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天津多爾文化傳播怎麼樣

天津多爾文化傳播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3-06-01 19:32:04

Ⅰ 多爾滾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物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爾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極之弟,母為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鐸。1626年封貝勒,後因戰功封睿親王。
多爾袞十五歲時,阿巴亥被皇太極所逼,被迫為努爾哈赤殉葬,多爾袞因此喪失繼承大統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後,他軍功卓著。至皇太極去世時,和多鐸掌有正白旗與鑲白旗,於是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汗位。豪格繼承了皇太極的正黃旗、鑲黃旗並自掌有正藍旗。多爾袞利用豪格的軟弱使其不能繼位,又畏於兩黃旗的實力,不敢自己繼位,轉而扶持皇太極九子福臨入承大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並實際掌權。
多爾袞攝政時期,清軍入關,滿清入主中原,對清朝開始在中國近300年的統治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治對他的稱呼也從「叔父攝政王」也逐漸變為「皇父攝政王」。39歲時,多爾袞因狩獵墜馬不治而亡。死後,順治帝因其獨斷專行,並迫害其兄豪格,又與其母孝庄皇太後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系,剝奪其封號,並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間才恢復名譽。
多爾袞因與皇太極永福宮庄妃、順治母孝庄皇太後關系曖昧,故民間有「太後下嫁」的傳說。
順治曾追崇多爾袞為清成宗,謚義皇帝,後被順治剝奪。
愛新覺羅·多爾袞偉大功德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明萬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於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老城)。
9歲時,與弟多鐸被合立為一個和碩額真,同掌一旗。 後金天命十一年(1626),晉貝勒。 天聰二年(1628),從後金汗皇太極征察哈爾蒙古多羅特部,獲敖木倫(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眾萬余,以功賜號墨爾根戴青(意為聰明的統帥),封固山貝勒。三年,從皇太極自龍井關(今河北遵化東北)入明邊,與貝勒莽古爾泰等圍攻北京,敗山海關援兵於薊州(今天津薊縣)。次年,還師先行,再敗明軍。五年,初設六部,受命掌吏部。參加大凌河城(今遼寧凌海)之戰,率先沖擊,勇勝明總兵祖大壽部。遂與貝勒阿巴泰等奔襲錦州,擊敗出城明軍。六年,與貝勒濟爾哈朗在歸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黃河岸俘蒙古部眾千餘。七年,皇太極問進軍方向,力主以征明為先,奏言乘機入明邊、圍北京,被採納。次年,縱掠山西等地。九年,與貝勒岳托、薩哈璘、豪格等統兵萬余招撫察哈爾蒙古林丹汗子額哲,獲元朝傳國玉璽「制誥之寶」。回軍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斬6000餘人,俘獲甚眾。清崇德元年(1636),晉封和碩睿親王。為配合武英郡王阿濟格進關攻明,受命與多鐸率兵攻山海關,以牽制明軍。繼從皇太極進兵朝鮮(今朝鮮、韓國),二年,同肅親王豪格進克江華島(今屬韓國),迫國王李倧請降。三年,監築遼陽、都爾鼻城(今遼寧彰武),治盛京(今沈陽)至遼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將軍,統左翼四旗兵與揚武大將軍岳托所率右翼軍大舉入關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屬河北),分兵八道,乘虛略山西及保定(今屬河北)地區,擊敗明總督盧象升部。繼破濟南,略天津等地,凡20餘戰皆捷,克城40餘座,俘掠人口25萬余。五年起,率兵參加松錦之戰,與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輪流充任前方統帥,以築城屯田、圍城打援之策,進圍錦州,敗明軍於寧遠(今遼寧興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錦州南)間。六年,以私遣甲兵歸家罪,降為郡王,被罰銀萬兩。後兩次圍錦州。七年二月,參加松山決戰,大敗明薊遼總督洪承疇所統八總兵13萬人,俘洪承疇。三月,迫前鋒總兵祖大壽獻錦州城降,獲松錦大捷。進克塔山(今葫蘆島東北),殲明軍7000餘人,再破杏山。師還復親王爵。八年,在皇太極卒後,欲爭帝位未成,立年幼福臨為君(是為順治帝),與濟爾哈朗聯合輔政。旋稱攝政王,實掌軍政大權。
