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社會工作如何嵌入案主的文化系統

社會工作如何嵌入案主的文化系統

發布時間:2023-05-27 02:47:28

『壹』 社會工作者第四章 個案工作方法

社會工作者第四章 個案工作方法

什麼是個案工作

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三大專業方法,作為最早被認可的方法,可以說個案工作的起源就是社會工作的起源。

1、定義:個案工作是專業工作者遵循基本的價值理念、運用科學的專業知識和技巧(基礎)、以個別化的方式(原則)為感受困難的個人或家庭(對象)提供物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與服務(內容),以幫助個人或家庭減低壓力、解決問題、挖掘生命的潛能,不斷提高個人和社會的福利水平。(目標)服務的主體是社工。

在此,需要強調三點:

(1)價值的重要性在於給我們一個精神的立場,讓我們在行動的過程學會以一種平等、尊重、公正的姿態去關懷、服務別人,同時也是一個動力,它支撐著許許多多的社工一直走下的動力所在。在社會日趨個體化的現今,很多人都已經習慣了以個體的形式行為,缺乏別人的關懷,也很難去關懷別人,在這樣的背景下社工去服務別人,是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的,這些就是我們的價值觀所能提供給我們的。

(2)個案工作的核心原則是個別化,在一對一的服務中,突出個性、承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因此,服務方法的運用必須戚謹納根據不同的個體進行不同的選擇。

(3)個案工作的目標包含三個層次。一是初級目標,既滿足案主基本需要,解決案主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疏解案主的情緒困擾(例子)。其二,中層目標,協助按住在自助的原則下適應生活和社會(例子)。其三,終極目標是實現案主的自我發展,是案主在提升自主性和獨立性的前提下,發掘出自己的潛能,主動積極地去追求理想和目標(例子)。三個目標不可能在一次個案服務中都能達到,但是這是促使個案工作發展的動力。

2、個案工作的特徵

(1)個案工作關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角色與個性的互動。工作者扮演者服務的角色,面對的案主則要充分展現其個性。工作者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具備基本的溝通和服務技巧,同時還必須遵循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按社會工作的行業規范進行服務。而案主則需要在工作者面前表現最本真的自己,向工作者坦白其遇到的問題和困難。

利益單向性。即服務的目的在於幫助案主解決問題或克服困難,一切以案主的利益為出發點,圍繞案主的問題和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當然,隨著專業的發展,很多學者在質疑這種利益的單向性可能只是一種理想。很多行動者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在不斷的反思,工作者在服務中的目的性問題。這也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老年人服務中心—職業、知識、研究等的目的)

動態的關系。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發展的關系。通過專業技巧和方法為案主提供服務,目的在於解決案主的問題或困難,實現案主的自我發展,在互動關系中,會隨著時間的改變和介入程度的加深,產生不同的改變過程。改變不僅僅發生在案主的身上,還會在二者的關繫上和工作者的身上得到不同的反應。

(2)個案工作是一項助人自助、自助助人的專業。

助人自助、自助助人是社會工作的本質,意思是什麼?助人自助也許很容易理解,自助助人做何理解?二者放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助人本質,即通過幫助案主建立自助的能力,來達到助人的目的,同時,在助人的過程中實現工作者的自我發展和成長。

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相信每個人都具有潛能,具有自我做主的權利和能力,我們應該尊重個體的這種權利,並通過助人的過程讓案主意識到自我的這種潛能,從而讓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克服困難和排除困擾,達到自我實現的目的。

第二節個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個案工作的理論模式是指導社工開展個案服務的理論依據,個案工作的理論模式受心理學理論的影響較深,分為傳統的以「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的理論模式和建立在批判傳統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後現代主義理論模式。其中,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人本治療模式、行為治療模式被稱為個案工作三大傳統治療模式。

一、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內容及特點

(一)歷史淵源

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是傳統的治療模高沒式之一。最早由瑪麗·里士滿在《社會診斷》一書中提出,但當時並沒有一個系統的理論架構,1928年,瑪麗傑瑞特在心理雜晌毀志上發表了題為「精神病理社會工作」的文章,她對《社會診斷》一書中所涉及的個案進行了分析總結,發現其中至少有50%以上的個案顯示案主具有精神症狀方面的問題,因此,她預言個案工作將朝心理學方向發展。

1930年,美國史密斯學院的漢金斯首次提出了「心理社會」的概念。

1937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戈登·漢密爾頓在「社會工作基本概念」一文中,首次系統地闡述了這個學派的觀點。標志著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正式成立。

60年代,霍麗斯的《個案工作心理社會治療法》是該學派的代表作。

(二)理論來源

1、首先受到精神分析理論的影響。弗洛伊德創立。弗洛伊德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三個系統構成。

(1)人的心理結構

意識處於人的心理結構的表層,所有的知覺,包括日常所說的感受和感情,一開始都是意識的。

無意識是人的心理結構中最深層次的一個領域,是人的本能慾望及與此相關的情感意向的儲存器。無意識系統中的本能沖動是人類精神中最原始的因素,遵循「快樂原則」。包括被壓抑的、無從覺知的原始本能沖動和性慾。潛意識是人類活動的內驅力,心理深層的基礎,精神分析的核心。

意識、無意識和前意識的關系可用三層樓房進行比喻:三層樓房,三樓住著理智有教養的意識;二層住著安分懂禮的潛意識,一樓住著粗野任性的無意識,二樓的居民可以隨時到樓上去拜訪,同時,他又有責任守住樓梯口,不讓樓下的粗人沖到三樓去打擾意識的正常生活。如果沖破了阻礙,則會導致行為上的問題。

(2)人格理論

相對應於人的心理結構的無意識、意識、潛意識三個層次,個體的人格可以劃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領域。

本我,相對於無意識層面,是人格的基礎部分。目的在於追求本能需要的滿足,如性慾、食慾、求生欲等,它只是原始的非理性的沖動,沒有理智可言。

自我相對於經驗的、理性的意識系統。自我的活動包括記憶、知覺、情緒、思考等,作用是為本我提供外界消息,幫助本我從外部世界獲得本能需要的滿足,同時避免由於盲從而遭致危險。自我遵從現實原則。代表理性。但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弗洛伊德將自我和本我比喻為騎手與馬的關系。(自我是馬,本我是騎手)

超我包括良心、道德、理想、社會感情這些任性中的高級本性,是社會力量的代表。超我是社會的道德規范、行為准則等在個體人格中的反應,是理想中的我。

精神分析理論認為,只有保持自我、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平衡,才能使人格健康成長。其中,自我受本我的支配,同時也被嚴厲的超我所監視,受到外界的挫折,因此,人們會經常感嘆生活的不易。自我如果不能抵抗前三者的壓力,則會產生焦慮。焦慮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沖突所導致的。

2、「人在情境中」的理論(person-in-situation)

認為個案工作是關於人的工作,人不是完全獨立自存的個體,研究一個人,必須將其放到他所處的環境中進行,即他的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應該注重研究案主的環境和社會環境間各要素的關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環境壓力和人們彼此沖突的影響和困擾,因此要用系統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們的行動。

此理論認為案主的困擾來源三方面:

(1)兒童時期沒能滿足的慾望與需求一直帶到了成年期,從而導致了在環境中的不合理要求,如家庭暴力下長大的小孩,長大後會尋求關愛。

(2)來自環境的壓力。貧困的母親由於生活壓力打罵孩子。

(3)自我和超我受到損害。過渡被母親溺愛的孩子長大後不能正確處理與異性的關系。

除此之外,還包括溝通理論和社會角色理論。

(三)基本假設和原則

1、基本假設

(1)對人的成長發展的假設。個人的成長受生理的、心理的及社會的三方面因素的影響。三個因素彼此相互影響,案主所面對的困難,是案主本人同時受內在的生理、心理因素和外在社會因素影響的結果。

