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黎族有哪些特色
黎族雖然沒有本民族文字,但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口頭文學。其形式活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世代相傳。主要包括故事、傳說、神話、童話、宗教家譜等。比較著名的有《人龔的起源》、《五指山大仙》、《洪水的傳說》、《甘工鳥》、《鹿回頭》等。既反映了社會歷史,總結生活經驗,傳播各方面的知識,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也寄託了黎族人民的美好希望和追求。
傳統的黎族樂器,無一不與生活息息相關。資料介紹,最早出現的樂器是獨木鼓,據黎族古民歌傳述,遠古時候因雷公擊倒大樹,燒樹木成洞,黎族祖先就擊木洞呼眾圍獵,後來人們用牛皮或鹿皮蒙住大洞口,敲起來咚咚作響,以作招眾、祭祀和樂器使用。
叮咚木也是較早出現的打擊樂器。古時,黎族人民砍山種山蘭,山豬經常在夜間出來糟蹋山蘭稻,為了保護山蘭稻,看山蘭的人,就在山寮吊起兩根木桿,打擊後就響起叮咚聲,以驅趕山豬,後來發展成為跳舞娛樂用的打擊樂器。
B. 海南有哪些風俗特色
海南島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民族風俗 海南省的居民,分屬於漢、黎、苗、回、藏、彝、壯、滿、侗、瑤、白、泰、佤、畲、水、京、土、蒙古、布依、朝鮮、土家、哈尼、僳僳、高山、錫伯、門巴、納西、仫佬、哈薩克、美國、鄂倫春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更加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與苗族的生活習俗。 據歷史記載,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 早在遠古時代,黎族同胞就在這塊土地上刀耕火種,民族風情質朴、敦厚,長久以來就以獨特的民族文化和絢麗的織錦工藝著稱於世。黎族同胞主要聚居在五指山區地勢較平的山麓或臨河的盆地,村寨大小不等,錯落有致。低矮的茅草房掩映在嚴嚴實實的椰子樹與檳椰樹間,樹的空隙間用竹籬笆圍成小塊菜地,各色蔬菜嬌嫩欲滴。清澈的小溪淙淙流過房前,讓人有「走進山間別墅」的感覺。檳椰是黎胞走親訪友的貴重禮物,以數目多少表示情意厚薄。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伸手給哥咬個印,越咬越見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跡,見那牙痕如見人。」 這是流傳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謠。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達愛情的一種獨特方式。每逢節假日,特別是三月初三,在檳榔樹下,芒果林中,小河溪邊,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動聽的歌曲,抒發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願,尋求自己的意中人。咬手定情後,他們便各自拿出最心愛的手信,如戒指、耳環、竹笠、腰簍之類的禮品,互相贈送,作為定情物,以示終生相伴。 特色活動 </B>海南民俗節慶活動: 海南省的居民包括漢、黎、苗、回、彝、侗、瑤等30多個民族。世居的有黎、苗、回、漢等族。千百年來,古樸獨特的民族風情使本島社會風貌顯得豐富多彩。其中最具有特色的便是黎族的生活習俗。 黎族是海南的土著民族,他們世代聚居在海南島中部五指山區及西南部,現有人口130餘萬。黎族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黎語支,文化特徵與我國南方的壯族和布依族有著密切的淵源。黎族又分杞、孝、潤、賽和美孚五個支族。 黎族村落多位於山谷坡地或山間盆地之中,村寨周圍長有茂密的樹木或刺竹。黎族傳統住宅以茅舍為屋,稱為「船形茅草屋」,傳說黎族的祖先是乘船渡海而來的,所以住船形屋被作為傳統保留了下來。黎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喜慶佳節,黎族男女要相互對歌或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每年農歷「三月三」是黎族的傳統節日,黎族人民都要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 黎族人很早就掌握了紡織技術。元代女紡織家黃道婆就是從黎族人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棉紡技術。黎族人織的黎錦一般以黑、棕為基本色調,青、紅、白、藍、黃等色相間,花紋圖案有人物、動物、植物、山水和吉祥物等等。黎族的傳統服飾為男子纏紅色或黑色頭巾,上衣開襟,布巾縛腰;婦女的服飾各支系不同,但筒裙是她們共同的服飾。 