順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將軍率阿濟格、多鐸等統滿、蒙、漢軍十餘萬攻明。在山海關東威元堡誘降前往乞師的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約10萬(一說6萬)。五月佔領北京,7月14日確定遷都於此,以武力統一全國。制定了先攻農民軍,後滅南明政權,聯合漢族官僚地主勢力,以漢治漢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將撫定山東、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衛京畿地區。遣輔國公吞齊喀等赴盛京奉迎順治帝至京。致書南明兵部尚書、大學士史可法,勸其削藩稱臣。十月,受封叔父攝政王。旋命阿濟格為靖遠大將軍、多鐸為定國大將軍,合擊大順軍於陝西。二年初,命多羅饒余郡王阿巴泰為總統,率准塔、譚泰等代豪格征山東。三月,命多鐸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揚州,五月佔南京,於蕪湖(今屬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繼滅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權。晉封皇叔父攝政王。六月以剃發令激起江南各地民眾的反抗,相繼派兵鎮壓。閏六月,命兵部尚書洪承疇等經略江南及粵、贛、閩、湖廣、雲貴等地,以攻撫之策相繼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率師攻四川大西農民軍。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征閩、浙。命多鐸為揚威大將軍,率師征蒙古蘇尼特部騰機思等。命孔有德為平南大將軍,同耿仲明等率師征湖廣。十一月,部將豪格部於四川西充鳳凰山射殺大西農民軍首領張獻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頒行全國。七月,罷濟爾哈朗輔政,獨專朝政。五年,命譚泰為征南大將軍,同何洛會征討降而復叛的原明將領、江西總兵金聲桓。調戶部侍郎額色率兵協助陝西三邊總督孟喬芳,鎮壓甘肅回民米喇印丁國棟起義。命吳三桂鎮守漢中。為排斥異己,迫豪格致死。初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間養馬及收藏軍器。命濟爾哈朗為定遠大將軍,征湖廣大順軍將領李過、高一功部。十一月,晉封皇父攝政王。六年,兩次率師親征降而復叛的大同總兵姜鑲,克渾源(今屬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於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歲。追尊為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復睿親王封號。
多爾袞謀勇兼備,能重用漢族謀臣和將吏。統兵馭將,賞罰分明。善於把握戰爭全局,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尤其能掌握時機,一舉揮軍入關,確立了清王朝在全國的統治。
歷史上的多爾袞
多爾袞與「阿巴亥生殉」之謎
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第14子,為烏拉那喇氏阿巴亥所生。種種跡象表明,在努爾哈赤晚年紛繁復雜的儲位之爭中,皇太極與原居側福晉之位的阿巴亥,曾聯手誣告大福晉富察氏與太子代善私通等罪,達到了一石二鳥的目的:皇太極爭位的主要對手代善被廢太子之位,另一個對手莽古爾泰遭到了慘重打擊;大福晉富察氏被努爾哈赤休棄,阿巴亥晉升為努爾哈赤的第三個大福晉,其子多爾袞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別以14歲、8歲、6歲幼齡躋身八和碩額真之列。
努爾哈赤病故時,多爾袞兄弟已轄正黃、鑲黃二旗和十五牛錄,實力超過了三大貝勒,成為皇太極、代善之外惟一可能問鼎的力量。甚至有說遺詔雖列多人候選,努爾哈赤臨終口諭則是傳位多爾袞,暫由代善輔政。然在關鍵時刻,代善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皇太極為汗(事後得知,代善是被他的兩個兒子岳托、薩哈連說服,接受了皇太極的交換條件)。塵埃落定,皇太極所做的第一件事卻是率諸貝勒趕赴阿巴亥所居之處逼她自盡殉葬。阿巴亥身為後金國母,權傾朝野,且年富力強、精明機敏、胸懷大志,知曉皇太極、努爾哈赤乃至後金軍國的核心隱秘,有她在,多爾袞的發展不堪設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爾袞既失父又喪母,且降居為受管轄、支配的一般貝勒行列。年長20歲的皇太極則恪守對阿巴亥「恩養」多爾袞兄弟的保證。他扶多爾袞作了鑲白旗旗主,將兩白旗納入自己的保護和控制之下。而後,皇太極以兄長國君的身份,對多爾袞百般拉攏提攜,使多爾袞24歲時被封為和碩睿親王,26歲時授命大將軍,統兵攻明,成長為大智大勇、軍功卓絕的青年統帥。
