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文化是怎麼發展到現在的
日本作為亞洲東端的島國,它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等四個大島以及上千個小島所組成。日本的上古文明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早在萬年之前,日本的先民們就已在此生活繁衍,過著漁獵和採集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民們先後經歷了繩紋文化和彌生文化階段,在陶器的設計與製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公元前1世紀後,日本開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先後出現了百餘個奴隸制小國。公元3世紀,大和國興起,由此直至7世紀的「古墳時代」是日本的奴隸制繁盛階段。7世紀時,由於中國文化源源不斷地流入,加上佛教的傳入與興盛,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均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645年發生的「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封建社會的開端。在接踵而至的「奈良時代」(公元708~781年,因定都奈良而得名),由於全面學習中國唐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模式,日本的封建社會日趨穩定。此後的「平安時代」(794~1185年,因定都平安京而得名)是日本文化藝術的發展出現重大轉折的時期,廢止遣唐使和創立日本獨有的假名文字是這一轉變的標志,民族文化的發展使得文化藝術領域長期盛行的「唐風」為新出現的「和風」所代替。1192年至1867年是日本歷史上漫長的「幕府統治時期」,它可分為「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亦稱「江戶幕府」)這樣幾個階段。期間,在博採中、韓等鄰國之長的同時,日本的民族文化、藝術日見成熟,逐步形成了不同於中國、朝鮮的鮮明特色。1867年,封建割據、階級矛盾愈演愈烈,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虎視眈眈的情勢之下,幕府統治宣告結束,「明治維新」的推行標志著日本近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開始。
B. 日本人戰後是如何重建文化自信的
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日本在二戰之後其實遭受的重創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在二戰之後,日本在很多地方都受到了美國的控制,使得很多東西的發展都受到了限制,但是也是因此他藉助這個機會發展自身,尤其是在教育方面的重建,使得日本漸漸重建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
而且日本也是注重個性化教育,這就使得日本在動漫還有電影音樂產業上面有大量的人才涌現,從而能夠達到文化輸出的目標,也正是因為如此,日本才能夠一點一點地重建自己國家的文化自信。現在是全世界范圍內,人們聽到日本的第一個反應可能就是日本的動漫還有電影音樂產業,這就是他們教育所帶來的一個好處,使得日本能夠成為一個文化輸出的大國。
C. 日本為什麼會成為世界大國
1、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是一個落後的封建制國家,明治維新成功後50年左右,日本傾國力學習西方的管理制度和技術,其現代工業已經基本趕野李上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水平磨絕,比如:到二戰初期,它的航母是世界上最大的、零式戰機是最好的等等。二戰戰敗後,工業設施雖然一片凋零,但是科學技術的人才、設計資料、圖紙都得以保留;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爭之後,美國改變了對日的策略,出於冷戰的戰略需要,美國對日本,有單純的佔領改為扶持,韓戰、越戰中,美軍使用的巨額的物資、彈葯都由日本生產....
2、日本在民用技術上起步也很早,比如等離子體電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開始研發了,多家大公司、大企業、國家電視台聯合研發,歷經幾十年才商品化後,在商品級別上,採取各家公司激烈競爭,是產品做的更好更實用。
3、汽車工業,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也是舉步維艱,西方的汽車巨頭對日本車也是呲之以鼻,但是七十年代。西方發生了石油危機,小型、節能的日本車才逐漸嶄露頭角....
