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傳統 > 經歷過哪些文化沖突

經歷過哪些文化沖突

發布時間:2023-06-03 23:23:35

① 文化沖擊的例子有哪些

1、見面問候

中國人的見面打招呼很有特色的一般都是「吃了嗎」傳聞這是因為中國「民以食為天」的觀念造成。而西方一般都是「Hello!」之後就問天氣,「覺得今天天氣怎麼樣啊?」「覺得天氣不錯啊,難得的一個大晴天!」

2、餐飲習俗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喝醉了為止。

產生原因

文化的產生是以人的生命體驗和生存經驗為基礎的。不同生存環境的刺激和作用,造成了人們對自身及自身以外的世界的不同感受與看法,而處在相同生存環境里的人,又會形成許多共同的感受和經驗。在封閉的生存環境里,這些共同的東西是產生部落或者村落文化的基礎。

文化的沖突是由文化的「先天性」或者文化的本性所決定的,是文化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種必然現象。

② 中西文化有哪些沖突事例

中西文化沖突
.2時間觀方面的沖突
西方人的時間觀和金錢觀是聯系在一起的,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它們非常珍惜時間,在生活中往往對時間都做了精心的安排和計劃,並養成了按時赴約的好習慣。在西方,要拜訪某人,必須事先通知或約定,並說明拜訪的目的、時間和地點,經商定後方可進行。而中國人則屬於多向時間習慣的國家,在時間的使用上具有很大的隨意性,一般不會像西方人那樣嚴格的按照計劃進行,西方人對此往往感到不適應。
1.3客套語方面的沖突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1.4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一)、中西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談到中西文化的諸多差異,其實滲透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首先,從人類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飲食來說,中國人和西方人無論再烹調技法上,還是在進餐方式上,都大相徑庭。

再烹調技法上,中國人利用煎、煮、蒸、炸、炒等各種方法,盡其所能追求菜餚的色、香、味俱全;而西方人的烹飪方法較之中國人則簡單很多,他們似乎不太在意菜餚的顏色和造型的美感,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聚集在「怎樣盡量保留食物的營養價值」上。這種差異使我們不難看出,中國人注重形式,西方人注重內容。

再看進餐方式,中國人往往一家人圍坐在桌邊,對整著飯菜各取所需;而西方人則事先將食物分成小份,每人一份,各吃各的,互不相干。中國人的整體觀念和西方人的個體意識在這種差別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從對顏色的好惡上看,中國人喜歡紅色,把紅色當成喜慶、興旺的象徵;西方人更喜歡藍色,因為在他們的心中,藍色是沉著、冷靜的代表。由此可見 ,中國人崇尚熱情,西方人注重理性。

再次,從造字方法上看,中國人以象形字為主;西方人以「盡量使人明白一個字的含義」為宗旨。這種目標上的差異分明表明中國人注重外形上的美感,而 西方人注重內在的實用性。

最後。從藝術角度上看,中國的國畫大開大闔,潑墨寫意,氣勢如虹;西方油畫講究的卻是人體比例和光學原理。寫意和寫實的不同風格表現出兩種不同的民族個性:情感和理智。

(二)、中西文化差異的歷史淵源

綜上所述,中西文化在現象上的種種差異都可以歸結為最本質的一點:中國人重道義,重感情;西方人重功效,重理智。

這種差別是深刻地孕育在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中的,按先秦諸子的觀點,中華文化即「道」,是教化的工夫。「仁者愛人」,血緣的親情是割不斷的,在宗法社會的基礎上成為中華文化的第一基石。從伯牙琴到趙氏孤兒。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何處少的一個「情」字?!

與此不同,西方的一切學說的母胎都始於哲學。哲學的定義即「愛智慧的學問」。亞里士多德的邏輯,阿基米德的幾何,都是重智的產物。

(三)、中西文化差異在當代的延續和發展

在現代社會中,這種歷史上的差異依然延續和發展著。中國人希望對社會生活實行事先主動協調,在兼顧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的前提下,選擇一條個人前進的道路。從戰爭年代,英雄先烈們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到和平年代,運動員為了祖國的榮譽,犧牲自己參加大賽,勇奪獎牌的機會,無

一事例不說明:整體至上的觀念在中國人頭腦里根深蒂固。究其原因,中國人重感情,重道義!