多爾袞與「太後下嫁」之謎
1643年秋,皇太極病逝。新的皇位之爭發生在兩黃、正藍三旗支持的皇太極長子豪格和兩白旗及多數諸王貝勒支持的皇太極十四弟多爾袞之間。然關鍵時刻,多爾袞突然戲劇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臨為帝,由他本人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左右輔政,共管八旗事務」。這一決定使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他們打的是擁立皇子的旗號。豪格自行退出,且為無封號的繼妃烏拉那喇氏所生。福臨生母卻是皇太極稱帝後所封五宮後妃之一的永福宮庄妃。庄妃上位雖有麟趾宮貴妃和她的兒子博木博果爾,但麟趾宮貴妃原為被俘獲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爾更幼,年方兩歲。即攝政王的安排也無可非議——多爾袞放棄爭位應得補償;濟爾哈朗雖中立,卻支持過豪格。兩白旗及多爾袞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們的力量難以壓倒對方,擁立年幼皇子,可以攝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滿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潰的危機竟以福臨的即位輕輕化解了。福臨是只有6歲的小皇帝,攝政王多爾袞、皇太後孝庄遂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特別是二人關系引起諸多遐想和猜測,生發出無數版本的傳聞和野史。其共同話題,是成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後下嫁」。
太後(即孝庄)有無下嫁多爾袞,正史並無記載,史家也各執所見。「下嫁說」的主要依據有三點:一是入關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一直進加至「皇父」攝政王,試策、本章、旨意都改稱其為「皇父」。二是清初張煌言「建夷宮詞」中有「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里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後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後沒有�葬皇太極,而是葬在遠離盛京(沈陽)昭陵千里之遙的東陵「風水牆」之外。
多爾袞與清初的「重剿輕撫」弊政
多爾袞於順治七年赴邊外圍獵時病死途中。14歲的順治帝親政不久便以「陰謀篡逆」的罪名籍沒了他的家產人口,悉行追奪所得封典,將其黨羽凌遲處死,將其罪狀昭示中外。據載:多爾袞的屍體被「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
從清初政局看,多爾袞率清軍入關,在擊潰李自成數十萬農民軍的同時,以安置滿族「東來諸王、勛臣、兵丁人等」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漢民「投充」旗下,強制實行落後的農奴制。原來的小農變成了奴隸。奴隸逃亡,即行重治窩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窩主、加之連坐,喪身亡家的不知幾千萬人。多爾袞又以「剃發易服」、「不隨本朝制度剃發易衣冠者殺無赦」的命令拉開征服天下的序幕。「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有蓄發者立執而剃之,不服則斬,懸其頭於剃頭挑子所縛高竿上示眾。江陰、崑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漢族人民激烈反抗,多爾袞則一意孤行實行民族高壓政策,竟下令「凡有為剃頭、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牽連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從清初宮廷看,君權旁落於代表滿文化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制的多爾袞之手,孝庄為了維護兒子的皇位下嫁多爾袞;多爾袞且行「皇父」之權,主宰順治婚姻,為他迎娶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皇後並阻礙他對漢文化的學習;多爾袞本人因襲被漢族士人恥笑的滿族舊俗——不僅在同太後關繫上不檢點,且幽禁豪格後公然冊立其妻為妃。而順治已在皇帝之位。這皇帝是漢文化意義上的皇帝。順治不能容忍這一切,要求實現和證實自己至高無上的皇帝地位,這是他與多爾袞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爾袞率領他的民族馳入嶄新世界,為多民族的沖融發展作出了貢獻。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則反映了多爾袞的歷史局限。
多爾袞(1612~1650)

