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濮陽文化遺產是什麼

濮陽文化遺產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3-06-01 11:25:18

Ⅰ 河南濮陽的歷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明清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


(1)濮陽文化遺產是什麼擴展閱讀

濮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風景名勝

1、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戚城又稱「孔悝城」,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戚城遺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2、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軍區政委鄧小平、司令員楊勇等同志先後在這里居住長達一年之久。他們在這里不僅領導了有名的錫山戰役和解放陽谷、封丘、延津等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農民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並在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廠,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清豐縣對該舊址進行了多次修復,並按原址建成3個展區、8戶舊居和19座展室,並從全國徵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400餘幅,並建設了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革命舊址廣場。

3、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

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台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

Ⅱ 濮陽為什麼叫雜技之鄉

濮陽叫雜技之鄉的原因:

濮陽雜技歷史悠久,起源於春秋,興盛於明清,發展於現代,以功力深厚、技藝精湛著稱於世。

2008年6月14日,濮陽東北庄雜技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雜技發源村——濮陽東北庄,與河北吳橋並稱為中國雜技南北兩故里。

2009年,濮陽被中國文聯、中國雜技家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這里有老一代的雜技藝人的代表——喬天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雜技代表性傳承人;這里有懷揣雜技情懷的年輕一代的代表——濮陽市龍城雜技團團長李付國。

他們都在為雜技做著力所能及的貢獻,為雜技的傳承運談奉獻自己的青春和愛心。

雜技的特點:

特別重視腰腿頂功的訓練是中國雜技的一個特點。中國雜技自古重視頂功。漢代畫像磚石和壁畫、陶俑中,有許多拿頂和翻筋斗的形象。

中國雜技藝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戲法的演員也要有扎實的功夫基礎,所謂「文戲武活」,即是指此。沒有堅實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還要從容自如,翻著筋斗變水變火是不行的。

險中求穩、動中求靜,顯示了冷靜、巧妙、准確的技巧和千錘百煉的硬功夫也是中國雜技的一個特悉瞎點。

如「走鋼絲」中種種驚險的表演,都要求「穩」;「晃板」、「晃梯」之類旁陸碰,凳上加凳,人上疊人,但頂上的人必須在動盪不定的基礎上求平求靜。

這必須有極冷靜的頭腦、高超的技藝與千百次刻苦訓練相結合才行,這顯示了對勢能和平衡的駕馭力量,表現了人類在戰勝險阻中的超越精神。

Ⅲ 用濮陽的文化跡產寫作文

文化遺產保護綻放異彩。文物保護成績明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完成不可移動文物登記1205處,新發現文物點936處,台前沙灣閘遺跡已被納入京杭大運河整體申遺體系。衛國都城——高城遺址、北齊李亨墓等一批重要文物遺存的發現,為研究濮陽歷史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歷史、文化價值。配合基本建設勘探發掘200餘萬平方米,出土青釉覆蓮四系瓷罐等重要文物600餘件。徵集各類有價值書畫作品710餘幅。由清豐單拐革命舊址、台前孫口劉鄧大軍渡河紀念地等景點組成的紅色旅遊線路,被確定為全省五條精品紅色旅遊線路之一。以文物為載體,舉辦「龍文化」研討會、倉頡文化研討會等學術活動,編輯出版《中華第一龍》、《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濮陽》等書籍。文物安全形勢整體穩定,連續實現27個(含2010年)館藏文物安全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初步建立。全市共有7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國家級保護名錄,24項進入省級保護名錄,100項進入市級保護名錄,各縣區也公布了各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市有6人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34人被命名為省級傳承人,59人被命名為市級傳承人。濮陽雜技藝術學校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傳承基地。