西方人希望對社會實行事後被動制約,用法律和組織措施來解決問題。這無疑是以理智為基礎的。從英國的經驗主義到美國的實用主義;從路德的宗教改革到韋伯的新教資本主義理論,再到穆勒的利己主義,都浸透著一種理智精神。在追求整體利益的過程中,其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外國運動員常常以個人名義參加比賽,他們追逐的目標不是單純的為國爭光,更重要的是:使自己超越生命的極限,實現人生的夢想!這種「個體本位」的思想無疑來源於理智的指導。

面對目前世界的資源稀缺問題,中西方的態度依然不同。中國大多通過節制自己的慾望和需求,來適應有限的資源。相反,西方的解決方案是:對有限的資源進行盡可能的開發,以適應、滿足人的無限慾望。為了滿足慾望,不擇手段,甚至壟斷和戰爭。

(四)、中西文化的特徵比較及優劣分析

中國人這種忍耐與節欲的性格特徵,缺乏對交換的要求,從而,造成了歷史上的中華民族雖然文化燦爛,卻沒有產生商品經濟的土壤,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在幾千年裡,一直佔主導地位。人們注重個人修養的提高,卻很少關心「社會對個人是否功平」的問題,致使公民作為個體,其權利不是至上的。

在西方文明中,私有觀念根深蒂固,其基本性格即坦誠、直率。個人生存的滿足需要人與人的相互交換,使商品經濟應運而生。同時,西方人十分注重「社會對個人是否公平」的問題,每個公民的合法權利都是第一位的。

面對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我們無力去分辨哪一種文化更為優秀。因為,無論哪一種文化都各有所長,從而孕育了兩種不同的文明;也各有所短,致使兩種文化皆有不足,均尚待發展與完善。

中華文化的優勢在於;關注人本身,以減少紛爭;劣勢在於:需要普遍的道德自覺的前提,最終要歸結為個人心理狀態的自我把握,難以實施監督保障措施。西方文化的優勢在於:可操作性強;劣勢在於:放任紛爭。

小結:

故,西方人唯智,但是他們陷入了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中國人唯情,但是造成了「剪不斷,理還亂」的裙帶關系。西方人運用先進的科學征服了自然,也破壞了自然的平衡,但現代化的光輝畢竟出現在西方;中國人克制自己以適應自然,但對現代科技和先進的管理方法也奮起直追。

有比較方見差異,有差異方見和同。梅隨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兩種文化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的——讓人類更幸福,而不斷發展和完善。以儒教為核心的中華文化和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文化只有經過互相取長補短後,形成全新的文化體系,才能更合理的解決生存中的個體化滿足問題,從而是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和諧相處的境地。

③ 中西文化有哪些沖突事例

1、客套話

中國人注重謙虛,在與人交際時,講求「卑己尊人」,把這看作一種美德,這是一種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禮貌現象。在別人贊揚我們時,我們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西方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文化習慣,當他們受到贊揚時,總會很高興地說一聲「Thank you」表示接受。

由於中西文化差異,我們認為西方人過於自信,毫不謙虛;而當西方人聽到中國人這樣否定別人對自己的贊揚或者聽到他們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貶得一文不值時,會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不誠實。

2、餐飲習俗

中華民族素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在交際場合和酒席上,熱情的中國人常常互相敬煙敬酒。中國人宴客,即使美味佳餚擺滿一桌,主人也總習慣講幾句「多多包涵」等客套話。主人有時會用筷子往客人的碗里夾菜,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多吃菜、多喝酒。

而在西方國家,人們講求尊重個人權益和個人隱私,所以他們不會做強人所難的事。吃飯的時候,絕不會硬往你碗里夾菜,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他們也不會用各種辦法勸客人喝酒,不會非要你喝醉了為止。

5、家長的態度

以色列總理小時候放學回到家裡,他媽媽常問他兩個問題,一是你今天給老師提什麼有挑戰性的尖銳問題;二是問你今天在學校做什麼令同學和老師映象深刻的事情。而我們中國的媽媽,在孩子回到家,常常問,你今天聽老師話嗎?

