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四川為什麼稱為天府之國,有怎樣燦爛的文化
到了宋代,樂山大佛被修築完成,越來越多的文人都來這里題詞作詩,蘇軾就是其中的一位,如他寫道“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曰嘉州(樂山的古稱)”。岷江在經歷了樂山後再次一路向南,最終在宜賓的合江門與金沙江匯合,自此金沙江也改變了它的名字,成為了著名的長江。
㈡ 成都為什麼被稱為「天府之國」當地以什麼特色聞名
成都為什麼被稱為天府之國?當地以什麼為特色聞名?
成都歷史悠久,有「天府之國」、「蜀中蘇杭」的美稱。成都的文化氣質具有多重性,古樸典雅的遺風,時尚開放的氣度,更有海納百川的襟懷,這是成都融古典於現代的獨特魅力。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閑適」。
與其它高速前進的城市不同,成都是一個生活節奏偏慢的城市,在這里生活的人們悠閑地逛街、吃飯,在這里生活,一定是很愜意的一件事情。
成都的特色:茶館文化、麻將文化、火鍋文化
成都人愛喝茶,愛泡茶館,點一杯茶打個盹兒或看閑書,要麼就湊在一塊兒鬥地主,這就是成都的茶館文化,而且,很多嗨生意就是在茶館談成的!成都茶館里的故事,猶如「黃河之水,綿綿不絕」;成都茶館里的「龍門陣」那是滋味悠長。
成都人愛麻將,對成都人來說,人生最快意之事莫過不受世事煩擾他打一下午的麻將。曾有個段子說,坐飛機,在飛機上都能聽到成都的麻將聲。
火鍋,是成都人的家常便飯,也是外地人來成都必吃的美食,無辣不歡,無火鍋不成都。
有什麼事情不能用一頓火鍋解決的,那就兩頓嘛!
就連各國外國政要訪問成都,必備一道菜就是成都火鍋,英國首相卡梅倫、德國總理默克爾等吃了成都火鍋也是贊不絕口。
㈢ 天府文化是什麼
以古蜀文化為發源,以成都平原為中心,因封建社會農氣候濕潤、農業繁榮、對外交通不便等別因素形成的,包含了川劇、川菜、蜀錦、蜀綉、四川評書、四川麻將等一系列元素,以詼諧、閑豫、平和、善於享受生活為特色的文化分支。
㈣ 天府文化的特質
天府文化的特質為:思謹碰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
天府文化指的是是以成都平原為核心在天府之國發展起來的文化,是一種地域文化。
天府文化的源頭是古蜀文化,古蜀文明既是天府文化的根脈,也是源流關系。
天府文化是內海文化、治水文孫晌啟化、農耕文化、移則如民文化、工匠文化、開放文化、商貿文化的總和。
㈤ 天府文化的來歷(簡答)
什麼是天府文化?就是以成都平原為核心在天府之國發展起來的文化,這是一種典型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在特定圈層和區域內形成的文化。文化既然是人造的,那麼文化一定是多樣的、各具特色的。因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生活在不同水土的人不同,有黃、黑、白皮膚,世界上有2000種民族,不同的人就會創造不同的文化,因此文化具有典型的水土性、地域性。這是文化的本質,就是個性與特色。在地球的三維坐標系中,由於每一點的XYZ值(長、寬、高)不同,所以每一個地方的文化不同,從理論上講,世界上有無窮多種文化,只是有的沒有凸顯出來,有的成為了重要現象或者主流文化。因此,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是其主要特徵,絕不能謀求文化的一致性和相同性,文化交流也不能消滅多樣性。當然,既然是文化,就有共同性的一面,這就是文化的特殊性與一般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研究文化必須從地理學、歷史學、經緯度入手。研究天府文化必須研究成都平原特點、研究成都人口來源。
從地理學看天府文化。成都平原處於中國地理第二階梯(過渡階段,是第二階梯中海拔最低的部分,300米到800米),青藏高原東大門,橫斷山東北側,北緯30°線與胡煥然曲線交點,是四周封閉的盆地,有內陸海洋性氣候,有河流數千條(大河流1409條,中河流2860條,小河流5870條),受喜馬拉雅雪原與印度洋暖流影響很大,古蜀海洋就在成都平原。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說,中國古地貌是東高西低,7000多萬年前,古長江分為東西兩條,西長江南流印度洋,東長江(即揚子江發源於西陵峽)從東往西倒流(太平洋水系),兩條互不相通。四川盆地是20萬平方公里的內海大澤,《易經》的八卦兌澤(方位西)就是指西方四川盆地古海。因此,成都平原特別適合植物生長,是水稻最早種植地,物產豐富。早在商代就有用稻米做成的化妝品。因此,天府文化是過渡態文化、是山水文化、是農耕文化、是內海文化。
從移民史看天府文化。成都自古以來就以其豐富的物產、優美的環境吸引著各方人才匯集於此,形成了獨特的移民文化和移民精神。古蜀人是從岷江上游興起的土著部落。這些土著人可能起源於喜馬拉雅。古羌族應該是喜馬拉雅人。蜀地文明分為幾個時期:蜀山氏、蠶叢氏、柏灌氏、魚鳧氏、開明氏,是長江文明的源頭。蜀部落是先秦時期一個不同於中原文化的部落。「蜀」字最早發現於商代的甲骨文中,據記載武王伐紂時蜀人曾經相助。但關於蜀國的歷史在先秦文獻中一直沒有詳細記載,直到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中才記載了關於蜀國的歷史和傳說。李白在《蜀道難》中所寫:「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秦代「移秦民萬家入蜀」。三國至東晉,隨劉備入蜀的移民達數萬家。