Ⅳ 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一批

第一批河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共計148項) 1I-1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汝南縣)
2I-2花木蘭傳說(虞城縣)
3I-3盤古神話(泌陽縣、桐柏縣)
4I-4白蛇鬧許仙傳說(鶴壁市淇濱區)
5I-5董永與七仙女傳說(武陟縣、汝南縣、西平縣、平輿縣)
6I-6柳毅的傳說(衛輝市)
7I-7崔鶯鶯和張生的故事(輝縣市)
8I-8邵原創世神話群(濟源市)
9I-9漢族敘事長詩《郭丁香》(固始縣)
10I-10愚公移山傳說(濟源市)
11I-11趙氏孤兒傳說(溫縣)
12I-12大禹神話傳說(禹州市)
13I-13王莽攆劉秀傳說(西平縣、遂平縣、內鄉縣、靈寶市)
14I-14靈寶黃帝傳說(靈寶市)
15I-15葛天氏傳說(長葛市)
16I-16牛郎織女傳說(南陽市)
17I-17竹林七賢傳說(修武縣)
18I-18帝舜傳說(濮陽縣) 19Ⅱ-1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
20Ⅱ-2黃河澄泥硯(鄭州市惠濟區、孟州市、陝縣、新安縣)
21Ⅱ-3汴京燈籠張(開封市)
22Ⅱ-4柘城李秀山泥塑(柘城縣)
23Ⅱ-5農民畫(舞陽縣、汝南縣)
24Ⅱ-6虢州石硯(靈寶市)
25Ⅱ-7秦氏絹藝(滑縣)
26Ⅱ-8方城石猴(方城縣裂搏)
27Ⅱ-9民間剪紙(陝縣、靈寶市、盧氏縣、輝縣市、魯山縣)
28Ⅱ-10盧氏木版年畫(盧氏縣)
29Ⅱ-11滑縣木版年畫(滑縣)
30Ⅱ-12洛陽宮燈(洛陽市)
31Ⅱ-13泥咕咕(浚縣)
32Ⅱ-14東岸桃核雕花工藝(上蔡縣)
33Ⅱ-15重陽茱萸絳囊(上蔡縣) 34Ⅲ-1板頭曲(南陽市)
35Ⅲ-2中州箏派(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36Ⅲ-3籌音樂(許昌市)
37Ⅲ-4司馬懿得勝鼓(溫縣)
38Ⅲ-5超化吹歌(新密市)
39Ⅲ-6嗩吶(沁陽市)
40Ⅲ-7大銅器(西平縣、遂平縣、郟縣)
41Ⅲ-8開封盤鼓(開封市)
42Ⅲ-9武陟盤鼓(武陟縣)
43Ⅲ-10官會響鑼(項城市)
44Ⅲ-11軋琴(舞鋼市)
45Ⅲ-12信陽民歌(信陽市)
46Ⅲ-13鄭王詞曲(沁陽市)
47Ⅲ-14西坪民歌(西峽縣)
48Ⅲ-15武德鎮抬鼓(溫縣)
49Ⅲ-16洛陽海神樂(洛陽市)
50Ⅲ-17黃河號子(河南黃河河務局)
51Ⅲ-18中州大鼓(新鄉縣)
52Ⅲ-19大相國寺梵樂(開封市大相國寺) 53Ⅳ-1火龍舞(孟州市)54Ⅳ-2蘇家作龍鳳燈(博愛縣)
55Ⅳ-3高抬火轎(沁陽市)56Ⅳ-4齊天聖鼓(靈寶市)
57Ⅳ-5回民秧歌(項城市)58Ⅳ-6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
59Ⅳ-7跑帷子(湯陰縣)
60Ⅳ-8花挑舞(固始縣
61Ⅳ-9艾庄銅器舞(許昌縣)
62Ⅳ-10豫西獅舞(洛陽市大里王獅舞、鞏義市小相獅舞)(洛陽市、鞏義市)
63Ⅳ圓敬-11麒麟舞(蘭考縣、睢縣)
64Ⅳ-12火綾子(商城杈傘舞)(商城縣)
65Ⅳ-13雙人旱船舞(臨潁縣)
66Ⅳ-14沈丘橘源慎回族文獅舞(沈丘縣)
