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農業文化遺產如何走出

農業文化遺產如何走出

發布時間:2023-05-31 13:50:00

❶ 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前景

農業文化遺產是指人類在農耕文化發展歷程中留下來的具有歷史、文化、藝術或科技價值的物質或非物質遺產。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鋒穗和文化認識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視和關注日益增強,農業文化遺產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未來,它將成為人們學習和探討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也將成為各地發展鄉村文模基肆化產業的重要資源。同時,農業旦轎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也將得到更大的關注和支持,為其更好的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❷ 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點

俗話說:「活魚還要水中看」。作為農業生產經驗的農業文化遺產,通常都是以鮮活的狀態存在並服務於民間社會的。將某些農業文化遺產原原本本地記錄下來,或是將它們做成標本放進博物館固然是重要的,但我想這並非是我們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想讓這些人類歷史上所創造的農業生產經驗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得到弘揚,並讓它們以鮮活的狀態傳承於民間。否則,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真的會失去它應有的意義。
文章出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❸ 如何讓農業文化遺產與旅遊相結合

這個沒有固定的標准,不同項目大小有不同的規劃設計方法及側重,旅遊客源情況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影響因素。遠景設計研究院生態農業旅遊規劃設計專家道:生態農業進行旅遊開發是對生態農業功能的延伸和發展,生態農業的旅遊開發不僅可以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且也可以豐富農業旅遊的類型,滿足城市旅遊者了解農業、體驗農業的好奇心和渴望。其規者掘芹劃設計須堅持生態學的原則,在生態學原理的指導下進行旅遊開發,把不同類型的生態農業模式轉化為可以觀首畢賞、體驗的散納旅遊形式。

❹ 以怎樣對待農業文化遺產為研究課題寫出三個關鍵詞並分析說明其對應的哲學依據

1、關鍵詞:批判;繼承;創新;
對應的而哲學依據分別是:矛盾普遍性 一分為二;聯系的觀點;發展的觀點;
2、具體分析:
(1)農業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它的傳承主體是農民,保護好農業文化遺產的關鍵在於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讓農民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保護的前提下去開發利用,在開發利用中來推動保護,這是保護和利用好「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一個相互作用的關系。當前,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力度做好工作。
(2)把農業文化遺產作為豐富休閑農業的重要歷史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來開發利用,在發掘中保護,在利用中傳承。體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看到了文化之間的聯系,即統一。

(3)加強對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工作中注重創新。體現了發展,是斗爭性的體現

❺ 如何增強廣大勞動群眾對農業文化遺產的認識

1、加強農業文化遺產的知識普及和耐早宣傳。
2、設立觀摩昌遲雀實踐基地,使廣大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了解、敬重農業旦神文化遺產,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

❻ 如何對農業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

據報道,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發掘保護工作是從2012年開始的,截止目前全國各地積極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農業部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分別於2013年、2014年、2015年和2017年發布4批共91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對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應當符合遺產保護與發展規劃要求,並與遺產的歷史、文化、景觀和生態屬性相協調,不得對當地的生態環境、農業資源和遺產傳承造成破壞。

希望更多的農業文化遺產可以被保護起來!