海南島有豐富的民間文化,衍生了許多獨特的民間節慶活動。 每逢農歷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海南瓊山市將舉行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海南島換花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九至十九,瓊山市新坡鎮和全省不少地方,舉行一次為期四天的冼夫人文化節(原稱軍坡節)。這是紀念冼夫人而舉行的民間奉祀活動。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佳節。海南黎族、苗族都有歡度「三月三」的習俗。每年3月下旬或4月上旬(農歷「三月三」期間)均舉行海南國際椰子節,它是融旅遊、文化、民俗、體育、經貿於一體的大型旅遊文化節慶活動。 每年中秋為儋州民間歌節。歌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是儋州山歌、調聲對歌比賽和「賞月」等項目。每年十一月下旬舉辦的「海南島歡樂節」。 另外海南的節日還有:萬寧文燈節、南山長壽文化節、海南熱帶雨林節、三亞國際啤酒節、三亞國際廣告電視藝術節、天涯海角國際婚慶節、保亭七仙溫泉嬉水節等。
C. 什麼是海南的本土文化
作者:矢弓 張藝謀團隊打造的《印象海南島》不景氣,由此不得不轉讓了。由此引發了《印象海南島》沒有海南的本土文化之說。確實,張藝謀演繹的《印象海南島》,如果抽去了「紅色娘子軍」和「椰子」,可以放到任何一座濱海城市,大而化之的「印象」,自然就沒有印象。況且那「紅色娘子軍」一段來得有些突兀,場面有些詭異,「椰子」則又和高爾夫牽扯在一起,人們自然就不買賬了。 但是,則又是見仁見智。一夥文人捋了捋海南的本土文化,居然也得不到一個權威而且公認的結論。 有人說,老爸茶是海南的本土文化。老爸茶的精髓是彰顯了海南島的慢生活,便宜而且大眾。一壺茶,幾個朋友,可以打發南國難耐的白天。這不同於大陸的茶藝館、星巴克。那裡是商人和小資去的地方,唯獨海南的老爸茶是勞苦大眾的場地。在這里可以說聯合國的現狀,可以談鄰居家的短長。幾個億的生意在這里不當回事,一杯茶的茶錢最後還可能是AA制。如果發掘老爸茶的深厚文化內涵,保不定就是海南的深刻亮點。 反對者說,老爸茶集中了海南熱帶生活的種種弊端,懶散,嘈雜,還有些不衛生。喝一天喝不出茶的文化,談一天談不到任何結果。縱然算著文化范疇,也算不得先進文化,值不得發揚光大。 有人說,吃公期是海南的本土文化。公期有點和大陸江南一帶的請春客類似,只不過海南的公期范圍更廣,內容更寬泛。江南一帶的請春客,時間局限於春天,范圍僅限於熟人,海南的公期則是敞開大門,認識的不認識的,來的都是客,吃完就走人。公期體現了海南人民的好客與豪放,正符合國際旅遊島的開放精神,稍加整理,不失為海南的一大特色。 反對者說,公期體現的是海南鄉村大吃大喝的典型,是強加在海南農民頭上的沉重負擔。一頓公期,可以吃掉一個農戶一年的生產成本,可以成為一次傳染病的源頭。互相攀比的公期,屬於淘汰文化之列。 有人說,黎族婦女的紋身紋面屬於海南的本土文化。現在這種文化部,已經到了徹底消失的邊緣,僅保存在幾個黎族寨子,而且年齡都超過了60歲。如果不家裡引導和整理,可以肯定,黎族的紋身紋面將在我們這一代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就只能通過音像資料看到這種文化的遺留。 反對者說,60年沒有傳承的文化,正說明了這屬於沒落和腐朽的文化,和漢族的裹腳,非洲的割禮一樣,是對婦女身心健康的摧殘,是一種畸形文化。我們不能為了迎合遊客的獵奇,就違背黎族婦女的意願,阻止她們享受現代文明。 有人說,儋州的調聲算作海南的本土文化。儋州因為來過蘇東坡,蘇東坡給海南沉澱了厚重的文化因子。儋州調聲就是海南文化的載體。應該像廣西的山歌、海南的瓊劇一樣,加以整理,整出幾個叫響全國的節目來。現在我們老是為了迎合遊客,整一些不著邊際的什麼沖浪節,嬉水節,為什麼不整一些調聲節,婚慶節什麼的?那好歹也有點群眾基礎吧? 反對者說,儋州調聲只在儋州流行,連海南島都沒有推開,人為地搞節慶,不是勞民傷財么?況且蘇東坡來過海南,誰證明蘇東坡唱過調聲?莫說專門的調聲節了,就是即將開始的蘇東坡文化節,大概也沒調聲什麼事的。海南瓊劇都少有大陸觀眾,儋州調聲還是先自娛自樂吧。 人們還列舉了海南的冼夫人軍坡節,府城的換花節,還有以前的椰子節,現在的歡樂節等,以及海南端午的洗龍水,中秋的沙灘聚會等,都是點頭者有,搖頭者有。不過,無論點頭還是搖頭,人們都認為,有熟悉海南,熱愛海南的海南本土文化人,包括移居海南,在海南你居住多年的外來文化人,整理發掘海南文化,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候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高爾夫不是海南文化,房地產更不是海南文化,比基尼少女是強加給海南的文化,在沙灘上曬太陽是模仿的歐洲文化。外來的和尚好念經嗎?連張藝謀這樣的大和尚都沒念好,我們還不自力更生,難道還要去請洋和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