67Ⅳ-15內鄉縣衙春節歲時節令「打春牛」(內鄉縣) 68Ⅴ-1豫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69Ⅴ-2曲劇(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70Ⅴ-3越調(周口市、許昌市)
71Ⅴ-4大弦戲(滑縣、濮陽縣)
72Ⅴ-5羅卷戲(汝南縣、滑縣、內黃縣、通許縣、范縣、鄧州市)
73Ⅴ-6目連戲(南樂縣)
74Ⅴ-7道情(太康縣)
75Ⅴ-8宛梆(內鄉縣)
76Ⅴ-9四平調(商丘市、濮陽縣)
77Ⅴ-10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
78Ⅴ-11皮影戲(靈寶市、羅山縣)
79Ⅴ-12杠天神(新蔡縣)
80Ⅴ-13懷梆(沁陽市)
81Ⅴ-14清豐柳子戲(清豐縣)
82Ⅴ-15河陽花鼓戲(孟州市)
83Ⅴ-16二股弦(武陟縣)
84Ⅴ-17光山花鼓戲(光山縣)
85Ⅴ-18淮調(安陽縣)
86Ⅴ-19扁擔戲(新蔡縣)
87Ⅴ-20揚高戲(三門峽市)
88Ⅴ-21二夾弦(開封市、睢縣、滑縣、延津縣)
89Ⅴ-22落腔(內黃縣、輝縣市、長垣縣、淇縣) 90Ⅵ-1河洛大鼓(洛陽市)
91Ⅵ-2河南墜子(河南省藝術研究院)
92Ⅵ-3王屋琴書(濟源市)
93Ⅵ-4灶書(固始縣)
94Ⅵ-5絲弦道(平輿縣)
95Ⅵ-6鑼鼓書(三門峽市)
96Ⅵ-7三弦書(南陽市)
97Ⅵ-8大調曲子(南陽市) 98Ⅶ-1心意六合拳(漯河市、淮陽縣)
99Ⅶ-2八極拳(博愛縣)
100Ⅶ-3萇家拳(滎陽市)
101Ⅶ-4大營社火(陝縣)
102Ⅶ-5浚縣民間社火(浚縣)
103Ⅶ-6打鐵花(確山縣)
104Ⅶ-7馬街書會(寶豐縣)
105Ⅶ-8東西常罵社火(靈寶市)
106Ⅶ-9少林功夫(少林寺)
107Ⅶ-10太極拳(溫縣) 108Ⅷ-1杜康釀酒工藝(伊川縣、汝陽縣)
109Ⅷ-2鈞瓷燒制技藝(禹州市)
110Ⅷ-3鎮平玉雕工藝(鎮平縣)
111Ⅷ-4棠溪寶劍鑄造工藝(西平縣)
112Ⅷ-5汝瓷燒制技藝(寶豐縣、汝州市)
113Ⅷ-6唐三彩(洛陽市)
114Ⅷ-7汴綉工藝(開封市)
115Ⅷ-8太平車製作技藝(平輿縣)
116Ⅷ-9五里源松花蛋製作技藝(修武縣)
117Ⅷ-10武陟油茶製作技藝(武陟縣)
118Ⅷ-11寶豐酒釀造工藝(寶豐縣)
119Ⅷ-12茂家紅酒釀制技藝(狀元紅)(濮陽市)
120Ⅷ-13信陽毛尖茶採制技藝(信陽市)
121Ⅷ-14北宋官瓷燒制技藝(開封市)
122Ⅷ-15長垣烹飪技藝(長垣縣)
123Ⅷ-16四大懷葯種植與炮製(焦作市)
124Ⅷ-17禹州中葯加工炮製技藝(禹州市) 126Ⅹ-1百泉葯會(輝縣市)
127Ⅹ-2禹州葯會(禹州市) 128Ⅺ-1地坑院民俗(陝縣)
129Ⅺ-2洛陽水席(洛陽市)
130Ⅺ-3開封又一新糖醋軟熘鯉魚焙面(開封市)
131Ⅺ-4開封馬豫興桶子雞(開封市)
132Ⅺ-5開封第一樓小籠灌湯包子(開封市) 134XⅢ-1伏羲太昊陵祭典(淮陽縣)
135XⅢ-2浚縣正月古廟會(浚縣)
136XⅢ-3老子生日祭典(鹿邑縣)
137XⅢ-4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鄭市)
138XⅢ-5洛陽關林朝聖大典(洛陽市)
139XⅢ-6嫘祖祭典(西平縣)
140XⅢ-7火神祭祀(商丘市睢陽區)
141XⅢ-8中嶽古廟會(登封市)
142XⅢ-9醫聖張仲景祭祀(南陽市)
143XⅢ-10衛輝比干祭典(衛輝市) 144XIV-1八卦符號文化(河南省社會科學院)
145XIV-2洛陽牡丹栽培技藝(洛陽市)
146XIV-3周易文化(安陽市)
147XIV-4洛陽正骨(洛陽市)
148XIV-5針灸銅人(開封市)

