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名詞解釋龍山文化
龍山文化是新時期晚期的文化。因為在1928年,首先在山東濟南章丘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發現而得名。1930~1931年由考古學家李濟、梁思永等人發掘,是由中國考古學者第一次自己發現和發掘的新石器時代遺址。
該遺址類型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地區,距今約5000~4000年,分為山東龍山文化、河南龍山文化和陝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磨製石器比仰韶文化的更加精緻,出現了一些新興的農具。
家畜種類更多,牛、羊、雞等開始被飼養。陶器多為輪制,以黑亮如玉,薄如蛋殼的「蛋殼陶」為主,形成獨具特色的「黑陶文化」。
龍山文化早期處於父系氏族社會,晚期進入軍事民主制,出現了階級分化、貧富懸殊等現象。眾多原始社會遺址後期普遍出現了龍山文化特徵。
2. 龍山文化歷史特點
1928年春,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
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
後來,考古學家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 化」。 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 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城子 崖出土的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 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
城 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 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被珍 視為黑陶中的極品。
自龍山遺址發現以 來,考古學家分別在河南、陝西、山西、 湖北等地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文化遺存。 但 因其文化面貌不盡相同,所以又分別命名 為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山西陶 寺類型龍山文化、湖北石家河文化,通稱 之為龍山時代文化。
這一時期文化的最顯 著的特徵便是城址的發現。在山東地區, 除城子崖龍山城址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 城址等。
其他地區則有淮陽平糧台城址、 登封王城崗城址、郾城郝家台城址、輝縣 孟庄城址等。 龍山文化處於中國新石器時 代晚期,這個時期陝西地區的農業和畜牧 業較仰韶文化已有很大的發展,生產工具 的數量及種類均大為增長,大大提高了生 產效率。
占卜等巫術活動亦較為盛行。因 此,從社會形態看,當時已經進入了父權 制社會,私有財產已經出現,開始進入階 級社會。
不同地區的龍山文化各有特色,但也有共性,這就是黑陶。
黑陶是龍山 文化的突出特徵,也是龍山文化區別於仰韶文化的根本特點。與仰韶文化初 現時稱為「彩陶文化」的稱謂相對,龍山文化剛發現時也被稱為「黑陶文 化」,可見兩者之間的本質區別。
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興起的 一種優秀制陶技術。由於利用快輪輪制技術,所以陶胎極薄、胎骨緊密、通 體磨光:又由於在燒制過程中採用了封窯煙熏的滲碳方法,所以器表呈現出 深黑色光澤,甚是精美。
它不以裝飾取勝,而以造型見長,紋飾僅有少數弦 紋、劃紋或鏤孔等,但卻具備了黑、薄、光、細四大特點。而這些黑陶藝術 的集中代表則是被稱為典型龍山文化的山東龍山文化。
繼仰韶文化而興起的是黃河中游地區的龍山文化,它包括了早期的河南陝縣廟底溝二期文化和晚期的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分布在豫、晉、陝交界,往往迭壓在仰韶文化層之上。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少量的紅陶、黑陶,籃紋成為主要的紋飾,很多器形承襲仰韶文化。時間為前2900~前2800年。
河南龍山文化是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繼續,以河南為中心,也包括晉南和冀南的部分地區。由於地理分布的不同,文化面貌上出現一定差異,又細分成後岡二期、造律台、王灣三期、下王崗三期、陶寺等不同類型。這時的陶器依然以灰陶為主,輪制雖佔一定的比例,但不如山東龍山文化那樣發達。年代為前2600~前2000年。後來的偃師態鄭縣二里頭文化便是在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陝西龍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它迭壓在廟帆吵頌底溝二期文化之上,有繼承關系。主要分布在關中一帶,陝北和陝南也都有其遺存。年代為前2300~前2000年。
以渭水流域為主並遍布陝北、陝南許碰扒多地區的陝西龍山文化一般分為早晚兩期。
房屋以半地穴式為主,有內室和外室。在外室,正對斜坡出口處常有炊爨或保存火種的壁龕;在內室,有儲藏糧食的袋形窖穴。