(2)對服務對象問題的假設。服務對象的問題與服務對象感受的壓力有關,個人早年的沒有得到滿足的慾望或情緒需要或沖突,仍藏在個人的無意識中。當社會壓力過大,個體應付外界環境的理性處理能力和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欠佳時,早年的問題會引起偏激的反應。

(3)對人際溝通的假設。個人與他人的互動中,溝通是不可缺少的媒介物,了解按住溝通的能力和技術有助於理解案主的問題以及做出正確的診斷。

(4)對人的價值的假設。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有待發展和潛力的個體。人類的行為不僅可以被了解,而且可以用預測的方法來加以影響和改變。

(四)實施程序(即特點要點)

包括研究、診斷和治療三個階段。

1、心理社會研究

第一步:開始接觸(包括初次會談、建立關系和簽訂服務協議)

第二步:收集資料,以人在情境中局全面收集與案主相關的心理、社會等各方面的資料,包括案主對自己問題的看法,是否嘗試處理過這些問題,追溯案主的童年及成長過程中的經歷、價值觀念和如何看待自己。

第三步:了解案主各種意識和無意識狀態下的滿足和不滿足感受。其關心的重點應該放在意識層面而不是無意識層面。

第四步:協助案主自我發現。讓其了解自身的問題和原因所在。

第五步:綜合資料,確定下一步方案

2、診斷

是指除了對案主進行社會因素的分析外,進一步以精神分析理論來診斷案主的人格或心理問題,並針對案主的受助意願,接受服務的能力進行預估。

診斷的類型包括動態診斷、緣由診斷和分類診斷:

(1)動態診斷—對案主的人格的各部分之間的互動關系進行評估

(2)緣由診斷—對案主困擾產生、變化的過程進行分析。

(3)分類診斷—對案主問題的生理、心理和社會三個方面的影響因素進行判斷。

3、治療

目標:

(1)減低案主的焦慮和不安

(2)減低「人在情境中」系統的功能失調。

(3)增強案主的自我適應能力和人在情境中系統地功能。

(4)開發案主的潛在能力。

(5)改善案主的環境和人際交往關系,促進案主個人的全面成長與發展。

『貳』 個案社會工作基本知識要點

個案社會工作基本知識要點

社會個案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汪巧物質或李判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於幫助個人和家庭減輕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社會福利狀態。那麼,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個案社會工作基本知識要點,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1、社會個案工作的要素(了解)

⑴方法要素,是一種助人的方法;

⑵工作對象要素,個人和家庭;

⑶過程要素,是一個面對面工作過程;

⑷科學與技術要素,立足於對科學知識和技術的藝術化運用;

⑸雙向性要素,調動資源為個人和家庭服務,以協助個人和家庭對其所處社會環境進行調適。

2、社會個案工作 (名詞解釋)

社會個案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情感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於幫助個人和家庭減輕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社會福利狀態。

3、社會個案工作的發展過程

(簡答題)

⑴19世紀到20世紀初—個案工作的起源

①產業革命與貧民問題

②宗教的源頭

③查默斯的貢獻

④慈善組織會社

⑵20世紀初到20年代—個案工作的專業化與學科化

瑪麗·芮奇蒙於 1917 年發表了第一部對專業社會個案工作做出重要貢獻的、著名的《社會診斷》一書。《社會診斷》一書標志著個案工作專業化與學科化的開始,開啟了社會工作作 為“科學的慈善”專業的新時代。

⑶20世紀30年代—從精神醫學的洪流到功能派個案工作的發展

①20 世紀2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對個案工作理論與實務。

②30 年代,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社會工作者在奧多·欒克(Otto Rank)精神分析的概念上加進了機構功能的概念,

⑷20世紀40年代以後—社會個案工作的多元化發展時期

①1940 年漢密爾頓出版了《社會個案工作的理論與實務》一書。

②60 年代個案工作者積極探索新的實務方法以克服心理學取向的個案工作的弊病,發展出了家庭治療、簡短治療等。

⑸20世紀80年代以後—綜融取向和後現代主義的個案工作視角

①80年代以後社會個案工作提出了生態主義的社會工作視角。

②進入90年代以後,社會工作受後現代主義的影響,提出了新的實務思想,包括採用女性主義理論,敘述分析等治療方法。

4、社會個案工作的過程(簡答題)

⑴接案與建立專業關系;

⑵對案主的需要與問題進行評估;

⑶訂立工作計劃、介入干預和最後總結與檢討。

5、社會個案工作技巧的特點(了解)

⑴它是有組織的行為,即它由不同行為要素自行組織而成;

⑵它以一個特殊活動為中心,即它有一個主要內容;

⑶它通過學習發展而來。

6、社會個案工作者所需要的技巧 (簡答題)

⑴溝通技巧

⑵關系技巧

⑶過程技巧

①接案困擾鍵和約定技巧

②評估技巧

③簽訂契約技巧

④介入技巧

⑤檢討及終結技巧

7、增進社會工作技巧的方法 (了解)

⑴做工作全程記錄

⑵督導

⑶顧問與咨詢

8、社會個案工作的理論模式有(簡答題考點)

⑴危機介入模式

⑵任務中心模式

⑶“社會—心理”模式

⑷行為治療模式

⑸敘事治療模式

9、危機的涵義(名詞解釋)

⑴危機是一種對平衡穩定狀態的改變

⑵危機可以是一種正常狀態

⑶危機是一個過程

⑷危機是問題與希望並存

論述危機介入模式的工作過程與技巧(簡答題)

(1)開始階段

①第一次會談時要搜集案主的`基本資料,並將會談集中在正在經歷的危機事件上。通過問:“發生了什麼事”, 可以帶領案主進入危機事件情境中,理清自己的感受,找出是什麼原因引發了問題。

②這時,也要注意考察案主“自我”(ego)的強度,了解案主的認識能力與“自我”強度,並了解案主的社會 資源網路。

③第二步要搞清楚其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從而把問題集中在目標上,找出真正的問題。然後,達成口頭協議, 把問題集中在核心問題上。

④在危機介入的開始階段,其工作目標主要是與案主建立牢固的專業關系基礎,取得案主的信任。

(2)中間階段

①工作者要進一步搜集資料,擴大對案主的認識,如可以把現在發生的事情與案主過去的生活經歷相聯系, 指出前後的因果關系,以幫助案主改正對問題的認識。

②讓案主傾訴可以減低焦慮。然後,幫案主看看什麼樣的辦法對解決問題有效。這時工作者要做案主的榜樣, 讓案主學習怎樣解決問題;可以給案主布置作業,促使他改變思考方式,換個角度看問題,從而改變感覺和行動。

(3)結束階段

①在危機介入的最後階段,回顧一下開始時雙方協議要做的事執行得如何,達到了什麼目標。

②這時可以提醒案主結束工作關系的時候到了,與案主一起回顧已取得的進步,征詢案主對今後生活的想法。如果案主說:“我行了,不用再見你了”,這標志著案主已經可以重新自主生活,危機結束了。

10、任務中心模式主要應用於八類問題(了解)

人際沖突 不滿意的社會關系

正式組織中的問題 角色困難

社會轉型中的問題 情緒問題

資源不足問題 行為問題

11、任務中心模式的優點 (簡答題)

⑴在問題探索、協議和確定任務階段,任務不僅是對案主的,也是對與案主有關的系統的。

⑵任務中心模式的對象可以是個人、夫婦或家庭

⑶強調案主的優點與優勢及它們的網路資源的重要性

⑷將工作者和案主置於同等地位,而不是單向地又按住項工作者傾訴

論述任務中心模式個案工作的工作過程與技巧

任務中心模式個案工作的工作過程與技巧主要表現為:

問題解決的過程任務中心的問題解決過程有五個階段:

①問題探索。運用行為治療的方法探討案主關心的問題、確定問題、清楚地定義問題並排出問題的優先次序。

②協議。確定問題屬於哪一種後與案主協商出一個改變的目標。

③工作者與案主共同制定出具體的目標。

④邁向目標,完成任務。

⑤結束。這時要回顧已取得的成就。

工作階段中的步驟與方法

①開始接觸、探索和協議階段

a.如果案主是被轉介的,則首先要找出轉介者的目標,然後與案主和轉介者協商制定目標。如果案主是自 己主動求助的,首先要鼓勵案主表述自己的問題,鼓勵案主宣洩感情。這時工作者要給予及時的幫助,幫案主自 己採取行動,制定一些小的可達到的目標。

b.列出案主關心的問題,解釋“任務中心”模式,如時間限制、優先要考慮的問題、需要介入的人(如家庭 成員等)。

c.要定義問題,與案主決定“目標問題”。

d.可以選擇三個優先考慮的問題,由案主排次序,共同確定問題的種類,與案主協商制定合同(口頭的或 書面的)。

②闡述目標及要完成的任務

如果“目標問題”是經過慎重選出的,就縮短任務選擇階段。要讓案主自己思考任務及可能的效果,工作者則 要提供問題解決的手段並支持案主履行任務。

③結束階段

A.在工作快要結束(大約在最後兩三次會談)時,工作者應該與案主討論結束工作接觸的可能效果。這時 要與案主一起回顧重要的進步並給予鼓勵,並幫案主確定進一步工作的領域。

B.如果案主覺得需要更多時間並表現出完成任務的意願,可以延長時限。在決定終結這項工作時,要評估 每個人的“投入與產出”,並小心地說“再見”。

11、任務中心模式要求的能力

傾聽能力、抓住案主問題核心能力、與案主達成協議的能力、溝通與回應的能力

12、“社會—心理”模式的框架

理論基礎、針對問題、目標、案主的角色、工作者角色

13、行為治療模式的四種學習形態

反應學習、操作學習、觀察學習、認知學習

14、行為主義個案工作的主要技巧與過程(簡答題)

⑴技巧

①正強化 ②負強化 ③角色扮演 ④榜樣

⑵過程與步驟

①建立關系 ②評估問題③找出要學習的正確行為並示範這種行為,然後讓案主進行角色扮演;④布置作業 ⑤評估

14、行為主義個案工作模式的框架

理論基礎、適應問題、目標、案主角色、工作者角色

15、敘事治療方法 (名詞解釋)

敘事治療又稱敘說治療,是目前盛行的後現代主義個案工作的模式之一。敘事治療模式以日常對話為基礎,從多向價值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社會工作輔導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輔導關系和輔導技巧上的一些變化。它透過“故事敘說”、“外化”、“解構”,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

18、試述敘事治療方法的基本理念

敘事治療方法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現為:

(1)後現代主義思想

敘事治療的基本理論是在顛覆傳統實證主義的科學觀和知識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①後現代主義思想家利奧塔提出,敘事知識是人們認識和解釋世界的基本形態(在敘事理論中被稱為“隱喻” (metaphor))。利奧塔認為,敘事知識不僅僅是人們用語言表達或描述有關對象的認識,它還包含人們在日常生 活中的各種人際溝通和處理問題的實踐能力。

②現代主義的實證論強調客觀性的事實和可復制的法則,忽視了每個人獨特和有限性的意義。在這種“世界 觀”下,傳統的個案工作也是將人當成物體來對待,完全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這就發生了“去人性化”的問題。

後現代主義反對現代主義的觀點,認為:因為一切理論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脈絡和價值系統,由此,後現代 主義反對任何追求永恆真理的努力。用佛瑞德門和康姆斯(Freedman & Combs)的話來說就是: a.現實是社會建構出來的; b.現實是經由語言構成的; c.現實是藉助敘述組成並得以維持的; d.沒有絕對的真理。後現代主義認為,所謂真理是生活於特定情境中的人們建構出來的,而語言正是這種 建構的工具和結果。

(2)社會建構主義(名詞解釋、簡答題)

①敘述治療是以社會建構主義作為其哲學基礎的。社會建構論的前提是認為信仰、價值觀、制度、風俗、標記、法律、分工等構成我們社會現實的事物,都是由一個文化中成員間的互動建構出來的。

②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現實”並不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世界,而是觀察者的精神產品,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建構”的現實也不完全是個人的產品,而是深受所處的語言系統影響。由此,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不存在必然的、絕對的客觀真理,人們擁有的只是個人觀點和在這些觀點指導下的行為。

③建構主義關注語言在人們的社會建構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建構主義認為,所謂客觀的現實並不存在,現 實是人們借著語言建構出來的精神產物。

19、社會建構主義 (名詞解釋)

①社會建構主義強調“現實”並不是存在於意識之外的世界,而是觀察者的精神產品,是一種社會建構。這種“建構”的現實也不完全是個人的產品,而是深受所處的語言系統影響。由此,社會建構主義認為,不存在必然的、絕對的客觀真理,人們擁有的只是個人觀點和在這些觀點指導下的行為。

②建構主義關注語言在人們的社會建構中所發揮的特殊作用。建構主義認為,所謂客觀的現實並不存在,現實是人們借著語言建構出來的精神產物。

20、敘事治療的過程 (掌握)

⑴與案主或家庭一起對於困擾問題做出彼此均同意的定義

⑵講問題擬人化,並找出壓迫案主的意圖和方式

⑶探討問題是怎樣干擾、支配或使案主失去信心的

⑷發覺在哪些時候案主並未受問題的支配,或生活並未受到干擾

⑸找出過去的證據,來證明按住和家庭有足夠的能力站起來,應付和解決面臨的問題和困擾

⑹引導案主和家庭思考在上述能力之下,未來將要過的生活

⑺找出一群觀眾來聽取案主表達新的認同感和故事

21、敘事治療的技巧 (了解)

問話、解構式問話、開啟空間的問話、發展空間的問話、意義性問話、故事的建構、回響與強化

;