Ⅳ 河南濮陽歷史有什麼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 中華第一龍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哪凳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 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活動於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坦岩。
西周時期 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479年李信旅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公元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87萬人。成為中國當時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今戚城遺址豐富的漢代灰層出土的大量陶器、漢銅鏃、銅釜、犁、鐵鑊、石器及水井等文物,都表明當時這里十分繁華。漢初戚地曾是將軍李泌的侯國。漢時濮陽經濟文化發達,人才薈萃,名臣汲黯、經學家索盧放、京房等濮陽人均為一代俊傑。
兩漢之間短暫的新朝,曾把東郡改名治亭。
魏晉南北朝時期 三國兩晉南北朝370年間,魏、後趙、冉魏、前燕、後燕、前秦、北魏、東魏、北齊、北周等割據者曾先後在濮陽地區稱王道孤。這里的行政建置朝立夕廢,變化頻仍,幾個轄縣分別隸屬過濮陽郡、東郡、魏郡、頓丘郡、昌樂郡、武陽郡等。西晉時還曾建濮陽國。南北朝時,濮陽更是兵連禍結,干戈紛然,大量居民被迫遷徙,邊塞游牧民族陸續入居濮陽,與漢族融合,同時把大片耕地改為牧場,農業生產受到破壞。至北魏時,孝文帝實行均田制,農業才有所恢復。綜觀此期,亂多於治、毀多於創,濮陽地區經濟蕭條,文化衰退。曹魏、前秦、北魏時,曾有過短期的穩定,濮陽經濟有所恢復,也產生了一些有貢獻的人物,如書法家竇遵、文學家董微、名臣李彪、李諧、李崇、王觀、吳隱之等。
隋唐時期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分濮陽縣一部置昆吾縣,析臨河、內黃、頓丘各一部置澶淵縣,省昌樂入繁水縣,並復置范縣。隋文帝實行節儉政治、輕徭薄賦,大開漕運,使經濟得到了較快恢復。大業四年(608年),永濟渠過濮陽後,便利了交通,濮陽日趨繁榮。不久,隋煬帝的暴政迫使濮陽人民紛紛參加東郡法曹翟讓領導的瓦崗軍反隋,這支起義軍在推翻隋的統治中起了骨幹作用。唐初,為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改澶淵縣為澶水縣。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澶州,轄澶水、頓丘、觀城等縣,今南樂縣屬魏州,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鄆州。唐大歷七年(772年),割頓丘、昌樂4鄉於清豐店置清豐縣,屬澶州。初唐時,濮陽一帶地曠人稀,均田制實行程度較高,水利興修,農業生產恢復較快。唐朝中期,黃河安瀾,濮陽的農業、手工業等得到長足發展。絲絹業聞名全國,絲織貢品列為上三等。唐代濮陽文化發達,人才輩出,傑出的天文學家僧一行(張遂,今南樂縣人),第一個測量子午線長度,最先發現了恆星運動。還產生了勤政廉潔的杜暹、拒重賄名留青史的李義琰、唐輔臣杜鴻漸、音樂家張文收、禮學家張戩,抗擊安史叛亂的名將南霽雲、詩人張九齡、唐末農民起義領袖王仙芝等名人。唐末至五代,濮陽一帶又成了戰場,僅後梁、後唐就在濮陽征戰200餘場。長期兵燹戰亂,使唐代前期100多年的建設遭到嚴重破壞。
宋元時期 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7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明朝時期 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范縣屬東昌府,台前(壽張一部分)境屬兗州府。因受戰爭破壞,這里景象極為荒涼,「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明初,開州「土著只餘七姓,丁不滿千」,朱元璋下詔鼓勵無田農民辟荒造田,並從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起,數次將山西黎民徙居濮陽一帶置屯墾荒,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老鴰窩」移民。朝廷為增加收入,號召農民廣植桑、棉,發展經濟作物。同時還加強水利建設,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修築了黃河、衛河等堤岸。至明中葉,農村經濟得到恢復且有較大發展。英宗天順元年至四年間(1457年—1460年),僅開州3縣即墾荒6萬公頃,植棉0.07萬公頃,栽桑133公頃,上交租糧4萬余擔,比明初增加近兩倍。濮陽已有17100戶,8�86萬人,成為「天雄之上游,河朔之名區」。但明英宗之後,宦官干政,政治日趨腐敗,土地兼並嚴重,水利嚴重失修,災害不斷,民不聊生。嘉靖五年(1526年)至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百餘年間,濮陽發生水、旱、蝗、風、地震等較大災害逾百次,大災年徭役負擔卻有增無減,農民被逼起而抗爭。崇禎十三年(1640年),濮陽人民以范縣榆樹園為根據地發動起義。榆樹園農民起義軍後來在范縣人梁敏等領導下轉為抗清斗爭,他們聯結豫東、魯南農民軍,連破濮、曹二州及梁山、東明等縣,繼而西進開封,北伐大名,南下海州,給封建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清朝時期 濮陽稱開州,與清豐、南樂隸屬於大名府。范縣屬濮州隸曹州府,台前境(壽張一部分)隸兗州府。清代前期社會較為穩定,生產得到恢復,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這里荒地開墾率達80%,人口增至50多萬人。然因此時的封建帝制已處於沒落階段,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障礙,加之清朝統治以後,黃河水患時發,濮陽災情不斷。特別是咸豐五年(1855年)河決,將濮陽大半變為澤國。這次大改道後,黃河經濮陽、范縣及今台前境奔東北入海,在境內橫流泛濫,為害29年。濮陽一帶農業生產每況愈下,文化也日趨衰落,魏山原、葉挺秀、王連中等人雖有著述問世,但均未造成大的影響。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日趨腐朽。濮陽因閉於內地,經濟文化更為落後,直至光緒十五年(1889年),才有了第一條電話線路;宣統三年始建郵局;光緒二十年(1894年)才開辦了官營鐵廠、機織廠、針織廠、石印廠、草帽廠之類。文化名人寥寥,留有著述者也不過李建勛、魯世英、藍雲祥、高惠民等數人而已。清政府對外賣國、對內鎮壓的政策激起反帝反封建浪潮的不斷高漲,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濮陽人民奮起參加捻軍反帝反清。咸豐三年(1853年),其隊伍發展到八九千人,向開州、范縣、清豐、內黃、浚縣、滑縣、延津等地的官府進攻,打擊清軍。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清豐縣義和團首領韓大申、韓順江高舉清邑義和團大旗,聚眾數萬,劫富濟貧,燒教堂,廢洋教,把濮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推向高潮。
民國時期 民國二年(1913年),曾改開州為開縣,但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范縣屬山東省東昌府,台前縣系壽張縣一部分屬山東省東臨道。1926年,范縣改屬曹濮道。1912年~1949年,轄區各縣建置及隸屬改易較頻繁。