臨潼康家遺址發現有成行排列的100多座房屋基址,其布局為考察當時社會結構情況提供了資料。陶器以灰陶為主,也有些紅陶,器形和紋飾多有與其以東的河南龍山文化、以西的齊家文化的相似之處,反映了這幾個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
齊家文化距今4000年左右,得名於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在甘肅以及青海、寧夏、內蒙古等地廣泛分布。齊家文化的房屋多半地穴式建築,居室鋪一層白灰面,不僅堅固美觀,而且防潮,很有特色。
齊家文化的制陶業比較發達,當時已掌握了復雜的燒窯技術,這與齊家文化頗具特色的冶銅業的出現很有關系。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是繼仰韶文化彩陶之後的優秀品種,是距今4千多年前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它以黑色陶器為其特徵,所以稱之為「黑陶文化」. 黑陶是陶胎較薄,胎骨緊密,漆黑光亮的黑色陶器.它在龍山文化陶器中製作最為精美.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黑陶源自於人們的生活用器,而後由於質地易碎,逐漸走出日常生活.走過幾千年的風雨,如今,章丘的制陶藝人開發出了上百種的黑陶製品,可以滿足不同階層人士的不同檔次的需要,黑陶已成為高雅的藝術品供人們欣賞.。
龍山時代以大型城址為中心的「等級群落」結構完全不同於仰韶時代中晚期的初城形態,從形態與結構上說這是原始社會末期的方國組織形成、氏族部落社會的組織結構瀕臨解體在聚落形態上的反映。
從總體上說,城防設施的普及,不但是聚落建築技術的進步,更是對外防禦緊迫、對內沖突加劇的客觀結果。從城址的外部形態上看,方城已經成為主要的形態,這是龍山時代城的自身形態成熟、擺脫早期環壕聚落痕跡的體現。從內在結構上看,龍山城址是原始社會晚期各大部落集團畫地自保、創立方國的聚落形態反映,其中的大城已經初具方國的政治中心——都邑的地位。龍山城址相對集中地分布於黃河、長江流域的六大古文化區系中,分別相當於我國傳說時代至歷史早期華夏、東夷、巴蜀、荊楚、吳越等民族集團及其先民的活動區,而不同區系中相繼出現的以大型聚落為中心的「等級群落」結構就是一種新型的政治實體的考古遺跡.在大型城址和等級聚落中心的重要建築內普遍發現了人、畜犧牲祭祀的奠基遺跡。在喪葬上,貴族墓地或公共墓地內的貴族墓區的人、畜犧牲祭祀遺跡也相當普遍。中心聚落往往還建築有大型、復雜的專用祭禮場所。可見,龍山時代是宗教祭祀和禮制文化愈趨成熟的階段,成為國家文明大廈即將落成的重要表徵。
龍山文化泛指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約當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銅石並用時代文化,因發現於山東章丘龍山鎮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現的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1928年的春天,考古學家吳金鼎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發現了舉世聞名的城子崖遺址。他在城子崖台地的西面斷層上,發掘出了與石器、骨器共存的薄胎而帶黑色光澤的陶片。這引起了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組專家的高度重視。在此之後,考古學家們先後對城子崖遺址進行多次發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為顯著特徵的文化遺存。根據這些發現,考古學家於是把這種以黑陶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命名為「龍山文化」。
一.相同點:「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就是居住在黃河中下游的我們祖先所創造的兩支「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二.不同點: 1.分布地點不同 「仰韶文化」是由於它最早發現在河南省湖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距現在大均有四五千年。 它的分布地區很廣,在河南西部、北部以及山西、陝西、甘肅、骨海等古發現的遺址,就不下一千處。
「龍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更晚、更進步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距現在大約有三四干年。它的得名,是由於它的遺址最早被發現在山東濟南附近龍山鎮的緣故。
它的分布地區也很廣,大體是在山東、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陝西、遼東半島和浙江杭州附近。 2.陶器文化不同 遣址中發現的器物有右器、骨器、陶器等。
由於這些陶器以表面是紅色而又帶有彩色花紋的為最多。而這種彩陶又共有很明顯的特徵,所以「仰韶文化」又稱做「彩陶文化」。
「龍山文化」的陶器,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堅硬,考古學家把這種文化叫做「黑陶文化」。 3.社會方式的不同 根據對「仰韶文化」遺址和大量遺物的研究,我們知道當時的經濟是以原始的「鋤耕農業」為主,主要的農作物是粟;農具有石斧、石鏟、石刀和穀物加工用的石磨盤、磨棒等。
這時的畜牧和漁獵雖然已漸成為一種副業,但是在整個經濟生活中還是佔有一定地位。 家畜方面,已有豬、狗的飼養。
手工業方面,制石、制骨、制陶、紡織、縫紉已很普遍。人們這時已經過著較為穩定的定居生活。