4、百年教育立國,是日本目前已經有了19人獲得諾瞎脊姿貝爾獎,大部分為自然科學類的。
D. 是什麼使日本成為世界強國
首先,明治維新的經濟改革中,日本大力發展通訊和交通設施,令日本工業得以高速發展;而且,明治政府亦對農民徵收新的地稅和進行幣制改革,令明治政府收入更為穩定,有更多資金發展日本,因此,明治維新令日本能變得更富強。
而明治維新中的教育,軍事,立憲和經濟改革也令日本的軍國主義興起。在教育改革中,由於教師只教授西方知識,而不教授西方的自由思想,而要求學生要忠君愛國,學校變成了灌輸思想的地方,因此令到日本青年的極端忠君愛國思想;而在軍事改革中,日本的將領以武士道來鼓勵士氣,強調忠君愛國思,,因而令到日本軍國主義興起;明治維新的立憲改革中,軍方在很大程度上擁有自主權,不受國會約束,海陸軍將領可直接覲見天皇,加強了軍方的地位,有助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以上提及的各點也令到日本軍國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興起,令日本在日後不斷對外擴張;而經濟改革的成功,亦成為了日本對外擴張的原因,因為日本由於資源有限,而且為了開拓海外市場,所以日本的商人亦支持日本的對外擴張,因此,明治維新的第二個影響是令日本軍國主義的擴張。
之後,日本由於不同的問題春旦橡而先後於中國和俄國開戰,更獲得了勝利,令列強大為震驚,這些戰爭的勝利也是由於明治維新的成功而令日本的軍隊強大而戰勝。首先,日本和中國由於朝鮮的主權問題而發生磨擦,而兩國開戰的直接原因是親日的朝鮮人金玉均在上海被殺,日本因而興起反華情緒;在1894年3月,朝鮮發生東學黨之亂,中日雙方派出軍隊前往,兩軍到達前叛亂已經平息,中方要求日軍退兵,但日軍加以拒絕,更在1894年7月21日攻打朝鮮王宮捉拿朝鮮王,數日後擊沈了中國的高升號,於是,8月1日,雙方便正式宣戰,是次戰事為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的軍隊輕易擊敗了當時號稱全世界第三大的北洋艦隊,更輕易戰勝中國,中國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該條約對中國和日本也造成很大的影響,對於中國而言,該條約需要賠償大量金錢,構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中國的軟弱引起了列強對中國有更多無理的要求,爆發了1895-1899年的租界的爭奪,令中國近乎被瓜分;人民亦因戰爭的失敗而要求徹底改革,亦有人支持革命,推翻滿清政府;而對於日本而言,<<馬關條約>>令其得到大量資金發展其工業,而且,她擊敗了中國,使到其國際地位得以提升;更因這次戰爭的勝利而令軍國主義在日本得以更盛行,條約得到的利益,使日本明白到戰爭勝利的好處,所以日後不斷對外擴張;最後由於俄國不滿條約規定遼東半島歸於日本,於是聯同法國和德國強迫日本將遼東半島還給中國,令日本和俄國關系惡化。
由於三國逼日還遼事件,日本和俄國關系惡化,而且由於朝鮮和滿州的紛爭,令日本和俄國關系更趨惡劣,而戰爭的導火線為1902年日俄兩國簽訂了一項協議,俄國需要在18個遲祥月內分三次徹兵,可是,俄國在第一期徹兵後,便不再徹兵,日本之後雖嘗試與俄國談判,可是俄國只給日本一個空洞的答復,日本因而明白到只能與俄國開戰才能解決問題。1904年2月,日本與俄國正式開戰,俄國因對馬海峽之役中慘敗,加上國內革命爆發,迫使俄國要進行和談;而日本亦筋疲力盡,並且無力支付軍費,因此,她亦願意進行和談。結果,兩國簽訂了<<朴次茅斯條約>>。這次戰爭令日本成為東亞盟主,為日本帶來十分大的經濟利益,更因戰勝而助長了日本的軍國主義興起,因而往後不斷對外侵略.對俄國而言,是次戰敗令國內人民產生不滿,引起了1905年的革命,亦促使了英,法,俄三國簽訂的<<三國協約>>。而且,日俄戰爭亦令中國主權受辱,因為日俄戰爭是發生在中國國內,而中國卻沒有能力制止,因為政府的軟弱,令更多人民支持革命,一連串革命因而爆發,最後,朝鮮因日俄戰爭成了日本的保護國,日本更於1910年以首相伊藤博文被暗殺為借口而吞並。以上的兩場戰役都是因日本經明治維新改革後變成強國才能戰勝兩個大國,所以這些亦為明治維新的影響扒旁。
日本能成為世界強國,除了能從戰勝中俄兩國看得出外,亦能從英國與日本簽訂<<英日同盟>>和日本能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和會中看出,英國與日本於1902年簽訂了<<英日同盟>>,並於1905和1911年續簽,這是第一次有歐洲強國與亞洲國家簽訂協議,可見日本的強國地位逐漸被肯定,日本在1914年因覆行<<英日同盟>>而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更參與了戰後和會,可見出日本的強國地位已被肯定,這些也是明治維新的影響。
從以上各點看出,明治維新的影響十分之深遠,甚至連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因明治維新中的改革引致軍國主義興起,日本向亞洲各地區入侵而發生。因此,明治維新的影響是十分大的!