1919年的「五四」運動開辟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震醒了濮陽人民,這里開始成為革命運動發展較快的地區之一。1924年,在北京俄文法專讀書的濮陽人王亦華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回鄉宣傳革命。濮陽在大革命時期就有了共產黨的組織。1927年4月,南樂縣佛善村建立了濮陽地區第一個農村黨支部。此後,黨的組織逐步發展壯大。1927年10月建立了中共濮陽縣委,1931年5月改為中共濮陽中心縣委;1929年春建立了中共清豐縣委;1929年秋建立了中共南樂縣委;1934年秋建立了中共濮縣縣委;1936年6月建立了中共范縣縣委。在地方黨組織的領導下,濮陽地區群眾運動蓬勃發展。1929年的濮陽「二·一五」農民革命斗爭(即「溫邢固事件」),1932年的濮陽鹽民斗爭和濮陽、清豐縣小學教師增資運動,1933年的濮陽姚家暴動,1935年發動濮縣農民斗爭,1935年的平原游擊戰爭和濮內滑農民革命斗爭等,都先後取得了勝利。除此之外,還建立了農民協會和商民協會等組織。1936年國民政府設河北省第十七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濮陽。1939年改稱第十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濮陽、東明、長垣、南樂、清豐5縣。1936年濮縣、范縣屬山東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聊城),1938年濮縣改屬第十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菏澤)。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國難當頭,共產黨人挺身而出,奔走救亡,先後在濮陽地區建立「冀南文化界救國會」和「抗日救國十人團」。到1938年底,濮陽各縣、區、鄉、村普遍建立了「抗日救國會」、「青年抗日先鋒隊」、「婦女聯合救國會」等抗日群眾組織,形成了群眾抗日救亡高潮。1938年2月,日軍進攻濮陽。國民政府濮陽縣縣長丁樹本棄城而逃,縣城淪陷。日軍在濮陽燒殺搶掠,用飛機轟炸濮陽城,使許多村莊變為廢墟,許多居民喪生火海。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與日軍展開了游擊戰。1939年初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四旅進駐濮陽,開辟抗日根據地。1940年1月至4月,濮陽地區先後建立了清豐、南樂、濮陽、濮縣、范縣各縣抗日民主政府。1940年4月18日,冀魯豫區黨委在清豐縣王什正式成立,下轄4個地委,濮陽地區所屬各縣分屬一、二、三地委。此後,濮陽一帶一直是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1940年,八路軍一二九師和冀中、冀南、冀魯豫軍區部隊,在中共地方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向盤踞在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國民黨頑固勢力石友三、孫良誠等發動討逆戰役,在半年多的討逆反頑作戰中,共殲滅頑軍2�2萬多人,扭轉了被動局面,鞏固了冀魯豫邊區抗日根據地。從1940年6月至1942年夏,日軍對冀魯豫抗日根據地中心區進行了多次大「掃盪」,其中著名的有「五五」大掃盪,「四一二」大掃盪、「九二七」大掃盪、敵人共出動兵力4萬多人,冀魯豫軍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多次粉碎了敵人的掃盪,共殲滅日偽軍2000多人。冀魯豫軍區、分區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從1943年12月至1945年初,先後對敵偽發動了八公橋戰役、清豐戰役、南樂戰役,在三次戰役中,共殲滅敵偽軍8500多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葯,奪取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冀魯豫區黨委、行署、軍區進駐濮陽縣城。中共冀魯豫區黨委決定設立濮陽市,機關駐濮陽城內,直屬區黨委領導。1946年6月8日,冀魯豫行署決定,將所屬的抗日政府一律改為民主政府。1946年11月,冀魯豫區劃再次調整,撤銷濮陽市建置,並將7個地委劃分為8個地委。二地委下轄中共壽張、范縣、鄆城、巨野等9個縣委。四地委轄濮陽、滑縣、浚縣、長垣等11個縣委。八地委(又稱直南地委)成立後,機關駐清豐,轄南樂、清豐、內黃、濮縣等7個縣委,台前境屬壽張縣南5區。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的目標。1946年12月,濮陽地區所屬各縣黨組織按照上級黨組織的指示,緊密聯系群眾,與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勝利粉碎了國民黨新五軍的進攻,鞏固了解放區的勝利果實。
解放戰爭開始後,濮陽地區掀起一次又一次參軍熱潮,從1945年11月至1949年2月,濮陽地區參軍人數共達5�8萬人;共出動擔架3�7萬多副,民兵民工37萬多人,車3�64萬輛,牲口4�989萬頭,提供糧食5868�7萬斤,草料1293�3萬斤,木柴33031萬斤,食油15萬斤,食鹽6萬斤;從1947年至1949年濮陽地區共抽調幹部4760人,戰勤人員2027人南下支援新解放區建設。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1949年8月20日,冀魯豫邊區撤銷,建立平原省,並成立了平原省濮陽專署(駐濮陽縣城)。濮陽專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昆吾、尚和、衛南、高陵、漳南、衛河等17個縣和濮陽城區、道口區兩個區。同年9月,昆吾、尚和與濮陽縣,衛南與滑縣,高陵、漳南(一部)與內黃縣,衛河與清豐縣分別合並後稱濮陽縣、滑縣、內黃縣、清豐縣,此時濮陽專署轄11縣2區。
在民主革命時期,濮陽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偽頑勢力、日本侵略者、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及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和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濮陽專員公署轄濮陽、滑縣、長垣、封丘、內黃、清豐、南樂、濮縣、范縣、觀城、朝城10個縣和濮陽城關區、道口區2個區。1952年11月24日,濮陽專員公署所轄的濮縣、范縣、觀城、朝城4個縣劃歸山東省聊城地區。1952年12月1日,平原省撤銷,濮陽專區劃歸河南省領導。1954年6月,濮陽專區所轄的濮陽城關區、道口區分別劃歸濮陽縣、滑縣。9月25日,濮陽專區與安陽專區合並為安陽地區。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58年3月30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合並為新鄉地區。1961年12月18日,安陽地區與新鄉地區分設,濮陽、清豐、南樂隸屬於安陽地區。1964年4月1日,為便於黃河治理,經國務院批准,壽張縣撤銷,一部分劃歸范縣。范縣由山東聊城地區劃歸河南省安陽地區。1973年12月16日,范縣東部的9個公社劃出成立了范縣台前辦事處,系縣級機構,直屬安陽地區。1975年3月14日,范縣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辦事處。1978年12月,台前辦事處改稱台前縣。1987年4月2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濮陽市郊區,設立濮陽縣,駐城關鎮。
2002年12月25日,民政部批准(民函[2002]222號):濮陽市市區更名為華龍區。
至2003年底,濮陽市轄五縣一區,即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范縣、台前縣和華龍區,下轄64個鄉,14個鎮,11個辦事處,共有2946個村民委員會,33個自然村,81個居民委員會。