清朝入關時的攝政王。

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天聰二年(1628)以初次從征察哈爾多羅特部有功,賜號墨爾根代青(滿語,聰明之意)。此後數次入明境內山西、河北、山東等地掠略,又征察哈爾、朝鮮,攻大凌河、錦州、松山等地,為清太宗皇太極所器重,逐漸躍居於後金軍主要統帥之列。天聰五年執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封為和碩睿親王。

崇德八年,皇太極因病突然死去,因儲嗣未定,清朝皇族面臨王位之爭。多爾袞以鑲白、正白兩旗勢力擁立皇太極年僅六歲的第九子福臨為帝(即清世祖福臨),由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共同輔政。不久,多爾袞集大權於一身,其地位越過濟爾哈朗,各衙門關白政事、記錄檔冊皆以多爾袞為先。

順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見李自成起義)。清朝統治者抓住機會,立即向關內進軍。四月,以多爾袞為大將軍的滿蒙漢八旗兵與明山海關總兵吳三桂互相勾結,共同鎮壓農民軍。山海關之戰,李自成軍失利,退回北京後,率部西走。五月,多爾袞入京。十月,迎福臨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對全國實行統治。多爾袞位崇功高,權勢日增。是年加封為叔父攝政王,五年又尊為皇父攝政王,以皇帝之尊親代行皇帝職權,成為清入關初年的實際統治者。(參見彩圖插頁第106頁)

多爾袞攝政時期,以入關前已經建立的政治制度為基礎,進一步仿照明制,加強封建專制政權。多爾袞在維護「權歸滿人」的同時,對漢族地主階級、故明官員採取了「官仍其職,民復其業,錄其賢能,恤其無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門官員,俱照舊錄用。順治五年又設六部漢尚書、都察院漢左都御史各一員。為發揮漢族官員在政權中之作用,六年,下令禁止滿洲諸王干預各衙門政事及指摘內外漢官。為廣泛招徠漢族地主階級,又禮葬明崇禎帝後,開科取士,網羅人才。

清代中央集權的加強,經歷了皇帝與旗主、諸王之間的不斷斗爭而逐步實現。多爾袞採取措施限制由滿族貴族、大臣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集權力於攝政王之手。又罷諸王兼理六部事務,以各部事務由尚書掌管。諸王有干預各衙門政事者即行治罪,從而又推進了皇太極以來的中央集權。

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軍退回陝西,張獻忠駐軍四川(見張獻忠起義)。明臣史可法、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崧於南京。多爾袞先以重兵追擊李自成於陝西、湖北,復命豪格入四川攻張獻忠。順治二年,多爾袞派兵下江南,渡長江,破南京,福王政權亡。三年,清軍入浙江,六月破紹興,南明魯王遁走入海;八月清軍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執。清軍相繼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省。多爾袞攝政七年,除西南之雲貴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權及農民軍之餘部,海上有鄭成功之抗清活動外,清軍已佔有全國之大半地區,為清朝建立全國政權打下初步基礎。

為維護滿族貴族利益,多爾袞攝政期間的一部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尤以剃發令、圈地令、逃人法、易服、投充等項,在一定地區內造成社會的動盪不安。

