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

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3-05-31 08:08:44

A. 誰能幫我系統總結一下中日文化交流史

1、在秦朝時,秦始皇為求長生不死,一道士提議送童男童女到一島上,據一些流傳的說法,這可能是日本島。
2、據中國《漢書》記載,大約公元前1世紀下半葉,日本列島出現了百餘個由村社首長統治的小部落。這些部落曾定期派人向漢武帝在朝鮮設置的樂浪郡獻上貢物。後經長期兼並,至公元2~3世紀形成了規模較大的30多個部落 ;東漢時期,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受到光武帝的贈賜「漢委奴國王」
3、據《後漢書》和《三國志》的《魏志·倭人傳》記載,公元2世紀末至3世紀初出現了邪馬台國。邪馬台國統轄約 30個部落,成為部落聯盟的盟主,已有統治機構和貧富、階級差別,是日本奴隸制社會初期粗具規模的國家。該國女王卑彌呼在 239年曾遣使到中國洛陽,魏明帝封她為「親魏倭王」,授與金印紫綬。其後繼女王□與(台與)亦曾遣使向西晉王朝朝貢。

4、到了隋唐時代,這種交流達到了高潮,日本向中國派出遣唐使團就有20多次,每次人數多者可達200—500人,其中的文化使者就將唐代的許多樂舞學了回去。在《日本史·禮樂志》中,明確寫做是中國漢、唐時傳入的樂舞就有150部之多。對《破陣樂》、《春鶯囀》、《泛龍舟》、《蘭陵王》等都有較翔實的記載
5、從12世紀中葉至13世紀,在中國宋元兩朝文化的影響下,出現了以武士為中心的新文化。一系列新的佛教宗派興起,禪宗尤為武士所尊崇(見彩圖日本武士畫像)。出現了以京都、鐮倉的五山禪林為中心的 「五山文學」。作為日本民族宗教的神道奠定了基礎。中國的「朱子鍵爛學」受到重視。連歌、能樂等文藝形式興起,茶道(品茶)、花道(插花)也日益盛行。
6、明朝建立之後,日本開始騷擾中國,朱元璋派人責問:「倘必為寇盜,即命將徂征耳,王其圖之。」
但是日本人並不買帳,「復寇山東,轉掠溫、台、明州旁海民,遂寇福建沿海郡。」變本加厲開始侵擾沿海一帶。
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萊州府同知趙秩去日本見日本國王(史書上沒有稱其為「天皇」,均以「日本王」稱呼),日本王良懷說道:「吾國雖處扶桑東,未嘗不慕中國。惟蒙古與我等夷,乃欲臣妾我。我先王不服,乃使其臣趙姓者訹我以好語,語未既,水軍十萬列海岸矣。以天之靈,雷霆波濤,一時軍盡覆。今新天子帝中夏,天使亦趙姓,豈蒙古裔耶?亦將訹我以好語而襲我也!」
說罷,就要殺趙秩,趙秩不為所動,怒斥日本王,日本王改容相向,禮遇有加,歸還劫掠財物及人口。
然而數年之後,羽翼豐滿的日本開始發難,首先不進貢,後來寫信給朱元璋:「……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里,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御敵之圖。……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
但是朱元璋卻沒有起兵攻打日本,「帝得表慍甚,終鑒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後來只是在沿海加強防備,內遷居民「衛所城不當要害者移置之,民戶三丁取一,以充戍卒」
再後來朱元璋著《祖訓》,「列不征之國十五,日本與焉。自是,朝貢不至……」
朱元璋的後人們恪守祖訓,以明朝前期的海軍實力,又有出兵的借口,滅掉日本當有此可能,然而,最後還是沒有實現,以至為後世中華之患,真是可惜。
明朝升亮讓中後期,「迨承平久,船敝伍虛。及遇警,乃募漁船以資哨守。兵非素練,船非專業,見寇舶至,輒望風逃匿,而上又無統率御之。以故賊帆所指,無不殘破。」倭寇甚至打到了內陸。更有漢奸援助「廣東巨寇曾一本、黃朝太等,無不引倭為助。隆慶時,破碣石、甲子諸衛所。已,犯化州石城縣,陷錦囊所、神電衛。吳川、陽江、茂名、海豐、新寧、惠來諸縣,悉遭焚掠。」
直至俞大猷、戚繼光、劉顯諸將合力破倭,才掃清東南沿海,又有「總督陳瑞集眾軍擊之,斬首千六百餘級,沈其船百餘艘,本豪亦授首。帝為告謝郊廟,宣捷受賀雲。 」
後來日本侵略朝吵局鮮,日本人狂妄之級,萬曆十九年十一月,「倭酋關白平秀吉聲言明年三月來犯」公然挑釁。萬曆二十年夏五月,日本人進攻朝鮮,潛渡臨津,時朝鮮承平久,兵不習戰,朝鮮王李昖棄城奔平壤,又奔義州,遣使絡繹告急,倭遂入王京,執其王妃、王子,追奔至平壤,放兵淫掠。
於是明朝發兵朝鮮,這段歷史大家都了解,就不多說了,粉碎了日本侵略朝鮮的企圖,豐臣秀吉病死,史家評論說:「自倭亂朝鮮七載,喪師數十萬,糜餉數百萬,中朝與屬國迄無勝算,至關白死而禍始息。」
7、琉球是今天日本的沖繩。自明初以來,琉球與中國的關系就很密切。清朝建立以後, 琉球使節於1646年來華,受到順治帝的接見。從此,琉球使節與清廷往來不斷。1662年, 清廷派遣兵科副禮官張學禮為正使出使琉球。此後,每逢琉球新王繼位,都有清朝使節前 往冊封與慶賀、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兩次賜印給琉球國 王,乾隆所賜之印寫有「琉球國王之印」字樣。直至19世紀60年代,琉球始終承認自己是 清朝的藩屬。1872年,日本明治天皇登極,諷示流球朝賀。琉球國王遣其子赴東京貢獻方 物。日本天皇下詔,以琉球為藩屬,1873年又列琉球為府縣。1875年5 月。日本強令琉球 國王停止對中國的「朝貢」,並派軍隊駐扎琉球;為了消失中流之間「宗藩關系」的痕跡, 6 月又強令琉球改用日本年號。1876年,日本在琉球設立司法機構,事實上將琉球置於其 統治之下。琉球國王不堪日本的侵略壓迫,於1877年4 月密遣紫巾官向德宏等人來華,呈 遞國正密信,懇求阻止日本的吞並行徑。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進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
1879年3 月,日本政府派兵佔領琉球,3 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為沖繩縣。1879年7 月3 日 和23日,琉球國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兩次赴天津拜謁李鴻章,請求清政府問罪於日本。 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毛精長等人到北京總理衙門「長跪哀號,泣血吁請」,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憐二百年效順屬藩」的份上援救琉球。雖然清政府與日本再次進行交涉,但由於日本的蠻橫和清政府的軟弱,琉球終為日本所吞並。清朝與疏球的宗藩關系也就遂告結束。

