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把文化比喻成洋蔥
文化的兩個常用比喻在討論文化時,常常用兩個比喻來使文化的抽象定義形象化。
一個比喻是將文化比成洋蔥,有層次之分。
另一個比喻則是文化冰山說,指出文化的顯性隱性雙重特徵。
B. 文化是什麼意思該如何理解文化
什麼是文化?我們天天將「文化」這個詞語掛在嘴邊,但真想把它說清楚,其實還真不容易。作為一個文化領域創作者,今天就在此獻丑,掰飭掰飭這兩個字。
對於生活在社會中的我們來說,這鍋老湯至關重要。因為它既保持了主流價值體系的底味兒,也維持了社會根基的穩定。
我們既然是生存在文化這潭水中的魚,如果水溫水質不穩定,魚必然也不會好過。所以,每當社會的文化基礎發生重建後,往往會迎來一次陣痛。這也是為何中國歷史上,每當文化大融合的時期,比如魏晉南北朝、中國近代史西方文化融入等,社會發生動盪的原因。
C. 我們可以把傳統文化比作什麼
可以把傳統文化比作哪些呢
1、源遠流長
源遠流長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uán yuǎn liú cháng,意思是為河流的源頭很遠,水流很長。常比喻歷史悠久,根底深厚。出處是《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誌銘》。
例句: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可謂源遠流長。
2、百家爭鳴
百家:原指先秦時代各種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後指各種政治、學術派別;鳴:發表見解。出自東漢班固《漢書·藝文志》:「凡諸子百家,……蜂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聯合諸侯。"用於形容文化和思想的燦爛。
在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是思想和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群星閃爍的時代。這一時期出現了諸子百家彼此詰難,相互爭鳴的盛況空前的學術局面,在中國思想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各種思想學術流派的成就,與同期古希臘文明交相輝映;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至戰國時期,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3、博大精深
意思是形容思想和學術廣博高深。多用於形容理論、學識、思想、作品等廣博豐富,深奧精微。 其形容對象多為某某內容。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書〉序》:「迄今讀書,若揭日月而行千載,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學者所及。」
例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
(3)文化可以比作什麼為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內容豐富多彩,孕育了中華五千年文明。其中包括:
琴:笛子、二胡、古箏、簫、鼓、古琴、琵琶。
棋:中國象棋、中國圍棋,對弈、棋子、麻將、棋盤等。
書(書法、篆刻):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寶(毛筆、墨、硯台、宣紙)、木版水印、甲骨文、鍾鼎文、漢代竹簡、豎排線裝書、漢字等。
畫(繪畫):中國畫(中國繪畫):中國帛畫和中國國畫(包括: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古代中國畫,寫實中國畫與寫意中國畫的現代中國畫,中國流藝術的當代抽象國畫)。其他還有:石刻浮雕畫、裝飾內畫、敦煌壁畫等,以及中國抽象油畫等。
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
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傳統文學:遠古神話、《詩經》、漢樂府、南北朝民歌、楚辭、孫子兵法、三十六計、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四大名著等。
傳統思想:老莊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兵家思想等。
傳統節日: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粽子、賽龍舟、屈原)、中秋節、重陽節、臘八節(大年三十、紅包、守歲、團圓飯)、除夕、春節(元日)為代表等。
D. 文化怎麼解釋
文化怎麼解釋?
文化(Culture)意思是栽培、教養。文化一詞先是指個體的向善及有教養,而後指民族願望或理想的實現。正是文化,才使得我們與我們的近親區別開來進化為人類。
文化是人類強有力的生存工具,但又是一種非常脆弱的現象。現在,多數採用的文化定義是: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一切非純自然的東西都可稱為文化。狹義的文化是僅指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在漢語系統中,「文化」的本義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對人知識的學習、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養等,本屬精神領域的范疇,比如,「沒文化,真可怕」,「我的文化水平不高」,「他是文化人」等語境中含義。而隨著時間的流變和空間的差異,現在「文化」已成為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多維概念。比如,服裝文化、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青銅文化等。
文化是無形的,就像靈魂、生命、智慧一樣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存在和能量,但是由於它無形,所以只有附著在一個物體上,或者通過直觀的現象表現出來,人們才能感知它。這點給人們的表述帶來了難度。因此,我們就要通過一些「文化」的用詞語境,來理解文化的含義。這也是我們理解某些詞語的通常方法。結合語境,服裝文化、飲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節日文化等,就可以理解為是穿衣習慣、飲食習慣、喝酒習慣、節日風俗等。從語境中來理解,文化實際上就可以理解為是做事的習慣方式,習慣做法,就是習慣怎麼做。
我認為文化是:
1.文化是傳統,是習慣,而非一時一刻的做法。文化是長時間形成、積淀並傳承下來的。 2.文化與文化之間是有差異的,文化差異的實質就是習慣做法不同。首先是,由於不同群體所處環境不同和面臨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同,解決問題的做法也必須不同。例如處在熱帶的人需要減暑,而處在寒帶的人需要保溫,他們的服裝文化就會出現極大的差異;其次是,對於同一個問題也可以有多種多樣的解決方法。以婚禮儀式為例,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做法差異就很大,所以文化一定是多元的。
3.文化是習以為常的,是不自覺的。如同人呼吸氧氣一樣,只有在人們缺氧時,才會突然感到氧氣的重要。我們對於自己的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視為當然,只是在與異文化接觸時,才會感到自己文化的獨特之處。
4.文化是人們行動的指南,具有強大的動力。文化可比作是心靈的軟體,也就是說文化支配著人的行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我們的文化所規定的。我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是在一定的文化約束之中。例如:為什麼中國人過年的時候,無論怎樣辛苦,都要回家和家人團聚?——這就是文化的強大動力。
5.進入不同的群體,我們要符合群體文化,才能好好生存。作為個體從一種文化進入到另一種文化如果想要融入,那就需要主動適應,就要按照習慣做事。即通常所說的 「入鄉隨俗」。 6.群體中的領導者對群體文化有強大的示範和引領的作用。古有「母儀天下」之詞,說的就是皇後是天下女人之表率、典範。領導者的表率和典範,它象無聲的命令影響著帶動著整個群體。
E. 傳統文化可比喻成什麼
傳統文化可比喻成什麼:
一棵大樹。(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包羅萬象就如同縱橫交錯的大樹根莖)
F. 誰把文化比作冰山
霍爾把文化比喻成冰山。
冰山理論認為,每種不同的文化就像一個獨立的巨大冰山,可以分為兩部分:水線以上的文化和水線以下的文化。
水線以上的文化僅占整體文化的一小部分,但它更可見,有形且易於隨時間變化,因此更容易被人們注意到。水線以下的文化是無形的,無形的,並且難以隨時間變化。它佔了整個文化的大部分,但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並不容易。
水線以上的文化部分主要是人們的暴露行為,例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的說話習慣和生活方式。水線以下的文化包含信念,價值觀和思維模式,是構成人的行為的主體。
國人對西方謀略方式的判斷,似乎選擇了第一種,即文明同化論。在這種認識判斷的指引下,選擇的對策是:採用自以為具有特徵性的符號來標識我們的歷史與文明,以體現我們文明的特殊性,來對抗西方對中華文明的同質化陰謀。這里,我們自以為具有特徵性的符號,包括算命、風水及巫醫等玄學巫術。
對這種選擇對策的評價是:
第一,我們對西方謀略方式的判斷失誤,犯了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的錯誤;
第二,我們採用的對策正好落入西方的圈套,走上了西方謀劃好的矮化中華文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