順治七年冬,多爾袞出獵邊外,十二月初九死於喀喇城(今河北灤平東),年僅三十九歲,被追尊為「誠敬義皇帝」。順治親政後,被首告「陰謀篡逆」,詔削爵,平毀墓葬,家產籍沒。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為多爾袞昭雪,恢復了多爾袞的封號,成為清代八家鐵帽子王之一。
愛新覺羅多爾袞,生於明萬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母大妃烏喇那拉氏,由於其母受寵,多爾袞在幼年時就被封為貝勒,並統領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
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崩於璦雞堡,多爾袞生母被逼殉葬,少年的坎坷造就了多爾袞堅忍不拔的性格。皇太極繼汗位後,初封多爾袞為貝勒。
天聰二年二月,十七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察哈爾多羅特部,敖木輪大捷,多爾袞頗立戰功,被封為墨爾根戴青,並逐漸躍居於後金軍隊的主要統帥之列。聰慧多智、謀略過人、英勇善戰的多爾袞,深獲皇太極的寵信,自此多次被委以重任,參與歷次重大軍事行動,東征西戰,屢建奇功。天聰三年(公元1629年),隨太宗進入明朝邊界,與貝勒莽古爾泰等人攻破漢兒庄,趨向通州,逼近明朝都城,在廣渠門外打敗了袁崇煥,祖大壽的援軍,又在薊州殲滅山海關來的援兵。天聰四年(公元1630年),軍隊北撤,多爾袞與莽古爾泰先行,沿途打敗了明軍的伏兵。天聰五年(公元1631年),開始設置六部官職,多爾袞掌管吏部事務。跟從太宗圍困大凌河明軍,打仗時,多爾袞陷陣,明朝士兵掉入城壕中百餘人,城上萬箭齊發,八旗將士多有死者。太宗嚴厲責斥諸將不阻攔多爾袞。祖大壽約獻錦州,多爾袞與阿巴泰領軍四千,換成漢人的服裝跟隨祖大壽裝成潰敗的樣子,襲擊錦州,錦州兵迎戰,被擊敗。天聰六年(公元1632年)五月,征察哈爾蒙古。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太宗詢問征討明朝,朝鮮和察哈爾蒙古三者誰先,多爾袞說:「應整頓兵馬,乘谷熟時節,入明朝邊界圍攻明都,並截斷其援軍,毀其屯堡,做長久駐軍的計劃,可坐等明軍疲憊。」 天聰八年(公元1634年)五月,從太宗討伐明朝,攻破保安,侵略朔州。
天聰九年二月,皇太極利用察哈爾林丹汗去世這一有利時機,命多爾袞等為元帥,率精兵萬余進攻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史孔果爾額哲。多爾袞基於「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方針,利用族親關系,兵不血刃,降服額哲,使這次進軍變成一次盛大的受降典禮。額哲率部降清後,其他部落皆隨之而降,蒙古四十萬部落盡服清軍,從而順利地解決了蒙古問題。多爾袞還獲得元朝的傳國之璽「制誥之寶」。
天聰十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元崇德。多爾袞晉封為和碩睿親王。
崇德元年底,太宗率軍侵朝鮮,圍朝鮮國王李倧於南漢山城。翌年二月,多爾袞率軍攻打居住有朝鮮二王子、王妃及眾多大臣及其眷屬的江華島。多爾袞剛柔並用,迫使江華島投降;受降後,又嚴禁軍兵濫殺擄掠,並送還所擄士女,對朝鮮國五之嬪宮,待之以禮。使朝鮮國王深受感動,終歸降。太宗返回盛京,命多爾袞對後撤軍隊加以約束。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的時候,太宗出兵討伐喀爾喀蒙古,命多爾袞留守,修築遼陽都爾弼城。又修治盛京至遼河大道。八月,太宗命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領左翼兵,岳托領右翼兵,討伐明朝。多爾袞從董家口拆毀明朝邊牆而入,與岳托會師於通州。繞過北京到達涿州,分兵八路,行略至山西,向南攻打保定,擊破明朝總督盧象升軍。回師略天津,遷安,從青山關出明朝邊界。此一次攻克明朝四十餘城,降服六城,俘虜戶口二十五萬余。回到盛京,太宗賜多爾袞良馬五匹,銀二萬兩。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多爾袞授命在義州屯田,攻克錦州城西九台。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圍困錦州,多爾袞在離城三十里地方扎營,讓每旗一將校率每牛錄(八旗的最小編制,牛錄上為甲剌,甲剌上為固山)士兵五人輪流回家。皇太極派濟兒哈朗代替多爾袞,傳諭指責他。多爾袞回答說:「臣認為敵兵在錦州,松山,杏山三城,馬匹均在他處牧養。如果敵來進犯,我更番之卒必相遇抵禦,所以才派人帶疲馬回家,治辦甲械。舊駐地草盡,臣提議移營就牧,罪過確實在臣。」皇太極又派使者往諭多爾袞:「朕疼愛你勝過其他兄弟,賜予獨厚。現今你這樣違背命令,你自己定罪吧!」多爾袞自言罪當死,結果被王爵為郡王,罰銀萬兩,所屬減兩牛錄。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極再次出兵圍困錦州。洪承疇率軍十三萬屯紮松山,多爾袞幾次與之交鋒,因為他兵多,多爾袞請求援軍。皇太極親自率軍疾馳六日夜來援。多爾袞請太宗駐扎在松山,杏山之間,分兵屯駐烏欣河南岸。明軍多次被擊退但又復回,太宗親自上陣指揮,明軍又敗。多爾袞與貝子羅托在塔山橫擊明軍,明軍幾乎被全殲;王希賢等人被俘。不久,皇太極命貝勒杜度等替換多爾袞指揮軍隊,多爾袞暫時返盛京。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攻下松山,洪承疇被俘,克錦州,祖大壽投降。多爾袞首功,被恢復了王爵。太宗在位期間,多爾袞憑其卓越的戰功、傑出的才智,脫穎而出,躍居諸王之上,在清王朝的開國過程中,成為皇太極最得力的心腹。這為他參與後來的政治斗爭提供了實力。而皇太極死後的皇位之爭則為多爾袞奪取清王朝的最高權力提供了契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太宗皇帝崩,滿族統治者內部為皇位繼承發生了尖銳的矛盾。