E. 為何日本文化能成為亞洲的代表靠的是什麼呢
優美的環境,但是我基本上看不到一個人,是一個人在幹活!我甚至有的時候覺得,全世界大部分的活,都讓我們東亞人幹了。首先就要學習日本人勇於為國捐軀獻身的傳統性的武士道精神培睜。其次要學習他們勤於學習善於模仿的拼搏精神。日本人本來很笨。世界古今發明沒有一項是他們研發的。但日本的汽車、電子產品
的第三大經濟體。 日本是汽車,電子設備,機床,鋼鐵和有色金屬,船舶,化工,紡織品,加工食品的領先生產商。 日本具有激烈的工業發展體系,也高度依賴外貿。甚至是自然而然的,相反作為多民族國家的中國,在建設現代國家時耗費了漫長的時間。而現代民族國家是近代以來競爭力最強的國家形態,例如,一戰後,多民族的土耳其帝國配攜歲、奧匈帝國徹底
F. 日本形成文化融合的原因
日本文化
日本文化的緣起
日本文化有無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盡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中,始終以到如得的外來文化為媒介,但它畢竟盡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樹,它的根深扎於日本國的風土上。若究其緣起,則可上溯到公元前數千年的繩紋時代。「繩紋文化與後來的彌生文化、古墳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個時期。」
日本歷史始於石器的出現,繩紋時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時代。考古發掘出的那個時期的陶器表面帶有豐富多彩的草繩模樣,史稱繩紋陶器。繩紋陶器歷史久遠,外觀漸趨復雜,花紋日益豐富多彩,說明其時陶器工藝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發達。盡管當時日本已經處於新石器時代,但因島國的地理位置,致使當時歐亞大陸的先進文化未能進入日本。繩紋人群居堅穴,仍以捕魚、狩獵、採集為生,不知農耕。生產力的滯後,亦使其當時社會滯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階段。巫術支配人們的原始社會生活,也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
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3世紀,日本歷史進入彌生時代。考古學家在東京都文京區彌生町發掘出不同繩紋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稱彌生陶器,史稱彌生文化。彌生陶器器形簡單,花紋也不繁雜,與繩紋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種新的審美情趣。一般認為,彌生陶器是從海外輸入的,即可能是從大陸遷入的民族帶去了新的彌生文化。新的文化雖然戰勝原有的繩紋文化而成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來人終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並未因之而斷續。彌生時代的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是因為先進的大陸文明經由朝鮮半島傳到了日本,促經日本很快進入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的農耕社會,石器時代進入了鐵器時代。彌生人從事農耕,種植糧食,共同勞動逐漸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會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階級差別、政治支配關系也逐漸形成。當時,自然崇拜和巫術迷信依然支配著人們的精神生活,特別是農耕祭祀活動盛行,成為彌生文化的一大特徵。
