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如何看懂傳統文化

如何看懂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3-05-30 21:40:51

Ⅰ 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有哪些好的書籍介紹介紹

1、四書五經 

「四書五經」是中國的「聖經」。「四書五經」是《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四書)及《詩經》、《書經》、《禮記》、《易經》、《春秋》(五經)的總稱。

這是一部被中國人讀了幾千年的教科書,包含了中國古代的政治理想與治國之道,是我們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把鑰匙。書里許多語言,如「當仁不讓」、「名正言順」、「巧言令色」等等,直到今天仍在使用。  

2、《老子》 

《老子》五千言,震古鑠今,研究它的著作汗牛充棟。老子是中國第一個純粹的哲學家,老子的思想成為中國人根深蒂固的一種思想傾向。道法自然、清靜無為的思想,幾乎對每一個有文化的中國人都有重要影響。《老子》文字簡約,說理透徹,含義深邃,富有辯證精神,特別能啟發人的思考。《老子》文字不是特別艱深,歷代注家又多,選一種較好的版本當能有助於閱讀理解。  

3、《莊子》 

《莊子》繼承發揚了《老子》的思想,與《老子》一起合稱「老莊」,成為道家的經典。莊子對生死的態度十分達觀,「鼓盆而歌」成為莊子的典型畫像。《莊子》文字上汪洋恣肆、豐瞻華美,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對中國古代散文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運用了大量的寓言來說理,比如《庖丁解牛》就是著名的一篇。  

4、《韓非子》 

《韓非子》一書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韓非子思想是在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法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政治以力服人的「霸道」的代表,與「四書五經」代表的以德服人的「王道」一起,互為表裡,歷代王朝的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受它影響。  

5、《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不是中國第一部兵書,卻是最好的一部兵書,它誕生於春秋幾百年戰亂的背景之下,涵蓋了軍事中一切重要問題,被我國歷代軍事家奉為圭臬。它還被譯成多種外文,具有世界影響。《孫子兵法》簡潔的語句中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對當代商業社會中人的行為處事亦頗多啟發。

(1)如何看懂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中華傳統文化首先應該包括思想、文字、語言,之後是六藝,也就是:禮、樂、射、御、書、數,再後是生活富足之後衍生出來的書法、音樂、武術、曲藝、棋類、節日、民俗等。傳統文化是我們生活中息息相關的,融入我們生活的,我們享受它而不自知的東西。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古詩、詞語、樂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清明節前後的寒食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日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活動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國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Ⅱ 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你認為如何更好的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讀懂中國

1、就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主動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宏偉事業,也要講好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點滴瞬間,還要講好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

2、展形象,就要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提煉出來、展示出來,把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提煉出來、展示出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其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傳播好中國聲音,既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要傳播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2)如何看懂傳統文化擴展閱讀:

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思想,更加響亮地提出中國主張。

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解釋當代中國、闡釋中國思想,促進更多國家和人民認同中國、支持中國;加強對內話語體系建設,解釋基本方略、闡釋基本路線,聚焦新時代、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提高黨和政府在人民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們要有開放包容的姿態、互學互鑒的心態、積極進取的狀態,貼近科學技術的發展規律和信息傳播的規律,貼近受眾的思維習慣和語言習慣,實踐上不斷豐富我們的新概念新范疇,不斷完善創新我們的新理念新表述,使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展現出新的時代魅力和思想偉力。

Ⅲ 直播課上老師提到用什麼方法學文言文更直觀形象高效

直播課上老師提到用鞏固記憶、反復誦讀、字詞積累等方法學文言文更直觀形象高效。

1、鞏固記憶

多了解古代文化的基本常識,例如季節、時代、地名等等。多去查閱字典,積累重要實詞和虛詞 , 增強我們對文言詞語基本意思辯襪兆和季鳳用法的理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喜愛文言,培養興趣。

3、字詞積累

學習文言文就像學習外語一樣,沒有足夠的詞彙量,一切都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所以字詞積累是學好文言文的基礎。字詞積好桐累分兩大類:實詞積累和虛詞積累。相比較而言,實詞又好記一些,而虛詞是難點,因為文言虛詞意義較抽象,使用頻率高,用法靈活多樣。