清入關以前,嗣君的繼承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議立。太宗在位後期,諸王內部就已顯露爭立端倪。當時諸王中有爭立之心者為數不少,最後形成了以太宗長子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為首的對立兩派,互不相讓。原由太宗親率的正黃、鑲黃兩旗,力主擁立豪格,而由多爾袞及其同母弟多鐸統率的正白、鑲白兩旗,則誓立多爾袞為帝。雙方大有兵戎相見之勢。在這種僵持不下的形勢下,經過庄妃(即孝庄文皇後)從中極力斡旋,多爾袞沒有貿然妄動,而是提出冊立太宗第九子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待福臨年長之後當即歸政。這一折衷方案遂被雙方接受。
多爾袞沒有自立為帝,也許並不是「性成仁讓」,甘守臣節。多爾袞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自度在與豪格的對比上,並不佔有絕對優勢;相反,立幼不立長,不僅使自己以輔政名義控制朝政,也爭取到了大部分上層貴族的支持。多爾袞通過這種政治手腕,不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避免了滿族內部的分裂,彼此之間能協力一致,為最終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礎。
崇德八年,皇九子福臨即位。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同居輔政,繼而稱睿親王為攝政王。多爾袞利用自己「代天攝政」的有利地位,迅速完成了集權的過程。他以攝政王之尊掌握大權,「刑政拜除,大小國事」無不專掌。他進一步削弱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以議政王大臣議事「紛紜不決,反誤國家政務」為名,集權於己之手。並罷免諸王管理部務,以各事務由尚書掌管且聽命於攝政王。命都察院督察諸王貝勒,據實奏聞,不得徇私隱匿;規定各衙門辦理事務,凡應奏聞或記入檔案者,皆先啟知攝政王。如此一來,諸王的權力被削弱,鄭親王濟爾哈朗也退居多爾袞之下,多爾袞開始獨裁大政。短短數月,多爾袞便大權獨攬。
為了尊崇多爾袞的顯赫地位,順治元年一月,由禮部議定攝政王多爾袞居內及出獵行軍的儀禮,諸王不得與之平起平坐。多爾袞實際上已享有皇帝的尊榮和權力,並成為清初的實際執政者和決策者,從而為他以後所實行的重大政事、軍事行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多爾袞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的認識,獨具慧眼,超出當時其他滿洲貴族。早在天聰七年,多爾袞就明確表示要奪取北京,進而統一全國。而一般的滿洲王公大臣,卻缺乏這一戰略目標,胸無大志,專肆殺掠。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三月,李自成統率大順軍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當時清廷雖未獲確報,但多爾袞已敏銳地看到形勢的劇變,果斷地採用範文程的建議,迅速應變。範文程指出:明亡在即,「我國雖與明爭天下,實與流寇角也」,並要求一反清軍過去對明戰爭中的燒殺屠掠

閱讀全文

與天津多爾文化傳播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29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0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930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411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36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62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0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947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3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04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199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76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67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87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4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38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48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584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0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