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邯鄲市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邯鄲市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29 15:25:03

A. 作為燕趙大的的首都,邯鄲是有長遠的歷史。我想了解一下邯鄲這邊有哪些特色文化及飲食

十大特色文化

歷史地域文化——趙文化

以胡服騎射為代表的趙文化,其基本內涵為開放、進取、包容,展現出趙國在逐鹿中原時所表現出的改革創新精神。她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源頭之一,是華夏文化與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交匯、融合和升華的結晶。她豐厚博深、魅力四射、光彩照人,是邯鄲地域文化中的代表。

考古文化——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距今約8000年,1972年發現於邯鄲西南30公里處的磁山鎮,是華北地區首次發現的新石器時代中早期文化遺存。考古試掘出土文器物6000餘件,其中「粟」、「核桃」、「家雞骨」的發現,改寫了世界家雞養殖史、粟的種植史和核桃產地史。

上古神話傳說衍生——女媧文化

邯鄲涉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早在20萬年前就有先民生息,漢始置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傳說上古時期,始祖女媧曾在涉縣中皇山摶土造人,煉石補天,形成了膾炙人口、源遠流長的女媧文化。2006年4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涉縣為「中國女媧文化之鄉」,2006年6月,「女媧祭典」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器物文化——磁州窯文化

其窯址主要集中在磁縣觀台一帶和峰峰礦區彭城、臨水一帶。為宋元時期我國北方最著名的民窯。磁州窯以粗獷、豪放、瀟灑的藝術風格而獨樹一幟,創造了宋金元時期民間瓷藝的最高成就,體現出民間工藝強大的生命力。磁州窯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化藝術中部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神秘文化——夢文化

中國的夢文化研究據傳起源於西周,有著三千年的歷史,但留下的最大的載體只有一個黃粱夢呂仙祠。「黃粱夢」文化底蘊深厚,是中國夢文化的代表和重要組成部分,邯鄲因此被海內外人士譽為「美夢之鄉」。

道教文化——太極拳文化

清朝道光年間,在邯鄲的永年縣廣府城,誕生了一代太極宗師楊露禪和武禹襄,使永年縣成為中國太極拳兩大流派—楊式太極拳和武式太極拳的中興發祥之地。太極拳作為祖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瑰寶,就是從這里走遍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億萬民眾熱愛的體育健身運動。如今,廣府太極文化已成為河北乃至中國向世界傳播健康和友誼的紐帶。

城建文化——鄴城文化和依附的建安文學

遺址主體在臨漳縣,其中曹魏時代所築的銅雀三台和鄴城的建築格局,對隋唐長安都城、元大都(北京城)、日本奈良城乃至後世的都城建築都產生過重大影響。以鄴城為依託的建安文化,是建安文學的搖籃,民族融合的結晶,中國文化史的奇現。

佛教石窟藝術——北齊石窟文化

以響堂山石窟和媧皇宮石窟為代表的北齊石窟文化,是中國佛教雕刻藝術的寶藏,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摩崖刻經群,代表著北朝時期佛教發展的最高成就。主要分布在磁縣、峰峰、涉縣一帶。

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廣袤地域的輝煌歷史、深厚豐腴的文化積淀為邯鄲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披沙揀金,凝聚成了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據不完全統計,由邯鄲歷史和相關史書中所滋生、蘊積、提煉出的具有邯鄲地方特色或與邯鄲有密切關系的成語典故達1500條之多,如「胡服騎射」、「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黃粱美夢」等,它們以言簡意賅、精闢神妙、富於哲理、寓於情趣、耐人尋味而成為中國漢語言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邊區革命文化

主要分布在涉縣、武安一帶,129師司令部舊址為其代表。劉伯承、鄧小平及其領導的八路軍129師以太行山為戰場,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展現出邊區人民的浩然正氣和民族之魂。劉、鄧首長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在這里指揮大小戰役3100多次,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不朽的功勛,形成了光彪史冊的革命軍事文化。