從清代到現在的中日交流也就眾所周知了。

B. 唐朝時期中日有哪些主要的文化交流

1、語言文字方面

唐朝的經濟繁盛,人民總體生存問題得以解決,便興盛了眾多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打馬毬、角抵、圍棋等體育活動流行起來,亦先後傳入日本。另外日本的柔道,發源於一種唐朝搏擊術「唐手」,日本的劍道——日本的武士刀的形狀是「唐刀」(唐刀,細長,長柄,雙手執握砍殺)發展而來。

我國的茶葉於奈良時期傳入日本, 當時只供葯用, 到磋峨天皇時期, 日本寺院和宮廷中已吃茶之風興起。而最值得稱道的是,日本人學習改進唐朝的飲茶方法,形成獨具特色的茶道,到目前,茶道在日本都是一門經典傳統。唐服傳入日本為日本人所喜愛,經改進為「和服」。唐代的菜式也傳入日本,是日本宮廷的鍾愛之選。端午節、重陽節等節令也在由唐朝傳傳入日本。

(2)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擴展閱讀:

鑒真東渡,是指僧人鑒真前往東瀛傳授佛教。鑒真曾六次前往東瀛,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並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具有極大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日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使佛教更為廣泛的傳播。

鑒真原姓淳於,14歲時在揚州出家。由於他刻苦好學,中年以後便成為有學問的和尚。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他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後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於在754年到達日本。