『叄』 如何理解個案工作者應具備的文化能力

如何利用各種知識進行有效的助人活動,就是所謂的能力問題。在此,我們將社會工作者所需的實踐能力概括為技術能力和文化能力。
技術能力:技術能力是指社會工作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具體技術知識的靈活程度,包括人際溝通能力、語言駕馭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及操作能力等。技術能力既是理論知識的具體表現,也是經驗知識的濃縮和提純。技術能力的功能主要是幫助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人際溝通能力,往往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工作者的技術能力。一一個有效的、充分的、富有建設性的溝通過程,需要運用很多細微的技術,比如各種非語言信息的傳遞是否適度、有效,語言表達是否簡潔、明確並富有人情味,是否能夠敏銳地意識到案主語言、表情和行為背後隱含的意義,是否能夠利用打斷、提問和總結技巧控制會談,等等。溝通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但解決問題還需要運用更多的技術,比如如何制定計劃,如何獲取資源,如何建立評估標准等。
文化能力,社工,社會工作,小組,個案,司法,論文,社會學,社工資格考試,深圳社工,社工招聘,社工就業,小組,個案,資格考試查分,培訓,教材,上海社工,深圳社工,實習 文化能力是指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對案主語言、行為、情緒、心理、態度等背後存在的文化根源所具有的敏感程度和洞察能力。文化根源包括民族、血統、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宗教信仰、社會地位、受教育背景等因素。我國是個發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國家,各地、各民族、各階層之間在語言、社會心理、道德准則、生活方式、經濟水平、政治參與諸方面都有顯著差異,改革開放和社會變遷更加豐富了本來存在的社會文化的多元特徵。比如,城市農民工家庭與當地居民家庭對社區的認同感不可能一樣;,邊緣青少年的亞文化與政府和社會倡導的主流文化具有一定的沖突;貧困居民的社會參與機會往往少於非貧困群體;傳統家庭中成員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方式明顯區別於現代家庭;家庭和學校常常限制兒童自由表達感受的機會,等等。這些現象的背後,無不存在著諸如地位、價值、階層、年齡及文化差異的影響。文化能力在社會工作者進行個案工作時發揮著顯著的功能。尊重。復雜性和多樣性是社會個案工作的顯著特點,而文化差異既是這種復雜性和多樣性的表現,.又是引起它們的根源之一。我們知道,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基本價值,尊重意味著在冊盯了解案主系統(生理、心理、行為)、案主關系系統(血緣關系、社會關系、認知、互動)和案主環境系統(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基礎上承認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意義。而在實踐中如何展示尊重,則不僅是禮儀的問題,它涉及深層次的理性分析和互動過程的平等、開放,這些都離不開社會工作者的文化能力。保持文化的敏感度,就意味著對案主可能會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溝通。文化能力的溝通功能主。要表現在,它能夠更加有效、准確地獲得案主的背景資料和需求信息,更好地表達同理心。在溝通過程中,文化能力常常與技術能力有機地融為一體。制定工作目標。在實踐環境中,案主雖然能夠展示自己的需求(有時,他們只能表達相關的感受),但往往並不能明確表達希望達到的目標。也就是說,在界定如何才算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時;案主需要工作者的幫助。工作者只有在保持文化敏感的情況下,才能與案主一起確定符合實際的工作目標。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我們將社會個案工作者所需的實踐能力簡要地劃分為技術能力和文化能力,但事實上兩者之間往往是相互交融的,沒有顯著的區別。前者必須以後者為基礎,後者又必須通過前者得以展示。『比簡姿搭如,適度地運用肢體語言,是專業面談的一個基本技術要求。但不同文化中的肢體語言可能具有不同的含義。所以,我們強調文化能力的目的,在於力圖避免社會工作實踐中狹隘的專業主義,並有助於社會工作在我國的本土化發展。
個案工作是由專業社會工作者運用有關人與社會的專業知識和攔拿技巧,為個人和家庭提供物質或感情方面的支持與服務,目的在於幫助個人和家庭減小壓力、解決問題,達到個人和社會的良好福利狀態。在個案工作中,社會工作者在與案主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諧關系下,充分調動案主本身的潛能與積極性,共同探討、研究案主的問題、家庭及社會環境,運用案主本身及其外部資源,增強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幫助案主成長的目的。

『肆』 社會工作介入外來老年人個案工作分析

【案例簡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東莞市南城區白馬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進行社區常規老年人外展服務中,在邀請一位阿婆前來量血壓時,遭到阿婆拒絕,但阿峰發現自己與阿婆是同鄉,於是阿峰便與阿婆攀談了起來,經過一番交流,阿峰發現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狀況,於是考慮是否進行個案工作。

後來,經過長期走訪和與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對阿婆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案主(阿婆)黨某,系河南人,五年前來莞,與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同住,女兒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孫、外孫女都上小學,家庭收入來源僅為女婿一人。另有兩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門很少,出門須有女兒陪伴,日常交流也僅限於子女和子女介紹的另一同鄉老人。另外,半年前,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壓。在與案主初次交流時,案主表露出年齡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錢較多,有厭世念頭,心理不良情緒和壓力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與案主監護人賀某簽訂個案服務協議,進行個案工作。該個案服務關系持續至3月20日。後轉變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常規探訪對象。

在進行個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傾訴慾望極強,而且多為回憶往事片段,社工認真傾聽且積極回應,同時運用同感和對比等方式進行稍弱的觀念導向。案主傾訴慾望得到滿足後,社工積極介入,轉變為主導者,引導案主消除對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積極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為子女著想,為自己負責。經過兩個月後,社工發現案主能從聽到電視聲音就聒噪心煩轉為喜歡上家鄉戲曲,平常出門散步,然後回家聽段戲曲,社工給與肯定和鼓勵,並且引導案主積極與周邊的外地人(語言溝通相對較為容易)交流,而且參與社區的活動。三個月的時間,案主心理問題得到正向引導,能夠自我尋找生活方式,逐漸能脫離子女的依賴,而且能夠開導和鼓勵身邊的外地老年人積極生活。

在此個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狀態:需要人際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會和社區的關注。這些,不得不引起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東莞某社區來說,戶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來人口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這龐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年輕者和兒童(新候鳥)佔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區和社會關注度和便利性服務中屬於重點服務對象,但跟隨子女遷移至東莞的老年人受到的關注度卻值得我們反思。隨著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和居住時間的增加,外來老年人也將成為社會遷移和社會工作中的一個重點。

根據調研和日常實地走訪,外來老年人的心蔽純派理和需求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孤獨感強烈。外來老年人進入新環境中,一方面脫離原有熟悉的生活環境會產生的困惑和褲液不適,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遷入地的環境和文化的適應依靠個人學習內化存在困難。因此,這兩方面導致外來老年人缺少交流群體和舒適環境,會逐漸被新遷入地所“束縛”。

(2)自卑、自閉甚至厭世。外來老年人由於長期處於封閉、孤獨的環境,交際關系逐漸削弱,就會有自我保護或自我封閉意識,會傾向於排斥外界的.刺激,這也就變相地隔絕了其融入新環境的渠道,生活的意義逐漸消逝,這對於一些較保守的老年人,認為生活無意義就會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贅,這種不良的價值導向和心理的極度敏感、脆弱極易產生不良行為。

(3)部分功能承擔者角色的缺失。外來老年人需要兩個功能角色的承擔者:一是人際交流功能,二是正確價值導向的功能。在這需要說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員(子女)只能給予外來老年人家庭關系中的人際溝通,老年人的真實想法和正確的價值導向需要一個獨立於具備家庭關系外、信任的角色來進行。而這個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會工作者。

(4)需求層次的低級化。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外來老年人在原所屬地的優勢喪失,在新環境中需重構自我的人際網路,但由於溝通、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外來老年人被孤立於遷入地的體系圈之外,因此,外來老年人的需求層次逐漸降低,大多為交際的需求、歸屬的需求。

【理論分析】

根據外來宏賀老年人的需求和滿足方式,以及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參考社會生命網理論。

社會生命網理論起源於達爾文的復雜生物鏈觀點:自然界通過生物鏈構建成一個“生命網”。當“生命網”有新的物種進入時,會引發一連串的反應,需要一個“融入”的過程,達到新的平衡之後才能穩定下來。後有學者把動態的融入過程與相關移民研究相結合,提出“社會生命網”的三個維度:融入、共生與競爭。在融入階段,社會生命網假設原有“生命網”中存在一個“硬核”,這個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樣,但它本質是體系圈內的一種存在機制,這種機制對進入體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種”進行選擇、接納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會引起原體系圈的變動,引起生命網的調整,產生“共生”和“競爭”後兩個階段。

回歸到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中,顯而易見,“融入”階段是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的重點環節,如何突破“硬核”是外來老年人更好適應新環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進行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針對其特有的特點,為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提供幾點技巧性方面的建議:

1、 尊重外來老年人原有的文化體系。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要對外來老年人原有文化習慣有所了解,且能夠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盡量安排與老年人語言溝通較無障礙的工作人員,這樣能快速建立信任關系和服務關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點,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對於外來老年人來說,由於新環境的“束縛”,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點,其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憶,即生命故事。這種情況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說,首先要求社會工作者擔任一個優秀傾聽者的角色,給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洩;其次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耐心,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和回應外來老年人,去慢慢引導老年人正向觀念;最後,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對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夠把握社會工作介入的突破口,從而由傾聽者的被動角色轉為引導者的主動角色。