特色飲食

大名二毛燒雞

創業於清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第一代開業人王德興諢號「二毛」,故俗稱「二毛燒雞」。現已傳於第七代傳人王書林。 1966年,周總理視察大名府時,品嘗「二毛燒雞」後贊不絕口。

馬頭天福酥魚

早在魏晉時期即被列為貢品。魏晉名廚李德和他的弟子總結前人的經驗,反復研製而成。是家庭小吃和招待賓朋、饋贈親友的佳品。

臨漳臨英扒兔

是由名師主理,優選生長五六個月的健活獺兔,精心加工而成。

臨洺關牌驢肉香腸

源於清朝末年,已有近百年歷史。又稱「驢灌腸」。

大名五百居香腸

創於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原籍山東濟南府的王湘雲來大名謀生,在城內開設了以香腸、熟肉為業的店鋪,因大名距濟南約500里,故取名「五百居」。由於其香腸味道鮮美,成為當時官府佐餐和宴會上不可或缺的上等食品,行銷省府、道衙中。

津津樂老槐樹燒餅

是邯鄲市飲食總公司經營了半個世紀的風味食品,因經營場地旁有一棵老槐樹而得其名。

大名郭八火燒

創始人郭致忠,大名縣西大韓道村人。曾在北京(原叫順天府)學藝,清光緒二十一年,回到大名,在縣城經營火燒。因他從順天府學藝而來,堂號首取「天」字,並希望買賣興隆,故立店鋪「天興火燒鋪」。因郭致忠小名叫「郭八」,當地人便稱他經營的火燒鋪叫做「郭八火燒鋪」了。

後來郭致忠將手藝傳給兒子郭瑞。1966年,周總理視察大名時,品嘗了「郭八燒餅」。他還風趣地對郭瑞說:「老郭,你打的火燒真不錯!我吃了一個半,謝謝你。」目前,「郭八火燒」的經營者是其第四代傳人郭衛東。

津津樂菊花包

由天津正宗狗不理傳人第三代高煥章、第五代高淵親傳技藝。在邯鄲市津津樂酒家落戶已50年,2001年獲河北省烹飪大賽風味品種比賽銀獎。

叢台區一簍油水餃

B.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西孔堡天地當當轟天地當當轟是如何表演

中國漢民族城市明清時期的傑出典範。
在第39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到目前為止,我國已有48處世界文化遺產,數量穩居世界第二。

C. 邯鄲有什麼非物質文化遺產嗎

楊氏太極拳、女媧祭典、永年抬花州孫桌、冀南皮影戲、武安平調落子、涉縣拆做寺廟音樂、磁冊御鏈州窯等,邯鄲文化網邯鄲非遺板塊里有好多,我也是從這裡面看到的,可以再去看看

D. 河北邯鄲有什麼特色

邯鄲還是中國成語典故之都、太極之鄉、指南針的故鄉 、鋼鐵之都、五大祭祖聖地之一(媧皇宮)、第一批國家試點智慧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河北邯鄲的特色有:

  1. 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2. 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3. 女媧祭典(涉縣)

  4. 河北鼓吹樂(永年縣)

  5. 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6. 皮影戲(邯鄲市)

  7. 儺戲(武安市)

E. 邯鄲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詳細介紹

邯鄲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

一、民間文學(3項)

1、邯鄲成語典故文化 邯鄲市直

2、邯鄲古城傳說與民俗 叢台區、邯山區

復興區、邯鄲縣

3、大名古城傳說與民俗 大名縣

二、民間美術(3項)

1、木 版 畫(三合村) 永年縣

(袁庄村) 邯鄲縣

2、冀南民居建築工藝(伯延鎮) 武安市

(老鴉峪王家大院) 峰峰礦區

3、民間剪紙(磁 縣) 磁 縣

(復興區) 復興區

三、民間音樂(6項)

1、涉縣寺廟音樂 涉 縣

2、西戌道教音樂 涉 縣

3、河北鼓吹樂 永年縣

4、冀南吹歌(魏 縣) 魏 縣

(大名縣) 大名縣

(臨漳縣) 臨漳縣

5、民間小曲(永年正里村) 永年縣

(成安姜營村) 成安縣

(涉縣唱家庭) 涉 縣

6、冀南鼓樂(磁縣迓鼓) 磁 縣

(臨漳得勝鼓) 臨漳縣

四、民間舞蹈(9項)