❼ 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中國運行情況

中國是最早響應並積極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項目的國家之一,並在項目執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05年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首批保護試點。之後,農業部國際合作司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合作,加強了農業文化遺產螞鎮保護的宣傳工作,編制完成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國家行動框架》和試點保護與發展規劃,通過舉辦學術研討會和祥毀論壇、培訓等多種形式,指導試點地區進行項目實施發展,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得到了糧農組織的高度贊賞,也為其他試點國家提供了經驗。2012年10月2日,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在會見來訪的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幹事達席爾瓦先生一行時,將加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作作為重要建議,寫入《合作備忘錄》中。2014年初,農業部在京成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成立的「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由農業、資源、生態、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相關領域25位院士、專家組成。農業部副部長牛盾出席成立大會並致辭,為與會專家頒發聘書。
特別是在試點示範與推廣方面,我國通過開展培訓、生產標准化、市場開拓、種養殖技術與產品加工服務、示範戶帶動、基礎條件改善、科學研究、媒體宣傳等多種途徑,提高了幹部和群眾對於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保護了農業生物多樣性與傳統稻魚文化,提高了農民收入,擴大了國內外的知名度,帶動了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的發展。與此同時,許多地區積極參與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積極開展申報工作。
截止2013年10月,我國共有8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兩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試點,這8個分別是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雲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雲南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內蒙古敖漢旱作農業系統、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河北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兩個試點分別是陝西佳縣古棗園、浙江行化垛田。
2014年4月29日,聯合國糧農組合新評選的全球謹物備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又增加了三個中國項目: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江蘇興化的垛田傳統農業系統、陝西佳縣的古棗園。中國這次申報三個項目,全部入選。至此,獲得「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稱號的項目全世界僅31個。其中,中國佔11個,位居各國之首。
農業部於2012年啟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評選工作,目前已經確定了20個候選地,這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開展國家級農業文化遺產評選與保護的國家。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分級管理的農業文化遺產管理體制將很快建立起來。
2013年5月,農業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計19個。除當時已經入選聯合國糧農組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的8個中國項目外,其餘如下:遼寧鞍山南果梨栽培系統,遼寧寬甸柱參傳統栽培系統,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福建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福建尤溪聯合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雲南漾濞核桃作物復合系統,陝西佳縣古棗園,甘肅皋蘭什川古梨園,甘肅迭部扎尕那農林牧復合系統,新疆吐魯番坎兒井農業系統。
2014年6月,農業部公布了「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合計20個。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括:天津濱海崔庄古冬棗園,河北寬城傳統板栗栽培系統,河北涉縣旱作梯田系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游牧系統,浙江杭州西湖龍井茶文化系統,浙江湖州桑基魚塘系統,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山東夏津黃河故道古桑樹群,湖北赤壁羊樓洞磚茶文化系統,湖南新晃侗藏紅米種植系統,廣東潮安鳳凰單叢茶文化系統,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系統,四川江油辛夷花傳統栽培體系,雲南廣南八寶稻作生態系統,雲南劍川稻麥復種系統,甘肅岷縣當歸種植系統,寧夏靈武長棗種植系統,新疆哈密市哈密瓜栽培與貢瓜文化系統。 按時間順序列表如下: 項目名稱 入選時間 所在地區 青田稻魚共生系統 2005年 中國浙江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 2010年 中國江西 哈尼稻作梯田系統 2010年 中國雲南 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 2011年 中國貴州 普洱古茶園與茶文化 2012-09-05 雲南 敖漢旱作農業系統 2012-09-05 內蒙古 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 2013-6-5 中國浙江 宣化城市傳統葡萄園 2013-6-5 中國河北 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2014-04-29中國福建 江蘇興化垛田傳統農業系統2014-04-29中國江蘇 陝西佳縣古棗園2014-04-29中國陝西

❽ 研究社|茶旅助推「農遺」興

中國茶海(China Tea Sea Plantation)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永興鎮,過去叫做「萬畝茶海」,而今還能稱作妥妥的「萬畝茶園」。

中國茶海雖為人造茶園,但很有發展成為「農業遺產」的底蘊和資本。任何「文化遺產」都因為人類的參與而變得更有「文化」,中國茶海自然也不例外。

仔細查看了一番,貴州的農業文化遺產可謂底蘊深厚,原本自然條件就非常優越。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是傳統稻魚鴨共生農業生產模式,這裡面體現出來的不止是農作方式,更是先民的智慧和留給後人的寶貴財富。

我們曾經以為,先民留下的東西往往過去迂腐,後來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肆虐給我們提了個醒:我們並未從真正的富裕後人的角度理解並踐行「中西合璧」的內涵,只是把中式的內容賦予花式西方外表,正如年輕氏脊巧人突然喜歡過聖誕節卻不喜歡過新年,這裡面有太多問題需要我們深入冷靜多元思考。

稻鴨魚共生農業模式,興許在鋼筋水泥怪物占滿全世界後,人類會不自然地想起先民的智慧。那些西方聰明的研究者,或許早已開始了本地化的類似嘗試,而我們反倒打算一味地城鎮化,就連新式農村也要復制粘貼城鎮化。

如果農業文化遺產能給我們更多面向未來的思考價值,那麼走出城鎮化, 探索 新的農村化才是真正的出路。如果農村振興又掉入城鎮化漩渦,農業文化遺產只能成為文字上的「名錄」,實際上不過是對先民智慧結晶的歪解和羞辱。