西晉甘肅陝西大旱,流民十萬人入川「就食西蜀」。元末明初,發生了第一次「湖廣填四川」移民運動。明末清初,一百多萬移民進入四川,迎來「湖廣填四川」移民高潮。抗戰爆發,華東華北大量人口和各種機構、學校遷入成都。建國後的「三線建設」,也有大批工廠和技術工人進入成都。清代末年的《成都通覽》記載清代成都人的構成:湖廣佔25%、山東佔5%、陝西佔10%、雲貴佔15%、江西佔15%、安徽佔5%、江浙佔10%、廣東廣西佔10%、福建山西甘肅佔5%,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根本沒有。清順治三年(1646),成都全城焚毀於戰火之中,隨後的五六年間斷絕人煙,因此清初四川省會曾遷往保寧府閬中,這在成都歷史上絕無僅有。康熙年間,清政府實施「湖廣填四川」移民政策,來自大半個中國十多個省份的一百多萬人口移入四川,數量大大超過了土著(四川清初土著人口僅八九萬人)。移民文化造就了天府文化的特徵:一是冒險開拓性;二是開放兼容性;三是在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上具有創新性等。
從三星堆看天府文化。天府文化的源頭是古蜀文化。茂縣營盤山、德陽三星堆、成都金沙古遺址證明,古蜀文明可以延伸到5300年以前。在營盤山遺址發現了新石器時代的房屋基址、墓葬、殉人坑、窯址等各種遺跡。營盤山遺址還出土了不少果核殘塊,通過浮選之後發現,裡面有桃、梅、杏這三種果樹的種子,說明早在5300年到4600年前,這里就已經水果豐富。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批河蚌、海貝,是「南方絲綢之路」的明證。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至3000年歷史,是古城、古國、古蜀文化遺址,它昭示了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一樣,同屬中華文明的母體,被譽為「長江文明之源」。考古學家將該遺址群的文化遺存分為四期,其中一期為早期堆積,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二至四期則屬於青銅文化(下至商末周初),上下延續近2000年。在這批古蜀秘寶中,有高2.62米的青銅大立人、有寬1.38米的青銅面具、更有高達3.95米的青銅神樹等,均堪稱獨一無二的曠世神品。其中有作為「縱目」的蜀人先祖蠶叢偶像的青銅縱目面具,還有長達1.42米、作為權杖法杖的金杖。兩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 銅、玉、石、陶、貝、骨等珍貴文物近千件,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銅器。其中,一號坑出土青銅器的種類有人頭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龍形飾、龍柱形器、虎形器、戈、環、戚形方孔璧、龍虎尊、羊尊、瓿、器蓋、盤等。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器有大型青銅立人像、跪坐人像、人頭像、人面具、獸面具、獸面、神壇、神樹、太陽形器、眼形器、眼泡、銅鈴、銅掛飾、銅戈、銅戚形方孔璧、鳥、蛇、雞、怪獸、水牛頭、鹿、鯰魚等。在三星堆的兩個祭祀坑發掘中,還出土了共計80多枚象牙。三星堆那些造型各異的青銅人頭像,出土時面部均有彩繪,而且在耳垂上穿孔,用以掛戴耳環耳飾,這說明很時尚,懂得生活。川劇變臉的源頭與祖先在三星堆的面具。三星堆人沒有胖子,青銅站立人很清秀、干練,瘦身緊衣,說明把減肥作為健康、美麗的標志,早就有了。
從金沙遺址看天府文化。成都金沙遺址是21世紀中國第一個最為重大的考古發現,是世界上同時期出土古代象牙最集中的遺址之一,是中國同時期出土金器、玉器最多的遺址之一。有商、周祭祀場所、大型建築、一般居址、墓地等。位於遺址東南部,沿著一條古河道南岸分布,面積約15000平方米,發現了與祭祀活動相關的遺跡63個,出土金器、銅器、玉器、石器等珍貴文物6000餘件,象牙數百根,還出土了2000多根野豬獠牙、2000多支鹿角等。位於金沙遺址東北部,是一處由8座房址組成的大型宗廟或宮殿建築,由門房、廂房、前庭、殿堂構成,總長90米、寬50餘米,總面積約5000平方米,這是我國西南地區先秦時期發現的最大的一群建築。為木骨泥牆式建築,屋頂覆以茅草。同時發現了70餘座,分布在10多個居住區,在房址周圍,發現有水井、生活廢棄物的灰坑、燒制陶器的陶窯等。
金沙遺址所清理出的重要珍貴文物多達數千件,包括:金器30餘件、玉器和銅器各400餘件、石器170件、象牙器40餘件,出土象牙總重量近一噸,此外金沙遺址還有大量的陶器出土。從文物時代看,絕大部分約為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晚期和西周(約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771年)早期,少部分為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數量眾多的象牙、精美的玉琮等外來文化的用品,在金沙遺址已出土的珍貴文物中佔有相當比例。由此,考古專家認為金沙文化既有其獨特魅力,又是深受中原、長江下游等文化深刻作用的產物。 金沙遺址出土的30多件金器是該遺址出土文物中,最具獨特風格和鮮明自身特色的。這些金器包括金面具、金帶、圓形金飾、蛙形金飾、喇叭形金飾等。除了金面具與三星堆青銅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以外,其它各類金飾均為金沙遺址所獨有,都是用金片、金箔錘打而成,種類非常豐富。