1、曲周龍燈 曲周縣

2、攆 花 臨漳縣

3、冀南扇鼓舞(河東村) 叢台區

4、聚英叉會 曲周縣

5、抬花桌 永年縣

6、慶和峪背閣 磁 縣

7、二人扳 館陶縣

8、南大峪彩帷 峰峰礦區

9、李家村高蹺皇杠 臨漳縣

五、戲曲(14項)

1、冀南皮影戲(磁 縣) 邯鄲市直

(成安縣)

(肥鄉縣)

(魏 縣)

(館陶縣)

(大名縣)

(曲周縣)

(永年縣)

2、武安平調落子劇 武安市

3、永年西調 永年縣

4、磁縣懷調 磁 縣

5、墜子(郭小屯墜子戲曲曲藝村) 臨漳縣

(有閣劉墜子戲) 臨漳縣

6、落子(西狄邱落子戲曲村) 臨漳縣

(魏縣落腔) 魏 縣

(駙馬寨落子) 雞澤縣

7、四股弦(北坡頭四股弦戲曲村) 魏 縣

(南營村四股弦戲) 肥鄉縣

(館陶縣四股弦戲) 館陶縣

(宿鳳村四股弦戲) 峰峰礦區

8、柳子腔 曲周縣

9、木偶戲 館陶縣

10、武安儺戲 武安市

11、邯鄲賽戲(東填池) 高新區

(涉縣排賽) 涉 縣

(東通樂) 武 安

12、韓固營弦子腔 雞澤縣

13、豫劇桑派藝術 東風劇團

14、大靳村羅戲 肥鄉縣

六、民間曲藝(5項)

1、張家墜書 館陶縣

2、拉洋片 廣平縣

3、曲藝墜子 成安縣

4、梨花大鼓 雞澤縣

5、英歌溜 臨漳縣

七、民間雜技(1項)

1、台村上刀山 涉 縣

八、民間手工技藝(10項)

1、磁州窯燒制技藝 峰峰礦區

2、土紡土織(土紡土織技藝) 魏 縣

(民間彩印花布技藝) 魏 縣

(藍印花布技藝) 魏 縣

(土布織字技藝) 雞澤縣

(土布織字技藝) 肥鄉縣

3、大名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縣

4、館陶黑陶製作技藝 館陶縣

5、太和堂葯業 永年縣

6、書畫手工裝裱技藝 成安縣

7、扎紙手工技藝 磁 縣

8、南小留木旋工藝 廣平縣

9、磁州陶器製作技藝 磁 縣

10、東屯風箏製作技藝 大名縣

九、生產商貿習俗(5項)

1、貞元增酒釀造工藝 叢台酒業公司

2、二毛燒雞製作技藝 大名縣

3、五百居香腸製作技藝 大名縣

4、郭八火燒製作技藝 大名縣

5、醬包瓜腌制技藝 館陶縣

十、人生禮俗(2項)

1、送羊節 磁 縣

2、井店喪葬習俗(哭街) 涉 縣

十一、民間信仰(1項)

1、女媧祭典 涉 縣

十二、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6項)

1、楊式太極拳 永年縣

2、武式太極拳 永年縣

3、盧氏太極拳 廣平縣

4、大架佛漢錘拳 大名縣

5、陳村查拳 邱 縣

6、長洪拳 成安縣

十三、文化空間(8項)

1、滏陽河燈(馬頭鎮) 馬頭工業園區

(張庄橋村) 邯山區

2、葦子燈陣 峰峰礦區

3、彩布擰台 邯山區

4、黃粱夢文化 黃粱夢文保所

5、黃粱夢廟會 邯鄲縣

6、冀南元宵花會(臨漳縣) 臨漳縣

(涉縣更樂鎮) 涉 縣

(磁縣光錄村) 磁 縣

(叢中花會) 邯鄲縣

(王看煙火燈地) 峰峰礦區

7、土山誠會 武安市

8、虎守杏林 邱 縣

詳細資料:

]1、磁縣迓鼓

磁縣迓鼓歷史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迓鼓是產生於宋代,流傳於元、明、清代的一種民間舞蹈,然而根據磁縣在南北朝的東魏、南北朝古墓群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實,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19世紀40年代,在冀南豫北一代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磁縣迓鼓直徑48公分,厚度約20公分,表演時鼓吊於胸前雙槌擊之,演員穿米黃色和蘭色服裝(80年代白底紅條色),演奏時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令人鼓舞,催人振奮,它的曲目共有72套,現保留下來有20餘套。

2、磁縣懷調

懷調是個古老闆腔體劇種,目前,磁縣懷調劇團共有3個:一是西小屋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王利民,該團共有演員38人;二是慶和峪懷調劇團,現任團長白永伏,共有演員45人;三是黃鼠懷調劇團,現任團長俎本新,共有演員50餘人。他們主要上演懷調傳統劇目和現代小戲,重點活躍於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一帶。

懷調上承隋唐時期的《踏謠娘》藝術成就,下接明代弦索調的藝術規范,形成於明萬曆年間至清初。據《磁州文史資料》記載:懷調起源於磁州,早年,漳河北岸喜歡戲曲的藝人在農閑時就三、五個聚在一起唱上幾段。當時的樂器只有自製的大弦,因唱者大都站在板凳之上,所以,最初稱為「板唱」。板唱時期沒有什麼手勢,舞蹈,僅是唱者順口喊唱,但符合一定的曲調。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劇情內容的需要,人們對唱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求他們能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喜怒悲樂,於是就逐漸有了符合劇情的唱腔和動作,並由此形成了早期的懷調劇種。

3、魏縣土紡土織技藝

魏縣土紡土織歷史悠久,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中國後,由麻紡織轉入了棉紡織業。到了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機具和技術改革影響下,促進了魏縣土紡土織業的發展,舊時,魏縣農村家家戶戶都會織布。老輩人身上穿的衣服,床上用的床單、被褥、包袱皮、閨女嫁妝等,都是自家的紡織布。在明、清和建國初期,由於魏縣氣候和地理環境特別適宜棉花種植,所以,在農村種植棉花十分普遍,民間土紡土織技術十分發達,家家都有木製的紡車和織布機,成年婦女都會搖車紡線、登機織布。

魏縣土紡土織工藝程序是:搓花節、紡線、打線、染線、漿線、絡線、印布、掏繒、倒緯、綁機、織布等工序。決定土紡土織條、格、花紋圖案的關鍵是:經、緯色線排列和繒的多少。繒,分二頁繒和四頁繒。二頁繒,用單梭可織白布、條紋布;經、緯色線的有序排列,用多個梭,可織出多種多樣的方格布;四頁繒能織出紋理美觀、層次豐富的花紋布;魏縣土紡土織經過廣大婦女長時間生產實驗,創造出了條格、花紋布花色圖案多達200餘種。條紋布有:菜瓜道、七彩虹、半個臉等;方格布有:席子紋、篩子底兒、石榴子兒、蘇聯大開花等;四頁繒布有:水紋、斜紋、斗紋、胡椒花紋等;有些藝人還可織出多種裝飾圖案和書法作品。

4、草編傳統手工技藝

大名草編手工藝是衛河以東地區傳統家庭手工藝製品,婦孺皆能,多以麥稈製作草帽提籃等物品。在此基礎上,經過民間藝人的研究,又增加了提袋、茶墊、坐墊、地席、門簾、果盒、紙簍、拖鞋以及用麥草製作的貼畫、貼盒等,麥草貼畫集油畫、工筆畫等藝術於一身,多表現花鳥蟲魚,虎嘯深山,鹿鳴翠谷,懸流飛瀑等題材,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