Ⅵ 古今濮陽文化歷史。

濮陽文化底蘊厚重。濮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顓頊遺都」、「帝舜故里」之稱,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1、美譽:1987年出土的距今6400多年的蚌塑龍形圖案,被譽為「中華第一龍」,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據此命名濮陽為「華夏龍都」。濮陽雜技享譽中外,是「中國雜技之鄉」。

2、名人:倉頡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分類別異,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為「造字聖人」。

5、文學:呂不韋主持編纂《呂氏春秋》(又名《呂覽》),包含八覽、六論、十二紀,匯合了先秦諸子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史稱「雜家」。

6、重大事件:為了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濮陽地區各縣根據中共中央和冀魯豫行署的部署,從1946年6月陸續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打土豪分田地)。至1947年5月,濮陽地區各縣基本摧毀了封建地主階級的經濟基礎,實現平分土地(耕者有其田)的目標。

Ⅶ 濮陽縣特色文化

濮陽縣特色文化有大平調、濮陽東北庄雜技、南樂目連戲、清豐麥秸畫、濮陽糟魚等。1、大平調:大平調的唱腔音樂漏襪銀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大平調。2、濮陽東北庄雜技:在我國雜技藝壇上,素有「南北雜技兩故里」之說。這兩個村都被中國雜技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

濮陽縣特色文化有大平調、濮陽東北庄雜技、南樂目連戲、清豐麥秸畫、濮陽糟好慶魚等。

1、大平調:大平調的唱腔音樂屬梆子腔系統,因比山東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的音調低,故稱平調或大平調。

2、濮陽東北庄雜技:在我國雜技藝返宴壇上,素有「南北雜技兩故里」之說。這兩個村都被中國雜技協會命名為「中國雜技之鄉」。

3、南樂目連戲:南樂地處冀、魯、豫三省交界,古代的交通不便,地域偏僻,使該戲曲形式一直保留著古老的原始風貌,其表演形式,戲劇程式等方面,無不帶有傳統文化痕跡。

4、清豐麥秸畫:麥秸畫產於河南清豐,麥秸畫是用普通的麥秸作原料,借鑒國畫、民間剪紙等表現手法,將麥秸剖開、燙平,剪刻結合,經染色、燙色、搶毛、撕毛等工藝製成。

5、濮陽糟魚:魚肉鮮嫩,魚刺酥香,魚肉魚刺都是入口美味。「濮陽糟魚」是豫菜的經典名餚,多流行於豫北和豫東一帶,新鄉、濮陽及商丘許多鄉間廚師都能烹此菜。

Ⅷ 濮陽戚城公園歷史介紹

1.濮陽景槭城公園區詳細介紹 裡面都有什麼和他的歷史

戚城文物保護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城又稱"孔悝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城東80米處有一夯土台是當時諸侯會盟的盟壇基址。

為春秋時期衛國北部的重要城邑,公元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各諸侯國在衛會盟十五次,其中七次會盟於此。 戚城又稱'孔悝(kuī)城',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現存城址內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城門、宮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遺跡。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整個景區包括會盟台、城牆、闕門、歷史陳列室、孔子居衛十年的孔子侯館、顓頊帝進行宗教改革的聖地--玄官、反映春秋戰國時衛國文化氛圍的"桑間濮上"苑、表現濮陽古戰場的"歷史名戰微縮景觀"、龍宮、龍湖、車聖相士和他發明的馬車、伏羲之母華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後啟在昆吾所鑄之九鼎及鑄鼎軒等等。 戚城,孫氏在此襲居六代,為衛世卿,他們世代掌握著衛王室的實權,演出一幕幕活劇來,最大的政治事簡純笑件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太子蒯聵謀害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到晉國避難,13年後潛入戚城,與其子輒(已立為衛出公)爭國。

