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瓜西西的《春曉》大量運用了極致東方美學,很炸很燃,你怎麼評價這部短片
這個片子畫面的那種美和質感太贊了,配色上運用的是傳統配色方案,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國風配色。配樂中也陪碼有很多中國元素在裡面,加上裡面主角的那個舞蹈生,很有中國女性的那股韻律,整個作品呈現出的就是很國風,整個影片的質感也是國風的電影質感。
②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國歷史上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她是我們的祖先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她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准則。她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她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今天的中國人,為我們開創新文化提供歷史的根據和現實的基礎。
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特徵是其支配地位長期被儒家倫理文化的價值取向占據著。上至華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會,上下五千年,儒家倫理文化一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響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除此以外,我們還能從以下幾方面特徵加以認識: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是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的產物。是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是歷時五千年形成的一個完整而龐大的體系,從哲學思想、思維方式到心理傾向,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豐富,具有內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為文化傳統,世世代代傳播延續下去,還將繼續傳承下去,無論是自然傳承,還是選擇傳承,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不停止。教育的傳承屬於選擇傳承,即把優秀部分傳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傳承性。
第四,傳統文化屬於舊的時代,受著時代的局限,總是一分為二的,其中精華與糟粕並存,養料與毒素同在。對教育有正面的積極的影響,也有負面的消極的效應,具有影響的雙重性。
③ 如何評價傳統文化
1.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頃虛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讓國人引以為豪,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其本身就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2.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在與時代發展的對立統一中,同時也在自身的對立統一中不斷更新和發展。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的古國,亦是一個崇尚裝飾的國家。各個歷史時期中華先人都留下了風格各異的裝飾遺產。如原始彩陶紋飾質朴、大氣,經長期提煉概括的蛙紋、魚紋和渦紋,充滿生命活力;秦漢時期的書法藝術、瓦當圖案和畫像磚圖案;西漢的漆器裝飾,以黑、紅、金三色為對比,整個器形典雅高貴;唐代開創了中國卷草植物紋的先河,富麗繁盛的唐草紋色彩變化微妙、和諧;宋代陶瓷以清秀、典雅為特徵;民間青花瓷中揮灑即興的水墨風格,以及民間的刺綉、剪紙花邊、吉祥圖案等藝術形式,造型質朴、色澤鮮麗,是我國歷代勞動人民豐富想像力和藝術創作的結晶,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3.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它的現代價值,首先表現在對其它文化的開放性上。這是中國傳統文化能夠發展到今天並在現代社會發生作用的一個基本的前提。但傳統文化或儒學的開放性還有它特定的意義,那就是主張每一個體對於他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國家的開放性,強調個人對社會國傢具有參與感。這種參與感的特點是重在參與的實踐過程本身,而不是過分看重當下的功利性的結果。在如此的文化模式的熏陶下,人們能夠暫時忍受艱難困苦,孜孜不倦地努力工作,這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化實現的重要文化動力。
6.就人生價值來說,傳統文化突出地強調了人的精神需求的重要性,而當魚(生命)和熊掌(道義)不可兼得時,捨生取義便成為了人的自覺的選擇。如此的"正氣"塑造出了堅韌不拔的民族精神,維系著綿延不絕的文化傳統。但傳統文化並非不重視物質生命的價值。以物質生命承傳為基礎的孝道思想,使承載於雀掘燃生命的道德意識和自然知識的傳播推廣受到重視,不論是為功名、為財富、為名聲,它都鼓勵人的積極努力。
就流行的以天人分合模式看待中西文化及其價值的觀點來說,中國文化既非典型的天人二分,也不是簡單地一體合一。而是有合有分,分合互補。天人合一緣起於人與自然的原始親和關系,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建立在自然無為基礎上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則主要是作為道德理想和精神境界發生作用,是儒家學者以倫理為本位建構自己的世界圖景的產物。認識人與自然的差別並進行合理的調節,考慮和尊重人的價值,並使人的作用得到最充分的發揮,是天人有分思想最為重要的特點。正因為中國哲學是合一與有分的統一,所以並不缺乏作為哲學的基礎的主體性的觀念。相信人本身的力量,相信主體能夠把握客體,既是天人之際思辨的最合理的內容,也為今天中國的現代化所必需。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起源於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
7.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以寬厚之德包容萬物,即厚德載物。如戰國時代,齊桓公開創的稷下學宮匯集了當時儒、墨、道、法、陰陽、名、縱橫等諸家學派,當時在稷下學宮講學和游學的大師有淳於髡、鄒衍、田駢、孟子、荀子等諸子,號稱諸子百家。這些大師在學宮里自由講學、自由辯論,開創了我國文化史上百家爭鳴的先河,為中華文化的繼往開來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般認為,從漢武帝開始,我國便形成了儒家文化佔主導地位的文化局面,但實際上我國文化發展史主要是以儒道互補為基本線索的,而這一線索本身就體現了文化的兼容性。