3、 根據外來老年人情況和心理特點,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外來老年人顯然是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對其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在進行社會工作個案服務時,根據實際情況,特殊情況下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的簽訂。

4、 後期應繼續跟進。後期對外來老年人服務成效的跟進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個案服務方式的終結轉為常規性的探訪,第二種是由外來老年人由服務對象轉為周邊其他外來老年人的支持者,幫助更多外來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環境中,這種方式的成效要優於社會工作者,而且周期會明顯縮短。

『伍』 社會工作介入外來老年人個案工作分析

社會工作介入外來老年人個案工作分析

根據外來老年人情況和心理特點,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外來老年人顯然是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對其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在進行社會工作個案服務時,根據實際情況,特殊情況下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的簽訂。下面是我為大家分享介入外來老年人個案工作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案例簡介】

2012年12月13日上午,東莞市南城區白馬社區綜合服務中心的社工阿峰(化名)在進行社區常規老年人外展服務中,在邀請一位阿婆前來量血壓時,遭到阿婆拒絕,但阿峰發現自己與阿婆是同鄉,於是阿峰便與阿婆攀談了起來,經過一番交流,阿峰發現了阿婆存在很多不良心理狀況,於是考慮是否進行個案工作。

後來,經過長期走訪和與阿婆子女交流,阿峰對阿婆有了更為詳細的了解:案主(阿婆)黨某,系河南人,五年前來莞,與女兒、女婿、外孫女、外孫同住,女兒在家,女婿在外工作,外孫、外孫女都上小學,家庭收入來源僅為女婿一人。另有兩子女在老家生活。案主日常出門很少,出門須有女兒陪伴,日常交流也僅限於子女和子女介紹的另一同鄉老人。另外,半年前,兄明首案主糖尿病住院,且患有高血壓。在與案主初次交流時,案主表露出年齡大,拖累子女,有病受罪,花錢較多,有厭世念頭,心理不良情緒和壓力較大。

2013年1月4日,阿峰與案主監護人賀某簽訂個案服務協議,進行個案工作。該個案服務關系持續至3月20日。後轉變為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常規探訪對象。

在進行個案工作前期,案主的傾訴慾望極強,而且多為回憶往事片段,社工認真傾聽且積極回應,同時運用同感和對比等方式進行稍弱的觀念導向。案主傾訴慾望得到滿足後,社工積極介入,轉變為主導者,引導案主消除對疾病和不良心理的看法,積極尋找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為子女著想,為自己負責。經過兩個月後,社工發現案主能從聽到電視聲音就聒噪心煩轉為喜歡上家鄉戲曲,平常出門散步,然後回家聽段戲曲,社工給與肯定和鼓勵,並且引導案主積極與周邊的外地人(語言溝通相對較為容易)交流,而且參與社區的活動。三個月的時間,案主心理問題得到正向引導,能夠自我尋找生活方式,逐漸能脫離子女的依賴,而且能夠開導和鼓勵身邊的外地老年人積極生活。

在此個案中,反映出了在莞外地老年人普遍的狀態:需要人際交流、需要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社會和社區的關注。這些,不得不引起社區社會工作者的反思。

【案例延伸】

就東莞某社區來說,戶籍人口有3000多人,而外來人口為9000多人,是本地人口的3倍之多。在這龐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年輕者和兒童(新候鳥羨數)佔九成以上,而且是社區和社會關注度和便利性服務中屬於重點服務對象,但跟隨子女遷移至東莞的老年人受到的關注度卻值得我們反思。隨著外來務工人員數量和居住時間的增加,外來老年人也將成為社會遷移和社會工作中的一個重點。

根據調研和日常實地走訪,外來老年人的.心理和需求特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1)孤獨感強烈。外來老年人進入新環境中,一方面脫離原有熟悉的生活環境會產生的困惑和不槐物適,另一方面就老年人的接受程度而言,新遷入地的環境和文化的適應依靠個人學習內化存在困難。因此,這兩方面導致外來老年人缺少交流群體和舒適環境,會逐漸被新遷入地所“束縛”。

(2)自卑、自閉甚至厭世。外來老年人由於長期處於封閉、孤獨的環境,交際關系逐漸削弱,就會有自我保護或自我封閉意識,會傾向於排斥外界的刺激,這也就變相地隔絕了其融入新環境的渠道,生活的意義逐漸消逝,這對於一些較保守的老年人,認為生活無意義就會是家庭和子女的累贅,這種不良的價值導向和心理的極度敏感、脆弱極易產生不良行為。

(3)部分功能承擔者角色的缺失。外來老年人需要兩個功能角色的承擔者:一是人際交流功能,二是正確價值導向的功能。在這需要說明的是,家庭中的成員(子女)只能給予外來老年人家庭關系中的人際溝通,老年人的真實想法和正確的價值導向需要一個獨立於具備家庭關系外、信任的角色來進行。而這個角色的最佳扮演者就是社會工作者。

(4)需求層次的低級化。隨著所處環境的變化,外來老年人在原所屬地的優勢喪失,在新環境中需重構自我的人際網路,但由於溝通、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外來老年人被孤立於遷入地的體系圈之外,因此,外來老年人的需求層次逐漸降低,大多為交際的需求、歸屬的需求。

【理論分析】

根據外來老年人的需求和滿足方式,以及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介入的方向等因素,可以參考社會生命網理論。

社會生命網理論起源於達爾文的復雜生物鏈觀點:自然界通過生物鏈構建成一個“生命網”。當“生命網”有新的物種進入時,會引發一連串的反應,需要一個“融入”的過程,達到新的平衡之後才能穩定下來。後有學者把動態的融入過程與相關移民研究相結合,提出“社會生命網”的三個維度:融入、共生與競爭。在融入階段,社會生命網假設原有“生命網”中存在一個“硬核”,這個硬核的形式可以多樣,但它本質是體系圈內的一種存在機制,這種機制對進入體系圈的“新力量/新物種”進行選擇、接納或者排斥。“硬核”的突破,會引起原體系圈的變動,引起生命網的調整,產生“共生”和“競爭”後兩個階段。

回歸到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中,顯而易見,“融入”階段是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的重點環節,如何突破“硬核”是外來老年人更好適應新環境的核心。

【介入反思】

在進行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針對其特有的特點,為外來老年人社會工作提供幾點技巧性方面的建議:

1、 尊重外來老年人原有的文化體系。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要對外來老年人原有文化習慣有所了解,且能夠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盡量安排與老年人語言溝通較無障礙的工作人員,這樣能快速建立信任關系和服務關系。

2、 注重老年人性格特點,有耐心且能把握突破口。對於外來老年人來說,由於新環境的“束縛”,加之老年人本身的特點,其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老年人的回憶,即生命故事。這種情況對於社會工作者來說,首先要求社會工作者擔任一個優秀傾聽者的角色,給予老年人情感及需求的宣洩;其次要求社會工作者具備耐心,能夠有足夠的耐心去傾聽和回應外來老年人,去慢慢引導老年人正向觀念;最後,在此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應對老年人有更深入了解,能夠把握社會工作介入的突破口,從而由傾聽者的被動角色轉為引導者的主動角色。

3、 根據外來老年人情況和心理特點,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外來老年人顯然是需要關注的特殊群體,但是其敏感心理、自卑心理和排斥同情的心理需要對其給予更多的關注,因此,在進行社會工作個案服務時,根據實際情況,特殊情況下可以與其監護人進行個案協議的簽訂。