草編工藝,據說已有1500年的歷史,清朝雍正年間(約1730年左右),從山東掖縣傳入大名縣境內,起始,源於西付集鄉朱家村,後傳至大名縣衛河以東地區,掐編手工藝遂至千家萬戶。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草編手工藝品在大名縣及周邊有一定的影響,由於經濟落後等原因,所制產品大部分自家使用,部分產品如手工草帽在市場上銷售,在大名縣建草編廠後,大名縣開始從事草編手工藝深加工,所開發的草編產品約有千種,產品至歐亞等國家,為大名縣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曾經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由於經濟的快速發展,加上草編手工藝品製作費時、費力,沒有可觀的經濟價值,銷路渠道少,一些從事此行業的人員逐步改行從事其它行業。從事此項手工藝的人員越來越少。

5、滏陽河燈(馬頭鎮、張庄橋)

馬頭河燈文化源遠流長,是華北沿滏陽河一帶河燈文化的源頭和縮影。

河燈從唐代一家一戶單一放河燈經宋、元兩代孕育傳承和發展,逐步演變成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民俗文化。明、清兩代,因航運的發達,商賈雲集,以河燈為寄託,各種形式的祈福和祭祀活動隨之風行,河燈文化達到鼎盛時期。解放後,因建東武仕水庫引水,致使滏陽河航運衰落。河燈文化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傳承和發展。

馬頭河燈以其特定的地域性、宗教性、娛樂性和獨創性,成為中原河燈文化的代表之一。

張庄橋元宵河燈來自古老的民間祭祀活動,求得民間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河燈也叫「荷花燈」,傳統河燈一般是在紙質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沿河的老百姓都要把自製的形式各異的河燈放在滏陽河裡任其漂流,以求平安吉祥。放河燈一般為自發行為,通常與小孩兒打花燈、放焰火、社戲等等及其它慶祝活動相伴,在河畔構成一道景觀。

6、曲周龍燈

「曲周龍燈」是曲周縣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分布區域為曲周縣曲周鎮。「曲周龍燈」起源於宋代。據傳,宋朝時期的曲周縣十年九澇,莊稼無所收成,農民貧困交加。民間有敬奉龍王,可保平安的傳說。於是,為了求龍王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就製作了一條龍,龍內燃燈,起名「龍燈」。每年元宵節,揮舞龍燈,敬仰龍王,代代相傳,延續至今。

「曲周龍燈」製作、造型別具一格,表演、舞法奇特多變,儀仗、規模氣勢恢弘。經北京民族文化宮專家鑒定,被確認為漢民族龍燈的典型代表。「曲周龍燈」填補了我國圓身龍燈的空白,引領了龍燈發展的潮流。

7、彩布擰台

大隱豹彩布擰台,是一種歷史悠久具有獨特藝術性的民間技藝。明代永樂年間,從山西遷民時帶來此工藝,故最遲始於明朝。最早是冀南一帶的豪門望族所搭的靈棚,後被大隱豹村創造性地用彩布移植到戲台、樓閣上,經過明、清兩代的發展至清末已趨完善。凡遇太平盛世或豐年慶典,該村舉辦此項活動但其形成的初期卻在元代,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彩布擰台是一種有較長歷史的民間技藝,是在木搭戲台骨架的基礎上,採用各色花布擰紮成一個有很高藝術欣賞價值的玲瓏多姿的仿古戲樓。從台脊、瓦楞、飛禽、走獸,到圓柱、方欞、斗拱、匾額無不是用布擰扎而成。或翎毛,或花卉,或人物,或花紋,處處形象生動,以假亂真。

彩布擰台擰扎時間多在二月初八大隱豹廟會上,擰台一般在正月中旬動工,直到農歷二月初八廟會前竣工,展開時間一月左右。大隱豹彩布擰台,在河北省乃至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8、邯鄲賽戲

賽戲是戲劇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古老劇種,邯鄲賽戲主要包括東填池賽戲、東通樂賽戲和涉縣排賽。

東填池村賽戲歷史淵源較久。據村民傳說起自元朝至順年間(公元1330—1332年)以前。現存劇本中最早的是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抄本,距今已有178年。