他留居日本10年,辛勤不懈地傳播唐朝多方面的文化成就。他帶去了大量書籍文物。同去的人,有懂藝術的,有懂醫學的。他們也把自己的所學用於日本。鑒真根據中國唐代寺院建築的樣式,為日本精心設計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經過兩年,唐招提寺建成了。這是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築。

C. 中日文化古,近,現交流史,越詳細越好```

近代史中日兩場戰爭的真相
一、甲午中日戰爭

公元1861年底,清政府在以恭親王奕忻為首的洋務派主持下開始了近代著名的「洋務運動」,經過了三十年的努力後,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排名第三的「北洋水師」。公元1868年,剛剛結束了「倒幕運動」的明治政府開始了同樣偉大的「明治維新」,大約二十年後,建成了一支「日本水師」。

建成後的「北洋水師」擁有戰列艦11艘,其中超級噸位戰列艦兩艘——定遠號和致遠號,清政府每年足額定期撥款軍費400萬兩白銀,用於水師官兵的軍餉、水師的日常維護及添置水師的裝備和武器。建成後的「日本水師」只擁有8艘戰列艦,且全部是中小型號、低噸位,日本政府上起天皇、下到平民每日只吃兩頓飯,節衣縮食才保證了每年230萬兩白銀的軍費。

在恭親王奕忻失勢下台後,「北洋水師」實際上的領導人是李鴻章,在頑固派的屢次排擠打壓下,水師內部開始逐步腐化。每年400萬兩白銀由戶部撥到水師提督丁汝昌處,剋扣三成後再分發到各艦管帶,管帶截留三成,最後才派到各艦官兵手中。這筆被長時間剋扣的軍費大部分被拿去公款吃喝及跑官要官,包括丁汝昌、鄧世昌在內無一沒有參與其中。與上面的相對應的,底層官兵則是整天斗雞遛鳥、無所事事。在「北洋水師」訪問日本的時候,竟然有家屬在軍艦上晾曬衣物和被褥!被美化成民族英雄的鄧世昌居然帶寵物上軍艦打仗!

實際上,所謂慈禧太後挪用的海軍軍費600萬兩白銀是因為戰爭臨時追加的撥款,每年定額的400萬兩是從來沒有剋扣和拖延的。與之對比的是日本水師連每年的撥款都很成問題,更別提什麼戰爭臨時追加撥款了。水師從德國等處購置的裝備、彈葯根本也沒困敏有任何質量和性能問題!

戰爭的結果,北洋水師11艘戰列艦全軍覆沒,日本水師只有兩艘受了點輕傷。清政府割讓台灣及澎湖列島,賠款2.3億兩白銀,這筆錢對於日本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而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則是雪上加霜。連日本政府也沒想到會贏得這么輕松?!

二、十四年抗日戰爭

隨著大正天皇的駕崩和穩健派內閣首相西園寺被暗殺,20世紀初期日中之間的友好關系宣告結束,乃木希典將軍的高足昭和天皇即位,軍國主義勢力逐步抬頭。

公元1931年,日本關東軍1.9萬人發動了著名的「918事變」,東北共計19萬人的駐軍在蔣介石默許、張學良下達的「不抵抗」命令下全線撤退到關內,日軍在三個月內佔領了整個東北地區。

公元1937年,日本華北駐屯軍8000人發動了震驚世界的「77事變」,正式宣告了中國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到來,而駐守北平的29軍有10萬人,竟然沒有抵抗到一個月!

公元1938年汪巧枝,日本徵調了5萬人配以空軍發動了著名的「松滬會戰」,國民黨出動了由德國教練訓練的、全國最精銳的25萬全德國新式裝備正規軍在上海、南京一線組織抵抗。結果僅僅十天,上海和南京相繼淪陷,南京城內放下武器投降的國軍人數是15萬,他們連帶城內其餘的15萬百姓在隨後的三個月內全部被屠殺殆盡,這就是「南京大屠殺」。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在中國扶持了三個偽政權:滿寬裂洲國、華北自治政府和南京政府,徵召了大批偽軍和偽警察用以維護地方治安和打擊反日勢力。

