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重慶有什麼風俗特色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歷史,在這片土地上刻畫出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銅梁縣位於重慶市西北部,縣城距重慶市103公里。銅梁龍燈既是彩扎的龍和燈,又是以龍和燈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樂、美術、手工藝品為一體的民間綜合藝術。
B. 重慶的人文特色是怎樣的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重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44個,市級388個,區縣級1852個。
C. 重慶是怎樣的一個城市 有什麼特色 有什麼習俗 (回答越豐富越好)
重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四個直轄市之一,地處中國西南。簡稱巴和渝,別稱巴渝、山城、渝都、橋都,霧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直轄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世界溫泉之都、長江上游地區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創新中心,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中心,國務院定位的國際大都市。中西部水、陸、空型綜合交通樞紐。
特色:重慶美食的最大特色在於麻辣,重點在麻,也都是花椒的功勞。總體口味較重(重油、重辣),食辣基本不可避免。
習俗:重慶人千百年來形成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以及懸酒幌、趕廟會、坐花轎、放風箏等民俗,與中國其他地區相比大同小異。但由於重慶有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兩個既熱情又傳統的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俗節日。
D. 重慶的特色是什麼
1、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起源於巴文化,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上發展中形成的一種低於文化,這里的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川、大山之間,有一種頑強、彪悍的性格。
巴渝文化代表有龍門陣、渝菜、川劇、重慶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等等。
2、民俗
重慶人除了傳統的春節拜年、十五觀燈、清明祭祖、中秋賞月等習俗,還有趕廟會、放風箏、坐花轎等等文化特色。
巴渝人在衣食住行上面都獨具特色,有著自己的色彩。
(4)如何看待重慶的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重慶是我國省級行政區、西部唯一直轄市,有火鍋之都、溫泉之都的美譽。重慶是典型的歷史文化名城,也是匯通南北的綜合交通樞紐,這里是金融、科創、航運、經濟、物流中心。
重慶的別名佳叫做山城、巴渝、渝州、霧都、橋都、江城,具體位置在西南部、我國長江上游地區,西邊是四川,北邊是陝西,東邊是湖南湖北,南邊是貴州,土地總面積8.24萬平方千米。
E. 惟妙惟肖的重慶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一種非常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他是指拔足與巴國在歷史的發展當中行程的一種地域性的文化。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惟妙惟肖的重慶巴渝文化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 城市文化 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是長江上游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重慶)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驃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重慶的簡稱「渝」和「巴」,別稱巴渝、山城、渝都、霧都、橋都。重慶歷來是長江上游水路交通樞紐,江邊碼頭林立,商船穿梭頻繁,商貿發達,交流頻繁,旅人來往如鯽。中國西南乃至整個長江流域的城市文化在這里都有交融,從而形成了發達的飲食文化,人文文化等。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巴渝文化悠久綿長,巴渝歷史厚重獨特,時間的雲煙雖已散去,但先民活動的遺跡卻凝固在一座座城鎮上。在距今五千年前,巫咸部落就在巫溪縣寧廠鎮繁衍生息,他們利用自然的鹽泉煮制食鹽,然後北跨秦嶺,南走吳楚,販鹽牟利,他們溝通各地文明,創造了輝煌的文化。巫山縣大昌鎮地處風光旖旎的小三峽大寧河,早在商周時期,先民們就在這里辛勤勞作,這里出土了不少那時的歷史文物就是明證。