蒯聵勾結其妹控制了執政的外甥孔悝,出公輒被迫出逃魯國,蒯聵自立為庄公。子路是孔悝的邑宰,為救孔悝而慘死在與蒯聵的甲士的廝殺中。

今戚城東北里許有子路墓冢。戚城遺址、子路墓祠、蒯聵台遺址(在油田供應處院內)三處文物古跡,同是這一事件的產物,形成一個自然景區。

見於《左傳》的有莊子(武公三世孫)、昭子、桓子、文子以及文子之三孚:嘉、蒯、襄。孫氏世代掌握著衛國的政治命脈,特別是自公元前629年衛遷都帝丘後,戚地的向背舉足輕重,晉國多次越過黃河,採取支持叛亂的手段控制地,左右衛國政局,威脅東方諸侯,保持其霸主地位。

魯公十四年,衛定公去世,衛獻公繼立,孫文子與其有矛雇為避迫害,孫文子將象徵權力和地位的衛國青銅禮器從帝丘遷至戚,魯定公十四年,衛太子蒯聵謀殺衛靈公夫人南子未遂,逃往晉國避難,後潛入戚地,十三年後與其子出乏輒爭奪君位。蒯聵首先勾結其姊控制了負責京城守衛自外甥孔悝,衛出公被迫逃往晉國,蒯聵即位稱庄公。

孔健的家臣、孔子的弟子子路,在這場政變中身亡。在今天距戚城不遠處有相傳蒯聵復國的臨時藏身處「蒯聵台」和子路的葬所「子路墳」。

在各個設施中布置了「中華第一龍暨出土文物展」、繪制了《衛國春秋》壁畫(30幅)、《孔子在衛十年》壁畫(26幅)、《子路生平》壁畫(10幅)及《顓頊功德》壁畫等,彩塑了古代濮陽及衛國名人25尊,製做了《孔林父聽樂》的場景。加以每年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已成為一處道地的戚城遺址博物院。

戚城遺址是豫北地區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攔含代聚落遺址,文化內涵最早為7000多年前。從那時起,這里就有先民居住、生活,一直延續到西周時期開始築城。褲森

此後到漢代不斷有所增建。現存城址內經考古鑽探發現有城門、宮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遺跡。

出土有龍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殘片,商代灰陶細繩紋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以及周代、漢代等不同時期的遺物。

2.戚城文物景區主要由哪些景點組成

戚城文物景區位於濮陽市區京開大道路西,佔地面積50公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整個景區包括會盟台、城牆、闕門、歷史陳列室、孔子居衛10年的孔子侯館、顓頊帝進行宗教改革的聖地——玄官、反映春秋戰國時衛國文化氛圍的「桑間濮上」苑、表現濮陽古戰場的「歷史名戰微縮景觀」、龍宮、龍湖、車聖相土和他發明的 馬車、伏羲之母華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後啟在昆吾所鑄之九鼎及鑄鼎軒等,另外有上古五帝之一的顓頊乘龍至四海的巨雕,濮陽歷代名人20尊塑像。 加上水天一色、風光旖旎的玄湖、雷澤湖、濮水河渾然一體,集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於一體,再現了春秋衛國「桑間濮上」、「鄭衛之音」的巨幅歷史田園畫卷。

戚城又名「孔悝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整個城址呈東西長方形,周長1。

5公里,城牆最高處為8。 3米,城角為圓形。

城牆的東、西、南三面中部各有缺口,是城門的遺址。在城牆的夯土中發現有商周時期以及更早些時候的陶片等文化遺物,在城東36米與80米處有兩個土丘,高度均為6米,也是夯築而成,是戚城的附屬建築,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

這里也是濮陽市境內及其周圍各地市保留年代最久、延續時間最長的古代聚落城池,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自上而下疊壓著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龍山、商、西周、春秋戰國直到漢代等時期的文化遺產。

3.濮陽這個地方古代叫什麼啊

濮陽古代稱帝丘,據傳五帝之壹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

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 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1986 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 動。

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 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壹龍」。

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 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濮陽——歷史悠久。早在公元1004年,濮陽就以「澶洲」的足跡被載入史冊了。

公元1004年秋,遼軍 大舉進攻北宋,壹直打到澶洲城下,北宋宰相寇準帶兵打仗,後來宋真宗親征,打退了遼軍。第二年, 遼、宋達成協定,遼撤兵,北宋答應給遼軍碎幣,這就是有名的澶淵之盟。