④ 文化沖突有哪些

文化沖突包括:時間觀方面的沖突、客套語方面的沖突、餐飲習俗方面的沖突。

⑤ 歷史上中外文化碰撞的事情有哪些

世界舞台上,各種文化都在呈現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在各種交通工具的發明以及世界版圖的不斷清晰的情況下,各種文化也隨著人員的往來、商業的進行在進行著各種有趣的碰撞。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對外交流時也產生了許多讓人津津樂道的文化碰撞,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些故事。
01、馬可·波羅游記

馬可·波羅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聽說過,他出生於威尼斯一個商人家庭,他的父親和叔叔經常為了做生意往返於東西方之間,於是向他講述了許多路途中的趣事和遙遠東方的大國——中國的故事。從小耳濡目染的馬可·波羅自然萌生了去中國游歷的念頭。終於在他長大成人時,他跟隨父輩踏上了去往中國的路,一路上他們跨越了中國遼闊的疆域,欣賞了新疆瓜果飄香的盛景、領略了雲南雪山與古鎮的別樣風情,也在黃土高坡上大開眼界。馬可·波羅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書,把東方別具一格的風情帶給了他的同胞們,大家紛紛表示驚奇和欣賞,並對中國產生嚮往。

馬可波羅游記、鄭和下西洋、慈禧與汽車的故事都是歷史上中外文化碰撞的一角,更多的精彩需要從歷史記載中細細去找尋。

⑥ 文化沖擊有哪些

文化沖擊是指當生活在一種文化背景中的人接觸到另一種新的文化時所感受到的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不適反應。

文化沖擊的四階段
文化沖擊往往難以預測和控制,不同的人對文化沖擊會有不同的反應,根據奧伯格的研究,文化沖擊通常會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蜜月階段

蜜月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剛抵達東道國2~3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抱著新奇的心態看待東道國的文化行為。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他們沒有發現自身原有行為與東道國文化的沖突,還沒有接受到足夠的負面反饋。

2.沖擊階段

沖擊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到達東道國3~9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將自己暴露於新文化環境中掙扎。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外派人員開始接收到他們不恰當行為的大量負面反饋,但又不知道什麼是恰當的行為,因此他們感到困惑、失望和恐懼。如果不能正確對待文化沖擊,很可能產生極度保守、溝通中斷和非理性反應的結果。在這個階段,能否克服文化沖擊是決定海外派遣成功與否的關鍵。

3.適應階段

適應階段通常為國際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抵達東道國9~10個月的時間段,外派人員開始由抵觸東道國文化變為逐漸適應。從社會學習的角度看,外派人員及其家庭成員逐漸了解什麼是恰當的行為和不恰當的行為,並開始嘗試做出恰當的行為,這會導致正面反饋的增加和負面反饋的減少。隨著對新文化的逐漸理解,行為方式逐漸變得適應並可預期,語言障礙的影響開始減退,生活也開始自如。在這一階段,人們經歷過文化危機並逐漸恢復。

閱讀全文

與經歷過哪些文化沖突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微信改變我們哪些生活 瀏覽:1236
創造與魔法沙漠的動物在哪裡 瀏覽:1236
籃球鞋網面為什麼會破 瀏覽:1033
怎麼拼升降板籃球 瀏覽:514
小型寵物豬多少錢 瀏覽:844
音樂文化課哪個好 瀏覽:670
到日本旅遊如何報團 瀏覽:987
不在籃球場運球該在哪裡練 瀏覽:1051
台灣哪裡能買到寵物 瀏覽:1040
小動物怎麼畫才最好看 瀏覽:910
中西文化和西方網名有什麼區別 瀏覽:1206
養寵物狗一般養多少年 瀏覽:885
廣州黃埔哪裡有賣寵物兔的 瀏覽:774
小米10怎麼敲擊背部打開相機 瀏覽:695
漁家文化目的有哪些內容 瀏覽:1069
海洋中發光的動物都有哪些 瀏覽:1144
如何消除美顏相機的標志 瀏覽:1055
籃球罰球為什麼不往上拋 瀏覽:686
天香公園寵物醫院洗澡在哪裡 瀏覽:1125
怎麼提高中國文化自信 瀏覽:263