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有哪些有趣的文化習俗
1、滿族:掛旗過年
滿族分「紅、黃、藍、白」四旗人。春節時,紅旗人在門上貼紅掛旗,黃旗人貼黃掛旗,藍旗人貼藍掛旗,白旗人貼白掛旗。孩子們成幫結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製的各式各樣的木爬犁,在山崗上、冰面上嗖嗖飛馳或分家合夥地玩嘎拉哈(豬或牛的膝關節骨)。
2、壯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國南方的壯族,稱春節為「新年節」。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誰都要相互祝賀,認為這樣一年才能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慣,壯族稱做「吃立節」。相傳在100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民武裝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後凱旋歸來,這時春節已過,壯族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重過春節。
3、蒙古族:酒肉不盡
節前家家戶戶都備下了當年生長的公羊和各種奶製品以及幾壇美酒。除夕之夜,人們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年的到來。午夜開始飲酒進餐,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徵著新的一年酒肉不盡,吃喝不愁。初一早晨,人們挨個地串蒙古包。
4、傣族:擲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夥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准,看誰接得著。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徵,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5、高山族:圍爐
居住在中國台灣省的高山族,他們在過春節時則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聚餐,叫做「圍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要象徵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圍爐」時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凈後帶根煮熟,表示祝願父母長壽。
(1)有哪些奇葩民族文化擴展閱讀: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
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里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搜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
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范疇。
『貳』 哪些民族有獨特的風俗
哪些民族有獨特的風俗
哪些民族有獨特的風俗,大家殲殲都知道我們國家一共有五十六個民族,我們的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非常有愛的,有的民族有非常獨特習俗,那麼哪些民族有獨特的風俗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1、壯族-三月三歌節。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對歌又是三月三的一項主要活動,因此又稱「歌圩」或「歌節」。歌節,是壯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也是男女青年進行社交的場所。
2、壯族-農具節。
桂西南地區壯族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九日舉行。是日,各家各戶把自家加工製作的各種農業生產工具,挑到圩上,依次排列成行,有犁架、牛軛、簸箕、畚箕、扁擔、鋤頭、犁頭、耙、鋤柄、籮筐、竹墊、谷籮、谷桶及傢具等。
3、侗族-侗年。
節日期間,各家或殺豬宰羊,或殺雞殺鴨,請客訪友,宴飲作樂。節日前一天,備豆腐、魚蝦,當晚用酸水煮熟,經一夜冷卻成「凍菜」,節日當天便以「凍菜」祭祀祖先。
4、仫佬族-走坡節。
節日里,男女青年盛裝打扮,三五成群來滾改唯到預約的峒場或山坡上,對唱山歌,結交友情,尋找情侶。通過多次對歌,情意日增,不少青年互結同年,相愛定情。
5、彝族-火把節。
不同的民族舉行火把節的時間也不同,大多是在農歷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動有鬥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在新時代,火把節被賦予了新的民俗功能,產生了新的形式。
各民族春節風俗
漢族——大年初一,人們不掃地,不向外潑水,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吉祥富貴,萬事如意。
滿族——年節將近時,家家打掃庭院,貼窗花、對聯和福字。臘月三十,家家豎起六米多高的燈籠桿,從初一到十六,天天紅燈高掛。年三十包餃子,講究褶子多為好,子時煮餃子,有的里邊包上銅錢,吃到者有好運。春節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為迎新春。春節前還要舉行跳馬跳駱駝等比賽。正月十五還有鬧燈會。
朝鮮族——家家戶戶貼春聯,做各式豐盛飯菜,吃「八寶飯」,除夕全家守歲通宵達旦,彈伽倻琴,吹洞簫。初一天亮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給長輩拜年。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縱情歌舞,壓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舉行傳統的慶祝集會,由被推選出來的幾位老人,登上木製的「望月架」,伴著長鼓,筒簫、嗩吶載歌載舞。