東通樂賽戲流傳於武安市北部的大同鎮東通樂村。據東通樂村現存的手抄賽戲都本封面上「道光八年」、「光緒二十四年」、「同治十年」、「同治十三年」、「光緒十六年」、「光緒十七年」的字樣可知「東通樂賽戲」至少已從清道光年間流傳至今。最早的形成起因和時間,現已無從查考。

涉縣「排賽」賽戲為古老的原始戲劇,它與民間的原始宗教、道教祭祀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山神與女媧是供奉的主要對象。在活動上倡導全民參與,在時間上主要限於元宵節,在表演上為白話式,在內容上主要為軍國征伐戲類。它是我國先民創建戲劇的活化石。涉縣流傳至民國時尚有八九個村能演,後又經戰爭或政治運動,至20世紀80年代只有上清涼、彈音村勉強演出。

9、永年西調

永年西調是由山西上黨梆子傳入永年後而形成的一個獨立劇種。清咸豐年間傳入永年後,不斷吸引永年當地人加入班社參與演出。在演出過程中,永年一帶的方言語音逐漸滲透其中,唱腔和念白雜講冀南音調,同時,大量地受到了京劇及河北梆子、平調、亂彈、絲弦等地方劇種和永年民間音樂的影響,經過較長時間的磨合,終於形成了一個獨特的民間戲曲劇種。

永年西調屬板腔體,唱腔旋律結構完整,富於變化,多用四度、五度、八度大跳,貫以大幅度的下行階進,運用真、假聲相結合的演唱方法,板式繁復多樣,成本成套,長於表現高亢、激昂、奔放的感情和活潑歡快的情緒。永年西調擅演朝代大戲,場面宏大,常演的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出,好多劇目為西調所獨有,且行當齊全,表演粗獷、豪邁、簡練、朴實,鄉土氣息濃厚。

永年西調的伴奏樂器十分獨特,特別是頭弦鋸琴,為地道的自製民族樂器,琴竽較短,琴筒粗長,用楸木或桐木掏成,傳統用皮做弦,採用五度定弦,內6外3。二把弦為土製京胡,內3外6,相輔相成,高亢激越。

10、葦子燈陣

民間舞蹈「葦子燈」為東王看村所獨有。王看葦子燈是我國古代北方花會的民間舞蹈。每年元宵節期間東王看的葦子燈一直是西王看迎煙火活動的花會隊伍的領頭節目。其地位十分重要。每年在製作燈時,家家參與,壯勞力全部參加,是一項全村參與的民間活動,群眾基礎十分雄厚。表演形式和內容不斷創新和發展。

相傳,戰國時期的趙國名相藺相如出生在太行山區賈壁村,離趙都邯鄲城百十餘里,策馬即到。逢年過節,藺相如總忘不了回村看望父老鄉親,與民同樂。元宵之夜,准會把自家的宮燈掛在莊子里最熱鬧的地方,供更多的人觀賞。一來二去,宮燈便流傳在民間。當時,這一代鄉野盛產蘆葦,百姓便就地取材,仿照宮燈做成葦子燈。到了明朝,與賈壁村一山之隔的王看村人,在山坡上砍柴,就能瞧見山下賈壁村表演的葦子燈。他們就暗暗記會了葦子燈的鼓點。有趣的是從那以後,賈壁村的葦子燈息鼓了,王看村的葦子燈卻紅火了,並一直延續到今天,成為古磁州花會中的瑰寶。

11、武式太極拳

武式太極拳起源於清道光年間,為河北永年廣府東街人武禹襄所創,傳至今天已有160多年的歷史了。

一百多年來,武式太極拳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瑰寶,越來越受到全國及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武式太極拳不但在拳術本身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而且在武術理論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的一系列著作成為研究我國傳統武術文化的重要經典。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習練武式太極拳時,對武式太極拳一些深邃的理論和拳理缺乏研究、領略,較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了我們對這一優秀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永年縣委、縣政府對武式太極拳這一優秀的文化樣式十分重視,重修了武氏故居,成立了研究會和專門的保護組織,對優秀的傳人實施獎勵,在全縣大力推廣,制定了保護計劃,從各方面進行大力的支持。

