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什麼可以聯系有不同文化的人

什麼可以聯系有不同文化的人

發布時間:2023-06-01 10:00:23

⑴ 我們可以通過什麼方式增加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的認識

如果方式增加點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羨滑的認識的話,你可以通過一個兄高臘交流會議文念猜化交流會讓人們去參加也是可以的。

⑵ 不同文化的人如何通過做不同的事情來滿足他們的需求

為了同一個目的,我們要採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相互學習交流,學習他人的經驗,融合自己的方法,採取不同的方式去解決相應的問題檔渣,有條理的灶空去安排相應的工作,一步一步的完成我們目的!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並且常常各自以自己隱蠢瞎的文化為優越,視其他文化為危險物。

當它們在傳播、接觸的時候,便產生了競爭、對抗甚至企圖消滅對方的狀況,此種沖突叫做文化沖突。想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必須有一個正確的定位,還要腳踏實地通過努力實現。

⑶ 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做生意

俗話說,百樣米養百樣人。國際貿易就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人在做生意。在實際的商業活動中,東方人經常會覺得西方人太較真,不通融,甚至覺得有時候「好心被對方當成驢肝肺」,而西方人可能會覺得東方人太圓滑,沒有時間觀念,做事不嚴謹。因此,在國際貿易中,了解不同的文化差異,才能理解對方的所作所為,求同存異,謀求共同的利益。因此,跨文化商業交際,是我們做外貿必備的一項基本功。 不管是哪種文化差異,首先了解一下國際商務間的兩條「鐵規」: 第一條鐵定規則:國際貿易中,賣主要適應買主。 第二條鐵定規則:國際貿易中,訪問者要遵守當地的商業慣例。中國有句俗話叫「入鄉隨俗」,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說你進入一個地方,就應該遵守當地人的做事原則,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觀點。如果我們是訪問者,我們不必去刻意模仿或者拷貝本地人的行為。相反,要有自己的特色。當然,「有自己的特色」應包括了解當地的敏感話題,尊重本地的風俗、習慣和傳統。 我們可以將跨文化商業行為的分為四種模式:生意導向型和關系導向型,正式文化與非正式文化,恪守時間和靈活時間文化,情感外向和情感保守的文化。下面我們會通過大量的案例為您分析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下的人們的商業行為特點,這將非常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與對方溝通。 生意導向型和關系導向型。 生意導向型的人們主要以任務為導向,而關系導向型的人們則以人為導向。當然,無論在哪裡做生意,關系都是重要的。這里,區別在於程度。例如,生意導向型的人們需要懂得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談判前你需要做到友善、和藹。不了解這些差別的生意導向型的推銷員,在努力與關系導向型的潛在顧客做生意時,往往就會出現一些沖突。許多關系導向型的人們發現生意導向型的人們有進取心、好勝心並且個性率直。相反,生意導向型人們有時也覺得他們的關系導向型的夥伴辦事拖拉、態度曖昧、難以理解。 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大部、拉丁美洲和亞太地區,在這些市場,人們盡量不與陌生人做生意。他們往往是通過錯綜復雜的個人關系網獲得生意。他們更願意與家族、朋友和熟悉的個人或者組織打交道,他們認為這些人可以信賴。他們和陌生人做生意會很不舒服,尤其是與外國人做生意,會沒有安全感,不容易信賴對方。而北歐、北美、澳大利亞和紐西蘭,這些地區的人們相對比較開放,願意和陌生人做生意。屬於典型的生意導向型文化。 由於生意導向型的人與陌生人做生意時相對開放,在這樣的市場,海外商人通常能夠與批發商或者顧客直接簽訂合同。以美國為例,這是一個高度移民的國度,大多數美國人都願意與素不相識的人洽談生意。企業之間電話推銷的成功說明了這種開放度的優勢。每年,美國都要從全球的陌生者那裡購買價值數十億美金的商品和服務。毫無疑問,美國是打陌生電話推銷之鄉!總的來說,在美國,只要你能夠提供正常的商品和服務,並能夠進行正確的市場研究,相對來說,做生意是迅速、便捷的,因為美國是典型的生意導向型市場。 相反,電話推銷在關系導向型市場就不那麼奏效。例如,在日本,電話推銷就是指給現有客戶打電話,通常是關系導向型企業給關系客戶打電話,而在日本給陌生人打電話被認為是種奇怪的行為。在中國也是一樣的情況,陌生的電話拜訪往往不容易獲得對方的認可。 如何接近你的客戶? 一、和關系導向型企業打交道的最佳方式——被引見。 關系導向型企業不容易與陌生人開展業務。如果想打開關系導向型地區的市場或進入一個關系導向型的企業,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安排合適的人或者組織來為你引見。這個第三方會為你架起你與對方之間的橋梁。 誰來引見? 理想的引見者是雙方都熟悉的權威人士。因此,如果你剛好和一位已退休、受人愛戴的官員是朋友,而且他剛好認識對方的代表,這將非常有效!(不過,在全球國際貿易中這樣的好運氣是很少能碰到的)。 如果沒有辦法認識任何權威人士,另外一個好辦法是通過國家駐該目標市場國的大使館的商務職能部門。不要擔心是否對方地位太高不可及,要知道,首先大使們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是一個權威者的身份,並且促進出口也是他們工作的一部分。 此外,可以利用你的私交,「拉關系」。相信大家都看過《珠光寶氣》等港劇,商人們都是在各種畫展、慈善拍賣會和高爾夫球場等社交場合結識新的朋友,發現新的商業機會。假如你的高爾夫夥伴所在的公司在諸如漢城、東京或者雅加達有一個很活躍的辦事處。或許,他們會為你說上一句好話。還有,貨物運輸公司、海運和空運公司、國際法律會計公司都是其他很有效的引見場所。總之,要跟關系導向型文化的企業做生意,首先要贏得對方的信賴,最有利的第一步就是被合理的引見,我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千方百計「拉關系」。 第三方引見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非常重要,如在日本,合適的引見是重要的,因此,出現了專業化的咨詢公司,他們的主要功能就是為日本企業引進創新。在強有力的關系導向型市場,只有你能夠認識正確的人,或者能夠被別人引見給他們,你才能夠開展在那裡的生意。沒有關系或不進行拉關系(利用別人的個人關系),要想在中國、日本、韓國等市場試圖進行業務合作幾乎是不可能的。 看上去引見非常的費勁腦汁,那麼我們還可以通過參加國際性展會,在展會上,買方尋求供方, 出口商尋求進口商,投資者尋找合作夥伴,企業間容易建立信任和合作。這也是一個接近關系型文化導向企業的最佳方式。 另一有效方式就是加入官方貿易代表團。世界各國政府和貿易協會都通過組織訪問團到新市場參觀、訪問來促進本國的出口。這些官方引見有助於打破僵局,推動貿易向前發展。 藉助信譽良好的中介組織。如果未來幾個月內既沒有相關博覽會,也沒有官方代表團。那麼,在關系導向型市場,可以通過在當地有良好信譽的中介組織來促使第一筆業務的開展。 二、如何與生意導向型企業打交道。 在生意導向型文化中,銷售人員常常能夠不進行關系接觸就和買主簽第一筆合同。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在與生意導向文化的人打交道的時候,被引見是可以加分的,對生意有幫助的,並不是必不可少的。 在生意導向型人面前,由於對方通常比較開放,因此你通常在與對方幾分鍾的短暫交流後就能夠開始談生意。並且你能在幾天內了解你的生意導向型夥伴的大部分情況,而不像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如中國、沙烏地阿拉伯那樣,需要幾個星期或者數月,中間還要歷經無數的吃吃喝喝。