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有什麼文化區

有什麼文化區

發布時間:2023-06-02 12:15:27

1. 中國早期的六大文化區系指的是什麼

六大文化區系指中國早期的六個區域文化圈,是由中國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提出的。它們分別是:
(1)北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北方早期文明,以遼西部和內蒙古中南部為核心區,又可細分為遼寧朝陽、內蒙古赤峰市、北京天津一帶及河北張家口等4個分區;
(2)東方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於中國東部早期文明,在地域上以同東為中心,又可具體分為魯西南和膠東2個分支文化;
(3)中原新石器文化,即被視為中國母體文化的黃河流域文化圈,在地域上以關中、晉南、豫西為中心地帶,輻射整個黃河中游乃至部分下游地區,其中的仰韶文化一度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文化的主流文化;
(4)東南地區新石器文化,該區系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早期文明,以太湖中心,向周圍輻射開去,栽培稻米、捕魚、採集水產共同構成了當時人的生存方式,春秋時的吳越文化即由此發端而來;
(5)西南地區的新石器文化,該區系屬中國早期西南文明,以環洞庭湖和四川盆地為中心,具體分為江漢平原和四川盆地兩個分區,而四川分地又分為巴、蜀2個分支,其中的江漢文化成為後來的「楚文化」的主要源頭;
(6)南方新石器文化,該文化圈是中國早期的南方文明,以鄱陽湖—珠江三角州一線為主軸,輻射福建、台灣、湖南、江西、廣東等南方地區,該區系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風味。

2. 先秦時期的區域文化有哪些

先秦時代主要文化區:

1、華夏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夏族、商族(華夏化後的商人)、周族(華夏化後的周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陝西省北部、山西省、河北省中部(春秋戰國以後擴展到今長城附近),東到山東省西部、安徽省北部和江蘇省西北部(西周後擴展到太平洋西岸),南到河南省南部,西到陝西省西部寶雞市和甘肅省東部慶陽市一帶。主要文化特徵是祖先崇拜,通用古漢字(二里頭文化四期刻畫符號、甲骨文、金文、篆文),講上古漢語(屬原始漢藏語系漢白語族,有大舌顫音,無雙音節詞,發音近似漢藏語系侗泰語族),到西周以後奉行「周禮」,有先進的制度文明。對應考古學文化是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商文化、周文化、齊文化、魯文化、燕文化、衛文化、鄭文化、晉(三晉)文化等。

2、東夷文化區:主要族群為東夷人(包括商族),有時也包括孤竹人、山戎、東胡(均屬原始阿爾泰語系東部分支),甚至可以包括後來建立吳國、越國的揚越人。地理范圍大致北到今遼寧省朝陽市和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南到今浙江省中部,西到河南省東部和安徽省西部大別山區,東到今渤海、黃海、東海(甚至可以包括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重視巫術,有神秘主義色彩,文化包容性和開放性強,通用古漢字,周代以後逐漸接受「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山東龍山文化、紅山文化(南部)、先商文化、吳文化、越文化和部分齊文化。在兩周時代東夷文化已經與華夏文化完全融合。

3、北狄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北狄人(屬原始阿爾泰語系),通常包括東部孤竹人、山戎、東胡。地理范圍大致南到今陝北延安市、榆林市和山西省、河北省中北部,北到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和葉尼塞河上游以南,西到今蒙古國阿爾泰山脈,東到今俄羅斯薩哈林島(庫頁島)。主要文化特徵是適應游牧生產,貴少賤老,有收繼婚的婚姻形態,男子從小訓練騎射,服飾為「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有紅山文化、肅慎文化、中山(鮮虞)文化、早期匈奴文化。

4、西戎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秦人在內的西戎,實際上包括了原始印歐語系的吐火羅人(屬原始印歐語系吐火羅語族)和塞種(即「斯基泰人」,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東伊朗語支),還有漢藏語系原始藏緬語族的氐羌族系。地理范圍東到今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山西省北部大同市、陝西省西部寶雞市、湖北省宜昌市和外蒙古肯特山以西地區(後擴張至黃河以西),西到歐洲匈牙利草原多瑙河流域,南到馬其頓——色雷斯——黑海——高加索山脈——裏海——呼羅珊——興都庫什山——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一線和東南亞中南半島北部(今泰國南奔和清邁以北)。主要文化特徵是游牧文化,貴少賤老,披發左衽,不遵守「周禮」。對應考古學文化在中國境內主要有巴文化、蜀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等)、齊家文化、羌(藏)文化、吐火羅文化(高昌文化、樓蘭文化、疏勒文化等)。

