對佛教玄學化開其端,支謙等興佛教大乘若般學,大倡”本元”旨趣,與玄學家述《老》《庄》以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的核心命題相契合。西晉滅亡,玄學轉衰,佛教玄學化更為興盛。南齊顧歡首作《夷夏論》,以”夷夏之別”為由反佛,引起了儒佛道一場大爭論,三方在爭論中都以儒家理論駁難對方,其結果不僅沒有因夷夏之別而貶低佛教,反而加深了儒玄佛的進一步交融。而且與佛教密切聯系的石刻、繪徒ㄖ藝術,在南北朝也產生了輝煌的成果。總之,魏晉南北朝思想界遺棄”夷夏之別”的舊觀念,儒玄對佛理的吸取和改造,最能說明在思想理論最高層次上表現出來的開放型文化寬容精神。
猜你喜歡:
1. 中國南北朝怎麼劃分
2. 南北朝南朝皇帝列表及簡介
3. 中國南北朝建築
4. 中國南北朝多少年
5. 中國南北朝歷史介紹
2.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特點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科學文化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發展階段。在科學技術領域內,數學、天文學、農學、醫葯學、冶鑄和機械製造等方面,都出現了許多有突出成就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創造和發明,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文學、史學、地理學繼承了漢代的優良傳統,有許多重要作品問世;書法、繪畫和雕刻,名家輩出,更有不少優秀作品流傳至今。由於民族的融合,佛教的傳播,同時汲取了許多外來文化的影響,使得這一時期的文化藝術內容極其豐富,異彩紛呈,開啟了歷史性的新風氣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它繼承了前代的文化成就,又進行了有意義的改革,創新,從而為隋唐文化的繁盛昌明提供了新的發展基礎.
一,科學技術的進步
1.數學:
①劉徽:魏晉時的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②祖沖之
A.精確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近一千年.
B.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對數學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C.運用歲差原理,測出一回歸年的時間,與現代科學測定的數字只差50秒.
D.還以十萬分之一的誤差計算出了"交點月"的數字.
E.他發明的"千里船",據說能日行百里.
2.農學:
①北朝賈思勰,潛心研究農學,著述了《齊民要術》;
②《齊民要術》,是中國現存最旱最完整的農書.
3.地理學:
①裴秀
A.西晉裴秀,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地圖學家.
B.他繪制出《禹貢地域圖》,還提出了繪制地圖的原則.
②酈道元
A.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是一部歷史,地理,文學價值都很高的綜合性地理著作.
B.《水經注》文筆雄拔俊秀,既是古代地理名著,又是山水文學的優秀作品.
二,玄學的興起
原因:一些士大夫為了逃避現實,崇尚空談,標榜虛無玄遠,名為"清談".
時間:魏晉之際
特點: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易經.奉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莊子》為經典,稱為"三玄."
主張:君主無為,門閥專政.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賢"等.
影響:給兩漢以來僵化的儒學以新的解釋,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思辯哲學的發展.
三,道教,佛教的傳播與反佛
1.道教的改造與發展
①東晉葛洪結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揚采葯煉丹,長生不老,道教變成為封建統治服務的宗教.
②葛洪是一位道教理論家,煉丹家,也是一位醫學家.他寫的《抱朴子》涉及許多化學知識,在我國古代化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③蕭梁時,道教經典增多,陶弘景吸收佛教教義和封建等級觀念,豐富了道教教義,建立起道教的神仙體系.
2.佛教的盛行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教義為窮苦百姓找到了一條精神解脫的道路,也適合統治者加強思想控制的需要,因而迅速傳播.
②當時出現許多名僧,如法顯等.法顯的《佛國記》是研究中國與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交通和歷史的重要史料.
③伴隨佛教而來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語言,藝術,天文,醫學等許多方面,對我國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3.佛教盛行的危害
①統治者利用佛教教義,使人民甘心忍受剝削壓迫,安於現狀;
②統治者廣修寺塔,施捨錢財,浪費了人民的大量血汗;
③寺院經濟過度發展,廣占田宅,侵奪百姓,與官府爭奪勞動人手和稅收,農民負擔加重.
4.反佛與滅佛
①范縝在《神滅論》一文中,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人的精神和形體是統一的,形體存在,精神就存在;形體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滅論》的反佛思想,是對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重大發展.
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從加強統治出發,曾先後兩次滅佛.
③北周武帝利用滅佛增加勞動人手和財政收入,有利於社會生產的發展,但焚燒佛經,搗毀佛像,也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
四,承上啟下的文學
1.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特點:
①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大變動,豐富了文學的內涵.
②這一時期的文學,具有承上啟下的特點.
③詩歌完成了古詩從四言,五言,騷體到七言詩的過渡,涌現了一批傑出詩人.
2.建安文學
①建安時期,以曹操父子為代表的詩人,以所見所聞及親身經歷,寫出的詩賦,史稱"建安文學".
②"建安文學"的代表作有曹操的《篙里行》,王粲的《七哀詩》和蔡文姬的《悲憤詩》等.
3.陶淵明與田園詩
①東晉詩人陶淵明嚮往農村生活,一生中寫下許多內容清新自然,風格朴實恬淡的田園詩.
②他的《歸園田居》《桃花源詩》尤為著名.
4.山水詩
①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詩開始興盛.
②謝靈運的《登池上樓》,是山水文學的代表作.
③與謝靈運同時代的鮑照的代表作有《擬行路難》等,對後世影響較大.
5.南北朝民歌
①南北朝時期,一種新的樂府詩即民歌大為盛行.
②南方民歌的代表作有《採桑度》等;
③北方民歌最有名的是《敕勒歌》《木蘭辭》等.
五,大放光彩的藝術
1.書法藝術的形成與發展
①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著名學者蔡邕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
②曹魏的鍾繇,開始把字體由隸書轉化為楷書,這是漢字書法的一種進步.
③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世稱"書聖",代表作有《蘭亭序》《黃庭經》等.其子王獻之書法造詣也極高,與王羲之合稱"二王".
④東晉女書法家衛鑠,世稱衛夫人,她師從鍾繇,得其真傳.王羲之曾隨衛夫人學習書法.王羲之之妻郗璿,也是一位書法家.
⑤因北魏碑誌藝術最有代表性,人們習稱這種書體"魏碑"."龍門二十品"是魏碑書法藝術的精品
2.繪畫藝術成就
①魏晉南北朝的繪畫,往往帶有宗教色彩.
②三國時的曹不興是我國佛像畫的始祖.
③東晉顧愷之是這一時期最著名的畫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
3.石窟藝術寶庫
①魏晉以後,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的石窟寺遍布南北各地.
②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等,後來成為聞名世界的藝術寶庫.
4.音樂與舞蹈藝術
①直接從西域引進了《龜茲樂》《疏勒樂》《康國樂》,異域傳來的天竺樂,扶南樂,高麗樂等,也很流行.
②舞蹈在這一時期帶有明顯的民族融合色彩,有名的舞是《大面》和《城舞》.
③《大面》又稱《蘭陵王入陣曲》.《大面》舞對後世戲劇的發展,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