生意導向型的買賣雙方也會通過喝酒、吃飯和打高爾夫來進行社交活動。但是,他們在達成協議的談判桌上也能夠建立適當的關系。當然,生意導向型的進出口商也想在簽訂分銷協議時能夠對彼此有更多的了解。但是,這些可以放在以後進行。同時,在他們討論有關價格、支付條款、說明書、質量、數量、交貨日期和分銷協議中涉及到的其他問題時,他們也進行著相互間的估計、評判。他們先談論生意,在談判過程中進行相互了解。 因為生意導向型文化的商人通常比較率直,只要能夠清晰介紹自己公司和產品的優勢,將問題攤開來談,溝通是相對比較容易的過程,而與關系導向型人溝通交流則是一個復雜的多的問題,下面我們給大家詳細介紹。 拉近彼此距離 良好的交流應該建立在如何更快縮短文化差異,拉近彼此距離的基礎之上。西方人(生意導向型)往往不理解為什麼與東方人做生意,大部分的生意都是在飯桌上談,而且動不動就要「Bottom Up(乾杯)」。在東南亞,大家聚在一起喝個大醉是公認的拉近彼此間的親近的方式(但通常僅限於男性之間。女性一般不適合這類交際方式。) 與阿拉伯人、非洲人、拉丁美洲人和多數亞洲人談生意前,最好與他們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氛圍。在關系導向型市場,首要任務就是交朋友,其次才是做生意。建立個人關系在關系導向型市場非常重要。除了跟生意夥伴要有公司間的工作聯系外,還有一部分重要的私人關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私交」。所以,在跟關系導向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個人的關系對生意的成功非常重要。 商務談判過程 關系導向型文化的商務談判過程通常比較漫長,這里有兩個原因。首先在談判開始之前,要花費更多的時間來與對方進行間接接觸。其次,建立信任和發展個人關系的過程很長。在關系導向型市場,與政府官員和公共部門團體進行談判,第三方(官僚機構的辦事惰性)常常起作用。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與陌生人尤其是外國人打交道,經常會讓官員辦起事來更加猶豫。這就是為什麼大眾汽車公司為了在上海開辦汽車廠要與中國政府進行了為期九年的談判。為什麼麥當勞在俄羅斯進行第一筆黃金資產投資時,與當地政府進行了12年的申請才達成協議。當准備在關系導向型市場做生意時,訪問者必須在其公文包里額外准備一份大大的耐心。 面對面接觸的重要性 電報、傳真、電子郵件、電話和電視會議能夠使我們和國際商業夥伴保持聯系。但是,這些技術不能代替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接觸的需求。關系導向型的商人不太適應通過文件或者電話來討論重要事情。所以,在與關系型導向的人打交道的時候,不要過分依賴電子郵件,因為對方可能根本就不會留意郵箱,即使對方明明公布了聯系郵箱。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國內沿海地區,如深圳、上海,對電子信息比較重視,電子郵件交流比較多,很多招聘都是直接通過網上投遞簡歷實現。而在內地城市,如果應聘者單純依賴網上給招工企業投遞簡歷,往往得不到對方的任何回應,很多時候,並不是自己不合格,而是對方根本沒有重視查閱郵件。所以,在這些地方,跑招聘會往往來的比網上投遞簡歷更有效。因此,在與關系導向型企業打交道,盡量創造與對方面對面接觸的機會,成功的幾率會更高。 合同的作用 生意導向型商人主要依賴手寫的協議來避免誤會、解決問題。當發生分歧和爭論時,特別是美國商人會採用一種非個人、尊重法律的合同方式。許多美國公司都會帶一份冗長的合同草案和一名律師到談判桌上。然後逐條談論規劃中的協議,出現問題時隨時請教律師。這種方式在世界上最喜好訴訟的美國很有意義。但是,在關系導向型文化中,這種方式可能就不會奏效,因為商人更多地依賴人際關系,而不是律師和詳細的合同。在強烈的關系導向型市場,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律師處於幕後,直到討論和會議的後期發生沖突時再去求助於他們。 對合同理解的差異也會產生對關系導向型和生意導向型文化間的誤解。例如,情況變化後,韓國的夥伴希望就合同的某些條款重新談判,即使這個協議一個月前剛剛在紐約簽訂。韓國人希望他們在美國最親近的夥伴能夠促成這樣的談判。另一方面,紐約人會誤會韓國夥伴對情況變化的反映,認為這是他們合作夥伴狡猾、薄情不可靠的信號。關系導向型文化主要依靠關系來迴避困難、解決問題,而生意導向型文化則依靠成文的協議來發揮相同的作用。 隨著更多的公司能夠從這種分歧的兩個不同方面來獲得全球貿易的經驗,我們能夠預見這種誤解會慢慢減少。然而,與此同時商人需要警惕這種跨文化的差異,否則會毀掉最有希望的國際生意。 直接語言和間接語言 生意導向型和關系導向型文化的交流方式也不相同。生意導向型的談判者注重直接評價,使用坦率、直接的語言,而關系導向型的談判者常常會採用一種間接的、微妙的迂迴方式。這種交流差異是東方人和西方人間產生誤解的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德國和荷蘭的談判者以他們的直率甚至是生硬的語言聞名。而日本人等關系導向型談判者相反,他們最先的考慮的是協調、促進人際關系。因為團隊中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非常重要,因此關系導向型的商人慎察言行,盡量避免冒犯他人、使他人窘困。 多數日本、中國和東南亞的談判者把「不」字看作是一個不恰當的詞彙並且習慣迴避直接給出否定的答案。他們會小聲地嘟囔「這個很難」或者「我們再研究研究」。最常用的變通是「可能」和「如果方便的話」。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我有個好朋友和她的日本男朋友日常交流是用英語,而那位日本小青年的英文水平也比較糟糕。處了一段時間,朋友發現,日本小青年經常在溝通中頻繁點頭,臉上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實際上他並沒有聽懂,而點頭和恍然大悟的表情是日本文化中所謂的「尊重對方和謙卑」。於是,朋友警告他,以後沒聽懂,一定要說,不能一直在那裡點頭忽悠她。看,這就是文化的差異導致溝通的誤解。 另外一個真實的故事,加拿大的一家服裝公司跟廣州一家服裝廠(常青公司)下了近6萬件衣服的訂單,加發提出所有在加拿大銷售的服裝必須用法語和英語標識出纖維含量和洗滌說明。這個要求引起了中方的關注,因為他們缺少法語專家,於是強烈希望只使用漢語和英語。常青公司的王經理微笑著說,「馬丁先生,我恐怕用法語和英語填供貨標簽會有困難,這個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加方反復強調:加拿大法律要求標簽使用英法雙語。「請理解我們在這點上沒有選擇,這是法律。」 與他的團隊簡短的討論後,王先生又微笑著大聲說,「先生,我們會認真考慮您的要求。雖然這會很難,但是,我們常青會盡力解決這個問題。」後來,這批服裝順利到達加拿大,而打開包裝一看,所有的衣服標簽都是英文和中文兩種說明!最後,加方要求全部退貨,中方損失慘重。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作為典型的關系導向型文化,我們中國人在與同樣是關系導向文化的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做生意的時候,可以更好的溝通。

⑷ 怎樣和有文化人交談

唯一有效的方法便是練習,實踐!練習,實踐!
多動腦,多學習,多跟人談話!
你一定可以做到!@

多數人認為,一些人天生就有說話的天賦,而另一些人則沒有。事實上,並不存在說話的天賦這一說。善於交談的人只不過是懂得一些簡單的技巧而已,而這些技巧是任何人都可以學會的。
閱讀關於滑雪的書本身並不能讓你滑雪技能出眾,同樣地,單純地閱讀本書並不能給你的社會交往帶來很多東西。要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既需要閱讀更需要堅持不懈、專注地練習。每次坐下來只讀一章,不要多,然後立即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
這些技巧就像是工具。想像一下用螺絲刀去錘釘子,或者是用鐵鍬去砍木頭。這都非常吃力。你需要花費5倍的時間去做,而且還做得很糟糕。螺絲刀和鐵鍬不是合適的工具。然而只要有了合適的工具——鐵錘和鋸子,你很快就能做完這些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好。