從公元三四世紀到六七世紀,以畿內為中心,全國各地建造了許多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高冢古墳,標志著日本由彌生文化進入古墳文化的時代。古墳的建築需要徵集大批勞動力,墳內陪葬有鏡、劍、勾玉等精緻工藝品,象徵著死者生前擁有強大權力。這與一般民眾死後的簡易安葬形成鮮明對照,說明強大的專制集權已經形成,即敏棚以畿內為中心的大和國終於在5世紀初統一了日本。這個時期,日本從大陸不僅源源不斷地輸入物質文明,而且開始導入大陸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漢人和韓人即所謂「歸化人」開始使用漢字記事,一方面,中國的陰陽、天文等知識傳入日本。到6世紀,儒家經典、佛教等亦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揭開了日本精神文化的序章。
有上述可知,日本原初文化的萌發和形成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時期。從迄今關於繩紋、彌生和古墳文化的研究來看,日本原初文化是原始社會的日本人在與外部自然的斗爭中、在尋求和豐富自身物質生活的過程中產生的,並且一旦島國日本與外界取得聯系,外來先進文化便立即被導入,成為日本文化的生長激素。其次,在精神文化上,巫術和祭祀支配著原始社會日本人的社會生活,這種原始信仰為日本民族宗教-神道教的形成提供了基矗第三日本原初文化的形成與日本民族、國家的形成幾乎同步,二者關系密切,不可分離。即以大和地區為中心,融合諸民族而形成為「大和民族」;橋唯則「大和國」也終於統一了「百餘國」,建立起天皇制國家。
大和國統一日本後,不僅吸取中國先進的生產技術,而且開始吸取中國的政治制度,特別在推古朝改革進程中(554-628),以聖德太子(574-662)為首的改革派精心研究中國經典,博採從中國和朝鮮傳入的各種先進山陸思想和文化,尤其是聖德太子制定的十七條憲法更是兼取中國法、儒、墨及佛家等思想,結合日本具體情況制定的。在大化革新中(646),孝德天皇(587-654)則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而把日本社會推進到法制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制國家。從7世紀到19世紀中葉,是日本的封建社會的歷史時期,歷經飛鳥(593-710)、奈良(710-794)、平安(794-1192)、鐮倉(1192-1333)、室町(1333-1573,含南北朝、戰國)、安室桃山(1573-1603)、江戶(1603-1868)等時代。
早期的封建社會(飛鳥、奈良、平安時代)的日本文化,集中體現為白鳳、天平文化和平安文化。所謂白鳳文化是指大化革至奈良時期的文化,天平文化泛指整個奈良時期的文化。此間,日本主動與隋唐建立密切關系,積極攝取隋唐、特別是唐代文化,有力地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佛教傳來後便為朝廷所利用,受到朝廷保護以至成為國教。以奈良葯師寺為代表的佛教藝術,成為當時日本文化史上的一大景觀。另外,在使用漢字記事的基礎上,日本借用漢字的音和義標記日語的音和聲,創造了「萬葉假名」,並用之創造了和歌集《萬葉集》。至此,日本結束了只有語言沒有文字的歷史,這是日本文化史上劃時代的大事。隨著假名的出現,日本文學逐漸占據主流地位。建築與雕刻、繪畫與音樂、書道與茶道等,也都各展「和風」,顯示日本文化的獨自特色。
中期封建社會(鐮倉、室町時代)的日本文化,以武士文化為特色。武士,本意為學習武藝,執掌軍權者。它在日本作為新興階層出現是9世紀中期以後的事。那時,隨著庄園實力的強大,為鎮壓農民,對抗國司,保衛庄園利益便組建私人武裝力量,謂之武士團。鐮倉幕府的建立,標志著以武士為統治階級的武家政權已經成為支配日本的實際力量。鐮倉幕府衰敗時朝廷試圖奪回政權未果,室町幕府執政。與以朝廷為中心的貴族文化比較,武士文化則傾向於大眾,包含許多新的大眾文化因素。就武士階層自身而言,在以主僕契約為人際關系原則中形成的人倫道德,既有踐踏生靈的非人性的一面,又有忠誠於主人的新的道義活力的一面;五十的道德也因時代而異,必須對之加以具體分析。以武士的軍旅生活為題材的武士文學,與武士心境相吻合的禪宗的流行,以及各類理論著作的出現,都是這一時期日本文化史上的新特點。
後期封建社會(安室桃山、江戶時代)的日本文化,亦即江戶時代(又稱德川時代)的文化。江戶時代歷時260餘年,時日本封建社會成熟期也是崩潰期。由於長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加之一度鎖國,致使前近代的日本文化異常繁榮,臻於成熟。概言之,江戶文化的主潮流不外是:其一,中國的儒學、特別是朱子學取得獨尊的地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推動日本精神文化的發展。其二,具有日本獨特的思想文化的創出與繁盛。其三,西方文化的受容與研究。