4、 後期應繼續跟進。後期對外來老年人服務成效的跟進方式有兩種:第一種是由個案服務方式的終結轉為常規性的探訪,第二種是由外來老年人由服務對象轉為周邊其他外來老年人的支持者,幫助更多外來老年人更好的融入新環境中,這種方式的成效要優於社會工作者,而且周期會明顯縮短。

;

『陸』 社會工作者撰寫優秀案例方法技巧

(一)優秀個案案例的標准

我們要寫一篇優秀的社工案例,首先我們要了解一篇優秀的案例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樣的案例才算是優秀的案例。一般標准如下:

1、服務有成效,客觀真實

案例要求具有真實性,案例來源於社工的實務過程,內容能真實和完整的呈現助人過程,包括社會工作者與案主的互動過程以及場景描述等。另外,也要求服務是有成效的,能促進服務對象的成長和問題的解決。

2、凸顯專業性,方法技巧運用適當

能根據對服務對象問題和需求的分析,恰當的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方法技巧,體現個案工作的流程,秉持社會工作價值的倫理取向展現社會工作理論與方法的專業魅力。

3、在書寫方面,保持中立、有條理、有邏輯、具有保密性

在案例的書寫方面,社工需要做到文字簡潔,語句通順、有條理,有邏輯。客觀的記錄事實,保持記錄的中立性,避免社工的主觀判斷和汪純評價。案例須尊重案主或其監護人的隱私權,不使用案主的真實姓名,不涉及案主及其家人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個人真實信息。

4、具有典型性

社工的案例需要具有典型性,是服務中比較常見的和具有代表性的。應重點選取社會較為關注的個人、家庭或特定清陵銷群體所遇到的社會矛盾與問題,通過社會工作介入取得積極顯著效果的案例,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可操作性和代表性。

5、可宣傳推廣

社工在案例使用的方案技巧,總結的介入經驗模式,能夠宣傳推廣。總結的一般操作程序,可以對同類服務發揮積極的啟發和示範作用。

(二)個案案例包括的元素及寫作指導

一篇社工的個案案例一般可以包括六個部分,即:個案背景資料、案例分析、服務計劃(包括所用理論、個案目標、服務程序)、服務過程、案例評估(包括過程評估和效果評估)、社工反思與總結。以下將結合社工開展個案的實際情況,探討如何撰寫一篇個案案例。

1、個案背景資料。

在這一部分,社工需要介紹個案的基本資料,案主的化名或代名,性別、年齡、身體狀況、家庭狀況等等。需要介紹案主目前的現狀,因問題或情緒給案主帶來那些的心理和社會困擾?案主曾經為此做出過那些努力?對待問題的感受和情感是什麼?是怎樣認識和看待自身的問題的?案主的家庭關系、社會關系、社會支持如何?

2、案例分析

在這一階段,需要對案主的困擾和問題進行分析和評估。社工可利用相關的社會工作理論對案主的困擾和問答游題進行分析和解釋,可以從生物、心理、社會三個方面去進行分析。在生理方面,是不是由於疾病、服葯、康復引起的反應?與特定的年齡階段(青春期、更年期)有關?在心理方面,與服務對象處理自身的情緒有關?與不合理的評價和認知有關?如絕對化、概括化、糟糕透頂的非理性的思維方式。在社會層面,與缺乏社會支持和缺乏相應的治療條件(如缺醫葯費)有關?通過這些分析和評估,找出影響案主問題和困擾的關鍵點,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

3、服務計劃

在找出影響案主問題的關鍵點和明白案主的.真正需求後,需要跟案主討論和商定服務目標,服務目標是社工與案主共同商定的。在商定目標後,社工需要根據目標選擇合適的指導理論,合適的介入技巧。因為每一種理論的適用對象和范圍、每一種理論治療要達成的目標、每一種理論的方法技巧是不一樣的,社工需要根據個案的情況去選擇理論。如案主的問題在不合理的認知上,可以選擇認知療法;如案主的問題在案主自身的自我評價、自我價值、自我概念上,可選擇人本主義療法;如案主的問題在偏差行為上,可選擇行為主義療法。之後,再選擇理論中的技巧去制定服務計劃。

4、服務過程

在這一階段,社工要詳細記錄社工與服務對象的互動過程,需要具體的記錄社工是怎麼運用服務技巧的,案主的反應是什麼,做了哪些工作,社工的回應是什麼。介紹介的入事項、介入的內容等。

5、案主評估

社工需要評估在個案中的方法、策略、技巧是否合適,在過程中是夠有遺漏的地方和處理不合適的地方,那些是比較有成效的地方。在效果方面,需要評估案主問題的解決程度,目標的達成情況。如案主社會功能改變程度,案主情緒、思維、觀念、行為的改善程度。

6、社工反思與總結

在這一階段,社工需要對整個個案案例進行總結和反思,總結經驗與不足,總結該個案帶來的啟發,有那些創新的地方,有那些經驗可以值得宣傳推廣,在社會層面的意義是什麼。

『柒』 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中國正處裂祥於經濟社會轉型期,體制轉變、觀念更新對國民,特別是青少年有著越來越大的影響,轉型時期的多元文化對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了巨大的沖擊。下面我為大家提供青少年社會工作介入案例分析,歡迎大家閱讀瀏覽。

一、個案背景:

強強,男,16歲,1米83,初三就讀。個人愛好籃球、NBA,非常崇拜麥迪;喜歡打網路游戲,尤其魔獸游戲。

強強從小由爺爺奶奶帶大。父親為國家某部委工作人員,母親是名軍醫,9歲時父母離異,並跟隨父親。

目前強強跟爺爺、奶奶、爸爸和他一起生活。爺爺奶奶都是退休老幹部軍人,老家湖南,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非常有地位和榮譽,也算是知識分子階層。

家庭經濟情況算比較寬裕,在北京有2處房子,目前主要住在爺爺奶奶單位分的房裡,算是一個高檔社區,爸爸自己還有另外單獨的一套房子,離單位近但離家遠。還有一輛很高檔的車,是一個高薪階層家庭。但又不是很奢華,爺爺奶奶看著很節儉。

二、案主的挑戰:

1) 學習興趣不高,成績不好,面臨中考但緊迫感不足;

2) 自我控制能力需要加強,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3) 親子關系不是很好,付先生與強強很少交流,平均每天與他交談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4) 對人的不信任。較強的自我保護,他表現出來給別人的不一定就是他內心真正所想的;

5) 具有自己獨特的一面,但不被父親和家人所接受。比如強強在表達自己內心的喜悅的時候,以抓頭發的方式來表達,但是在他爸爸認為,這是他的心理變態,因為抓頭發還要揪掉人家頭發;

6) 個性被壓抑,有想法沒地方發泄,也沒有好朋友傾訴;

7) 由於家庭的影響,比較專注於自我,在談自己感興趣以及自己擅長的東西,比如談網路游戲,談身高和籃球,談罵人(他覺得很會罵人是一種能力)時,不容許別人打斷,一定要講到盡興才肯收住話題。沉迷於自己的話題世界,很難吸收別人的觀點,聽別人傾訴。如他炫蘆源歷耀自己的罵功給我,連續20多分鍾沒有停,直到自己罵到沒有詞為止。

8) 目前強強抽煙有點上癮,而且因抽煙被學校記過2次,如果再抓到一次抽煙被處分的話,他將有可能被學校開除;

三、對該個案的介入理念策略:

由於之前付先生帶著強強見過一些心理醫生和機構社工,並且正在接受家庭治療,但是據說都效果不是很顯著,而通過與強強及付先生的談話評估後可以發現強強擁有強、弱之處,而且問題主要集中在強強的學習成績上。在現實的世界中,強強是一個失敗者,他寧願活在“虛幻”的.世界中,如何去建立強強的自信心才是最重要!因此,對強強來講,介入的策略就是先贏得他的信任,再幫他樹立信心。