幫助日本的偽軍人數與日軍的比例是駭人的11:1,也就是說整個抗日戰爭時期,日軍總共派遣了70萬部隊在中國,而幫助他們打中國人的偽軍人數超過了800萬!日軍的作戰能力也是驚人的,同時期的中國軍隊平均要犧牲5.6人才能換回一個日軍的陣亡。

日軍侵華的准備工作是做得相當到位的,最突出的證明就是他們繪制的軍用地圖,上面竟然標明了許多連當地百姓都不知道的小路,很多當時的地圖到四十年後居然還能照用不誤。

不要相信現在中國內地電影里所拍攝的那些混帳鏡頭,如果日本人真像當中演的那麼蠢,那中國人則更加愚蠢,因為像這么蠢的日本人都能在中國肆虐十四年時間之長,那麼中國人是什麼?

在戰爭行將結束的1945年6月,日軍的作戰能力絲毫沒有下降的趨勢,即便是戰鬥力相當不錯的共產黨八路軍也要以3:1的陣亡比例來與日軍交換。如果沒有前蘇聯進駐東北的100萬紅軍和美國的兩顆原子彈,真不敢想像現在的中國是個什麼樣子!

探訪關西中日交流史

在日本探訪唐朝遺風,當首推古都奈良。巍峨的朱雀門使人浮想聯翩,沉睡1300多年的平城京似乎在訴說當年仿照長安修建京城的盛況。承襲式文化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東大寺、唐招提寺等香火連綿不斷,宛如重現隋唐時代的歷史畫面。
至今,日本人把去京都仍稱為「入洛」。仿造唐都長安修建的京都呈棋盤狀,當時,人們習慣把西部城區稱為「長安」,把東部城區稱為「洛陽」。後來,由於洪水泛濫等原因,西城逐漸人煙稀少,日益蕭條;相反,東城卻人丁興旺,寺剎林立,商賈雲集,「洛陽」便成為京都的代名詞,去京城自然被稱為「入洛」了。後來,在不斷接受和消化大陸文化的過程中,日本傳統文化日臻成熟,並開始形成獨自的文化體系。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開放門戶。神戶作為開放港口,湧入大批外國商賈。據說,開港伊始,從長崎來到神戶的華商把煤油燈帶到這里,所以人們風趣地說,是華商給神戶帶來了光明。辛亥革命時,神戶的華僑及日本友好人士慷慨解囊,為中國革命作出重大貢獻。如今,經過全面整修的南京街、關帝廟等面貌一新,全然看不出遭受「阪神大地震」重創的痕跡。在充滿異國情調的神戶,到處飄溢著中國文化的芳香。
現在日本歷史街道推進協議會從事對外宣傳工作的崔萬哲,東渡已十載有餘,曾多次舉辦中日文化交流活動。為了撰寫《關西中日交流史探訪》,作者多次走訪了關西地區,收集了大量翔實、可貴的第一手資料。

D. 唐朝時期,中日之間的交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這些交流給後世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1、政治制度

從中央下手,才能上行下效。那些地方上的酋長們要把權力還給中央,中央統一給農民授地耕種,農民老了之後再把土地還給國家,這就是學習唐朝的「租庸調」制度,建立起了一套簡單的稅收辦法,農民只需向天皇繳納田租和服從勞役即可,天皇成了全國最大的地主。

2、軍事上

也學習唐朝的「府兵制」,兵農合一,平時耕種土地,戰時自備武器和干糧趕往前線。

3、生活風俗上

原本,日本人穿衣服的習慣是「左袵」,日本要擺脫蠻夷形象必須改穿中國人「右袵」的衣服,老式的「和服」統統不準穿,滿朝文武上朝穿的官服和唐官一模一樣。

後世影響:文化方面吧 ,日本遣派留學生上千名來唐學習唐文化。日本大化改新就是仿照唐朝,其都城建築也仿唐長安。至唐朝,佛道傳入日本,豐富了日本的文化,科技等。其中交流主要為鑒真東渡以及吉備真備來唐。日本的文字也是由於受漢字影響。

總之,即使是現在也能看出,日本人很多習俗與汗相似,其建築、服飾、甚至文字。至於影響,從中日戰爭可以看出,除了文化上教化了日本以外,對中日交好沒啥影響。

(4)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擴展閱讀

重要影響——日本

通過中日兩國的不斷交往,日本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生產技術以至生活風尚等方面都受到中國的深刻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是646 年日本的「大化改新」。