5、南蠻文化區:主要族群為包括楚人、吳人、越人在內的南蠻,其實分為苗蠻(漢藏語系原始苗瑤語族)、百越(南島語系和漢藏語系原始侗泰語族)、百濮(原始南亞語系)三類,有時還包括全部西南夷(即一部分氐羌民族)。地理范圍北部大致到今陝西省、河南省、山東省南部,東到太平洋(有可能到大洋洲復活節島),東南到澳大利亞大陸和紐西蘭北島,西南到非洲東南部馬達加斯加島,西到長江三峽(或者到川西高原)和雲南省中部楚雄州(或者到今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主要文化特徵是斷發、紋身、赤足,語言復雜多樣,崇尚火,有大量干欄式建築,飲食習慣以生吃為主,不遵守「周禮」。在中國境內對應考古學文化主要有河姆渡文化、屈家嶺文化、楚文化、百越文化(吳文化、越文化),有時包括巴文化和蜀文化。

3. 前7000至5000年時期我國存在哪些重要的文化區系 盡量詳細點兒 謝謝

1.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中原地區距今約7000~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范圍大致包括從今天的甘肅向東到河南。彩陶文化是其典型特徵。有較發達的農業,作物為粟和黍。舉世聞名的半坡遺址、姜寨遺址等是最重要的仰韶文化遺存。
2.良渚文化
良渚遺址位於浙江杭州遠郊的良渚村,距今約5500~4000年,從1936年被發現起,陸續發掘了巨型祭壇等禮制建築,以及數座擁有大量玉制禮器作為陪葬品的王陵和貴族墓葬,出土了以玉琮為代表的大量玉器,出土了我國最早的家蠶絲織品,還有三角犁等成熟精細的農業工具,無不顯露出5000年前太湖流域文明已經比較發達的跡象。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遺址又有重大發現,發掘了大型城郭城牆遺址,這就是4000年前的良渚古城。它是目前所發現的同時代中國最大的城址,堪稱「中華第一城」,其意義不亞於殷墟的發現。
3.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是距今8000~5000年燕山以北遼河流域的一種發達文明。紅山文化以玉器著稱,玉豬龍為典型代表。有三處重要遺址,分別是遼寧的牛河梁遺址、查海遺址和內蒙古赤峰紅山遺址。內蒙古赤峰紅山遺址出土大型碧玉C型龍,被稱為「中華第一龍」。牛河梁遺址發現了距今大約5500年前的大型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和「金字塔」式建築。查海遺址發掘出種類繁多數目驚人的玉器,經測定距今8000年之久,為紅山文化早期。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是中國古代兩大玉文化中心。

4. 中國有哪六大文化區系

1981年,蘇秉琦發表《關於考古學文化的區系類型問題》,率先提出中國考古學的區系類型學說。他把考古學文化分成三個層面來理解,即區(塊塊)、系(條條)、類型(分支)。

他把中國大地上的史前文化劃分為六大區系:

(1)、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

(2)、以晉陝豫三省接鄰地區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3)、以洞庭湖及其鄰境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中游地區;

(4)、以山東及其鄰境為中心的黃河下游地區;

(5)、以江浙(太湖流域)及其鄰境地區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

(6)、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一線為主軸的南方地區。以此確立了中國史前文化發展演進大致的時空框架。

六大區並不是簡單的地理劃分,主要著眼於其間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各類型之間存在著發展的不平衡性。

5. 文化區的分類

一個文化區區內即使自然地理特徵有很大的差異,在文化特徵方面仍具有共同的空間屬性。一般將文化區分為形式文化區和機能文化區(功能文化區)。 機能文化區是在政治上、社會上或經濟上具有某種機能作用的地區,如一個行政區、教區或經濟區都可視為一個機能文化區。實現機能作用的組織的所在地,即文化核心區。由於機能作用的范圍比較明顯,機能文化區有明確的邊界。但有些文化現象有具體的中心,亦有一定的功能范圍,但卻形成不了一個完整的功能區,如報紙。還有人劃分出第三種文化區,即鄉土文化區或感性文化區。它是存在於其居民意識中的一種「地區」概念,既無一致的文化體系,也無實現某種機能的組織,只能根據流行文化或民間文化的地區間差異特徵來加以劃分。

6. 中國劃分為哪幾個重要的文化區

中國傳統文化區特點中國傳統文化區是歷史上自然、經濟、社會政治等眾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如今各個傳統文化區之間的文化特徵差別在逐漸減少,例如各區經濟形式上的差別並不大,即都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只是產業結構、發展程度方面有差別,而農耕、漁業、牧業等傳統農業經濟的空間格局基本上還沒有變。由於精神文化要素變化的速度相對較緩慢,因此傳統文化區的許多文化特徵也有很多保留至今。下面我們簡單介紹各個文化副區的特點,關東文化副區的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燕趙文化副區是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中原文化副區的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荊湘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西南少數民族亞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多元性。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7. 中國地域文化區

