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跨文化意識
個人意見,跨文化意識就是對於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 目前跨文化意識的提倡主要是在外語學習領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如果拋開文化學語言很難學到一門語言的精髓,也很難提高自己與對象國人的實際交際能力;反之在認識文化基礎上去學習語言,很多時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㈡ 請教各位,什麼是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教育作為教育發展趨勢:
跨文化教育的實踐歷史悠久。從古至今,世界各國一直在進行著不同方式、不同層次的文化交流和學習,例如國際旅遊、訪問、留學、研究、移居等,都具有跨文化教育實踐的性質。
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對跨文化教育的理論探討始於20世紀60年代。
作為一種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的興起是在20世紀90年代,這是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提倡和努力推行分不開的。
國際社會倡導的跨文化教育,其目的不僅在於促使各國兒童尊重自身文化背景,而且也倡導理解其他文化,增強彼此間的公正、團結與容忍,引導他們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世界的文化差異。跨文化教育鼓勵各種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促進國際理解與溝通,減少沖突,促進世界和平,已被認為是創建多元化社會、尊重平等人權的有效工具之一。
目前,跨文化教育思想已超越了以往的移民教育、少數民族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雙語教育等概念,逐漸形成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並成為一種教育發展趨勢,成為一種國際教育思潮和運動。
㈢ 跨文化的特點
從學理上講,所謂跨文化是指在交往中「參與者不只依賴自己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而是同時也經歷和了解對方的代碼、習慣、觀念和行為方式的所有關系源自: 面對跨文化交流的挑戰——寫在《文化間的... 《現代傳播》 2002年 閔惠泉從文化學理論看,文化認同,就是指人類群體或個體對於某一特定文化的歸屬和接納.它帶有文化價值的特定指向性.所謂「跨文化」,就是指跨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界線的文化源自: 東北亞跨文化認同中的日本因素及其應對 《日本研究》 2005年 焦潤明跨文化是指具有兩種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之間的交互作用.而且生產商品的勞動不是指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有用性質的勞動,而是指共同的人類勞動源自: 論跨國公司的跨文化管理 《重慶工學院學報》 2002年 王竹青簡言之,「跨文化」是指通過越過體系界限來經歷文化歸屬性的所有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源自: 試析跨文化傳播中的認識誤區 《新聞大學》 2004年 童兵所謂「跨文化」是指在全球化中,社會流動性增加和種族混雜造成的一種社會現象.這種現象的本質是改變傳統和現存的文化,是創造新文化源自: 網路文化對現實文化的影響 《探求》 2001年 戚攻㈣ 文化意識和跨文化意識是一個概念嗎
明顯不是同一個概念啊。
文化意識是對群體認識的認識。文化意識產生於對文化思想體系的獨到和整體的認識。
跨文化意識是對於與本民族文化有差異或沖突的文化現象、風俗、習慣等有充分正確的認識,並在此基礎上以包容的態度予以接受與適應。
大體上來說,二者的區別在於認識客體的不同,前者認識的是一種文化現象和系統,而後者則是對兩種甚至多種不同的文化體系及內部表現出的差異的認識。由於客體的不同,方法、要求當讓也會不同啦。
希望可以幫到你。
㈤ 跨文化意識的定義(包括其四個層次)用英語翻譯 謝謝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refers to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mong participants on the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gnitive factor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four levels: first, to those who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the surface is the strange phenomen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Second, for those with On the other hand native cultur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incredibly significant awarenes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three through rational analysis in order to gain awareness of cultural identity: four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point of view of the holder of perceived cultural differences. The fourth level is the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of the highest state of participant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empathy" and "culture in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