不光是傳統文化追求和諧。在邁入21世紀的當今社會,我們仍然在追求和諧。「和諧社會」成為了當今社會的主題,並且將是一個長久的話題和目標。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現,同時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④ 《天工蘇作》以匠人視角展現傳統工藝千年流傳,網友是如何評價這部影片的
再現了兒時記憶中江南巧奪天工之美。
紀錄電影《洞銀物天工蘇作》,從手藝人的視角出發,向觀眾們展示了傳統工藝不同時期的不同變革。這部電影是由蘇州市廣播電視總台,蘇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公室等單位聯合出品。影片中有十多位匠人傾情出演,他們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匠人的精神,傳承著我國千年流傳的手藝,令人欽佩不已。這部電影片長為90分鍾。
紀錄電影《天工蘇搏基作》
這部電影是由導演孫增田執導,十二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參演的。蘇州的傳統工藝自古至今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耀眼詮釋,在明清時期最為昌盛繁華,在當時的蘇州工藝也成為時尚的代表,如果說占據了全國手工藝的半個江山,也一點都不為過。電影拍攝了具有典型代表的宋錦,核雕,燈彩,明式傢具,蘇式船點等九門手藝,向大納液家講述了工匠人的故事。
⑤ 如何評價電影《功守道》
⑥ 如何評價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對待中國傳統文化,必須警惕文化復古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
對於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如何才能做到取其精華,舍其糟粕呢?
我們首先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國傳統文化,要從中西方的視角重新認知。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中形成的,是以封建社會文明為其背景。而西方文化,嚴格地說,是在文藝復興之前才逐漸形成,是以資本主義文明為背景的。
資本主義文明的主要特點是解放人性,注重科學和發明創造,推動社會進步。封建社會文明的主要特點是抑制人性,注重思想禁錮和強化愚民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里,對人的生命、自由、尊嚴普遍漠視。但中國文化對親情的重視,對生活的挑戰,對社會秩序的建立,還是有很大的積極作用。
同西方文化相比,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其自己的長處。「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頭懸梁錐刺股」,「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世唯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仁、義、禮、智、信」等等。這些,是西方文化所不能比擬的。
其次,我們要從社會總是向前進的認知上去看中國的傳統文化。社會總是進步著的,傳統文化在當時也許是精華;但在現在就可能是糟粕。在當時有些文化也許不提倡,但在今正斗天就非常重要。只有從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去審視我們過去的傳統文化,才會尋找出傳統文化的優劣。
現代社會學認為,社會活力來自激發個人的積極性,社會尊嚴來自尊重個體生命的價值與尊嚴。而中國傳統文化之做法,顯然與此背道而馳,既是文明不發達的表現,也必然妨礙社會的發展。
最後,無論中西方文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堅持思想自由。文化只有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會快速推動人類社會進步,推動科學技術向前快速發展。中國傳統文化講究大一統,講究單一。即便是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也能將之糅合,最終三者如同一出。
修則道,入則儒,出則佛,成為一個社會整體思想。在尊重自由、民主、科學、真理,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發揚中國的傳統文化,才會滌盪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總體而言,中國的傳統文化,建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基礎之上,有著與現代社會格格不入的重大缺陷。
認識、學習並吸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重大課題。它關乎著中國在現代化的社會進程中的思想走向,關乎著中國以什麼樣的姿態走向未來。甚至,它關乎著現代舉返磨化中國的長久命運。
⑦ 如何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文化的特點如下:圓李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志。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正腔中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舉山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⑧ 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評價
(1)積極的入世精神
中國文化一直是積極入世的,而不是消極出世的。以中國文化的代表——儒家文化為例,其主流都是經世致用、興邦治國、教民化俗的。儒家所言「內聖外王」、「修齊治平」,都是要求將內在的思想外化為積極的事情。道家看似虛玄,倡言「無為」,然而其真正的目的卻是為了「無不為」。法家文化一切以實效為依歸,具有更明顯的現實精神。
(2)強烈的道德色彩
中國古代的社會組織、經濟結構和政治宗教設施,無一不是與宗法血緣關系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其積極作用表現在: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諧人際關系的作用。
(3)頑強的再生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最富於魅力並引起世人贊嘆的,不僅在於它的古老,更在於它在內憂外患之中,一次又一次表現出來的頑強再生能力。 除了環境等因素,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生生不息的活力,貫穿於中國民族歷史活動中的那種¡°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頑強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樸素系統論所具有的涵蓋面廣、常變相參的思維機制,也是這種情況得以出現的重要原因。
(4)注重「中和」的思想方法——中庸之道