問題在於無論城鎮化還是農村化,對於資本逐利的本性無法左右;資本的加持讓貪婪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導致很難出現一個全新的完美模式。

從江侗鄉稻魚鴨復合系統或許會在國外颳起一場農業模式的東方風,只可惜目前我們很多地方可能尚未完全清晰地意識到這一模式的重要性。畢竟,我們沉浸在對於金錢無限熱愛並無情追求的氛圍中,能夠正常下地勞作的普通人少之又少,穿梭在鋼筋水泥怪物里的假城裡人越來越多,下地勞作要比直接去超市選購高價垃圾食品難受得多,尤其烈日炎炎似火燒,曬得哥哥我心焦的六月天,出門都困難重重,下地更是難以言表。

據農業農村部官網介紹,貴州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久安鄉,「久安鄉古茶樹的平均樹齡大概在600年左右,幾乎略等於貴州「文明開化」的 歷史 年限。在宋代,茶馬交易的制度已經建立並已運用成熟。一直沿用到了明王朝,朱元璋繼續推行「以茶制戎」的政野歲策。久安村早期的傳統農業經濟主要以粗放型為主,農業產業結構較單一,生產規模較小,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由多層次小型生態系統組成的復雜的生態系統。」

史載,朱元璋取了天下,「體恤民情,罷造龍團」,改喝散茶,由此天下愛茶人慢慢適應了散茶消費,很可能就是今天飲茶方式的「雛形」,也為「功夫茶」的興起奠定了基礎。這一改變,至少把陸羽時代喝茶太過麻煩的程序簡化了不少,但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某些喝茶方式依然過於做作,麻煩起來不亞於古時,又是燃香又是打坐又要喝茶,得虧不用再去砍柴生火,要不然一般人根本靜不下心喝一杯簡單的茶。好物雅事,一個人也不能一次性享盡,否則就會變味。

如果說花溪古茶樹與茶文化系統代表的是貴州茶區的 歷史 ,那麼「中國茶海」興許意味著貴州茶區會有美好的未來。「文化遺產」不是單獨針對過去,更要與時俱進面向未來,因為「遺產」畢竟要留給後人。所以從這個角度,我們應該思考「中國茶海」的未來模式,力爭在未來某天,成為新一處中國茶與茶文化系統遺產。

中國茶海已經成為國內較為知名的茶旅目的地,很多遊客到了那裡,爭相採茶為樂,不是貪圖便宜,實際上就圖一樂。因此,中國茶海作為未來農業文化遺產「備胎」,在模式上既要學習花溪,又要 探索 出不同於花溪的模式,才有可能在未來上位。

茶旅形式過於單一,目前完全按照普通 旅遊 景點打造,沒少投入,但持續的吸引力不足,尤其疫情期間,明顯感覺到中國茶海跟其他 旅遊 景點沒什麼兩樣,因此人氣不高,連帶茶海周邊的商鋪及民宿基本上都缺乏人氣。

交通和環保之間可能存在矛盾,未來引起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會慢慢浮出水面。這當然都跟生物多樣性系統有關,興許一直在 探索 ,也一直在為難。智能化數殲鍵字化發展與傳統模式之間可能存在分歧,但也各有利弊。

中國茶海的一片葉子最後到了誰的茶杯里,這是可追溯可持續發展 探索 的關鍵。因為它帶動的不止是產業鏈的興起,更是助推茶產業供應鏈日趨完善的重任。

最後還得補充一點,中國茶海發展成為貴州茶區農業文化遺產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很有優勢。貴茶給人的印象就是干凈,換個說法就是天然加自然。這也是典型的風土內容,貴茶的干凈可謂一大特色,完全可以擺脫傳統茶的桎梏,大力發展抹茶產業。

即便中國茶海成為未來農業文化遺產遙遙無期,但對整個茶區來說,從綠色環保到可持續發展,如果一開始保護工作就很到位,未來發展成為抹茶大省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海外市場在疫情後有一種特別的反應,年輕消費者對 健康 越發重視,而受到日本茶人的大力推廣,抹茶的形象逐漸深入人心,抹茶產品就成了 健康 「茶全食」的代表。