這次改革仿照隋唐制度,改革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制,還仿隋唐科舉制,採取通過考試的辦法選官;參照隋唐律令,制定了《大寶律令》。

8世紀初,日本遷都平城京(今奈良),都城的建設規模完全模仿長安,甚至街道的寬度與排列方法也幾乎一樣,也有「朱雀街」「東市」「西市」等名稱。8世紀後期,日本又遷都平安京(今京都),仍仿長安建都城。

8世紀以前,日本使用漢字作為表達記述的工具。留學生吉備真備和學問僧空海,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國漢字的標音表意基礎上,創造了日文假名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動了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日文的詞彙和文法也受到漢語的影響。

日本人的生活習慣、節日風俗,也都受到唐朝的影響。

E. 古代史上,有哪些中日交流的事例

1.中日邦交最早記載是漢朝.
漢朝初期,與東甌、閩越、南越等國關系尚友好。後伴隨著國力的增強,這三國的越人國家先後被滅。武帝時期,漢朝多次派使節經略西南夷,並在這些地方設立益州等郡。到東漢時期,漢朝與這些地方聯系更加緊密。漢朝與朝鮮和日本也有密切聯系。東漢光武帝時期,古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漢賜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至今是日本的國寶。

2.邦交最高最密切的時期是隋唐時期。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的交往源遠流長.公元7世紀至9世紀的隋唐時期,以日本官方派出20餘次遣隋唐使為表徵,兩國的交往出現一個高潮.日本派出"遣隋唐使"的動機不排除學習隋唐先進文化的因素,但從理性的角度深層次地分析思考,日本"遣隋唐使"是島國心態的日本為了打破封閉和孤寂,發展本土文化、擴展生存空間和加強對外聯系方面需要的物化表現形式.
遣唐使

時間: 公元七世紀初至895年

朝代: 唐代

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里,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遣唐使對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和促進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結出了豐碩的果實,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

四世紀中葉,大和朝廷大體上統一了日本列島,日本國王曾多次向中國南朝政權遣使朝貢,並請求授予封號。公元589年,隋朝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動亂,社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

當時日本正是聖德太子攝政,他勵精圖治,銳意改革。為了直接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了四次遣隋使(公元600年、607年、608年、614年),這是中國和日本作為兩個統一國家正式交往的開始,也是日本統治者採取主助積極態度,派遣大型文化使團直接吸收中國先進文明的開端。遣隋使可以說是後來遣唐使的先驅。

公元618年,唐朝滅隋,建都長安(今西安)。唐帝國經濟文化空前繁榮發達,成為東亞最強大的帝國,聲威遠揚,對日本和亞洲各國都有巨大吸引力。而日本通過四次遣隋使,朝野上下對中國文化更加仰慕嚮往,出現學習模仿中國文化的熱潮。623年。遣隋留學僧惠齊、惠日等人在留學中國多年後回國,同天皇報告大唐國是法律制度最完備的國家.建議派使節赴唐學習。為了實現更加直接有效地學習唐朝先進制度和文化的目的,日本政府決定組織大型遣唐使團、派遣優秀人物為使臣,並攜帶留學生、留學僧去中國。

公元630年,舒明天皇終於派出了第一次遣唐使,從630-895年的二百六十多年間,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的日本朝廷一共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其中任命後因故中止者三次,實際成行的十六次。但是有一次僅抵朝鮮半島的百濟國,有兩次是作為送回唐朝專使的「送唐客使」,另有一次是因入唐日使久客末歸而特派使團前往迎接的「迎入唐使」。因此實際上頁正名副其質的逍唐使是十二次。

這十幾次遣唐使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初期:公元630一669年,共任命七次。使團規模較小,船隻一、二艘,成員一、二百。航線走沿朝鮮半島沿岸的北路,目的主要是為了學習唐朝的制度。

中期:公元702一752年,是極盛時期,共任命成行四次。使團規模擴大,每次達五百多人,分乘四舶,收獲成果也最大。航線大多是經南方諸島的南島路。為了全面深入學習盛唐文明,實現全盤唐化,有大批留學生、留學僧長期留唐。