開國與明治文化
德川末期(1845-1867),日本同時迎來了民族危機和封建制的危機。從18世紀中葉起,歐美列強開始窺視日本。1854年佩里率美國艦隊第二次叩關,迫使日本簽訂《日美親善條約》,日本的大門被打開;繼之簽訂的「安政五國條約」,結束了200餘年的鎖國政治,把日本置於半殖民地的地位,加深了全面淪為殖民地的民族危機。與此同時,開港後國內各種階級矛盾激化,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發對幕府專制的斗爭高漲。盡管幕府作了一些改革,試圖擺脫內外危機,終因封建的幕藩體制病入膏肓而於1868年崩潰,明治政府成立。從此,日本揭開了近代史的新篇章。
明治時代(1868-1912)是日本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並走向帝國主義的時代,也是日本從19世紀邁入20世紀的世紀之交的時代。從文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資本主義國家體制提供依據,又要為其後的資本主義近代化建設服務;另一方面日本文化還要完成自身的轉型,展開文化本身的發展。從總體上看,明治文化大體經歷了啟蒙與西化、批評與反思、折衷與創造這樣三個階段。
明治初期,剛剛從封建體制中脫胎出來的新政府,為實現向資本主義的徹底轉變,提出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三大政策。文明開化意味著從前近代社會的解放、意味著資本主義近代化。當時日本已經認識到既要汲取西方的物質文明,更要汲取其精神文明。被譽為國名教師的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說:「文明有兩個方面,即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精神」,文明外形易取,而文明精神難求。」因此,他提出一個「首先改革人心,然後改革政令,最後達到有形物質」,在日本實現現代文明的模式。於是,以「明六社」為中心,一批有為的知識分子掀起了思想啟蒙運動,西化大潮沖擊著日本列島,盪漾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震撼著日本人的心。但是,潮水有漲必有落。在西化熱潮稍事冷卻後,國粹主義者復出,試圖否定啟蒙成果,復活傳統。在批評復古逆流肯定文明開化大方向的同時,有識者也對前期思想文化界的混亂進行反思,根據日本近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探索以導入的西方文化為媒介,創造日本現代文化的道路。可以說,明治後期文化已經完成落現代轉型,並且在與西方文化共流、撞擊與相融中,探索出現代日本文化發展的獨自道路。
短命的大正文化
大正時代(1912-1926)是短暫而相對穩定的時期。該時代的根本特徵,事大正民主主義風潮席捲文化的各個領域。自中日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日本壟斷資本迅速發展過程中,不論在城市,還是在農村,都逐漸形成落一個新的中間階層機中產階級。這一階層在政治上反對當時的軍閥官僚專制,要求實現政黨政治,實施普選,從而形成大正民主主義運動。在此時代背景下產生的大正文化帶有鮮明的現代性,機主張確立近代自我,宣揚個人主義、理性主義,成為大正文化的基調。
大正民主主義思想的核心是民主主義,倡導民主主義的理論代表吉野作造認為,政權運作的終極基礎在於民眾,起最終決策也應符合民眾意向。以民為本是吉野政治思想的根基。他雖然承認天皇制,但主張實現名副其實的君主立憲制,即限制軍閥、官僚專制,擴大議會的權力。從當時的歷史條件看,吉野的思想無疑有著積極的進步意義。在民主主義的時代風潮下,大正時期的哲學社會科學也一展新貌。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哲學領域,而波及整個知識界。作為新康德學派之日本版的文化主義、人格主義、教養主義,一時風靡思想界。文化主義在肯定文化價值的同時,還強調人的主體性,由之而泛起人格主義思潮,即把人格價值視為唯一的倫理價值。為大正文化推波助瀾的岩波書店刊出許多新書,並於1915年到1917年推出哲學叢書,宣傳理想主義哲學,被稱為「岩波文化」。此外史學家津田左右吉對日本古代史的合理主義解釋,民俗學家柳田國男對前人尚未涉足的庶民生活的研究,有力地推動了大正社會科學研究的發展。