不是所有茶葉都能粉碎了用作抹茶,能做抹茶的茶葉,生長環境一定要頂流,而頂流茶葉一定出自頂流茶區。這可以看作是可持續發展的一環,雖小但意義重大。因為就目前全世界茶區來說,能把抹茶講成一個「 健康 故事」的茶區只有日本。中國茶類豐富,但國際話語權乏力,抹茶更沒有存在感,即便真替日本茶企「打工」,也沒有自產抹茶的話語權。

茶旅與康養結合,興許是未來助推茶葉農業文化遺產發展的關鍵。因為在這條鏈上,早晚都會出現大量文化及文創IP,帶動茶派民宿的發展力量也不可小覷。在產業扶貧政策加持下,「茶旅+康養」至少會在一段時期內很有競爭力。

從中國茶海茶旅回來,還能在茶葉博物館快樂一游,茶旅條件可謂「渾然一體」。歡迎批評指正!

❾ 農業文化遺產的簡介

今天,我們提出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談或,實際上就是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將傳統農業知識與經驗系統地整理出來,並為今後的農業文明發展提供一份有益的參考。筆者以為,農業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和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之分。前者指人類在歷史爛仔上創造並傳承、保存至今的農業生產經驗和農業生活經驗,而後者僅指農業生產經驗。依以往經驗,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秉承大農業文化遺產概念比秉承小農業文化遺產概念要有利得多。因為這不但更有飢侍汪利於我們認識農業文化遺產內部間的文化聯系,同時,也更容易通過綜合保護,使農業社會傳統農業文化素質得到整體提升。

❿ 農業文化遺產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一、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
1、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歷史上所創造出的豐厚的農業文化遺產,不但使我們這個土地貧瘠、自然條件並不算十分優越的古老國度,在數千年間實現了超穩定發展,同時我們的祖先也通過利用施用農家肥、輪種、套種等傳統技術,基本上實現了對土地的永續利用。
但是,隨著以化肥、農葯等西方現代文明莽撞介入,我們的土地僅在短短的三十多年中,便已出現了硬化、板結、地力下降、酸鹼度失衡、有毒物質超標等一系列問題!因此,必須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問題。
首先,在傳統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對育種、耕種、灌溉、排澇、病蟲害防治、收割儲藏等農業生產經驗的保護是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次,對傳統農業生產工具和農作物品種實施全面保護。在有條件的地區,可以通過興辦農具博物館的方式,將這些農具保護起來。這種專題博物館投資少,見效快,搜集容易,是保護農業文化遺產的一種比較有效的手段。為避免農作物品種的單一化,在建立國家物種基因庫保護農作物品種的同時,還應明確地告訴農民有意識地保留某些農作物品種,為日後農作物品種的更新,留下更多的種源。
第三,對傳統農業生產制度實施有效保護。歷史已經證明,只有農業生產技術,而沒有一套完備的農業生產制度,農業生產是不可能獲得可持續發展的。
最後,對傳統農耕信仰等實施綜合保護。農業信仰是農業民族的心理支柱。沒有信仰做依託,傳統農耕文明就不可能實現穩定發展。

2、「三農」發展
所謂「三農」問題,就是指農業、農村、農民這三個問題。研究三農問題目的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
應對農業發展問題,不僅要著眼於三農本身,而更應注重從「三農」之外即各自對立面採取對策。農業易相發展理論對於化解「三農」問題的意義在於對立統一、相互轉化的三個方面: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新型化、功能多元化及人本化;農村城鎮化及社區化、均等化、農場化;農民新型非農化、職業化。

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三農」發展的意義:
1、農業方面:有利於傳承農耕文明,拓展農業功能。中國傳統農業蘊含著資源保護與循環利用、生物間相生相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樸素生態觀和價值觀,傳統農業積累的生產技藝和管理知識在現代農業發展中依然具有應用價值。

2、農村方面:有利於保護農村生態,建設美麗鄉村。地處黃土高原腹地的陝西佳縣,乾旱少雨,生態脆弱。棗樹不僅是當地農民的重要生計來源,在生態保護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雲南紅河哈尼梯田已有1300多年的耕種歷史,依山造田,有「人間仙境,世界奇觀」之稱。
3、農民方面:有利於改善農民生計,實現收入倍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強調「多方參與,惠益共享」的原則,根據多個遺產地的探索實踐,適度發展旅遊是進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有效途徑,對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閱讀全文

與農業文化遺產如何走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