濮陽有著悠的歷史,如今還 保留著許多歷史文物,並建立起戚城遺址,戚城公園也因為悠久的歷史而聞名了整片中原大地,中華龍 碑,也從此騰響了。

4.濮陽由於什麼原因得『中華第一龍城』

戚城遺址【河南濮陽戚城公園】——中華第一龍 【1997年與2000年中,炎黃文化研討會2次在濮陽召開中國龍文化專題學術討論會,並於1997年授予濮陽「中華龍鄉」稱號;戚城文物景區目前佔地760畝,建築面積6.6萬m2,綠化面積500餘畝。自1992年開工建設以來,建有:秦漢風格的東闕門、仿漢建築群戚城歷史陳列室、仿唐風格的北大門、龍宮、明清建築群子路墓祠及訴說著中華民族文明史淵源的顓頊玄宮等,這些建築高大、雄渾;園林小品穿插於園內,點綴其間,秀美、典雅;加之綠楊、垂柳、草坪的映襯,使戚城文物景區成為文物保護、歷史展示與現代園林完美和諧的統一組合。2004年12月,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對濮陽的了解並不多,只知道那裡是中華龍鄉,那裡有著「中國第一龍」,直到進入戚城。才知這座黃塵漫漫的老城的歷史之重!戚城重的歷史遺跡頗多,便可閱讀從顓頊玄宮到西水坡遺跡到會盟台到戚城遺址這縱橫千年的歷史經脈。

顓頊玄宮築在高高的基台上,寬廣的廣場中,正對玄宮大門立著一漢白玉大鼎,環繞廣場圍牆下,則塑著春秋衛國的名人們,有刺秦王的荊軻,有偉大的改革家商鞅,還有呂不韋、一行等等。。疏不知小小的衛國當時出了這么多名人志士。玄宮里供奉這顓頊帝,整體建築風格古樸莊重,站在宮門。。俯視戚城這座集知識性、觀賞性、游樂性於一體的歷史文化大觀園,打從心底囈噓自己的渺小與淺薄。

5.濮陽古今名人及他的事跡

呂不韋(?-前235年),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後為秦國丞相,政治家、思想家,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相邦十三年,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又稱《呂覽》),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有關成語:一字千金。

民族:華族(漢族前身)

出生日期:一說前292年

逝世日期:前235年

職業:商人、政治家

主要成就:奇貨可居,扶立秦莊襄王。

任秦國相邦。

統兵滅東周國。

主持編纂《呂氏春秋》。

代表作品:《呂氏春秋》

所處時代:戰國末期

生平簡介

呂不韋出生於衛國濮陽,在韓國陽翟經商,因「販賤賣貴」而「家累千金」。

呂不韋在趙國邯鄲經商時,偶然結識秦國宗室,質於邯鄲的秦王孫異人(後改名楚),認為「奇貨可居」,遂予重金資助,並西入咸陽,游說秦國太子安國君寵姬華陽夫人,立子楚為嫡嗣。後子楚與呂不韋逃歸秦國。前251年,秦昭襄王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以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陽十萬戶。三年後秦莊襄王病故,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

呂不韋任秦相期間,組織其門客編纂著名的《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餘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於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出處。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並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6.戚城是誰的城

戚城又稱'孔悝城',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城是春秋時衛國的重要城邑。城東80米處有一夯土台是當時諸侯會盟的盟壇基址。

公元前626年到前531年的近一個世紀內,各諸侯國在衛會盟十五次,其中七次會盟於此。目前整個景區包括會盟台、城牆、闕門、歷史陳列室、孔子居衛十年的孔子侯館、顓頊帝進行宗教改革的聖地--玄官、反映春秋戰國時衛國文化氛圍的'桑間濮上'苑、表現濮陽古戰場的'歷史名戰微縮景觀'、龍宮、龍湖、車聖相士和他發明的馬車、伏羲之母華胥的卧雕及伏羲亭、夏後啟在昆吾所鑄之九鼎及鑄鼎軒等等。

Ⅸ 濮陽文明網向國旗敬禮

濮陽是河南省的一個地級市。

Ⅹ 我在河南上學,學旅遊。想問問河南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南有22個
我省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主要包括梁祝傳說(申報地區汝南縣,以下括弧內均為申報地區)、董永傳說(武陟縣)、嗩吶藝術(沁陽市)、板頭曲(南陽市)、豫劇、宛梆(臘盯內鄉縣)、懷梆(沁陽市)、大平調(濮陽縣、滑縣、延津縣)、越調(周口市)、大弦戲(滑縣、濮陽縣)、道情戲(太康縣)、目連戲(南樂縣)、曲劇、四平調(商丘市、濮陽市)、河南墜子、河洛大鼓(洛陽市)、少林功夫(登封市)、太極拳(焦作市)、朱仙鎮木版年畫(開封市)、泥李局纖塑(浚縣)、太昊伏羲祭典(淮陽縣)、馬街書會(哪仿寶豐縣)等,涉及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民俗等,基本反映了河南作為一個文化資源大省深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積淀。

閱讀全文

與濮陽文化遺產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5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6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3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8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