鄂倫春族——除夕,全家圍坐,共進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飯。青年人給家族及近親長者敬禮,叩頭請安。午夜,人們捧著樺樹皮盒或鐵盒繞馬廄數圈,祈祝六畜興旺。初一,著新裝互相拜年請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轉圈集體舞。有打獵舞,「紅果」舞,「黑熊搏鬥」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飯,剪窗花,糊燈籠。初一,姑娘、婦女和孩子們穿上綉有雲邊的新裝,去親朋家拜年,用「魚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風味生魚、用味香酥脆的「炒魚毛」和大馬哈魚籽。民間詩人向人們獻詩、講故事。婦女們玩「摸瞎糊」、「擲骨頭」。青少年則進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賽。
蒙古族——五更吃餃子、放鞭炮與漢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團圓。初一凌晨晚輩向長輩敬「辭歲酒」,然後青年男女跨上梭馬,騎串蒙古包,先給長輩們叩頭祝願,接著喝酒跳舞,隨後串包男女還利用這一機會廷行賽馬比賽。
納西族——正月新春人們互相訪親拜友,輪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組織燈會,大培並與別村競賽。城市、鄉村都辦燈會 燈會節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紐梅說笑》、《老壽星放鹿》、《社戲夜明珠》、《獅子滾綉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舉行盛大的「跳神會」,人們戴上假面具載歌載舞,以示除舊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節期間集會跳「阿細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飯都由男子承擔,讓婦女休息,以而對她們勞累一年的慰問。
苗族——把春節稱作「客家年」,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烤酒打粑慶豐收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還要唱《開春歌》、歌詞大意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從除夕開始互拜、贈送禮品。除夕歲守夜。子夜過後,男女青年爭先挑水,以示勤勞。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結伴遊覽名勝古跡,或耍龍燈,舞獅子,打霸王鞭。
壯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習慣包粽子過春節。節日期間還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民族文體活動慶祝,唱「採茶」、舞獅龍、跳打扁擔舞、鬧鑼、打陀螺、賽球、演地方戲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燭到井邊燒拜,叫「買新水」,藏族婦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從河裡背回「吉祥水」。認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來福音和好運,能保一年的吉利。
東鄉族——喜歡在春節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
羌族——每家每戶要做各種油炸麵粉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過年要喝咂酒,大家圍壇而坐,由最長者唱《開壇詞》,然後用約二尺多長的麥管從左至右,依次咂飲。
鄂溫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別是對自己的長輩和親戚必須在初一那天去磕頭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個較大的房子里盡情地快樂,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這個娛樂晚會,由婦女們先開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達斡爾族——正月初一,天亮起來,婦女准備早餐,男人燒香拜天拜地拜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賜太平豐年,拜完神,向長輩敬酒叩頭接受老人的祝詞。吃完水餃,穿起新衣服,近親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長輩年老者帶領,按輩份高低進行各種娛樂活動。
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
1、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對歌
對歌是雲南少數民族青年人慶祝的一種方式,如:苗族的「遊方」、瑤族的`「唱風流」、拉祜族、哈尼族、白族的唱調子、藏族的唱山歌等,都是少數民族青年男女通過對歌交流感情,尋覓情侶,選擇配偶的方法和途徑。
2、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哭婚
哭婚是壯、藏民族等地的結婚習俗,在婚禮前幾天或當天,由女方的母親及家中女眷陪伴新娘哭,代表著新娘告別少女的悲傷、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報答、也有對婚姻不滿的控訴。
3、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搶親
在雲南的傣、白、瑤等地都有搶婚的習俗,一般是男女自由戀愛受到阻礙的情況下發生。但事先要得到女方的默許,由男方邀請夥伴佯作搶親或約夥伴搶走看中的姑娘,姑娘即使願意,也必須佯作反抗。
4、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丟包
在潑水節時,傣族年輕男女要盛裝出席,面對面排成兩排,女方將花苞丟向中意的小伙,若男方有意,就不接花包,愉快認輸,將禮物贈給姑娘,雙雙離場去傾訴衷腸。
5、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剽牛慶豐收
在豐收祭祀上,獨龍族會在村寨廣場舉行一個剽牛儀式,由族長主持,將牛綁在木柱上,然後由一位年輕婦女將珠璉掛到牛角上,再由一位年輕姑娘將麻織蓋到牛背上,最後由一位有福的男青年將鋒利的竹矛剽入牛,眾人歡躍而上,開膛割肉,共慶佳節。