建議准備一個專門記載文言文知識的本,攜租把文言文的有關知識都記載下來,利於記憶,又利於以後復慣用。

Ⅳ 傳統文化愛好者必讀!瓷器、書法、建築

傳統文化愛好者必讀的24本書

一、中國瓷器文化

1、《中國瓷器史》豆瓣評分:8.9

詳細介紹了中國瓷器各在各個朝代的發展特徵,中國瓷器的種類與製作工藝,以及歐洲收藏中國陶瓷的歷史。

2、《瓷器中國》豆瓣評分: 8.7

由業內資深專家撰寫、面向普通讀者、具有宏觀視野和全局性,且配有大量公立館藏瓷器彩色圖片的著作。

3、《古瓷之光》豆瓣評分:8.3

知名瓷人塗睿明的全新力作。遵選了陶瓷藝術史上77件至美珍寶,記錄下陶藝與中華文明碰撞的精彩瞬間。

二、中國繪畫文化

4、《畫語錄》豆瓣評分: 9.0

本書通過晉代至清代68位書家、畫家的187件作品,直觀闡明書家、畫家的直覺經驗,讓你了解「氣韻生動」。

5、《中國繪畫通史》豆瓣評分:8.8

本書是各種中國繪畫史中取材最為廣泛,構思最有創造性的一部,方便廣大美術愛好者對我國繪畫史的學習。

6、《圖說中國繪畫史》豆瓣評分: 8.6

本書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來欣賞中國名畫,由100幅作品串起對畫史的解說,是雅俗共賞的藝術讀物。

三、中國服飾文化

7、《華夏衣冠》豆瓣評分:9.0

本書通過對各個時代冕冠、服飾的梳理,透徹分析了古代服飾史上的若乾重大變革,盡展華夏服飾之盛況。

8、明代服飾文化研究》豆瓣評分: 8.0

一部明代服飾文化研究專著。明代作為古代服飾文化發展集大成的重要階段,其服飾制度具有標志性影響。

9、《中國古代服飾史》豆瓣評分: 9.4

中 國古代服飾領域的奠基之作,為從事戲劇、電影、電視、繪畫、雕塑等專業研究的學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四、中國戲曲文化

10、《宋元戲曲史 》豆瓣評分: 9.1

本書全面考察,追根溯源,回答了中國戲劇藝術的特徵,中國戲劇的起源和形成、戲曲文學的成就等問題。

11、《這就是中國戲曲》豆瓣評分:9.4

本書從戲曲發展史,戲曲行當、服飾道具、名家等戲曲知識為出發點,告訴孩子什麼是中國戲曲。

12、《舞台生活四十年》豆瓣評分: 9.1

本書以談話的形式,將京劇大師梅蘭芳的家族舊事、學藝經過及登台演出、創作等情況娓娓道來。

五、中國漢字之美

13、《說解漢字一百五十講》豆瓣評分:9.3

本書著眼於每個字的構形理據分析,將古文字釋讀、漢字闡釋和漢字文化普及融會貫通,內容非常豐富。

14、《細說漢字》豆瓣評分: 8.9

一部介紹漢字基本知識的通俗讀物,了解漢字形體演變的歷史,漢字起源演變的歷史,就是中國文化發展史。

15、《漢字書法之美》豆瓣評分: 8.5

作者以其獨特的美學情懷,述說動人的漢字書法故事。讓我們走進了那古老卻又現代的漢字時間光廊。

六、中國書法文化

16、《書法問答》豆瓣評分: 8.7

作者多用年書法創作、研究、教學經驗的結晶,以答初學者問的形式,普及書法藝術的歷史源流。

17、《永字八法》 豆瓣評分:9.9

豆瓣9.9分神作,周汝昌70年書法研究心得總結,寫給每個人的書法藝術講義,理解「書」之有「法」的必修課。

18、《書法》豆瓣評分: 8.5

作者把一個傳統文化領域引到當代各種問題面前。從現象出發,既有細節的論述,又有對歷史深切的思考。

七、中國文物之美

19、《白沙宋墓》豆瓣評分:9.8

作者將田野考古和文獻描述相結合,最大限度地展譽唯示了宋代社會生活的原貌,是中國歷史考古學的典範。

20、《我在故宮修文物》豆瓣評分: 8.0

本書以口述的形式撰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的對歷史的回顧和感悟,是故宮幾百年文物修復歷史橡爛的縮影。