巴渝十二景,顧名思義,就是重慶境內的十二處景色亮點。隨著時代變遷,「巴渝」的地域概念也在變遷,「巴渝十二景」迄今為止共有兩個官方版本,並即將產生第三個版本。以示區別,分別稱為老巴渝十二景,新巴渝十二景和直轄巴渝十二景。包括縉嶺雲霞、北泉溫泳、獨釣中原、大足石刻、四面飛瀑、南山醉花、統景峽猿、南塘溪趣、歌樂靈音、山城燈海、長湖浪嶼、朝天匯流),後10名稱為「重慶小十景」(冠鵝撫天、華岩洞天、佛圖遺隘、巴渝榕蔭、金佛潮吟、巴岳游龍、五布豎屏、鼓坪石陣、古劍雞鳴、淶灘古韻。
重慶代表性的著名畫家有羅中立,龐茂琨,朱宣咸,蘇葆楨等;國際知名青年鋼琴家李雲迪;著名詩人何其芳;代表性的作家有小說家黃濟人,戲劇家張昌達詩評家呂進,文學評論家文世奎,奧運冠軍羽壇第一姐李雪芮等。
巴渝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早在殷周時期,生活在長江上游巴山渝水的先民便以勇猛強悍和歌舞著稱,就是在參戰時,也「歌舞以凌殷人」。巴渝強盛時期把巴渝文化傳播到了包括四川省的廣元,南充,巴中,達州和廣安五市,大體以嘉陵江為界。陝南、鄂西、湘西北和黔北等區域,為巴地域文化區輻射區域。
F. 重慶的特色是什麼
重慶的特色是巴渝文化。巴渝文化起源於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國在歷史的發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練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
巴渝文化代表:渝派川菜(渝菜)、龍門陣、重慶方言(渝語)、陪都文化、川劇、袍哥文化、重慶碼頭文化、川江號子、蜀綉等。
重慶飲食
重慶飲食喜麻辣,以不拘一格使用各種材料創作新菜見長。重慶亦是火鍋的發源地之一;2007年3月,重慶市榮獲中國烹飪協會授予「中國火鍋之都」稱號。
重慶飲食文化代表:重慶火鍋、川菜、渝菜(重慶菜、渝派川菜)、水煮魚、回鍋肉、酸菜魚、辣子雞、泉水雞、水煮肉片、老鴨湯、酸辣粉、魚香肉絲、泡椒肥腸、粉蒸肉、燒白、重慶小面、重慶小吃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重慶
G. 重慶風土文化人情特色
重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翻開老城重慶的文化,每一頁都閃爍著中華文明的光芒!一座城市的魅力,不僅僅是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鱗次櫛比的摩天大樓,更多的還是那些在城市獨有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環境中誕生出的一個個城市符號,更是記憶,是生活,也可能是嚮往,是一些歲月的殘片。
重慶有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水深浪平,是天然港口。曾經,江邊停滿各種各樣的船舶,真是檣桅如林、船篷相連,擠得密密匝匝,甚至里三層外三層的,把江河都塞滿了。岸邊是各種各樣的街市,真是店鋪相依、人來人往,把那青石板小路磨得光潤發亮,日日都是趕場天,天天都是廟會節。
天還未亮,碼頭上就油燈閃閃,炊煙繚繚,賣早食的就開始吶喊叫賣。到深夜了,那小街上的酒館、茶館、煙館、妓館還燈影閃爍,招徠著南來北往的行人,久久平息不下來。碼頭就像重慶城的嘴,不停地吞吐著,重慶城也就在這樣的吞吐中發展起來。
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
舊重慶,大碼頭,茶館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喜歡坐茶館,也不僅僅是為了喝一盞茶解渴提神,茶館對市民的吸引,還在於它在那個信息不暢的年代具有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功能:市井奇聞,官場秘聞,大至皇帝下台,小到寡婦嫁人,在茶館里都能聽到真真假假的消息。
還有買賣人在茶館里談生意,袍哥大爺在茶館里吃講茶,川劇、評書、金錢板……你方唱罷我登場,茶館里好不熱鬧。
重慶人「乾燥」,爽直中帶幾分魯莽,熱情中夾幾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兒土氣,寬容中有幾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熱鬧。
重慶人出門就上坡,擠公交車猶如沖鋒陷陣,夏天持續的高溫把桌椅板凳都烤熱了,冬天綿綿不盡的大霧使重慶人性格煩躁,他們動手不動口,性格剛烈而火辣。這是重慶人很獨特的性格特徵。
沒有假裝的深沉,沒有人性的裝飾,有的只是真誠和熱情,請客說一不二,不會虛情假意,體現出人性的本色、飲食的本味、生活的原生態。這就是重慶人「火辣」性格的來源。
(7)如何看待重慶的文化特色擴展閱讀
2007年3月20日,在第三屆中國(重慶)火鍋美食文化節開幕式上,中國烹飪協會正式授予重慶市「中國火鍋之都」稱號。以「火鍋之都」命名一個城市,這在中國歷史上尚屬首次。
考察組認為,重慶火鍋以其餐飲規模之大、就餐人數之眾、層次之豐富、菜品之齊全、民俗風情之濃烈、文化積淀之深厚,在全國首屈一指。
「中國火鍋之都」重慶當之無愧。火鍋作為重慶的代表食品,既是是重慶的一張文化名片,也承載著這座城市厚重的風土人情和文化記憶,堪稱是重慶生活的一種縮影。
重慶地下是空的,因為全市約有110萬平方米的防空洞。抗戰爆發之初,國民政府還未正式決定遷都重慶前,蔣介石即致電剛成立的重慶市防空司令部,令其負責指導、協助民眾挖築簡易的防空壕溝,並明確要求防空壕須深6尺,寬2尺,上蓋木板並厚加土層。