四、介入的階段主題與方法

(一) 案主環境評估

1)家庭層面

a) 兩代單傳家庭(即付先生與強強都是獨生子);

b) 9歲時強強父母離異,並跟隨父親、爺爺奶奶生活;

c) 目前只跟母親保持電話聯系。父母至今都未再婚,外公外婆由於離婚基本沒有更多聯系了;

d) 經濟條件好,有能力也有意願通過各種渠道去改變現狀。

2)社區層面

a) 強強所住的小區居民之間溝通很少,鄰里之間很少往來,因此強強回家後就沒有朋友和朋輩同伴玩,只有待在家自己跟自己玩,比如看電視,玩網路游戲,偶爾會出去(在樓下)跟比他年齡大很多的人打打籃球等;

b) 強強就讀的學校離家陪搜比較遠,同學也都是放學後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後沒有同學可以溝通。

3)社會層面

a) 該家庭跟主流社會一樣,存在著這樣一種價值觀:認為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個孩子有無前途的唯一標准,同時以子女的成就來斷定自己的成敗;

b) 認為小孩抽煙之類的行為是不良行為,並且不能被接受。因為付先生自己就不抽煙不喝酒。因此可以看出價值觀裡面的一些傳統和保守的因素在裡面。

(二) 能力/優勢視角下案主的能力/優勢:

1. 交際能力強。熱情、願意與人溝通,交流表現得很大方。

2. 他內心是一個非常好的孩子,比如,別人罵他媽媽的時候,他會很生氣地將別人罵得狗血淋頭,這在其它人看來他是個不文明的孩子,但其實是他維護媽媽形象的一種方式;尊敬老師,比如在他罵人的時候,我讓他編一段“文罵”罵他老師,他說老師對他很好,不罵。

3. 他其實也是一個守規矩的孩子,比如他不會在班裡抽煙,在學校的時候,想煙抽的時候也只是去廁所抽,其它時候一般不會抽。而在學校看來,教導主任在廁所抓到他2次抽煙並給與他2次記過,只認為它是個不聽話的孩子(而沒有看到他對學校紀律遵從的一面)。其實他在廁所抽煙就已經表明他對學校制度的遵守了,否則他可以在班裡明著抽。

4. 有意願與父親保持一種很親密的關系,比如強強看到爸爸回來躺在床上,他會撲在爸爸身上跟他親密一會。

5. 具有上進心,爭強好勝,也很要面子。這說明他有改變的可能。比如掰手腕,就很希望自己能贏。

6. 在籃球中能找到自信,並很自豪的說他打比賽都贏別人,還蓋人帽。

7. 有韌勁,願意去追求一些美好的東西。比如他提到在魔獸里要達到副本級別,須50000點,雖然現在他才60點,但是他表示很有信心,並會一直打下去,主要是副本後的裝備很吸引他,用了“很亮堂,很帥氣”之類的詞來描述。

8. 很聰明,會求助他人,並很會利用資源和他的年齡優勢,比如在魔獸中他會跟區長說照顧他一下因為他才16歲。這樣他會比其他人付出少而收獲多。

9. 他有很強的抗逆力。雖然他平時朋友不多,在他父親看來他很苦悶,很孤單,沒事干,但是通過與他交談,發現他自己有自己找樂的一套方式,比如他會喜歡打籃球,玩網游,學罵人等等,這些都可以打發時間,給他帶來快樂。

(三) 案主家庭系統的彈性

1.對於強強來講,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少年在這樣一個環境下,他表現出來很強的抗逆力,他會自己找樂子,比如玩網游、打籃球、自個兒罵人,甚至抽煙。

此外,強強對於自己的前途也不是沒有考慮,比如他成績差,但是他認為自己現在能考到350多分,但是他們學校有其他人考304分就拿錢買了個高中,因而他也覺得自己可以花錢買個高中上,這與他家人的想法不一樣,付先生和爺爺奶奶認為它現在的成績花錢也買不到學校。

2.對於付先生來講,他會去求助心理醫生,社工,藉助外界的力量,有時候會花錢去買心理平衡。此外他還會把一些自己辦不到或者很難辦的事情寄希望社工或者心理醫生幫他做到,比如讓強強揚起理想的風帆,讓強強立刻愛上學習,也希望讓社工去學校跟老師說明強強現在接受輔導,並希望學校如果抓到強強再次抽煙的話網開一面不要給與他處分,否則就要開除等事情。

3.對於爺爺奶奶來講,他們會面對壓力和問題向付先生施壓,他們會把責任推出去,以求心理平衡。再比如前面提到強強的成績不好,爺爺奶奶為自己推託的理由是我全部時間都來伺候強強,給強強請4個資歷深的老教師來單獨授課,同時自己還會親自給強強教語文。然後他們可以這么安慰自己,也可以給別人一個交待:我們能提供的條件都給他提供了,他再不優秀,就怪不了我們了。

五、 社會工作者所面臨的價值抉擇

對於這個個案來講,社會工作者主要面臨這個價值抉擇:服務提供是以案主的監護人的需要為主還是以案主的需要為主。在輔導過程中,案主的監護人(即付先生與他爺爺奶奶)希望社工介入的目標和角色就是讓案主盡快喜歡上學習,揚起理想的風帆;但是對於案主來講,他很不關心學習,避開、反感談論學習方面的事情,因此前期在建立關系的過程中社工最好不要以學習為主題對他進行輔導,否則將會受到案主的抵觸,將很難與他建立關系。然而,在考慮這一點的同時,社工又必須迎合案主的監護人的目的,否則很有可能被中斷輔導。因此社工就必須在這兩者之間選擇或者走折中路線。

六、反思社會工作實務在中國社會文化處境中的實踐

1.西方理論與本土實踐結合的反思。由於社會工作理論大多來源於歐美等西方社會,這些理論在運用到中國內地本土實踐當中,有時候就會出現理論願景與實踐事實存在差距。比如用“人與環境”理論案主的環境評估,應該承認該理論看問題的視角的多元與廣域優勢,的確能從微觀、中觀和宏觀三個角度發現案主及環境存在的優勢、資源與挑戰。但是具體到實踐中的時候,很多用理論分析出來的東西是社工所能想到的,但是很難落實到實際中去,尤其宏觀層面的東西,譬如“政策倡導”——我覺得這在西方相對民主自由的社會制度下更有達成的可能,而在中國目前的政治體制以及社會工作發展程度的情況下,要達到政策倡導的目的,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2.中西方不同文化與價值觀的反思。社會工作中很強調案主的潛能與多元智能,這是基於西方尊重個體的文化與價值觀的影響,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好,但是其他方面如打籃球有一定特長,這個孩子依然可以視為優秀的學生。然而,或許是受到封建科舉制度的影響,中國人普遍存在這種價值觀:認為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個孩子有無前途的唯一標准,並且以子女的成就來斷定自己的成敗。因此就這個個案而言,社工想通過強化強強在其他方面的自信心,但又往往被他爸爸要求著要讓強強喜歡上學習,在中考里拿高分,考上重點高中。其他講的都是不重要的。

3.個案工作中案主自決與家庭支持系統的沖突。個案工作中很強調案主自決,但是在中國社會文化背景下,案主往往不能自決,尤其是案主不是一個獨立個體如未成年人時,很多時候案主得服從其家庭支持系統(父、母、爺爺、奶奶或其他有很強權力關系的人)所做的安排和決定。

4.求助與面子的問題。中國人很多不是很習慣於求助,覺得家醜不可外揚,把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現給別人會很沒有面子,而這一點不是很利於個案工作的開展。工作員收集起來資料特別費勁,常常需要好多次才能把背景資料搞清楚。