21、《從歷史中醒來》 豆瓣評分: 9.0

文物學家、考古學家孫機敘談古代文物,喚醒沉睡在博物館中的千年古梁虛漏物,講述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八、中國建築文化

22、《營造法式》注釋 豆瓣評分: 9.4

梁思成先生的遺稿,通過對法式的整理,使今天的普通讀者和建築學專業的學生所能讀懂、看懂,以資借監。

23、《穿牆透壁》 豆瓣評分: 9.3

本書以最能彰顯各個古建築特色的剖視彩圖,引領讀者進入時光隧道,領略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

24、《中國古建築二十講》豆瓣評分: 8.2

本書系統地介紹中國古代建築的歷史及建築元素特徵、共分二十講,從居址到都城,從祭壇到祠堂,深入淺出。

Ⅳ 學習《論語》的究竟有多重要呢怎樣才能讓孩子輕松讀懂《論語》

學習《論語》有多重要呢?《論語》的重要性需要先從《論語》的創作背景說毀告起,《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一部語錄體經典。孔子作為儒家創始人,而儒家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兩千多年的封建朝廷一直都收到儒家文化的影響。那麼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要了解儒家文化,要了解儒家文化就必須要閱讀《論語》。只有閱讀了《論語》,我們才唯銷算得上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

Ⅵ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何在為什麼

核心就是文字的使用。 中國文化和文明能夠生存下來不斷代是因為,中國人的聰明智慧保存了中國的文化連綿不斷發揚光大。

這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國人,使用了能夠輕便的,把文字信息隨意攜帶的工具——竹簡。

首先,竹簡的存儲比石頭和泥土的存儲方便。

其次,重量輕,容易攜帶。

再則,就是可以折疊,信息存儲空間大。

還有就是可以長期保存,用的時候可以隨時展開閱讀使用。

以上優點使中國文化能夠在戰亂年代隨身攜帶,就算背井離鄉也可以有人傳承。

而使用石頭和泥土,作為承載文化信息工具的人,就沒有那麼方便了,戰亂到了被迫背井離鄉無法攜帶,經過幾代異地生活,原來的使用的文字已經不認識了,文已經看不明白了,就消亡了。

造成大規模戰爭都時期,都是在文化信息傳遞比較方便的時期,這樣可以及時聚集大量人員投入戰爭。中國的三國演義就很能說明問題。

中國文明的功勞應該在盛產竹子的地方,是它們讓文字流傳千古,保持文明。

世界上的幾個文明古國都不存在了,都失落了,他們失落了什麼?

他們的文字還在但是現在沒人使用了。而中國的文明依然使用。

中國文化的根就是文字的使用。離開了這個根文明不存在了,文化不存在了。現在能證明的就是甲骨文了。

文明文明首先得有文字,然後要能夠看明白,看懂,才是文明。如果看不明白看不懂,就是文不明。

Ⅶ 中國文化既講天人合一,又講人定勝天,該怎樣理解

天人合一和人定勝天確實都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看似矛盾,其實一點也不矛盾。有些人沒有看懂,覺得其矛盾是因為沒有理解兩者中“天”字,知道“天”所指的意思就不會覺得不好理解了。“天人合一”的“天”和什麼神仙上帝都沒有關系,這是指的道理與真理。所謂的“天人合一”是指人要與自己的天性本性相合,起初的解釋是熱愛自然,領會生命的真諦。

而“人定勝天”則表示的是不屈服命運,不屈服磨難,是一種自我超越的表現。這個詞在我國很多的故事中都有流傳。比如哪吒。還記得《哪吒之魔童降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在這個社會,有太多的人屈服於生活,沒有多餘的力氣去掙液皮扎。夢想好像遙不可及,好像永遠也觸摸不到,因為現實實在是太殘酷了,每一頓飯,每一間房,都將人死死地困在了原地。

Ⅷ 讓青少年讀懂中國

1.什麼是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應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初一春節(農歷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包括傳統歷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http://..com/question/39456804.html?si=1