談話也是這個道理。你用你所掌握的技巧盡力去做,可是這些技巧很可能不適合你要做的事情。結果,你在社會交往上就達不到應有的水平。

人際交流和心理學領域的研究人員已經證實了幾種在社會交往中行之有效的技巧。而且,他們發現掌握這些技巧都只需要比較短的時間。不幸的是,這些研究發現大多僅僅出現在學術刊物中,只有少數的幾所大學開設了教授這些技巧的課程。

我組建了「談話技巧」培訓班,寫了這本書,以此來填補這方面的空白,並且用一種生動、直接、通俗易懂的形式來教授這些技巧。我的努力獲得的成功遠遠出乎我的意料。超過5萬名學生參加了我的培訓班,公眾和業界對本書的關注也在不斷上升。不僅如此,你將看到的這些技巧也同樣適用於其他語言環境——像Samtaleteknik和Praten met plezier等外語譯本,已經在全世界流行。

在我們的課程開始之前,我先提一點:閱讀關於滑雪的書本身並不能讓你滑雪技能出眾,閱讀關於健身的書本身也無法讓你的肌肉強健,同樣地,單純地閱讀本書並不能給你的社會交往帶來很多東西。要提高你的社交能力,既需要閱讀更需要堅持不懈、專注地練習。每次坐下來只讀一章,不要多,然後立即將學到的東西運用到生活中去。本書最後一章提供了一個實用的計劃,你可以按此來做。

寫作此書帶給了我很大的快樂。我希望這些簡單的技巧能夠給你的社會生活帶來巨大的改善,帶給你快樂和幸福。

一杯精神的咖啡

如今,通過「暢銷書」的頭銜來抓住讀者 「眼球」,似乎已不那麼有效了。在越來越理性的讀者看來,所有暢銷書都或多或少含有炒作之嫌。或許您也已對被冠以如此稱號的書失去了興趣。畢竟,太多的暢銷書在宣傳期過後便輝煌不再,甚至銷聲匿跡了。即便如此,還是不禁想問您:對於一本再版三次、全球銷量超過100萬冊的暢銷書,您的態度會否有所轉變?或許,出於好奇,您也會暫時拋開成見,對其一探究竟吧——是什麼樣的內容使一本書具有如此強的市場生命力?

好吧,讓我們一同走進《談話的力量》,細細品味一番吧。對於談話在人際溝通與交流中的地位,我想,在此就不過多著墨了——它的重要性,我們每個人都已通過自身經歷而有所體會了。如今我們所需的,是實用簡單、切實可行的技能指導。或許您已經閱讀過相關書籍,甚至參加過有關培訓,對於各種精妙的技巧已盡數在心。但令您苦惱的是,這些技巧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總那麼不盡如人意。如果您正面臨著這樣的困境,毫無疑問,《談話的力量》就是一場可以切實改變您生活和工作的「及時雨」,它是一本真正的關於社交技巧的行為指南。

《談話的力量》作者艾倫?迦納,是一名在人際交流領域擁有20年教學經驗的美國著名交流學專家。在他的培訓生涯中,有超過5萬名學生參加過他所舉辦的「談話技巧」培訓班。《談話的力量》正是作者對自己多年研究和培訓的經驗總結。

通觀全書,您會發現大量的對話場景被運用其中。這些具體而詳實的實例,正是作者依據日常對生活的細心觀察,以及對教學實踐的不斷總結提煉出來的,它們隨意而典型。這些似曾經歷的場景,隨意得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發生,典型得會使閱讀者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真實經歷與之對照。而後,您會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實際情況總是能和書中的某些場景相吻合。您完全可以對號入座般以此判斷自己究竟置身於何種狀態,應該採取何種策略,來避免人際交往中的尷尬局面。

書中數百例對話場景,形象而生動、通俗而具體地闡釋了作者幾十年所累積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這些實用而有效的談話技巧,會從行動的層面指導您:

◇ 如何通過提問來促進自己與朋友或陌生人的交談;

◇ 如何通過由衷的稱贊和認真的傾聽來鼓勵對方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行事,建立和諧的關系,避免產生誤會;

◇ 如何適當地表達自己、開啟話題,使您在社交場合或工作中能夠有效而迅速地與陌生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 如何採用積極的態度,在接受對方批評的同時又委婉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 如何巧妙地拒絕別人,哪怕是最纏人的要求;

◇ 如何要求對方改變行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保證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

◇ 如何通過姿態、身體接觸、眼神交流等動作來向別人表情達意;

◇ 如何挑戰您的社交恐懼症;

◇ 如何有計劃地提高您的交談技巧等。

或許您正在為工作中需要不斷與陌生人接觸而苦惱,也或許您正面臨著與昔日好友無話可談的尷尬;或許您正遭遇著與親人關系日趨緊張的困境,也或許您想使本已和諧的人際關系錦上添花;或許……不管您現在處於何種情況,相信上述技巧「總有一招適合您」。

如果說本書有什麼最大特點,那就是通俗——語言簡單易懂,行文輕松隨意。相對於那些充斥、堆砌著專業術語的交流學和心理學書籍,可以肯定地說,本書給您的感覺一定是與眾不同的。摒棄晦澀難懂的專業詞彙,拋開空洞寬泛的理論講解,它就像一杯咖啡,使忙碌一天的您於放鬆之餘補充精神的能量,輕松領悟人際交往的技巧。

最後,需要鄭重聲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些簡單而有效的技巧您完全可以自行掌握並施行,您會發現運用它們是那樣輕松自如。不信,您不妨抽出一點時間,親身品味這本超級暢銷書的精妙所在,相信它定會給您的生活帶來快樂與幸福!

通過提問題促進交談

問題分類

52歲的斯科特*是一位建築承包商,他訴說了自己同鄰居交談時的痛苦:

我試著和他們說話,我確實嘗試過。我問他們問題,卻沒有得到什麼回答。於是我再問,接著又問。一段時間後,我覺得自己就像FBI的偵探在審問疑犯一樣,而不像是在和鄰居愉快地聊天。

22歲的麗薩是位售貨員,在一次上課之前她跟我有一段對話:

麗薩:你教這門課有多久了?

艾倫:哦,大約10年了。

麗薩:你經常教嗎?

艾倫:是的。

麗薩:你還教別的課嗎?

艾倫:是的,我在國立大學教演講。

麗薩:這學校在哪兒?

艾倫:在聖地亞哥。

麗薩:你在哪裡上的大學?

艾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然後去俄勒岡大學攻讀了研究生學位。

麗薩:你住在哪裡?

艾倫:拉古納?希爾斯。

麗薩:這是什麼地方?