因為在遺址中發現了許多方形或圓形的小屋子連接成的「村落」模樣(在這種「村落」當中往往還有一所大房子,大概是這個氏族成員活動的公共場所)。 在「龍山文化」遺址中發現這時期的經濟,是以發達的「鋤耕農業」為主,狩獵和捕魚只是一種副業。
手工業開始占重要地位。生產工具除了石斧、石刀等之外,還有半月形的石刀、石鎖、蚌協和本來等農具。
這時期飼養的家畜除了豬、狗之朱又出現了馬、牛、羊、雞。手工業製造品也更精緻美觀。
4.男女社會地位不同 仰韶文化。從對當時的墓葬和日用品的研究中,可以看出,這時婦女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所佔的地位,遠遠高於男子,因此許多學者認為,「仰韶文化」是正處於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時期。
龍山文化。男子在生產中,已起主要作用,氏族中貧富的差別,愈來愈明顯。
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龍山文化」是以男子為中心的父系氏族公社時期的文化。 (2)如何描述陶象龍山文化擴展閱讀: 龍山文化的歷史價值 龍山文化的確立,是繼仰韶文化之後最重要的發現。
它不僅在實踐上填補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間的空白,而且,為中國本土追尋中華文化的來源,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城址是龍山文化的顯著特徵。
具有防禦工程的城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禮記·禮運》中即是將「城郭溝池以為固」作為國家出現的一條重要標志。目前,僅在海岱龍山文化區內,經過田野工作發現的龍山文化城址除了城子崖之外,還有壽光邊線王、鄒平丁公、陽谷景陽崗、五蓮丹土、日照兩城鎮、費縣方城、連雲港藤花落、滕州莊裡西、日照堯王城等十餘處明確的龍山文化城址。
除了城址以外,龍山文化遺址還發掘出了大規模的隨葬品,比如臨朐的西朱封。以西朱封規格最高的墓葬M202為例,該墓一棺一槨,棺槨皆施彩繪,隨葬器物多達近50件,包括玉冠飾、玉簪、玉鉞、玉刀和綠松石串飾、蛋殼黑陶高柄杯和鱷魚鱗板等等。
而同墓地的小墓,則沒有葬具,只隨葬少量陶器,從中也可看出當時的社會是高度分化的。不僅如此,大汶口、龍山文化的許多文明要素,比如厚葬的傳統、隨葬玉器的傳統、棺槨制度等等,顯然是被後來的商周文明所繼承和發展了。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龍山文化處於文明社會的形成時期,正因為如此,全面而深入地研究這一文化,對於解決中國上古社會中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起源這一重要課題具有不言而喻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了解東夷族的社會結構、生產活動、生活習俗、精神信仰以及夷夏關系等方面內容的一條主要途徑。
3. 對龍山文化黑陶簡要分析介紹
在我國東南地區,長江下游有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約7千年左右,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較早的遺址之一。出土的黑陶,火候較低,胎壁較厚,全系手制。造型簡單,厚度不勻,顯示出當時制陶的原始性。主要器皿有釜、缽、罐、盆、盤等。裝飾技法有刻劃、捏塑和堆貼。圖案有各種幾何紋和動植物紋。其中,以較寫實的畜獸魚鳥和花草一類的裝飾最具代表性。典型陶器有豬紋方缽、上繪一豬、巨眼長嗓,鬃毛清晰。又有稻穗豬紋陶盆、魚草紋陶盆、五葉紋方缽等。江西、福建、台灣、廣東、廣西的陶器,可分為早晚兩期。早期多繩紋粗紅陶,晚期又有泥質紅陶、黑陶和彩陶。這時又出現了幾何印紋陶,為商周時期在華南地區廣泛流行的先驅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發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黑陶的造型品種除了尖底瓶、罐、盆等外,還出現了鬲(Li)、豆、杯、鼎、等品種。
黑陶工藝主要利用陶輪輪制的方法。它不以裝飾取勝,而是以造型見長。黑陶在燒制時採用了封窯煙董的滲炭方法,器表呈現出深黑色光澤。它表面磨光,樸素無華,紋飾僅有少數弦紋、劃紋或鏤孔。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其中有一種薄胎黑陶,漆黑烏亮,薄如蛋殼,稱蛋殼陶,代表看這一類型陶器的傑出成就。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復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和鼎等。 新一代龍山黑陶在燒制工藝上,是根據當地泥質特點和古代製作方法研究產生的。具有實用、巧妙、節約的優點。在成型製作上,主要有可塑法和注漿法兩大工藝流程。 可塑法有選料、球磨、壓濾、真空煉泥、陳腐、拉坯、乾燥、修坯、壓光、刻制、磨光、乾燥、燒制等17道工序,它主要用於瓶、器等型狀變化大和比較不規則的製品生產。先將精製的可塑泥塊放到成型機上拉坯成型,當乾燥到一定程度時,再將坯體放到成型機上修坯、壓光,坯體含水為8—12%時,進行刻制,隨後磨光,待含水率再降至一定程度,即可裝窯燒制。 注漿法有選料、配料、選型、翻模、注漿、乾燥、脫模、修坯、壓光、燒制等14道工序,它主要用於圓雕、浮雕類異形製品的生產,比可塑法工藝流程短,是一種較先進的製作方法。 在燒制上,則重點採用傳統技術與現代技術結合的循序升級滲炭法,使產品達到通體透黑,產品黑度越高,表面越亮,充分展現黑陶的特色。由於選料考究,做工精細,不僅器物均有鏤孔和紋飾,而且姿態萬千、品種多樣,紋飾與造型、色澤與形象和諧自然,具有高雅、簡煉、明快等特點,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黑陶的製作一般採用快輪,其器型勻稱、規整,作工精細,火候極高,質地堅硬。由於其應用范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卻因此而彌足珍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載體和精緻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誘人的魅力。