中國傳統文化區的三級劃分: 1.東部農業文化地區(北方文化亞區,南方文化亞區) (1)關東文化副區:主體位於我國東北,因其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為關東文化副區。此區歷史上是少數民族文化佔主導地位,在明朝以前的主要經濟類型是漁獵。明清時期,此區與關內漢族文化交流頻繁,因此發展速度大大加快。現在此區民族以漢為主,滿族星散其間,在西部大興安嶺地區還分布著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在長白山地區有朝鮮族。漢族和朝鮮族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其他少數民族多為漁獵。不同的經濟類型下有不同的民俗、信仰和不同的藝術形式。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東北的「二人轉」。 (2)燕趙文化副區:以今河北省為核心,北以燕山為界,西止太行山,東臨渤海,南接中原和江淮。此區民族以漢為主,傳統經濟類型以農耕為主。這里的民風民俗粗獷豪放,尚武之風普遍,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豪俠之士。燕趙地區的藝術形式多樣,代表性的有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吳橋雜技等。 (3)黃土高原文化副區:依託於黃土高原,西迄河西走廊,東抵太行山脈,北界萬里長城,南限秦嶺太白山。此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宋以前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里歷史悠久,主體民族為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數千年的文化發展歷程,留給這里大量的物質文化景觀,今陝西省被稱為「地下文物博物館」,山西省被稱作「地上文物博物館」。這里的民風熱情、朴實,藝術風格高亢激越。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有秦腔、山西梆子等。 (4)中原文化副區:核心地帶是今河南省,因位於古九州的中央,故又稱「中州」。象徵中華民族的黃河橫貫中原大地,歷史上它與黃土高原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它是繼黃土高原之後的中國古代又一個政治、文化中心。由於這里長期為帝都所在,因此歷史上曾雲集了許多天下有識之士。本區的主體民族是漢族,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民風淳厚豁達,少林武功、河南豫劇名揚華夏。 (5)齊魯文化副區:以今山東省為核心,由於春秋時這里為齊國和魯國所在地,故又稱齊魯大地。本區位於黃河下游,土壤深厚肥沃,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業,沿海有漁業。此區是儒家文化的發源地,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從這里擴散到整個中國,乃至世界,被世人視為中國文化的精華之一。在尊孔崇儒的上層文化影響下,形成了講禮數、重義氣的齊魯之地民風特點。山東大鼓、山東梆子、山東快書等是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 (6)淮河流域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淮河流域,大體上北界隴海鐵路,南瀕長江,西臨河南、湖北,東達江蘇北部沿海,即今安徽、江蘇兩省的北部。無論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位於黃河流域,還是轉移到長江下游地區,本區都位於重心區的邊緣,加上這里是自然地理的過渡帶,因此本區文化也帶有北方文化與南方文化的過渡特點。表現之一,這里的傳統經濟雖以農耕為主,但是在耕作形式上具有從旱作向稻作過渡的特點;表現之二,這里的語言也具有漢語北方方言向吳語過渡的特徵。本區為人熟知的藝術形式有鳳陽花鼓、淮海戲、柳琴戲等。 (7)巴蜀文化副區:位於四川盆地,3 000多年前重慶為巴國的首府,2 400多年前成都為蜀國王都,因此人們習慣上將這里稱為巴蜀之地。本區雖偏處西南,但是以富饒的成都平原為依託,傳統農耕經濟比較發達。本區盆地四周形勢險要,軍事上利於攻防,加之與外界文化交流不暢,故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川劇是巴蜀地方戲曲的主要劇種,活潑生動,幽默風趣。 (8)荊湘文化副區(荊楚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游地區的江漢—洞庭湖平原,巫山、武陵山屏障其西境,東有幕阜、武功諸山與吳越相隔,北以桐柏山、大別山與中原分野,南以五嶺為界。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因此傳統農耕業比較發達。有的學者認為歷史上本區是中國古代的又一個文明中心,也有學者認為它是黃河文明中心擴散後的又一個中心。無論本區與黃河流域文化有何關系,人們都承認本區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都具有自己的特色,春秋戰國時期的楚文化對後來本區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戲劇方面,除了發展較為成熟的漢劇、楚劇、花鼓戲、採茶戲等外,民間的歌舞藝術形式也比較豐富。 (9)鄱陽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的鄱陽湖一帶,以今江西省為主。本區一面對水(長江),三面環山。傳統經濟以農耕為主。本區多山,影響了經濟的發展,但許多風景秀麗之山被儒家、道家和佛教選為聖地,例如廬山和龍虎山。本區的代表性藝術形式有弋陽腔,它是中國四大聲腔(余者為江蘇崑山腔、浙江餘姚腔和海鹽腔)之一,其特點是激越奔放。 (10)吳越文化副區:位於長江三角洲和杭州灣沿岸,北臨長江天塹,西望鄱陽平原,南界雁盪山脈,東瀕茫茫大海。本區河流密布,湖泊眾多,土地肥沃,氣候溫暖濕潤,傳統農耕發達,是物寶天華之地。本區富庶的經濟為精神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蘇州園林、西湖美景、雲錦、宋錦、蘇州刺綉、文房四寶等都與富裕的經濟有直接關系。昆劇、越劇是本區代表性的藝術形式,充分體現了本區戲曲細膩、婉轉、清麗、圓潤的特點。 (11)嶺南文化副區:顧名思義位於南嶺以南。本區背山面海,歷史上長期位於華夏文化核心地區的邊緣,近代以來本區又處於中外文化交匯的地帶,因而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徵。本區社會和經濟發展起步較前面述及的文化副區晚,傳統經濟類型是農耕。本區藝術形式中的粵劇、廣東音樂和嶺南畫派最有地區特色。 (12)台灣海峽兩岸文化副區:基本上與今天的福建和台灣兩省范圍符合。本區西部與鄱陽文化副區相連,北部與南部分別與吳越文化副區和嶺南文化副區接壤。盡管台灣與福建文化各有特點,但是從文化淵源上看,台灣與福建文化同脈共祖,至今許多共同的文化要素依然緊緊地聯系著海峽兩岸的人們,例如媽祖信仰。本區多山,適農耕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山區較為封閉的地理環境成為了歷史上許多文化要素的保留地或「庇護所」,如漢語的古音、高山族的文化。 2.西南少數民族農業文化地區:以雲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為主體,包括今天的滇、黔、桂的一部分。盡管本區的傳統經濟類型為農耕,但是其文化綜合體的特點又與東部農業文化區有很大區別。本區是一個多民族分布的地區,文化特點也顯現出眾多少數民族的多元化風格。從物質文化層的起居、飲食、服飾到精神文化層的風俗、信仰、藝術等都能體現這種 3.西部游牧文化地區: (1)蒙新草原—沙漠游牧文化亞區:大致包括除陝西、青海以外的西北廣闊地區。這里自然環境以半乾旱和乾旱地區為主,因此游牧是本區的主要傳統經濟類型,在沿河平原和零散的綠洲地區還有種植業、園藝業。本區的藝術特色粗獷、豪放、熱情、開朗,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藝術形式。 ①內蒙古文化副區 ②北疆文化副區 ③南疆文化副區 (2)青藏高原游牧文化亞區位:於青藏高原之上,是一個獨特的地理單元,盡管歷史上本區有獨特的發展歷程,但是本區與中原的聯系較與高原南部的印度文化區的聯系多得多。宗教在本區文化各個層面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8. 文化區的劃分