5.效果與效率問題。社會工作個案服務常常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見效,立竿見影的服務比較少,然而服務對象又因此,社工不僅需要把服務做得步步為營讓服務對象看到效果,又要想辦法給個案一個交待。因此又要注意效率的問題,又要注意效果的問題。

;

『捌』 社會工作者個案工作方法

1.個案工作過程

(1)接案與建立專業關系

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會工作資源幫助、但未來可能需要服務資源和協助的服務對象,或者當服務對象並沒有求助,但可能需要協助,或者是雖然沒有求助但已妨礙他人或其它系統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時,即為「潛在案主」。社會工作者的任務是與「現有案主」工作,同時,還要與「潛在案主」建立聯系,促使「潛在案主」成為「現有案主」。

(2)對案主的需要和問題進行評估

收集案主自身及家庭資料,評估其問題,以決定幫助的介入點。

(3)制定計劃、介入干預與總結檢討。

制定工作計劃的和目標的原則是:工作目標與社會工作者的專長以及案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機構的功能相一致;目標應是案主和社會工作者共同協商的結果;目標制定後,社會工作者要與案主訂立工作契約,促使雙方承擔各自的責任。

2.個案工作技巧

(1)溝通技巧

在社會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要運用好以下三種符號。

語言符號:社會工作者在與案主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要力求把話說的悅耳、清楚、准確、恰當、巧妙。

身體符號:眼神、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動作及儀表等與語言搭配使用。

環境符號:包括時間觀念、交流中的說話時機、溝通場所、交流時身體距離的把握。

(2)關系技巧

真誠和有同理心的回應技巧;表現溫暖和關懷的技巧;表明尊重案主的技巧。

(3)過程技巧

接案和約定技巧、評估技巧、簽訂契約技巧、介入技巧和檢討及終結技巧等。

3.個案工作理論模式

(1)危機介入模式。

在該模式下,社會工作者承擔著提供信息和建議的角色,必要時,也可以積極主動、直接、系統化的進行介入。

社會工作者進行危機介入時,要將引起危機的事件或原因具體化和清晰化。要限定介入的時間,鼓勵案主面對未來,在特定階段,還要承擔案主榜樣的作用,引導案主怎樣有效應對問題。

(2)任務中心模式。

任務中心模式主要應用於八類問題:人際沖突、不滿意的社會關系、正式組織中的問題、角色困難、社會轉型中的問題、情緒問題、資源不足問題和行為問題,其對象可以是個人、夫婦或家庭。

在該模式下,社會工作者承擔著資源顧問的角色,案主與社會工作者處於同樣重要的地位。

該模式認為問題的原因不僅僅是案主本身,其外部因素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它強調案主的優點和優勢,以及案主的網路資源的重要性,所以,在問題探索、協議和確定仿世神任務階段,確定的任務不僅僅是針對案主的,是針對案主有關外在系統的。這也是該模式的優點所在。

(3)社會心理模式。

社會心理模式認為,案主受到心理、生理和他生活的生活環境三方面的交互影響,強調社會工作者要整體的去了解和認識案主,從案主自身和案主所生活的.環境這兩個方面來開展工作。

社會心理模式融合了意識、潛意識、人格功能、人類行為和情緒的知識,通過認識和理解人及其心理的發展過程,來找出案主問題的根源,幫助社會工作者制定個別化的「診斷與治療計劃」,幫助案主解決問題,促進個人成長返旦。

(4)行為治療模式。

該模式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行為主義理論認為,人的行為主要取決於外部環境影響。

根據行為主義理論的四種學習形態(反應學習、操作學習、觀察備虧學習、認知學習)行為治療模式運用獎罰分明的工作方式,讓案主不斷重復期望行為,漸漸消除問題行為,同時通過樹立榜樣,讓案主學習正確的行為模式等,最終達到案主問題的解決。

該模式主要適用於恐懼症、焦慮症、抑鬱症、社交困難及問題行為等。

(5)敘事治療模式。

該模式以日常對話為基礎,從多向價值視角出發,重新審視社會工作輔導過程以及由此帶來的在輔導關系和輔導技巧上的一些變化,並透過「故事敘說」使人變得更自主、更有動力。

敘事治療模式與傳統個人工作模式相比,更能使社會工作者和案主進行反思,調整他們對生命的態度,明確生命的抉擇,重寫生命故事,而不再僅僅是一套治療「工具」或「技術」。

【拓展】個案工作定義

作為現代社會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個案工作是一個助人的歷程,是以個人或個別家庭為服務對象,讓其更好發揮社會功能。其目的是幫助人們解決本身能力和資源無法解決的問題。

在協助過程中,個案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維持著面對面或一對一的專業關系,運用專業知識、理論、方法與技巧協助失調的個人改善環境,增進生活適應能力;協調社會關系,建立良性互動網路;調適自我功能,促進人格發展;以健康、成熟的心態,來認識及面對問題,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善用社會資源和機會,來解決問題,以提升自我信心和生活質量。

基本原則

(一)個別化原則

含義:將案主看成獨特的個人,重 視案主對待困難和問題的感受與看法。

要求:社會工作者認同和了解每個個案的獨特性,並運用不同的原則和方法來幫案主達成較好的適應。

(二)接納原則

含義:接納他人,尊重、欣賞個人和團體的差異

要求:社會工作者承認案主有自由 表達情感(包括負面情感)的權利, 應投入地聆聽,既不阻止,也不責備。

(三)承認的原則

含義:承認案主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發 展潛能以及改變的能力。

要求:不能以輕視、反感、責備的態度 對待案主,應抱有尊重的態度,幫助案主從防衛中解脫出來,以更有效的 方法來面對自己的問題。

(四) 理解關懷的原則

含義:案主常常希望自己的感受或 表達出的情感,能得到工作者的了解、支持與共鳴。 要求:在個案工作中,社會工作者需要適度的情感介入。

(五) 非評判的原則

含義:社會工作者在實踐中不能簡單地 否定服務對象,不能以自己的價值文化去批判服務對象。

要求:工作者以非評判的態度了解案主 及其問題,在適當的時候向案主說明工作者的工作是幫助他,而不是審視他、評判他、給他做結論。

(六) 案主參與及自決的原則

含義:尊重案主自我決定的權利,不能幫案主做最後的決定。

要求:社會工者應處於分擔、支持、提示的地位,他可以告訴案主如何獲得幫 助,但該建議是否被採用則由案主自己決定。

(七) 保密性原則

含義:保守案主在專業關系中所顯露的秘密。

要求:一方面社會工作者對不必要的事項不要深究,另一方面對必要的資料應注意保密。 方式:不向他人透漏案主的姓名、資料, 不向他人提及會談的過稱及內容,不讓他人旁觀。

特點介紹

注重以個人為工作對象;

注重建立一對一的專業助人關系;

注重個人和社會兩方面的調整,兼顧形成問題的內因和外因;

注重知識基礎。

作用

幫助個人或家庭善用社會資源;

幫助個人或家庭挖掘潛能;

幫助個人或家庭適應新的生活轉變做准備;

幫助個人或家庭處理突發性的危機事件

『玖』 如何理解個案工作中的社工與案主之間的關系

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建立的專業關系是一種嚴格的,單向的職業關系,在個案工作過程中應該堅守專業警戒線,不能與案兄枯主發生情感聯系。有利於社會工作者的價值判斷、工作開展。 也許會有人質疑正面的情感也不能投入嗎?也許有人也會反駁正面搏團的情感可以加速目標的實現啊。的確正面的情感可以促使工作者更積極的投入工作,但會對工作者心理造成一定負擔,同時,必然會羨銀洞有情感正面傾向,這是工作者的所要忌諱的。

閱讀全文

與社會工作如何嵌入案主的文化系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50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