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口沿部分一般都經過慢輪修整,部分器物如罐類還採用器身、器底分別製成後再接合的"接底法"成型新工藝。灰陶的燒成溫度約為840℃。
早期龍山文化陶器的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器形還保留、繼承了仰韶文化的某些因素,而雙耳盆、三耳盆、深腹盆、筒形罐。這一時期陶器的紋飾以籃紋為主,有些陶器又在籃紋上面飾以數道甚至通身飾以若幹道附加堆紋,主要原因用來加固器身。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紅陶已佔有一定比例,黑陶器數量有所增加。灰陶和紅陶的燒成溫度均達1000℃。仍以手制為主,但輪制技術革新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部分陶器已採用模製成型。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及新出現的鬲等。紋飾以繩紋、籃紋為最普遍,還見少量方格紋。
山東龍山文化的陶器在製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相當規整,器壁厚薄十分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山東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發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制陶業的水平。以素麵或磨光的最多,紋飾 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山東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4. 古色古香的龍山文化
早在人類沒有創造出文字的時候,世界上就已經有了人類活動的痕跡了,他們在活動的區域雖然最終沒有形成文字,但以特殊的方式記錄了他們的足跡,我們成為史前文化。在 濟南文化 里龍山史前文明就是這樣的一個存在。
龍山文化指黃河中、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距今約4600-4000年,是漢族先民的文化遺存。龍山文化首次發現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市龍山街道辦事處,因此名為「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以薄、黑的陶器,尤其是蛋殼黑陶最具特色,所以又名為「黑陶文化」。龍山文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
龍山文化的陶器以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時間為前2500~前1900年。中原地區早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色為主,多為手制,杯、敞口盆、折沿盆、斂口罐、尖底瓶等保留了仰韶文化的特徵。
晚期龍山文化的陶器以灰陶器為主,主要器形有杯、盤、碗、盆、罐、鼎、甑、器蓋、器座、鬲等。其中蛋殼黑陶是山東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主要有碗、盆、罐、瓮、豆、單耳杯、高柄杯、鼎、鬲等,黑、薄、光、紐為黑陶的四大特點,是這一類型陶器的最佳成就。
龍山文化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蓄養牲畜。已有骨卜的習慣。且可能已經出現了銅器。歷史上夏、商、周的文化淵源,都與龍山文化有聯系。
龍山文化時期的制玉水平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出土的龍山文化玉器來看,其種類豐富,且大多琢磨精緻、造型優美、晶瑩圓潤,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昌樂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結構有規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現,距今四五千年的龍山文化時期,製作上和殷墟甲骨文類似。獸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齊」的圖案符號比殷墟甲骨文更為原始,明顯處於畫(符號)與字的過渡狀態。
骨刻文與甲骨文,二者應具有某種傳承關系,是解釋中國漢字起源的新依據。
這些符號都屬於陰線刻,筆畫婉轉曲折,刻畫纖細,多為弧筆和曲筆,呈現出螃蟹狀、草蟲狀和鳥狀等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