2.24節氣是怎麼來的?在21世紀的今天它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由於2000年來,我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隱困建立起來的。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故二十四節氣對於很多地區來講只是一種參考。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後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利用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並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到戰國後期成書的《呂氏春秋》「十二月紀」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個節氣名稱。這八個節氣,是二十四個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這八個節氣標示出季節的轉換,清楚地劃分出一年的四季。後來到了《淮南子》一書的時候,就有了和現代完全一樣的二十四節氣的名稱。
http://ke..com/view/68832.html?wtp=tt

3.舉世聞名的敦煌壁畫的標志是什麼?它有哪些特點?
敦煌壁畫泛指存在於敦煌石窟中的壁畫。敦煌壁畫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個,有歷代壁畫五萬多平方米,是我國也是世界腔螞壁畫最多的石窟群,內容非常豐富。 敦煌壁畫是敦煌藝術的主要組成部分,規模巨大,技藝精湛。敦煌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它和別的宗教藝術一樣,是描寫神的形象、神的活動、神與神的關系、神與人的關系以寄託人們善良的願望,安撫人們心靈的藝術。因此,壁畫的風格,具有與世俗繪畫不同的特徵。但是,任何藝術都源於現實生活,任何藝術都有它的民族傳統;因而它們的形式多出於共同的藝術語言和表現技巧,具有共同的民族風格。著名的敦煌壁畫有九色鹿救人、釋迦牟尼傳記、薩錘那捨身飼虎等著名的壁畫故事。
敦煌壁畫中有種靈形象(佛、菩薩等)和俗人形象(供作人和故事畫中的人物之分.這兩類形象都來源於現實生活,但又各具不同性質。從造型上說.俗人形象富於生活氣息,時代特點也表現得更鮮明;而神靈形象則變化較少,想像和誇張成分較多。從衣冠服飾上說,俗人多為中原漢裝,神靈則多保持異國衣冠;暈染法也不一樣,畫俗人多採用中原暈染法,神靈則多為西域凹凸法。所有這些又都隨著時代的不問而不斷變化。

與造型密切相關的問題之一是變形。敦煌壁畫繼承了傳統繪畫的變形手法,巧妙地塑造了各種各樣的人物、動物和植物形象。時代不同,審美觀點不同,變形的程度和方法也不一樣。早期變形程度較大,較多浪漫主義成分,形象的特徵鮮明災出;隋唐以後,變形較少,立體感較強,寫實性日益濃厚。

變形的方法大體有兩種:一種是誇張變形一以人物原形進行合乎規律的變化,即拉長成加災。如北魏晚期或西魏時期的菩薩,大大增加了服、手指和頸項的長度,瀕骨顯露,用日之間的距離牧覓,嘴角上翹,形如花瓣;經過變形徹成為風流瀟灑的「秀骨治像」。全剛力士則多在橫向誇張,加粗肢體,縮短脖項,頭圓肚大,棱眉鼓眼,強調體魄的健碩和超人們力量。這兩種人物形象都是誇張的結果。
http://ke..com/view/45671.html?wtp=tt

4.著名學者余秋雨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為什麼?
余秋雨 都江堰 原文(全文)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長城當然也非常偉大,不管孟姜女們如何痛哭流涕,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伍攜埋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為我們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種人類意志力的驕傲。長城到了八達嶺一帶已經沒有什麼味道,而在甘肅、陝西、山西、內蒙一帶,勁厲的寒風在時斷時續的頹壁殘垣間呼嘯,淡淡的夕照、荒涼的曠野溶成一氣,讓人全身心地投入對歷史、對歲月、對民族的巨大驚悸,感覺就深厚得多了。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長城的數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經完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規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註定要穩穩當當地造福千年。如果說,長城占據了遼闊的空間,那麼,它卻實實在在地佔據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發眾輸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澇無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國,每當我們民族有了重大災難,天府之國總是沉著地提供庇護和濡養。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有了它,才有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陸游的川行華章。說得近一點,有了它,抗日戰爭中的中國才有一個比較安定的後方。
它的水流不像萬里長城那樣突兀在外,而是細細浸潤、節節延伸,延伸的距離並不比長城短。長城的文明是一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種靈動的生活。長城擺出一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一隅,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一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後輩它,就是都江堰。