6、少數民族的風俗有哪些----踩月亮
踩月亮是苗族人的交友習俗,每到月明之夜,未婚男青年就會彈著月琴,吹著洞簫到村寨尋找中意的姑娘,通過吹拉彈唱,嬉笑來加深了解,建立友誼或相戀盟誓終身。
『叄』 淳樸真摯的桑植民歌是湘西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嗎
桑植民歌是湘西民族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其特點是淳樸、真摯的情感而扣人心弦,曲調豐富多變,旋律優美動聽。
桑植縣東界石門、慈利兩縣,南界張家界永定區、永順縣,西與龍山縣毗鄰,北和湖北省宣恩、鶴峰縣相連。桑植古稱「充縣」,歷屬西楚荊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
早在10萬年前,桑植就有古代濮人在此活動。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古代濮人,長期生活在綿延起伏的崇山峻嶺和縱橫交錯的溪河間,走過了一條從漁獵至農耕的文明之路,創造了魅力四射的楚巫文化。
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古代濮人在山清水秀的如畫世界裡,以歌代語,以歌傳情,表達著自己的情感,表達著對生命的感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悠長宛轉、高亢嘹亮的歌聲翻山越嶺,橫跨溪河,久久回盪在天地間。
成禮兮會鼓,春蘭兮秋菊,
傳芭兮代舞,長無絕兮終。
屈原的《九歌》就記載了楚人以歌唱節、以歌為媒的山歌文化以及巫文化。
巫在遠古時代是文明的傳承者。在古老而多元的楚巫祀典活動中,巫者生生不息地傳承著桑植先民對自然、圖騰、鬼魂和祖先的崇拜。
千百年來,在桑植偏遠的大山角落裡,一些老土司為亡人超度亡魂的歌聲中,仍延續著神奇荒誕、豐富瑰麗、奔放不羈的古老歌謠舞曲。
在明代,桑植土司率桑植數千土家族兒郎應朝廷之召遠赴江浙、朝鮮三度抗倭。
《馬桑樹兒搭燈台》的歌聲便始終相伴著戰士們的征程。
男: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嗬,寫封的書信與也姐帶喲,郎去當兵姐也在家呀,我三五年不得來喲,你個兒移花別也處栽喲。
女:馬桑樹兒搭燈台喲嗬,寫封的書信與也郎帶喲,你一年不來我一呀年等啦,你兩年不來我兩年挨喲,鑰匙的不到鎖喂不開喲。
至後世,《馬桑樹兒搭燈台》又賦予新的內涵,夫妻送別唱起《馬桑樹兒搭燈台》,山歌又成了忠貞愛情的表白。
桑植民歌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節奏鮮明莊重的土家族《擺手歌》,包含了人類生存、勞動創造等內容,是一部土家族生動的文明史詩。
土家族梯瑪歌,也稱《土家族梯瑪神歌》,是土家族梯瑪活動中一種用土家語演唱的古歌。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色濃郁,對土家族人文社會影響深遠。
梯瑪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長達萬行,是一種吟唱式的長篇史詩,對土家族的歷史、民族的遷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學、生產勞作、生活習俗等,都做了寶貴的記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民間文學中的珍貴文化遺產。
另外,聲調深厚雄壯的白族祭祖歌,在蹁躚起舞中吆喝伴唱,懷古與頌揚結合,是一部湘西白族傳承雲南大理白族文化的民族史篇。
發源於桑植的澧水,一直是桑植民歌的搖籃。千百年來,澧水纖夫在征服險灘急水的同時,創造了高亢激昂、氣勢磅礴的澧水號子。
澧水號子包括「下水號子」、「上灘號子」、「平水號子」、「繞開頭」、「拉纖號子」、「架槳號子」等80多種,成為山歌的經典。
千百年來,桑植民歌一代代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如流傳桑植白石、西蓮、人潮溪一帶的「薅草鑼鼓」,保存著請神、送神等原始遺風,勞作者在鑼鼓點子的指揮下,歌聲應和,開展勞動競賽,喲嗬喧天。
桑植民歌經過千百年的錘煉,桑植民歌在高唱低吟中顯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概括起來,它有兩方面的價值:
從社會文化上看,桑植民歌是桑植特有的地理環境與封閉半封閉的生存狀態的產物,保留著較多反映原始宗教如儺堂戲、薅草鑼鼓的歌謠。其中的三句體歌詞結構為研究我國民歌的多樣性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範例,體現了桑植人崇「三」的樸素哲學思想。
而從藝術特色上,桑植民歌起源於原始農耕時期的生產勞動,質朴、粗放、風趣、詼諧是其主要的藝術風格。桑植民歌分為山歌、小調、禮儀歌、儺腔等,涵蓋了傳統民歌的多種體裁。
桑植民歌曲式結構嚴謹,曲體多樣,尤其是襯詞的運用,使民歌在烘托氣氛、揭示人物內心情感等方面達到了極高的藝術境界。此外,桑植民歌特殊的潤腔方法和氣聲演唱技巧,極大地豐富了民歌演唱理論,為聲樂演唱提供了獨特的範例。
桑植民歌能表達出各種不同情感。有渾圓嘹亮的山歌、優美抒情的小調,有歡快活躍的花燈、低沉哀怨的曲藝。還有氣勢磅礴的勞動號子、盪氣回腸的薅草鑼鼓,以及激昂向上的戰斗歌曲。
從最初勞動中簡單的、有節奏的呼號,發展為有豐富內容的歌詞、有完整曲調的歌曲形式,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並表現出勞動人民的樂觀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民歌手們喜於演唱那些將演唱技巧與歌詞內容、民族語言、鄉土特色有機結合在一起的歌曲,善於演唱出種種迥異的思想感情,使聽眾們往往如痴如醉、愉悅陶然。
桑植是個以土家族、白族、苗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縣份。這些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所創造的文化,多以口頭代代相傳,桑植民歌就是他們創作的口頭文學與音樂的結合。
作為口碑古籍有的來自農作物翠綠的田間,有的來自碧波盪漾的溪旁,有的來自鋪滿鮮花的山谷,有的來自日落黃昏的曠野,但無論是在陽光里,或是在月光下,雖然悠揚悅耳,餘音繞梁,然而卻極易流逝、演變和訛傳。
於是,桑植人民開展了對民歌的收集工作,據資料記載,桑植民歌共有10000多首,通過分門別類,改編整理。有山歌1400多首,花燈典調130多首,小調200多首,勞動號子100多首,風俗儀式60多首,編輯50多萬字。經過歲月的打磨,已成了一朵經久不衰的民間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