艾倫:我只能告訴你,是在聖地亞哥市往北約75英里。

每個人都能提問題,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如何提出問題能有效地促進交談。當你的問題沒有引起積極的回應時,可能不是因為對方不友好, 或者對你不感興趣,或者問題不合時宜, 而可能僅僅因為你所提問題的類型, 或者語言的組織形式。

問題共分為兩種:封閉式和開放式。

封閉式問題

封閉式問題有點像對錯判斷或多項選擇題,回答只需要一兩個詞。例如:

「你是哪裡人?」

「你經常跑步嗎?」

「我們今晚什麼時間出去吃飯,5:30,6:00還是6:30?」

「你是否認為應該關閉所有的核電站?」

封閉式問題可以讓對方提供一些關於他們自己的信息,供你做進一步地了解(「我在底特律出生,但是在阿拉巴馬州的亨茨維爾長大。」「是的,我每天跑3英里。」);也能夠讓他們表明自己的態度(「我6點有空。」「我覺得沒必要關閉已有的核電站,但是也不希望再建造新的。」)。

盡管它們有著明確的作用,但是如果單純地使用封閉式問題,會導致談話枯燥,產生令人尷尬的沉默。就像斯科特所說的那樣,對方如果不停地回答封閉式問題,就會覺得自己在接受FBI偵探的詢問。

開放式問題

要想讓談話繼續下去,並且有一定的深度和趣味,就要繼封閉式問題之後提出開放式問題。開放式問題就像問答題一樣,不是一兩個詞就可以回答的。這種問題需要解釋和說明,同時向對方表示(他們也很高興你這樣做!)你對他們說的話很感興趣,還想了解更多的內容。

例如,在獲知我教「談話技巧」這門課有大約10年時間之後,麗薩不應該急於進入下一個封閉式問題,而可以問一些相關的開放式問題:

「你是怎麼想到要開這門課程的?」

「這10年中,這門課程有過什麼樣的變化?」

「為了上課,你做了什麼樣的准備工作?」

「請告訴我你對這門課程今後的發展有什麼計劃。」(這是一個以請求的形式出現的開放式問題。)

在詢問某人的家鄉,並獲知其來自亨茨維爾後,你可以接著問以下一些開放式問題:

「你為什麼從亨茨維爾搬到這里呢?」

「阿拉巴馬的氣候跟這里有什麼不同?」

「在亨茨維爾的那段時間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什麼?」

在獲知對方希望保持現有的核電站而不希望再多建造時,你可以問以下一些開放式問題:

「你認為應該怎樣處理現有的核反應堆產生的廢料呢?」

「個人應該做些什麼努力來防止修建新的核電站?」

「如果不再建核電站,你覺得國家應通過什麼樣的途徑提供更多的電力?」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多數的開放式問題和封閉式問題使用的疑問詞是不同的。下面的列表會對你的提問有幫助:

你可能注意到,一些人會以開放的方式來回答封閉式問題。盡管如此,與你交談的人還是喜歡在回答開放式問題時給出更長的回答,因為這類問題鼓勵他們自由地談話。在你提出開放式問題時,別人會感到放鬆,因為他們知道你希望他們參與進來,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提問題增強你的控制能力

你完全沒有必要忍受無聊的談話,因為當你開口提問題的時候,你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著話題的選擇。假定有朋友告訴你:「我剛從法國回來。」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從以下例子中選擇你的問題:

「那裡氣候怎麼樣?」

「你是怎樣做到和法國人交談的?」

「告訴我最讓你難忘的事情。」

「你是怎樣訂到賓館房間的?」

「法國食品和我們的有些什麼不同?」

如果有人向你自我介紹說她是中學的輔導員,下面這些問題可供你選擇:

「你為什麼想做輔導員呢?」

「要從事這項工作,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告訴我一些孩子們經常向你求助的問題。」

「在今天的校園中,吸食毒品的情況怎麼樣?」

「每天傾聽別人訴說苦惱,對你的人生態度有什麼樣的影響?」

或者,如果你不想談論她的工作,你也可以問一些寬泛的問題,例如:「工作之餘你有些什麼娛樂活動?」

在選擇問題的過程中,要牢記以下兩條:

第一,提問題的時候要持願意傾聽的態度。無論你多麼善於交際,如果你只是冷冷地流於形式,對方最終會感覺到你只不過是在設法讓他對你產生好感。

第二,盡量保持雙重視角。不僅考慮到自己想聽什麼、想說什麼,還要考慮到對方的需要。最令人討厭的就是毫不顧及別人的想法和需求。在一次雞尾酒會上,我聽到一個看上去挺高貴的紳士對一位女士說:「說了這么半天都在談論我,現在談談你吧!你覺得我這個人怎麼樣?」

順便說一句,在使用本書中的技巧時,你會發現保持誠懇的態度和雙重視角能使你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問題時常見的問題

問題過於寬泛

米吉是一位大學行政人員的妻子,最近在紐約的一次課堂上,她說自己對生活感到厭煩。為什麼呢?「因為一整天,陪伴我的就只有兩個孩子:一個三歲,另一個還是嬰兒。因此梅爾一回來,我就問:『今天怎麼樣?』我真的是想得到他的回答。但是他說什麼呢?『沒什麼,就跟平常一樣。』然後他就打開電視看起來了。」

米吉犯了幾個簡單的錯誤:

第一,她的詢問范圍太廣。提問題就像開水龍頭一樣,范圍放得越開,得到的回應就越多——直至最後的極限。米吉這樣寬泛的問題(像「有什麼新的消息?」「最近忙些什麼?」「說說你自己的情況!」)往往需要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回答,所以多數人都會選擇放棄。

第二,「今天怎麼樣?」這樣的問題聽起來更像是一句套話,隨口說說而已,而不是真想了解什麼情況。回答往往也是套話,例如「很好!」或者「還行」。

最後,米吉每天都問同樣的問題。這不僅讓對方更認准為套話,而且每天都要回答這樣毫無創意的問題,很可能也會讓她的丈夫感到厭煩。

我建議米吉每天讀學校和當地的報紙,然後在讓她的丈夫休息片刻之後,就他比較熟悉的話題提出一些具體的開放式問題。以下就是她的成果:

那天晚上,我告訴梅爾我聽說學校要重新設定對文科學生的外語要求。我問他對此有什麼看法。接著我們就開始討論學習外語是否有助於學生更好地去了解別的民族。我們還談論了各自學外語的經歷。結果倆人開始用中學時學的蹩腳法語交談,開心得不行。最後,我們都談得很累了,但是很開心,他吻了我一下,小聲對我說:「親愛的,你太棒了!」這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嘗試嗎?

開始的問題太難

亞利桑那一位叫肯迪的房地產代理商曾經向我透露了他的訣竅:

顧客一走進來,我並不問他有什麼需要。這個問題太難了點,他會因為緊張而放棄。如果我追問得太緊,他很可能會馬上離開。因此,我問他現在住在什麼地方。這個問題讓他很輕松,感到自然。一段時間之後,他或我就會把話題轉到他的需要上去。

肯迪的建議也適用於社交場合。通常情況下,最好是以簡單的問題開始,談論一些對方感興趣並且熟悉的話題。

問引導性的問題

引導性問題可能是最封閉式的問題,往往只需要得到對方的同意。例如:

「已經8∶30了。今晚就呆在家裡好嗎?」

「你不認為他們是對的,是嗎?」

「每天晚上看兩個小時的電視就足夠了,你說呢?」

法庭上的引導性問題會使發問的律師受到訓斥。在社交場合中,這樣的問題也不會給你的人際關系帶來好處。

提問之前就已經表示不贊同

當對方的觀點和你不一致,你想討論彼此的不同之處時,應在問明對方理由之後再表達不贊同的意見。例如,我曾在賓夕法尼亞碰見一個人,他對我說他最大的愛好就是打獵。我不喜歡打獵,但是嘴上沒說,而是以詢問的口吻接著問他:「你認為打獵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從談論中,我了解到他能在打獵中體驗到很大的挑戰,而且他認為像他這種獵人在生態循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找不到提問的內容

如果有機會事先准備一些問題,會比完全依靠自己的臨場發揮容易很多。以下是洛杉磯一家冰淇淋公司的經理韋恩寫給我的故事:

星期五,我帶著一個名叫柯蒂斯的小夥子去參加一年一度的歡迎新鷹級童子軍(Eagle Scout)的宴會。去年的宴會失敗得很——我和小童子軍就傻傻地坐在那裡吃東西。所以今年我預先做了一些准備。我試想自己還是一個童子軍,別人會對我問什麼樣的問題——怎樣努力去獲得各種獎章,自己開過或聽說過哪些玩笑,自己建過什麼樣的橋以及怎樣建的,第一次遠足的情況怎麼樣,同女童子軍的關系如何等等。