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整體為圓形薄片,外徑12.5厘米,內徑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圖案分內外兩層,內層等距分布有十二條旋轉的齒狀光芒;外層由四隻相同的逆時針飛行的鳥組成。其含金量高達94.2%,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由於加工工具不十分鋒利,在圖案的四周留下了反復刻劃的痕跡。從商周太陽神鳥金飾殘留的痕跡分析,它的加工至少採用了熱鍛、錘揲、剪切、打磨、鏤空等多種工藝。先用自然金熱鍛成為圓形,然後經過反復的錘揲,使金箔的厚薄基本一致,再用剪切的方法去掉外表參差不齊的部分,使其成為一個較為標準的圓形,在圓形的金箔片表面畫出整個圖形(包括太陽及光芒和四隻鳥),最後根據已畫的紋樣反復刻劃切割形成鏤空。此器構圖凝練,是古蜀人豐富的哲學思想、宗教思想,非凡的藝術創造力與想像力和精湛工藝水平的完美結合,也是古蜀國黃金工藝輝煌成就的代表。2013年商周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國家文物局定為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同時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專家普遍認為,金沙遺址是三星堆文明衰亡後,在成都地區興起的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這說明古蜀文化非常輝煌和高端,製造業、文創業很發達,具有工匠精神。三星堆、金沙遺址是中國工匠的搖籃、是中國工匠精神的發源地、是世界文化創意中心、是世界手工業製造中心。「天府之國」是農業文明的產物,主要依靠自然資源,在遠古時期優勢極為明顯。但在依靠市場資源的工業社會,天府之國的優勢會下降,因此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大型製造能力。
從西漢文物看天府文化。老官山漢代漆人穴位、紡織機、醫簡(蜀椒),青白江船棺(戰國青銅器、漆具)、漢磚(說唱俑)。說明天府文化是健康幸福文化。
從絲綢和鹽茶看天府文化。成都是古代絲綢生產地和供銷地,是茶馬古道起點,是食鹽的重要供應地,是紙幣交子的誕生地。說明天府文化是開放貿易文化。
天府文化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整個世界是一個迭代循環(重復)走向高級的過程,輸出(結果)就是下一個輸入(開始)。迭代方程(機制和方式)不同,結果不同。哲學家講事物發展是螺旋式或波浪式前進,就是這個道理。物理學家用最簡單的邏輯斯諦映射(logistic map)亦稱拋物線映射就可以表現復雜的非線性行為,如混沌、分岔、分形等。如果用更高級的非線性方程,就能產生更復雜的局面。「一切皆過程」。文化就是過程,也是過程的積淀。每一秒鍾都在成為歷史。歷史就是時間軸上的事件序列,就是以時間為軸心的樹枝群,因此過程、過去可以恢復。未來結果可以預測,這是確定性理論的主張。對於隨機論來講,什麼都不可預測、不可知。真實世界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更為奇妙。隨機的本質是數據(事件)太多太大,常人無法掌握和處理,其本身是有規律的。確定性是因為數據(事件)較少較小,常人能夠掌握和處理。在大數據時代,隨機性可以減少,甚至成為確定性。但是,由於非線性存在,隨機性和復雜性又成倍增加,因此預測未來難度更大。天氣預報就是這樣,不準,是因為系統非線性很強,因素太多。如果未來可以預測,人生樂趣就減少了許多,甚至枯燥乏味。文化就是一個介於隨機與確定之間的過程,呈現多樣性、復雜性、個體性。天府文化是成都平原發展的一個過程、階段、積淀,是一種迭代循環文化,在一定精度下可以恢復過去歷史(歷史劇、古村古鎮),也可以暢想未來(預測預報、科幻設想)。人與普通動物的最大差異之一就是懷舊、戀鄉、鄉愁,因此根據迭代法則恢復過去,市場很大。花椒樹可能是搖錢樹的原型,馬可能是龍的原型,縱目人可能是古蜀王蠶叢的造型。從三星堆到金沙,從蠶叢到開明,天府文化是一個過程、階段、點位,處於變化發展之中,在不斷豐富與完善。
天府文化是盆地文化,是山脈、人脈、河流、海拔、溫度、濕度的復合函數。水是天府文化的流體、血液,山是天府文化的載體、依託,地是天府文化的母體、根基,人是天府文化的主體、靈魂。天府文化是一個人體系統,各種河流是天府文化的經絡,各種湖泊是天府文化的穴位。天府文化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天府文化就是生態文化、和諧文化、創新文化、順變文化。都江堰工程是天府文化的典型標志。要發揚天府文化,必須把水文化做活,「復活」成都消失的河流。沒有水網、水系、水脈,就沒有人脈、文脈、商脈。
總之,天府文化是內海文化、治水文化、農耕文化、移民文化、工匠文化、時尚文化、開放文化、商貿文化、創新文化的總和,具有戀土、順變、包容、外向、趕超的特點。成都人自古時尚、潮流,化妝、穿耳、面具、瘦身、多彩、玉佩、金器、銅器,早在三四千年前就有了。
㈥ 天府有哪些處於領先地位的歷史文化
天府指的是中國四川省的成都市,這里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以下是一些處於領先地位的歷史文化:
金沙遺址:距今約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是中國西南地區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
錦里古街:位於成都市區內,是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時期的古街,也是成都最著名的旅遊景點之一。
武侯祠啟蠢:是中國四川省成都市最著名的文化景點之一,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三國時期的將領之一——諸葛亮的祠廟。
寬窄巷子:是成都市最有特色的一條街道,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部分組成,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完美結合。
青羊宮:位於成都市區內,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寺廟之一,始建於唐代,歷經多次修繕,現在悄敏陪是成都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些歷拿行史文化遺址和景點都是天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了天府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歷史底蘊。
㈦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什麼
天府文化十六字是「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
名詞出處:
黨代會報告指出,傳承巴蜀文明發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設世界文化名城。
譚平院長、王川教授首先對天府文化十六字內涵,即「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進行了詳細的解釋說明,他們談到,如今天府文化更加體現在精神上的大雅,具有近現代氣質。
其次,兩位嘉賓分別鑒賞了巴蜀文化和巴渝文化,他們強調到:文化無優劣之分,關鍵在於它所養育的人們對其的滿足感。兩位嘉賓指出,天府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即為「從容」,慢節奏的生活使生活在此的人們更能獲得幸福感,從而加大了對天府文化的高度認同和自信。這也正是天府文化本質所在。
(7)如何介紹天府的文化擴展閱讀:
天府文化的產地是成都: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更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成都平原被譽為「天府之國」,是古蜀文明重要發祥地,孕育積淀出思想開明、生活樂觀、悠長厚重、獨具魅力的天府文化特質。從傳承歷史文化,弘揚現代文明,天府文化理應成為彰顯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幟。
㈧ "弘揚古蜀精神,傳承天府文化"包括哪些內容
1、天府文化具有兼容並蓄的氣度
著名學者童恩正在《古代的巴蜀》一書中說:天府大地「就南北方向而言,恰好位於黃河與長江兩大巨流之間,亦即中國古代兩大文明發展的地區之間,既是我國西部南北交通的孔道,又成為我國南北文明的匯聚之地。就東西方向而言,它正當青藏高原至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也是西部畜牧民族和東部農業民族交往融合的地方。」
天府文化誕生孕育於這片神奇的沃土,造就了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氣度。天府文化兼容並蓄的氣度,為城市發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和永續動力。
2、天府文化具有開放進取的精神
天府大地雖然地處中國西部內陸,但古蜀先民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通過「地崩山摧壯士死」的壯舉,打通了被李白喻為「難於上青天」的古蜀道;通過對成都平原水環境的治理,打通了「門泊東吳萬里船」的長江航道;通過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打通了連接亞歐的文化經濟大動脈。
這種開放進取的天府精神,不但使成都成為長江經濟帶的重要城市、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也成為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貨源地和中轉城市之一。
3、天府文化具有創新創造的基因
天府文化博大精深,與時俱新。這里曾經誕生過世界上年代最早、唯一留存、一直使用的無壩引水工程都江堰,誕生過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誕生過中國最早的官辦地方學校文翁石室、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新中國第一張股票「蜀都大廈」……天府文化具有顯著的創新創造基因,這種基因傳承至今,歷久彌新。
4、天府文化具有優雅時尚的特質