我去都江堰之前,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罷了,不會有太大的游觀價值。連葛洲壩都看過了,它還能怎麼樣?只是要去青城山玩,得路過灌縣縣城,它就在近旁,就乘便看一眼吧。因此,在灌縣下車,心緒懶懶的,腳步散散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看青城山。
七轉八彎,從簡朴的街市走進了一個草木茂盛的所在。臉面漸覺滋潤,眼前愈顯清朗,也沒有誰指路,只向更滋潤、更清朗的去處走。忽然,天地間開始有些異常,一種隱隱然的騷動,一種還不太響卻一定是非常響的聲音,充斥周際。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將臨,如山崩即至,渾身起一種莫名的緊張,又緊張得急於趨附。不知是自己走去的還是被它吸去的,終於陡然一驚,我已站在伏龍觀前,眼前,急流浩盪,大地震顫。即便是站在海邊礁石上,也沒有像這里強烈地領受到水的魅力。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會,聚會得太多太深,茫茫一片,讓人忘記它是切切實實的水,可掬可捧的水。這里的水卻不同,要說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疊疊都精神煥發,合在一起比賽著飛奔的力量,踴躍著喧囂的生命。這種比賽又極有規矩,奔著奔著,遇到江心的分水堤,刷地一下裁割為二,直竄出去,兩股水分別撞到了一道堅壩,立即乖乖地轉身改向,再在另一道堅壩上撞一下,於是又根據築壩者的指令來一番調整……也許水流對自己的馴順有點惱怒了,突然撒起野來,猛地翻卷咆哮,但越是這樣越是顯現出一種更壯麗的馴順。已經咆哮到讓人心魄俱奪,也沒有一滴水濺錯了方位。陰氣森森間,延續著一場千年的收伏戰。水在這里吃夠了苦頭也出足了風頭,就像一場千年的收伏戰。就像一大撥翻越各種障礙的馬拉松健兒,把最強悍的生命付之於規整,付之於企盼,付之於眾目睽睽。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



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遙遠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
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現過一項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
此後中國千年官場的慣例,是把一批批有所執持的學者遴選為無所專攻的官僚,而李冰,卻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實踐科學家。這里明顯地出現了兩種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它要實施的事兒,既具體又質朴。他領受了一個連孩單都能領悟的簡單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擾是旱澇,那麼四川的統治者必須成為水利學家。
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極有作為的市長的名片,上面的頭銜只印了「土木工程師」,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
沒有證據可以說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過他,中國也就有過了一種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
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長鍤,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長鍤,千年來始終與金杖玉璽、鐵戟鋼錘反復辯論。他失敗了,終究又勝利了。
他開始叫人繪制水系圖譜。這圖譜,可與今天的裁軍數據、登月線路遙相呼應。
他當然沒有在哪裡學過水利。但是,以使命為學校,死鑽幾載,他總結出治水三字經「深淘灘,低作堰」、八字真言「遇灣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紀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這點學問,永遠水氣淋漓,而後於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卻早已風干,鬆脆得無法翻閱。
他沒有料到,他治水的韜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計謀;他沒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將會時時成為戰場,沃土上的稻穀將有大半充作軍糧。他只知道,這個人要想不滅絕,就必須要有清泉和米糧。
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
他未曾留下什麼生平資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壩一座,讓人們去猜詳。人們到這兒一次次納悶:這是誰呢?死於兩千年前,卻明明還在指揮水流。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沒有一個人能活得這樣長壽。
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嚇、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
有什麼樣的起點就會有什麼樣的延續。長城半是壯膽半是排場,世世代代,大體是這樣。直到今天,長城還常常成為排場。都江堰一開始就清朗可鑒,結果,它的歷史也總顯出超乎尋常的格調。李冰在世時已考慮事業的承續,命令自己的兒子作3個石人,鎮於江間,測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後,也許3個石人已經損缺,漢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測量水位。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這位漢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偉大精魂,竟敢於把自己尊敬的祖師,放在江中鎮水測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裡才是他最合適的崗位。這個設計竟然沒有遭到反對而順利實施,只能說都江堰為自己流瀉出了一個獨特的精神世界。
石像終於被歲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紀70年代出土時,有一尊石像頭部已經殘缺,手上還緊握著長鍤。有人說,這是李冰的兒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兒子。一位現代作家見到這尊塑像怦然心動,「沒淤泥而藹然含笑,斷頸項而長鍤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現代官場袞袞諸公詰問:活著或死了應站在哪裡?出土的石像現正在伏龍觀里展覽。人們在轟鳴如雷的水聲中向他們默默祭奠。在這里,我突然產生了對中國歷史的某種樂觀。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會消散,李冰的兒子會代代繁衍。轟鳴的江水便是至聖至善的遺言。