國民政府修建公共防空設備,民眾也自建防空洞。這張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防空工程網,是數以萬計的民工、石工、木工、鐵匠、泥水匠、磚瓦匠以最原始的工具、最笨拙的土法,風餐露宿、肩挑背磨、一錘一撬、一手一腳打出來的、挖出來的、炸出來的。
H. 重慶地域文化特點
重慶城位於長江、嘉陵江兩江交匯處,形成一丘脊舌狀半島。全城依山而構,臨江而築,市內坡峭路陡,樓房重疊錯落,山和城融為一體,故曰山城。
重慶是巴渝文化發祥地,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歷史上曾三次建都。
巴國國都
周武王11年(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推翻了商朝統治。周朝建立後,周武王分封姬姓宗族於巴國,與當時楚國和吳國的國君一樣,賜予子爵。巴之建都江州,即今之重慶,建立起初具規模的國家。其幅員"東至魚復(今奉節縣),西至楚道(今宜賓市),北接漢中(今陝西省南部),南極黔涪(今涪陵市和貴州省北部)"。
夏國國都
元朝至正11年(公元1351年),全國規模的紅巾軍農民起義爆發。西系紅巾軍將領明玉珍攻佔重慶及附近州縣,以重慶為基地,清除了元朝在四川的勢力。公元1363年,明玉珍稱帝,定國號夏,改元天統,建都重慶。大廈農民政權疆域,包括今四川省大部、湖北省西部、貴州省北部、陝西省南部。
中華民國陪都
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1月20日,國民政府發表宣言,正式宣布遷都重慶。同年12月1日,國民政府開始在重慶辦公。
1940年9月6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定重慶市為中華國民陪都。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市,是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隨著大批國家機關、工礦企業、金融機構、科技文化部門和各類學校內遷,重慶崛起為抗戰時期中國大後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發展成為具有近代工業基礎的大城市。
重慶作為國民政府的戰時首都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所在地,當時中國各黨派和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力量相繼集中在這里。8年抗戰中,重慶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整個中華民族團結抗戰的重要政治舞台。同時,它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同盟國在遠東的指揮中樞。1942年1月2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統帥部在重慶成立,蘇、美、英、法等30多個國家在重慶設有大使館,40多個國家設有反法西斯戰爭的各種國際性組織和中外文化協會等。
當時重慶市區范圍:東至大興場,南至漁洞、南泉,西至歌樂山、中梁山、北至嘉陵江邊的渡溪溝(今磁器口以北、井口以南),水陸面積共164平方公里。
1946年5月5日,國民政府發布命令,正式還都南京。至此,國民政府在渝時間為9年零6個月。
I. 巴渝文化的文化特色
巴渝文化是長江上游地區最富有鮮明個性的民族文化之一。
巴人一直生活在大山大川之間,大自然的熏陶、險惡的環境,煉就一種頑強、堅韌和剽悍的性格,因此巴人以勇猛、善戰而稱。巴人的軍隊參加周武王討伐商(殷)紂王戰爭,總是一邊唱著進軍的歌謠,一邊跳著沖鋒的舞蹈,勇往直前,古代典籍之「武王伐紂,前歌後舞」。
大山大川鑄就了重慶男兒熱情似火而又堅韌豪邁,女兒柔情似水而又英氣勃勃。
長江像一條碧綠的飄帶,彎彎曲曲穿行在巴山叢中。自古至今的重慶人,在歌吟愛情生活時,往往離不開對水的詠嘆。比如,江邊的漁夫追情妹,就借水起興來傳情:「小河漲水大河清,打漁船兒向上拼;打不到魚兒不收網,纏不上妹兒不收心。」山裡小伙想試探情妹對自己是否忠誠,也不忘隨時向江水發出深情的叩問:「隔山喊妹山在應,隔河喊妹水應聲。為啥山應你不應,流水有聲你無聲?」這些民謠都真實而深刻地沉歌了長江兩岸民眾純朴清新的勞動和愛情生活。
重慶至巫山這段千里川江上,航道彎曲狹窄,明礁暗石林立,急流險灘無數。舊社會江上船隻多靠人力推撓或拉纖航行,少則數十人多則上百人的江上集體勞動,只有用號子來統一指揮。因此,在滾滾川江上,產生了許多歌詠船工生活的水上歌謠——川江號子。
起源:從有確切記年史料判定年代出發,只能以武丁時期甲骨文中的「巴方」,作為巴人有文字以來的歷史的上限。而且,目前真正有史料記載其活動的巴人始祖,只有《世本》所載的巴氏之子務相。
由於就目前所見的史料,巴、樊、目覃、鄭、相等五姓的活動軌跡,大多隻能追述到殷代,加之甲骨文有「巴方」的記載,因而我們說務相活動的年代在殷商時期,巴人的形成和得名亦在同一時代。
通過以上考證,巴人傳說中的始祖,最早可追溯至大白皋;大白皋之後,其部族有分化、繁衍,其中一支以鳳鳥為圖騰的部族,與殷人和巴人的先世均有關系;巴人首領後照出於乘厘,乘厘就是「常儀」,仍屬於傳說時代的人物;而後照雖為巴人始祖,但有確切史料記載的卻是其後的務相;務相在位的年代,如用甲骨文中的「巴方」作參照,約為商代中前期,故可以說巴人部族的形成在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