出版於公元三世紀、中國最早的地方誌《華陽國志》總結天府文化的特質說:蜀「多斑彩文章」,說明天府大地自古崇尚優雅時尚。這里自古是文化巨星集聚之地,有唐一代的大詩人,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元稹、賈島、溫庭筠、韋庄等都曾旅居成都。
清代學者李調元曾用「自古詩人例到蜀」來總結成都所擁有的這種獨特的文化地理現象。1938年,燕京大學、齊魯大學等齊聚華西壩,陳寅格、錢穆、梁漱溟、朱光潛、顧頡剛、馮友蘭、呂叔湘、吳宓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雲集成都。真可謂「鬱郁乎文哉」。從後蜀主孟昶在成都城牆上遍植芙蓉,到春熙路、太古里的國際時尚潮流,成都不愧為「中國最美幸福城市」、「最佳時尚生活城市」。
5、天府文化具有聰慧勤巧的秉性
天府文化具有典型的大國工匠精神和聰慧勤巧的秉性。2013年,成都天回鎮老官山罕見出土四部西漢蜀錦織機模型,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趙豐教授認為:「這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提花織機模型,代表當時最為高超的中國織錦技術。」勤巧智慧的成都人創造過神奇的青銅冶煉技術、玉器金器開采加工技術、漆器生產技術、天然氣煮鹽技術……揚雄《蜀都賦》總結說:「雕鏤扣器,百伎千工。東西鱗集,南北並湊。」這是一座具有工匠精神的城市。
6、天府文化具有友善公益的美德
成都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歷史上曾經發生過七次大的移民運動。以色列學者裘德﹒馬特拉斯曾說:「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移民現象。」移民城市普遍具有較強的寬容美德和包容心態,形成平等、友善、互助的社會習俗和城市性格。
《成都通覽》記錄清末民初成都人口比例:湖廣25%、山東5%、陝西10%、雲貴15%、江西15%、安徽5%、江浙10%、廣東廣西10%、福建山西甘肅5%。可見成都是由大半個中國的移民所構成,移民帶來新的物種、生產技術、異域文化,同時也培育出友善公益、互助發展的市民精神。
7、天府文化具有崇尚自然、樂觀包容的理念
都江堰的誕生使得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余秋雨評論說:「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為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全的後方。」天府之國孕育出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天府文化,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推崇樂觀包容的生活哲學。
㈨ 天府文化內容有哪些
一、川劇 (傳統戲曲劇種)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
川劇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川劇臉譜,是川劇表演藝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歷代川劇藝人共同創造並傳承下來的藝術瑰寶。川劇由崑腔、高腔、胡琴、彈戲、燈調五種聲腔組成。
川劇分小生,須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在戲劇表現手法、表演技法方面多有卓越創造,能充分體現中國戲曲虛實相生、遺形寫意的美學特色。2006年5月20日,川劇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劇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川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蜀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三星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都江堰
㈩ 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成都,究竟有何獨特的文化魅力
說起成都,我們應該都聽過之前的一首歌《成都》,這首歌讓它瞬間火遍全國,也讓很多朋友很好奇它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城市。成都作為一代古城,有很多古文明的留存,古往今來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前往,是一個非常神秘、特別的存在,也被稱為“天府”。天府成都是有很多文化魅力的,比如飲食方面、旅遊方面以及考古文學方面,都是非常有特色、有魅力的文化所在。
除了飲食和旅遊,四川的考古文化也是聞名於耳的。四川有著名的,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等,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的源頭,所以有很多的,考古學家去成都這邊去探索以前的奧秘,天府成都因此吸引了很多古學家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