12、涉縣寺廟音樂

涉縣寺廟音樂屬佛教音樂,據專家鑒定為宋代工尺譜。現存270首曲譜,演奏樂器為三種氣鳴樂器(笛、管、笙),七種體鳴樂器(雲鑼、木魚、鐃、鈸、釵、鐺、罄),一種膜鳴樂器(鼓),管子為錫材自製,稱為錫管,是樂班中主樂器。樂班最少10人,以偶數遞增,最多24人,按法事大小定人數。

涉縣寺廟音樂自古至今主要活動在河北省的涉縣、武安、磁縣、山西省的左權縣、黎城縣、平順縣、河南省的安陽、林州市等鄰近縣域。

涉縣寺廟音樂屬南音南曲,為宋時佛教音樂,並且是原滋原味地保持到了今天,因為佛教的傳承形式非常特殊,據傳承人侯俊堂同志說,佛教中一切內容一是秘不外傳,只傳內不傳外,一是原有內容只能學,不能改,由此可見,它是宋代時期佛教音樂經千餘年傳承保存至今的活化石。涉縣寺廟音樂在當地為獨家所有,且曲譜數量多,歷史較悠久,在晉冀豫三省交界地區影響較大,實為中華音樂寶庫中的一枝奇葩。

13、攆花

臨漳縣西街攆花起源於清朝康熙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了。

相傳當時有開封人氏劉子東在臨漳西街以賣水餃為生,每逢過年,十五元宵節之際,為和老百姓一起湊熱鬧、鬧高興,就把自己懂的這些攆花中的小故事教於當時的西街村人王孟華,這八個故事有:1、三教門;2、趙匡胤送京娘;3、打漁殺家;4、拾玉鐲;5、唐僧取經;6、錯斷閻羅教;7、抱盔;8、琉璃鬼頂燈。然後由王孟華在西街村組織起一個小型的攆花隊伍,一起熱鬧的演繹這內容豐富的八個故事和老百姓一起鬧元宵。從此,這個每逢元宵佳節攆花的風俗習慣就在西街村傳沿下來,從未間斷,每逢此時,不管老人還是小孩都興高采烈、有滋有味的爭相觀看,甚是喜慶和熱鬧,提升了不少的節日氣氛。

若干年後由王孟華傳給第二代傳人喬老大,喬老大又傳給了第三代吳延年,在流傳的同時,攆花的隊伍也在不斷的壯大,演員的技巧也越來越成熟,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多彩,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指示下進行了改進(又叫摔腳舞),曾參加市級演出並獲獎,受到領導好評,到了90年代,又傳給了崔桂生、楊秀等人。

14、黃粱夢文化

邯鄲黃粱夢文化是以呂仙祠為依託,同道教文化、民俗文化融合存在的綜合文化現象,是罕見的有實物載體的中國夢文化代表。呂仙祠是黃粱美夢典故的發生地,它的興建源於當地民間傳說和唐代沈既濟的傳奇小說《枕中記》。

盧生祠最初只是文人感嘆時世命運,百姓尋求祛病消災的場所;後隨著道教的興盛和八仙人物的定型,人們將點化盧生的呂翁附會到呂洞賓身上,逐漸從獨神供奉發展成為北方全真教的道觀,民間百姓對盧生以及呂洞賓的信仰由當地百姓世代相傳,祭祀活動延續至今,每年夏歷四月十一的廟會最為隆重。邯鄲黃粱夢文化具有極高學術價值、歷史價值和實用價值。黃粱美夢是夢幻文學的一朵奇葩,由它影響而產生的小說戲劇歷朝歷代都有續寫改編,與邯鄲夢相關的詩文多達二百餘首,碑刻現存三十餘通。近年來,陸續出版有《黃粱夢傳說》、《黃粱夢詩詞精選》、《邯鄲之夢》等書籍,並新建有中國名夢館。