文化區的劃分由於缺少客觀的標准,不同學者常劃出不同的世界文化區。A.赫特納於1929年曾繪制1450年時的世界文化區的地圖,從那時起,許多文化地理學家提出不同的文化區劃分方案,分別將世界劃分為 8個文化區、11個文化區等。如美國地理學家J.E.斯潘塞和W.L.Jr.托馬斯將世界劃分為11個文化區(見圖 世界文化區(1976))。H.j de布利季1977年則將世界劃分成12個文化大區,分別為西南亞-北非、歐洲、印度及附近地區、中國及有關相鄰地區、東南亞、非洲、中南美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紐西蘭地區、蘇聯、日本、太平洋諸島。斯潘塞和托馬斯1978年提出文化大區、文化區和文化副區的劃分依據,與地域等級系統相對應。文化特質在地域上的分布稱為文化源地,文化復合體對應於文化副區,文化體系對應於文化區,相關的文化區集合則成為文化大區。
一個大的文化區可以共有某些中心思想和基本實踐,但在大區的各部分有關的、非基本的要素,總有某種變異,因此一個文化區又可分出副區。例如加拿大為一個文化區,而加拿大東部的法語區則形成一個副區。
一些文化地理學家對小范圍的地方性文化區也做了許多研究。如美國地理學家D.W.米尼格1965年通過對美國摩門教文化區的研究,提出文化區空間結構的模型,把文化區分為四個帶:核心區,摩門教徒密度最大、居住時間最長;領地,摩門教文化占支配地位,但不如核心區強烈;勢力范圍,摩門教徒是當地重要的少數民族;邊緣地帶,摩門教徒散見於少量小聚落中。
(王煦檉)

閱讀全文

與有什麼文化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