在大正時期,如果說政治思想以民本主義為代表,哲學以新康德學派的理想主義為代表的話,那末,文學領域則以「白樺」派為代表。以武者小路實篤為首的一批年輕作家於1910年4月創刊文學雜志白樺,形成很有影響的文學派別「白樺」派。至1923年(大正12年)停刊的13年間,該派高舉新理想主義旗幟,展開活躍的文學活動,居大正文壇主流地位。他們不滿於日趨衰落的自然主義文學,提倡「通過個人或個性發揮人類意志的作用」,把「尊重自然的意志和人類的意志,探索個人應該怎樣生活」作為該派文學的目標。以此思想為指導,他們創作出許多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作品,哺育了不少知名作家。白樺派運動還超出文壇,在教育界乃至社會上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此間,戲劇、美術、音樂等文化領域,都展現出異於明治文化的新貌。
大正文化清新而繁榮,然而,大正時代未及展開便匆匆消逝,短命的大正文化亦隨之落下帷幕。
昭和前期文化的浮沉
昭和時代(1926-1989)始於本世紀初期,終於本世紀末期,歷時63年,可以說是日本現代史上唯一能夠代表20世紀風雲變幻及其特質的重要歷史時期。無疑,這種變幻與特質在昭和文化史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昭和前期,伴隨日本社會的激盪與變幻,日本文化也造光明與黑暗、進步與倒退的較量中譜寫自身的歷史。2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誕生,結成各種文藝團體如「日本無產階級文藝聯盟」,1928年12月新組「全日本無產者藝術團體協議會」,1931年該協會又擴建為「全日本無產階級文化聯盟」,創刊《無產階極文化》雜志,指導無產階級文化運動。作家小林多喜二的《蟹船工》、德永直的《沒有太陽的街》,是描寫無產者生活的優秀作品。左翼劇團上演進步劇《目依舊是奴隸》、《暴風雨》、《怒濤》等,直到「七七事變」後,仍堅持演出揭露社會黑暗的戲劇如《赤裸裸的街》、《永遠向前》等。美術同盟在在舉辦群眾性畫展的同時,還把作品送到群眾手中。思想家結成「唯物論研究會」,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從哲學上展開反法西斯主義的理論斗爭,涌現出如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優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如上所述,昭和前期正是日本加速帝國主義法西斯化並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直至失敗的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則是國家主義、超國家主義思潮和日本主義思潮逐漸泛起進而占據主導地位的時期。九一八事變後日本政府作為「國策」於1932年成立了「國民精神文化研究所」;1934年軍部在《國防的真實意義和加強國防的主張》中,叫囂」戰爭是創造之父,文化之母」;1935年眾議院通過「國體明徵」決議,1940年大搞「建國二千六百年事業紀念」活動,強調「日本精神」,宣揚「皇道主義」意識形態。在政府推動下,文化界組織各種法西斯文藝團體,大搞「戰爭文學」、「報國文化」;思想界也蜂擁而上,鼓吹日本精神論,提倡回歸日本。從1933年到1935年新潮社推出十二卷本的日本精神講座,以期在皇道意識下重建日本學,並試圖通過重新吟味和認識久被冷落的日本精神與日本文化,根治國家的癌症。京都學派的右翼哲學家則提倡「世界史的哲學」「戰爭哲學」來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爭作哲學家論證;更有甚者如大川周明、北一輝等公然炮製日本型法西斯理論,直接為政府推行法西斯軍國主義提供理論根據。
政府在提倡和推行法西斯文化的同時,還不斷強化思想統治,鎮壓一切進步文化,迫害一切進步的文化人士。至於馬克思主義則完全被禁,1939年「唯物論研究會」被取締。河上肇,戶阪潤、永田廣志等馬克思主義學者先後被捕入獄,有的在獄中被迫害之死。面對法西斯軍國主義的強權統治,少數知識分子在挫折中發生動堯妥協乃至變節。