這果然奏效了!我們談得很投機,幾乎都不願意停下來。所以今年我非但沒有早早地溜出會場,還帶柯蒂斯出去喝了一杯。

特麗爾是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大二的學生,她發現事先的准備非常有用,不過方式與上面的故事有些不同:

以前打電話的時候,尤其是跟在巴拿馬的爸爸通話時,我常常會忘記談及重要的內容,或者問一些很急的問題。因此我經常是羞愧地重新撥過去,或者乾脆把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最近,我開始寫一個清單。現在我可以完全放鬆了,因為清單上的內容沒有說完我是不會掛電話的。

另外,有意識地記住一些備用問題,也很實用而且有趣,它們可以隨時有效地打開尷尬的局面。我比較喜歡的有:

「如果你能夠成為歷史上的某個人物,你會選擇誰?(對方回答。)為什麼?」

「給你印象最深的老師是誰?為什麼?」

「如果要你另選一個行業(或者專業),你會如何選擇?(對方回答。)為什麼?」

「如果你能夠在地球上的任意一個地方呆一星期,你會選擇哪裡?做些什麼?」

最後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剛開始學習提出開放式問題時,需要著意去努力。但是如同走路和書寫等技能一樣,一段時間之後你就會做得很自然了。

表達誠實的稱贊

沖突的產生

有一個老人和他的妻子在一起生活了整整21年,卻沒有說過一個字。一天早飯的時候,他突然打破了沉默:「親愛的,有時候我覺得我不得不告訴你,我是多麼地愛你。」

——摘自《給凱倫的信》①

誇獎他?要我恭喜這個混蛋體育和英語及格了嗎?歷史、手工和數學呢?全是F: F!F!F!……我本來想說:「了不起啊兒子,你正在一天天變成一個無用的人!」不!我沒有那麼殘忍,關鍵就在於此。

——吉爾

當周圍的人讓我們高興的時候,多數人會不以為然,認為本該如此。很少有母親因為孩子在吃飯或玩耍的時候積極合作而給予表揚;很少有鄰居會因為晚上的安靜而彼此感謝。

只有當別人做的事情不合我們的意願時,我們才會注意到他們——而且是非常迅速地!然後我們進行批評,並細致地解釋為什麼他們的行為是「不好」或「錯誤」的,為什麼他們要照我們說的去做。一些人不惜尖叫、威脅,甚至大打出手,就是為了讓對方順從。

重復受鼓勵的行為

忽視你喜歡的做法卻對你不喜歡的做法進行懲罰,這樣做並不有助於別人了解你的需要。

根據行為認知理論,別人對你的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你的反應。受到你贊揚的行為出現的頻率會增加,而被你忽視的行為就會逐漸減少。受到懲罰的行為會減少,除非對方故意要引起你的注意,那樣他就會繼續這樣做,因為懲罰畢竟比毫不在意好。(比如孩子們發現罵臟話會引起大人很大的反應,他們就會以此為樂事。)

行為學家把這種理論稱為「重復受鼓勵的行為」。你會發現用下面這個圖表會很容易記住:

更進一步說,如果你根據人們不同的行為分別給予鼓勵或予以忽視,人們會更願意選擇受到鼓勵的行為。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個理論。我在俄勒岡有一個學生蒂姆,他經常在我課間吃東西的時候主動和我說話。在短暫的寒暄之後,他總是會找一些理由來抱怨下雨和天冷,抱怨前妻對他的態度,抱怨他工作的無聊和費力不討好。

我知道蒂姆有嚴重的感情上的困擾,於是決定改變他和我在一起時的行為,只對他偶爾的積極樂觀的談話給予回應。當他提到有鄰居幫他修車,或者有位知名演員要來演出,或者碰見了一位老朋友時,我總是笑著點點頭,問他一些開放式問題。而當他表現得消極的時候,我就不搭理他。我會抬頭看看路人,或者開始吃我的三明治。

一段時間之後,他的行為完全改變了,和我在一起時他總是樂觀而又溫和。每次見到他,他總是會主動和我打招呼,滿臉笑容,告訴我一些好消息。在我回加利福尼亞之前,他悄悄地對我說,那些和我在一起的時光常常是一天中最美好的。但是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他還是那樣脾氣暴躁、消極悲觀。

在舊金山的一次課上,我講了上述故事並總結說,鼓勵自己喜歡的行為比懲罰自己厭惡的行為更為有效。之後,兩個婦女立即說出了下面的話:

默爾:這確實很有道理。我總覺得孩子們來看望我的時間太少,於是當他們來的時候,我總是表現得很冷淡。有點像波特努瓦夫人在書中寫的:「亞歷克斯?亞歷克斯?我有個兒子叫亞歷克斯嗎?噢,是的,過去有過,但是已經幾年沒有他的消息了。」(笑笑)這樣做對我一點好處也沒有,實際上,他們來看我的次數更少了。也許是改改我的態度的時候了。

艾比:我幫別人照顧一群小女孩,帶她們去地方上的集市。女孩子們總是會來向我告狀,卻不去找別的大人。我總是感到很奇怪,為什麼總是找我呢?我當然不喜歡聽她們的這些事情。但現在我意識到,是因為我對她們總是很在意,問她們問題,幫助她們解決所有的糾紛——這些都是非常具有鼓勵作用的。從今以後,我想最好是讓她們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給予誠實的積極回應,不僅能夠鼓勵對方繼續按照你喜歡的方式做事,而且能夠讓他們對你產生好感。

心理學家威廉姆?詹姆斯認為:「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賞的渴望。」如果你是別人生活中能夠滿足這種「被欣賞的渴望」的很少的人之一(很可能是惟一的一個),那麼你很可能會被珍視為親密的朋友。調查研究表明,稱贊別人會讓別人覺得你富有同情心,善於理解別人,甚至很有個人魅力。(與此相反,一項研究發現:不再互相贊揚的夫妻會覺得對方不再那麼有吸引力了。)當別人發現你對他們待以真情的時候,他們很可能會向你敞開心扉。這樣,只要稍微地努力,你就能建立起積極的感情交流,這有助於增進人際關系的友好和親密程度。

積極回應的最後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它們有助於營造一種開放的、積極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你身邊的人能夠逐漸成長,並認識到他們作為人而具有的潛力。很多人認為,如果他們對自己的孩子、朋友、同事、配偶表示出贊美的態度,對方就會變得懶惰,在已經獲得的贊揚上止步不前。所以他們鼓勵人的態度是「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找出需要提高的地方。例如,我有一個親戚,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辛辛苦苦地念了幾年,畢業之後他母親對他說:「我總以為當選為聯誼會會員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直到你得到它。」

西雅圖一位叫瑪麗的藝術家,其父母多年來就一直在使用這種策略:

如果我正准備洗衣服,媽媽會說我確實應該幫家裡做點事情了。如果我考試得了一個B,其餘全是A,爸爸就會問為什麼會得一個B。小時候,有一次我努力要讓一雙鞋穿得長久一些,最長的紀錄是六個月。但是當我笑著給他們看我的努力成果時,你猜我爸爸說什麼?他拿出一雙鞋來,說是在堪薩斯市買的——20年前!從那以後,我意識到我是永遠也不可能勝過他們的。

大量的心理學證據表明,這種「消極」的策略不僅效果不好,而且常常是有害的。收到消極回應的人,非但不會繼續不斷地努力以獲得贊揚,反而會變得非常小心,自我意識強烈,並且覺得自己能力不足。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可能會簡單地決定放棄。即便少數人能夠因為這樣的激發而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其中能夠從成功中享受到樂趣的人卻少之又少。由於一直以來都聽到批評的聲音,大多數人總是會找到一些不滿意的地方。比如有一個人,他去年一年賺了15萬美元,每天工作16個小時。最近他一臉嚴肅地對我說,就他的腦瓜,應該賺到30萬才合適。