F. 邯鄲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邯鄲的名勝古跡有蘭陵王墓、媧皇宮胡搜、鄴城遺址等。

G. 邯鄲有什麼旅遊景點

【主要旅遊資源】
【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1.楊式太極拳(永年縣) 2.磁州窯燒制技藝(峰峰礦區) 3.女媧祭典(涉縣) 4.河北鼓吹汪攜樂(永年縣) 5.武安平調落子(武安市) 6.皮影戲(邯鄲市) 7.儺戲(武安市)
【第一批擴展項目】曲周龍燈、豫劇桑派藝術、雞澤梨花大鼓、永年武式太極拳、永年抬花桌
【第腔顫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魏縣四股弦戲、肥鄉四股弦、館陶四股弦;高開區東填池賽戲、武安東通樂賽戲、涉縣賽戲、永年西調、大名草編、邯山區彩布擰台、魏縣傳統棉紡織技藝、肥鄉縣傳統棉紡織技藝、峰峰礦區葦子燈陣
AAAA級的旅遊區:涉縣媧皇宮,叢台區叢台公園、涉縣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武安朝陽溝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磁山文化遺址、趙邯鄲故城、戰國趙王陵墓群、鄴城遺址、磁縣北朝墓群、媧皇宮及石刻、129師司令部舊址、磁州窯遺址、響堂山石困圓伏窟、永年石北口遺址、永年弘濟橋、永年城、磁縣講武城遺址、大名府故城、大名五禮記碑、峰峰玉皇閣、涉縣成湯廟山門及戲樓、武安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舊址
古石龍風景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西北10公里,309國道古石龍牌坊北行4公里,107國道黃粱夢西行7公里。屬自然景觀、歷史遺址、休閑度假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風景區。
古石龍風景區佔地面積60萬平方米,屬太行山脈、紫山東麓,北距趙王陵1公里。地勢因降水由高處流向低處,天長日久順山勢羽狀沖溝,將山麓、丘陵切割成壠狀,湖澤、平地、溝壑、丘陵、石崖相依相連,古有卧龍崗之說。崗內古石龍群是1988年當地村民建房挖土燒磚發現,共有一條大龍,九條小龍,正應龍生九子之說,形體逼真,每條石龍都有1米左右一節灰白色砂岩石塊堆砌而成,遠遠望去,鱗次櫛比,每條石龍其勢各不相同,頭均東北向趙王陵。大龍首高6米,寬4.6米,身高2.5米,長約369米,堪稱「天下第一龍」。古石龍成因至今專家眾說不一,頗有研究價值。
古石龍景區有許多文化古跡,顯示其豐厚的文化積淀。有龍文化、趙文化、漢唐文化、宗教文化四大脈系。主要景點有羅敷潭、龍飲湖、桑園、趙王跑馬場、龍興寺、真武大帝廟、卧龍廟、李白路等30多處景點。
邯鄲所有景點: 媧皇宮 129師司令部舊址 響堂山石窟 黃梁夢呂仙祠 永年古城 武靈叢台 趙王城 學步橋 天子冢 大乘玉佛寺 九峰山森林公園 朝陽溝 京娘湖 鄴城三台 弘濟橋 回車巷 晉冀魯豫烈士陵園 武華山 長壽村 舍利塔 邯鄲學院 玉皇閣 趙王陵 趙苑旅遊區 朱山石刻 禪果寺 磁山文化遺址 龍湖公園 滏陽公園 黑龍洞風月關 蘭陵王墓 聖井崗 河北工程大學 華北科技學院 武當山 萬壽山 東山文化公園 邯鄲銅雀台 邯鄲博物館 九石龍景區

H. 邯鄲有哪些必去的景點嗎

引言 :河北邯鄲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有很多歷史名勝古跡的,那邯鄲有哪些必去的景點呢?

I.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1、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

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李襲旅系統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宋元時期,安溪茶葉經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如今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符號。該系統同時還具備顯著的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調節小氣候等生態功能。

閱讀全文

與邯鄲市世界文化遺產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