至此,戰前日本文化完全失去生機,而被血腥的侵略戰爭所吞沒。
戰後日本文化的繁榮和困惑
戰後日本社會安定、經濟持續發展、為文化的全面繁榮創造了條件。其特色最重要的是生活文化、物質文化的發達及其大眾化現象。這是因為戰後擴大了思想言論的自由度,且從制度上得到保證;戰後勞動者權力的擴大與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成為大眾文化昌盛的契機。戰後日本文化的大眾化特徵,主要表現:⒈在勞動者的各類文化團體、文化俱樂部相繼出現並展開活躍的活動;⒉舊文化形態的復活;⒊海外文化的流入;⒋大眾文化合高級文化的融合。文化的大眾化所產生的社會作用是雙重的,一方面它提高了作為社會主人的大眾的主體素質,使其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得以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導致文化商品化,使人片面追求文化的消費價值,從而導致創作熱情銳減,以至頹廢文化泛濫,也就是說,戰後日本文化繁榮的同時,卻出現了一種不可忽視的負面現象即文化的頹廢與停滯。
平成文化
1989年裕仁天皇逝世,皇太子明仁即位,年號平成。上世紀的最後十年是世界格局發生急劇變化的十年,在冷戰結束,世界正向多極化發展,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都在為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而努力。新的國際環境也給日本文化帶來影響。素有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的日本文化在把自身融入世界文化的過程中,將更繁榮。
G. 日本文化輸出為什麼這么強
個人覺得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1:是日本各行各業無處不體驗出精雕細琢的」工匠「精神,就拿動漫漫畫來說,有些漫畫的作者可以連續幾十年專注在一部漫畫上,這是我們不能比的,就像前幾年大熱的」十萬個冷笑話「等國產動漫一樣,才火多久就拍爛尾了 第2::日本文化之所以能滲透到我們這那麼深,離開不了的就是我們歷史上的原因,因為歷史上的原因使我們不少優良文化沒能傳承下去,在某種層面上產生了文化真空期,從而在面對外來文化尤其是同樣是亞洲文化的日本文化入侵時沒有什麼招架之力,你看像美國這些強國會哈韓哈日的多嗎?很少!因為人家在影視音樂等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話語權,像奧斯卡和格萊美 第3::日本沖芹前雖然二戰戰敗了,但文化沒斷層,像皇室等具有象徵意義的都得以保留,就像你去正宗點的日料店吃日料,這家店除了壽司刺身等食物會給你留下印象外,穿著和服 踩著木屐給你在小桌子上倒清酒的服務員等無處不在的日本文化也會給你留下印象,反觀我們,漢服等歷史文化只能偶爾在時裝展等場合見到 第4:經濟,個人覺得這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看看國際上那些文化輸出強國,無一例外都是發達國家,經濟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好的文化沒有經濟做基礎是難以發揚光大的,像我們的唐宋文化之所以能流傳至今,離不開當時那個朝代的經濟繁榮,只有人民生活安榮,才會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日本就是如此,二戰戰敗後在美國援助下得以快速重來,短短幾十年便達到了巔峰,從散清戰後挨餓到反過來差點」買下美國首粗「足以說明文化的傳承和輸出離不開經濟這個載體 第5:科技及工業 日本汽車為什麼能在世界各地跑?因為日本車造的好,美國好萊塢大片特別是科幻類的為什麼能席捲全球,因為美國影視領域的技術厲害,如果說經濟是文化的基礎,那科技就是生產力,像以前風靡的小霸王游戲機一樣,如果能在技術上多下功夫,那小霸王現在在游戲領域就可以和ps、xbox一爭高下,硬體能跟得上時代,那軟體就會隨之發展,現在我們的國產游戲就不會那麼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