怎樣有效地表達直接的稱贊

最常見的贊揚方法就是表達直接的稱贊。這種贊揚直接告訴對方你對他們的行為、外表和氣質的哪些方面表示贊賞。每次在課堂上講到這個技巧,我總是以讓學生們對我或其他人說一些贊揚的話開始的。以下是有一次我記錄下來的幾種贊揚:

行為:「你是一位好老師。」

外表:「你的頭發很漂亮。」

衣著:「我很喜歡你的鞋。」

這樣的稱贊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改進:

1. 具體一些。如果你毫無保留地告訴對方你的喜好,讓他們相信你的話只適用於他一個人,而不是任何一個人,那麼你的話就會更加有力,令人信服。

例如:

行為:「我喜歡你在我們練習的時候,親自給每個人做輔導。」

外表:「我覺得這個新發型讓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著:「那雙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褲。」

2. 稱呼對方的名字。人們認為,自從柏拉圖和蘇格拉底以來多數人都覺得自己的名字是世界上最動聽的聲音,會對包含其名字的話語給予更多的注意。此外,稱呼對方的名字也可以讓對方覺得你的贊揚是專門針對他的。

例如:

行為:「艾倫,我喜歡你在我們練習的時候,親自給每個人做輔導。」

外表:「艾倫,我覺得這個新發型讓你的眼睛更加漂亮了。」

衣著:「艾倫,那雙棕褐色的路夫鞋很配你的卡其褲。」

怎樣幫助別人接受我們的直接稱贊

親愛的艾比:

我的妻子有個習慣,總是對我真誠的贊揚潑上一瓢冷水。

如果我說:「呀,親愛的,你穿上這件裙子好看極了。」她很可能會說:「你真這樣認為?這不過是姐姐給我的一件舊衣服。」

如果我贊揚她把屋子打掃得非常干凈,她可能會回答說:「我想,那是因為你沒有看到孩子們的房間。」

我就搞不明白她為什麼不能坦然地接受我的贊揚,這讓我有點傷心。能幫我解釋一下嗎,艾比?

——困惑的人③

同樣地,你很可能也發現很多人難以接受你直接的贊揚。出於謙虛,或者沒有別的回答方式,他們通常會拒絕你的贊揚,從而讓你感到受挫,使你以後的贊揚話語減少。

行為:「這只是在做我應該做的。」

外表:「我倒覺得理發師剪得太短了。」

衣著:「你喜歡這樣的舊鞋?」

無論出於
參考資料:《談話的力量》

⑸ 感覺「知道」上的人好多是有文化的。怎麼跟他們聯系啊

知道里的人也睜皮都是網路的用戶,只不過是有著不同的經悉改差歷和知識面,可以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利用自己的知識來幫助別人,回答你問題的人殲悶可不是工作人員哦~

⑹ 跨文化溝通的含義是什麼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咐消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com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com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缺辯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持更為寬容、開放、靈活的態度,同時要善於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來應付和解決問題。這些技巧包括:預設差異,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忍受模糊,處事靈活,幽默感,和具有冒險精神等等
以上的研究對我們進行跨文化溝通提供了很伏簡缺好的指導。但是,在實際中我們仍然會碰到這樣的情況:跨文化溝通參與者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差異,並且在溝通中也從各個方面尊重了這些差異,但是對差異的尊重不但沒有使溝通順利進行,反而引起了另外的問題。比如,一位中國教授到外教家裡做客,進門以後,外教問教授是否要喝點什麼,教授並不渴,回答說不用了。外教又一次要教授喝點什麼,教授又一次地謝絕了。外教說:「我知道你們中國人的習慣,你們說『不』的時候是希望對方能夠再一次提出來。沒關系,喝吧!」教授回答說:「我也知道你們美國人的習慣,當你們說『不』的時候,就代表直接拒絕了。我是按照你們的方式回答的。」
顯然,在上面的情景中,溝通的障礙並不在於對文化差異的忽視,相反,甚至可以說正是雙方對彼此文化差異的重視反而導致了問題的產生。可見,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不但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還要求我們了解文化差異在溝通中的作用機制。
二、文化差異對跨文化溝通的影響機制
進行跨文化溝通時,根據我們對對方文化的了解程度,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完全陌生;有一定了解,但過於簡化或不準確;比較全面的理解。在這三種情況下,文化差異可能影響溝通的方式是不同的,分別表現為文化遷移、文化定勢和逆文化遷移。
1、文化遷移
文化遷移,指跨文化溝通中,人們下意識地用本民族的文化標准和價值觀念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並以此為標准來評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下面的例子就比較典型的體現了文化遷移:一位美國人在秘魯子公司擔任生產經理,他堅信美國式的民主管理方法能夠提高秘魯工人的生產積極性。他從公司總部請來專家對子公司各車間的負責人進行培訓,教他們如何徵求工人的意見,並從中合理的部分加以採用。可是這種民主管理方法推行不久,秘魯工人就紛紛要求辭職。原因是,在秘魯以及整個拉美文化中,人們敬重權威,下屬不僅服從上司;而且還把上司看作是自己的主人,並希望上司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工人們認為,徵求工人的意見是上司自己不知道該做什麼,反過來問他們。既然上司無能,公司就沒有希望,不如提前離職,以便及時找到新的工作。但是生產經理對此不甚了解(或出於文化中心主義),以美國人崇尚個體主義,參與意識較強的觀念去揣度秘魯的員工,導致雙方溝通的失敗。
人們(有意或無意地)用自身的價值尺度去衡量他人的心理傾向是比較普遍的。一個人從孩提時起,就開始學習本文化群體的行為和思維方式,直到內在化和習慣化。從一種文化的角度看,假定另一種文化能選擇「更好的方式」去行事似乎是不合理的。因此,對各民族來講,常會把自己的文化置於被尊重的地位,用自己的標准去解釋和判斷其他文化的一切。極端之時還會表現出「己優他劣」的傾向,僵硬地接受文化上的同類,排斥文化上的異己。
發生文化遷移的主要原因在於對文化差異的不了解,在這種情況下,文化遷移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文化遷移也可能是有意識的,這主要是由於文化中心主義。了解不同文化、價值觀念取向的差異是消除文化遷移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信仰、價值觀及它們的內涵,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感情的交流。
實際上,盡管文化上存在先進和落後之分,但是任何一種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這種價值是與其特殊環境相匹配的,一種文化現象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與人們生活的具體歷史條件相聯系的。成功的跨文化溝通要求我們必須培養移情的能力:即在傳遞信息前,先把自己置身於接受者的立場上;接受信息時,先體認發送者的價值觀、態度和經歷、參照點、成長和背景。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處境和遭遇,從而產生感情上共鳴的能力。
除了避免文化中心主義外,預設差異也是避免文化遷移的重要方法。即,在沒有證實彼此的相似性前,先假設存在差異,提高文化敏感性,注意隨時根據文化因素調整自己的觀察角度。預設差異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要保持思想的開放性和動態性。一定的先有觀念,固然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但是預設差異要求我們必須首先將這些現有觀念當作一種假設,而不是真理,必須仔細評價接受者提供的反饋,並隨時根據實際情況對它們加以修正。
2、文化定勢
定勢也稱作定型(stereotype),最早是由W. Lippman在《大眾輿論》(1922)中首先採用的術語,指的是人們對另一群體成員所持有的簡單化看法。文化定勢可能是由於過度泛化而導致,即斷言群體中的每一成員都具有整個群體的文化特徵。也可能是由於忽視文化具有動態性和變遷性而引起。
例如,以前許多學者認為漢英語言在稱贊應對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認為中國人崇尚謙虛,喜歡否定別人對自己的稱贊來顯示自己謙遜的一面。許多人在提到漢語中的稱贊應對時,總是習慣性的將「哪裡,哪裡」,「過獎了」作為典型的應對方式。這種認識可能會在兩種引起誤解。首先並不是所有的中國人都採取這種應對,因此碰到「不謙虛」的應對可能就會不理解。其次,盡管以前的研究結果表明中國人比較傾向於拒絕別人的稱贊,但是最近的研究結果卻表明中國人在這方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會在接受的同時還是會盡量避免顯示出自我稱贊。
由於人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為了幫助不同文化的人們相互了解,就必須概括文化差異,建立某種文化定型,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定程度的文化定勢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這些定型對於差異的「過分概括」或「標簽化」又可能人為地製造屏障,妨礙文化間的交流和理解。這並不是說文化定勢總是錯誤的,文化定勢中通常蘊涵著許多准確的文化觀察。但是文化定勢很容易以期待文化的形式影響我們對文化現象的理解。「人們看到他們所希望看到的」。人們不但更容易被符合我們期望的東西所吸引,並且往往會對事物做出符合我們期望的解釋。
文化定勢可能將我們的認識局限於一個或兩個凸現的維度,妨礙我們對其他同等重要方面的觀察,使我們對客觀存在的差異渾然不覺,從而導致跨文化溝通的失敗。研究顯示,各個領域的專家與該領域的初學者不同,並不在於專家忽略了腳本和原型的作用,而在於他們通過與該領域的人和事長期接觸,從而形成了更為復雜具體和准確的腳本和原型。即問題不在於是不是從一開始就能避免定勢,關鍵是如何不囿於定勢,意識到自己現有的認識可能存在的非完備性或可錯性。在交往實踐不斷獲得更為全面准確的觀察。
3、逆文化遷移
文化差異是導致跨文化溝通出現障礙的主要因素。因此,盡可能全面地了解文化差異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但是了解了對方的文化特徵,也不一定就會避免障礙的產生。下面是一般的溝通過程圖。
顯然,完美的溝通是實現思想1和思想2的完全一致,但是思想本身是不能傳遞的,它必須中介於符號。這樣,只有溝通雙方對同一符號做同樣理解,既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時,思想1=思想2的情況才可能出現。
文化差異從溝通的角度來講,也就是對符號編碼或解碼規則的不一致。靜態地來看,在一次具體的溝通過程中:如果雙方對對方的文化都一無所知,顯然會出現以己度人的情況,「誤把他鄉做故鄉」,發生文化遷移,即在未證實A的編碼規則=B的解碼規則一致時,假定了思想1=思想2;但是如果雙方都對對方的文化很了解,並在假定對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的前提下,去適應對方,即發送者A將自己的編碼規則調整為B的,同時接受者B也將自己的解碼規則調整為A的,編碼和解碼規則不一致問題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只有當其中的一方編碼或解碼方式不變,另一方主動適應同時採用A或B的,或者雙方共同商定採用新的規則C時,溝通才可能順利進行。
前文中國教授與外教的對話就屬於第二種情況,很明顯,障礙的起因不在於溝通雙方對文化差異的無知或忽視,而在於溝通雙方同時放棄了自己的立場,而採取了對方的立場,使編碼與解碼方式出現了新的不一致。這與文化遷移很相似,但是卻以反向的形式出現,因此稱之為逆文化遷移。
在實際溝通中,上面幾種問題常常會同時出現。比如,在具體實施跨文化管理之前,管理人員通常會接受相應的異文化培訓。經過這種文化培訓,他們對異文化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頭腦中建立起一種在培訓基礎上形成的他們所認為的該文化,即期待文化。由於這種了解通常是比較簡括的,因而在溝通中就可能出現文化定勢;同樣這種了解也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因而在差異意識的空白處,管理人員還是會有意無意地受到原文化的影響,產生文化遷移;隨著管理人員與員工互相了解的深入,出於真誠溝通的願望,他們很可能會互相體恤,但是如果不能就彼此的參與結構達成一致,那麼就可能出現逆文化遷移的狀況。
應該提到的是,單獨了解文化差異的作用機制,並不會對跨文化溝通產生幫助。只有在了解文化差異三種作用機制的前提下,一方面在實際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文化差異的了解;一方面,在溝通過程中保持問題意識,綜合運用各種溝通技巧,不斷地化解差異,才會不斷推動跨文化溝通的順利進行。