後期:公元759一874年,是漸衰期,共任命九次實際成行僅六次。此期唐朝經安史之亂逐漸衰敗,因此日本學習唐朝的熱情有所降低,使團規模縮小,留學生、留學僧留唐時間也減少成一、二年。航線主要是直接橫渡東海的大洋路。

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竟達651人。使團成員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錄事等官員,還有文書、醫生、翻譯、畫師、樂師等各類隨員和工匠水手。此外,每次還帶有若干名留學生和學問僧。

日本朝廷選拔的使臣大多為通曉經史、才幹出眾而且漢學水平較高、熟悉唐朝情況的第一流人才。甚至相貌風采、舉止言辭也不同凡響,就是隨員也至少有一技之長,至於留學生與學問僧也均為優秀的青年,有的在留學前已在國內嶄露頭角,學成歸來一般均有一定建樹。日本政府之所以精選這樣強大陣容的遣唐使團,就是為了更好地吸學生活,賜物幾乎與副使相同。遣唐使一旦安全回國,立即奏報朝廷,進京後舉行盛大歡迎儀式。使臣奉還節刀,表示使命完成,天皇則為使臣晉級加官,賞賜褒獎,並優恤死難者。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准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逍唐使的貢獻首先是引進唐朝典章律令,推動日本社會制度的革新。遣唐便在長安如飢似渴地考察學習,博覽群書,回國後參與樞要,仿行唐制,如「大寶法令」即以唐代律令為規范制定的。還仿效唐朝教育制度,開設各類學校教授漢學,培番人才。818年,峰峨天皇根據遣唐使菅啻原清公的建議,下詔改走禮儀,並命「男女衣服皆依唐制」(《大日本史》卷123)連歷法、節令、習俗也盡量仿效中國。

其次是汲取盛唐文化,提高日本文化藝術水乎。遣唐使每次攜回大量漢籍佛經,朝野上下競相贊寫唐詩漢文,白居易等唐代著名詩人的詩集在日本廣泛流傳。留唐學生僧人還借用漢字偏旁或草體創造出日本的假名文字。遣唐使還輸入唐朝書法、繪畫、雕塑、音樂、舞蹈等藝術,經過消化改造,融為日本民族文化。

甚至圍棋等技藝和相撲、馬球等體育活動也是從唐朝傳入的。遣唐使團中常有日本畫師、樂師以至圍棋高手赴唐訪師學藝、觀摩比賽。

遣唐使於公元895年廢止,其原因除了唐朝政局動盪不安以外,還有經過二百多年的吸引移植唐代文化,以基本上完成改革。並在基礎上開始萌生俱有日本特色的國風文化,因此對中國文化學習的需求已不那麼迫切。而且每次遣唐使耗費巨大,加上路程艱辛,也令使臣視為畏途。而唐朝赴日貿易也不斷增加,也彌補過去靠遣唐使解決對唐貨的需求。因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已任命而未出發的第十九次遣唐大使的奏請,於次年正式宣布停派遣唐使。

3.密切的原因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是世界的中心,長安是世界的心臟,天堂。李世民是世界的天可汗。
唐代日本派赴中國的使節團。唐朝代隋以後,日本沿襲遣使入隋的舊制,繼續派出遣唐使。630年(日本舒明天皇二年,唐貞觀四年)第一次遣使,最後一次在838年(即日本承和五年,唐開成五年)。894年(日本寬平六年,唐干寧元年)又准備派遣,已經任命,由於菅原道真諫阻,遂從此正式停止遣唐使。從630年到894年,二百六十餘年間,除三次任命而未成行外,抵達長安的日本使臣,兩次是送唐使臣回國,一次迎遣唐使歸日本,正式的遣唐使計有十二次。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隨行有長期居留的留學僧、留學生和短期入唐、將隨同一使團回國的還學僧、還學生。還有從事保衛的射手。初期使團共二百餘人,乘船兩艘,以後增為四艘,人數增至五百餘人,但其中只有少數主要成員被允許進入長安。