繼續往前走,看到了一條橫江索橋。橋很高,橋索由麻繩、竹篾編成。跨上去,橋身就猛烈擺動,越猶豫進退,擺動就越大。在這樣高的地方偷看橋下會神志慌亂,但這是索橋,到處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驚嘆。腳下的江流,從那麼遙遠的地方奔來,一派義無反顧的決絕勢頭,挾著寒風,吐著白沫,凌厲銳進。我站得這么高還感覺到了它的砭膚冷氣,估計它是從雪山趕來的罷。但是,再看橋的另一邊,它硬是化作許多亮閃閃的河渠,改惡從善。人對自然力的馴服,幹得多麼爽利。如果人類干什麼事都這么爽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樣。
但是,人類總是缺乏自信,進進退退,走走停停,不斷自我耗損,又不斷地為耗損而再耗損。結果,僅僅多了一點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們心中的神。離索橋東端不遠的玉壘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廟,祭祀李冰父子。人們在虔誠膜拜,膜拜自己同類中更像一點人的人。鍾鼓鈸磬,朝朝暮暮,重一聲,輕一聲,伴和著江濤轟鳴。
李冰這樣的人,是應該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紀念一下的,造個二王廟,也合民眾心意。
實實在在為民造福的人升格為神,神的世界也就會變得通情達理、平適可親。中國宗教頗多世俗氣息,因此,世俗人情也會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一來二去,都江堰倒成了連接兩界的橋墩。
我到邊遠地區看儺戲,對許多內容不感興趣,特別使我愉快的是,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儺戲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廟中的李冰活躍得多,民眾圍著他狂舞吶喊,祈求有無數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儺戲本來都以神話開頭的,有了一個李冰,神話走向實際,幽深的精神天國,一下子帖近了大地,貼近了蒼生。
http://..com/question/35042093.html?si=1

Ⅸ 老子:為啥必須騎青牛,而不是黃牛,讀懂,就明白道家文化精髓!

老子是中國人心中的一座高山,關於老子的傳說、故事不勝其數。有的說老子就是太上老君,就是神仙,有的說老子創設了道教,等等。盡管,分得清道家文化和道教的人不多,但是,這都絲毫不減中國人共同熱愛老子的心情。

老子最著名的故事應該是老子出關了。老子騎青牛、出函谷,不知所終。《史記》對這件事的簡單記述的一句話,給後世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

老子騎青牛這個形象已經深入人心,就像孔子行禮的形象一樣,已經成為一種標志性的形象,一提到老子,大家腦海中就出現老子騎青牛,道骨仙風、鶴發童顏的樣子了。

那麼,今天的問題是:老子騎的牛為什麼是青牛呢?這背後有什麼文化含義嗎?

這要從古代傳統的「五色」說起了。

傳統文化中的 「五色」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 ,五色是和傳統文化中的五行有密切關系的。

在中國文化中,「青」色,按方向來講,對照的是東方,在五行中對照的是「金木水火土」中的「木」。

《尚書大傳》中講:東方者,動方也,物之動也,何以謂之春,春,出也,物之出,故謂東方春也。

由此我們可知,在中國傳統的文化含義中, 青色一個很重要的含義就是生發、萌發,萬物生長變化的開始。

老子出關這個故事聯系最緊的是成語:「紫氣東來」。周朝的時候,函谷關已經是非常靠西的一個地方了,老子一路向西,才能到函谷關,紫氣東來這個成語就是說守關的令尹遠遠看到旦鄭判一股紫氣由東向西臨近了函谷關,原來是老子。

老子作為道家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體系無比深奧,他對於世界、人類本原問模改題的思考使中國哲學提前其他國家走上了巔峰。後人出於老子的敬仰、崇拜,把代表著無限生機、最具生叢猜命力的顏色用在了老子的形象中,既表達了人們對老子的崇敬之情,恐怕也包含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美好願望吧!

如果您也喜歡傳統文化,歡迎關注繁星國學!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懂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2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3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9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