⑺ 如何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溝通

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尊重各自的習慣和信仰,避開敏感話題,交流雙方都感興趣的話題,人與人交流就是用心。

語言與文化、社會背景本來就是既相成又制約,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傳遞任何訊息時,總是會受到不同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因此,為了讓語言運用達到效果,必須清楚辨明各種社會及其文化對雙方的影響。

進行交談時,一切的言行均在一定的社會和文化背景下進行,換言之,一定要符合所謂的文化特色、社會規范或倫理准則。它一方面力求避免和克服與特定場合不協調、不適應的情況,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有意識地主動聯系社會規范,並選擇一定的表達方式,以有效發揮語言的表達功能。

(7)什麼可以聯系有不同文化的人擴展閱讀:

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談,如果想成功地傳遞正確訊息,少不了言語技巧的運用。言語技巧的根本點,在於選擇恰當的語言表達形式,以期能更好地表意傳情。

言語技巧的形成,離不開以下幾方面的因素:

1、長久的生活歷練和思想、文化修養。

2、對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掌握。

3、對當時場合、情境的洞察。

⑻ 什麼是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交際是什麼?
所謂跨文化交際,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走到一起分享思想、感情和信息時所發生的一切。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是Intercultural munication,早期也稱為Cross-cultural munication。跨文化交際學最先在美國興起。美國是個移民國家,文化碰撞時有發生。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都強調並維護自己的文化,因此形成了美國的多元文化友純格局。於是跨文化交際引起了美國學者和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日本也不甘落後,於1972 年在東京率先召開了第一屆跨文化寬告判交際學國際研討會,出席人數超過兩千。1974年,跨文化教育訓練與研究學會(SIETAR,Society for Intercultural Ecation,Training and Research) 在美國正式宣布成立。我國研究跨文化交際學起步較晚。北京外國語大學著名語言學家胡文仲教授於80 年代初期開始從事跨文化交際學的研究,著作頗豐,目前已經編著出版了《跨文化交際學概論》、《跨文化與語言交際》等多部圖書。目前,跨文化交際學已發展成為一門被國際學者們充分重視的集人類學、語言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等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
跨文化溝通的含義是什麼?
跨文化溝通是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溝通。密切的跨文化溝慎改通是當今世界的一個重要特徵。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跨國、跨文化的交往活動日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人員的跨國往來與日俱增,大量跨國公司的出現使得勞動力的文化背景多元化趨勢日益明顯。跨文化交流的變得日益重要。與此同時,「跨文化溝通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在語言學和語言教學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學者們對跨文化溝通的各個層面展開了研究,並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是對文化差異的研究。文化差異沒有改變溝通的普遍性質,但是,文化因素的介入卻增加了溝通的復雜性和困難程度。從人類學家卡爾維羅·奧伯格(Kalvero Oberg)使「文化沖擊」(cultural shock)一詞大眾化開始,文化差異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這種關注是從兩個不同的層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體系間的文化比較,比如東西方文化差異,中日文化差異、日美文化差異等等;另一方面,為了有效的進行上述文化比較和分析,學者們從千差萬別的文化中提取了一些比較重要的維度。比較著名的如霍夫施泰德的四文化維度,萊恩和迪斯特芬諾的六文化維度,以及斯特羅姆.佩納斯的五文化維度。

在這個模型中,不同圖形表示不同文化;與文化圖形相似的較小圖形表示受到該文化影響的個人,兩者差異說明:個體的形成還受文化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影響;箭頭表示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信息圖案與個人圖案的一致性表示,當信息離開它被編碼的文化時,它包含著編碼者所要表達的意圖。但是當信息到達它將被解碼的文化時,解碼文化的影響也變成信息含義的一部分,原始信息的內含意義就被修改了。文化越相似,解碼的結果與編碼時的內含意義就越接近。