遣唐使在難波(今日本大阪)登舟,通過瀨戶內海,從博多(今日本福岡)出發。從 7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約四十年間,航線採取北路,即沿朝鮮半島西岸北行,再沿遼東半島南岸西行,跨過渤海,在山東半島登陸,再由陸路西赴洛陽、長安。這條航線大部分是沿海岸航行,比較安全,船隻遇難情況較少。以後新羅滅百濟、高句麗,統一半島,與日本關系一度不甚融洽。於是遣唐使船在7世紀70年代到8世紀60年代這一百年間,改取南島路,即由九州南下,沿南方的種子島、屋久島、奄美諸島,向西北橫跨中國東海,在長江口登陸,再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主要航行於渺茫無邊的東海上,難以靠岸,危險較大。北路和南島路都需航行三十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8世紀70年代以後,直到停止遣唐使前,航線改取南路,即由九州西邊的五島列島徑向西南,橫渡東海,在長江口的蘇州、明州一帶登陸,轉由運河北上。這條航線所需時間較短,一般十天左右,甚至三天可達,但風濤之險基本上與南島路相同。

遣唐使的目的在於向中國學習,吸取唐朝文化,因而很重視使團人員的選拔,特別是大使、副使、判官、錄事等官員。如高向玄理、吉備真備曾長期在中國留學;不少成員是文章博士,山上憶良、小野篁、菅原道真更是有名的文學之士(後二人受命而未成行)。有兩家父子先後被任命為使臣,也是由於具有教養和經驗,利於向唐朝學習。隨行的留學生,如阿倍仲麻呂(晁衡)與詩人李白、王維結下深厚友誼,歸航受阻,留唐官至秘書監。橘逸勢被唐人目為秀才。入唐的醫師、樂師、畫師,和各行業的工匠,也都在自己行業中具有根柢,受到唐人推重,同時也從唐人獲益。遣唐使大量輸入中國經史子集各類典籍,中國文化風靡日本封建社會上層,滲透到思想、文學、藝術、風俗習慣等各個方面。正倉院所藏大量唐代文物,是遣唐使輸入的中國物質文化。遣唐使對唐的贈品,和唐朝的答禮,實際是兩國之間互通有無的貿易。

入唐留學生姓名可考的只二十餘人,而隨遣唐使及商船入唐僧人,見於文獻的達九十餘人。他們在中國巡禮名山,求師問法,帶回大量佛經、佛像、佛具等,同時傳入與佛教相關聯的繪畫、雕刻等,對促進日本文化的發展起了作用。最澄、空海分別創立了日本的天台宗和真言宗,並且仿效唐朝,開創了日本佛教在山嶽建寺的風氣。空海所著《文鏡秘府論》、《篆隸萬象名義》,圓仁留唐十年的日記《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是研究中國和日本的文藝批評、文字學和歷史的重要文獻。

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鑒真。隨遣唐使船到日本的,還有天竺、西域、南海的人,不少受波斯、印度影響的唐朝文物,也輸入日本。絲綢之路東端延至日本,遣唐使也是有作用的。

日本派遣遣唐使,財力負擔很重。從任命使臣到出發,需准備兩三年,包括造船,籌辦禮品、衣糧、葯物、薪俸、留學生和留學僧在唐費用等等。採取南島路和南路時,還不掌握季候風規律,海上驚濤駭浪,隨時會把船裂為兩截。幾乎往返途中總有船隻遇難,只有一次來去平安。因此,遣唐使不僅出發前禱告神佛,航行中還祈禱佛教的觀音、神道的住吉大神以至新羅神。受命為遣唐使雖是榮譽,也有人怕危險而畏縮不前。採取北路時,遣唐使平均約七年半一次,以後由十二年半到二十年一次。838年以後,經過五十五年才考慮派遣,最後終於停止。這固然與日本吸取唐文化趨於飽和,和唐朝之日益衰落有關,同時,也由於負擔沉重和航行艱險。9世紀以後,往來中日之間的唐朝和新羅商船大為增多。唐朝商船掌握季候風規律,一般七月間乘西南風赴日,三、四月或八月乘東北風返回。這些商船航程需時較短,遇難可能較少,往來的間隔也較短。因此出現不少短期勾留的還學生,如日僧惠萼在 9世紀中葉曾三次來往中日之間。遣唐使雖然停止,並沒有妨礙中日文化繼續交流。

閱讀全文

與中日四次文化交流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