¡°中和¡±思想突出強調了兩個側面:一是¡°中¡±,即把握事物的量的准確性;二是¡°和¡±,即不同因素、不同方面的合理組合、對立統一。
這種思想方法在古代中國社會曾經促使中國人民在很大程度上實現自身協調、天人協調和人我協調,對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
2.中國傳統文化的缺點
(1)重道德而輕事功
在德智關繫上,儒家認為,人格遠遠要比知識重要。在義利關繫上,雖然也有「義以生利」的說法,但「何必曰利」的觀念卻是長期深植於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心靈之中。
這種文化取向,造成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空談心性而輕視實踐,尋覓「良知」而鄙視對客觀世界的探索,以致阻塞了探索知識、改造世界的雄心和銳氣。
(2)尚「義理」而鄙「藝器」
儒家有所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之說,人們認為¡°為道之學¡±可以傳諸天下,而¡°形名度數之學¡±則不可登大雅之堂。
中國的科學研究長期得不到鼓勵,並只是掌握在一些¡°匠人¡±之手,因而總是感性的,缺乏理論和邏輯,往往不能形成科學公理。
(3)法經典而薄今世,尊「往聖」而抑個性
在文化學乃至科學方面,人們不是致力於總結經驗,推陳出新,而是對聖賢經傳注、疏、訓、考不絕。這雖然也能在前人的基礎上補綴若干新的知識,但總的看來絕難超越前人規定的范圍,使學術得不到突破性進展。
這種陳陳相因的思維定勢,必然妨礙自由爭鳴風尚的普及,也必然會泯滅人們的個性和創造精神。
(二)中國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
1.儒家管理哲學
孔子倡言¡°學而優則仕¡±,後世儒家弟子都以此作為自己的人生志向。一名讀書人只有做出事業才是真正令人景仰的,即便不能如此,也要始終以此作為自己堅定的人生目標。
儒家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修養為起點,並最終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企業家若想透過儒家思想實現企業目標,就應該注重自身德性的培養,而企業的最終目標也應是安定和樂,生產和營銷等運作則只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手段。
也就是說,企業只是實現社會利益的工具,它不應超出社會之外,而應立足於人性之上。
2.道家管理哲學
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莊子。老子以獨特的視角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進行了積極的哲學反思,並提出了統治者所需要的權謀和治術。
道家管理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以¡°道¡±為中心,講¡°道法自然¡±和¡°無為而治¡±。
道家認為,人們應按自然和社會規律辦事,以¡°自然¡±為法,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於自然界或其他人,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老子說:「道常無為。」因此管理者就要「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即通過「無為」的手段而最終實現「無不為」的政治目的,這才是老子「無為」思想的精髓。
老子主張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授權的和寬松的管理方式。反之,如果管理者總是事必躬親,最終必然會使自己眼光日漸短淺,既無法定下心來觀察和分析事物,更無法使自己以超然的決策者身份,放手讓下屬去發揮。
3.法家管理哲學
法家管理哲學以¡°法¡±為中心,講¡°法、術、勢¡±相結合,在管理的制度、方法和權威方面均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法家主張¡°法治¡±,反對¡°人治¡±,特別強調管理制度的建設。韓非子認為,歷史上的賢君和暴君都是很少的,大多數君主都只是具有中等管理水平的人。
如果有一套完善的制度,實行法治,靠這些¡°中人¡±就能把國家管理好;但如果實行¡°人治¡±,則要等¡°千世¡±恐怕也難出現一位賢君。
為了使¡°法¡±的貫徹更加有效,管理者還要考慮到¡°勢¡±和¡°術¡±,運用組織及環境因素,以強化領導者的權威。
就現代企業管理而言,法家的精神就是不要把企業持續經營的基礎寄託在個別領導人的英明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套廉明公正的組織規范和平等客觀的標准之上,即惟有健全合理的制度,才能為企業帶來穩定性,並使企業持續成長。
最明顯的缺點就是 尋找救世主 木有自己的主 這是一隻以來中國文化的悲哀
⑨ 怎樣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正確認識和評價中國傳統文化:
1.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由於時間久,在若干年時間里又沒有及時進行打掃,使糟粕越積越多,給我們民族帶來極大損害。不是崇高創新,不是倡導一代勝過一代,而是推崇守舊,「天可變,地可變,祖宗之法不可變」。
我們應當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像智、信、忠、孝、禮、義、廉、恥都是幾千年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是我們民族的靈魂。倡導一切有利於國家富強、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導一切用誠實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2.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
身為青少年,我們應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並繼承其優良傳統。而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不能僅僅做一個博物館或者只是把傳統文化用聲音和影像保存起來。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准則,是一種活生生的東西。
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並不是讓其凝固而無法變遷,這樣做的後果事實上是讓傳統文化失去應有的生命力。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並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加以發展,就能充分激發整個民族的潛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
3.借鑒與創新,並主動融入世界文化
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化發展和道德進步,除了要注意繼承和弘揚本民族文化和道德的優良傳統之外,還必須積極吸收其他民族文明的優秀成果。在對待其他民族或國家的道德文明成果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