文化差異對溝通的影響的進一步具體化,是藉助於D.Hymes(1974)提出的溝通事件(municative event)的分析框架來進行的。總的來說,文化差異對溝通參與結構(participation structure)的每一個方面都產生影響。溝通參與結構總體歸納為八大項,由「SPEAKING 」一詞的八個字母來分別代表。其中: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場合。P:「Participant」,即參與者。參與者的年齡、性別、種族、職業、社會地位、出身背景特徵和因素,在具體的交際活動中對溝通的影響。E: 「Ends」,即參與者個人的交際目的,包括按慣例(即社會文化約定)所期待的結果(oute)和各參與者的個人目的(goals)。A:「Act sequence」,即交際行為順序,包括信息的內容(話題)與內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K:「Keys」,指基調,包括說話的語氣、表情、姿態等。認真的、嬉戲的、誇張的或嘲諷的,不動聲色的或帶有某些感 *** 彩的等等。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傳遞使用的是哪種語言或語言變體(如方言、語域等),是口說還是書寫。N:「Norms」,主要指人們交際時言語行為所必須遵循的各種規約。具體地說,就是交際參與者「什麼時候該說話,什麼時候不說,說的時候說什麼,對誰說,什麼時候、什麼場合、以什麼方式說」等等。G:「Genres」,即體裁,指交際活動中話語的類型,如詩歌、寓言、神話、祈禱、笑話、謎語、詛咒、演講、書信、評論、公告等等。

再次是對跨文化溝通技巧的研究。參與結構是文化對交際的不成文的規定,交際雙方不一定都了解對方文化的參與結構,即使對自己文化中參與結構的具體狀況也可能並不清楚。這就需要交際雙方對交際中的不確定性有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對「異常」情況......>>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
「跨文化交際 」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是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這個領域的研究無疑是為了適應這樣一個日益發達的跨文化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因為這門學科必頂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跨文化溝通的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

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缺乏對於我們所擁有的特定世界觀和價值觀標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寬容的態度,是導致溝通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發展共感,首先要承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唯此才能為發展共感找到方向和切入點。其次,要有一種「換位」意識,排除對異質文化的各種成見的干擾,設身處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文化現象。正確地認識自己,消除民族中心主義的偏見,消除自我與環境相分離的狀態。第三,必須站在信息接收者的立場看待問題,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設想問題。要擺脫文化中心主義的偏見,不可歧視或貶損其他文化。只有客觀、公正、全而地認識和理解異質文化,才能消除跨文化溝通過程中的種種文化因素障礙。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

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把各自不同的價值觀念、信仰和風俗習慣帶到溝通過程中,他們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及由此決定的解碼方式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因此雙向溝通有助於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信息的診釋。雙向溝通的特點是:溝通的雙方均參與編碼與解碼的過程,雙向溝通結果所得到的反饋可以幫助進一步闡述雙方的意圖。通過雙向溝通和反饋,進一步 *** 跨文化溝通的積極性,拓寬溝通渠道,及時總結溝通中好的經驗並加以推廣,並對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及時糾偏。在第一輪溝通中出現的含糊不清的意圖可以在第二輪溝通中得到解決。盡管雙向溝通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但是與單向溝通相比卻是一種較有效的溝通方法。

3、進行跨文化培訓,提高跨文化溝通能力。

培訓也是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當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卻忽視了對員工尤其是管理人員的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發展有效跨文化溝通的一項基本手段。跨文化培訓的主要內容應包括對雙方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語言培訓、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地區環境模擬等等,其目的是減輕可能的文化沖突,促進東道國員工對企業經營理念及習慣做法的理解;維持組織內良好穩定的人際關系,保持企業內信息流的暢通及決策過程的效率,加強團隊協作精神與企業凝聚力。這種培訓一般可以由企業內部的培訓部門進行,也可以......>>
什麼是跨文化交際能力
就是擁有能夠和你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正常有效溝通的能力啊。比如和其他國家的人,或者其他民族的人交流,你們生活的地域不同,文化也不同,風俗習慣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不同。比如同樣的手勢,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代表截然相反的概念。這就要求交流者同時了解這兩種文化的背景,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
怎樣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語課程標準的主旨是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態度、主動性思維和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跨文化交際是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各種方式達到順利交際目的的活動。通過跨文化交際的學習,讓學生達到認識自我所處的文化,接受文化差異,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並尊重不同的文化,提高評判性思維技能,使學生具備跨文化交際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不是靠單純灌輸語法知識的傳統外語教學模式就能有效開展的。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逐步擴展文化知識的內容和范圍。教學中涉及的有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應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等密切相關,並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的興趣。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一、在詞彙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詞彙中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在英語詞彙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彙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應著重接受所教詞彙的文化意義, 讓學生充分掌握英語詞彙與漢語詞彙的不對應文化現象, 從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例如,「紅色」在我們漢語文化中象徵「歡樂、吉祥、喜慶、熱烈」,是一個褒義詞,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 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系。教師在詞彙教學中應當充分挖掘英語詞彙的文化內涵, 並進行歸納、總結、對比,找出這些英語詞彙與漢語含義有別的特殊文化意義,在課堂上給予充分講解。同時,在學到蘊含著成語,諺語及其典故的英語詞彙時,應不失時機地將其介紹給學生,豐富學生的跨文化學識,同時教會學生運用這些詞句的場合,使學生能夠正確使用。又比如,在中國,dog 是一種比較低賤的動物,形容人多數都是貶義的,中國的成語: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朋狗友等等,都帶有一種貶低的色彩。但是,在英國,dog 是一種受寵愛的寵物。所以,當外國友人贊嘆的說:「You are a lucky dog! 」時,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反差,影響友人之間的關系。所以,如果教師在教課過程中給學生介紹適當的文化知識, 就會激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英語詞彙,並充分理解了英語詞彙。二、 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是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 是初中學生了解外語國家的政治、經濟、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語學習的重要任務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初中英語教師不僅要給學生介紹閱讀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識, 還應對那些學生較為困惑不易理解的語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獵, 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該國的文化與本國文化的差異。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從大量的語言材料中看到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 從而加深對英語民族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養自身的跨文化意識,從而提高語言的交際能力。初中英語教師在講授某篇新課時,首先可以對該課文的相關背景進行詳細介紹,由此導入新課,為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導入新課,將生動活潑的影響材料呈現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背景知識。然後,教師與學生共同閱讀,讓師生都參與到閱讀中來,互相提問和解答,在問答中,教師應對中西方文化有差異的地方增強敏感度,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以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閱讀教學中,加強對英語語篇思維模式的介紹。例如,許多英文文章語篇的基本特徵是:先概括,後細節,先開門見山言明論點,然後逐步進行論述,層次分明,組織嚴密,環環相扣,而許多中文的段落思維模式一般沒有這么開......>>

⑼ 你如何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合作

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管是在價值觀中世界觀人認知思想都是不一樣的,與這樣的人合作非常困難,

⑽ 現代交流方式對於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有什麼幫助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信息交流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這種交流方式的幫助下,人們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便捷和高效,也使得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得到了增進。
首先,現代信息交流方式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例如,當人們通過社交媒體平台交流時,他們可以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差異。這樣的交流有助於消除人們對陌生文化的誤解和偏見,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
其次,現代信息交流方式還可以促進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觀點和想法。通過在線聊天、視頻會議等方式,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地交流彼此的觀點和謹芹想法。這種交流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對彼此的了解,還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彼此的觀點和想法,從而更好地協商和解決問題。
最後,現代信息交流方式還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彎晌悔地理解彼此的情感和情緒。例如,在社交媒體平台上,人們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喜怒哀樂等,從而讓他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情緒。這樣的交流埋正方式可以加深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系,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交流方式對於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有著重要的作用。通過這種交流方式,人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背景、觀點和情感,從而增加彼此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交流方式,加強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可以聯系有不同文化的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